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1

关键词:文化差异 关系 影响 作用 内容

一、文化差异与中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文化方面的内容如烟海,是人们终身学习也无法穷尽的,因此,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对目标语的敏感性和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种敏感性和意识是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随着他们对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他们对外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深入理解,而逐步形成的。文化内容的教学应该成为外语教学中教师有意施教的内容,应该成为显性课程的一部分。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语言则是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的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通过对外语的学习,了解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会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和理解,能够奠定个人终身发展的人文素质。

二、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中西文化差异对学生进行英语听力学习的影响

听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了解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是我们日常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或通过通信媒体或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只有说而没有听的交流过程是不可想象的。与母语一样,听外语也能使我们扩展知识和信息、愉悦身心和陶冶情操。进入21世纪之后,政治经济全球化,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外语作为重要的沟通手段,可以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听外语也是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其对英语听力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2、中西文化差异对学生口语学习的影响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称呼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 中出现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 的道歉语。 “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 和 Madam 。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名其妙。

(2)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3)赞美

在英语国家中,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称赞,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 it’s asecret!” 为什么Mrs Read 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的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长在。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

(5)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的人通常打招呼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在初一、初二的教科书上,常见到“What is your name?”等相当高频的句子,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 ”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 i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春节、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 (愚人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的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 Autumn Day和Book 3 Unit 1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8)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 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 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 letter days”(节假日)

3、中西文化差异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容易理解错误。如对下面这段话的信息获取,易产生误解或不懂:

“A great deal can be learned about France by watching a Franch family at its meals or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by attending a baseball game, or about Britain by an hour in the gallery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at question time.”(张中载主编的《大学英语》第六册第五课The Spanish Bullfight)

这段话从文字看并不难,但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较多,这给理解文章带来了很大困难。内容最能体现法、美、英三个国家特点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法国以它的饮食文化闻名于世;美国以它的垒球而世界著称;那么英国就以它的question time 而自豪了。如果对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就很难理解这句话中的question time。

4、中西文化差异对学生写作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外语学习主要是学习语法规则,学习语言形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应该围绕语言形式的学习来组织。特别是外语写作方面,了解其语篇结构特点和母语的不同是很必要的(沈昌芬,2004)。卡普兰(Kaplan)认为,与运用其他语言写成的段落相比,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写出的段落以线型模式为主。而我国中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通常只是一段式,无主次之分,条理不清楚。这些都是不了解英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以及母语与目标语写作的不同而造成的。

5、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翻译学习的影响

由于人类生活的共同经历,即使像汉语和英语这样十分不同的语言也会有一些大体对应的说法,翻译中大多可以拿来使用。有的几乎完全一致。然而,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似只是相对的、个别的,而歧义则是绝对的,普通的。并不是处处都可以照搬的。如:“祝你一帆风顺。”一般应译为“Have anice trip”。

无论从历史传统还是近、现代的方方面面来看,中国文化都可以说是处于现代文化光谱的两极。(潘绍中,2003)尽管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地缩短了这种差距,然而,相似只是相对的、个别的,而歧义则是绝对的,普遍的。

从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来看,英语民族长期过着航海生活,因而英语中就有了大量关于航海,或源于航海的说法----- 这些在以大陆文化为根基的汉语中就没有对应词语。以下举几个易搞混的例子:able seaman(“一级水手而不是能干的水手” );be left high and dry(“船高高搁浅在沙滩上”,指“陷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 )。[4]反之,汉语有许多关于山川、四季、农耕等方面的习语,在英语中也难以找到现成的对应词。例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A day's separation seems as long as three years(一般不用three autumns),而在一般行文中往往干脆译为:miss sb. very much.

三、如何应用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来进行英语教学

1、明确文化教学的目标

文化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教育目标分类论的影响,对文化教学应该达到哪些具体的目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有西利的七种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哈默利的十个文化教学目标和我国的《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所进行的分级等。[6]西利和哈默利所列的文化教学目标,则强调培养学生了解目标语国家文化的情感态度。哈默利以及我国的《英语课程标准》所列的文化教学目标,都着重强调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目标语文化知识。

2、弄清文化内容导入的原则与途径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外语教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内容的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阶段性原则、整合性原则、为交际服务的原则和通过多样化手段导入文化内容的原则。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导入适当的外语文化内容具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作出一定的总体规划,设计目标语文化的教学,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对文化内容进行逐步的扩展和深化。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文化知识为交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从视觉、听觉 、触觉三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文化内容的渠道,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如实物、电影、录相、录音、CD、电视、因特网、报刊杂志、文学作品以及歌曲等都可以被教师开发成教学资源。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文化对比的方法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与对比分析的方法分不开的。真正理解和领悟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历史、社会现状和礼仪文化,才是对文化的了解,而这个进程正是衡量语言教学成功的尺度之一。我国传统上外语教学较为注重词汇和句子意义的讲解,很少涉及文化间的对比。在教学中没有具体的文化对比,培养出的学生在交际中注定是要失败的。

(2)语境分析的方法

人类学家B.Malinowski指出:“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 。例如,在教授 “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Good morning, Mr Chen!”等分别用于熟人之间;双方初次见面;不十分熟悉的关系的问候语的时候,教师就应给学生分析其中的语言环境问题。

(3)价值观分析的方法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2

关键词:肢体语言 文化差异 手势语

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是指能够传递某种特定信息的面部表情、手势语,以及其他身体部位的动作等等。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西方的许多肢体语言在我国也已经被认同,还有一些被普遍适用。比如:西方人往往指胸口来表示“我”。大拇指朝上,表示“好”;但大拇指朝下则表示“坏,糟透了”。还有用大拇指指尖与食指指尖相接成O形,伸直其余三个指头,表示OK,即“正常”、“顺利”、“没问题”。伸出食指和中指成V形,表示victory(胜利)。如果招手示意别人过来,他们是伸出手,掌心朝上,捏拢四指,前后弯动食指。

当然,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中,肢体语言其含义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不过,很多肢体语言表达的含义还是一致的,比如,点头表示:同意或者表示明白了,听懂了;眉毛上扬表示:不相信或惊讶;避免目光接触意味着:冷漠,逃避,不关心,没有安全感,消极,恐惧或紧张等;摇头表示:不同意;鼓掌:赞成或高兴等等,但是在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分类来说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肢体语言在不同程度上所存在的差异,了解从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我们学习语言的兴趣。

一、动作一样,意义不同(the same action,different meaning)。如下例:

1. 跺脚(stamp one’s foot):在中国人看来,表示气愤,恼怒,灰心,悔恨。

比如说:气得直跺脚。而它的英文含义则是不耐烦,比如:give a stamp of impatience(不耐烦得跺脚)。

2. 目不转睛地看(look with fixed gaze):其中文含义是:好奇;有时是惊讶。比如,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公园里的猴子;他目不转睛的看着科幻书上的飞碟等等。而这个短语的英文含义则是不礼貌;使人发窘;不自在。比如:Under his intense gaze she felt uncomfortable.(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她,使她觉得很不自在。)

3. 拍别人的脑袋(padding one’s head):中文含义是: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疼爱的表现,但是对成年或青年人做出这样的动作则会引起反感,是一种侮辱性的动作。比如:那个淘气的小家伙拍了拍老人的头,引起了破口大骂。而,它的英文含义则是安慰;鼓励;钟爱。比如:Father padded my head to encourage me.(爸爸拍拍我的头来鼓励我。) He padded the dog’ head to show his care.(他拍拍小狗的头以示关爱。)

4. 鼓掌(clapping one’ hands):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在中国人看来,表示表演者或演讲者的谢意,双方一齐鼓掌来相互表示友好感情。比如:演讲者和听众都鼓起了热烈的掌声。而在英语国家中,表演者或演讲者鼓掌则表示自己为自己鼓掌,自己为自己的表演感到骄傲,自己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感到自豪。比如:She clapped her hands in great delight because of her success in the performance.(她为自己表演的成功热烈的鼓起掌来。)

5. 嘘嘘声:汉语含义是反对;责骂;轰赶等,比如,那位演员表演刚刚完毕,台下就响起了一片嘘嘘声。那个人刚做完报告,听众中就发出了一片嘘嘘声。而它的英文含义则是要求安静(to keep silence)。比如:The baby is sleeping. He putshis middle finger to his mouth and makes the small noise to keep silence.(孩子睡着了,他把中指放到嘴边发出轻微的嘘嘘声要求保持安静。)

二、同样意思,动作有差异(the same meaning ,different action)。如下例:

1. 叫别人过来(ask someone to come):中国人的肢体语言为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put the head toward someone with the fingers downward waving several times.),而美国人的肢体语言为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put the hand toward someone with the center of the palm upward,shaking the index finger back and front)。美国人的这种肢体语言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侮辱,或挑衅,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

2. 开玩笑时用的,表示丢人,没羞。(to show someone is shameful ,usually used in joking)中国人伸出食指在脸上刮几下,而美国人则是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个食指擦另一个食指的背面。

3. 表示吃饱了的用语:中国人用手抚摸后轻拍自己的肚子(touching or padding one’s stomach gently )表示自己的肚子里已经装满食物了,不能再吃了。而美国人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心向下(put one of the hands to the throat,with the center of the palm downward ),表示吃到这了,食物已经到了嗓子了,再吃就要吐出来了。

三、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的动作。(中国没有或西方没有的某种肢体语言。)如下例:

1. 在美国,咬指甲(snap one’s finger),表示担心,不知所措,心中有重大的思想负担(worry about something,upset,or heavy burden in mind).

2. 在美国,用大拇指顶着鼻头,其他四指弯着一起动(withone’sbig finger toward one’snose,other fingers together waving),表示挑战,蔑视(show one’s contempt or aggression.)

3. 在美国,摇动手指(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收拢)(shaking one’s index finger,other fingers fixed together),表示:警告别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对方在做错事。(warning)

4. 在美国,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紧拳头,拇指向下,向下摆几次(put the arms on the chest,hold the fist tightly,and with the big finger downward,shaking.)表示,反对某一建议、设想;反对某人;表示强烈反对(be against something or somebody strongly)

5. 在中国,用食指点点或指指自己的鼻子(point the index finger to the nose)表示“是我”,“是的”(It is me ,or I have done this.),但是,在美国人看来,这是比较滑稽可笑的。

6. 在中国,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捂着嘴。(put the opening head over the mouth)表示,正在谈论秘密的事情(talking something secret).

7. 在中国,两只手递东西给客人或别人(pass something to others with two hands),表示尊敬(respect).

8. 在中国,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two index fingers coming nearer slowly in front ofoneself)表示:男女相爱;匹配良缘(two people fall in love).

……

以上举的例子并不全面,但是可以说明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差异,并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在长期的发展中,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对比。研究肢体语言有助于对语言及文化的研究。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肢体语言不过是某个国家文化的极小的一部分,但是它有着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忽视它,就会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话语非常重要,而,在正确的情境下正确地理解肢体语言能够及时揣摩出说话人的真正含义,促进谈话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祝玉.欧洲文化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3

白素(1967—),女,汉族,河北西安市人,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摘 要:体态语是人际交往中非言语交际的一种沟通符号,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的互动交际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体态语符号系统的组成和释义,本文拟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浅析中西文化中的体态语折射出文化差异。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体态语;中西文化

体态语是指用身体动作来传达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和文化信息的一种非言语交际手段,由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身体姿势和变化构成的一个图像符号系统。虽然语言是人类交际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是非言语交际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视域下,占有重要比重的体态语被认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自然符号,其表达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民族特征,因而不同民族体态语的文化差异就产生了。符号互动论中的“符号”是指带有意义的事物: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互动”则是人们面对面相互交往过程中主观反应。作为一个微观社会学的理论派别,符号互动论注重符号的沟通问题。

1.符号互动论同体态语的契合点

作为对符号互动论形成影响最大的社会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阐释了符号互动论思想。他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来进行的,人类可以借助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依靠符号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但是,前提是交际双方对使用的符号有共同的意义理解,所以意义是在交流互动中产生的。在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最明显的符号系统就是语言。人们通过接收或发送信息来实现人际间的交往,通过对符号的编码和解码来表达和理解思维想法。同时,非言语交际:面目表情、手势、语音语调等同言语交际共同完成发话者思想意义的表达;而受话者对话语意义的理解依赖于他对发话者言语符号和非言语暗示赋予的功能和价值。符号之所以具有某种特定的含义是因为它所属的群体的人同意其代表的象征,而且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没有必然联系,具有任意性并且随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中西体态语差异浅议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中,美国萨莫瓦(Larry A.Samovar)等采用体态行为这一术语,并把体态语分为外表和衣着、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接触语、气味语和副语言。由于篇幅有限,现就体态语中广泛应用的几类进行对比,拟探讨不同体态语中折射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2.1衣着场景

根据符号互动理论,情境是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包括行动主体、角色关系、行为、时间、地点和场合等。任何具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表达出确切的意义。所以,一个符号在不同的背景下意义会不同,甚至会完全相反。比如,在婚姻的殿堂里,西方文化中婚礼的地点一般都在教堂或较为安静的地方来突出庄重和圣洁。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新娘的礼服通常选用不露肌肤的白色连裙装,头戴白色花环,象征纯洁和忠贞。新郎一般穿深色西装礼服。中国的婚礼一般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阔的院落或酒店,突出热闹和喜庆的气氛。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吉祥,象征亲热和幸福,于是人们把婚姻或庆祝的场合布置得红红火火,家里到处贴满红色的喜字。中华民族传统的婚礼服是选用大红色的凤冠霞帔,喜庆、吉祥,其源自满族服装和旗袍。

2.2身体动作

符号互动论的中心观点是,“人类特有的互动是传媒符号及各种内涵的载体,刺激的意义来自与他人的互动,而非刺激本身所固有。”一个人在其行动中对意义的使用包含着一个解释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如何对待意义的问题。所以,误解这并不是刺激本身的意义扭曲,而是互动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的迷失。此外,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一名中国学生和一名美国学生发生了一点小冲突,由于双方的外语都不熟练,有点势不可收。见美国学生用食指和中指做了一个“V”的手势语,中国学生便更怒了,认为对方在挑衅。事后才知道手势语“V”在美国文化中表示双方和解的意思;但在中国文化中是胜利的意思。各国手势语的含义千差万别,理解错了就会产生误会,发生冲突。“翘大拇指”在中国是夸奖的意思,在英国和法国是要求拦车搭乘,在希腊是“滚开”的意思;“摇头”通常表示否定,但在土耳其、保加利亚、伊朗等过表示肯定。在符号互动中,人们彼此理解手势,并在理解过程所得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活动。

2.3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可以展示丰富的情感,是人类内在感情和态度在外部集中表露的信息符号。但我们从不同文化氛围人脸上读到的内容可能与从相同文化氛围人脸上读到的内容完全不同。在欧洲西部地区,扬眉通常是向熟人打招呼的方式之一;但在日本,扬眉是则认为是轻桃的、不庄重的表现。另外,在西方文化中,微笑表示赞许和认同;但是在日本人看来,微笑可以混杂着尴尬、害羞、不舒服和惊讶等多种感情,甚至可以同笑来表示厌恶和悲痛;俄国人则认为在公共场合向陌生人微笑是可疑行为。在美国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西方人“害怕”的表情在东方人看来是“惊讶”;西方人“厌恶”的表情在东方人看来是“愤怒”。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表达感情的面部表情上存在差异,西方人是从整个脸来解读对方表情的,东方人则更注重眼睛周围的表情,这可能导致对相同面部表情的不同理解。

2.4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体态语中最能表达心态思维的部分。由于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人们用眼睛表达意思的习惯并不完全一样。总体来说,西方国家在谈话中会有频繁用眼神交流。他们把眼神的接触当作诚实、率真的表现,而缺乏眼神交流看作是不真诚,轻蔑,恐惧和心不在焉。美国人相信这样一句成语“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does not look you in your eyes.”(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眼睛的人)。而在中国,人们打招呼的时候确实也会看对方,但是仅仅会持续几秒钟,尤其在晚辈听长辈谈话或下级听上级指示的时候,洗耳恭听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表现。在印度,成人在赞美小孩时不能盯着小孩的眼睛看,否则,其他的人会认为这个人的眼睛充满了邪恶,企图引诱别人。在异性谈话之间,西方文化中双方的眼神的互动是一种友好和尊重的意思,但是在中国,如果一个人盯着一个异性看久了,即使用欣赏的眼光看人,也会使对方生气并认为对你产生强烈反感。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注视交际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日本人的目光的投射点一般是对方的颈部并认为眼对眼的谈话是一种失礼行为。

3.结语

文化的核心是观念的共识。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正确的使用体态语可以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理解别人的意图,避免文化误读。在符号互动理论指导下的体态语交际则凸显了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互动性和社会性,提供了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探源视角。(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及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 J.法斯特.体态与交际.孟小平译[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5.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4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就对文化差异对外国人员与武术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差异、中西方技击思想冲突以及语言屏障等是影响外国人员武术学习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文化整合是调解各类文化差异和外国人员学习中国武术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整合 武术 对外传承 探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逐渐提高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外国来华工作和留学人数也进入增长最快期,20世纪末已达几百万人。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增多,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跨文化的国际体育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外国有识之士的重视。这是由于外国人员学习武术是体育文化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科学,具有特殊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对外武术传承亦是武术国际化推广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探寻影响外国人员武术学习的深层原因,以提高中外民间的国际交往,促进对外武术传承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 中国武术自身发展的特征

1 重德重礼、克己进孝

李泽厚先生指出:“在整个中国文化思想上,意思形态上,风俗习惯上,儒家印痕到处可见。”儒家的确在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态上起了主要的作用,它对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影响也极大。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品德修养,把德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张以德化天下,把德作为统治国家的根本。孔子说的“德”包括“义”和“信”两个内容,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无数的伦理观,如:“武以德立”、“以武会友,点到为止”等古训。以“仁义”精神为核心的武德观念,是汉代尊崇儒家之后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2 克己正身,以君子的标准择人授徒

儒家主张克己正身,重义轻利,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这种谨慎从事的思想,在中国武术伦理思想中深深打下了烙印。如武术中要求习武者,人人成为谦谦君子。明代《内家拳法》中规定了五不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质柔钝者不传。”;《永春白鹤拳拳法》又云“懔十诫”,即“戒私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

中国古代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古代无数的传习,主要靠家族代代相传、师傅授艺和拳社武馆等形式来进行。武术组织和宗法组织有着或深或浅的联系,拳社成员往往由同宗组成,极少吸收外姓成员。武术教师传授技艺十分谨慎,往往“传内不传外”,甚至“传男不传女。”中国武术家对于本土的武术爱好者进行教习时尚且如此严格,更别说说是外国人了。再加上近代历史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欺凌,中国人对外国入侵者的民族仇恨更是铭心刻骨。在一段时期内,武术被称为“国术”。中国人把练习好武术作为强身强种、保卫国家的手段之一,技艺高超的武术家更是被视为民族英雄。如武术家霍元甲、孙禄堂等就是用其高超的武艺分别制服了外国拳手。他们的事迹不仅真分了民族精神而且为受尽欺凌的中国人扬了眉吐了气。武术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被视为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法宝,这时的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国武术简直就是白日做梦。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没有完全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尊重,中国武术自身的狭隘性、局限性、封闭性也在不同程度上成了日后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包袱。

二 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的表现

1 中西体育思想的碰撞

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以人文科学为基础,西方体育文化发展则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天人合一”、“阴阳和谐”是我国健身运动和养生的指导观念,武术练习者通过对自身的修炼,寻求身心的平衡和完善,是内向性的,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程式是中国武术沿袭、传承的一个重要特点,武术套路是将许多武术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编排来进行演练的运动形式,是高度程式化的动作组合。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中国的技击理念有着浓厚的中国社会意识,如“和为贵”、“点到为止”、“以武会友”等等。中国传统体育还以中医学所依据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为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因此,重整体、重精神、主张轻松自然、动静结合。

西方文化由于受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竞争和适者生存思想的影响,很主观地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严格区分开来,强调个性的张扬与解放。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重视体育的外部运动,强调个性发展和人体单项技击技能开发,才是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所以,西方更强调竞争性和超越性。

2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体育文化的价值重点在于“练心”,西方体育文化价值重点则放在“练形”上。中国人练武术,不仅仅讲究一招一式的精确,而且还讲究意境美,主张“修身、养性、养智”,追求韵味,在意念作用下,以心会意,以意调气,动作要求讲究动静结合,强调内部修炼。中国武术还主张“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技击上要求力蓄于内而发于外,讲究变化,注重技巧。西方体育则以解剖学、生理学为指导,剖析人体,设计动作。西方的文化传统提倡竞争、肌肉发达、体格强壮,崇拜力量,西方体育所追求的个体外在的完美与崇高,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外向性的。因此,他们注重分解,重形体、主动。西方技击术虽然也将一些动作进行相对固定的编排,但并却没有体现出对程式化的高度追求。西方的技击主张强劲制敌,胜负立判;讲究实效,动作高度标准化,注重力量。

3 中外社会制度的差异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是全球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影响着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也是中西方文化有所区别的根本原因。中国社会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时民主集中制,强调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体和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在这种体制背景下,所反映出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或被异化为集中,或被异化为整体秩序,而容易忽略了民主。西方恰恰与中国相反,社会制度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强调私有制,个人经济利益占有中心地位。由于西方社会公民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的平等权利,很容易就使西方人形成了民主、自由、平等的人权意识,所以西方强调的不是整体和集中,而是把自由和个人权利放在了核心位置。在这种体制背景下,所反映出来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就是强调个性发展。

三 差异造成的主要影响

1 “和为贵”的儒家思想极大地阻碍了武术的竞技化和国际化发展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代社会“和为贵”的主体精神,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儒家推崇的社会等级制度:臣忠、父慈、子孝、兄和,使得宗法复杂的人际关系保持着一种稳定、平庸的状态。在这种社会体制下,很难找到竞争风尚滋生的土壤,竞争精神受到压抑。因此,武术不可能像拳击等西方体育那样竞技化,也就很难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

盲目自大的思想影响了对外武术传承的发展。向恺然在《拳术见闻录》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吾国拳术至杂,省与省殊,县与县殊,人与人殊,一师各传其弟子。其弟子各守其心得,其传述之方式,变动不居,美恶并见,不能集海内之拳师而合阅之,则不能知其持之所到、与拳术之优劣。”中国武术交流派众多是其繁荣的一个标志,但由于武术各流派之间缺乏相互友好交流的氛围,不仅造成了各自为营、盲目自大的不良想象,而且难以制定统一的竞技比赛规则。从而造成了对外武术传承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传承目标不明确,尚未建立实用的对外武术传承的科学体系。因此,科学化、规范化的武术是进行国际化传播的必备条件。武术欲走向国际大家庭,就必须要把对外传承的体系梳理清楚。日本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先生倡导的柔道也是经过改良的,他吸取中国拳术中很多合乎科学的招式,在日本传统技击术的基础上创立了柔道,后来竟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有鉴于柔道的改良,中国武术欲走向世界就必须要对自身进行科学化的改造。只有这样,武术才能够被更广泛的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才能促进对外武术交流形成完善、严谨的学科体系。

2 语言成为中西方武术交流屏障

语言是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没有了语言,多么绚丽的文化也无法展示于世。通过语言对外武术传承的过程,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一种双向思维、信息的交换过程。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始于近代的闭关锁国和世界列强的掠夺造成了国家落后、国力衰弱的状况,这滋长了某些西方人的文化优越感,看不起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不愿或不屑于认识中国文化。许多外国人由于不了解而想当然的产生了偏见或误解,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还不能指望外国人通过汉语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我们还要通过翻译来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外国人员来自世界各地,许多人初来中国时一句汉语也不会,武术传承如果不借用外语,学习时就很难沟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武术传授过程中,只有懂得外语才能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动向,不断提高本国的专业水平;也只有懂得外语才能了解外国人员的国际文化背景,有效地组织和开展跨文化交流。用一门外语或双语进行武术交流的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义也很富挑战性等工作。

所以说,语言在对外武术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跨越语言屏障,以武术为媒介,通过对外国语言的研究,探索武术走向世界的新途径,继而推进武术国际化进程,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这对于武术的发展与繁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结语

中西方文化方方面面的差异既是人们交流的障碍,又是人们交往的原动力,因为人们往往对不同的文化感到新奇。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武术文化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以及现代中国的进步发展对西方人来说无不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我们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是要充分利用差异,而不是被差异所困扰。在外国来华人员的武术学习中,我们不仅要调解各类文化差异,更多的工作是促进文化整合。并要更新理念,树立国际武术意识,加速体育文化的交流和开放。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掌握国际多元文化的各自特点,熟悉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这对于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促进沟通,消除误解,增进友谊,非常有益。

2 不同文化相遇时,相互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加强沟通,取长补短。

3 要有跨文化的意识,而且在组织实施武术传承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跨文化的观念,与此同时,还有把培养外国人员的跨文化能力作为重点之一。

4 要克服自我文化中心论,尊重来华习武人员自身的个性和价值取向,平等的对待异文化,遵循国际文化交往的基本规律。

5 作为对外文化传播者,武术传承大师们要不断掌握和提高文化沟通的技巧,克服文化冲突,并借用如成龙、李连杰等大师级武术影视明星的轰动效应,借用国际媒体达到国际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庆杰:《北京市高校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体育与科学》,2004年第1期。

[2] 杨啸原:《制约武术实现国际化的因素探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 曾利娟:《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4] 金晓达:《外国留学生教育学概论》,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6]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

张春锦,女,1962―,河北保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体育部。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5

【关键词】中英 礼貌用语 文化内涵 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75-01

语言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礼貌用语体现了国民的素质和修养,而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日常礼貌用语,这些礼貌用语差异不仅会给学习者带来理解的困难,也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本文试从英汉日常用语的称呼语、问候和祝福语、赞美语和告别用语方面加以对比分析,并作出相应对策,有助于我们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文化素养。

一 礼貌用语差异的主要体现

第一,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正确的称谓可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符合礼貌规范,反之则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伤害。鉴于中西文化背景差异,这点尤其值得注意。通常在西方国家,男女老少都喜欢直呼其名,以表示友好,平易近人,如“John Smith”。而汉语礼貌用语中不能对不熟悉的人直呼其名,例如“张晓丽”这个名字,一般人不能直呼“晓丽”,因为这种称呼仅限于朋友、亲人或熟悉的人。汉语中社会称谓喜欢用上“小+姓”来称呼晚辈,显得和蔼可亲,具有长者风范。但在西方国家,一般用“小”是很不礼貌的。同时汉语还喜欢用“老”或者“大”,甚至“哥”、“叔”、“婶”等来称呼长辈,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或恭维。但在西方国家,“老”是禁忌语,“老”让人想起年龄大、体衰、无用等,尤其对女士更不能莽撞的用“老”称呼;还要注意的是中国人对职衔也很关注,这与中国历史上长期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有关,在中国,为表示对职位高的人敬仰恭维,一般都用姓+职衔相称,如“王院长”、“李局长”、“方经理”等,但在英语中则不完全相同,很少听说“Manager Fang”,“Principle Smith”等等。

第二,问候和祝福语的文化差异。见面相互寒暄问候是中英文化共同的礼仪,但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礼貌准则,我们应该了解、学习这些文化,才能在社交场合做到彬彬有礼。西方国家的人通常以时间作为问候的开始,如“Good morning”、“Good evening”等,或者用简单的“Hi”、“Hello”等。中国人在同事之间,熟悉的人之间都可以问及一些私人问题,如:“你收入高吗?”“结婚没有?”等诸如此类的问候语,而在西方国家这些都是私事,一般避免提及婚姻状况、薪水、年龄、、政治观点等问题,可以谈论天气情况、业余爱好、体育活动等;而在中国比较注重饮食文化,这体现在日常问候语“你吃了吗?”,而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可能会对“Have you had dinner?”感到迷惑,是不是对方邀请我吃饭还是其他暗示。此外,节日、庆典等的祝福问候也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的祝福语往往简洁明了,如西方最大的节日圣诞节的祝福语,常见的有“Merry Christmas”,“Wish you a happy Christmas”等,而以中国的最大节日“春节”为例,祝福语五花八门,大家熟悉的有“恭喜发财”“年年有余”等。

第三,赞美语的文化差异。赞美语在中西文化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贬己尊人”是我们的礼貌原则,而西方人则是“赞美原则”,所以赞美语在应答形式上体现了文化差异。谦让是中国人心中的美德。如当听到别人的赞美语,中国人和西方人回答不同。中国人会很含蓄,虽然心里高兴,却以“我不敢当”、“受之有愧”等谦卑方式应答,这使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感到困惑;而西方人热情开放,往往会高兴接受这些赞美之词,并礼貌地回答“Thank you!”。

二 解决礼貌差异的策略

第一,了解中西文化概况,入乡随俗。从以上文化差异对比中可以看出,要做一个有礼貌素养的人,一定要掌握中西文化概况。英美人注意保护个人隐私,所以我们在交流时要避免谈及婚姻、年龄、金钱等敏感话题。

第二,交际对象,知己知彼。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但要熟悉英汉文化的不同,还应了解交际对象,掌握对方的文化背景、身份、特点,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和语言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对方禁忌语或本国的双关语,使交际在相互理解、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三 结束语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中外跨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中国人越来越重视礼貌用语的应用。尽管中英礼貌用语有互相接近的趋势,但差异仍然存在,今后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研究中英礼貌用语差异,树立文化差异意识,,采用正确的交际策略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6

关键词:文化因素;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差异;影响

国际商务谈判是一种对外经济贸易中普遍存在的跨国界活动,也是对外经济贸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会涉及各个国家的不同文化和风俗习惯。因此,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一、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特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构成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由于特定的历史和地域差异,世界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传统和模式。由于中西方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中西方文化表现出诸多差异。这种不同文化导致了商务谈判中的各种矛盾,因此,了解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人员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1.时间观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体现出不同的时间观念,例如在西方国家,时间观念很强,比较追求速度和效率,力争在谈判中速战速决。德国人在会谈时很注意对方是否准时,他们认为准时是一种基本礼貌,也是有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不按时守约,不仅浪费了双方的时间,也是缺乏诚信的行为。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时间就是金钱”这种西方人的价值观也正在被我国民众所接受。由于持有不同的时间观念,不同谈判人员的谈判风格和谈判方式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为了避免因时间观的差异所引起的冲突,要对各国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谈判双方才能顺利地谈判。

2.价值观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立场和经历各不相同,美国人在谈判期间更愿意将他们的讨论集中在工作上,而不是集中在个人上;在拉丁美洲和中东,与谈判人员在会谈工作前,彼此熟识起来是很重要的。而他们所谈论的内容往往是体育文化活动、个人爱好、公司的历史等来联络私人感情,这对于进一步谈判也是很重要的。

3.礼仪的差异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相互尊重的行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饭局和观光等活动,希望通过饭局和观光等活动来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美国人则个性比较开朗,不拘小节。不同国家礼仪的差异对商务谈判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了解各国的礼仪差异,可以更好地完成商务之间的谈判。

二、文化差异中不同的商务谈判风格

谈判风格,主要是指在谈判过程中,谈判人员所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处事方式以及习惯爱好等特点,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谈判者具有不同的谈判风格,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文化特征。

1.在国际贸易中,美国人的谈判风格是很有影响力的

一方面,美国人属于性格较为外向的民族,在谈判中、言语上比较直接坦率。另一方面,美国谈判者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自信,他们善于直接向对方表露出真挚的感情,即使是刚结识不久,他们的表现也会很友好,让你在交流中倍感亲切。

2.美国与英国虽然都是讲英语的国家,但是却有着不同文化上的差异

英国人虽然很讲礼仪,善于交往,与美国人不同的是他们往往是先与谈判者保持距离,然后才会慢慢地接近。英国人在谈判时一般不急于求成,在价格或有关条款方面都可有商讨的余地,他们所谈判的焦点往往是谈判过程是否能够顺利地进行。

3.中国人在商务谈判中与美国和英国的谈判风格不同

中国人有着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希望别国的谈判人员能够尊重本国的文化。另外,中国人善良好客,在与中国人进行商务谈判时,他们一般不会表现出那种盛气凌人的样子,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商务谈判。

三、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协调与沟通

跨文化的谈判首先表现在谈判的语言沟通中,为了使谈判顺利进行,谈判者一般都会借助翻译人员来进行。一个好的翻译不仅要熟练掌握语言方面的技能,同时也要对对方的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当然,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沟通中,还体现在非语言的沟通中,通过手势和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非语言沟通也存在不同的含义,比如,很多国家和地区,人们多以点头表示赞同和接受,以摇头表示反对和不同意;在北美,为了避免在谈判过程中出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问题,人们总是小心谨慎,在指出别人的错误时,尽量做到得体而不得罪人。此外,西方人在与中国、日本等东亚的商人建立商务关系时,就非常注意东方人的文化,他们认为中国人的主要特点是谈话存在着不明确性,比如中国人很不情愿在谈判中说“不”,担心说“不”会对商务关系造成伤害,由于这种不明确和间接的交流风格,使很多谈判都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四、如何对待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涉及面广首先要充分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正确地对待文化的差异。谈判者也要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避免谈判中因文化差异的不同而引起的利益冲突。

克服沟通障碍是指谈判双方在进行商务谈判过程中所遇到的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理解障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或者表达不明确而引起的。对于跨国谈判来说,在交流过程中沟通障碍是经常出现的。所以要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克服沟通障碍,使谈判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掌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谈判技巧,由于他们彼此存在着文化差异,所以必须充分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谈判人员的文化环境及其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促使谈判最后取得成功。

作为一名商务谈判人员,必须具备广泛的世界文化背景知识,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地区间存在的差异。在跨文化谈判中,除了基础的谈判技巧以外,理解文化差异并确定相应的谈判技巧是重要的。无论谈判双方有着怎样不同的背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两方的双赢,因此在谈判过程中不应该局限于如何缩小双方因文化差异而在理解上可能存在的误差或矛盾,而应考虑到不同文化的因素,从而提高谈判成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刘雯祺.中西文化差异对涉外商务活动的影响[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

[2]张强.谈判学导话[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

[3]李辉.国际商务谈判[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5.

[4]赵银德.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行为的影响[J].实务探讨,2002.

[5]唐德根.跨文化交际学[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6]邱革加,杨国俊.双赢现代商务英语谈判[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