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教学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教学的理解

对教学的理解范文1

>> 探究式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践诉求 探究式阅读教学中的引导和启发 对逆向探究式小说阅读教学的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方法的探究 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实践 阅读教学中对语言的“优值理解” 谈谈我对阅读教学的理解 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解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解 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探究 问题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的现代意义和创新价值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思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探究 浅谈中学英语的阅读、阅读教学和阅读理解 探究式和比较式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中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自主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探究式学习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阅读教学中构建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对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理解和实践 对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理解和实践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陆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冲击着每一位语文教师,以讲授为主的阅读教学成了众矢之的,被认为是灌输式、一言堂、程式化。 关键词:阅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54-02

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冲击着每一位语文教师,以讲授为主的阅读教学成了众矢之的,被认为是灌输式、一言堂、程式化。于是“探究式阅读”的研究便应时而生。这是一种在真正意义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

一、探究式阅读,是一种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阅读形式

结合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言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强调的是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能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其本质过程在于“探究-发现-创造-发展”。

阅读教学是以阅读为出发点,以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获得发展为归宿点,是教师与学生都参与的活动。教材同时作用于教师和学生,师生都有权对此作出理解和质疑。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怀疑的过程进行分析、筛选、提炼,设置问题作用于学生,学生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有目的、反复的探究,主动对教材进行解读、评价。由此可见,探究式阅读是一种可完全体现主体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它将使阅读教学焕发出活力和效力。

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怎样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了这样的探究方式:主动式阅读-开放性质疑-合作式讨论-自主性扩展。

1、主动式阅读DD自主体验,自主感悟

培养学生对书面语言的直觉感知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作品的价值也只有经由读者的阅读才能体现出来。

自主体验,自主感悟的阅读过程就是一种“品味式”探究过程。可用三个字概括:就是“读、悟、点”。

语文能力的形式是“读”占鳌头。让学生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促进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达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基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地。使学生更深刻、更有创意地领会文章的内涵,甚至可提高学生审美的情趣,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相触的审美境界。

但要提升学生对语言形式的认识力,还有赖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揣摩、玩味、这就是“悟”。“悟”是加深感知,丰富体验的过程。如见“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趣味,见“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

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成果的外显,便是“评”了。它能使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的感知结果清晰化,条理化,有广度,有深度。让学生从“我”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发觉、发掘、发现,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浓了阅读的兴趣,这就是发挥了主体性的功效了。

2、开放性质疑DD提出问题,鼓励创新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寻疑式”的探究过程。

首先,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允许学生提“三类问题”:一类是提出自己已经懂了,但用来考别人,看别人是否也懂了的问题;另一类是自己不理解,不懂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背景材料与知识基础相关;还有一类是有不同看法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是学生读了不少课外读物,形成了不同于教科书的答案,是学生独立思考的产物。这“三类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解除了最初发现不了问题的苦恼,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从教材中提出自己已经懂的问题。这样,它往往会带来积极的效应:有的学生为提出问题而积极主动地先把问题弄懂;有的则努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而每人提出的不同问题又激活了大家的思考。

其次,应指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路径:如由课题质疑;在矛盾处寻疑;于言尽而意未尽处寻疑;在比较联想中寻疑;在平淡细微处寻疑;在内容反复处寻疑等等。有了这些方法,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3、合作式讨论DD激活思维,探究解疑

对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区别对待,分类解决,进行“释疑式”探究。

首先,将文章的时代背景、文章的原著、作品出处、同一作者其他作品等内容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查有关资料,上课时,由学生介绍有关知识,学生互相补充。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针对性学知识,印象深,记得牢,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扩大了阅读范围。

其次,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疑问,则采用小主持人形式。每次选一名小主持人,先在课前收集学生质疑的问题,选出较容易的问题,然后上课时组织学生共同探究解答,最后由主持人(或在教师帮助下)总结归纳作出点评。

另外,对于学生质疑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可采用小组讨论法,提倡各抒其见,讨论结果后,由小组选派代表上台陈述讨论的意见,最后教师根据情况作出总结,这样学生既动脑又动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如果,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一时难以解决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还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课外去探究释疑,最后将研究结果以书面形式写出来。

当然,在以上这些情况下,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课堂要有教师的参与,作为读者,教师与学生一起感悟、一起探讨、发表已见;作为教者,教师要适时提示,铺路搭桥,给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生长点”,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或补充片面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不轻信现成结论的科学精神。

4、自主性拓展DD延伸拓展,提升能力

构造一个语文学习的网络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将学习的时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学习的空间由教室延伸到图书馆,课文中涉及的思想内容、社会风俗、文化现象、

对教学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现状分析 改进策略

伴随新课改的深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在小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识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识字学得好,语文的后续学习――阅读、写作才会有可能学得更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教好学生识字,当做是自己的教学职责,努力培养他们学习写字的兴趣,促进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动力。下面笔者分析小学生的识字教学的现状,并提出改进的策略,望同行批评指正。

一、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语文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识字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一)教学方法缺少新意。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主要就是按照课文后面的生字教学,很少将汉字放到课文情境中,只是单调地讲解汉字的读音、笔顺,这种教学方法缺少新意,对学生的吸引度不够,不能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不能实现识字教学目标。

(二)课堂的规划不科学,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汉字教学涉及汉字的音、形、义,如果教师对每个汉字都给予同样的讲解,不分轻重,就不能突出某些汉字的重要性,使得整个课堂没有重点。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不长,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疲劳感,不能有效学习。

(三)学生的学习负担重。

为增强课上新学习汉字的识记效果,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复习的作业任务,让学生重复、机械地抄写汉字,这样简单枯燥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甚至会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持应付的态度。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感受不到识字学习的乐趣,相反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是在机械地记忆所学,根本谈不上对汉字的理解。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改进策略

面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必须使教师引起重视,继续按旧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但达不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还会使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识字教学。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学习必然受到影响。所以,为改善教学现状,我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设计游戏引入识字教学。

由于识字教学本身是比较枯燥的,而小学生正好处于喜欢游戏的年龄段,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将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使学生喜欢上识字教学。游戏可以使沉闷的课堂氛围变得活跃,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识字,这对高效课堂的建立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教师可以采取猜谜语的形式,将汉字的书写变成简单的谜语,让学生在课堂上猜,猜出后再讲解汉字的具体书写等问题。

(二)在课文的情境中教学汉字。

识字是为了未来的写作和阅读打基础的,学生并不是单纯为学习识字而识字,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汉字放到课文情境中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一个汉字时学到的不仅是这一个字的读和写,还包括汉字所在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不但更有乐趣,而且更有效率。除了将汉字放回课本上的语言情境中学习外,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课外文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识字数量,降低他们的遗忘速度。

(三)引入多媒体技术,让课堂内容更丰富。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多个科目的教学中,同样,我们也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声像俱全的特点,将汉字的读音和表示意思的图像一同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遗忘,还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同一偏旁部首的汉字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共同记忆,不仅效果好,还帮助学生记忆更多的字。同时,教师在多媒体上讲解完毕后可以挑选学生代表来黑板上书写,让大家监督看他写得是否正确。小学生都争强好胜,都会在讲解时认真地学习和书写,这对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一定要重视小学识字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与游戏、多媒体等媒介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识字教学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打造高效的课堂,是一举多得的事。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摸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作为检验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建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法创新[J].求知导刊,2013(4).

对教学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理解与尝试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清楚的认识到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本文所介绍的是我对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理解与尝试。

1.学习新理念,领悟新课标

教学中,首先,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要了解、相信、尊重和友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再次,通过知识技能学习,从“知识中心”转变为“能力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反思教学,转变教学观念

以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每天只忙碌于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很少学习研究教学理论、研究了解学生;不重视教学反思,不讲究技巧,不注重革新,总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很少与同事交流、切磋教学心得,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往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总是事倍功半。今天的教学,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每节课后积极反思: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喜欢回答?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哪个环节做得不好?下节课如何改进等等, 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3. 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新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新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情境,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3.1 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具体教学方法是:(1)看情境图;(2)说情境图;(3)提出数学问题。例如,“买电器”一课,首先出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说一说情境图意思,即这些图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最后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可能提出很多离奇古怪的问题。无论是什么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然后再从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找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内容。

3.2 建立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具体教学方法是:

(1)自主探索。即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算法或尝试计算。

(2)小组合作。就是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动手实践的详细步骤及方法,若需要分工合作的应给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

(3)小组讨论。学生经过自主探索,有了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对探索结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由表达各自的想法。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然后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逐步得出大体一致的结论,建立起数学模型。

(4)组织汇报。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对各小组提出的观点加以引导。

(5)集体归纳。各小组汇报后,进行综合性归纳结论或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有必要时教师适当引导归纳。

例如,“买电器”一课,学生提出:爸爸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了多少元?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独自动手列出算式:500+800=?针对算式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拨一拨,交流、讨论算法。然后组织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后组织全班归纳:方法一,通过摆人民币,发现5张一百元加上8张一百元,是13张一百元,13个100元是1300元;方法二,先想5+8=13,再在得数后面添两个0,得数是1300;方法三,也可以这样想:5个百加上8个百是13个百,即1300;方法四,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得到1300.

3.3 解释应用。

教学后,选取课后练习或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例如,“买电器”一课,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后,让学生完成课本第53页的“试一试” (1)(2)(3)题和54页“练一练”1、2、3题。

3.4 课堂小结。

对教学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病理解剖学;现代教学观;全面的考试观

病理解剖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主干学科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修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的病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多两难”,即学习内容多,抽象概念与形态学描述多;理论知识记忆难,显微镜下病理图像掌握难。因此,如何上好病理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摆在高职高专院校的病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病理解剖学教学,笔者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1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2006年教高16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应该进行一系列从传统教学观到现代教学观的改革,其中既有内容的,又有方式、方法、手段的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1.1 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适时使用PBL医学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小组总结5个阶段。

比如肝硬化这一节,可先给学生一个肝硬化的病例,要求学生弄清肝硬化的病理变化是什么,有哪些临床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等问题。然后学生去看书,查资料,上课时让学生讨论,这样可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增强自信,使学生在自学与讨论中既解决了问题,又牢固地把握了病理知识,并灵活的将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紧密联系,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了起来。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提高他们了学习病理课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 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将病理学课程中理论课与实验内容相结合,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上网,提供图文并茂的界面,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而且多媒体课件,在重现教学内容的同时又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使学生在复习、预习中又有新收获。网络教学突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宽了教学信息的传播渠道,更易达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作为知识载体适用于我国学生的学习传统、学习心理和基础知识的背景,更适用于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也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病理课程的导航机制,实现非线性阅读、练习或自我适应课程进度,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也更利于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名师效应的发挥。

1.3 改革病理实验教学:实验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可采用:①问题引导式用于病例分析。提出病例引导分析(提供病例尸检所见,提供病理切片和大体标本,提供病人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学生自己观察标本、切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提出结论(结论表达、意义、条件、引申推断及实际应用)。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的及时互动,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实验课更快更牢固的把握了病理理论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②因果关系式由于大体标本所表现的特征可以由镜下变化很好的解释,因此教师可以把某器官病变的镜下和大体结合起来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③发现式提供不同大体标本或切片,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异常和病变进行描述与诊断。④导学式教师一对一辅导学生,指导某个特殊的病理变化或特殊的病理细胞等。⑤病理形成性练习每堂实验课结束前必须进行形成性练习,以口答、作业和讨论形式为主,通过这种基础训练使学生掌握用规范化的医学术语描述病理标本与切片的本领。学生完成形成性练习结果也有评估效应,反映不同教师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利于教研室主任不定期地抽查,直观了解教学情况。

1.4 课外活动:病理教改的主要内容就是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通过举办课外辅导、青年病理论坛、病理学术报告会、临床病例读片讨论会等,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欲望。教师应积极贯彻落实《2006年教高16号文件》提出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创造一种学术氛围更加浓厚、更有利于学生禀赋和潜能充分发展的宽松的环境,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青年教师。

2 改革现行考试方法。树立全面的考试观

考试是教育效果测量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学达标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考什么”和“怎么考”,直接关系到考试结果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有什么样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因此,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将直接影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针对病理课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4.1 闭卷笔试:闭卷部分可以由计算机从已建好的题库中抽题,实行专家干预、科主任把关的组卷形式。

4 2 开卷口试:结合使用多种媒体课件如实物标本、幻灯、投影等教具以病理标本、切片的病理描述、病例分析、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主,采用必答题和选答题,后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由学生自由选择的人体系统中抽题考试。通过口试形式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应急、应变能力。在口试中可以发现一些具有扎实基础、又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的优秀学生。通过口试对全年级学生学习优劣作出进一步综合评价,这样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又可以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一种比、学、超的学习氛围,口试本身就是一场生动、全面的病理知识研讨会,这种形式的考试可以活跃教学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病理的注意力,强化了师生双向的交流,一定会受到学生们的大力欢迎。

4.3 实验考核

4.3.1 以阶段性为主的个别式、开放性测试,适当延长开放大体标本示教室时间,在每章教学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情况通知教师,教师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进行抽查,检测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可以有二次机会。着重考核同学对基本病理变化的掌握,应用医学术语的能力,对大体标本与组织切片描述的准确性。

4.3.2 课程结束时综合性测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一次综合性实验考查,具体步骤为:①从实验题库随机抽取4组考题放映,在规定时间内要求每个学生结合本题提供的大体和镜下图片写出诊断。②分小组,通过随机抽签方式,每小组讨论一组考试题。③每小组选派代表重点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有创新思路的答案可得到加分的鼓励。④教师最后公布正确答案,同学集体订正。在实验考核组织中增加教师人数下到实验小组,一方面参与并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另一方面了解学生认知的能力与水平,结合学生阶段性考核的成绩,对同学有个较全面的评价。这样的考核既使每个同学都能认真思考,考核题量大,同时又能集思广益,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通过实验课不同阶段和不同形式的考核,可以起到了对病理知识点的强化与记忆,锻炼学生综合与总结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了师生交流,这种形式可以把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结合起来,实行动态性评价,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确保本课程教学大纲目标的实现。

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精英式教学向大众化教学模式的转化。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在病理解剖学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是笔者的几点认识,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沈建新.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36~38.

对教学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即原始性的科学发现和原始性的技术发明,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源头。我们已身处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取向,全面推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创新教育有效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一、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教学即研究,而不是现成知识技能的传递,哪怕所传递的知识是很好的,教学的核心就是催生学生新观念的产生,学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也不是“填装人”,更新了教育观念,教师才会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引导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各种观念、思想、规律、方法的发生成长过程,(简接的)体验数学家是怎样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新问题、归纳总结成一般规律,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影响、引导学生,而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二、数学学科的创新教育要突出在创新能力训练方法的引导上

需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在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方法上加以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我的做法是:

1、努力提高自学能力

阅读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有教师辅导的,很多知识还是靠自己钻研,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不断积累得来的,所以我们的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学,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表明,自学能力强的同学,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强,学习的深度,广度就强,学习悟性就强,学习技能就强。

2、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与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3、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画家齐百石说过:“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数学亦然。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4、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三、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新思维的环境

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为此,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型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既要学习和实践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法,又要吸收传统的教学学习方法,针对具体探索问题的特征,将其综合应用,灵活恰当应用。

充分应用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素材,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创新能力常常是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习得的,靠背诵和记忆是学不到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让学生调查统计本校学生周体育锻炼时间的分布情况,本班同学家中每月开支情况。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

四、爱护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关键

对教学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38-01

有效教学是当代教育界正深入探讨的课题,近年来,也有丰硕的实验成果,可是,这些实验成果还大多局限于小学阶段。初中生从年龄段上看,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极其重要。初中历史课的课时较少,教学的任务相当艰巨,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当的改变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的表现。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影视片段或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和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实践证明,一开始就让历史课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我在讲授“商鞅变法”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几个同学分别扮演秦孝公、商鞅、守旧大臣并向他们交代演出的内容:商鞅如何舌战群臣最后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进行变法。学生结合自己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教师帮助修改,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商鞅如何冲破层层阻挠进行变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变法的艰难和商鞅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学生找准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会学生找准历史的学习重点,解决关键突破难点是初中教学常用的方法。初中历史教材六大本,记载着人类从远古到现在几百万年的重要活动。由于历史学科课时较少,教学任务重,如果在学习中不能抓住重点,找准关键,那么必然会在繁多的史实中迷失方向,陷入事倍功半的困境。那么如何才能抓住重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告知学生教科书的重点章、节、子目和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学习时有的放矢。二是教会学生掌握确定重点知识的原则或方法,具体表现在:①凡是发生在历史转折时期,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②凡是教材文字表达中具有“最大”、“最早”、“第一”、“领先”、“标志”、“开端”、“序幕”等字眼的内容;③凡是和当今世界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④凡是教材内容配有插图,课后有思考题、讨论题和练习题的内容。通过这些教学法,不但让学生找准了学习历史基本的方法,而且还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一些升华。

三、注重知识的延伸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材料,拓展延伸,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闭关锁国”政策时告诉学生:由于我们的盲目自大最终将我们与世界隔离了起来,结果导致了我们的落后,西方列强的侵略接踵而来,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东方大国的大门,从我国掠走大量的财富和国土。造就了中国近代的一段屈辱史。在讲到这时,我们可以闭关锁国和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政策做一比较,让学生充分理解到闭关锁国的危害和改革开放的正确性,继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潮流。

四、注重课堂检测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初中历史检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尽管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历史教师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稚嫩的,他们对教学中心的理解也许与我们预设的那个教学中心不完全一致,这很好,说明学生“加工”了老师的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对此,我们应该小心呵护、静心倾听并给与鼓励。

总结: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在此和大家分享。随着教学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我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这科集科学性、有效性于一体的历史教学,它的明天将更美好、更灿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