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外语教学;异文化交流;外语学习
不同国度的人们由于生活环境和接受的教育的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意识。不同国家的人在交际往来时,除了在语言上进行沟通外,还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信息的交流,这就产生了“异文化交流”。“异文化交流”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但是,近年来,我们的外语教学对之产生出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对其进行研究,这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人们开始从异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1 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异文化交流研究的基本目的
1.1 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
1.2 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流得以继续下去,必须想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
1.3 培养异文化交流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与外国人交流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我们亚洲的邻国日本,除了在大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在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流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异文化交流的研究在外语的教学与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在文化人类学的范畴内,异文化交流的基本研究内容
2.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仅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东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认为,人应该主宰自然,自然是人的征服对象,人类可以利用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人是万物之中心。与此对应,东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关系,人与自然紧密相关,人类不是改造自然,而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条件为人类服务。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的支配的。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得把握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
2.2 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交流中的又一重要研究内容。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吧。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对大家的意见基本上完全赞同,但还有一点稍微不同的看法,不知道能否给大家说一说?”这样的句子时,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到中国人文化和思想中的那种尊重别人的客气和谦逊的说法。而那些不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能造出的句子,几乎都是有关事实或状态方面的简单描写。例如:“小王是一名大学生”、“日本的富士山很美丽”等等,这些句子按原样译成任何语言都说得过去。然而,有许多有文化背景的句子直译过去要么不通,要么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这在外语教学时需要特别的注意。 例如,同样是接待顾客,不同国家的商店,营业员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 转
中国:你买什么?(或“您要点什么?”)
日本:いらっしべいませ。/欢迎光临。
美国:Can I help you?/我能帮助你吗?
中国的营业员接待顾客纯粹从买卖生意的关系出发,日本的营业员把顾客当客人来接待,美国的营业员把顾客当作需要帮助的对象,由此而产生出以上不同的说法。
2.3 非语言交流方面的研究。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异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流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搽的香水的味道到身体内散发出的体气,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这些都是非语言交流的因素。许多学者都指出过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Birdwhisted、Ray通过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 语言信息约占65%。这说明,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日本人的鞠躬、欧美人的拥抱接吻、拉美人的脱帽致意,还有我们中国人的点头致意等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非语言信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弄得不好就会产生误解,有的时候甚至导致悲剧发生。例如,有一位在泰国旅游的美国人,不经意坐在寺院里一尊佛像的头上休息,被人拍照下来,结果被驱逐出 境;还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菜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这就是不懂文化交流中的非言语信息所带来的结果。
3 异文化交流与外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对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80年代中期,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全国统编了几套符合教学大纲的教材,87 年开始实施四、六级考试,这些都对大面积的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调查,社会上对本科毕业生听、说、写的要求分别为67.25%、71.11%和61.48%,然而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明显滞后。一方面,普遍的应试教育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直到大学,有的还进入博士生阶段,总共学习十多年的英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有了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外语的说和听,写的能力普遍不高,同时,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学习也不够,在跨文化交流时往往会出现问题。例如:日语中的“乾杯(かんぱい)”这个单词在我们中国学生的概念中肯定是“把酒一口喝完”的意思,但实际上,在日本人的酒文化概念中“乾杯(かんぱい)”只是“举一下酒杯,添一添”即可,不用一干而尽。如果用我们中国人的的“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思维来看的话,日本人跟你举杯说“乾杯”时都是虚情假意的“感情浅”,因为他们只是“舔一舔”!其实不然,这是误解,他对你感情再深也只会舔一舔的!这就是只重视语言学习,轻视文化交流所造成的后果。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对异文化交流的不重视带来了一些明显的问题。例如,有的人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这样的人不但发出信息的能力很差,而且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
还有的人学习方法陈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受传统方块汉字学习的影响,学习外语也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这样的人往往只能重视信息的接收,而忽略信息的发出。另外还有一部分人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外国人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 造成交际失败。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因此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的危险性也最大。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流,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大面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 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出版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重新设计、 重新组织;国际教育界也一直在倡导“To know(学知识),To do(学做事)And to be(学做人)”。我们的外语教学应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流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祝畹瑾 《社会言语学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2] 束定芳 《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2
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研究一直以来是理论界的研究重点,各种观点层出不群,但都脱离出儒学价值体系的大概框架,由此看来,儒家文化可是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还有别的学者提出,中华文化强调伦理,社会成员关系主要以人伦关系为主,即“父子兄弟君臣”,追求群体互助,这和西方文化的“个体本位”和“自我中心”是截然不同的。在思维方式上,中华传统文化重直观感受,发散性思维,依靠解释,以综合总结为主,不像西方那样重视理性推理,强调逻辑演绎,依靠严密的自然科学分析过程。在家庭关系方面,中国文化以社会本位价值体系为主,整个社会在家庭内部建立起了严格有序的尊卑关系,完全投射出“责任—义务”价值观,按照一种由下而上的依附关系,强调的是集体的威严制度,个体是整体的一份子,依靠强烈严格的“忠,孝,仁,义,礼”道德伦理价值观约束个体的独立性,宗族关系将整体牢牢地捆绑在一起。这一套严格有序的关系,具有典型的“自我——群体”结构特征。而与此相比,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主义和自我为核心,把人看作为单个的具有独立思想个体,自己对自己负责。西方的个人——自我中心主义也催生了西方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偏重于对物质世界的关注和研究,具有敏感独特的自我空间意识,隐私价值观念。因此在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中,对自我隐私和空间的要求,对他人,对自己独立精神的特别尊重等,是西方群体散发的特性。而物质主义则是西方人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简要归结为以下几点:注重群体互助—注重独立自助;强调归结集体—强调个体价值;注重亲密关系—注重个人隐私空间;注重人情关系—注重规则关系;偏重群体和谐—偏重个人竞争;感性发散思维—理性直线思维;集体至上—个人至上等。
二、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屏障
中西方文化中鲜明而强烈的差异性是造成两种文化交流不畅的主要原因,大大增强了两种文化交际的不适合摩擦,而这些种种不适的感觉直接来源于生活互动和交际中方方面面,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更深一层的约定俗成的社会交际规则。
1、文化异质性引起的跨文化交际错位
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在于两种文化的根源性所反映出来的对自然,宗教,政治的态度。以商业气息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文化围绕着海洋发展起来,而以农业气息为主的中国社会经济围绕着土地发展起来。西方文化在其文化个体对海洋的探索中塑造出强烈的冒险精神,公平民主意识,重视私利。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西方文化呈现一种尖锐对立关系,然而,西方人最终还是对自然采取俯首的态度,生活生产中,大自然时不时会展现出其冷酷强大的一面,各种超越人们认知的事件使人们愈发相信“神秘力量”的存在,“人主宰”的地位让位于“神”,揭开宗教的面纱,各种虔诚的崇拜无不是建立在对自然诡异力量的敬畏,宗教,图腾等的崇拜实际上就是人们对自然采取一种满怀感激和尊崇的态度,感激自然所赐予的生存生活资料。对于宗教,中国人更相信“人”的力量,连孔子都对鬼神之事避而不谈,宗教生活虽然也穿插在人们生活之中,但从来都不是主流和重点,没有像正统的儒家文化一样上升到整个国家的角度。中西方文化的这些明显的异质性很容易导致两种文化在跨交流中出现偏差乃至对立,作为深受文化熏陶的个体在交流过程中很容易在这些大的方面产生分歧和误解,进而影响到交际细节,产生错位对立,陷入困境。
2、文化特有概念
造成的跨文化认知障碍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一些共有概念在双方的文化语境下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此外,两种文化下的语言在某些方面总会有不同之处,当遇上了特定条件,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和另外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就出现了偏差,未经过这一特殊认知培训的人当然不会察觉到,自然而然缺乏一种特殊条件语用的敏感性,往往会在交际中走入误区,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造成交际不畅。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个体很容易忽略和关注这些,除非一些特别明显的忌讳。还有很多人在因这些原因引起的误解和摩擦后很难做到“换位”和“包容”。仅凭着一些思维定势去与另一种文化个体进行交流,结果可想而知,很容易造成交流不畅。因此,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会出现这样一个泥淖:交流双方在对同一事物,有先天性的不同认知。同一概念或者词语在两种文化的语境下有截然不同的内涵和象征偏差。而问题就在于,交流双方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语境去衡量这种认知,站在自我中心的立场上看待另一种文化的认知,缺少一种换位的文化语境转换。由此,双方的交流就会出现“言此指彼”或者“各自言说”,无形走入跨文化交流的困境。
3、交流地位不平等造成的跨文化障碍
平等是适用于一切交流的最基本的准则和要求,而这正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所欠缺的。缺少平等,就会出现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颐指气使。“文化杠杆”只会“一边倒”。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强势,违背了最基本的文化概念。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近代的中西方文化交际在枪炮中就已经出现了地位偏差,西方文化一直在强调“普世价值观”的概念,传统的中国文化遭受着革命变换的巨大冲击,中国文化“西方化”的进程大大冲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而反思这些进程,无不是以西方近代的社会价值观,科学观作为标尺。过热的“以西为镜”,偏重西方体系,自然而然就会忽略自身文化体系中埋藏的巨大价值和潜力,以另一种文化的差异性去理解和对照自身文化,并追求“等同”,本身就将自身文化陷入了低一级的不平等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化中的道德,哲学,艺术,科学,宗教,民俗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偏差性的衡量。近代一系列的激烈社会变革和盲目的“文化潮”大大抹杀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光彩,过度地否定了传统道德文化的积极力量,造成了整个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轻视和不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民族价值感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传统的价值体系已然崩塌。从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的角度来看,“西方潮”的突进正昭示了传统文化的缺口,为西方文化的“侵入”提供了良好契机。传统文化丧失“话语权”,西方文化独霸天下,用自我的“普世价值观”衡量一切文化。久而久之,“普世价值”在本文化残破的根基上生根发芽,为人们接受。西方人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理解东方文化,这种自我文化中心主义导致的偏见必然会加深“不平等”的姿态,大大阻碍中西方跨文化交流进程。
三、提高中西方跨文化交流适应的策略
提高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无疑最先要从跨文化双方的个体—人入手。无论涉及哪一个领域的跨文化交流,只要抓住了跨文化困境的主要矛盾,从主要方面,即中西方文化的特性和文化根源入手,逐渐深入理解双方文化载体下的具体细节的不同,才能做到理解,进而做到包容,不再以“先入为主”的思维偏见去看待跨文化交流中的异质点。交流双方的个体要带着审视和好奇的态度去对待新文化,多去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加深对新文化的了解,有了了解,才能对交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忌讳有所准备,避免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尴尬。培养文化宽容性,交流双方在交流中要消除陌生感,在互相尊重对方文化特质的基础上,适当的拉近心理距离,增强互动,对新文化要保持持久的兴趣,进而加深双方的自由交流,在对异国文化的情感体验中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智力; 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43
[中图分类号] F272.92; B84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74- 02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性的文化交流通过各种媒介形式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频繁。文化差异,文化误解,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是人们面对异质文化时所经历的普遍现象。但是,不同的个体对待另一种文化的适应程度上表现有很大区别。文化智力的提出以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和社会智商(Social Intelligence)为基础,认为对于“智力”是什么有着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智力的定义是带有文化色彩的。传统的跨文化管理研究往往侧重于关注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不同,而这种思路是需要对异质文化和本族文化进行深入对比分析,从差异中寻找的理论基础。文化智力则侧重于看文化的共同点,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在哪里,才能明白文化的不同点在哪里,从而便于跨文化管理。
1 概 述
在同质文化下交流交往表现良好的人,在新文化环境下也会表现出不同样的适应能力。这种用来说明为什么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好,更快地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能力,被称之为文化智力(CQ)。美国《教育心理学》杂志就智力概念和本质的两次专题讨论,认为智力研究呈现出一种非常重要的趋向,那就是强调智力的文化属性。文化智力提出了考察异质文化环境下人的智力的一种方法,陈晓萍认为文化智商/智力(Cultural Intelligence)是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概念,由Ang,Van Dyne,Koh,Earley等学者提出和修订的概念,即文化智力描述的是个体在跨文化情景中能够有效地改变自己与环境要求不符的行为举止,从而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交往建立联系的能力。也有学者强调文化智力是智力理论与跨文化研究的交叉学科,通过研究智力理论中的社会智力,情绪智力和文化智力的关系,探讨文化智力的构成模式和维度,以及跨文化研究的各个层面作为研究的基础。
琳达·比默和艾里斯·瓦尔纳从改善个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认为文化智力主要由3部分构成:(1)对于文化以及思考和解决文化问题的行事方式的相关知识的认知;(2)适应新文化的动机;(3)应用,即将自己适应新文化的愿望、与新文化相符合的行为。简言之就是认知或思想(mental),动机(motivational)和行动或行为(behavioral)。Ang等人则把文化智力分为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每个层面包含2个因素,共4个部分:元认知CQ,认知CQ,动机CQ和行为CQ。文化智力既关乎头脑,也关乎身体和内心,文化智力的元认知聚焦于认知的较高层次的过程,而认知则体现为对不同文化的习俗、规范的了解,包括对不同文化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以及对文化价值的基本框架的了解。动机层面是指能量在对跨文化情境的认知和发生作用中的指向和投入的多少,即跨文化情境中的内在的动力。行为层面是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互动中表现出的恰当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具有较高的文化行为智力的人能够运用自己言语和非言语的行为能力,得体的表现。文化智力基本构成可以表述如下:认知层面,指运用自身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来认识不同文化的能力,它包括自我意识,个人价值观,外部观察,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式等。具体表现为能够从不同形式的文化中发现贯穿各自体系的文化主线等。动力层面,指融入到其他人或文化中去的愿望和能力,包括个人自信和承诺、能否积极协调个人价值观与拟融入的文化价值观的一致性等,表现为有热情和勇气,能够积极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考验。行动层面,指采取和自己的认知动力相一致的有效行为能力,如社会模仿力,举止行为、习惯和社会实践等,它是通过个人行为的细节向他人传递出自己的认知和精神动力。按照不同的人员在进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国外学者根据CQ 的3个构成因素综合分析后, 归纳出高文化智力的特点:能通晓不同的文化体系,能与他人积极高效合作,能很好地融入不同文化中去。通晓不同的文化体系,有很好的领悟力。自信积极,有持续的热情。能较好地综合运用当地人接受的沟通技巧和作为外来者的独特视角。Graen 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从管理人员发展成全球管理人的模型,也从另外的角度提出高文化智力的特征:即文化综合者,能进行第三文化创造,融合两种或多种文化,创造出被不同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第三文化”,推动所有文化发展,有效解决跨文化问题。从以上这些层面,也能找到文化智力培养的一些重要线索和思路。
2 提升个体文化智力水平的策略
在全球化的视角下,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文化智力的高低则是跨文化交流交际能力的基础条件,文化智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基于这个角度,笔者综合研究了国内外的文化智力提升培养方面的研究,提出以下策略来提升个体的文化智力水平:
(1) 基于对自身文化智力了解基础上的自我认知。Ang等人通过对个体文化智力的研究发现,个体文化智力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临床观察进行测定。并开发了文化智力测定的CQ量表,根据该量表的20个因子和对应的分值进行个体文化智力水平测评。CQ量表主要由文化认知和动机构成,通过对各个因子问题回答,可以得出个体文化智商的强项和弱点,从而确定自身文化智力培养的出发点。从跨文化的角度而言,琳达·比默和艾里斯·瓦尔纳将其确定为自我了解和认知能力。他们认为文化智力培养的基础是建立在自我文化的了解,自身态度的了解和个人风格的把握的基础上的。个体是文化的个体,必须时刻警惕“文化成员身份”。在自身态度和观念上要认清那些你所持有的并影响世界在你眼中样子的态度、偏见和观点。在个人风格上要主动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认知是指对异质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处世哲学、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标准等无不受其价值观的影响。文化认知的教育和培训系统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认知,环境影像文化,了解并适应异质文化环境。此外,对不同风俗习惯在了解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尊重,并能够做出必要的让步。其次,在异质文化中寻找共同符号的能力,所有的文化都有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由这些符号引出的含义反映了特定文化的经验和观念。在培养个体文化智力时,尝试学习其他文化的语言,理解语言运用中的文化变化,把握语言运用的各种“文化约束”,了解亚符号,非语言符号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培养文化智力的方法。此外,还应注意对多种符号系统保持敏感,跨文化的敏感性是一个人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对理解和认识文化差异表现出积极情绪或促进恰当有效的行为能力。
(2) 基于文化适应能力目的的积极思维方式培养。Ward及其同事认为跨文化适应分为两个维度: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心理适应是以感情反应为基础。指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等负面情绪,就算达到心理适应。社会适应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是否能与具有当地文化的人有效接触和交流。面对异质文化,个体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上述过敏现象。因此,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合理使用积极思维显得更为重要。积极思维不但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让个体感觉自信,对性格、精神、健康状况和创造力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待异质文化,健康向上的心理是克服文化冲击,增强文化融合的主要动力。养成良好的积极思维的习惯,是培养文化智商的重要条件之一。
(3) 基于跨文化交流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培养个体的文化智商,文化移情的作用非常重要。布鲁梅(Broome)认为:“移情的字面意义是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它是代替性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我—你的一致性。另外,移情还指以同步或‘合拍’的方式,感知和适应彼此的生活节奏。”汀·图梅认为:“通过移情,我们是要想象着把自己置身于与别人不同的文化世界并去感受他或她的感受。” 通过对有关移情这一主题的文献回顾,布鲁梅总结到:“移情对于人际与跨文化的普遍交流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成功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的主要特征。”卡洛维-托马斯、库勃和布雷克认为:“移情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移情是一种由多种变量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活动,包含了一种认识成分(思考)、一种感情成分(感情上的认同)以及一种交流成分(活动)。在文化智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移情的作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移情能力的培养:克服顽固的自我中心,这是移情能力的最主要的障碍;消除以偏概全,对性别、种族和文化的刻板印象;在培养移情能力时还应注意个体自身的防御行为,自身的优越感和武断等不良的倾向。此外,对部分人来说,动机缺乏是文化智力培养时,移情能力培养很难克服的问题。为了跨文化交流的成功,个体必须跨越人际界限,并努力去了解那些并非我们日常生活范围内的人的感受。必须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联系的世界里,因此必须怀有了解每一个人的动机,无论在距离或文化上看起来有多远的差距。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达林·比默,艾里斯·瓦尔纳. 跨文化沟通[M]. 孙劲悦,译. 第4版.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 P C Earley,S Ang. Cultural Intelligence: Individual Interactions Across Cultures[M]. Palo Alto,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 陈晓萍. 跨文化管理[M]. 第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Larry A Samova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王丽娟. 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综述[J]. 山东社会科学,2011(4).
[6] 孙进. 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医学英语教学;医学生语言文化能力;能力培养研究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而在我国医学发展中,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也更加提升。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于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也不断的提高。英语作为与外国交流的必要手段,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医学整体水平以及工作中进行必要交流的便利性。
1.加强文化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文化的含义
在词汇中,文化的含义包括了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历史、建筑等等可以传承下去的知识结晶。在这其中,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模式也是文化中的一种。文化的传承在每个人小时候就已经流淌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文化是延绵不绝的,它影响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行为。而在语言学习中,语言无法脱离文化,更不能脱离社会上无数年积累下来的做法以及信念[1]。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经历了生活后的沉淀,在这些沉淀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精华,例如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事态度、社会阶层、甚至是对宇宙的概念。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虚无的知识层次,更是人类群体通过无数人的努力而获得的。
1.2加强医学生文化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如果说文化是语言的灵魂,那么语言就是承载文化的肉体。这种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冰山,显现在水面上的部分就是我们日常所使用的语言,而水面下的则是文化。对于文化来说,除了书本以及音像资料,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就是语言。文化成就了语言的水平,语言的复杂与否也能从侧面反应出文化的综合成就。对于文化来说,如果对语言的学习没有达到充分的掌握,那么对文化的学习就不会达到真正的深入境界。在当下,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频繁,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随之显现出来。当下教育环境中教师常常忽略了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交流障碍的现象。这种障碍与学生英语水平相挂钩[2]。在医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跨文化交流与其他专业的学习相比较,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医学中,医学生之间常常进行相互交流。目前,国外的整体医疗水平比国内更有优势。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医学生常常需要了解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而医学生毕业后在未来的医疗环境中,也可能需要与其他国家的患者进行沟通诊断。在中国文化中,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进行关怀。在这种关怀下,患者能感受到一种独属于中国医学的温暖。而在西方的医疗环境中,医生与患者之间不会进行特别多的医疗之外的交流,这是因为在西方的整体文化环境中,医生这样关怀病人常常会被认为不礼貌,将病人视为无法照顾自己的小孩子,进而让交际变得尴尬。这就导致医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不仅仅需要学习英语以及医学知识,更要学习相关的西方习俗以及人文知识[3]。
2.养成医学生文化意识的原因
要想让医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首先需要重视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所谓跨文化意识即是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中,保持自己文化完整性的同时,重视其他国家的文化,在这种交流过程中,需要保证文化的敏感性[4]。医学生只有在拥有了这种思维之后,才能培养成真正具有跨文化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
2.1双方言谈禁忌
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言谈,而医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需要重视双方的言谈禁忌。当出现了这种禁忌后,在交流中就会导致双方出现尴尬甚至是冷场的出现。例如,在讲述死亡这一概念时,西方医学并不会使用die,这被认为是一种不尊重,而通常使用的是passaway,begone,等等。这些词的使用在医学生进行交流时就需要注意。又如,在介绍癌症cancer时,通常不会直接使用这个词汇,而是使用thebigC,等等[5]。在交谈时,中国医学诊疗中,医生不会直接告知患者其所遭受的真实病情。这是为了让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不会过于恐惧。而在西方医学中,常常会在治疗之前告知患者所需要接触的身置,患者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这是为了尊重患者的个人权利。这些言谈之间的禁忌,医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需要重视,一旦忽视将会引起双方的情绪波动。
2.2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不同
在疾病发生的原因上,中医讲究静脉、气息、阴阳之间的相关联系,认为人身体上的疾病发生的原因都是由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导致的。在西方医学中,尤其是墨西哥医学,常常认为人身体的病症发生是因为四种基础元素失调导致的。而美国本土医学常常认为病理的发生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在疾病的发生原因中,又常常会出现许多宗教信仰的问题。例如,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身疾病是由于身体上的功能以及结构异常导致的。但是,还是有一些基督教徒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因为自身的行為疏忽所导致的,比如说没有准时做祷告等等[6]。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可能会让医生在交流之中遇到一些障碍,无论是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流还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医生不仅要始终坚定自己唯物主义者身份,还要重视他人的想法以及价值观念。
2.3非语言交流之间的差异
医生在与患者以及与其他医生的交流过程中,除了言语交流之外,更要重视除了言语交流之外的非言语行为交流,例如动作、表情、空间、触摸、声音、穿着、以及其他物品的使用。在这些非语言交流中,也要重视其差异性的存在。例如,在英语与中国文化中,点头表示肯定、正确,相当于汉语语言的“是”。而在印度、希腊文化中,点头的意思与汉语文化、英语文化恰恰相反,是表示拒绝的意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拇指与食指相连形成一个圆圈,表示ok,这种手势的使用广泛的应用于世界各地,表示赞许肯定。而在非洲地区,这种手势被认为是下流的动作[7]。
3.医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医学生文化语言能力的途径
3.1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
3.1.1东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而造成這种文化差异的原因则是东西方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对于问题的思索常常伴随着两个概念,那就是情与理,在这两者都得到了考虑后,才能达成最终的决定。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于问题的思索常常是理性的,伴随着分析后得出答案[9]。这两者思维模式的不同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也就造成了英语和汉语含义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英语在表达方面重视语法结构,通过语法来衔接单词,相同的单词在不同的语法形式中,能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在汉语中,汉语重视的是语意,通过逻辑关系进行词语的联系,而对于语法的使用反而并不是特别重视。在英语使用中,相比较于主动语态,更多的是被动语态的使用,习惯以其他物体为主体看待问题。英语相比较于汉语来说,语句的中心更多的是放在前半句,直接了当的表述出自己的含义。而汉语更加重视的是语句中的后重心,重视说话的委婉性,结果往往在最后提出。
3.1.2医学英语的特点
医学英语作为与中外医患交流的桥梁,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化上的影响,还有医学知识上的影响。医学英语作为科技英语的一种,既有英语的特点,又有科技英语的共核。医学英语经常使用长难句,不易理解。医学英语中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各种疾病的名称,还有医疗器械的专业术语、药物的专业术语、身体各器官的专业术语、以及医学中的基础理论等等,医学英语作为医学专业人士与国外人士进行言语交流的工具,在行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要了解行业的前沿信息,就需要利用医学英语习得国外最新前沿科技。而在国外学习过程中,医学英语作为专业医学交流的交流方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医学英语的词汇量相比较通用英语,其难度更高,词汇量更多,而且有许多难以拆分、记忆的大词汇。但是,如果在医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引入文化教学后,就可以使这些大词得到理解与拆分,更方便的记忆。例如,卫生保健的英语单词为hygiene,这个单词在希腊文化中指健康女神hygeia。通过讲解单词的渊源与转变,学生会更容易掌握这些医学英语词汇。又例如Vitamin一词,意为维生素。该单词的起源来自波兰化学家,他身为研究维生素的先驱,发明了这个单词。在最开始时,他认为维生素中有某种氨基酸,所以在vitamin后加了一个e。但是,随着研究的开展,他发现其实维生素中并不含有其认为的氨基酸,所以他删去了单词末尾的e。因此,现在医学英语中的维生素一词中并没有e。因此,通过将文化教学引入医学英语教学,可以使医学生在进行医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更加轻松[10],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医学英语词汇。
3.2培养方式
3.2.1重视文化内涵教学,增强知识理解
从词汇源头来看,医学中的英语名词以及专业术语,其中大部分出自拉丁语和希腊语。医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以及英语知识时,对拉丁语以及希腊语进行学习有助于医学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扩大医学术语词汇库。例如siren一词,原意为希腊神话中在海岸上利用歌声魅惑水手的美丽女妖,这种女妖的形态为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鱼尾。在医学中将这个词进行了转变,转变为了siernomelus这个词。在医学中,这个词的意思为无足并腿怪胎,这是由siren鱼尾形态转变而来的。类似的语言文化在医学中处处可见,想要顺利且正确地进行相关理解,首先需要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语言内涵。
3.2.2重视情景教学,开展实景演练
教师在进行医学英语教学时,可以开展小组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按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再根据表演结果进行评比。而具体的表演内容则是由于文化内涵不同所引起的、医院语境下的闹剧或者误解场景。小组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分别有医生、护士、外籍患者、外籍医生等等[8]。初次表演之后,再进行角色的互换。这种情景教学反应了医学之间由于文化不同所引发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交际尴尬以及医疗困境。通过这种别开生面的教学方式,让医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切身体验,同时让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进而提高学生在未来行医路上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开展。
3.2.3重视课外教学,扩大学生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医学英语教师可以邀请外籍教师主讲相关文化讲座、组织竞赛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教学,让医学生能够切实地接触到外国文化体系。在医学生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内容,还要重视在课外开展的教学。而在课外教学中需要尤其重视文化教学。课外教学中具体的教学方法则是多种多样,其中不仅包括电影录像,更有丰富的网络在线教学。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英美文学作品或者报刊杂志则是-英美文化学习的必行一步。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口语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52-01
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哑巴英语”的情况十分严重。很多学校的老师都不太重视学生的口语练习,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做题。结合现今时代要求,我们知道这种教法是很不科学的,忽视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我们有必要教会学生交流的能力。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把国外文化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种文化的交流。
一、培养学生全球意识,注重文化交流
1、全球意识的培养
全球意识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占很高的地位,学生只有充分感觉到世界的紧密联系,才能更好的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我们所说的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当然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既需要努力提高广大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素质,也需要遵循外语教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正确的教学原则和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外国文化感兴趣,从而培养他们关注世界的好习惯。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交际行为的差异,才能更好的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在学习中,我们要寻求产生差异的文化根源,把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进行比较、归纳。培养学生适应文化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培养,也是我们新课标的新要求。
2、培养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
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学生就要对文化有很高的适应能力。英语作为我们国家倡导的第二语言,作为学生,只有慢慢的去适应,并认识到英语在我们语言交流中的作用。灵活运用交际文化知识、跨文化思维以及交际策略等各方面的能力,以应对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交际场合。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更快的适应这种文化,最终感受不同文化给我们带来的魅力。
二、拓宽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培养渠道
1、以教材为依托进行跨文化培养
传播一种文化,需要相应的载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材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材中可以反映出很多文化差异,比如说复活节的庆祝,在我们国家就没有复活节的说法,英语课文中就谈及了复活节的庆祝,这就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很多的文章和语言背景知识介绍都反映了西方的文化,如教材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地理、文学、饮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这种文化之间的不同, 引起学生的比较。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与交流,理解这些生活方式和观念不同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文化内容,把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运用网络进行文化延伸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对学生听、说、读、 写的要求比较高,学生的学习要不止于教材,“功夫在课外”。在教学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受限对要涉及的文化进行研究。当然,要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生才会有这种干劲。所以,作为老师,最重要的就是激起学生对这种文化的兴趣,我们可以给学生推荐相关的电影电视,让学生在视觉享受的同时,学到更多的外国文化。
三、课堂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1、词汇与文化相结合
英语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交流。词汇教学的最佳途径是进行语境教学,有了相应的语境,学生记单词的能力就会提高很多,而且记忆也会保存很长时间。对于老师来说,以文化为线索组织词汇的学习,提供了呈现并讨论概念或加强那些已经呈现的内容的机会。我们在讲解的时候也需要导入一些描述性的形容词,伴以视觉图像,则会更加形象生动,使学生印象深刻。还应当鼓励学生自己找出有关具体文化内容的基本的词汇,并进行归纳组织。
2、听力理解与口语教学相结合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6
随着现代社会以及网络的发展,东西方交流日趋频繁,跨文化交流机会大大增加。在跨文化交流的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在应试教育以及传统的语法教学法下,学生往往不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往往被固化的语法思维所束缚,缺乏跨文化意识与视角,因此不能准确的理解在各种语境下对方所表达的意思并以此陷入误区,造成对外交流中的不便与尴尬的产生。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课堂上缺乏对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无关系。大多数老师仅仅负责传授语言,但是对于所教授的内容并无扩展,将所用语料简单视做单词与语法的载体,而非文化的载体。近年来,随着文化导入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广大教师也逐渐认识到,通过导入适当的中外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技能以及输入输出能力。
一、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跨文化意识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中所保持的特定意识。也就是一个或者群体在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群体相相交往时的意识。通俗来讲,跨文化意识就是指人的文化解码能力。这种意识包括了对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了解与运用。并且使人们能够在在不同的情境和场合中进行有效和得体的沟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跨文化意识是在一定文化知识基础上才能形成的,并且能够进一步帮助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习者进行对外交流实践。
(二)文化差异的形成
文化一词,拥有着非常广泛的内涵以及外延。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文化可以大致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前者并不会直接影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之间的交谈,而后者则会直接影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的交谈。由于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以及心理因素势必使人们的文化背景产生各种差异。这使得跨文化意识在涉外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注意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单纯以自己本民族的思维方式进行表达,那么这种语言交际势必导致失败。因为在这种语言形式下,所表达的内容依然是本族的而非目标语言的。于是在交流中,学生就必须拥有广阔的双向文化视野和优秀的跨文化意识。对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样重要,任何一方文化的缺失都会导致学生输入或者输出能力的降低。
(三)英语课堂上跨文化意识的缺失
由于考试压力,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有功利性的目的,目标也往往是通过四、六级考试。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经过多年应试教育的学生往往很难对英语提起兴趣。而教师也往往因此放弃了对于英语课文的深度挖掘,对于课程的讲授往往停留在简单地词汇讲解与语法分析。对于隐藏在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往往选择了无视的态度。在加上国内往往缺乏英语练习的自然环境,使得学生往往偏语法而轻语用,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更偏向于知识而不是文化的学习。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导致了一些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极差,虽然学习了多年英语,但是一开口就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甚至在跨文化沟通中,不能得体或者恰当的进行表达,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四)跨文化意识缺失对涉外交流的影响
正如某些专家指出的,在涉外交流中,外籍人士往往可以原谅第二语言使用者所犯的语法错误,但是对于文化错误却很难谅解,语用错误有时往往被视作不得体,恶意粗鲁的,有时甚至会被视作对对方的蔑视和挑衅,因此引发灾难性的后果。跨文化意识需要注意到东西方所存在的一些文化差异。词汇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东西方对于一些共有词汇的不同文化引申。比如,对于猫头鹰,中国人称其为夜猫子,视作是不吉利的象征,而在西方则是智慧的象征。中国人经常把山羊视为智慧的象征,因为山羊的胡子使它外型上具有“长者的,有经验的”视觉特征。而山羊在西方则常和巫术、恐惧以及恶魔联想在一起。甚至于中华的图腾――龙,在西方也经常被视为邪恶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用语中,中国人喜欢见面询问对方吃了没有,闲谈中喜欢问对方的婚姻状况和家庭,这些在西方人眼中都视作隐私问题,会尽量避免提及。西方人常常会以天气作为寒暄的主要内容,因为这种问题相对而言比较“保险,不那么私人化。
二、通过课堂中的文化导入培养跨文化意识
结合以上叙述,在课堂中培养文化意识是大势所趋,但是在课堂上如何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呢?笔者认为,通过文化导入的方式,以自然的形式将文化与课文相结合是比较理想的方式。可以采用融合法,把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背景,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进行介绍,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也可采用注解法,利用特定的相关知识将对应的课文内容进行解释。还可以采用实践法,让学生改编课文中的对话,亲身感受课文中一些有意义的文化细节与表达法,提高其跨文化意识与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还可以定期进行一些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到西方文化生活,从而加强跨文化意识。总之,法无定法,这些方法可以单一或者综合使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需要去量化的占用多少课时,它更应该是一种持之以恒,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