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1

[关键词]中西方习语 文化差异 男女地位 饮食文化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R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200-01

一、引言

每一种语言的发源都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由于东西方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各异等影响,各族自身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习语偏向会有所差异。习语是人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语言的精华,是民族个性和各种修辞的集中体现。习语主要包括成语、典故、谚语、格言、俗语、俚语和歇后语等,通过对英汉习语对比学习,我们不仅能了解不同文化中语言的民族性特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二、中西方习语中男女地位的差异

中国是几千年的古老国家,受着儒教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看似社会分工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对妇女活动的限制,古代的中国还要求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女性处于“无权地位”,天生低人一等,并一度成为被社会藐视、贬低的对象。因此有了这样的一些习语,如: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女子无才便是德;娶到的媳妇习到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九个姑娘不如一个跛腿男人。

古代西方的女性地位和中国的差不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女权主义者的推动下,现代女性的地位在西方国家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The wife is the key of the house”(妻贤一家兴),“He who does not honor his wife, dies honors himself”(不尊重妻子的人就是不尊重自己);“A good wife makes a good husband.”(妻贤夫自良);“A good wife and health is a man best wealth.”(贤妻和健康是男人的至宝),这些习语都充分地表现了女性在西方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三、中西方习语中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中国是一个很注重吃的国家,中国人讲究菜的色、香、味、形。中国人饮食主要是以大米、面食为主,由于地大物博,人口分布广,各个地方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口味:酸、甜、苦、辣、咸。因此在民间流传着“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同时,中国的饮食习语中还有喻人喻事的作用。比如说一个人是“老油条”,是指他是一个阅历丰富、世故、圆滑的人。“吃醋”在中文里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忌妒。如果想表达一个人性格泼辣,可以称她是“小辣椒”。

西方人的饮食主要是以面包和肉类为主,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他们会制作牛扒之类的大块肉,但他们非常注重食物的营养。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Better an egg today than a hen tomorrow.(今天一个蛋,胜过明天一只鸡)。西方人的习语中也有暗藏喻意的习语,如a big potato是指重要人物;an apple of one’s eye是指掌上明珠;in the soup是指陷入困境。

四、中西方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千百年来受佛教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中庸、明哲保身为特点的处世哲学,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崇尚“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的民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在汉语的习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 “知足常乐”、“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生死有命,宝贵在天”等。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他们性格外向、坦率,崇尚独立,富有冒险精神,遇到问题时他们通常不会立即放弃,而是常说“I'll try”,这在英语的习语中也有相应的表现,如 “Go Dutch“(AA制),“stand on one's feet” (自食其力),“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

五、结束语

本文从男女地位、饮食文化、价值观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习语运用的差异,可以看出,习语是人们在劳动实践和认识世界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它能明显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只有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才能深刻理解英汉习语的涵义,并正确运用,在交际中才不会造成误会。

参考文献

[1] 王利,谚语中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透视,兰州学刊,2006.12。

[2] 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3] 金瑞德,刘建民等,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大全[M].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8

[4] Sweets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ewYork :CUP,1990.

[5] Jennifer Seidle, W. Mcmoredie, English Idiom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2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择偶观;女博士;文化差异

Jone是一名来自爱尔兰的27岁男青年。2012年曾在沈阳师范大学担任对外汉语专业外语口语教师。他不理解中国大多数男人不选择学历高的女性成为自己的女朋友。在西方,一个女人拥有的博士学位不会阻碍两人成为男女朋友。丁岚[1]的关于“是否会选择女博士成为他们的女朋友”的调查显示:如果有其他条件相仿,学历低一点的女性,他们会放弃女博士。

一、 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的包容度存在差异的表现

(一)中西方男人在择偶观上对女博士学历水平的包容度的差异

丁岚的调查显示出我国青年择偶长期都延续“男高女低”模式。西方人崇尚男女平等并信奉着“爱情至上”的择偶观。[2]郁龙余也阐释过“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 ,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3]所以自己的女朋友是否是女博士根本不是西方人择偶标准里的内容。

(二) 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容貌形象的包容度上的差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比较在意结婚对象的容貌。张进辅的研究也表明:女性的容貌因素比智力、社交能力等更能引发异性的注意。[4]西方人也注重容貌,但容貌形象不是拒绝一个人成为自己真爱的缘由,在《傲慢与偏见》中:“婚姻幸福与否不在外貌的美丑、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而在于婚姻双方是否感情融洽、志趣相投。”[5]

(三)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年龄的包容度上的差异

在史振英的一项关于“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妻子的年龄比丈夫大时,丈夫的感受”的调查中显示,认为丈夫会存在感受不好倾向的比例为72.9%,不会存在感受不好倾向的比例为27.1%。[6]在西方年龄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可以成为配偶的条件。如李江山阐述:“男女初婚年龄的延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发达国家,是不会被冠以“剩女”一名的。” [7]

二、中西方文化在择偶观上出现差异的原因

(一)地域环境的差异

西方由于多山不适宜农业生产,人们很早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西方的工业革命后妇女解放运动要求妇女在社会中与家庭里取得与男子同等的地位。中国文化是重农文化,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适宜农业生产。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从事同样劳动强度的社会工作,所以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男尊女卑的模式。现今社会总体来说,妻子仍需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自己的丈夫才符合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以中国男人择偶时很少会选择女博士。

(二)传统文化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比容貌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如谚语Beauty is only skin deep.[8]( P20)在西方,女博士和形象呆板不划等号。反而觉得女博士是智慧的象征。在中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见证了中国人对女子容貌的态度。虽多数男子不愿娶美女为妻,这不是中国男人内心认为容貌不重要。而是刻意为之。因有些对生活不满足的俏女子,在复杂的大千世界,有可能招惹是非。为保证家庭的稳定,有的男子在理性的思考后会娶相貌平常的女子。但女博士古板不时尚的形象在相貌形象平常之外。

(三)价值观念的不同

西方人持“爱情至上”的观点。恩格斯说过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14]但是在拥有爱情的基础上,西方人也明白物质条件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如西方谚语:When poverty comes in at the door,love flies out of the window.[15]( P340)而女博士能够分担今后婚姻生活中的经济支出。门当户对择偶观是对男女双方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的充分考虑和权衡。而且中国人受传统父权文化的影响,不愿接受“女强男弱”的婚姻家庭格局。女博士也就不再选择范围之内。

三、如何应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产生的文化冲突

(一)注重个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首先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准确的掌握跨文际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接受实践的检验。遇到类似于中西方面对女博士作为择偶对象产生的文化差异时,运用熟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本国的文化,熟悉异国文化,对在交际中产生的冲突有足够的认识,努力去克服障碍;在参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流的时做到积极主动,乐观面对交际中的困难以及障碍;对于文化差异,能够采取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对方的价值来审视和评价对方的行为。

(二)应加强学校对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学校对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课程。同时也需要给予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与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交流,通过与外国留学生的日常交流与接触,让这些学生消除对异国文化的陌生,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是加强对外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宗教文化、禁忌、交际习俗等方面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及应对文化冲突现象。介绍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社会规范。减少因习俗不同造成的文化冲突。使中西文化观念、社会习俗共同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不同文化间的价值共识,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

(三)发挥社会媒体对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作用

社会媒体对于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是社会公众获得新思想的主要来源。所以我国社会应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在节目的编排上体现文化因素,让公众更好的掌握中国文化。中国媒体人应该从中西文化交流中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同时也要坚守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成为文化的传递者与表达者。帮助社会民众减少因异文化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误解.同时也避免使中国人因缺乏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了解与掌握,导致皈依西方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漠视、远离传统文化,沦为异文化的附庸。(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丁岚,女博士婚恋难的心理问题分析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蔡琪,孙有中.现代美国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90

[3]郁龙余 .中西文化异同论 [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4]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晶晶.从《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中透视中西传统婚姻观的异同.湖北成人教育院学报.2006,9.

[6]史振英 ,高学历女性婚恋难的原因调查分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3.

[7]李江山.从“女大当嫁”到“剩女当道”―― 透过语言比较中西方婚姻观.文学界・语言研究2010.

[8]英,曼瑟.英语谚语典故词典[M],黄家宁译.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3

【关键词】体育审美;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aesthetic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

WANG Yu-ling LIU L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zhou University, Zhen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sports basketball, football, table tennis, boxing and martial arts in five aspects such as reflected in the educational, social and cultural, natur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al etiquette and life attitude, to show the aesthetic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Its difference from the heterogonous countries with rich and unique tradi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various industry school was its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t of the ordinary, In the sports aesthetic process,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idea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is also inevitable by many thousands of year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Westerners tend to" dare" ( sense ), the Chinese with "ceremony" of lead, two does not divide the merits, ultimately forming a unique sports aesthetics.

【Keywords】Sports aesthetics,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Culture difference

谈到体育审美情趣,首先要提到的是体育美感,作为体育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美感同其他美感一样,是人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它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它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育美感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于它的直觉性,即它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知对象,从而获得美感。体育审美恰恰是对体育美感的一个感受过程。

体育审美,首先是通过人们的视觉系统或听觉系统,逐渐过渡到整个感官系统,而引起大脑的思维活动,最终使审美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使心情愉悦,获得心理上的满足〔1〕。而审美者通过感官系统接受体育,引起大脑的思维活动,是随着各人的喜好、心情和文化结构而产生的。

中西方文化的主干像两条腾飞的蛟龙,自成体系,相互交融。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首次在《原始文化》(1871年)的书中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2〕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这些中西方传统文化对形成人们在关于体育审美情趣中的判定标准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化也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西方文化则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3〕。二者均源远流长,气象万千。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体育方面的表现在诸多方面:

1中西方教育上的差异在篮球中的表现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4

论文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教育文化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全备的知识。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5

关键词:文化差异道歉回应策略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中图分类号:G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091-02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由于特定的历史和地域等种种原因逐渐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从各个方面指导着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们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人们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其中很大一部分学者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人们日常语言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道歉是许多跨文化及语言学学者研究言语行为的重点对象之一,但是从数据上看。以往人们普遍侧重于道歉这一单一方面。对于道歉的策略和文化差异的影响进行了很多研究。而鲜有人对如何回应道歉和文化差异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道歉和回应道歉作为一种互动性的行为,应当受到学者们同等的重视。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对中西方道歉的回应策略进行分析和归类。并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道歉回应策略的影响。

一、道歉的回应策略

1.对道歉回应策略的研究

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对于道歉策略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对于道歉的回应策略研究得就比较少。不过仍然有一些很值得借鉴的调查和研究分析。Goffman(1971)认为类似“You are weleome”“That’s all right”“Think nothing a-bout it”“It’s okay”等都是美国人口语交际中最常见的表达,属于是将冒犯程度最小化(minimizing)的回应方式。0wen(1980)则认为这些句子是接受道歉(acceptance)的表达方式,而去掉指示词“that’s”“it’s”只回答“OK”或者“all right”的话,就属于承认或收到道歉(ac-knowledgement)的回应策略。

Holmes和Robinson后来对道歉回应策略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将上述对道歉的回应方式统一归类于接受道歉(acceptance)的回应策略。但是,这些研究中,基本没有考虑到性别、年龄、文化、语境、语言和语用方面等社会因素。另外,礼貌原则对这些回应方式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女人为了显得优雅矜持而用“没关系”来回答别人的冒犯,不管她内心是多么愤怒。在公共场合,一个男人可能会为自己抽烟而向被冒犯者道歉。以显得礼貌绅士,可是如果在他自己的家里,也许会说“离我远点”。文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西方选择不同道歉回应策略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2.对道歉回应策略的分类

道歉的回应方式有很多种,从沉默到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述。Holmes(1995)对这些纷繁多样的回应策略做了大致的宽泛的分类,包括:接受(accept)、承认或收到(ac-knowledge)、规避(evade)和拒绝(reject)。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承认或收到道歉的定义中,Holmes认为这类回应策略可以说是接受道歉和一定程度上面部表情威胁或语言警告的结合体,程度比接受道歉更弱或者说更不情愿。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助面子理论来理解这种不情愿。当被冒犯者认为事态严重,但是又为了维持双方的面子,而不得不接受道歉时,这种回应策略就可以是对道歉这种补偿性语言行为的承认或收到。

中国学者们对于道歉策略的研究数不胜数。而对道歉回应策略的研究就不多了。黄永红(2010)在其《跨文化交际学教程》一书中,对中国人和美国人采取的道歉回应策略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和分类。他认为,中国人普遍采取两种道歉回应策略。一种是积极回应策略,即认为没有必要道歉。例如“没什么”“不要紧”“没关系”“别介意”等。另外一种是消极回应策略,即拒绝接受道歉,例如采取不理睬对方道歉的方式,或者语言反击:“对不起的事少干点儿”“看着点儿道”等。相比之下,黄永红认为,讲英语的人对道歉的回应有四种策略。其中有两种与上述提到的中方的回应策略相同。比如西方的积极回应策略包括“It doesn’t matter”“Don’t worry”以及“Never mind”等。西方的消极回应策略,比如“You should watch whereyou are going”等。除此之外,英语中还有另外两种积极回应方式:接受道歉和表达对补偿行为的感谢。例如“That’s/lt’s OK”等带有“OK”的回应属于对道歉采取接受策略。“Thank you for your apology”是对道歉后的补偿行为表示感谢。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道歉回应策略的影响

显而易见,中西方对道歉回应策略的研究不是很多。也比较浅显。大部分调查分析都缺乏对社会环境,文化差异,性别、年龄等众多因素的考虑。除此之外,影响一个人对道歉如何回应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冒犯程度、社会距离、权势因素、责任归属等。在不同的情景设定下,人们会选择各种各样的道歉回应策略。下面,仅就中西方文化差异这方面对不同文化下人们对道歉回应策略的不同提出几点见解。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6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互补与兼容。[1]

[关键词]饮食文化;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文化,关联极其密切。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中国文化自文明产生以后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综观我国五千年文化史,虽然封建礼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不过人要吃饭总是天经地义,于是文化也只好向口腔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这样促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完美,加上中国手工业的发达,使得中国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追求完美的特征。即不仅要获得良好的感观享受,还要获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理性享受。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如下特征:博大精深、烹饪技术发达、食谱广泛、饮食含义丰富。[2]

2、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

理性的西方人在饮食方面也十分理性,他们更注重的是食物是否营养。中国的食物注重的是色、香、味。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在一些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西方人早餐喜欢喝果汁,平时吃饭也很喜欢吃蔬菜沙拉,很少与炒菜沾上边,并且生吃蔬菜加上点沙拉酱美味又不缺失因爆炒而失去的维生素。

二、中西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1、位置安排礼仪

中西方都讲究宴请的座位安排。中国的入座的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一般先请年长者就坐根据辈分依次入座,中国人比较在意座位的安排,因为这个也象征的权利和地位,一般受重视的或者地位道高权重的会上上座,就像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一般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都会说:“来来,请上座。”当我们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也不要弄出响声来更不要到处随便走来走去,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西方的入座礼仪也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这个场景我们也可以经常从电影里看到,西方绅士的男生和美丽的女士去约会就餐的时候,都会很绅士的拉开椅子让女士就座。就坐时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盘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纸擦餐具,以免使人认为餐具不洁。

2、用餐礼仪

中西方对座位的安排都有各自的安排,面对用餐,那差异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首先在上菜顺序上双方就有差异,中方的上菜顺序是汤、主食、餐酒、水果;西方的上菜顺序是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

其次是餐具的差异,中方的餐具是: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西方的餐具是: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西方的讲究比较多,有时候比较重要隆中的场合,餐具会有很多,他们会很仔细的分吃什么用什么刀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

最后是表示停餐方法的差异,中方:中国宴席中场停止了,我们可以把筷子放在碗上或者汤匙上,如果将筷子横放在碟子上,那是表示不再进膳了。西方:如果宴席需要中场休息,刀叉不同的摆法有不同的含义,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三、着装礼仪

除了以上说的礼仪差异之外,在着装方面中西方也有差异。在中国,人们在宴请别人或者自己被宴请的时候都可以穿着随便点,甚至可以T恤和穿牛仔裤都可以;但是在西方,一般比较高级的宴会,对人们的着装都是有要求的,我们平时看电影也可以看到,如果你的服装不正式是不给入内进餐的。所以在西方,一般高级的宴会,男士都要穿西装皮鞋和打领带,女士需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不可以穿休闲服去就餐的。这些虽然都是细节,一旦出错了就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结语: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发展让越来越多文化发生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就是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它让世界的各个角落越来越靠近了,让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不断融合。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其实也就是各国的文化的缩影,正向面对这些差异,会让我们以后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陈歆.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