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术后康复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脊柱术后康复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脊柱术后康复训练范文1

[关键词] 老年;脊柱骨折;生存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3-0030-03

既往研究多针对脊柱骨折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迄今为止,采用SF-36量表评价老年脊柱骨折患者的社会功能、生理职能和一般健康状况等生存质量的报道所见尚甚少[1,2]。本研究笔者采用自编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SF-36量表对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82例老年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测评,探讨老年脊柱骨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现状和影响因素,旨在为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82例正常老年人为对照组。

1.1.1 观察组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82例老年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具有较典型的脊柱骨折临床症状和体征;②患者行相关检查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③患者为中学文化,能够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能够理解问卷内容并独自顺利完成问卷填写;④经过2名副主任以上医师评估患者均有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指针;⑤患者年龄均>65岁;⑥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手术治疗;②患者无典型脊柱骨折临床症状和体征,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③患者存在言语交流障碍、听力障碍或者智力障碍,无法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④患者较明显的脊髓受压症状;⑤患者有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禁忌证;⑥患者有麻醉禁忌证;⑦患者脊柱感染或皮肤状况不佳;⑧患者既往有焦虑症或者抑郁症;⑨患者为精神疾病患者,无完全行为能力;⑩患者为过敏体质。其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65~78岁,平均年龄为(70.89±3.28)岁。

1.1.2 对照组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社区82例正常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为中学文化,能够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能够理解问卷内容并独自顺利完成问卷填写;②行相关检查排外骨质疏松性骨折;③年龄均>65岁;④自愿参加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言语交流障碍、听力障碍或者智力障碍,无法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②既往有焦虑症或者抑郁症;③为精神疾病患者,无完全行为能力。其中,男40例,女42例,年龄65~78岁,平均年龄为(70.78±3.35)岁。

两组在性别构成和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SF-36量表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进行测评。调查时间为老年脊柱骨折术后患者治疗3个月后。在实施调查前,对本研究问卷调查员进行相关培训,调查员经过笔试考试和专家面试考核合格后再开始实施问卷调查。本研究笔者发放164份问卷,回收问卷时由调查员认真核对,剔除无效问卷,回收164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

1.2.2 调查工具和评价方法 ①自编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配偶、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经济状况、自认为经济状况、经济压力、营养状态、睡眠情况、食欲、性格、基础疾病、术前血红蛋白量、手术时间、血钠水平、围手术期高血糖、凝血功能异常、早期胃肠道营养、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术后并发症、康复训练情况、照顾者照顾情况等;②焦虑自评量表[3]:该量表由Zung于1971年编制,评估患者的焦虑情绪水平。量表的总粗分是量表的各条目得分累积之和,量表的标准分为量表的总粗分×1.25,量表标准分≥50则认为患者有焦虑情绪,50~60分则认为是轻度焦虑,61~70分则认为是中度焦虑,>70分则认为是重度焦虑。③抑郁自评量表[4]:该量表由Zung于1965年编制,用来评估患者的抑郁情绪水平。量表的总粗分是量表的各条目得分累积之和,量表的标准分为量表的总粗分×1.25,量表标准分≥53则认为患者有抑郁情绪,抑郁指数=抑郁总得分/总分满分(80),指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如果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两组患者年龄和两组患者SF-36量表得分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性分布,则用秩和检验,而两患者性别构成等计数比较以绝对值或者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老年脊柱骨折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α入=0.10,α出=0.05。

2 结果

2.1 两组SF-36量表得分

术后患者SF-36量表得分情况与同期正常老年人比较,脊柱骨折术后患者SF-36量表中总体健康维度指标得分接近于正常人群(P > 0.05),而其余维度指标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SF-36量表得分比较(x±s)

2.2 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以患者SF-36量表总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职业、配偶、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经济状况、自评经济状况、经济压力、营养状态、睡眠情况、食欲、性格、基础疾病、术前血红蛋白量、手术时间、血钠水平、围手术期高血糖、凝血功能异常、早期胃肠道营养、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术后并发症、康复训练情况、照顾者照顾情况、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等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α入=0.10,α出=0.05。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康复训练情况和照顾者照顾情况与老年脊柱骨折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正相关,而术后并发症与老年脊柱骨折术后患者生存质量负相关,见表2。

表2 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3 讨论

脊柱骨折是老年人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患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严重者甚至因该病而丧失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6,7]。治疗方法众多,疗效尚存在一定的差异,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治疗规范[8,9]。临床上,患者的预后多采用临床症状和体征等进行相关的评估,使用SF-36量表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生理职能和一般健康状况等生存质量指标全面评估的研究报道所见较少,该量表更强调患者本人的主观感受,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的人文关怀原则,将患者家庭、社区保健和康复训练等指标均纳入考量的范畴。目前,生存质量的研究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包括肺癌、膀胱癌、哮喘和混合痔患者等生存质量的评价[10]。

本研究笔者采用自编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SF-36量表对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82例老年脊柱骨折患者和82例同期正常老年人进行测评,探讨老年脊柱骨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现状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与同期正常老年人比较,脊柱骨折术后患者SF-36量表中总体健康维度指标得分接近于正常人群(P > 0.05),可见患者经过手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其总体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而患者其他维度指标得分均明显低于正常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脊柱骨折患者手术后仍要卧床休息,该疾病仍然限制了患者的社会活动,引起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出现,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情况,而且还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教会患者调节情绪的方式和方法,重视社区、家庭教育的参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康复训练情况和照顾者照顾情况是与老年脊柱骨折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正相关,而术后并发症与老年脊柱骨折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呈负相关。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患者文化程度高能够对该病有正确的认识,避免盲目的担心和恐惧,同时,照顾者照顾到位不但能够减少患者出现负性情绪,而且还能够确保康复训练落实到位,康复训练到位的患者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到患者病前的水平,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这提示我们在对患者进行临床医疗的过程中,可通过教会患者情绪宣泄和调节的方式方法,干预患者的负性情绪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脊柱骨折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加强对疾病的健康宣教和出院后的康复指导,确保各项康复训练措施落实到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金红波.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65例[J]. 光明中医,2011,26(8):1655-1656.

[2] 王岩松,李玉前,李宏斌. 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J]. 工企医刊,2011,24(3):35-37.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35-238,194-196.

[4] 罗伟,陈顺兴,游钦.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调查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9):116-118.

[5] 范海涛,申才良.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手术治疗进展[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4):473-476.

[6] 程志安,何伟,杨波,等. 广州市1808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多中心住院患者医疗资源分析[J]. 广东医学,2012,33(12):1807-1811.

[7] Figueiredo N,Rotta R,Cavicchioli A,et al. Kyphoplasty versus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using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new side-opening cannula for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J]. J Neurosurg Sci,2011, 55(4):365-370.

[8] Yan D,Duan L,Li J,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nd kyph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1,131(5):645-650.

[9] 张悦,魏志军,廖颖婴,等. TST 加微创手工处理术与外剥内扎术对环状混合痔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对比观察[J]. 河南中医,2012,32(9):1160-1162.

脊柱术后康复训练范文2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疗效分析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逐年增高,有统计结果显示其占慢性腰腿痛疾患的86.55%[1]。目前治疗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很多需手术治疗,但要获得良好的预后仍需配合合理的康复训练。有研究表明患者术后的生活行为方式及不良习惯很可能导致最终治疗的失败,因此以康复训练为基础的护理计划的正确合理实施可有效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预后,我院自2007年1月~2014年2月对经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分阶段康复护理计划,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经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男54例,女66例,年龄50~86岁,平均67.5岁,根据术后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66例行常规骨科护理,54例行分阶段康复护理,病变节段:常规护理组腰3/4节段10例;腰4/5 20例;腰5/骶1节段17例,两节段以上8例,分阶段康复护理组依次为8;24;17;6例,所有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痛及下肢神经根性症状,两组术前一般情况具可比性(P

1.2方法

1.2.1常规骨科护理组 ①:术后去枕平卧硬板床6h,之后可与家属帮助下轴向翻身,勿扭转腰部,可进食少量流食;②切口处理:术后次日换药1次,查看切口有无渗血,观察切口并更换敷料,如敷料无明显渗出,则每2~3d换药1次,观察切口情况,每日记录引流管引流量,颜色等,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性脑脊液漏,如切口引流连续2d少于50ml给予拔出引流管;③监测病情:术后次日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及自觉症状情况,如症状未明显缓解则通知医师排除神经根水肿刺激,给予激素及甘露醇等对症处理,如根性症状进行性加重,必要时需手术探查,因此术后病情观察十分重要的;④下床活动及预防并发症:切口引流管拔除后即可在腰围保护下缓慢下床,卧床期间给予松开腰围进行双下肢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长收缩,屈伸膝关节、踝关节等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鼓励患者深呼吸,预防呼吸系统感染。

1.2.2分阶段康复护理组

1.2.2.1术后早期(1~3d) 主要目的为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麻醉清醒后即可在家属协助下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双下肢血栓形成;术后24h平卧位等长伸膝,足背伸5s, 放松, 再跖屈5s, 放松, 重复5次。进行2次/d, 每次每侧下肢从5次开始, 逐渐增加每日次数和每次数量, 以患者感觉下肢肌肉稍疲劳为宜[2]。根据患者体力逐步开始行膝关节主动屈伸、蹬足等练习,主被动直腿抬高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鼓励患者深呼吸预防肺部并发症。

1.2.2.2术后中期(3~14d) 主要目的是下床及腰背肌功能训练。术后第3d,拔除引流管后复查X线片后即可于腰围保护下下床,首先坐起,无自觉不适再站起,于家属帮助下缓慢室内行走,第一天下床控制在10~20步,如无症状加重,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术后7d,进行加强腰背肌力量和改善腰腿功能的锻炼,使腰背肌强壮有力, 增强腰椎稳定性,纠正腰部不良姿势,治疗和防止肌肉萎缩, 预防复发[3]。方法:采用俯卧位垫高腹部使腰椎屈曲, 然后抬起上身或下肢至水平位练习、仰卧位抬头抬肩练习及"飞燕点水式"和"拱桥式"腰背腹肌练习[4]。

1.2.2.3术后晚期 (14d~6个月) 出院后电话随访,并指导患者继续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3个月,每次练习到腰背肌有酸胀感即可,下床活动时必须佩戴腰围,避免负重,大幅度扭腰动作,防止摔倒等等,术后3个月可去除腰围,继续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复查X线片植骨融合后即可进行部分负重练习及增加腰椎活动度的练习,术后6个月进行综合性练习,包括游泳、骑车等,做好电话随访工作,如练习过程中出现腰背部酸痛,休息后可缓解,则适当减少活动量,如出现腰腿痛及下肢麻木等及时就医。

1.3疗效评定 根据MacNab标准评价术后疗效,具体评价标准:①优:腰腿痛消失,下肢感觉运动正常,活动无受限;②良:偶有轻微腰腿痛,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③可:腰腿痛较术前减轻,偶尔使用止痛药;④差:手术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需长期使用止痛剂。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随访6~12个月,平均9.6个月,常规护理组1例出现术后尿潴留,给予导尿间断排放练习,给予热敷等措施后症状消失。两组均未出现褥疮、肺部感染及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终末随访结束时,残余腰痛及根性症状分级护理组4例,常规护理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去除突出椎间盘组织,扩大椎管充分减压,进而接触神经组织的受压状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手术效果不仅与手术技术本身有关,更在于术后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很多脊柱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由于破坏了椎体的稳定结构,术中应用内固定维持脊柱的稳定,术后如果过早负重,应力集中于钉-棒系统,可能导致断钉、断棒,直接导致手术的失败。而一味的担心害怕手术失败而不进行任何锻炼而导致腰背肌萎缩、腰椎功能下降,临近椎间盘继发性病变,腰腿痛反复最终也导致治疗的失败。因此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固然至关重要,但循序渐进的腰背肌、腰椎活动锻炼是促进治疗成功的关键环节。

有研究表明,康复训练,特别是腰背肌的功能锻炼能促进脊柱功能恢复,有助于预防腰背肌的萎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对局部疼痛控制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有助于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干扰痛觉的传导,促进腰椎功能改善及神经功能恢复,晚期可改善脊柱的整体稳定性。虽然一般常规的康复护理涉及到一些康复训练措施,但大多存在于患者住院期间,是为了促进术后短期内保持良好的器质性状态,很少从长远功能恢复考虑。分节段康复护理计划按照患者术后早、中、晚面临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应的护理康复措施,涵盖了住院期间、出院康复。早期主要为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兼顾腰背肌的功能训练,中晚期开始循序渐进的整体综合性的康复计划,目的性更强,再加上出院后护理人员的电话指导,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了康复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老年患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保守治疗容易导致病情反复,有很多需手术治疗。虽然良好的手术技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但是如何能让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是最终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分阶段康复护理计划能有效的加快恢复进程,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最终改善预后,且程序也较为简单、易懂,是值得推广进行的。

参考文献:

[1]陈君,林岳军,李泽兵.腰痛患者发病特征的分析[J].中国康复,2001,1:26-28.

[2]王燕,孙宏慧.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术后功能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3,8:1354.

脊柱术后康复训练范文3

关节置换术与脊柱外科、关节镜一起被誉为现代矫形外科的三大里程碑[1]。

临床资料

7年1月~8年11月收治股骨颈骨折患者67例男8例女9例;年龄5~88岁平均69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例人工股骨头置换例;通过应用康复训练程序均收到较好效果。

术前康复训练

做好心理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

康复训练指导:评估髋关节及周围肌力情况针对性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使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

指导:说明术后为防止假体脱位采取正确的训练引体向上运动床上排便指导下肢肌力训练如踝关节背伸跖屈直腿抬高股四头肌舒缩锻炼关节活动训练。指导其健肢、患肢的足趾、踝关节的充分活动患肢屈膝屈髋时髋关屈曲小于5°避免患髋内收、内旋教会患者如何在中立位及点地负重如何正确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不负重行走等一系列训练程序。

术前常规准备:如皮肤准备备皮全身及局部皮肤清洁肠道准备禁饮食、灌肠。另外配备充足血源备梯形垫防旋鞋。

术后康复训练

要按时间顺序、分阶段、循序渐进主要包括肌肉训练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训练。

1术后第1周:重点是帮助患者摆脱心理上的焦虑紧张克服疼痛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关节活动度。护理:维持术肢的特殊位置外展中立位15°~°两腿间置梯行垫膝下垫软垫患肢足穿防旋鞋从而防止患肢过度内收外旋。

手术当天:在有效镇痛的前提下麻醉消失后指导患者开始踝关节的主动背伸跖屈活动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之一指导协助患者做主动和被动的呼吸练习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等长、等张收缩训练每组~次每天~5组。股四头肌训练:大腿肌肉收缩膝部下压膝关节保持伸直位5秒放松5秒。腓肠肌训练:指导患者有规律的进行踝关节的主动背伸跖屈活动注意保持膝关节的伸直位。股二头肌训练:患肢呈中立位足后跟往下压膝关节不能弯曲保持5秒放松5秒。臀大肌训练:收缩5秒放松5秒。

术后~5天:继续第1天的训练协助患者在髋关节伸直的状态下进行患肢的内收外展运动并进行抗阻内收外展等长肌肉训练协助患者开始髋、膝关节的被动运动屈曲小于9°给予半卧位协助床边坐起屈髋小于9°。

术后6~7天:进行卧-坐-立转移训练。如患者坐起时无心慌、头晕等不适允许其站立和行走护士必须在旁协助开始指导患者下床站立借助助行器进行原地踏步训练然后在病房内练习行走每次1分钟每天次以后逐渐增加。练习行走的过程中嘱患者不要向前弯身超过9°避免弯身拾物不要突然转身或伸手取身后的东西可用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入厕不要交叉两腿。

术后第周:巩固和提高第1周的训练成果直到伤口拆线出院教会准备出院的患者如何习惯走路适应无人协助的改变。出院时髋臼和股骨头假体均为骨水泥固定者少可不用助行器自己行走;若非骨水泥固定者可用助行器或双拐行走。

术后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治疗效果因此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脊柱术后康复训练范文4

关键词:腰椎病小针刀;术后并发症;临床预防;护理方法

腰椎病(lumbar spondylosis)是仅此于感冒的常见疾病之一,由脊柱及脊柱周围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或者腰椎间盘退变等引起,在临床中常表现为腰部活动受限、腰腿痛等[1]。临床中对其采用小针刀手术,该手术具有创伤性小、耗时短且见效快、治愈高的优点,受到广大医师及患者的青睐。然而,术后并发症一直成为临床医师的困扰,影响患者预后效果。为此,本文特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腰椎病行小针刀手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总结并发症预防及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以来收治的50例腰椎病行小针刀手术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确诊为腰椎病,行小针刀手术治疗,均无手术禁忌症。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9~45岁,平均年龄(37±8)岁;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30~48岁,平均年龄(39±9)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预防护理、康复锻炼、饮食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预防护理:腰椎病患儿行小针刀术后,在针孔位置应给予无菌纱包扎固定,以防针孔感染;若患者手术区红肿,应考虑深部血肿形成的可能,给予局部冷敷及抗感染药,1d后给予局部热敷和理疗;保持住院环境清洁,多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床单干燥,每天更换床单;每天巡回护士询问患者情况,观察患者体征,若有不适,应告知临床主治医生;②康复指导:首先,术后1w内,应嘱咐患者卧硬板床休息,缓解体重对椎间盘的压迫,同时,给予腰部充分休息时间,若想坐、立应戴好腰围,保护腰部受感染或风寒,影响术后效果;其次,术后2w,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鼓励患者下床适当活动,切忌长时间站立及提举重物;再次,术后3w,可增强锻炼力度,指导患者进行腰被肌功能锻炼,如五点式、飞燕式,进而增强脊柱稳定性,后期可用直立式腰背肌锻炼;最后,指导患者术后6个月内不宜进行过渡体力劳动,若搬抬重物应双腿下蹲、腰部挺直;③饮食护理:术后嘱咐患者多饮富含纤维的蔬菜及水果,确保大便顺畅,避免排便用力增加腹压现象;若患者出现严重的便秘情况,可给予腹部热敷或针灸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对其随访6个月,观察复况。

1.4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术后并发症情况、复况采用(%)表示,用χ2检验;患者住院时间采用均数表示,用t检验,当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8.21±1.23)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13.42±2.15)d,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腰椎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椎推行性病变及风湿性腰痛等疾患,其中腰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小针刀具有创伤小、见效快及恢复快的优点,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并不表示应用小针刀疗法是绝对安全的[2],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就是晕针现象。为此,为了有效预防及减少晕针现象,应确保室内安静、清洁,同时营造轻松氛围,缓解患者心中焦虑及紧张,进而配合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的工作,提高治疗效果。术后护理是确保小针刀手术成功的关键,其护理措施中康复训练起着较为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指导姿势,预防并发症的发生[3-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预防护理、饮食护理及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措施,其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腰椎病小针刀术后患者给予正确有效的康复锻炼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鲁玉来,亓建洪.无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7):637-638,732.

[2]薛会莲.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J].西南军医,2009,11(3):569.

脊柱术后康复训练范文5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风湿病及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多关节一期置换逐步普及[1、2]。但多关节一期置换手术后全身反应重、出血较多,对护理的要求更严格。我院自1998年4月~2010年12月共收治29例下肢多关节一期置换患者,现将护理体会及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19~74岁,平均63岁。疾病:强直性脊柱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骨性关节炎9例。双髋同时置换18例、双膝同时置换9例、双膝并一侧髋同时置换2例(均为强直性脊柱炎),共计60个关节。

1.2 关节功能评定 采用Harris关节评分法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患者主观满意度分为4级,Ⅰ级为差级、Ⅱ为一般、Ⅲ级为良、Ⅳ级为优。

2 护理体会及要点

2.1 心理护理 因多关节置换的患者患病时间长而体质弱、一次医疗费用较大,尤其风湿病患者术后还要长期用药,精神压力大、情绪低落,我们耐心与患者交谈,手术可以使废用的关节重新拥有功能,并介绍手术成功的典型病例,以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预防感染、保持无菌的护理 多关节一期置换由于手术时间较长、对体质的要求较高,术前充分调整营养状况以增强抵抗力;术前就开始训练下肢的活动方法和排便方法,以避免术后大小便污染切口敷料;控制肺部情况;对下肢严格备皮消毒处理,无菌锦保护。术后严密观察敷料是否有渗出、移位,及时更换调整。

2.3 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 除常规引流管护理外,我们术后严格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包括每分钟引流液的滴速,及时汇报给医师,以便良好处理。我们观察到部分多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引流量十分较大,29例中3例术后2小时引流量在500ml以上,18例术后24小时引流量超过1000ml,分析原因为多关节置换常采用生物性假体固定、长时间手术失血多致凝血障碍、术后预防血栓不能常规应用止血药物及患者体质的特殊性等原因。对每分钟引流液滴速超过50滴的,我们采用每10分钟观察一次,并通知医师,配合医师积极的进行检查、输血或药物等治疗。

2.4 饮食、营养的护理 我们观察到多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纳差,不愿主动进食。分析原因为手术应激创伤大、出血多,宜导致电介质紊乱、应激性溃疡等。我们严密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询问患者的饮食量、入水量及尿量,并观察患者的皮肤弹性。一旦患者出现恶心、饮食差或尿量24h小于1500ml,及时通知医师并分析原因,对症处理,恢复患者的正常饮食,避免出现电介质紊乱、营养不良,以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2.5 疼痛的护理 控制疼痛应贯穿整个康复过程[3],我们采用术前、术后全程镇痛护理。术前3天给患者口服赛来昔布0.2g,每日一次。术后应用口服赛来昔布0.2g,每日一次,泰诺林2片,每日三次。

每日两次询问患者康复锻炼时有无疼痛,必要时给与美施康定1粒,每日一次。每天进行三次肢体按摩放松,每次30-45分钟。使患者手术后保持无痛状态,达到“预防性镇痛”,不等到疼痛出现后再处理。通过无痛护理,11例膝关节置换病人术后第一天膝关节屈曲>100度。

2.6康复训练护理 除常规的康复训练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外[4、5],重视多关节活动度的锻炼,并预防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1)一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时,早期不能采用常规的锻炼方法,因为膝关节要求加大屈膝度,而髋关节早期限制屈髋度数,我们采用让患者半坐位,下肢外展置于床边下垂,伸屈膝关节锻炼,预防髋关节脱位。2)加强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增加肌肉泵的作用,预防深静脉血栓。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护士协助患者做足趾、足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旋转运动,最大限度屈伸足踝部,每个动作保持5s,然后放松,重复训练。3)术后严格执行正确,早期规律的功能锻炼。

3 结果

2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1个月。治疗康复3个月时要求病人必须门诊复诊,予以关节功能评定和满意度评定。全部病例术后3个月评定。27例一期行双关节置换的患者,Harris关节评分平均为91.2分、HSS关节评分平均为88.3分。18例术后主观满意度为Ⅵ级,8例为Ⅲ级,3例为Ⅱ级。2例下肢3关节一期置换者为19岁和28岁的男性患者,满意度均为Ⅵ级,Harris关节评分分别为95和91分、HSS关节评分分别为88和92分。全部病人没有褥疮、切口感染、坠积性肺炎、脱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4 讨论

一期多关节置换具有住院费用相对较低、总住院时间短的优点,随着关节置换技术的提高,多关节一期置换逐年增多,但同期多关节置换技术要求高、应激创伤大、出血量增多,并发症亦相应增加,这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使患者术后达到理想的标准,这与康复护理的正确指导是分不开的。通过我们系统的护理观察,本组没有一例出现褥疮、感染、脱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一期多关节置换护理与单关节置换护理有明显的不同,不能按照单个关节置换的护理简单叠加。多关节一期置换明显的特点是患者体质普遍较差,术前应积极进行调整和护理;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引流量大,导致患者术后饮食极差,如不引起重视,积极护理观察并调整,常导致电介质紊乱,甚至肾前性缺血、肾衰等,严重影响康复;一侧下肢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康复功能锻炼时,早期会出现相互影响,需采取特殊锻炼,护士应积极予以正确指导和协助,以防止关节脱位。术后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各阶段康复锻炼从两侧肢体交替进行,逐渐至双侧肢体同时进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康复训练的无痛也越来要求越高,多关节置换更应进行无痛康复护理,以提高患者的满意率,加速病人手术后各个时期的康复进程,减少病人平均住院日。让病人能够享受“无痛”的多关节置换术。

参 考 文 献

[1]Welters H, Jansen J, Simon JP, et al. One-stage bilateral total hip replacement: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70 patients. Acta Orthop Belg, 2002, 68(3): 235-241.

[2]Weinstein MA, Keggi JM, Zatorski LE, et al. One-stage bilater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 or = 75 years. Orthopedics, 2002, 25(2): 153-156.

脊柱术后康复训练范文6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323.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74-02

0 引言

用一种与人体骨关节类似的假体,与损伤严重的关节进行置换的手术,叫做人工全髋关节成形术,这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对髋部损伤和晚期髋关节病变进行治疗的方法。而术后康复护理则是使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得以恢复健康的重要保证。

1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在手术前,会出现恐惧、焦虑的情绪;手术后,也会因为惧怕疼痛 ,对活动患肢有恐惧感。针对不同情况,护理人员在术前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向患者以及家属耐心介绍讲解手术原理、各项检查的目的、方法及费用等,尽最大努力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做到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术后,针对比较性急,要求马上下床运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向其耐心讲解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与意义,手把手指导患者尽快掌握合理的训练方法并循序渐进;针对术后胆小谨慎惧怕疼痛的患者,护理人员会耐心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与作用,及时打消患者顾虑,积极主动配合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2 术前康复训练

2.1 运动训练方法

为了保证相邻的关节、肌肉的活动能力,对患者做一些简单运动方法的指导,如:练习股四头肌、踝泵等方面的运动。针对术后将出现下肢感觉减退的状况,术前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指导患者运用健肢对比法进行臀大肌收缩训练:健侧下肢在床面呈屈膝支撑姿势,用双手拉住吊环做引体向上,使臀部离开床面并停留 5―10 秒然后回到床面。这个训练可降低术后肌肉萎缩、关节挛缩、深静脉血栓状况发生的机率;屈髋训练:在避免患髋内收和内旋的情况下,使患肢髋关节呈小于90°角弯曲,。

2.2 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的能力

为了防止患者术后因不便导致的便秘及尿潴留,术前对患者床上大小便的能力进行训练:指导患者双手拉住吊环,屈曲健侧下肢垂直于床面然后抬起臀部,将便盆从健侧置入;期间,避免患肢外旋及内收动作的前提下,患者臀部距离床面要达到足够高度;针对女患者生理特征, 可将饮料瓶口剪成呈45°斜角的简易尿壶,边缘部分用胶布粘好以防伤害皮肤。

2.3 拐杖的正确使用

指导患者进行利用双拐和健肢支撑站立,以及在患肢非负重状态下行走的训练。为预防拄拐姿势不当引起臂丛神经麻痹,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拄拐姿势训练:根据患者身高调节拐杖的高度,比较合适的高度是拐顶距离腋窝 5 ―10 cm 为宜,并保持与肩同宽。

3 术后康复护理

为了帮助患者保持肌肉力量、耐力以及功能,应在术后当天或第二天即开始功能性训练,方法如下:

3.1 训练

为防止假体脱位,要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平卧或半卧位,患髋屈曲角度小于 45°,患肢保持中立位外展 30°,为防止内收,两腿间放置厚软枕。 必要时可借助防旋鞋与病床上的拉手。

3.2 床上功能训练

为防假体脱位及伤口出血,手术当天不要运动过多,搬动臀部时需小心谨慎,并在臀下垫水垫 。针对术后第 一天多数患者对活动患肢的恐惧感,可采用诸如腿部肌肉按摩、轻轻转动踝关节和膝关节、上身及臀部抬高等被动活动方式,同时做深呼吸运动,进行有效咳嗽和排痰;指导患者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5 ―10 分钟,进行腿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术后第二天对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及关节活动训练进行加强,并独立完成引体向上运动;坚持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的训练原则;在护理人员帮助下借助持续被动训练器进行膝关节持续被动屈伸功能锻炼,每天 2 次 ,每次60 分钟 ,从 20 ― 30° 开始,逐渐加大拉伸角度。

3.3 离床功能锻炼

待术后病情平稳后,第 4 ―5 天开始进行: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小于45°角,由他人协助将上身抬起,先将患侧腿离床并使脚着地,再拄双拐站起;上床时则按相反方向使患肢先着床。离床活动第一天的上午、中午及下午各于床边拄双拐站立 5 ― 10 分钟,按自身适应程度在床周试探性行走数步,患肢不负重始终保持外展 30°角,护士在旁扶持并观察;离床活动第二天开始拄双拐行走,距离逐渐延长,时间逐渐增加,但每次不得超过 30分钟,上、下午及睡前各 1 次。训练时要视身体状况调整,避免虚脱情况发生。

3.4 训练自理能力

指导患者做洗脸、刷牙、梳头、更衣、进食等力所能及的活动,离床活动后即训练站立状态下的活动。

4 出院指导

出院后的自行康复护理对于患肢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出院前两天要指导患者在家属协助下进行离床活动和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告知患仍采用半卧或平卧姿势,并且三个月内避免侧卧并屈髋小于 45°角,逐渐增加屈髋度至90°以内;严格禁止蹲位、坐矮凳子或沙发,禁止翘二郎腿、交叉双腿、盘腿等动作;三个月后可对患肢进行逐渐负重训练,但6个月内须继续使用助行工具;指导患者正确更衣、穿袜、穿鞋;注意合理饮食,在保证营养的情况下避免体重激增;拄拐杖活动时应有人陪同,为防意外,弃拐外出时使用手杖;尽量减少对患髋的负重。

5 结束语

对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 ,可以使患肢静脉回流、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周围组织粘连等状况得到有效避免,同时使周围肌肉群的力量、关节稳定性与负重能力得以增强,从而缩短康复时间,提高肢体功能状态,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手术治疗及术后科学的康复训练,本组患者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术后跟踪随访,所有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这证明,对患者在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科学系统的康复护理训练,对于这类患者尽早恢复健康、达到更好的预后效果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郎秋梅,李改成,王秀贞. 再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康复指导[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7(06)

[2] 金彦,张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与康复指导[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20)

[3] 高展志.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指导[J]. 基层医学论坛. 2008(36)

[4] 张小梅.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体会[J]. 海南医学. 2009(04)

[5] 阴晓钰.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康复护理[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