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1
作为我国森林城市典范之一,且享有“全国绿化模范示范城市”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长沙市,长期以来都坚持发展城市森林,完善城市公园的建设。而对两型社会建设时期的长沙城市公园游客游憩满意度测评,对城市公园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国外,Akama等以肯尼亚Tsavo West国家公园为案例,利用SERVQUAL 模型对其游客满意度进行测量和服务质量分析。Garyfallos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MUSA法对Dadia-Lefkimi-Souflion 国家公园的游客满意度、感知及缺陷进行了分析。而我国在对游客满意度研究方面起步比较晚。梅虎等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桂林景区游客满意度进行测评。王群等根据ACSI,从六大影响模块建立了旅游环球游客满意度指数(TSI)测评模型。赵萍等利用二阶构成型的PLS路径模型对澳门游客的满意度探讨分析。
综上可知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CSI 法、多元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鉴于游客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都是很难直接测量的,用上述方法分析可能会出现较大的误差,而SEM克服了上述劣势。
一、研究方法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问卷包括二部分内容:游客基本信息统计,游憩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多个观测变量的调研设计及对总体满意、忠诚的调查。量表问题的设计采用Likert(李克特)五级量表法进行测量。对长沙市代表性公园游客共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为95.3%。其中有效样本共计份272份,有效问卷率为95.1%。
二、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各个层面量表的克朗巴哈α系数在0.724-0.853之间,总量表的信度达到了0.842;对数据进行Bartlett 球形检验和KMO 值分析,结果显示P 值为0.000,通过了Bartle 球形检验,KMO=0.827>0.7,说明问卷收集的数据有很好的信
效度。
三、模型的检验及修正
采用主成分的方法提取公因子,结果表明有8个公共因子对整体问卷的解释率达到68.12%。将数据带入测量模型,运用AMOS 进行参数估计,其中观测变量X6、X10因子载荷都小于0.5,给予删除。修正后的测量模型,得到标准化因子载荷数据,各个测量变量因子载荷都大于0.5。之前模型适配度分析:CMIN/DF=3.2480.9,RMSEA=0.053。即修正后模型通过各项指标检验,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模型可被接受。选择修正后的模型为本项研究的最终测量模型,并用于以下的结构模型分析。
四、数据整理
根据Amos报表中的参数估计显示的标准化参数估计等数值,表2显示了最终模型各个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指标。
五、结果分析
在游憩满意度的众多因素中,可达程度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较大(路径系数为0.57,T值为7.236)。且2个观测变量中,“公共交通(x1)”和“出入口分布(x2)”对潜变量作用明显。说明以上两因子对游客游憩满意度的影响较大。
公园设施也是影响游憩满意度的另一重要因素(路径系数为0.47,T值为6.725)。在公园设施各观测变量因子中,“解说系统(X7)”、“环卫设施(X11)”、对公园设施潜变量的作用明显,间接表示2个因子对游客游憩满意度的影响
较大。
游憩环境对游憩满意度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46,T值为6.356),其中“安全感(X13),园区清洁卫生度(X14),优雅舒适性(X15)”对游憩环境潜变量作用显著。
景观品质对游憩满意度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43,T值为6.164)也比较明显,其中“自然风光(X3)”影响显著。
从SEM 中的路径分析中可以得到游客的游憩满意度对游客的忠诚度影响力非常大,其贡献程度达到了0.45,游客在游憩达到满意之后,会有很大的可能性使人进一步产生游憩忠诚,其中包括自身的重游和向他人推荐的宣传。
表2 参数估计值
路径 Estimate S.E. T值(C.R.)
可达程度 --> 游憩满意度 0.57 0.124 7.236
景观品质 --> 游憩满意度 0.43 0.163 6.164
公园设施 --> 游憩满意度 0.47 0.132 6.725
游憩环境 --> 游憩满意度 0.46 0.143 6.356
游憩项目 --> 游憩满意度 0.29 0.131 2.692
服务及管理 --> 游憩满意度 0.33 0.127 3.125
游憩满意度 --> 游客忠诚 0.45 0.082 6.786
六、结论及建议
(1)提升公园的可达性。基于“公共交通”和“出入口分布”等是影响游憩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建议应逐步完善到达城市公园的交通网络、快速公交系统和合理增设到达公园出入口的公交线路。还可充分利用城市建设已有水系、绿地和生态资源等条件增设各种城市公园,增加城市公园的数量和
规模。
(2)注重城市公园建设发展时的自然景观保护。“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已成为一种趋势,人们在繁华的都市更有向往自然情怀。城市公园在发展建设时,既要注重人文景观的建设和地方特色,更要留住优美的自然景观。
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2
琅琊区是安徽省滁州市的中心城区,辖8个街道办事处,区域面积215.8km2。近年来,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和林业产业,目前城乡一体绿化水平达到滁州市最优;同时,也是滁州市最大的林业二、三产业集中区,2009年被省林业厅授予全省林业产业“十强县(市、区)”荣誉称号。但是如何发挥中心城镇的产业基础优势,统筹城区和郊区,发展现代城市林业,在路径选择上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1琅琊区城市林业发展现状
1.1城乡绿化与城市森林生态环境
20世纪末以来,琅琊区城市建成区绿化快速发展,“大滁城”建设加速了城市园区、廊道、片林营建,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绿地质量逐步提升,为滁州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作出了贡献。区划调整后,琅琊区城乡绿化面临新任务,老城区改造、新区建设和城郊一体绿化目前正在启动。滁州市城市水系疏通、南北湖连接和“大滁城”建设为琅琊区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构建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1.2林产工业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滁州市解放后的新造林陆续进入间伐和主伐阶段,琅琊区所辖范围内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纤维板厂、木材加工厂,80年代中期又建设了大型森工企业滁州刨花板厂,为琅琊区林产工业奠定了基础,90年代非公经济的投入,快速地推进了琅琊区林产工业的进步。21世纪初,琅琊区和南谯区区划调整,部分林产工业企业属地划归南谯区。目前,全区生产刨花板、中纤板、木地板等产品的大、中、小型森工企业15家,全国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有扬子木业、肯帝亚皖华、亚欧木业、润林木业和朝九木业;木制品、锯材、木片加工230家,与南谯区的林产工业企业一起形成了滁州市最大的林产工业聚集区。林产企业规模、技术和设备处于行业较高的水平,但和国内林产工业总体发展状况一样,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技术设备落后、企业管理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1-2]。
1.3森林旅游业
琅琊区是滁州市中心城区,有城有乡,发展城市郊区体验型休闲、娱乐森林旅游独具优势,目前有森林旅游人家16家。区划调整后,增加了城市郊区面积,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潜力还很大。
1.4林产品市场
滁州市是皖东中心城市,商业零售辐射面较大,依托这一优势,琅琊区木、竹、藤、棕、苇家具等经营企业及销售门点达到180多家,林业流通部门及服务部门有10家,苗木花卉交易市场2个。大量民营资本进入林产品流通业后,给林产品流通业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导致“黑木材”、无证运输、恶性竞争等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林产品市场建设总体水平较低,管理缺乏,信息化水品低,处于低端零售阶段,依赖当地客源和外地销售商,也没有大型的批发交易市场[3]。
2琅琊区城市林业发展潜力
2.1资源特点
琅琊区辖区范围属于滁州市城区和郊区,森林资源主要发挥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构建作用和景观功能,除苗木花卉外,作为林业第一产业的功能有限,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基础建设和森林旅游等林业第三产业的资源基础。林产加工业原料依赖其他县市区如巢湖、安庆等地,周边林业资源比较丰富,但面临滁州市和江苏、山东等地激烈的原料竞争。
2.2产业基础
林产工业企业主要是人造板及二次加工企业,与南谯区企业一起,集中在“大滁城”工业园区,是滁州市最大的林产工业集群,人造板和木地板生产是全国较大的基地之一,产业内部的联系和协作逐步加深。扬子木业、肯帝亚皖华、亚欧木业、润林木业和朝九木业等5家企业产值达9亿元;肯帝亚皖华的产品很便捷地销售给扬子、润林、朝九等企业作为原材料,亚欧木业的产品不出50km就提供给扬子家居、斯维特家具、滁州包装厂等企业作为原材料;扬子木业近3年共开发出新产品类120种花色,取得专利7项,还有3项发明专利正在实审期。林产品市场建设和森林旅游等基础还比较薄弱。“大滁城”及其工业园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迅猛地完善琅琊区城市林业发展环境,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3辐射带动能力
滁州市城区作为皖东中心城市,随着“大滁城”建设的拓展,凝聚内部市场的能力逐步增强。滁州市域范围内近年来交通基础建设规模很大,融入东部,连接中西部的功能很快就要凸显,给琅琊区发展城市林业,特别是林产品会展、物流业创造了巨大的潜力。3琅琊区城市林业发展路径选择
3.1以乔木和片林为主体培育城市森林资源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拥有巨大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因而城市森林建设必须以乔木和片林为主体[4]。琅琊区应紧紧抓住辖区调整和滁城水系疏通的机遇,一是在老城区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保护与新建统筹协调,拆建还绿,营建穿城森林廊道,恢复古城风貌。二是在新建城区,留足绿地,大量采用乡土树种,适量引种常绿树种,建设北亚热带过渡带特色城区;在郊区大力推进自主退耕还林和农林复合经营,以琅琊山、西涧湖、白米山、黄土山为背景,营造环城林带。
3.2立足林产工业基础发展高精深林产加工
林产工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产品创新和产业链延伸加粗,现有企业落实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产能,加强产业内部竞争合作。沿产业链条抓住薄弱点,引进技术设备水平高、管理营销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对产业发展进行战略性前瞻谋划。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城市林业,发展林产工业配套生产和深加工,以及森林旅游等林业第三产业[5-6]。
3.3依托城市基础建设发展林产品专业市场
依托“大滁城”城市基础建设和市域交通建设,在现有长江商贸城、二中建材城等林产品集中购销市场的基础上,规划发展大型林产品专业批发零售和花卉苗木市场,提升现有、规划未来林产品市场的信息化水平,积极组织林产品会展,建设未来连接东西区域的林产品交易中心城市。
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3
关键词:张掖市;生态城市;路径
引言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特别是河西走廊的生态地位对全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但其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严重。因此河西走廊的开发与建设,要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到突出位置。特别是伴随着西北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生态城市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才能缓解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态势,实现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一、张掖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张掖市地处我国甘肃西部、河西走廊地带,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对外开放的重镇,位于西北干旱区,属于内流河流域。由于黑河的存在,张掖自古以来就发展了农田水利,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一)张掖市城市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概况
2014年张掖实现GDP为353.43亿元,而同期甘肃省实现生产总值6835.27亿元①,张掖市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2%。其产业结构得到继续调整,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工业经济减速调整,节能降耗工作取得进展;旅游产业增长强劲,旅游综合收入占GDP比重为16.7%,成为了张掖市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结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社会就业、招商引资、财政收入都实现了进步与增长,经济结构初步呈现出“倒三角”的黄金发展格局。
2.城市发展概况
近几年以来,张掖市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立足区域发展,重点抓住生态建设、现代农业和通道经济三个方面,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21.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6.93万人,城市化率达到了38.68%。城区绿化率超过40%,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4平方米,超过宜居城市的标准[1]。
具体来讲,张掖市从生态建设的角度出发,加快当地的生态修复,健全黑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机制,大力实施水源涵养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增强了张掖市的水土保持能力和森林防风固沙能力。其次,张掖市根据自身农业发展特点,以生态农业为方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缩短城乡差距,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逐步推进生态经济。第三,张掖市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适合当地的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了金张掖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彰显了城市文化特色与品位,吸引与聚集了大量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把生态文化逐渐转变为产业优势、投资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第四,张掖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发展河西走廊城市中心的定位,以管道经济为突破口,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与东西城市进行有效交流和恰接,打造河西走廊文化品牌,这对于吸引资金与技术的注入、有效实现农业产业化、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十分有利
(二)张掖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
张掖不仅拥有着厚重的历史,还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历史曾经的繁荣与张掖地处河西河西走廊,深受黑河流域的润泽不无关系,独特的水文化与历史更加激励着“金张掖”迈向新的复兴。张掖在河西走廊拥有先天的区位生态优势,再加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与张掖市人民和政府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生态经济,繁荣生态张掖具备了自然客观条件和自身发展的主观愿望。
张掖市所处的黑河流域是国家重点治理和保护的流域。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具有巨大的生态作用。国务院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根本,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流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尽快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为保障规划报告的实施与落实,国家水利部2002年批复了张掖市作为全国首个节水型社会的试点,以期探索干旱区水资源利用、开发协调经济发展的模式。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生态环境建设提上日程,张掖市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制订了《张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2000-2020)》,提出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本出发点,紧抓黑河流域和祁连山地带的生态保护。同时张掖市又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制定了《张掖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循序渐进的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发展放在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做好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相同步,逐步建成高度优化的城市生态安全新格局②。
西部大开发十年以来,西部生态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逐步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其中张掖大部分属于限制开发区域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国家地质公园与自然保护区。2012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针对生态环境建设又提出了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五方面的措施,这就进一步对张掖市所处的河西走廊的生态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几年,张掖市根据前期政策、规划制定实施情况,继续对城市发展、经济建设、生态保护建立了更加切实可行与最新的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提出了构建生态安全六大屏障项目,张掖市切实实践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价值关键的取向与理念的逐步形成。
二、 张掖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困境
张掖市虽然在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进步,但是张掖市城市发展仍然面临着新的压力和困境。
(一)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
张掖市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2014年张掖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5.2:33.7:41.1,第一产业比重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省低2.9个百分点。按照配第―克拉克定律和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张掖市的产业结构特别是第一、三产业结构集约化能力不足,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有效支撑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也难以实现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聚集,因此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难以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实施。
(二)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均衡
2013年张掖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89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的将近两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583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227元,这个比例也几乎是两倍。可以看出张掖市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差距很大。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机构和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城乡差距只能越拉越大。中心城市发展如果不能有效带动周边城镇的经济要素流动,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拉大,城市化水平不能有效提高,中心区域的扩散效应不能有效发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就会出现失衡。
(三)生态软环境不完善、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城市生态化发展限制因素多。生态保护与管理的相关机制尚未得到完善,生态工作的监督、激励、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绿色GDP考核等软环境的不成熟,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就难以为继。人们生态意识还没有提高一个较高的水平,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城市居民还无法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体会到生态化所带来的利益与必要,生态城市建设就收到了制约、建设步伐也变得缓慢。
(四)生产、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矛盾激化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考虑保持固有水资源及合理分配利用。张掖市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的扩张扩大了对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而生态城市建设又必须有效保障城市周边湿地、保护区的水资源需求,防止区域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
这两方面的矛盾日益成为今后生态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水资源问题是张掖市建设生态城市最大的困境。
三、张掖市生态城市建设路径选择
张掖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既应该从生态城市建设的一般理论出发,借鉴国内外其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因地制宜,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契机,根据自身所处干旱区的地域特征、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借鉴科技导向型、项目实施型等发展方式,提出适合张掖市生态城市建设独特的发展路径。
(一)发展节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
水资源匮乏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一直是位于干旱区的张掖市发展所必须考虑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张掖市农业占比比较大,但是农业产业附加值低,农业又是大量消耗水资源的产业,所以张掖市要不遗余力的继续贯彻实行节水型城市的政策,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将虚拟水战略引入水资源管理体制当中,合理配置农业用水,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逐步优化农业发展结构,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要逐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生态型畜牧业,逐渐降低农业所占GDP比重和农业从业人口,这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决了张掖市生态城市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进一步促进生态城市复合性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生态化
生态城市建设应遵循循环经济的相关理念与思想,把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发展运用到发展生态经济中去,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逐渐促使相关产业链延伸与完善,积极发展生态型工业园区,提高工业用水效率,这是张掖市生态城市发展的关键。
张掖市应利用建设生态工业园发展空间,积极引入高科技、高资源转换率、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与高科技产业,促进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推进生态型工业内涵式增长。具体来讲,要加快张掖所处的河西走廊风能、太阳能利用,并结合当地的优势与特色产业,建设一条低成本高收益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全面完善产业生态化和产业升级[2]。
(三)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城乡一体化
张掖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在“一带一路”政策导引下,张掖市建设生态城市应当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与地域特色,有效发挥生态旅游高附加值、绿色环保的特色,注重把城乡生态环境连城一片,逐步实现城乡发展的生态化转变,这样既发展了生态旅游,有效合理利用了当地的旅游资源,还能逐渐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巨大差距的失衡,促进城乡生态、经济双向一体化。
(四)加快软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
加快软环境建设,首先要培养与激发城市居民的生态价值观念、生态意识与参与意识,使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人把自己放在生态城市公民的思想观念中来,这样才能体现生态城市和谐性;另一方面,要完善生态城市制度、法规环境,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招商引资环境,健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继续做好良好的监督、评估机制;最后,要提升生态城市管理水平,做好生态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与综合竞争力[3]。只有这样,张掖市生态城市建设才能实现持续性发展。(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注解:
① 数据来源:2014年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 资料来源: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
参考文献:
[1] 张鹤,张学明.生态立市 科学发展 谋求战略转型―全省新建项目观摩活动启示之张掖篇[N].甘肃日报,2012.8.28(04)
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4
这是一座久负盛名的老工业城市,“三线建设”以来,资源型经济成就了他三十余年的辉煌。
这也是一座饱经风雨的年轻城市,伴随着煤炭走势的起起伏伏,与市场贴得最近的他常常“画”出令人咋舌的经济“波动曲线”。
如今,这座有着“西南煤都”美誉的六盘水,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逐步摆脱“路径依赖”,走出“资源陷阱”,打造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升级版”。
优化三次产业调出黄金比例
“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分析六盘水市近年来的经济数据,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四大产业对GDP贡献率高达55%,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一度高达99%。
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性质,更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出路。有专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三次产业的比例失调已经成为六盘水跨越发展的最大“瓶颈”。
“早调早主动,晚调就被动。”面对发展空间逐步趋紧,六盘水决策者敏锐地察觉到三次产业调整的重要性,果断提出“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发展思路。
今年1月7日,六盘水出台《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发展100万亩猕猴桃、100万亩茶叶、100万亩以核桃为主的干果基地的“3个100万”工程和发展50万亩商品蔬菜、50万亩油茶及花卉苗圃、50万亩刺梨及特色经果、50万亩草地畜牧、50万亩中药材的“5个50万”工程。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农”字头发展规划不但细化了“量”,更突出了“特”,无论是猕猴桃,还是核桃、刺梨均是六盘水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同时,该市还积极发挥生物多样性和小气候多样化的特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和都市农业。
二产是六盘水经济的支柱。在继续做大工业经济的同时,该市不断加强产业的横向配套和纵向延伸,实现资源就地加工、资源循环利用和原材料就近采购,并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高铁时代”和“高速时代”给三产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围绕着建设“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目标,六盘水大力发展城郊乡村休闲旅游,重点推进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喀斯特景观体验地、工业旅游示范地,并围绕“凉都”品牌,做好“凉”字文章,谋划发展冰雪项目,着力打造“南方哈尔滨”,让“贵州屋脊・中国凉都”风行天下。
布局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有这么两个国家级层面的文件里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六盘水:2009年,国务院将六盘水列为全国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12年,国务院出台2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六盘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自此,“六盘水”与“循环经济”被牢牢捆绑在一起。
如何让GDP越来越干净?如何实现工业城市的绿色发展?六盘水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按照“科技引领、循环发展、项目支撑、园区承载、基地带动”的思路,把改进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研发高新技术吃掉“三废”作为发展循环经济重中之重。加速“布局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加速“推进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加速“建设六盘水煤制烯烃项目”;加速做精做强做大“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煤电材四个一体化”循环经济品牌、产业链品牌;加速开发利用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来完善能源结构;加速具有六盘水特点的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来完善工业结构。初步形成了洗煤煤泥烘干利用、矿井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矸石发电等循环发展模式。
如今,六盘水GDP的增长越来越干净,万元GDP能耗不断下降,煤都的绿色发展之路清晰可见。当下,六盘水还着力打造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老鹰山煤化工、黔桂电厂煤焦化、新蓝天科技公司等循环经济形态初具规模。以循环经济理念布局全市经济发展,在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在企业和社会,“布局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声音正越来越大。
唱响生态文明助推城市转型
有人在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欣赏了“人鸟和谐相处”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生态文明从何而来?就从鸟儿们欢快的歌声中来。”
从当年的“千山鸟绝”,到如今的“万鸟共聚”,六盘水最能体味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滋味。在87.9公顷的城市湿地上,每年都有上万只白鹭、红嘴鸥等鸟类前来“度假”,成为这个工业城市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幕。
作为“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六盘水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度因资源的开发而“倒退”――水质持续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森林覆盖率最低时曾跌至7.55%,荒漠化、石漠化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全国酸雨的重灾区……2007年,甚至登上了国家环保总局“区域限批”的名单。
为修复生态,再造秀美山川,六盘水立足“五位一体”总布局,坚持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包容发展、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系统构建绿色经济、宜居城镇、自强文化、友好自然、和谐社会、清明政治“六大生态体系”;统筹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同时加强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
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5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色园林工程;设计;实施路径
一、引言
城市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体。在不考虑极端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城市园林具有优良的生态功能,因此又被称作“永远的朝阳产业”。城市园林不但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间,而且还给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了浪漫的艺术氛围。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以及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园林景观的功能也从传统的观赏和美化逐渐转向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存留上。目前,城市园林正以它众多的优点获得了人们的青睐,使得讨论绿色城市园林变成一个热点的学术问题。
二、生态城市背景下绿色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内容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简单地将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进行组合,而是将生态建设为方向,以低碳、节能、环保为原则, 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入手,加大绿化面积以及绿化总量的基础性投入,恰当选择绿化品种,并且注意绿化品种的多样化和层次性。通过这样的处理,不但可以使植物生长地和周围环境更加协调契合,同时还可以充分体现出城市景观的总体效果与特色, 展示生态城市的风采,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设计过程中, 设计人员要始终坚持生态城市背景下绿色园林景观设计核心与目标,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设计人员还要注意恰当运用装饰性设计、生态型景观设计以及水处理设计等丰富多彩的设计手段,不断完成城市景观的绿色生态设计。
三、生态城市建设中绿色园林的重要作用
城市中的植被与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植被不同,其植被的演变应经不是自然的演替,作为植被重要组成部分的树木以及草本植物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在城市的生态系统中, 绿色园林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园林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城市园林建设中的树木以及灌木和地表的植被可以很好的保持城市中水土,同时还有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在为鸟类以及其他动物提供事物的方面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城市园林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的推进,大量的工业气体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城市中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在城市园林中,由于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可以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进行转化,不断的净化空气,同时, 树叶以及树皮还可以不断地吸附空气中大量的尘埃,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大大净化了城市的空气。
3.城市园林具有调节气候以及降低噪音的作用
在城市的公园以及各类绿地和森林公园中的树木群以及绿化带对于城市中的“热岛效应”以及人口密度过大带来的热为的热污染的问题,都具有极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城市园林中的绿化带,对城市中的噪音具有极为明显的减弱作用,其中阔叶林比针叶林吸收噪音的效果更好,城市园林中的成片的树林可以把噪音降低到对人类无害的地步。
四、生态城市建设背景下绿色园林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设生态化城市过程中,园林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设计和实现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步伐。
1.不能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协调,对环境的整体性产生了破坏
在一部分城市的园林绿化设计中,过度重视环境绿化达到的景观效益,忙目的追求城市绿化的高覆盖率,却忽视了城市绿化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效益,导致城市的绿化园林在布局不合理,结构不平衡和植物种类欠缺,使有限的城市绿地不能发挥其应该具有的生态效益。
2. 对园林植物缺乏合理有效的配置
在城市的园林绿化中,只注重植物的选择,并不能对园林中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在生态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中,为了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一定要保证植物的多样性,但是植物的多样性并不等同于植物的数量。近年来的城市园林建设中, 许多的名贵树种(香花槐、五色槐等)不断地被引进和运用, 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配置,虽然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但是却忽视了这种盲目引进和利用背后的环境效益。
3.在城市园林的设计中过分注重其形式美,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关键就是以人为本,但是设计者往往会忽略城市园林的主要功能,为去片面的追求其形式上的作用。目前,在很多城市的建设中都存在规模巨大的广场,一般情况下,广场的地面都是用砖石铺就或者是以草坪为主,在道路的两边只存有少量的乔木,虽然这样会具有极好的观赏效果,但是许多的公用休息设施就只能安置在露天的环境下。
五、基于生态城市的绿色园林工程的绿化与实现
1.在园林绿化中要以乔木为主,实现空间生态效益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的步伐中,城市中绿地建设的用地已经越来越少,在空间上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关键就是进行乔木的种植,乡土树种的是实现这种效益的首选树种, 如泡桐以及杨树等,适应的地域比较广泛,是园林设计和建设者应该大力提倡的树种。同时,还要在最大程度上推广垂直绿化以及屋顶绿化,在垂直绿化以及屋顶绿化中,要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选择,选择根系较浅以及耐贫瘠和耐干旱的植物,同时还要对阳光具有高度的适应性,比较常用的就是地锦以及牵牛和紫藤等,另外还有绳子草和过路黄等等。
2.在生态城市的园林绿化中要转变设计观念
在传统的城市园林设计观念中,更多的是从人的需求出发, 主要就是满足人们的生活以及安全和环境的需要,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城市园林的设计更多的则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城市园林的设计者要转变传统的设计观念,把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与新型的设计观念相结合,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注重对常绿树种以及落叶树种和彩叶树种之间的合理搭配
城市景观的季节性主要就是表现在植被的颜色变化上,这样就可以让人们清楚的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对于城市园林的色彩搭配,要合理的进行常绿树种(油松、红皮云杉、樟子松等) 以及落叶树种(绒毛白蜡、国槐等)和彩叶树种(金叶水杉、红叶李等)的选择和使用,有的树种在树叶(悬铃木等)落光之后树干做展现的姿态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景观,尽量加大彩色树种的种植比例,让园林景观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美景。
六、结束语
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主要包括城市自然以及经济、社会和复合的生态观,这个理论的产生以及发展,大大推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城市环境的生态化建设主要就是强调社会以及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就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化城市的建设住院号就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与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相协调, 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
参考文献
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6
“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都制定了智慧城市3年行动计划。以北京为例,2012年时表示,到2015年底将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交通的智能监管,换句话说,北京的交通将不再拥堵,或者拥堵情况将得到大大缓解,但是就现在来看这个目标显然没有实现。”
“大智慧”与“小步伐”
事实证明,要使几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进入智慧城市阶段,只一味依赖信息技术并不可行。单志广认为,在“十三五”开端之际,应该重新审视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着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做到小城市有大智慧,大数据迈小步伐。
什么是小城市?他表示,要真正从顶层设计角度来布局、推进、运营一座城市,100万人口的城市是最合适的。“世界银行的一项数据显示,当一座100万人口城市的智慧度超过80%时,其经济增长将实现翻一番。这种效应是非常明显的。纵观韩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其城市人口也多为40万-60万。”
那又如何体现“大智慧”?单志广认为主要有3点,一是人文素质,这是新型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因素。二是人的智慧,“很多地方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把人的决策弱化了,认为有了物联网、大数据就不需要动脑了,甚至不去思考为什么要建智慧城市,导致很多建设有名无实、华而不实”。三是电脑的智慧,因为新一代IT技术可以改变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大数据发展方面,单志广建议要保持3颗心,一要有敬畏之心。大数据的英文是“big data”,而“big”在英文中是含贬义的,这表明,在ICT领域最大的瓶颈是海量信息处理能力不足,搞不定这些爆炸式的数据。在他看来,大数据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等待技术、市场和产业生态的成熟,其处理技术需要5年之后才能成型,使用效果也要在2-3年后才能呈现。二要有平常之心。大数据并不是新鲜事物,之前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数据,只不过数量没有这么大,类型没有这么多,要求速度没有这么快。三要有工匠之心。单志广表示,并非有了大数据中心、有机房、有存储才能叫大数据,除了基础设施之外,大数据还有应用、交易、安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设。要发展大数据,就要科学规划,循序渐进,搞清楚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能够做哪些事情,精益求精,步步为营。
所谓的“小步伐”,在单志广看来,就是要设立可行的目标,规划可行的路径,培养可行的人力资源。“很多地方以为规划做完后,几年间就能天翻地覆,这是不切实际的;发展大数据不是把专家请来指导一番就可以的,而是要靠本地基层信息化人员和非信息化岗位的业务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和支撑。聚焦小的改善、小的改进、小的提升,这才是最切实际的。”
新型思维是根本
在单志广看来,智慧城市是大数据发展最主要的载体。新型智慧城市不在于“新旧”,而在于新型的思维。“过去那种以项目驱动、技术导向,不做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智慧城市模式,已经失败了。就像之前的电子政务一样,如果政府的管理体制、服务机制不做任何优化、改造,只是把‘电子’加到原有的‘政务’上,效果是不可能出来的。”
单志广认为,新型智慧城市要有4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体现改革创新。智慧城市不是一座城市的信息化,而是发展模式的智慧化,要充分利用新一代创新技术,把城市发展与历史、人文、产业、环境相融合。
第二,追求时效。他认为,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之所以不被认可,是因为老百姓体会不到成果。“搞智慧交通,就要看拥堵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搞智慧环保,就要看雾霾天数是否有所减少。不要说安了多少个摄像头,布了多少地感线圈,老百姓感受不到切身的变化,是前期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