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经济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经济基础知识

农村经济基础知识范文1

一、基本情况

张家界市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地区,以山地为主,近几年主要以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等旅游开发为重点,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银行信贷为补充。据调查统计,2005年以来,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239.44亿元,其中投向农村交通、水电水利、教育卫生、通讯及广播电视等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完成58.23亿元,占全市投资完成总量的24.32%。同期,全市银行业贷款支持40个建设项目,贷款56.08亿元,其中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为17.44亿元,占全市净增贷款的31.1%。

张家界市信贷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呈现的特点:一是贷款对象以经济实体为主。40个项目中,只有3个项目是以公路管理局等行政单位为承贷主体,贷款5819万元,占3.3%,其余项目贷款均以实体公司为承贷主体。二是以支持投资开发为重点。40个项目贷款中,18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贷款10.22亿元,占58.6%;三是以还贷资金来源以自营收入为主。在40个贷款项目中,有27个项目以自营收入作为还贷保证,贷款12.28亿元,占70.37%。

二、存在的难点

据调查统计,2009年全市仅农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三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达28.5亿元。主管部门反映,国家投入资金往往要到下半年才能拨付到位,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需要信贷予以支持,保证工程进度的连贯性。但是,银行业机构授信仍存在难点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有效整合,银行授信难以把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财政、发改委、规划及农林水电、科教文卫等众多部门,在项目规划、立项、申报、资金争取、配套资金筹措及融资,缺乏多部门统一实施机制,导致银行业机构难以把握和了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个方面的发展现状与投入情况。加上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偿债能力和还款意愿,银行业机构对投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缺少信心。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靠财政投入,银行授信缺乏保障。一是缺乏法律保障。国家强调“不得以向银行和项目单位提供担保和承诺函等形式,作为项目贷款的信用支持”,使得许多依靠财政预算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贷款具有不确定的政策性风险。二是缺乏偿债来源。调查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赖以国家财政投入,若通过贷款融资,所产生的贷款利息,缺乏偿付资金来源。调查贷款支持的40个建设项目,只有13个项目以财政拨付作为还贷保证,贷款5.17亿元,分别占贷款支持的项目数的30.25%和贷款总额的29.63%。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有效机制,银行授信比较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道路交通不畅通、教育卫生及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破损比较严重。特别农田水利设施因缺乏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水费征收难等严重问题,银行业机构难以把握风险。

三、破解信贷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点的途径

为了破解信贷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难点,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降低信贷支持风险。一是建立实体法人企业。地方政府要为解决项目融资,按照行业管理条线,以区县为单位组建具有法人的农田水利投资公司、农村交通投资公司、农村教育卫生投资公司等特殊法人实体企业,统一归口承担政府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并承担融资债务,为银行业机构授信创造条件。二是加快建立风险补偿制度。积极推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设,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信用不足问题。

(二)建设灵活的运行机制。一是在投资方式上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按照谁受益、谁出钱(或出工)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二是在管理上要创新机制。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企业还可以收取服务费,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其服务收费不宜过高,亏损由财政补贴。

农村经济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教育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中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就显得困难一些。然而农村却又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落后的地方,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看待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它的意义、内容和途径是什么?笔者以肤浅之见,就教于方家。

一、农村中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意义

1.开展信息技术课是时展的客观要求。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新时代,知识经济逐渐成为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各国间科学技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民族文化凝聚力的竞争日益加剧。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各国国民素质的竞争,开发人力资源,发展人力优势,是各国提高国际竞争的关键。信息技术在迅速改变社会的同时,也给教育以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广泛交流,从而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这样就能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

2.农村中学开展信息技术课是改变当前农村落后面貌的需要。我国是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脱胎而来的国家,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国民素质不高,特别是农村,他们较为封闭,与外面交往甚少,对现代科技缺乏了解,往往还停留在以前的传统技术上,这导致农村经济困难。因此,加强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3.加强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积蓄能量的需要。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而言,普遍缺乏对外面信息的了解,缺乏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缺乏一技之长。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寻求更好更快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向学生传授较为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二、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基本内容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具体内容主要有:

1.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计算机基本知识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感性认识计算机,为操作计算机奠定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和基本技能。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获取、利用信息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从而使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三、开展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

1.改革信息技术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重点考虑实用性和适用性。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既要考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也要考虑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培养和实际运用的需要。为此,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时代要求强化两个方面:(1)面向大多数学生开设的,应让学生掌握应用性强的计算机技术,为他们将来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面向少数特长生开设的,要为他们将来能够成为特殊领域的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在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要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观念更新。

2.精减信息技术理论教学,加强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课教学,重点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上机实践操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认真分析、正确使用信息等习惯,并能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方法、学到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完善硬、软件设施,优化教学条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以计算机硬件为基础的。但笔者走访了几所农村中学,发现学校计算机数量偏少,且计算机配置普遍不高,致使一些学生认为操作起来“不过瘾”,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明显不适应计算机教学的需要。但我们计算机老师不能因困难就此罢手,可建议学校配备一至二台高档次计算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发一些小软件,还可带动学生一起开发小软件,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达到提高学生主动操作训练的目的。

农村经济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农业推广体系;典型区域;问题;化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11703

1农业推广的背景

1.1国外背景

近代农业推广工作取得较大的进展是在国外,由于有了经济基础和自然生态基础,国际上许多的国家探讨着推广工作如何在农业领域上取得突破。例如,美国依托其经济、教育优势,形成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推广体系;而日本则是采取协会的方式,让农民在协会的指导下进行农业先进技术、先进信息的采用,公务员与农协并行,使得农协在日本有较高的地位;英国发展咨询式的农业推广,通过向农民和农场主提供有关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农业教育方面的免费咨询以达到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1]。另外,法国的农业发展式、德国综合咨询式以及丹麦的咨询服务式等方式都紧紧地抓住了农业推广的关键要素,充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与对先进技术采用的渴求程度,让农民自觉地采用新技术,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扩散。

1.2国内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我国农业一直是各个领域的基础,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着原料和动力。我国人口众多,但人均耕地却严重不足,换句话说,农业推广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即农民对于新技术、新方案的采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以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生产的高效、 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者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2]。因此,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必须在推广理念、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推广工作的配合,才有更大的可能争取到进步农民和创新先驱的支持,从而达到农业新技术的扩散和应用,直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2福建省农业推广概况

福建省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猛,各项基础条件优越的省区,其农业推广工作的发展状况将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即人们将逐渐地思考经济、社会各项推广工作的外部环境如何与农业推广工作的内部环境相协调,以推动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推广效率的提高。本文将对福建省农业推广的概况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便于问题的解决。

2.1福建省农业推广的总体概况

福建省的农业推广主要以农技推广体系为核心,建立健全农业推广体系机制,并且逐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村的五级农技推广网络,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在福建省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接推动了福建省三农问题的解决[3]。而基层农业推广站则是农业推广组织联系农民的纽带,农业推广人员通过农村的农技推广站向进步农民传播知识、交流情感,维系着有效的农业推广沟通。近几年来,福建省各级政府通过要求提高农业推广效率,以加快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但是,随着农业推广层次的不断深入,福建省基层农业推广站已不适应福建省经济转轨的要求,严重阻碍了福建省农业推广工作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2福建省农业推广的特点

福建省在农业推广体系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既能够体现我国总体的一个发展趋势,又能够旗帜鲜明地突出福建省特有的发展特点,是福建省在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过程中走出来的一种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断壮大。目前,福建省的农业推广队伍涵盖了大中专以及各种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农业推广队伍的总体素质不断上升;二是农业推广网络比较完善。通过建立五级农业推广服务网络,衔接了农业推广体系的各个发展层面,不断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通过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建立,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大加强,带来的便是农业技术的采用范围不断地扩大,福建省农村经济和农业得到了农业技术的支持,不断地发展;四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入,必然使更多的村民受到进步农民的影响和带动,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采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4]。

2.3福建省农业推广的问题

2.3.1社会化服务不到位

在农业推广发展的过程中,福建省尽管一直在寻求一条较为合理可行的道路,构建高效的农业推广体系,但政策支持力度并不是其优势所在,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即表现在没有形成良好的内、外环境氛围, 导致分割国家环境、社会观念、社会基础设施, 投资环境产业的技术基础[5]。尽管有尝试建立多样化的推广模式,但单一的、行政体制推广性方法较多,仍不能解决自由发展的问题。

2.3.2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福建省在农业推广项目方面的投入资金逐年增加,但财政支农在财政支出所占的比例却是逐年下降的,因此,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资就相对减少了[6]。所以,可以看到的是,乡镇将农业推广方面的支持资金挪用到农村建设的其他方面,而使得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工资没有保障,便出现“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较为严重,到岗率低。

2.3.3农业推广人员素质总体偏低

高技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普遍素质较低,并出现断层。而且大部分农业推广人员缺乏综合性、多学科知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需要[7]。尽管从福建省农业推广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正不断提高,但总体还是偏低,农业推广人员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和经验,无法很好地同农民进行互动,因此,也就必然导致在农村的推广方案将不能得到农民的认同,极大阻碍了农业推广工作的进行。

2.3.4农民的综合素质仍旧较低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理论阐述的是在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将直接导致推广的效率。因此,作为目标团体系统的主体者--农民,他们的素质将对农业推广的成功与否起关键作用。但我们可以发现的是,福建省的大多数农民仍然未能够与进步的思想完全接轨,许多新思想与他们的旧思想相冲突,加大了农业推广的难度。

3农业推广问题的化解路径分析

3.1加大对宏观环境的建设力度

从福建省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社会化服务建设不到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农业推广工作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宏观外部环境的建设。从现代市场观点来看,农业推广活动无疑是一种市场行为[8],所以,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必须依托市场经济体制而逐步完善。在政府政策法规方面,加大对农业推广活动的规范,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大力度保障。通过多方的努力,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推广环境。

3.2加大对农业推广项目的财政投入

资金的投入是农业推广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它直接影响了农业推广的效率问题,因此,在进行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农业推广方面的专项资金的投入,即保证农业推广人员的工资不被克扣,同时还应该保证农业推广经费的连续性,增强农业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也激发农业推广工作的动力因素。

3.3重视对农业推广人力资源的开发

我国农业推广队伍综合素质有许多问题,这说明了农业推广人才培养和选拔方面仍不够完善,因此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方面,重视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注重农业推广人员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重视对农业推广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对农业推广人员的选拔要坚持严格的原则,既要给予严格的选拔,同时也要破格录取在农业推广活动中有特殊贡献或特定才能的人员。

3.4切实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针对于农民的素质问题这一关键,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围绕素质教育制定总体规划,规划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立、资金筹措、基础设施建设、法律制度的制定等内容。[9]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国情教育,让他们能够把握国家政策对于农业的支持;普及农村科学技术知识,让他们对于新的技术的采用和推广更容易接受;繁荣农村的文化教育氛围,通过大众传播法等农业推广方法,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营造一个适应农业推广的环境,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4农业推广模式对于福建省农业推广的

借鉴意义4.1国际农业推广模式概况

前面介绍,在国际上,农业推广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也形成了许多类型的模式。例如政府行政推广模式,它提倡的是政府在推广队伍中占主体地位,并对各级推广机构的活动进行直接的干预;政府推广机构主导下的多元化模式,它强调政府不再垄断农业推广的所有职能,而是以政府推广为主,各种经营机构参与;农民协会与合作社推广模式则主要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将政府的农业推广职能下放到农业协会,通过农业协会进行技术指导和信息传播;政府与民营组织混合模式,指农业推广存在公共和民营两套平行的推广体制,其中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各司其职,互不干预,从而形成宏观与微观两套彼此平行的推广系统,这种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日本,另外一种合作推广模式更强调推广力量的联合和功能的整合,体现推广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作用[10]。

4.2借鉴意义

对于福建省而言,农业推广的类型有着其特有的区域特色。经济开发较早,使当地的百姓有着其他地方没有的开放性,“八山一水一分田”决定了土地的破碎性,政府对与农业的重视对福建省农业推广是一个重要的机遇等,这些使得福建省的农业推广模式必然要走出其显著的特色之路。

根据上述的国际经典模式,福建省不可全盘吸取,而应当取各模式之精华,构建一个福建特色的模式。福建省政府对于农业推广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强,因此福建省可借鉴政府行政推广模式和政府推广机构主导下的多元化模式的优点,通过政府的作用,推动农业推广的发展;而针对农民的参与式作用,农民协会与合作社推广模式则为福建指出了一条较为开放的道路,即通过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加大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利用农民,依靠农民,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根据政府与民营组织混合模式的启示,可以发挥政府和民间团体两个系统的作用,让其互补,充分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效率。

综上所述,福建省依托其特有的区域特色,以建成可发挥政府和民间机构两个团体互补作用的,保障农民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农业推广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适当放权,民间组织综合素质提高,强调农民目标主体地位,坚持协调生态和农业推广方式的关系,以推动农业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本文通过对农业推广发展的国际和国内两种背景的阐述、福建省农业推广发展现状的概括,以总结出福建省发展农业推广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针对不同的问题和根源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通过对国际上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推广模式、农民为主体的推广模式等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论述,结合福建省农业推广的特点,以寻求在国际经验指导下的一条福建省农业推广新型模式,强调政府和民间组织的互补作用,农民主体地位,以及处理好农业推广和环境的关系,从而推动农业推广健康、有序地发展。参考文献:

[1]王慧军,李友华.国外农业推广组织特色及借鉴意义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18(9).

[2]李璐.国内外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现状[J].科技信息,2011(6).

[3]范水生.对改革福建省基层农业推广站的几点思考[J].科技和产业,2007(5):80~84.

[4]林清山.加强福建省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福州: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3):28~30.

[5]王治中.农业推广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4(5):79~82.

[6]李岩明.福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和创新探索[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7]贾亚宁,张焕.我国农业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吉林农业,2011(2).

[8]刘少群,吴贤奇,丛艳国.我国古代农业推广及其对现代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

农村经济基础知识范文4

一、实施农村财务委托制取得的成效

1.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由于原来村级财会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账务处理错误、上报报表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实施农村财务委托制度后,街道办农村财务委托服务中心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统一账簿及科目的设置,统一村级财务收支票据,统一实行会计电算化,统一按月结账、年终结旧账建新账,财务处理更加规范化,从而使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推动了制度建设和落实,提高了农村财务管理水平。街道办农村财务委托服务中心成立后,先后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度、操作流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资产资源管理制度、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制度、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等,并在工作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狠抓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避免了不合理开支和资产资源流失,有效地提高了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的安全性和管理水平。

3.财务公开更加详细、真实,维护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实行了农村财务委托后,村级财务公开方案按时统一由服务中心,根据审计各村财务收支核算结果、资产资源情况进行编制,克服了过去村级在财务公开上大而化之,避重就轻等现象,财务公开的真实性大大提高,减少了群众的疑虑,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4.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实行农村财务委托后,使村级财务形成了双向监督,加大了监督力度,提高了村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使村级非生产性开支大为减少。财务管理规范了,财务公开更及时、真实了,群众的各种疑虑和误会也消除了,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5.强化了村级财务档案管理。街道办农村财务委托服务中心,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建立了村级财务档案室,对村级财务资料统一装订、立卷归档,集中保管,确保了村级财务档案的安全和完整。

二、实施农村财务委托制中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上不到位。农村财务委托服务协议是本着民主自愿的原则签订的,但该项工作是由街道办推动执行的,部分村干部及群众对此缺乏正确认识。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村,认为一年中没有几笔账,用不着实行委托;一些经济基础比较好的村,认为自己能管好本村财务,没有必要实行委托,担心把村里的财权交给了街道办,露出了家底,担心被上级截留、挤占、挪用,担心使用时也“不方便”,从而在内心抵制委托。农村群众中有很多人缺乏民主意识,认为事不关己,对委托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更谈不上进行民主监督了。

2. 相关配套制度上的不足。农村财务委托制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是保证委托服务有效实施的关键。街道办委托服务中心虽然制定了一些基本的财务制度、操作流程等,但是还应该完善审计监督、处罚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对于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制度的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对已经出台的财务管理、资产资源管理、非生产性开支等制度,尽可能细化,让这些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各村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

3. 审核监督不力。目前,农村财务委托服务的审核监督主要是村民民主监督、服务中心机构内部监督两种形式。村民民主监督主要依靠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村务公开方式参与。有些村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形同虚设,没有履行责任,将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印章交村报账员管理,由报账员自报自盖,制约了村民主理财监督小组作用的发挥。一些村民由于怕得罪村干部、缺乏对财务知识的了解等原因,对财务公开漠不关心。服务中心机构内部监督由于人手少、怕麻烦、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存在着只审核凭证、不审核开支合理与否等现象,使违反财务制度的票据凭条得以入账。

4. 队伍不强。有一支业务精干的会计队伍是做好农村财务委托服务的保证。村会计一般都是就地选用,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有些村两委换届,村会计也换届,出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现象,由此出现对村财务不会管、不敢管、不敢监督的状况。街道办农村财务委托服务中心也存在着人员少,力量单薄,与其承载的工作任务不匹配的状况。

三、推进农村财务委托制的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作为推行农村财务委托制的基层政府,要帮助村干部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以及加强农村廉政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行农村财务委托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运用广播、电视、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推行农村财务委托的意义,达到家喻户晓,提高农村财务委托服务在干部群众中的影响力,为进一步做好农村财务委托服务工作奠定群众基础。

2. 制定和完善各项委托制度。制定和完善农村财务委托制度是推进农村财务委托服务工作的关键。为此要加强以下制度的建设。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委托服务中心统一按村在银行开设账户,对村级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并实行“双印鉴”管理,杜绝截留、挪用情况,确保资金安全,给村干部及农村群众吃个“定心丸”。村集体各项支出尤其是重大开支按照由村民商定的原则,真正实现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加强审批制度管理,实行村主要负责人一支笔限额审批制度,超过限额的支出必须由村两委集体讨论决定,严格控制村级非生产性开支。二是完善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在村集体所有资产资源分类登记、建立台账的基础上,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等必须签订正式合同,各村签订的合同必须报街道办农村财务委托服务中心审核备案后,方可组织实施。村集体投资项目和资产资源的处置必须进行资产资源评估,并以公开竞价、招标投标等方式进行,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三是完善岗位责任制、预决算制、财务收入、费用报销、财务公开等相关制度,并使之细化、明了,便于会计人员操作。建立和健全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管财。

3. 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农村财务委托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按照审计监督、会计监督、民主理财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村级财务的监督。一是强化审计监督。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抽调业务熟练的农经人员转变成审计人员,专门从事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二是加强会计监督。委托服务中心会计对每一笔村级收支原始凭证在入账前进行严格审核监督。审核原始凭证是否符合有关规章制度、手续是否齐全。对不符合规定和手续不全的票据,坚决退回补办。同时,定期对货币资金、资产、资源实行盘点、清查,从而形成上下贯通、相互制约的监督体系。三是加强村级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的监督。它是村级财务监督中最基础的监督,要确保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的依法产生。民主理财监督小组要严格履行程序,加大审核监督,尤其是重点审查收支的真实性、合理性,对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根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适时召开民主理财监督小组会议,对审核后的单据加盖民主理财监督小组专用章。四是加强群众监督。通过村级财务公开,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实现民主监督。对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形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村级财务按季度公开,有条件的村按月公开。要设立举报电话、村务监督信箱,认真接受群众的监督。

农村经济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

当今世界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 展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当前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进行,有必要深入到数学教学的内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研究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成败。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回顾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成为课堂改革的绊脚石,要想很好地实施有效教学,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正确分析目前农村小学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数学教材“城市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必需品,也是教学依据的蓝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材内容的设计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效果。近几年来,我们小学数学教材先后使用过人教版和西师版。现在所使用的是西师版教材,内容比较适用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很多学习素材脱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游泳池及博物馆中的一些情景。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难度很大。农村学生从小都生活在乡下,新版教材中提到的一些新型的物品等,很多学生几乎没有看见过,更不易理解。另外,与新版教材配套的教参资料及资源很少。

2.教师对新版教材的认识不够。教师对新版教材的教育本质、课程的理念、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与形式、课堂教学的需要等存在认识上及操作上的模糊,往往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存在考虑不够全面,甚至盲目地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表现在对新版教材的要求理解不到位,目标不清,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教学情境设计简单或缺少,教学活动缺乏弹性安排,教学评价没有起到发挥的作用。

3、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农村教师学历低,虽然大都是专科、本科,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函授、电大、 成人自考等。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系统学习过教学及有关课程。这就造成了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部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素质低下还表现在体罚学生。对某些听课不认真,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老师经常采用罚站、罚抄写、甚至是辱骂、殴打学生,这对学生的心理造成非常大的伤害,严重造成心理创伤,但在农村教学中却是不少见的。

4.学生的学习态度被动。随着高山移民及进城务工等实际情况,很多学生去了外地读书,农村学校学生日益减少,留下的学生大部分成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及亲戚照看。学生严重缺少家庭教育,性格孤僻,行为习惯差,上放学不守时。在学习上,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作业不按时完成,上课不用心,学习目标不明确。每天老师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用课余时间督促,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强迫学生学习一点知识。在数学课堂上,有时涉及的实践探究活动内容,因学生胆小、知识面窄、不爱思考、不愿动手等原因,数学实践探究活动课无法正常进行,教学内容就没有落到实处。

5、农村小学教学设施不足。 由于农村的经济基础比较差,配套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再加上学校领导对小学数学教学不够重视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学设施不足,一些偏远地区甚至连基本的数学教学设施都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数学是一门实验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依靠各种先进的教学设施,但由于这些设备的种类较多且较昂贵,对于部分农村地区而言无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许多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等教学用具,以致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缺少教学用具的辅助使学生难以懂得知识点的转化和理解,对知识的运用生涩,对知识点的记忆模糊,必然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二、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生存。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己任,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这样,教师就会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上好每一节课了。如果有了这种新的教育观,就不会 因为学生学不好而发脾气;就不会非得为追求形式的完美而设计课堂教学;就不会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为教师服务;就不会只是为了答好试卷而教学。数学课堂教学 就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很有人文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再现在我们面前。

2、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师资力量决定着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就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师的工作业绩。虽然提倡教师考核评估的量化,但教师的工作成果有时很难量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方面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实行百分制的时候,量化学生的分数就可似评价教师的成果。可是随着等级制的到来,这种本来能量化的东西也变得模糊了。这时就更要求教师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在上课时,要能够从农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用农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学信息和常识,让学生逐步体验、经历,再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农村经济基础知识范文6

一、##县农村劳务开发的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我县始终牢固树立“欲富民,必先减少农民”这一轴心,用抓工业的思路抓“三农”,把劳务开发作为产业来抓,创新农村劳务开发机制,积极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快了农村劳务开发步伐。据调查统计,2004年,全县23.11万个农村劳动力中,就地转移二、三产业的有3万人,占总数的13.0%,县外劳务输出7.8万人,占总数的33.8%。全县实现劳务总收入6.4亿元,拉到农民人均增收161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5%,比去年增长14.7%,走出了一条劳务开发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新路子。目前,我县劳务农村劳动力培训总量、就业结构、文化程度等方面呈现以下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培训总量不断增加。

一是农业科技培训。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结合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科教培训工程”、“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开设了农学、农机、畜牧兽医、果树、蔬菜等培训专业,今年培训农民1.3万人以上,现已培训1.12万人;二是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扩充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截止目前,全县共审批机电技能培训中心、东华技校、第二职业技校等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7家,开设了农机驾驶、车工、钳工、机电、服装电脑“CAD”设计等专业,今年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2730人,现已培训1964人,其中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有750余人;三是引导性培训。鼓励农民外出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外出求职基本常识培训,以及法律法规知识、安全常识、公民道德规范等知识培训,确保每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能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增强其外出求职信心,大胆出门闯天下,现已培训近5000人。

(二)劳务输出的地域不断扩大。

外出务工、经商的地域从过去以广东为主向全国各地拓展。目前,我县劳务输出在广东的约3.6万人,集中在深圳、珠海、东莞、广州、汕头、惠州、梅县等地;本省约3万人,主要集中在厦门、晋江、泉州、漳州三角地区约占70%,福州、莆田、南平、三明地区约占30%;其他省市约1.2万人。我县现有建筑企业70多家,其中有资质等级的企业42家,建筑从业人数约5.1万人,有职称工程技术人员1450人。我县建筑业主要集中在广东的深圳、广州、惠州,如深圳著名的“锦绣中华”景区其供水工程就是##人承建的。随着西部开发热潮的到来,我县部分建筑企业逐步移师西部的陕西、贵州、四川等地。

(三)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从文化程度看,据初步统计,目前劳务输出人员中,高中(含高中、中专、技校)以上文化程度的外出人员约1.7万人,占外出劳动力数的21.8%,比2000年增长14.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8.2%,约6.1万人。从参与管理意识看,在外打工人员中,有一部分已在企业中担任管理人员、中层干部等。

(四)从事的行业朝多样化发展。

从以往单纯的建筑行业逐步向电子、矿产、商饮、服装制造、机械加工等多行业发展。过去我县外出人员近90%的从事建筑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近60%的外出人员仍旧从事建筑业,约22%的人员在外资企业或个私企业工作,约18%的人员从事商饮等第三产业。

(五)劳务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我县著名的“建筑之乡──才溪镇,并依托“才溪建筑”这一特色招牌,加大建筑行业的技能培训,一批批外出务工者依靠这一特色走上了致富路,该镇现有资产在百万元以上的270人,资产在千万元以上的48人,形成了新“九军十八师”的喜人现象。官庄乡通过开展装饰装璜的技能培训,靠“一个能人帮一帮,一帮能人带全乡”的乘积效应,在厦门市后厝创业形成“官庄装璜装饰一条街”,从业人员有3000多人,成为我县外出就业的新典范。稔田镇也不断利用各自优势,积累经验,发挥技术专长,长年在福州从事电脑及配件销售,目前开设电脑及配件销售10多家。

二、劳务开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就业观念跟不上。农村劳动力中存在“不愿出去、不敢出去、不会出去、不愿意干”等问题。农民们不愿出去是先富起来的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懒字作怪;不敢出去是怕上当受骗,特别是受到过黑中介、传销等欺骗的影响,严重的影响了外出劳工的积极性;不会出去是没有掌握必要的技能,而“体力型”劳动力的需求量逐步减少,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种;不愿意干是期望值过高,对工作时间长、收入低、苦难脏累险工种,如城市环卫工、护工、搬运工等工种感到不满意。

二是劳动力素质偏低。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9.1%,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占11.5%。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存在非农劳动技能不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成为制约农民脱离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瓶颈。

三是现行体制和政策存在障碍。现行户籍、计生、土地、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许多制度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农村劳动力无法取得与当地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平等待遇。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一直是妨碍农民进城的障碍,人为造成许多农民在城镇已有固定职业和住所,却难以在城镇真正安家落户、溶入城市生活,致使相当部分的劳动者在城镇干几年后又回流到农村;现行计划生育工作手段落后,育龄妇女外出打工每隔半年至少需回原居住地接受一次查环查孕,这既增加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负担,又使一些人因此而丢失了工作岗位,制约了劳动力外出;当前带有福利性质的土地制度及其有偿流转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两栖、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当前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尤其是在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大的情况下,土地已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唯一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不解决,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强烈依存必然存在,从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此外,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子女就学、工种选择等方面都受到一些歧视性政策的限制。

四是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育不全。由于全县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覆盖面窄、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缺乏系统性、广泛性、权威性,导致不少群众盲目出门,走了很多弯路。由于中介组织偏少,且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劳动力流转的配套设施建设和网络建设,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跟踪管理工作都很薄弱,在目前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大都是自发性,基本上是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转移渠道和形式,带有个人的、分散的特征,真正由中介组织介绍出去的很少,全县输出劳力中有组织输出的仅占全县输出劳动力总数的8.5%。

三、加快劳务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机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小城镇建设必须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和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小城镇的政策,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在发展小城镇问题上,既要积极推进,又要避免盲目性。有三点必须明确:一是小城镇的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政府的责任是制定政策,扶持引导,而不能用行政手段强制推动;二是要有总体规划,全县22个乡镇,都铺摊子发展小城镇,既不经济,也难有所作为,应在现有重点建制镇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三是小城镇发展,最关键的还是要繁荣经济,没有经济的增长,小城镇的作用就很难发挥。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小城镇经济基础。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新兴行业和服务业,鼓励农村劳动力投身社区服务业,从事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搬运、家政、托老、助残等社区服务,提高中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聚集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益。

(二)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以资源利用最优化原则为指导,按照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以村、镇为单位或以产品为纽带,在自主、自愿原则下发展自己的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等经营组织,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等较为完整的组织模式,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二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生猪、奶牛、烤烟、杭梅、反季节蔬菜、花卉、食用菌等劳动密集型特色优势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三是大力推广生态庄园经济。引导农民发展“果-沼-牧”、“果-沼-鱼”等形式的生态庄园经济,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四是继续引导和促进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使乡镇企业调优、调强、调大、调活,实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产品更新的目标,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门路。五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增强其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三)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劳动者的竞争能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增强劳务输出的竞争力。一要政府扶持、统筹规划。按照“村发动、乡镇组织、县培训”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事业,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加大财政投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行具体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二要整合资源、多方协作。建立“农、科、教”统筹机制,整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和乡镇政府等培训资源,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受训者、社会服务机构和群众团体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保障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三要培训就业相结合,注重培训实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转移能力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坚持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在加强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要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培训实效。同时,要搞好农村劳动力外出前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保证受训学员输得出、输得快、输得好、输得久。

(四)开辟劳务市场领域,多管齐下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要发挥区域协作、山海协作通道的作用。积极主动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职能部门、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协调和联系,与厦门、漳州、广东等地区和大城市建立跨区劳务协作机制,签订劳务输出协议,开展定点、定向输出,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同时,还要努力开拓境外劳务市场,促进国际劳务输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将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更多机会,各有关部门要利用这一发展机遇,组织开展国际劳务合作,尽力为外派劳务提供有关服务,把外派劳务作为今后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努力拓展劳务输出空间。

(五)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健全劳动力市场与网络体系。中介组织是劳动力转移的载体,对实现劳动力就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把培育中介组织作为劳务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一要培育和建立职业介绍机构。要加快县农村劳务开发服务中心的组建和运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劳务开发中的中介与服务作用。劳动保障部门的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也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功能,在农村劳务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鼓励和支持涉农部门、经济实体和社区积极兴办各类农村劳务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集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搜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为一体的农村劳务中介机构。二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建设覆盖全县的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解决城乡之间,供求之间,以及招聘录用之间信息不畅的问题。乡村两级逐步建立劳动力台帐,详细记录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工作经历、技能水平及求职意向,并全部输入计算机,实现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加强与职介和用工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及时传递用工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各项培训,并建立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用工的信息网络。三是成立劳务派遣公司。要把劳务派遣作为深化用工制度改期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新举措、促进就业的新形式。四是劳动、工商、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管理,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招工,避免和减少农村劳动力盲目外出提高劳务输出的有序性。

(六)、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按照“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基本思路,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和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在手续办理上给予方便,市场、税费、用地、供电、供水、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法律上给予保护,实行与招商引资同等待遇。对务工人员返乡创办的企业,可享受城市下岗职工创办个体私营经济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各有关部门对返乡创办企业的要实行“五优先”,即优先登记、发证,优先解决土地、场所,优先提供水、电、通讯和市场设施,优先提供信贷支持,优先解决子女入学,努力创造宽松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二次创业。各乡镇应建立外出务工拔尖人才档案,建立走访民工制度,分管领导和劳务开发管理机构,每年应到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或工矿企业看望走访务工人员,带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七)采取有效形式,转变农民就业观。一是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各种媒体,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宣传党和政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宣传各地农村劳务开发的成功经验,宣传外出劳务的典型人和典型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让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氛围。要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来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消除顾虑,鼓励他们大胆走出山门闯天下。二是促进贫困户劳动力实现就业。重点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就业能力;县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档案管理等“一站式”就业服务。三是设立劳务开发员。劳务开发员可从村干部中挑选出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熟悉劳务输出政策,思想开化,会做群众工作,对本村劳动力情况和外地用工信息比较熟悉,且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来担任,力争在全县335个行政村村村设立劳务开发员。劳务开发员要及时传递劳务信息,有针对性地根据各户情况,上门为村民宣传有关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并及时将有关劳务输出部门的用工信息带给条件合适的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