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范文1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多数高等院校学生希望毕业后可以从事教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行业,因而高校应详细记录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并据此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此外,高校还应重新审核早已设置的专业课状况,查看这些课程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互匹配,学校应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现在,高校多数仍在沿用原有的课程设置,教师仅重视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教学表达形式和氛围,致使课堂教学死气沉沉。高校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会后悔自己选择了该专业,最终会排斥或者改学其他专业。
(二)教材内容欠缺有效性
教育学是一门开设较晚的学科,因其发展迅速,在近些年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相应的专业教材也频烦问世。但是随之也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教材内容差异不大,缺少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东西。其次,教育哲学、教育论等相关分支学科的内容重复性严重。
(三)功利性较重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因而多数大学生刚进校园还未接触教育学时,就开始担心自己毕业后是否能成为一名教师。如果以后不能做教师,那么,现在所学的相关教育学知识则是没用的,这种功利性学习心态将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多数学生在刚入学时就担心就业问题,如果他们不能控制好上述功利心态,会使自己处于茫然的状态,进而会降低学习热情和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教育学专业教师也有上述心态,仅仅将本职工作看作生存的手段,上述双重功利性负面心态必会影响课堂教学成果。
(四)教师整体素养偏低
1.专业素养贫乏由于高校教师的学历已经逐步提高,很多高学历的研究生、博士人员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心理,过多地将个人发展和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缺少献身奉献和勤恳的精神,无法全心全意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这也严重阻碍了教育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多数教育学专业的年轻教师们在校学习期间很少有时间走进一线教学,他们真正进行教学实践的时间非常少,其将多数时间集中在探寻书本中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真谛,直接影响了自身教育理论的真实性和可实践性。2.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高校教育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要求教育学专业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同时还应具有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美取向、道德素养等个人取向[1]。课堂教师的人文素养会左右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人格特征,所以高校必须加大力气提高所有教师的人文素养,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等特点结合在一起,逐步提高教育教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一)提高时效性
高校应认真分析原有的教育学专业教学模式,不能够单纯依据本校、本土课程资源,应摸清教育学课堂教学体系,在各学科教学中提炼精华部分,重点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学校应精炼教育学专业课程,组织教师提前进行集体备课,共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和重点,以避免分支学科内容的重复,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关联性和系统性。另外,还需要强化实践性环节,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二)增强教材的有效性
高校应强化学科之间的沟通,避免相关学科教学内容的赘余,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模式,有效整合所有教学资源,通过精炼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任课教师应提前处理专业教材,在课前召集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借此整体把握教材内容,防止分支学科内容的重复、确定教学重点,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增强“接受教育”的价值观
现在,高等教育趋于普及化、大众化,人们应该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意义和特殊功能,逐步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多元化的生活需要。学生求职的基本门槛是高等教育,依靠高等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全民素质,从而促进我国的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高校应强化上述高等教育价值观,为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培养积极奋进、自立创新的人才。
(四)提升综合素质
高校教育学教师主要负责一线教学工作,这不仅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还能丰富他们自身的阅历,有利于提升整体素质,优化教育学专业课堂教学效率。教育学是高校培养教育型人才的基础性学科,这种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接受各项校外培训、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等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研究取向;学科建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09-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2016.01.005
[本刊网址] http://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学从教育领域范畴内独立出来,关于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越来越多,这其中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最为明显。本文从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发展历程、基本概念以及现存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国外的高等教育研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开始到现在一直是一个学术热点课题,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教育学始终是作为同一个问题在研究讨论,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从起初就被列为单独的研究范畴,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意识较强。
(一)理论研究
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学科建设理论体系上,不注重理论体系的研究会导致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需要向脱节。因此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应立足于现实需要,理论研究服务于具体实际问题的需要,加强热点问题的研究,注意现实问题实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研究思考。
(二)问题研究
赞同问题研究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项专门的学科,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解答教育中的矛盾、困难和疑惑,帮助人们增加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本身的重视,不必过分强调构建一个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与其建立一个不成熟的体系,不如解决现实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不断修改论证研究中的某些理论。
(三)研究问题与构建体系并重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问题研究和构建体系的观点进行的综合与折中,认为二者并不冲突和矛盾,从根本上来讲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在研究目标上应该坚持二者兼顾的原则,不断的研究问题,创新理论。努力构建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有利于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认识、了解以及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醒方法论指导。研究理论是途径,解决问题是目的,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理论的源泉。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现存问题
许多研究学者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作为重点课题,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学自诞生之时广大学者就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等问题上进行了讨论研究,尤其是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内容进行了论述,促进高等教育学里理论不断进步。
(一)学科建制
高等教育学一直是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是高等教育学研究学者的攻克对象,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与国外相比,起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将高等教育学从教育学的范畴内剥离出来,最终扩大到国家学科专门目录,以教育学下的分支专业合法存在,许多师范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增设了博士点、硕士点,加大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力度。我国高等教育学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以及理论成果几个阶段,最终被确立为专门学科,至此,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仍不够完善,在理论成果与实践应用上仍需要不断研究和修改。
(二)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学从来都具有专门的、独立的研究对象,这是学科得以存在的基本要素。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上。许多研究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应该是基于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为了探索与总结高等教育的深刻意义,促进高等人才素质的提高。
将以上观点进行综合整理后不难发现,各学者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上存在异议也存在着相同之处,即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其本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在高等教育学的内容与分支上仍具有争议,有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学科学建设中的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较为重要,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学的发展规律更重要。当今社会的大环境背景下,将高等教育学编织成一个动态的、科学的、多元的系统,其中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因素,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三、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措施
(一)改进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学的培养目标。就高等教育学的教育目标而言,在学术界存在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应综合考社社会需求,以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水平、教育资源等为基础,避免因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条件由于高等教育低下而下降。同时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正面思维,减少社会功利性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品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为高等教育学教课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二)树立长期人才培养战略意识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此,应树立人才兴国战略意识,从高校人手实施。有观点认为专业和综合知识相结合是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此一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提高其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其专业水平。高等教育应该将培养专业人才与提高公民素质相结合,通过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人才,实现全社会的多元化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将出现专业人才与综合素质人才共同培养的全方位培养模式。依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笔者给出以下参考:调整我国高校的教学计划,实施社会教学,增加社会实践,增强理论基础的同时,全面提高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在重点大学,尤其是师范院校开展试点,推广本硕连读方式,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实现高等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网络教育 高等学历 课程考核
网络高等学历教育作为一种“宽进严出”的新型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随着试点高校向社会大批量地输送毕业生,其质量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此,教育部从2005年开始对网络学历教育本科层次的学生实行了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但这仅仅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手段之一,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严出”,还必须深入研究和彻底解决我国目前网络高等学历教育课程考核环节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网络高等学历教育课程考核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的片面性
网络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实行自主招生,因此,生源的质量与全日制本科、成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网络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入学的目的是为了升迁提职;另一部分学生属于大学落榜暂时待业或打工者,入学的目的是为了毕业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功利性目的使很多学生平时很少或者不愿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主学习,只想轻松混过考核;更有少数人甚至认为只要交学费就理应合格、毕业,考试仅仅是个形式而已。
多数校外学习中心对待课程考核表面上积极热情,实际上暗中放水。作为依托者,校外学习中心与试点高校之间并非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是通过协议形成的合作关系。因此,对于学习中心而言,高及格率、毕业率是抢占生源的锐利武器,在组织考试过程中自然顺应考生的心理需求,对试点高校大做表面文章,有的甚至帮助学生集体舞弊。
多数试点高校在课程考核上陷入两难境地。作为主办者,各试点高校深刻理解课程考核对保证教学质量及网络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但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的试点高校开始片面地认为如果严格课程考核,生源就会流向其他学校,自己就会吃亏,所以尽管考试规章制度健全,却也在无奈中随波逐流,执纪日渐放松。
(二)方式上的不合理
多数试点高校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在成绩评定上采用过程性考核+课程考试折合成百分制的办法。其中,过程性考核是对学习者日常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的各项指标如BBS、作业等进行测评取得的结果。这项考核一方面可以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和管理者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辅导和指导。但目前的过程性考核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因人为因素的干扰而流于形式,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相对于过程性考核而言,课程考试环节在成绩最终评定中占的比例权重较大(一般占70%―80%),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命题缺乏科学性。因缺少大批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又懂得网络教育教学规律的优秀教师,不少试点高校的课件及辅导资源的质量不高,有的仅仅是传统教学的电子翻版。这种状况决定了考试的命题往往是填空、选择等客观性试题偏多,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论述等主观性试题偏少。考试的内容也往往局限于配套教材或网络教育资源,甚至是考前安排的各种辅导答疑。
2.考试组织缺乏严肃性。由于学生遍及全国各地,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的课程考试一般由校外学习中心组织监考,由试点高校安排人员到学习中心监督检查。受利益驱动,部分学习中心不仅不认真履行监考职责,反而帮助学生监督巡考人员的一举一动,有的甚至想方设法拖延或阻止巡考人员进入考场,导致考风考纪日趋恶化。对违纪作弊考务人员和考生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也在另一方面助长了不良考风,影响了考试的公平公正。一些治学严谨、考试管理严格的试点高校在这种风气中举步维艰。
3.试卷评阅缺乏规范性。试卷评阅的质量是考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大多数试点高校在试卷评阅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缺少或者不执行客观评分标准,人为地干预阅卷评分,即当考试及格率普遍偏低时,阅卷教师或者教学管理人员处于种种考虑会普遍放宽标准,“网开一面”提高整体成绩。此外,因科研或其他教学任务繁重,少数教师在试卷评阅中也存在不讲质量、见字给分的现象。
4.信息反馈缺乏完整性。目前,一般任课教师把考试分数登陆完毕作为课程结束的标志,很少有人把考试结果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认真的对照分析,做出评鉴并反馈给学生。绝大多数网络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人员紧张,任务繁重,所以在考试组织结束后关注的是不及格率,对某个年级、专业、主要课程考试情况组织分析进行得很少,甚至不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形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尽管校外学习中心和学生对于考试命题和试卷评阅方面会反馈一些信息,但对考试组织的信息反馈寥寥无几,根本不利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网络高等学历教育课程考核改革的对策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不同的教育理念产生不同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质量是网络教育的生命线,而网络教育的质量最终体现在其培养对象――学生的质量上。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才能实现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网络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各试点高校只有始终坚持这一办学理念,并积极引导、规范校外学习中心的办学宗旨,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课程考核认识上的偏差,并逐步加以规范管理。
(二)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面向在职人员继续学习的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侧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目前课程现状,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为重心改革其结构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在每门课程及全部课程中的比例,使之向综合性和应用性方向发展。针对目前教师现状及教师在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各试点高校应着力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队伍,开发出优秀的课件资源,以形成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指导学生完成个性化学习。此外,教育部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也应采取有力措施,督促试点高校将年报年检制度和教学评估制度落到实处,以加强对网络教育的质量监管。
(三)加大学习过程管理的比例权重
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素质,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最终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由于网络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学校和学生在时空上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教学过程管理尤其是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加大过程性考核,相对缩小考试分数在课程成绩评定中的比例权重,可以引导和督促学生将学习注意力从重视期末考试转向重视平时参与。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要注重开发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所拥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实现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进行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贮存;另一方面要从管理层面积极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项目,细化评价指标,从而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四)积极探索并推行多种考试模式
在开卷、闭卷、大作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半开卷考试、网上在线考试、委托第三方组织考试和无人监考等适合网络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的多种模式。
1.半开卷考试。将不同课程资料携带开放到不同的程度,如,允许学生携带手写的公式、重点或难点进入考场,在考试结束时连同答卷一起上交。在答题方式上,允许学生从试卷列出的多个题目中挑选一定量的题目作答,以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网上在线考试。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在线考试需要系统开发用户管理模块、课程信息库模块、题库管理模块、考试监控模块、考生答题模块以及试卷评析模块。通过这些模块可以实现根据考试大纲建立标准化试题库、随机抽题组卷、快速准确地评阅客观型试题,以及自动汇总分析考试情况、反馈考试信息。网上在线考试不仅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摆脱了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大大降低了学习和考试的成本,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范了考试过程,因此与传统考试模式相比,不失为今后网络教育考试的发展方向之一。但是,因为缺乏大量熟悉网络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的系统开发人员,如何根据各试点高校的特殊需求将系统纳入教学管理平台?如何对考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如何规避中途代考、作弊行为等技术和管理层面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3.委托第三方组织考试。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教考分离,有效地防止考场舞弊。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考的考务工作就是由第三方――中央电大奥鹏中心承担的,而且考风考纪良好。部分试点高校尝试将国家自学考试引入课程考核,收效也不错。因为国家自学考试系统拥有遍及全国的严格的考试管理体系和业务熟练的工作队伍,所以由这个系统来组织课程考试,不仅实现了教考分离、客观公正,而且减少了管理层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从2001年开始,清华大学尝试将课程考试委托于教育部自考办,浙江大学、北京外语大学也紧跟其后。实践证明,这种考试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督促学生认真抓好日常学习,而且提高了学习成果评价的真实可靠性,是严格考试管理、确保网络高等学历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4.诚信考试无人监考。诚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无人监考能在学生中形成一个自我约束、自我信任的机制,使广大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在网络高等学历教育中积极倡导无人监考,既可以充分发挥考试检验教学质量的作用,又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有助于良好学风考风的形成。
总之,提高教学质量是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宽进严出”,网络教育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鸿炜.网络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兼论国家考试在其质量保证中的作用[J].中国考试,2005.11.
[2]吴国荣.刍议网络教育考试模式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建立[J].中国远程教育,2005.7.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云班课;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077-04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发展职业教育和促进职业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育部在2012年3月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指出“要加快职业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云班课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它的出现使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创新平台,开启了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的新时代。
一、云班课的内涵和特点
云班课是指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利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设备开展课堂内外即时反馈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教师通过创建班群,在课前通^平台推送课程通知,上传微课视频、图片、文档等教学资源并进行在线答疑,学生通过平台接收学习资源,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并可在线提问讨论。在课中通过答疑、讨论、投票、头脑风暴、展示、计时测试等一系列互动教学活动进行即刻反馈、即刻点评,同时云平台的云服务功能可以记录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学习进度等,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
基于云平台的教学模式具有移动性、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高效性等特点,学习者将知识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知识内化,让在线学习与学校课堂教学融合起来,开创了移动学习的新教学模式,同时关注了学习者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业成就感。
二、传统高职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中,强调学习的中心是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也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但是当前高职会计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还是秉承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教学,不仅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怎样学习知识。因此不少会计基本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时仍然“满堂灌”,都会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详细分析示范每个技能动作的操作步骤和要点,学生边看边模仿,几乎没有独立思考时间和空间,严重制约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二)教学资源缺乏
会计基本技能是高职院校会计类、金融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基础技能训练实践课程,然而,由于本课程跟会计从业资格考证关系不大,所以长期以来一直不被各高等院校重视,导致课程建设严重滞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严重缺乏。
以江苏省为例,大部分学校会计基本技能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朱群新老师主编的《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一书,本书编写内容以珠算为主,涉及点钞、传票翻打技能的内容较少,同时介绍的操作方法比较传统单一,如点钞的单指单张,清点方法只有传统的点钞方法,对于目前在各级会计技能大赛普遍使用的“刀削法”,该书并没有相关内容,远远不能满足教学所需,同时教材没有配备配套的操作光盘或微课视频,严重影响了课程信息化改革进程,也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活动。
(三)教学方法传统
长期以来,会计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一教师示范一学生模仿一教师、学生一起纠错一学生练习一学生测试”来进行的,这种教学流程看似十分有效,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教师示范是否规范,所有学生是否都能看清楚,所有学生是否都能跟上教学进度,会不会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因为害羞或好面子不敢提问等问题长期积累下来会造成学生学习进度的落差,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
(四)考核方法单一
目前会计基本技能考核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法为主的考核制度,即根据“模块测试成绩+期末测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最终学期成绩,该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够准确了解和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学习状态,同时没有有效地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学生技能成绩提高的热情不高,大家只要达标就心满意足。比如在一年级珠算要求普通五级达标,传票翻打测试要求200分达标,点钞单指、多指5分钟测试要求正确六把达标,学生达标后就能拿到学分,所以很多学生在达标前能积极主动练习,但一旦达标后,学习就会马上松懈下来,所以这种考核模式培养出来的技能突出的学生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在整个考核过程中也没有让学生参与评价,使每个学生变成成绩评价的旁观者,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三、基于云班课平台的高职会计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创新
(一)形成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应用云班课平台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高职教师将逐步转变思想观念,把重心从教师的“教学”过程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自己怎样教,还要关注学生怎样学。教师需要通过云班课平台提供学生所需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通过答疑、讨论、投票、头脑风暴、展示、计时测试等互动教学活动进行即刻反馈、即刻点评,同时云平台的云服务功能可以跟踪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轨迹。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提供课外拓展资源,供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云平台反馈的学生学习的信息,及时修正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从而真正关注学生需求,而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平等;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59-01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下学习,教师和学生应该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现代课堂的民主性和自由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在平等的前提下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构建平等和谐氛围,加强互动交流
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语文教学当中,课堂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对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愿意进行对话交流,提高教学实效性。就目前的教学条件来看,和谐氛围的构建显得更加容易一些。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教学工具或者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增强学习热情和动力,从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教学氛围,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功能,展示一些动画片或是图画,以这样的新颖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乌鸦喝水》,一些学生早就听过这个故事。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动画片,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设备将整个故事内容展现出来,这样一来就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当动画片结束之后,学生会自主地对故事进行点评分析。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对话交流,加上教师的鼓励和帮助,可以对文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和交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二、组织开展团队合作,进行平等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个体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在团队当中的协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教学计划,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针对课文内容及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进行互动交流。可能之前学生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学习知识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来学习,有了更多的学习伙伴,让学生更加有动力去学习。同学之间开展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对高效课堂的构建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学习《难忘的泼水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泼水节的画面,介绍泼水节的历史,让学生对这一节日有透彻了解,感受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进而引发讨论。根据学生的了解,可以列举一些其他民族节日来进行分析,对节日的举办形式以及寓意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了解来发表意见,展现自身的知识储备,自主进行讨论分析。通过介绍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节日,感到新奇有趣的同时也体会到这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要尊重民族风俗及生活习惯,并且将各个民族的文化保留下来,包括各民族的方言、风俗以及一些饮食习惯。多种多样的特色汇聚成一个大家庭,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对此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合理引导对话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不愿意进行对话交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有着很大的距离感,对于学习内容缺少认识和了解,因而不知道从何入手进行对话交流。这主要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关系。有些教师比较注重理论化教学,在讲课过程中涉及比较专业的用语,对部分学生来说这样的讲课方式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符合其年龄阶段的特征和个性。所以,教师要适当改变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对话。这样一来,既能够贴近实际生活,又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应该从教材本身入手,寻找与实际生活的契合点,进行合理的引导,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进而引导对话。比如《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对爬山虎这一植物进行了描写,而爬山虎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很多学生可能没有细心观察。教师可以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对这一植物进行实际观察,考证一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有脚。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现实生活中更加留心各种植物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观察。结合学生的实际观察进行具体分析,学生对文章会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构建平等对话前提下的高效课堂,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进行引导和帮助,与学生进行平等有效的对话,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陆贵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的方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范文6
一、古典芭蕾基训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特点
(一)规范中体现严谨
“规范、严谨”是古典芭蕾基训课中的主导思想。之所以用这样的形容词来修饰它,是因为它训练体系本身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芭蕾中的规格是对每一个动作提出基本要求,它就好像雕刻
家手中的工具,在舞者一次次的尝试中,不断雕琢,仔细打磨。
在古典芭蕾训练中,手臂是参与身体运动的重要环节。从运动解剖学上分析,较下肢而言,手臂并不需要支撑身体负荷,在运动中主要完成屈伸、抓握的基本动作。古典芭蕾中的手臂有七个基本位置,每一个位置都要求自肩关节开始,依次到肘关节、腕关节,直至手部各关节微微弯曲,形成弧线,所有的棱角都被隐藏在弧线里,不留任何痕迹。每一个精准的位置,每一条流畅的弧线,都能调动肌肉之间的和谐运动,从不产生突兀的感觉。上肢的动作语汇固然丰富,但无论任何舞姿动作,手臂的运动轨迹依然在这七条优美的曲线上。
(二)科学中追求极致
从骨骼的排列到关节的运动,从躯干的直立到四肢的延伸,古典芭蕾建构了一种既是理性主义,又超现实的身体形态。在科学的体系中勾勒对称、和谐的几何图案,无论是从美学,还是人体科学上来讲,舞姿都充分体现了芭蕾优雅的艺术特征。
Erate 是古典芭蕾中的基本舞姿,它是由旁腿动作变形而来。与单一抬旁腿相比,Erate 增加了躯干及上肢的运动,动作要求在抬旁腿的基础上骨盆向主力腿一侧倾斜,躯干顺着骨盆侧倾的方向延伸出去,这样不仅减轻了主力腿的支撑负荷,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抬腿幅度。伴随着腿与躯干的放射状运动,手臂在“圆”的运动轨迹中延伸,这样既增加了身体与下肢的平衡能力,又丰富了舞姿在空间内的填充感。由此看来,芭蕾科学的训练体系不但顺应了人体的形态结构,而且符合力学原理,在优美的动作中体现和谐,在曼妙的舞姿中追求极致。
二、科学训练在古典芭蕾基训课中的应用
(一)科学训练在把上动作中的应用
在高等教育舞蹈教学中,把上练习是古典芭蕾基训课中的基础部分,在训练中集中体现了芭蕾对于人体各环节的基本要求。从体态到舞姿,从动作到技术,只有秉承“开、绷、直、立”的训练原则,才能达到“稳 、准,轻,美”的视觉呈现。
古典芭蕾中的“开”,主要指的是人体髋关节以下作为一个整体的外旋运动。即从髋关节开始,通过大腿肌肉群,向下传递给膝关节,最后由踝关节延伸到整个足部向外打开的运动方式。只有在把上练习中保证身体各环节的外开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运动范围,延长身体曲线,增加身体的灵活性。而对于这些关节的外开,又会受到先天骨结构和后天训练因素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古典芭蕾基训课属于基础课程,学生先天条件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切不能急于求成,在充分了解学情的情况下,制订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在古典芭蕾的基训课上,“站位”是学生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没有好的开始,就没有好的结束”。把上训练并非起始于动作,而是起始于站位,它不仅是芭蕾基本功训练中的基础动作,还是高标准完成舞姿和技巧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基础动作规格的忽视,往往最简单的动作,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动作。“一字位站立”是把上训练的常见脚位,虽说是脚下位置但却需要下肢与足部共同参与完成动作。站位要求自下而上螺旋用力,下肢自髋关节开始外旋,通过大腿传递至膝关节,小腿及踝关节,强调人体重力在足部各个环节上的均匀分配,要求舞者脚跟并拢,双脚平铺于地面,五趾张开,像吸盘一样紧紧抓住地板,以增大支撑身体的受力面积。而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脚部外延抬起,即第五跖骨离开地面,形成倒脚。对于初学者来说,教师必须要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训练,首先可以从大八字位开始练习,万不可强求绝对的一字位站立,要保证各脚趾紧贴地面的基本形态。
“绷”作为芭蕾把上训练中的一大突破点,主要针对于骨骼肌的训练。广义来说,“绷”指的是在训练中对身体各部分的要求,贯穿身体的每一块肌肉和每一条神经。从身体的头部开始,经过脊椎、骨盆、大腿、小腿,直到足部各环节,根据不同动作要求来支配身体部分骨骼肌的收缩能力,使自身的能量通过感觉神经末梢传递到肢体以外的空间。狭义上,绷在芭蕾基本功训练中已经特指为对身体下肢肌肉状态的要求,在教学中尤其强调脚绷,即解剖学上的“足屈”。
绷脚,是把上练习中的重中之重。绷脚的幅度大小,受到足部跗骨结构和关节周围骨突起的影响。足部关节活动的幅度大,脚背自然就好,反之亦然。把上Battement tendu就是在“外开”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绷脚能力,动作要求学生在下肢转开的基础上,动力腿从脚跟开始,依次是脚心、脚掌、脚趾向规定的方向擦出,最远到达脚尖末梢,形成从踝关节开始一直延伸到脚趾尖的优美弧线,同时大腿伸膝肌群主动用力,从而达到了绷脚延伸的训练目的。
“直”是芭蕾基本功训练中的又一特点。无论是躯干的挺直还是腿部的伸直,在动作形态上都能够突出芭蕾舞向上挺拔的基本体态。芭蕾要求学生站姿挺拔,下颚微收,颈部拉长,双肩自然下垂,收腹提臀,强制人体重心后移,使骨盆趋于直立,通过腹背肌的收缩来固定骨盆及腰骶部,从力学上保证舞姿的优美,提高动作的质量。
腿直,主要指的是膝盖伸直。把上练习中,Battement jete、 Adagio、 Grond jete等组合对膝盖伸直都有一定的训练作用。在这些动作的训练中,要求学生在外开的前提下,股四头肌尽量上提,动作时要向远延伸,增加股四头肌的伸展性与收缩性,从而达到腿直的训练目的。
在芭蕾基本功训练中,“立”是完成各种舞姿及技巧的核心环节,尤其对女子的足尖练习有着重要意义。从解剖学上分析,“立”的支撑点在于身体腰部,即我们舞蹈中常说的“身体中段”,腰腹周围的肌肉收缩主要起到控制身体的作用。训练时腹肌、髂腰肌和臀部肌肉要积极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躯干的稳定性,以防止动作变化中对腰部的损伤。诚然,在背直腿直的基础上,只有达到整个身体的向上延伸,才能提高身体重心,增加动作完成时向上的空间感。
(二)科学训练在把下动作中的应用
把下练习是整个芭蕾基本功训练中的升华与优化。它不仅是把上练习的补充,又是完成芭蕾基本功训练中更深层次的训练步骤。
跳跃练习作为整个芭蕾基本功训练课程的最后一个部分,既是对之前基础练习的巩固,也是对之后技术技巧训练的铺垫。芭蕾中的跳跃练习由浅入深,由简到繁。Saute、 Assemble、Pas jete、Sissnne fermee、Grond jete等都是构成把下跳跃练习的重要组合。任何一个跳跃动作都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起跳——腾空——落地。在这之中,准备部分(Demi plie)又对整个跳跃的完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舞蹈生理学分析来看,通过跳前的Demi plie可以储存更多的弹性势能,增加腾空时肌肉的弹性,完成弹跳力的瞬间爆发。所以说,芭蕾中的各种跳跃就如同雄鹰在苍穹划过的优美弧线,总给人以轻盈、舒展的感觉。
芭蕾中的旋转形式不一,各种各样。为了减少脚掌与地面的摩擦力,芭蕾中的旋转通常在半脚尖或足尖上完成,而在不断变化的方向中寻找平衡也是旋转的难点所在。这就要求学生在旋转过程中,腰腹肌收紧固定身体中段,躯干直立,稳定骨盆,保证身体各环节的高度协调一致。切忌躯干松动、摇晃,导致重心不稳,影响动作质量,同时不规范的旋转动作还会增加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所以说,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更要明确教学步骤,强调学生在旋转中的正确体态,及时发现问题,强调规格,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
三、科学训练在古典芭蕾基训课中的意义
(一)认识身体结构,挖掘舞蹈潜能
舞蹈是以人体为物质媒介的艺术形式,舞者的身体就是他们塑造艺术的重要工具。吕艺生教授在他的《新世纪舞蹈教育前瞻》中指出:“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艺术,肢体语言是以舞者的生理学基础为本源的。”所以说,舞蹈离不开身体,身体离不开结构,只有充分了解了身体形态结构,才能挖掘舞蹈运动潜能,提升舞蹈运动极限。
作为高校舞蹈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身体结构,分析动作特点,在挖掘舞蹈潜能的同时,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从运动学上来看,屈膝半蹲是人体膝关节最不稳定的时候,尤其是芭蕾基本功训练中的外开半蹲,即把上、把下常见的plie 动作,要求下肢在髋关节处外旋,膝盖对脚尖方向下蹲,这样不但顺应了人体结构,还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对膝关节韧带的损伤。而课堂上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在做plie 动作时“塌腰撅臀”“拧膝盖”。若学生髋关节外旋能力有限,由踝关节过度外旋来代偿完成动作,这样就会造成在做plie 动作时“拧膝盖”,即膝盖与脚尖方向不一致;若学生髋关节外旋能力足够,腰腹周围肌肉能力不足,不能固定身体中段,这样就会造成在做plie 动作时“塌腰撅臀”。综上所述,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髋关节外旋幅度属于先天因素;而肌肉力量属于后天因素。从身体结构形态角度分析,先天因素虽然不可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改善相关肌群的工作能力辅助动作完成,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做到最好,同样也能达到训练效果。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一刀切”的教学原则,不能只关注与外在表象,而是要把学生自身条件放在首位,遇到问题综合分析;循序渐进制订教学计划;切实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二)提高身体素质,升华艺术修养
从人体运动系统上来看,科学、规范的芭蕾基本功训练,广义上有利于舞蹈者身体素质的提高,包括人体力量、柔韧性、稳定性、控制能力的改善。狭义上可以提高人体关节周围骨骼肌的协调放松能力,加大关节活动幅度,提高关节灵活性。从人体呼吸系统上来看,芭蕾基本功训练强调动作与呼吸的协调配合,从平稳的舞姿到绚丽的技巧,每次身体不同的运动都伴随着张弛有度的呼吸,这种有规律的呼吸有助于提高人体心肺系统对运动能力的适应水平,增加肺活量及氧气摄入量,克服身体疲劳。从人体神经系统上来看,在芭蕾基本功训练中,神经系统不仅能够控制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还能调节肌肉的营养,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肢体的灵敏素质和协调能力。
教学中,科学规范的芭蕾基本功训练不仅能够塑造良好的体型,增强身体素质,还有助于改善审美水平,升华艺术修养。舞蹈作为一项特殊的身体运动,与其他运动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有情感的注入,而情感就如同动作的生命力,在举手投足间赋予它无尽的魅力。芭蕾对美的要求极高,这种美不单单体现在“开、绷、直、立”的标准上,更多的是舞者透过动作呈现出对美的感知与创造,轻盈的舞步、纤长的肢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通过训练引导学生发现美,运用美的舞蹈形式渲染情感,在肢体语言中勾勒出对艺术的热爱与向往。
四、结语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古典芭蕾基训课对于中国舞蹈教育的基础作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加强有关古典芭蕾的全面认知。不仅如此,作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工作者还要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发扬创新,使古典芭蕾基训课更好地为中国舞蹈教育服务,把西方艺术之精华渗透到中国艺术这片土壤上,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下,桃李芬芳,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