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性病护理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性病护理管理范文1
中图分类号:R 473.2 文献标识码:A
近十年来,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澳大利亚国家健康和医院改革委员会指出:“慢性疾病如同海啸一样向我们袭来,它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我们怎样组织和提供卫生服务,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慢性病人群的医疗保健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慢性病居家医护理这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应运而生。本课题研究通过对浙江省绍兴市南部山区平水、王坛、稽东三个乡镇的慢性疾病人群的实证调研,了解老百姓的需求,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系统抽样法,从平水镇、王坛镇、稽东镇的13236名60岁以上完成健康档案建档的慢性病人群中选取。选取标准是:①自愿参与研究;②年龄大于60岁;③语言表达清楚,沟通无障碍;④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5部分内容:①一般情况;②生活习惯;③身体健康状况;④心理健康状况;⑤社区居家医护养需求等。由经统一培训的课题组成员担任调查员,面对面询问调查。评估人员均具有护士、医生执业资格,沟通能力强,经过集中三轮统一培训,统一询问语,为保证评估表的有效性,同一人群分两次评估,由两个课题组成员间隔一周进行再次评估,历时3个月完成。
(三)调查方法
2016年6―8月,课题组深入平水镇、王坛镇、稽东镇,三个乡镇共13个社区的服务站,对60岁以上完成健康档案建档的慢性病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先对老年人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然后进行一对一现场调查,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如被调查者不能自行填写,则由调查人员将调查表各条目按统一标准逐条口述,询问得到答复并经确认后再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无效问卷28份,回收有效问卷27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0.7%。
二、统计分析
本文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
(一)一般情况
有效调查对象300例,男189 例,女111例。平均年龄73+12.8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1例,初中26例,小学176例,文盲87例。人群情况,高血压人群223例(占74.3%),糖尿病人群50例(占16.7%),同时有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病人群27例(占9.2%)。
(二)慢性病人群对居家医护养的需求
慢性病人群在医护养意愿和医护养模式的选择问题上,73%的慢性病人群更倾向于居家“医护养”,21.6%的慢性病人群选择医疗机构医护养,选择各类养老机构者仅占5.4%。在社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护理需求情况排序依次为,测血压、健康教育、测血糖、康复指导、家庭护理指导、心理支持;对上门卖药需求很少。99.3%的慢性病人群对测血压有需求,65%的慢性病人群对健康教育有需求。70%的慢性病人群希望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方式来满足他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23.4%的慢性病人群希望用电话咨询的方式来满足健康教育的需求。在最希望提供的医疗服务中,所有慢性病人群都希望医护人员能定期上门随访。
三、讨论与结论
(一)柯桥区南部山区慢性病人群高发病率和卫生资源短缺的矛盾
三个乡镇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2%以上,超过全国平均的16.1%。慢性病人群中60岁以上占69%以上,慢性病的重点是6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这类人群对居家医护养的愿望强烈。但三个乡镇卫生资源相对短缺,如千人口医院床位数全国平均5.31,平水镇2.24张,王坛镇1.6张,稽东镇无住院床位。全国平均千人职业(助理)医师数2.99,平水镇 1.29人,王坛镇 1.07人,稽东镇 0.84人;全国平均千人注册护士数2.05,平水镇 0.79人,王坛镇 0.47人,稽东镇 0.33人,均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数,在医疗技术上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障。需要政府增加医疗机构的投入,为这类人群提供医疗技术上的支撑,使慢性病人群居家获得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
(二)慢性病人群居家医护养需求与现阶段供给的矛盾
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80后、90后、00后的独生子女家庭生育二胎的增多,“二四二一”模式已经非常普遍,独生子女婚后要同时照顾老人和孩子,负担很重,导致家庭护理功能下降。柯桥区南部山区三个乡镇,地域面积大,山区面积多。60岁以上的慢性病人群的家庭,大部分的子女都外出就业,家庭支持力度不足,给这类人群的出行带来不便。部分慢性病人群的经济条件差,收入来源少,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占40%以上。对花钱“医护养”的接受度低,居家“医护养”能使他们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接受,还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和出行的不便,因此,他们希望能居家“医护养”。月收入在4000元及以上的、21.6%的慢性病人群选择医疗机构“医护养”,主要是医疗机构有医疗技术的保证,有健康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最基层的乡村医生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是正规的医学专业毕业;接受医学继续教育依从性差,理念未及时更新。对慢性病人群的健康教育内容有误导或未实施;不能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政府在居家养老机构方面投入不足,还处于试点阶段,养老服务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引导,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
(三)慢性病人群医疗护理需求和医疗机构不能满足的矛盾
本研究表明,慢性病人群对测血压、健康教育的需求最强烈。希望每周能有1―2次的免费测血压;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和电话咨询来满足健康教育的需求;医护人员能定期上门随访。目前,对于柯桥区南部山区三个乡镇居家医护养老服务,政府无统一的管理机构。慢性病人群的疾病有社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主要管理的是患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脑卒中、冠心病人群,有的社区医疗机构和这类人群签订全科医生签约模式来保障。签约医生每月一次下村对慢性病人群进行健康管理,重点是测血压、不良习惯的改变、指导用药、健康指导。但一个签约医生要管理两个及以上的自然村,工作量大,不能按需服务。一个月一次的测量血压,三个月一次的测血糖,根本不能满足慢性病人群对健康的需求。当慢性病人群出现健康问题,需要咨询相关的健康问题,希望能有健康热线或者其他方式能获得解答,可是现实中缺乏这方面的支持。所有慢性病人群希望医护人员能定期上门随访,希望能根据不同需求提供有偿服务,来满足不同慢性病人群的需求,但现阶段还没有这方面的政策和可行性方案。在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精神文化、心理咨询、健康需求等方面的供给较少;精神方面提供的服务仍停留在娱乐活动层面,不能有效地满足慢性病人群对精神慰藉的需求。如果在每个社区多配置几台自动血压仪,免费为老百姓测量血压,这样对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服药依从性能大有裨益。
(四)慢性病人群在居家医护养对疾病的认知和遵医依从性的矛盾
在本次调查中,柯桥区南部山区三个乡镇的老年慢性病人群,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低,健康保健意识差;许多慢性病人群服药、监测依从性低;对疾病引起的并发症不重视,任其自然。主要是主观上想获得疾病防治的意念不强烈,部分人群甚至放弃政府组织的健康体检。对疾病的认识大多是从电视媒体、周围人群获得的,对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理解不够,造成他们遵医依从性下降。
慢性病病程长、恢复慢,易产生并发症,可造成残障或功能障碍等特点决定了其住院时间的有限性,更多的时间是在社区、家庭中生活。如果由政府主导,医疗机构和社区共同参与居家养老,使慢性病人群能居家“医护养”,不仅减轻了因住院而造成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医院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使一些不便去医院诊治和不能住院的老年慢性病人群能在家中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和康复护理,同时也可为病人提供安全而熟悉的社会心理环境并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增加个人的生活价值感。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Health and Hospitals R eform Commission.National Health and Hospital R eform Commission R eport [EB/OL]. 2009.
慢性病护理管理范文2
关键词:安全目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54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129-0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多数为老年慢性病人,由于生理机能的退行性改变和疾病迁延,均成为影响老年住院期间安全的因素。针对疾病及个体实施安全目标管理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的住院环境已成为目前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现将我科2007-2009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住院患者安全危险因素的分析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全年收治的45例,全为男性,年龄50~73岁±3.2。2008年全年共收治39例,男性38例,女性1例。年龄57~92岁±2.3。2009年全年共收治43例,全为男性,年龄61~91岁±2.8。均根据X线摄片确诊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三组病人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007年没完全实行患者安全目标管理,2008年对全科患者实行总的安全目标教育与管理。2009年逐步将安全目标教育与管理细化到病人与病科,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特别是肺心病这种慢性高风险疾病,其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现将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2 安全管理的护理措施
2.1 预防患者跌倒的安全护管理措施
患者因心肺功能不全、缺氧致活动无耐力,且多为老年病人,患者均存在骨质疏松情况,一旦跌倒多造成骨折,引起严重并发症,以致死亡。所以预防跌倒显得极其重要。首先要进行跌倒高风险评估[1]。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干预,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在患者行走时有家属或护士陪伴,有需要时按床头铃等,在容易发生跌倒的地方挂警示牌[2];地面不可过湿,物品摆放整齐,走道有扶手;对一些有高风险的不良习惯、动作行为应及时进行纠正。在晨、晚间、进餐时段及夜间0~5点加强对跌倒高风险患者的巡视,在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在锻炼过程中更要确保安全。对患者实施防跌倒干预后还需认真观察患者是否已改变了自己的不良行为,是否加强了安全防范意识。如果依从性仍差者,须进行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及时修改方案,加强措施的落实,反复深化指导。
2.2 呼吸道的安全管理措施
2.2.1吸氧的安全管理:合理吸氧,以改善组织缺氧引起的症状和缺氧性肺血管的收缩。采取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的原则,以防吸氧不当造成呼吸抑制。做好患者吸氧过程中的安全操作教育工作。告知患者吸氧时应先开流量开关,再开总开关,调节好流量后再插鼻导管入鼻腔。停止吸氧时应先拔出鼻导管,再关流量开关。操作时先行示范,再看病人自行操作,直至患者能完全掌握为止,但一般情况均由医护人员给予操作。在吸氧过程中注意四防等用氧安全,定时按要求每日更换湿化的蒸馏水,每周更换吸氧管、湿化瓶并进行消毒,以免引起吸入性呼吸道感染。夜间患者入睡后仍需多巡视,以防吸氧管脱落造成缺氧。
2.2.2 患者痰多粘稠而不易咳出时,因气道分泌物多,有造成窒息的危险,应给予翻身拍背等,使附着于气管和支气管壁的痰液脱落而咳出,多饮水以湿化痰液,以免痰液阻塞引起窒息而加重感染。痰液粘稠常诱发顽固性咳嗽加重呼吸衰竭,给予平喘、祛痰及雾化吸入,雾化吸入时注意安全操作,如:雾化器不可抬得过高以免药液流入口腔;使用一次性氧冲雾化吸入器时注意氧流量,不可开得太大,使用减压器以免引起不安全的事故;用电动雾化吸入器时不可将药液和水泼洒在吸入器上以免电路短路引起危险,流量大小要适中并做好消毒工作。正确采集标本,如痰标本、血气分析标本等。
2.3 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患者如使用喷雾平喘剂时应教会患者按要求正确使用。静脉输液时应注意控制滴速,因患者多为心、肺功能差或有心衰情况,所以输液速度应严格控制以免引起急性循环负荷过重。输注氨茶碱类的解痉平喘药物时应按要求控制滴速,以免引起心律增快等反应。应用呼吸兴奋剂时更应严格按医嘱执行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多数口服药会引起胃肠道反应[3],无特殊要求者应饭后服药,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生,及早处理。
2..4 皮肤安全管理
多数患者活动障碍被迫加之缺氧、水肿使皮肤抵抗力降低,容易引起皮肤并发症,应积极主动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每日给予热水擦澡,骨突出处给予活血、化瘀药物涂擦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给予气垫床,局部加垫软枕等皮肤减压措施。
2.5 保持大便通畅
因为便秘,排便用力易引起气喘、气促,加重心肺负担,使组织缺氧加重,保持大便通畅很重要;让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仍便秘者可行润肠通便措施,切忌费力排便。患者因胃肠道淤血及活动减少致饮食不佳,易引起营养不良而致抵抗力下降,所以多给予易消化、优质蛋白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可少食多餐。
2.6 做好外出检查的安全工作
患者外出检查时准备充足的氧气供检查过程中使用,并注意运输工具的安全。气喘、气促明显者采用轮椅坐位较合适,但应系好安全带,推轮椅应缓慢,以防意外。
2.7 防止院内感染
此类患者由于呼吸道粘膜已被破坏及其他各种因素如基础疾病、激素的应用、营养不良等,造成抵抗力降低,最容易引起感染[4],所以病房每日至少开窗通风三次,保持空气流通,但避免空气直接吹向患者,以防着凉。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病房物品摆放不可过多,定时行紫外线消毒和空气培养等监测。
2.8 密切观察病情
有无神经系统症状,有无心衰体征,有无消化道出血、酸碱失衡情况并注意观察尿量,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早预防和处理,以防病情进一步加重。
3 结果
4 讨论
通过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实施病种与病人的个体化安全目标管理后,患者的不安全因素得到及时的控制,意外事故及并发症明显减少,让患者逐步进入了良性循环,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明萍,王静.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J].临床老年保健,2003,6(1):64.
[2] 周君桂,李亚洁,钟小红.老年病专科护士预防跌倒的工作模式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49-251.
慢性病护理管理范文3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5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6(c)-119-02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COPD
YE Chenxiao, LI Jianhao
Shilong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3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COPD. Methods: 12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Ⅰ had 40 cases (NPPV+ Special care), group Ⅱ had 40 cases (Regular oxygen+ Special care) and group Ⅲ had 40 cases (NPPV+ Regular care), the effect of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observed. Results: After curing, the patients′ PaCO2 was (53.87±4.53) mm Hg, PaO2 was (83.24±2.45) mm Hg and pH was (7.41±0.03) in group Ⅰ, the patients′ PaCO2 was (62.86±4.51) mm Hg, PaO2 was (69.02±3.41) mm Hg and pH was (7.28±0.04) in group Ⅱ, group Ⅰwas better than group Ⅱ (P<0.05);Compared the total effective between group Ⅰ and group Ⅲ, group Ⅰ was 95% which was better than group Ⅲ which was 80% (χ2=4.114 3, P<0.05). Conclusion: NPPV and special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COPD have significant results and be worthy of clinical.
[Key words] COPD;Clinical observation;Nursing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慢性呼吸系统中比较严重的疾病,患者数多,且以老年人居多,死亡率高,在世界上COPD的死亡率占所有死因的第四位,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其病情呈缓慢进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此病主要由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刺激,导致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形成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等症状,最终使得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本文将2006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三组进行探讨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120例,将其分成三组,Ⅰ组40例,Ⅱ组40例,Ⅲ组40例。其中,男99例,女21例;年龄52~83岁,平均62.7岁。三组患者在年龄、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营养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提出的慢性阻塞性疾病诊治指南标准[2]: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等,并伴随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合并感染时可能伴有咳血痰和咯血。
1.3方法
所有患者在抗炎、平喘。祛痰等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分组治疗。Ⅰ组患者采用美国伟康Synchrony BiPAP无创呼吸机通气,选择适合的面罩或鼻罩通过单向活瓣螺旋管连接BiPAP呼吸机,设置S/T模式通气,吸气压力1.176~1.764 kPa,开始起步为0.588~0.784 kPa,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询问是否有呼吸困难,检测呼吸形式,逐渐增加吸气压力直至患者能够耐受的水平。呼吸压力0.588~0.784 kPa,吸氧流量4~5 L/min,呼吸频率为10~16次/min,通气时间使用3~4次/d,2 h/次,同时治疗后给予特殊护理;Ⅱ组患者采用常规氧疗,即鼻导管吸氧,吸氧浓度25%~29%,通气时间使用2次/d,4 h/次,同时治疗后给予特殊护理;Ⅲ组患者给予Ⅰ组的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治疗后给予常规护理。
1.4 特殊护理方法
1.4.1 心理疏导 COPD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常出现焦虑情绪,而且对于呼吸机缺乏认识,从而表现出怀疑、紧张、恐惧等心理抗拒治疗,所以护士应该耐心多对患者做些解释、安慰、鼓励的工作,减轻患者的担心和不适,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允许家属陪同,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前,要使患者和其家属对机子治疗的充分了解,并在上机前先与患者做好模拟训练,使患者呼吸能够跟机器同步,同时给予老年患者一些优惠政策,在经济上减轻患者的负担,会使得患者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
1.4.2 使呼吸道保持通畅 为了改善患者氧合状况,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鼓励患者多饮水来稀释痰液,指导患者经常变换,此举更有利于咳痰及排出痰液。对于痰液黏稠的患者,可以采用雾化吸入的措施促进痰液的排出,且在吸入的同时轻叩患者背部,刺激咳嗽,更有利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湿化也很重要,使得湿化效果达到维持呼吸道纤毛活动的生理需求,预防过多的气道水分丢失而导致痰液黏稠和排出的障碍。湿化液一般保持水温32~35℃,过低会引起痉挛性哮喘,过高会造成呼吸道黏膜烧灼伤[3]。
1.4.3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适应不良、口干舌燥、罩压迫和鼻梁皮肤损伤、胃肠胀气、低氧血症、排痰障碍等。所以,在治疗时要时刻观察患者的反应,做到及时预防。对于罩压迫和鼻梁皮肤损伤,在允许的情况下,间断松开面罩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吸氧治疗,减少压迫感和皮肤损伤,对于前额皮肤受压处可以采用棉垫衬托[4],对于其他不良反应,护士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护理,避免病情恶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4.4 脱机后的呼吸功能锻炼 患者脱机后一时间难以适应正常氧呼吸,需进行相应的呼吸功能锻炼,主要有缩唇腹式呼吸、控制性深呼吸、呼吸体操等[5]。其中呼吸体操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方式,具体做法包括深呼吸运动、肩腕运动、立位腹背运动。呼吸锻炼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配合练习,循序渐进才能取到比较好的疗效。
1.5 疗效标准
显效: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等症状消失;有效: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等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等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出现恶化。
1.6 统计学方法
检测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Ⅰ组和Ⅱ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Ⅰ组和Ⅲ组护理疗效比较
相同的治疗方法,通过特殊的护理后,Ⅰ组的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Ⅲ组的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本次研究数据表明,通过Ⅰ组(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和Ⅱ组(常规氧疗)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各项指标对比,笔者发现,这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前后,患者的动脉血气各项指标都有了很大的改善(P<0.05),说明这两种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疗效,但通过两组治疗后的指标对比,Ⅰ组的PaCO2明显低于Ⅱ组,PaO2、pH值明显高于Ⅱ组(P<0.05),说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氧疗,与相关文献研究结果一致[6],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通过Ⅰ组(特殊护理)和Ⅲ组(常规护理)治疗后疗效的对比,笔者发现,Ⅰ组的总有效率为95%,Ⅲ组的总有效率为80%,对比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同样通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特殊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更好地保证患者病情的好转,与相关文献研究结果一致[7],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50-59.
[2] 刘华,王华,陈艳波.呼吸康复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疗效分析[J].新医学,2006,37(8):514-516.
[3] 朱广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家庭无创通气的意义[J].国际呼吸杂志,2007,27(3):174-176.
[4] Gomalez CI, Jimenez BF, Rubio T, et a1. Noninvasive home mechanieal ventilation in the COPD patient [J]. An Sist Sanit Navar,2005,28(3):345-350.
[5] 郑宝玲,王欣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困难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56-358.
[6] 危月球,李小芬,翁丹.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0):18-19.
[7] 马丽霞,倪淑红,颜喜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107-108.
慢性病护理管理范文4
【关键词】慢性精神病人;护理;管理Chronic mental patient’s nursing with managementLi YujuWu Yatao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ion chronic mental patient’s nursing with the management, promotes its social function being restored to health. Method: In patient’s nursing with the management aspect, emphatically from the hospital ward
establishment, patient’s organization manages, the foundation nurses, the condition observation, the psychology nurses, the society is restored to health and so on the aspect carries on the summary analysis. Result:Through reasonable nursing with the management, may promote the chronic mental patient’s social function to be restored to health.
【Key words】Chronic mental patient; Nurses; Management我院于1999年2月建立康复科,设病床40张。2005年审批为“大理市精神残疾康复治疗工作站”。主要收治慢性精神病人。这些病人大多精神衰退较明显,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行为衰退等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他们大多长期住院,年纪偏大,躯体情况欠佳,行动不便、生活懒散、自理能力差,对躯体疾病常常缺乏主诉能力。针对以上特点,在病人的护理管理方面,着重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病房的设置
针对病员的特点,将病房设置在本院原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势宽阔的半山坡上,此处便于开展养殖、种植等工疗。由于离市区两公里远,有利于开展半开放式管理,使病员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自由出入病房,以医院为家。
2病人的组织管理
慢性精神病人,因精神活动衰退、生活能力下降,因此在积极的药物治疗同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2.1组织丰富的文娱体育活动:组织安排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文体活动,如健身操、广播操、慢跑、唱歌、听音乐、看电影、电视、读书、看报、下棋及各种球类等。除躯体方面受限不便参加外,都鼓励积极参加。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使病人与周围环境保持一定联系,这样有利于活跃病人情绪,消除孤独感,改善接触。病情稳定,躯体情况允许的病员,每日早晚可结伴到院外散步、休闲;衰退严重的病员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活动,家庭条件允许的给周末度假1~2天,使病人有自由和充足的活动空间。
2.2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慢性精神病人大多懒散、喜卧床、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医护人员依赖性强。因此我们力求患者个人卫生自理,对不能自理的病人,则给以细心的督促料理、反复的示范和手把手的教导。并建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使患者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2.3劳动技能训练:在护理人员的陪同下,让病人参与病区日常工作,安排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劳动。鼓励患者参加我们在病区内开展的工疗活动。如种花草、绿化环境,种菜、种水果,体验收获时的喜悦;养殖兔子、鸡、猪等。一旦患者做出了一点成绩,就给于表扬,使患者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加其对生活的信心。这些活动开展以来,病员的活动性、灵活性普遍提高,充实和丰富了住院生活,不再觉得空虚无聊,退缩和懒散症状有改善。
2.4由于实施半开放式管理,大多病员能接触劳动工具,故增加了潜在危险性,应做好安全护理。在做好平时的防范工作的同时,每个工作人员要熟悉应急流程。
3加强基础护理
3.1创造舒适安全的疗养环境: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绿化美化周围环境。根据季节为病员更换衣服、被褥,做好晨晚间护理,病人活动时注意活动场所的清洁、防滑,消除室内一切不安全因素,以防意外。
3.2饮食护理:慢性精神病人,大都体质较差,需加强营养,在保证患者每日三餐正常摄入的前提下,必要时给于加餐,主动为患者购买副食及营养品,并以工疗所得费用中抽出大部分来改善伙食,有时与家属联系,送一些开胃营养的食物。家属送来的食物由在班护士调配加工,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
3.3尽量给病人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如注意室内光线暗淡、温度适宜,床铺整洁等,保证充足的睡眠。
4加强病情观察
4.1一般精神病人往往缺乏对躯体疾病的主诉能力,康复期精神病人尤为突出,他们往往以“正常的”、“没什么”来应付医护的询问,若不精心观察和护理,常可导致严重后果。如有一病员,面色萎黄,活动后气喘,但患者无任何体诉,无论怎么诱导都无法引出,总回答“好的,舒服的”。经过密切观察和全面检查,发现患者患有肝炎、哮喘、心动过速等多种疾病。对康复期精神病人的护理要十分细致,勤于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对病员的每一细小变化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发现问题要积极寻找原因,并及时报告医生,为治疗提供依据。
4.2由于长期住院导致体质差,耐受能力和抵抗能力都比一般病员弱,故应严密观察药物副反应和治疗效果。
4.3注意观察病员的睡眠、语言及活动情况,如突然有改变,提示病情可能波动,慢性精神病人当其病情波动或间歇性兴奋时,可出现自伤、自杀、毁物、外逃等情况,故需仔细观察,勿麻痹大意。
5心理护理
慢性精神病人长期住院,常对生活失去信心,易产生悲观厌世等消极心理,护理人员要理解他们,多给于同情和关怀,尽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需求。
5.1经常与病员谈心,注意观察心理反应及情绪变化,及时给于解答和安慰。
5.2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心理治疗,让病员畅所欲言,为患者解决问题,每月开一次工休座谈会,护患同乐,促膝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5.3尊重病员,征求病员的意见和需求,让病员做病区的主人,每季度评选一次优秀休养员。
5.4长期住院患者易产生被遗弃感,特别盼望家人及单位来探望。针对这一心理,我们以电话、书信的方式与家属及单位联系,尤其在节日期间或患者躯体情况欠佳时,要求他们来探望,患者感到十分满足和欣慰。增强了生活的信心,消除了思想上的顾虑。
6社会康复
慢性病护理管理范文5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性脑病;临床护理
气管、支气管及周围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火症,属于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该病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劳累性呼吸困难、心率失常、咳痰、喘憋,复发率高,病情进展缓慢[1]。本组研究中,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间我院确诊的21例患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并发性脑病患者,对其进行观察护理。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间我院确诊的21例患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并发性脑病患者,对其进行观察护理。其中,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在46岁~72岁,平均年龄为(56.9±2.4)岁;本组选取的患者中,均有慢支病史,时间在6~24年,平均病史为(14.3±2.3)年;从临床表现看,慢支急性发作者1例,慢支合并肺气肿者2例,慢支合并哮喘者2例,慢支合并肺心病者16例,主要症状有咳嗽、劳累性呼吸困难、心率失常、咳痰、喘憋等。
1.2方法 首先,进行跟进评估,加强对其持续低流量吸气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在必要情况下,进行机械通气,并根据病情进展观察、处理,注意禁止对患者进行镇静剂注射。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经过抗生素控制,长期氧疗(LTOT)、营养支持,有18例好转,3例死亡,常见转好率为85.7%;14例重症治疗后好转12例,重症治疗好转率为85.7%。
3讨论
气管、支气管及周围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火症,属于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主要症状有咳嗽、劳累性呼吸困难、心率失常、咳痰、喘憋,复发率高,慢性支气管炎常伴有并发症,如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本组研究中,主要体现了慢支合并肺气肿,慢支合并哮喘,慢支合并肺心病四个种类。由于其反复发作,病情进展缓慢,呼吸功能不全等会引发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而且会导致神经或者精神障碍,以此造成肺性脑病[2]。
在本组研究中,经我院确诊的21例患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并发性脑病患者,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对症治疗,并加强护理工作如进行跟进评估,加强对其持续低流量吸气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机械通气,并根据病情进展观察、处理等。
①可给予一些标准性的常规护理,如易消化流质、半流质饮食、保持好、尽量使其保持通气、降低消耗,做好室内环保与空气湿润度的控制、消毒,并给予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稳定情绪;②应该跟进评估,因为大多患者在患有此病的过程中会出现心昼夜倒错、性格变化、脾气变坏、情绪反复、行为错乱等[3]。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对其情绪、意识、行为等进行及时评估与跟进评估,并对其尿量、血气、电角质的检查加以评估;③应该将氧浓度保持在24%~28%,氧流量控制在1~2L/min,昼夜持续吸氧时间大于15h,氧分压上升到8kpa,注意氧疗中,对患者痰液的吸取、吸入浓度、流量的控制、以及对其呼吸节律、情绪、意识等进行及时监测[4];④应该做好药物治疗,比如,在抗生素的使用方面,临床治疗通常以肺脑合剂为主(5%GNS 500 ml+氨茶碱0.5g+Dex 20 mg+可拉明0.375 g×(5~10)支),注意输液过程的监护,做好记录与定时观察工作[5];⑤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因为本组研究中有从临床表现看,慢支急性发作者1例,慢支合并肺气肿者2例,慢支合并哮喘者2例,慢支合并肺心病者16例,因此,若遇到需要进行及时抢救的情况,可采用机械通气,做好口腔与呼气管内痰液的吸收,如果患者出现低氧血症等,还需要进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以呼吸机进行治疗;⑥就是做好对患者病情的进展观察,并进行及时的记录与通报,若遇紧急情况,需及时告诉医生,及时处理。本组研究中,经过抗生素控制,长期氧疗(LTOT)、营养支持,有18例好转,3例死亡,常见转好率为85.7%;14例重症治疗后好转12例,重症治疗好转率为85.7%。
综上所述,对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并发肺性脑病的观察护理,需要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跟进评估,加强对其持续低流量吸气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在必要情况下进行机械通气,并根据病情进展观察、处理,注意禁止对患者进行镇静剂注射。这些护理措施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祥毅,王小平,何顺平,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并发肺性脑病临床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12(9):11-12.
[2]李红梅,陈建荣.慢性肺心病合并意识障碍的临床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2014,6(7):121-122.
[3]李秀霞,李素娥.预见性护理在老年肺性脑病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3(21):267-268.
慢性病护理管理范文6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通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力低下,因此很容易受到结核杆菌的侵袭而并发肺结核,以往针对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通常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护理措施必不可少。优质护理服务是目前普遍认可的新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提高患者康复速度、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预防医患矛盾的发生[1]。为了提高我院的护理水平并进一步了解优质护理服务的价值,我院对120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对照双盲平均分配的原则抽取120例于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科研对象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选的患者中包括75例男性患者和45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为(35-70)岁,平均年龄为(55.5±10.7)岁;患病时间(2-10)年,平均(5.3±1.5)年。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男女比例、患病时间、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如给予入院宣教、测血压等。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进行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具体为:(1)患者入院后即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其主管医师和护士并对病房的基本情况和相关制度作简要说明,按时为患者测量各项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态度要热情,病房要调整至合适的温度和湿度。(2)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的发病机理、治疗方案、后期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等,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采取个别和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并制定各种宣传资料,保证每个住院的患者都对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主动配合医务工作者的治疗和护理(3)按时为患者做各种护理,。及时为患者吸氧和清除痰液。由于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居多,其多有免疫力降低、肺功能差及缺氧情况存在,因此护理人员要按时为患者吸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吸痰。(4)进行心理辅导。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属于慢性疾病,因此患者在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焦虑、悲观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5)出院时要为患者准备好出院指导及口服药物说明,嘱咐患者要定期复查。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对疾病知识掌握度、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和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占优势,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