科技成果资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成果资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成果资源

科技成果资源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网络课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

一、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意义

在最近几年,由于高职教育的高速发展,高职教学在改革路上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中依然将老师居于主导地位,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把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专业性作为讲解的重点,反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对于高职商贸类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来说,如果在教学设计中缺乏富有多样性的教学形式,学生没有机会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整个过程,那么这将会增大学生对于国际贸易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难度,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独立面对实际的外贸业务,也没有办法达到外贸公司对于应聘者提出的“上岗及上手”的业务要求。所以,将网络课程建设作为支撑,对于高职商贸类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更大程度上的转变,正是大势所趋。充分施展网络课程的优点,丰富教学形式,采用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中的动画、图文、视频等各种制作方法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也可以指导专业老师应用资源备课。

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职业教育的范畴中,数字化资源应用相对于其他领域较为落后,硬件建设所占的比重远大于软件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没有形成系统,质量也低,有关的教学应用探究也很少。

(一)优质数字化资源比例不足

依据现在所能找到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文本所占的比重最大。观察表明,虚拟实验实训资源和动画所占的比重最小。但是这两种教学资源是最能够改善课堂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的,同时也是最能够满足本课程教学要求的。这也体现出本课程缺乏高质量数字化资源。

(二)数字化资源未能充分共享

共享性是数字化资源是否被完全应用的重要因素。网络教学平台是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的重要支撑部分。但是根据调查,真正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的院校并不在多数,更有学校表明暂时没有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的想法。对于已经建成的网络教学平台,能够用于共享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资源也是少之又少。

三、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设计思路

(一)数字化资源的呈现方式

在当今的职业教育范畴当中,随着开发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在进一步强化,各种技术手段在一步一步的慢慢建构和运用起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网络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和多媒体课件。而高职商贸类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主要表现方式为网络课程和多媒体配套光盘,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方式更有利于当前的高职学生、师资和教学设备的状况,能够更充分地满足教学需要。网络课程是依据某一课程大纲的教学要求所形成的一种多媒体表现形式。如果将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相比,网络课程在课程的结构上系统性更强。除了能够体现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增加了许多与教学相关的其他信息。不光存储量大而且还可以做到实时更新,方便各种学习形式,例如远程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等。尽管数字化资源库的学习支持功能更强,但同时它对于学习者的理解能力还有老师的讲解能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时间长,结构也比较繁琐,各方面的耗费也比较大。所以,数字化资源库应该要经过长时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累积。

(二)数字化资源的开发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不仅仅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资金的合理分配,开发团队的建设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事实上,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不应该只依靠于拥有专业知识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公司。专业公司虽然拥有高水平的计算机技术,但是其所开发的教学产品也仅仅止步于最基础的状态,不但缺乏最基本的教学设计而且也无法达到实际教学的需要。事实证明,只有将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领导、专业教育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具有专业软件开发知识的公司的技术能力、学校中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出版部门的教学资源建设经验合为一体,形成一个高能力的团队,各方面进行优势互补,才能够真正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科技成果资源范文2

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2006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日前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研究小组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关于“单光子量子态远程克隆”的研究成果榜上有名。这是继2004年之后,中国科学家在国内取得的研究成果再次被美国物理学会选为国际物理学年度重大进展。

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利用国际领先的多光子纠缠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多光子纠缠的量子态远程克隆,随后日本东京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实现了基于连续变量的量子态远程克隆。这两项工作一起被美国物理学会评选为2006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

我国一体化虚拟仪器问世

近日,由重庆大学测试中心秦树人教授承担的《虚拟仪器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产业化》于2006年12月16日通过国家863项目办公室组织的课题验收。专家说,这项成果表明我国在虚拟式仪器方面走出一条与欧美技术线路完全不同的自主创新路子,并成为国际上嵌入式一体化虚拟仪器研发的先行者。

秦树人教授主持研发的“一体化虚拟仪器”是一种不同于欧美虚拟仪器的新技术,它综合了虚拟仪器与硬件化、智能化仪器的特点,将虚拟仪器与传统硬件化仪器相结合,形成嵌入式的一体化仪器系统。一体化虚拟仪器的支撑平台由通用的计算机改为嵌入式CPU系统,基本硬件平台包括LCD、数据采集器、特制键盘和旋钮等。由于集成了采集设备、调理设备和人机交互装置,简化了计算机及其外设的电源系统、采集设备和调理设备的繁琐性,有利于在测试现场和工厂车间使用。和通用虚拟仪器系统相比,一体化虚拟仪器可以实现系统的整体校正,达到很可靠的高精度,具有更强的防止电磁干扰能力。

荧光RT-PCR技术可测知狂犬病

近日,由北京检验检疫局张鹤晓研究员主持研发了一种荧光RT-PCR技术,这种技术可在4内小时内通过分析活体犬猫唾液样本检测出是否感染狂犬病病毒。

据了解,用传统的检测方法,检测时间至少要2天,而该技术在国内首次将TaqMan快速荧光RT-PCR检测技术用于动物源性狂犬病病毒的快速检测,4个小时就能得到检测结果,为及时发现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猫争取了时间。同时,这种检测方法可检测样品中极微量的病毒。与传统的普通RT-PCR检测方法相比较,该方法的灵敏度可提高100倍左右。此外,这种检测方法还克服了传统检测方法中对犬猫脑组织切片实施检测导致的方法繁杂、灵敏性差的弊端。

专家称,该检测技术的建立,为我国狂犬病病毒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方法,对于狂犬病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6000吨压力数控折弯机问世

近日,压力达6000吨、世界最大的数控折弯机能在我国自主开发成功。此产品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吨位的数控折弯成型机,集成创新特点显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有关专家说,企业技术人员在这一装备研发中,开展了深度集成创新和部分原始创新,在国内如果将长达12米的钢板送入折弯成型机,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又长又粗的钢管。首创的6缸电液伺服同步控制技术,其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远高于国外同类产品指标。6000吨折弯机的问世将打破外国企业在这一重型数控装备领域的垄断局面。

高效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研制成功

有关媒体报道,在2006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欧盟《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对中国的电子电器产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有数据显示受直接影响的出口额将达三百多亿美元。东北林业大学李斌教授带领课题组创新研制成功可在电子电器中使用的高效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成为可以应对欧盟禁令的替代物。

李斌教授带领相关人员历经3年艰苦努力和不懈攻关,创新性地提出了适用于玻纤增强尼龙66的无卤阻燃剂的分子设计,合成了金属离子改性聚磷酸蜜胺盐(M-MPP)新型高效无卤阻燃剂。该阻燃剂具有针状的晶型结构,能明显提高阻燃材料的力学性能,阻燃效果好,利于切割。据悉,这一课题被列为黑龙江省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

2006年12月8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火箭发射24分钟后,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在太平洋执行任务的“远望”号航天测量船报告,卫星已经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经过一系列控制,卫星将最终定点于东经86.5度赤道上空。

“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可全天候对地球进行连续气象监视,获取地球空间环境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收集和转发气象、海洋、水文等观测数据;监测太阳X射线和空间粒子辐射数据等。卫星重约1.39吨,在轨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用户为中国气象局。

用于这次卫星发射任务的“三号甲”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这次发射是系列运载火箭的第94次飞行。

我国已培育2000多个小麦新品种

截至目前,我国采用传统育种技术已育成小麦新品种2000多个,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在此间举行的全国矮败小麦育种研讨会上表示,目前,我国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主要小麦品种的产量与世界上同类生态区相比,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品种的品质、抗性也取得明显改进。

据悉,“十五”时期,中国农科院培育出以“轮选987”为代表的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轮选”系列小麦优良新品种,实现了我国小麦育种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是我国农业科技界的一项重大自主创新性的科技成果,属国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兴通讯推出HSDPA终端产品

近日,作为中国最早投入3G的企业之一,中兴通讯近日推出全系列HSDPA终端产品,这标志着中国本土企业在3.5G终端技术研发上已与国际巨头齐头并进。

HSDPA,即高速下行分组接入,又被称为“3.5G技术”,是目前全球建设正酣的WCDMA3G技术的升级版,它可以在不改变现行网络结构的情况下,把速率提高到10.8兆以上。

作为全球3G终端领域的主要厂商,中兴通讯近日展示了全系列HSDPA终端产品,包括三模手机和全球第一款支持AHSDA和DVB-H技术的电视手机。至此,中兴通讯已具有全系列的HSDPA终端。

业内人士认为,中兴通讯3.5G手机的推出标志着中国手机企业在技术上已与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欧美巨头一起走在行业前列。

江民杀毒软件KV2007上市

2006年12月,国内最大的计算机反病毒厂商江民科技宣布,经过紧张的研发,兼容VISTA版本的江民杀毒软件KV2007已研发成功,江民杀毒软件由此成为国内首家支持微软新一代操作系统VISTA的杀毒软件。

据微软称,VISTA是微软从2001年即开始研发,共计投入6000名软件工程师研发推出的重量级产品,安全性是VSTA的最大亮点。VISTA安全中心集成了WindowsDefender等安全组件,并且应用了一种PatchGuard的内核保护技术,这一技术能够阻止病毒和木马对内核的修改,同时也成为杀毒软件进入VISTA内核的一道门槛。正因如此,国际上一些杀毒厂商对于微软不能提供足够的技术资料的行为表达了不满情绪,因为这将影响他们的杀毒软件在VISTA内核的工作。业内人士表示,VISTA将把一些技术实力薄弱的小型反病毒厂商阻挡在大门之外。

二氧化碳造影输送新装置面世

由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单位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体化二氧化碳气体储存与输送装置”,日前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已在临床成功应用。

据课题主要负责人、著名介入放射专家、中大医院介入放射治疗中心主任滕皋军教授介绍,将二氧化碳气体用于血管造影,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但这对储存与输送二氧化碳的装置有着很高的要求,国内市场一直缺乏此类产品,国外研制的装置操作复杂、价格昂贵,所以该项技术很难在国内广泛开展。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单位研制的“一体化二氧化碳气体储存与输送装置”,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主要由二氧化碳单向阀门的进气端、二氧化碳密封存储袋等组成。

第四代燃料电池汽车样车研制成功

记者从第二届IEEE国际“汽车电子及安全”会议获悉,由同济大学、上燃动力公司、上汽工程研究院、新源、神力燃料电池公司、苏州星恒公司等共同开发的第四代燃料电池汽车样车已于2006年12月12日装车成功。

据介绍,第四代燃料电池汽车运用上海市的工业副产品――氢气,不但节能环保,而且与使用普通内燃机的汽车相比,燃料费每百公里可节省20元左右,新能源汽车的前景非常光明。据悉,新一代燃料电池汽车将于2008年参与奥运会,并将在2010年“世界博览会”期间与人们见面。

中日科学家发现记忆玻璃合金

科技成果资源范文3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173-03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根据工作实际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为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进行的教学活动,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新型模式。

随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我国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只有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创新,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才能实现课程教学内容和生产岗位的有机对接,使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深度融合,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定位

《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是畜牧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教学改革试点课程。高职教育是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就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中心点。基于工作过程的《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通过调研分析养牛企业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在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将牛生产工作过程和岗位技术要求结合起来,构建基于牛生产过程的《养牛生产技术》课程内容体系,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养牛企业培养“能养会繁,能繁会防,能防会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并满足学生自主创业的需要。

课程教学资源库

建设思路和现实意义

建设思路 (1)结合专业内涵建设开展调研分析。在充分调研畜牧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并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畜牧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牛场饲养管理技术员、全混合日粮生产管理员、繁殖配种员、奶站管理员、动物疫病防治员等工作岗位特点,对接养牛企业的职业岗位群和岗位能力,系统构建《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2)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教学资源库。成立由畜牧专业的骨干教师、校外专家、现代养牛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对现代养牛企业工作岗位(群)的需求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并将其转换成具体的学习项目,从而系统地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课程体系,实现学习情境与牛场现场情境的一致性。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学习项目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形成职业能力。(3)有效借鉴同类优质资源。可吸收和引进国内外畜牧专业、养牛生产行业成型的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很多院校都以精品课程等诸多形式构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作为《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有益的参考资料和补充。(4)建立动态完善机制。从课程和培训资源入手,到教师教研与培训和社会服务资源分享,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应用—效果评价—反馈修正—再应用”的循环模式,实现学生走出去到企业(虚拟)进行实践学习和企业员工走进来到学校实训室(虚拟)技能培训的愿景,体现教学资源的直观性、实用性、互动性、全面性,从而逐步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现实意义 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将有效地提高《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对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提高科研水平与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将起到积极作用。

1.有利于推进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要突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教学特点,实现与工作实际的“零距离”对接,就必须将工作过程融于教学之中,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学校与养牛企业可依托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展校企合作,真实重现企业的生产情境,使学生在校就可以接触真实生产任务与工作要求,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

2.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既为教师备课提供了规范而有弹性的参考,又为教师实施教学提供了完善、便于操作的技术支持。第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素材丰富且新颖,增加了教学的容量,充实、拓宽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与自我提升;第二,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中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有利于突破传统黑板授课的教学模式,构建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第三,通过网络技术,便于校外师资的深层次介入,可实现校外专家、企业一线技术管理人员的远程参与,为学校教育现代化注入强大活力与生机,也可促进学校与企业、不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有利于促进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共建《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既是课程建设的产物,又对课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几年来,在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践中,改善了教学条件,优化了教学资源。同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以社会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进行内容选择与重构,内容更新便捷、及时,能紧跟时代步伐,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4.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共享学科前沿成果信息。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易操作的网上学习环境。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克服了教材形式的单一性,提高了其实用性,满足了现代学习者个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课程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

以国家职业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主创建专业标准库 搜集整理与养牛生产行业或岗位相关的由政府机构、行业组织正式的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文件,如家畜繁殖工、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饲料检验员等国家职业标准及NY/T1567-2007标准化奶牛场建设规范、NY/T 34-2004奶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肉牛饲养标准、NY/T 1242-2006奶牛场HACCP饲养管理规范等农业行业标准,创建好畜牧专业的专业标准库。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 按照畜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现代养牛技术和养牛工作过程所要求的岗位知识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标准,即按照牛场经营方向与规模确定牛场建设规划与牛舍建筑养牛生产设备与环境控制养牛饲料筹划与引种选育牛的配种接产和杂交利用牛的饲养管理和兽医保健养牛生产成本和效益分析等7个生产环节配置教学内容,并安排相应的集中实训,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体现课程的职业化特征,形成“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模式。

以课程学习项目为主制作基于模拟演示的多媒体课件库 多媒体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辅助教学软件。应针对课程标准内容设计制作多个基于模拟演示的多媒体精品课件。例如,牛场选址与规划布局、牛舍建筑类型与结构设计、牛品种特征与选种利用、牛的人工授精及分娩接产等课件库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易于直观接受和理解知识。

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积极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将集中教学实训以专项实践活动的形式安排在养牛生产岗位上完成。在实践过程中,以多种方式进行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收集、整合、编辑和存储,制成网络资源库,形成课程教学的特色资源,实现互动教学。例如,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畜牧2008级学生赴大型奶牛场成功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模块式教学实践活动,探索了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式教学,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以传播教学信息为主制作媒体素材库 媒体素材库中的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是指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多媒体制作形成的以实践、实训为主的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建设时主要是集聚经典资源和自主制作的一些特色资源。例如,基于养牛生产过程岗位学材的编写、图片的收集、技术环节虚拟动画制作、现场操作视频的录制等共同形成富有特色的媒体素材库。

以学生自我学习和检测为主建立课程在线题库及自测平台 试题库按题型分类,主要包括以项目导向为主的养牛生产试题和以库中试题按一定原则组合形成的试卷。自测平台题型设计主要以职业能力测试为主。收集大量职业技能鉴定模拟考试题,可以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体现了高职课程改革“理论够用,技能突出,提高素质”的特色,是课程标准具体实施的总结和检验。

以精品课程为基础构建课程资源网络平台 经过验收整合的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库,最终形成课程资源网络平台,实现系统化与规范化管理以及资源共享。课程资源网络平台包括课程概况、课程内容及互动交流三部分。课程概况包括课程简介、教师团队、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课程内容包括教学大纲、课程章节、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设计、实验实践、例题习题、试卷等;互动交流可设在线问答或留言板块,并友情链接养牛生产或畜牧业相关网站资源。

课程教学资源库

建设的几点体会和认识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是专业资源库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推动学校教育观念转变和教学方式改革具有显著作用。

课程建设内涵要丰富实用 本次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建设,通过分析现代养牛企业工作岗位的项目与工作任务,进一步摸清了养牛技术人才规格对其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因此,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要紧密联系现代养牛企业生产实践,体现工学结合,内涵丰富实用。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应标准规范 由于教育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出现了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育资源,以致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形式不规范等问题日益严重。要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其前提条件是采用统一的标准。因此,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应严格依据相应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具体开发过程,制定统一的资源分类细则和数据文件格式,确定资源分类属性和赋值标准,实现不同平台之间数据的自由交换、查找和利用。

课程教学资源库内容应不断更新完善 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已意识到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也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进程。但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容忽视,如何保证课程教学资源库内容不断完善并持续更新,以适应时展的要求,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优质资源的不断形成和丰富是课程建设的源泉。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共建共享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降低建设成本、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有效方式。因此,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畜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连喜.牛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覃国森,丁洪涛.养牛与牛病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张兆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牛生产技术》课程改革[J].价值工程,2012(11):253-255.

[4]汪善锋,赵明珍,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51-54,60.

[5]吕文涛,张洪波.国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5-8.

[6]韩光辉.刍议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19-22.

[7]张家贵,曹哲新.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7):51-54.

作者简介:

科技成果资源范文4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这是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使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等方面。其学习领域是面向企业的中低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在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情境的设计

因职业的需求,学生必须掌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行动导向”原理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按“行动导向”原理,选取职业活动过程中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组织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教师适时讲解相关知识、启发引导学生自学延伸知识,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完成工作任务有机相结合,知识传授不再枯燥抽象,培养能力的实训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不脱节,实现“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

遵循“行动导向”原理,我们根据职业需求,结合学生的同期学习情况,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学习情境,将需传授的知识分类归并入相应的学习情境中。

比如在员工的招聘这一部分课程中,我们结合用人单位的招录流程,将就业核心能力与课程内容于一体,构建了如下表的教学体系。这些内容是按照企业真实工作的流程安排授课顺序,下一步的教学是在上一步完成的项目成果上展开,将通过完成项目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加适合职业教育的学习特点。

二、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结构实施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理,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境中,把无形的符号知识传递,通过有形的“做”,去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去掌握有意义的技能。

以“行动导向”为基础,以实际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为结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行动领域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利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总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者而言,行动领域是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工作,分析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到劳动关系管理的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总和。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程度,其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也会有相应的不同和要求,对于高职人力资源管理的培养目标而言,一种简单的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的完成过程系统已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这一工作过程,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具体的工作过程分析,如表所示。

三、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该摒弃简单模仿本科院校、追求教学内容大而全的思想。应按职业能力培养需求来筛选教学内容,以“行动导向”为基础,按工作过程的逻辑结构安排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学习新理论、新技能的意识与能力,为培养创新型智力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科技成果资源范文5

【关键词】数字校园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设计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58-03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教学应用环境日趋成熟,基于数字化背景的高职课程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数字校园环境下的高职课程教学需要更为先进的理念来统领教学,也需要符合数字化学习特征的、科学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师生、生生跨时空多向交互和个性化学习。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实践性极强的综合应用课程。知识与技术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谈判磋商与外贸合同的签订;二是外贸合同的履行,即国际贸易全过程的操作技能;三是贸易风险的防范和处理。目前的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以讲解抽象的案例为主的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师生、生生缺乏互动与交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传统教学往往忽视学生外语能力的训练,教师双语教学意识淡薄。但国际贸易涉外性很强,在货物定价、装运、保险、商检等环节的磋商中对外语的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

传统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普遍存在教师评价为主的“一言堂”现象,缺乏生生评价,以及来自外贸行业人员的评价。此外,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没有与时俱进。近年来国际贸易出现的新变化、新局势以及采取的新对策,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要与之相适应的动态更新。

二、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设计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随着多媒体网络与计算机的普及,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的开放性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网站和网络资源,对同类知识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解释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资源零散不便存储、教学信息传播不畅、实践成果共享受限、教学监控管理困难等问题。例如搭建主题网站、网络课程虚拟学习平台,利用即时消息沟通、wiki相互修改和评价、发帖提问等开放的功能,便于实现师生、生生跨时空交流、互助、合作和自主探究学习,实现教学信息的动态更新。

(二)自主探究性原则

数字校园环境下的课程学习活动虽然有教师的指导与适当监控,但基于网络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的学习形式是自主性的筛选网络信息,然后思考、分析,探究、反思等等。因此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意识到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要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和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例如引导学生利用灵活多样的检索工具;设计webquest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自我探究、自我评价等。

(三)交互性原则

基于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教学应用环境,课程的教学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进行,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跨时空跨地域的优势,创设虚拟学习环境,实现师生、生生的交流、讨论与评价等互动学习氛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知识,其发展必须置于真实的教学实践环境中,通过同伴互助、师生互动,实现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在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学习,有利于合作互助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等。

(四)多样化原则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有的学生喜欢从听的过程中获取信息,打开学习之门;有的学生喜欢用书面和图像形式学习与记忆。多媒体网络和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使课程图文声像并茂,直观生动,从而满足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

三、数字校园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数字校园设计高职课程的教学,以方便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学习为前提,先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特征,然后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研究组教师设计与开展实践教学,并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分析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

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与基础。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学生会使用网络搜索学习资料,86%的学生使用网络主要是娱乐或消遣。约87%的学生认为网络资源对学习很有帮助,也愿意借助网络进行学习,但78%的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同伴的帮助。约75%的学生认为自制力弱,如果进行网络学习需要教师的监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但是学习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形象思维较好而逻辑思维较差;喜欢动手实践往往又忽视必要的理论基础。约74%的学生喜欢团队合作学习,58%的学生则愿意独立解决学习问题。

(二)整合教学内容

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依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相适应;再次,教学内容要与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最后,教学内容要为教学实践服务。高职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融“教、学、做”于一体,理论基础以必需、够用为度,不强调理论的深度、难度和广度。

(三)确定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也是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是事先制定,通过教学实践可以达到,并且能够使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既客观又主观;既动态又相对稳定;既系统、有层次又具时限性。明确、具体、规范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旗帜,指导着整个教学活动。要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对实际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规定。基于数字校园的高职课程的实践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更加明确和具体,不仅要描述清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目标,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需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哪些关键能力也必须描述清楚。

(四)选择教学策略

1.分析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又称为学习环境,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学习空间等。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自行积极的建构,而不是外界灌输;学生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互动和激发,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也是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知识的建构要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由于专业特点的限制,柳州城市职职业学院研究组的教师基于数字校园背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搭建了虚拟的网络学习平台,模拟进出口贸易的一般流程,设置学生实训成果展示与交流的窗口,既满足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又方便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学习。

2.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应用知识的环境背景或者活动背景,它能够引起学生某种积极的情感反应。建构主义认为,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强调合作和交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于学生自行建构知识。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实践,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的典型工作任务或生活事件,有利于学生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不足;教、学、做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3.选择教学方法。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俗话说“教无定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但不是万能的。例如进出口业务操作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和项目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和课程网站等学习平台,在课堂内模拟一笔完整的进出口业务过程,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进口方、出口方、银行、船运公司或海关等部门,按照接近真实的经贸运作过程进行。以此让学生对抽象的内容有了较真实的、较系统的理解。

高职课程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突出职业性、完整性、实践性。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教、学、做中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

(五)设计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起到调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同时对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例如教学环境、学习情境等进行调整。教学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激励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产生的问题的反馈。

基于数字校园的高职课程教学,应融入多种评价主体、多项评价内容、多种评价方式。参与教学评价的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相关行业专家的评价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职业教育要与职业紧密联系,以行业标准作为培养人才的标准。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也要具体细化,要涵括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客观综合的评价。

具体的教学实施见图1。

四、研究结论的分析与反思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基于数字校园的高职课程的教学以方便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学习为前提,分析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然后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第二,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例如动手实践、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语言表达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等,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学习,如图2。

科技成果资源范文6

【关键词】精品课程;质量保障;更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061―03

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与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9年9月,全国已有3147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每年的公示信息)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各省市、各院校也积极推动省(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已形成了多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体系,其中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已在网上向学生开放,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育信息化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1]。但是这些精品课程资源如果在后期得不到及时维护和更新,精品课程的质量必然会得不到保障,因此,建立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运行和资源更新的保障机制是保持精品课程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一 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运行现状

精品课程网站需要日常的维护才能保障其正常运行。早在2004年教育部为保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补》中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有关高等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网站正常运行;并组织专家对照“年度自检表”和“课程建设规划”,参照技术检测结果对课程进行网上年检等。笔者选取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以下简称全国精品课程网省略)和各院校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2006年―2008年已经公示的1571门(部分课程未公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站维护、资源更新和利用情况,其中2006年度358门,2007年621门,2008年592门,详细情况如下。

1 精品课程网站非正常运行情况

参照2005年7月15日全国精品课程网中公布的国家精品课程支持网站连通性检查结果,笔者将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运行情况分为两大类,即:非正常运行和正常运行两类。在调查的的1571门课程中,2006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共358门,非正常运行的课程有135门,占2006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的37.71%;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共621门,非正常运行的课程有201门,占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的32.37%;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共592门,非正常运行的课程有101门,占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的17.06%。其中非正常运行的网站可分为找不到课程、系统维护中、权限限制、链接失效、内容出错五种故障。“找不到课程”指在全国精品课程网和学校精品课程网站中均找不到课程链接或者链接均打不开的课程;“系统维护中”指在浏览时课程网站首页显示系统/课程正在维护中的课程;“权限限制”指在全国精品课程网未提供、或提供的用户名密码是错误的课程;“链接失效”是指全国精品课程网中的课程链接打不开,不能正常浏览,但是在学校网站内能打开的课程;“内容出错”指在全国精品课程网或学校网站内能正常打开的课程,但是课程部分内容或部分网页显示不正常的课程;“正常运行”指全国精品课程网及学校网站内能正常打开,并正常显示课程内容的网站。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看出,在2006年的公示的35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支持网站中,找不到课程的课程有75门,占本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近30%;链接失效的课程数目是46门,占本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12.85%,然而正常运行的课程仅有62.29%,将近四成的网站已经无法使用或影响使用;2007年公示的62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找不到链接的课程有98门,占本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15.79%;链接失效的课程78门,占本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12.56%;正常运行的课程占本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67.63%,三成以上课程出现故障。在新建的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已经出现了66门课程找不到链接,占本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11.14%;20门课程链接失效,占3.38%;纵观这三年的精品课程的故障,主要集中在课程资源无法找到,或者是链接失效,而系统维护中、权限限制、内容出错这三类故障的相对较少。

网站的正常运行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述数据显示,各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出现故障的数量,均占该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30%左右,这严重影响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

2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更新利用情况

在全国精品课程网中,笔者从课程内容更新、公告更新、从未更新、以及经常使用等四种情况调查2006-2008年的国家精品课程。其中内容更新、公告更新指课程网站中的这些信息显示有更新,但是更新日期在课程评审期之后没有持续到现在;从未更新指课程网站中呈现的课程内容、公告信息或课程论坛、答疑解惑的时间停留在课程评审时期的课程;经常使用指课程内容、公告或课程论坛、答疑解惑中教师的回复等日期显示一直持续到现在的课程。结果如表2所示。

2006年、2007年、2008年,这三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各项内容均停留在申报阶段,未显示更新的课程占该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50%以上;从申报到近期,经常更新和使用课程只占该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10%左右;除此之外,只有少数国家级精品课程在评审后较短时间内有少量更新。只从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新增比例)来说,远远不符合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的明确规定。各学科只有不断地加入新的内容,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才能保持精品课程的精品风采。

二 国家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上述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运行和资源更新现状看出,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出现故障的精品课程网站所占比重较大;二是课程内容更新情况不佳,这两大问题严重制约着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精品课程的建设理念错位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是为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方便学习者的利用。但是大多学校和教师把精品课程作为学校提高知名度的一项指标,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只注重建设,注重专家的评审,而忽视了对精品课程的推广使用和后期维护,一旦申报成功,就不再对课程进行日常维护。有些课程在评审后随意更换域名或服务器,没有向相关部门提交新的课程链接地址,使课程成为一座信息孤岛而不能使用,造成了“重建设、评审,轻应用”的现象[2]。

2 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

教育部虽然颁发了精品课程的年检政策对未通过年检的课程将被取消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并暂停其所在学校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资格。但是从全国精品课程网的内容来看,仅有2005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连通性检查的结果和高教司理工处的《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年度检查表提交情况通报》,这两个检查结果显示,国家级精品课程支持网站的连通性出现问题的课程有69门,未按要求提交自检表的学校有6所。以后年检的结果未见公示。因此,各学校和老师也放松了精品课程的维护力度。

3 精品课程的管理不到位

许多院校缺少精品课程建设制度,也没有规划部门或监督小组指导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使部分教师放松了对精品课程网站和精品课程内容的维护和更新。

4 缺乏技术支持

许多高校是委托公司或者个人开发精品课程,课程管理员不了解课程开发的技术,也不会处理网站突发事故,而学校的信息化机构又不可能为分布在各个院系的课程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使得教师与精品课程资源的管理脱节,造成了精品课程网站出现故障后却无人及时处理的后果[3]。

三 精品课程资源有效更新利用的保证措施

针对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运行和资源更新方面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人、技术、管理三个方面着手,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改进,以保证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质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 加强人员配备

依据精品课程所涉及的人员,可分为课程教学专家、教务处(精品课程小组)、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教师以及学生等五类。课程教学专家是由教育部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专家小组,对精品课程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指导,以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和高质量性。教务处或精品课程建设小组,要为教师开发精品课程提供指导和服务,并对精品课程的维护进行全程的监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为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精品课程网站制作时所遇到的技术性问题,降低教师制作精品课程时的难度,当课程出现故障时要及时协助课程管理员排除故障,当精品课程网站需要调整域名或服务器地址的时候,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4];课程教师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时候,要树立“精品为用”的理念,保证精品课程的顺畅运行、内容的完整呈现,并积极更新课程的信息资源,及时解答精品课程中学习者的疑问;学生要主动了解精品课程资源,积极使用精品课程开展学习活动,并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精品课程的改进。

2 保证技术支持

精品课程需要网站制作、信息共享、信息安全三个方面的技术支持。

要采用新的网站开发技术,如采用DIV+CSS进行页面布局,规范精品课程支持网站的代码编写,减少冗余代码,加快课程网站的打开速度;使用统一标准制作资源,使课程网站内的视频、音频等内容规范化、标准化[5];另外,要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制作统一开发平台,方便进行维护和管理[6]。

共享技术方面,主要是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7],采用RSS的聚合工具软件(如SharpReader, NewzCrawler、FeedDemon),为课程设置资源订阅功能,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推送服务。

信息安全方面。要构建安全防护系统,保证服务器的安全运行,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及时发现并修补系统漏洞。

3 规范管理机制

国家和高校可从两方面加强精品课程的管理力度。一是建立统一规范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对精品课程的内容设计、学习活动组织、视频音频的制作等给出统一的标准。二是破除精品课程的终身制,完善精品课程的年检机制,对审核通过的精品课程除了组织专家进行不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外,还要有定期的年检,一旦出现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及时通知课程负责人,进行限期整改。

四 小结

从人员、技术、管理三个方面构建精品课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可以有效地保证精品课程的生命力,但是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共同促进课程网站的顺畅运行和及时更新,促进精品课程的长效发展。

――――――――

参考文献

[1][2] 韦巧燕.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认识[J].高教论坛,2006, (2):57-58.

[3] 柯和平.精品课程高效开发模式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 2008,(7):9-13.

[4] 郭向勇,李文莉,莫民.略论教育技术中心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作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9,(4):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