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问题设置

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设置。根据教师的问题性质以及发问的方式可以了解到教师的工作效果,因此教学的问题设置是课堂的一个关键,它不单单是一种教学的方式,更是一种艺术。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重要性

问题设置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它能够有效激发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它是教学中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加工和巩固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非重点是很注意的,但是有些内容尽管是非重点,也不能不去讲解,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可以把它们集中到问题的设置上去,让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明确教学重点以及加深对非重点内容的印象,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高效的问题设置的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起到激发学生思维,增加对历史课程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的作用。

二、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问题设置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堂,问题的设置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历史是一门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使得提出的问题都是高效的,来保证教学的效果。

问题的设置应该要结合课本内容的情景,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很多与课本内容联系紧密的资源,较好的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生在对课本的内容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认识后,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的情景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解读。问题的设置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又要结合时代性,让学生能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来进行分析。切忌提出的问题很难,学生不能够回答。教师的知识和生活阅历要比学生丰富,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要求,否则问题的设置就是失败的,在课堂上的问题设置要使学生能够抒发自己意见,同时能够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说的有理有据,教师在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保护,学生有回答得不对的地方,教师要尽力的引导,这对于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三、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建议

要想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要注意考虑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不是所有的问题设置都能够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有提高的作用,因此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设置应该要把握好时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主导的地位,要对课堂的进度有较好的把握,问题适合在什么时候提出,提问的时间应该有多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多少,学生是否能够有较充裕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表述,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些点评和解答,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很多的教师在提问后,为了追求教学进度,会匆匆结束,学生的思维还没被打开就被关闭了,往往导致到学习的最后,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失去了思考的兴致,最终使得问题的提出没有预期的效果,因此恰当的提问时间设置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问题的设置不宜过多,所以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精简,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一个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评述和解答,让学生在思考后找到不足,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二)设置问题应该将学生的特点考虑进来

设计问题尽量避免一些无效的问题和效果比较低的问题,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时间应该留给价值大的问题,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问题的设置要能够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因此,教学的问题设置难度要适当,太难或是太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问题的设置好比一个梯子,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借助这个梯子能够看到更为广阔的平台,让学生拾级而上,不断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得到提高。

(三)历史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性

历史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置就是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检查,同时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能够体现他们在课堂教学上的主动性,教师的问题设定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教学的效率。目的越是明确,学生越是能够掌握住重点,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就越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四、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问题设置的意义

高质量的问题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不断在课堂上的设问,解答,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能够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活学活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渐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不仅能够高效地掌握知识结构,还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勇于探索的精神,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综合上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是一个教学技巧,对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上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知识水平来进行问题的设置。课堂上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很大程度的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能够进入思考的状态中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学生寻找答案的时候要适当的给予一些引导,循序渐进,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樊梅珍.打开学生的心窗 走进学生的心扉――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感悟[J].科学大众,2011,(07).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文2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课堂问题;设置要点

前提:问题是挖掘人类脑中素材的有效方法,以问为求知习惯的教育思想已沿用了数千年。“学以致用”是老师传递问题能量的主要参考依据,也是千万个问题的源头。

一、中学数学教学课堂问题设置发展现状

中学数学是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问题设置已经成为了增进师生思维关系、打开学生求职欲望的金钥匙。目前,中学数学教育以理论知识为主,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为辅,在这个教育思路的影响下,课堂问题的涉猎范围逐渐扩大,已经延伸到了单位计量、函数运算、几何平面判定等多项教学内容。由此可见,问题设置在现今中学教育中其主导能力和引导价值尤为突出。中学数学理论知识偏多,实验性、探索性的知识很少,针对这种特色化的知识结构,如何抓住学生真正关心的学科内容,从内容上引申出来有价值的课堂问题,成为了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严峻思考问题。

二、中学数学教育引入问题设置的方式

问题设置对中学生来讲,是一个认知情感上的冲突条件,教师透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职心态,让学生自主找寻解决问题的媒介和信息,探究问题答案。因此,问题设置的首要前提是,问题一定要紧密围绕知识点设定,无论是活动实践,还是类比分析,这个关键要素是不能更改的。

2.1类比式

在围绕中学几何图形设置课堂问题时,老师需要对比分析不同四边形的判定要素,如正方形、菱形、长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几何特征和判定方法。将这些四边形的改变有“新意”的排列开来,提出问题:“如何判断这些特殊四边形?”学生在黑板上获取概念信息,会利用类比思想和思维方式,理解概念、分析特殊四边形概念变化的原因和特征,得出答案。学生以类比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以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分析比较能力。

2.2矛盾式

矛盾问题的建立一般会利用知识上的冲突因素,得出相关联、相互影响的课堂问题。如在解答同类题型时,老师会提供给学生一个问题的“多种答案”,这些答案的计算方法各存差异,其应用范围也存在诸多限制。计算、测量长度时,老师可以通过测量面积、宽度,测量单位面积的长度,也可以通过测量周长,计算长度。单位和计算法则概念之间的矛盾,计量要求矛盾,会帮助学生学会辩证思维,知道哪种题型需要对应何种解题条件。因此,老师应根据强烈的概念、知识、理论矛盾对比,设置特殊解题环境,通过矛盾障碍,让学生学会辩证思维,理性判断有效信息,严谨分析问题。

2.3渐进式

中学数学教育知识的逻辑能力很强,因此从符合学生认识思维习惯的角度出发,问题设置还需具备渐进特征,设置的每个问题必须本质相同,理解丝丝入扣,解题方式层层深入,思维模式由简到易。如在学习绝对值概念时,老师利用一个绝对值例子,若|a-3|=a-3,则=(?)以下选项是A、1;B、-1;C、2a-5;D、5-2a老师根据例题向学生提出问题:“例题中绝对值成立的要求是什么?a-3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其取值是正、是负?怎样计算a的取值范围?这三个问题分别考察了学生对绝对值概念的知识理解能力、总结能力,每个问题的递进关系很强,由易到难,以偏概全。存在递进关系的问题,不仅符合学生传统的思维习惯,还增强了知识理解和能力培养的合作关系,突显出了问题在逻辑思维要求非常高的数学课堂中的引导价值。

三、课堂问题设置需要注意的问题

3.1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中学数学知识认知结构,设置的问题需顾全教材、学生两个关键要素,例如在初二数学《角平分线》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概念设计题目,如:是不规则三角形,在BC边上,选择点D,使BD=CD边长,问:“D点在哪儿?”学生拿到题目后,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运用角平分线为概念辅助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角平分线定义“角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入手,研究D点位置的特殊性。

3.2以“动态”题目解读复杂概念

课堂问题的变化特征复杂,老师可以转变问题提出方式,来控制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如:设计一个动态模式的二元一次方程,如ax+by=3450,给出2个a、b的确切值,让学生将a、b代入公式计算。之后,在随机更换a、b值的大小,让学生观察a、b、x、y等值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关系。老师可以利用“动态”问题的运动特征,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让课堂呈现出一种气氛活跃、竞相思考的环境。

结论:

从心理学角度看,积极主动客观的学习知识,其学习效率非常高,所以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锻炼独立思维能力的需求,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还能让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找到自信,认识到数学规律的深刻涵义。除此之外,问题设置还轻松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关系不平衡”状态,学生的创新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决定课堂教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刘朝鹏,关锦鹏,杨建新.浅论数学教学中的课堂问题设置[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03):162-164.

[2]牟金平,巩新亮,张生明.浅谈微积分教学中课堂问题的设置[J].台州学院学报,2013,11(06):168-171.

[3]孙雅琴,赵雅静,关心妍.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数学教学参考,2012,12(03):110-124.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文3

关键词: 高效课堂 高中物理教学 问题设置技巧

所有高效课堂模式都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有了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动力,才能激发人的学习欲望,在不断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物理教学中提出每一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学生更好学习进行的,怎样设置问题是老师应该在每一次备课中深思的问题:问题能否达到巩固旧知识的目的?问题是否能达到启发新知识的目的?问题能否达到扩展知识的目的?能否达到引导学生质疑的目的?又能否起到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小结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谈谈自己对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关提问的思考。

1.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学生对老师所提问题的反应,取决于是否有宽容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转变角色,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插嘴和答错。有的学生基础弱、胆子小、心理素质差,特别担心课堂上被老师提问到,更害怕自己答错了会引起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责备。因此,良好的问答氛围非常重要,只要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或闪光点,就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积极鼓励,破除学生回答时的心理障碍,调动其他学生积极思考和抢答。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会不断提高,回答问题的质量也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问”与“答”的环境逐步形成。

2.把握课堂节奏适时提问

(1)新课的教学:可以在上课开始围绕巩固旧知识进行,目的是让学生实现知识在脑海中的重现,检测学习效果,查找有无普遍性的理解和识记误差。除了常规的老师问学生答外,还可以练习题的形式呈现,教师有针对性地精编精选一道或几道典型的习题,在限定的较短时间内要求学生解答,根据答题的情况判断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提问往往和启发新知型提问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对刚学过的物理概念,定律、定理,物理公式要适时提问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澄清对某些概念的模糊,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语音的精确性。笔者在教授概念的时候,总是有意识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质疑方向。对于所学内容与前面所学有联系或相近的地方,适时提问,以扩展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中在一起,构建知识网络,通过对比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2)复习课、练习课的教学:问题的设置将围绕旧知识,以扩展知识、归纳小结为目的。一个问题,可以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掌握的情况,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一个练习,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进行反思,扩展原有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复习课可以不断连续提问,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顺物理知识脉络,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进行归纳小结。

3.常用的两种问题呈现方式

(1)教师提出问题用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给出的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并且问题本身是学生尚不清楚的;问题的答案应该有很大包容性,尽可能有多种解决途径;问题的讨论应该可以暴露出学生已有知识和课本新知识之间矛盾,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立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反映了主要矛盾,找到一个统领全局的知识点,再根据这个知识点,展开相应问题。其次,在核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化和系统化的拓展。最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需及时加以引导和归纳。

(2)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这类问题会比较散,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发现的知识点深度不同,思考角度不同,而且学生对未知知识本身的理解存在差异,在提出正确观点时也极易出现错误理解,教师需进行归纳和引导,梳理学生观点,不断整理,同时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进行自我整理,可以强化学生对问题分析的逻辑性,学生也因参与了问题的整理过程而记忆更深刻。

4.问题设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握难易度:现实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问题设置过难或过易的情况。过难会使学生对问题本身失去讨论的冲动,毕竟中学生的知识体系还比较狭窄,较多的认知还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很难有全面和深入的讨论,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问题设置过易又使学生觉得过于简单,无讨论的价值,不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延伸。所以要对问题的难易进行严格推敲,既在学生的知识层面之内,又有所提升,使问题本身具有讨论空间,让学生对问题所暗含的意思进行挖掘,继而达到提升目的。

(2)问题设置的逻辑性:为使新、旧知识经验能活跃、有序地相互作用,问题解决活动的系统逻辑性是很必要的。教师要求学生综合信息,积极推理和判断,进行严密、有序的推理。这些推理是有根据、有理由的,而不是胡乱猜测。它的证据和理由可能来自原有的原理或经验,也可能来自当前的事实资料。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文4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究竟是什么,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诸多的看法和主张。从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构成看,主要是三个要素,这就是教材、教师和学生。那什么是连接教材、学生与教师三者的桥梁与纽带,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用以统率教学过程与培养学生能力的相关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很大程度取决于问题的设计。鉴于此,对于问题的设计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问题设计首先应坚持生活化的原则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源头活水。生活化的问题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有切身感受的熟悉案例和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拉近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有生活价值的探究活动,能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即探而有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去参与探究。比如:在学习《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一课,设计如下问题:“你去买衣服时,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面对众多品牌的运动服,它们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你的最后选择?”“你们为什会考虑这些因素?”“你们如何看待这位同学的这个消费行为?”。学生是消费者,但消费如何才能更科学合理,学生本人缺乏相应的经济生活方面的知识,认识上比较模糊,体现出来就是日常消费行为比较随意,计划性和自控性不高。通过探究,学生能明白:什么样的消费才是理智的消费,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提升消费质量。这样的问题设计,真实可信、积极有益、值得探究,学生就不会认为政治课是单调乏味的空洞说教。

二、问题设计应坚持实践性的原则

在政治教学中,许多政治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如果教师只讲知识点而忽视了其与实践的联系,不仅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教师能将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并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揭示出来,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整堂课才有气氛。例如在讲“市场经济的缺陷” 时播放《三鹿奶粉事件》,通过真实的、惨痛的教训首先在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你认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3.我们该怎样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这样从时事热点的直观中感知到了问题的缘由,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追问,探究出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

三、问题设计应坚持整体性原则

问题设计要对教学过程全盘考虑,作出整体性安排,要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步步为营;其排列顺序,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环环相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如在讲高一经济生活《劳动者与就业》时,为了让学生能从整体上、分层次把握好本课知识内容,了解我国现实的就业状况和劳动者工作状况,我以劳动者为核心设计以下题目:1.为什么要就业?2.我国就业的现状怎样?3.如何促进就业?4.劳动者就业了,他们的权益状况怎样?5.我们怎样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6.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意义。在课堂探讨时采用合作探究,全班分为三组:一组代表国家;二组代表企业;三组代表劳动者个人,这些问题即从整体理顺了本课的知识,同时又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渴望着寻找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同学生在共同的探究中学习课本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四、问题设计应坚持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是课堂问题的灵魂,学生答问中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答不上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处。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要多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情况来设计问题。在讲高一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1.同学们早晨吃的什么?2.有没有剩饭?你把剩饭怎么处理了?你为什么这么处理?3.用的什么餐具?你饭后的餐具怎么处理的?4.其他同学如何看待该同学的行为?5.你发现身边和社会中还有那些不合理的消费方式或习惯?6.我们该怎么办?从学生身边的小事谈起,引发他们的思考,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感应,那么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文5

【关键词】高中政治 情景问题探讨 3T课堂

情景问题探讨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合理的课程情景,使学生能够在课程情景中通过情景问题的探究来领悟政治知识,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显著的帮助。3T课堂即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将课程知识从三个不同的面展现出来,教师通过指点与问题设立,将知识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分组探讨互相学习,以小组学习和互相指点的形式完成课程知识的吸收;最后通过教师测评和学生互评的形式来巩固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将情景问题探究与3T课堂相结合,可以将高中政治知识立体化,丰富情景探究的教学形式,使得复杂的政治知识在情景的支持下以及互相探讨的促进下,能够被最大程度的消化吸收。

一、情景设立,将高中政治知识立体化

高中政治知识包含政治原理、政治经济学、哲学、思想理论等多个方面,而这些知识往往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表象。如果高中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只是直接向学生讲授相关的原理,让学生死记硬背,即使学生能够记住相关概念,对于知识的应用与理解能力也无法达到高中教学标准要求。因此,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情景问题探讨与3T课堂融合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首先要为政治课程教学设立最佳情景,促进政治知识的立体化,帮助教师将课程知识引入课堂,并能有效地指引学生进行知识的探讨。

例如在货币、价格与消费这一类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立寻找我身边的市场这一主题,教师在课程知识引入过程中,可以借助我们身边的实物交易市场、货币交易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来让学生寻找身边的货币、交易标的价格并探讨合理的消费选择模式,进而将章节知识逐步引入课程中,使整个知识点在实际事物的支撑下变得立体化,进而能更好地进入课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探讨与吸收。

二、探究问题预设,指引学生进行知识探究以及互相学习探讨

情景问题探究与3T课堂模式的结合,使情景问题与教师指引与学生互相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探究相结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在课程备课过程中要预先设定好相关的探讨问题,让学习方法还不成熟的学生在知识点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有效指引,进而一步步完成课程任务。问题的设立要注意与知识点进度相结合,平均分布在每一个任务中。例如教师在借助课程情景引入课程知识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讨课程知识时,都要能够有与知识点相符的问题作为课程的指向标,稳定课程教学方向。

以收入与分配教学为例,教师在知识点引入时,可以设立父母收入来源,父母收入获得形式,你认为我国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等问题,将知识点逐步引入课堂。而在学生探讨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概念设定收入分配是什么,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优点,财政税收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等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将章节知识的基础打牢固。

三、为课程探讨埋下争议点,促进学生互相学习效果的发挥

通过情景问题的探讨与T1方面的知识探究,政治知识基本进入课堂并被学生简单地吸收,而在T2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在主题情景下,进行小组自我学习以及小组间的互相学习。此时如果教师过分干预,学生探讨学习的主动性将会被弱化,而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指导,探讨学习的方向又不能被准确把握。因此,教师在课程设立的过程中,要在这一环节设立相关的争议点,例如辨析题或者是开放题的设立,一方面规定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督促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知识的进度与方向,从而发挥好教学模式提升政治教学的效果。

以第一节中的货币、价格与消费知识教学为例,在经过情景教学后,教师可以提出货币与黄金哪个更适合作为现代生活中的通货,如何判断正确的产品价格,是否应当提倡奢侈消费等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讨与相互学习阶段能够借助课程主题与预设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点学习与应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四、复习测验回归课程情景,巩固复习效果

经过整个课程知识的理解学习以及课程问题的探讨,学生基本能够有效的理解与掌握一个课程内的政治知识点,而在整个教学模式的最后,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延伸政治教学效果。此时,教师需要以新的应用问题或者是将知识点回归生活,将学生再次带回课程主题情景,让学生以新的知识储备或者是新的思维来重新理解课程问题,教师或者是学生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完善学生对情景问题的解答,进而强化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结束语

高中政治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的特点,使得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以高中政治情景问题探究与3T课堂融合的教学模式,使高中政治知识更加立体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能够很好地理解知识点并开展有效的自主探讨,而课程最后对于知识点应用的点评与总结也使得学生能够加深知识点的记忆,进而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邱士苓.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探讨[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2):25-27.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文6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探究式 教学

目前,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其教学方法通常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课堂教学的良好秩序,巩固学生基础的生物知识,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课堂教学容易陷入枯燥、僵硬的泥潭中,降低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新型的教学方法,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树立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设置探究空间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让学生自主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生物是一门实验课程,因此实验教学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时间按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自觉地去探究新的知识、新的理论。但在传统教学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验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观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因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演示式实验,而转向探究式实验,将生物课堂教学归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以及动口等多项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树立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授“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这一章节时,教师在对“种子在呼吸作用中释放二氧化碳”这一内容进行实验时,可以转变传统的演示实验,由教师实验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则可以依据教师讲解及教材中所介绍的装置与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证实萌发的种子通过呼吸可以石灰水由干净变为浑浊,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缺乏必要的实验经验,因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是否可以使用二氧化碳气体将干净的石灰水变为浑浊。教师提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与热情。在教师提示后,学生则通过进一步地研究,寻找出能够释放二氧化碳的方法,比如用口吹气等。利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种子呼吸与人类呼吸所释放的共同气体是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设置问题情境,树立学生的探究精神

提问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渐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此,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依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相关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去观察、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树立起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设置相关的问题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内及课外相关的环境、场地、工具等设置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渐从“要我学”学习状态中逐渐进入“我要学”的状态,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

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进一步地巩固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教学环境中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讲授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一章节时,可以先向学生详细地介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让然后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1.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是什么?2.绿色植物怎样进行光合作用?其必需条件是什么?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植物本身及大自然有什么作用?4.绿叶通常被比喻为“绿色工厂”,那么这个“绿色工厂”的“车间”与“机器”分别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教材重点与难点的集中体现,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同时这些问题为课堂教学提供较为清晰的思路,使教材内容简单化,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户外观察、书籍查阅、实验操作、互联网搜索等多种方式寻求出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烈,其探究知识的欲望不断增高,因此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进行自觉探究的教学活动中。

三、设置探究空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生物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科学探究方法,树立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是初中生学好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探究空间,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个探究空间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书籍阅读、互联网搜索以及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授到“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这一章节时,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进行课外观察与课外调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进行相关的实验。在课堂上,则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观察及调查到的成果,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让学生交流实验心得。

参考文献:

[1]许秋红.以问启思,为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例谈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J].考试周刊,2010,10(54):120-103.

[2]孙志梅.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2(28):425-426.

[3]莫朝文.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探究能力的模式构建[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