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安全研究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安全研究成果范文1
化妆品是人类健康相关产品,欧盟化妆品和非食品科学委员会(SCCNFP)在2004年第5次年度会议上提出,新化妆品的开发和上市批准,需附上11类安全性测试报告和人体适应性测试报告,随后又了官方实验方法指南,包括理化检验、安全测试和环境影响三部分。而我国对化妆品的标准检测方法储备,目前只限于《化妆品卫生规范》、国标和行标方法中规定的不到100种,远远不能满足化妆品配方研发、产品进出口、国内销售和公众消费的安全把关需要。
由于近年来化妆品的质量安全事件越来越多地带有突发的性质,如牙膏中检出二甘醇和三氯生、高档化妆品中检出禁用金属元素、婴幼儿卫浴产品检出二烷、染发剂中检出对苯二胺和爽身粉中检出致癌物石棉等,因此,适时建立基于各类理化测试分析、生物体外试验、人体适应评价的化妆品安全性和适应性评价体系,是化妆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和管理决策参考的重要工作。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重点科研项目2008IK257――化妆品安全性和适应性评价技术研究在京通过鉴定。该项目历时2年,集合国家质检系统内外的科研精英进行自主创新,在短时间内超额完成了化妆品的安全性和适应性研究考核指标,打破了多项科研纪录,标志我国日化行业集体科研成果产出的到来。
据项目总负责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工业品检验研究所副所长董益阳博士介绍,该项目由检科院牵头,联合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西华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共同协助完成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的52名科研人员和6位顾问全部都是我国自己的科学家和专家。已鉴定的10个子课题中,有6个为国内首创。截止到鉴定时日,已发表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9篇;主编专著1本;公开申请专利8项;已或待行业和国家标准32项;建设了2个数据库;创建了19个检测方法用于化妆品国内外市场管理和监测。该项目建立的3个皮肤组织工程模型、1个眼刺激检测、1个光毒性检测和1个化妆品遗传毒性检测方法均为国内首创。
食品安全研究成果范文2
英文名称:Journal of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语
种:
开
本:
国际刊号:1671-1513
国内刊号:11-4644/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本刊于1983年创刊,由原国家轻工业局主管 ,原北京轻工业学院主办,季刊。因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已于2001年下半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工商大学主办,双月刊。设有食品化学、清洁生产、食品机械与包装技术、食品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主要栏目:
食品化学
清洁生产
食品机械与包装技术
食品安全研究成果范文3
关键词: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87-02
在当今社会,食品安全已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所有国家面临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公共问题。近年来,基于现实考量,国外学术界以及实务界从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食品安全各利益相关方、食品安全治理对策这三个维度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国外学者对于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美国著名学者Kinsey教授认为食品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均与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并总结了影响食品安全的七个方面:一是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在种养殖过程中施用所带来的影响;二是农业环境资源,如空气、土壤、水等的污染;三是转基因等新工艺、新技术、新原料带来的食品安全不确定性;四是食品添加剂在农产品加工及储存中的违规或超量使用;五是假冒伪劣、违法生产等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六是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七是科技进步对食品安全的控制及技术带来的新挑战[1]。Christos Fotopoulos和Dimitrios Kafetzopoulos运用帕累托分析,确定了HACCP中11个关键因素,占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76.03%,其中首要的四因素均与雇员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雇员对有效实施HACCP至关重要,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2]。
二、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研究
具体而言,食品安全各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食品生产者、食品消费者以及食品监管者。Annandale通过研究指出,企业对安全食品的供给动机受企业管理战略的影响,其中组织学习、公司文化、规制类型、强制力度、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等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一些学者则非常关注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Markelova,Hellinetal,Kaganzietal等发现小农户通过有组织的集体行动,与超市、速食店等高端市场建立稳定联系等方式可以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性[3]。还有大量学者研究了影响消费者购买食品行为的因素,Smith和Riethmuller的研究显示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与年龄及收入水平成正比。Mclntosh等人通过研究证明,消费者的亲身经历会影响其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其受到不安全食品侵害的经历会为其更加理性的消费选择积累经验、教训;另外,他们还发现媒体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众的消费选择,且电视的影响力更大。国外学者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了。Ritson & Li 认为由于风险信息的不对称性,食品安全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得食品安全的社会成本增加,所以市场经济几乎不可能提供最适宜的食品安全。Holleran等在前人基础上,如阿卡洛夫的“柠檬市场”理论及科斯等关于社会成本、交易费用的研究,分析了食品安全的交易费用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激励 [4]。Pornlert Arpanutud、Suwimon Keeratipibul、Araya Charoensupaya、Eunice Taylor建议政府通过食品安全政策的规划,对高级管理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其对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将为其带来的潜在收益加以认知,此外,他们还证实了政府信息传递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对策
2004年10月,“第二届全球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论坛”达成的主要共识包括:一是国家必须关注消费者权益;二是要构建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信息组织;三是要强化中央与地方之间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互动、交流、合作;四是鼓励政府在适当范围内与民众分享食品安全政策;五是敦促各国尽快加入国际食品安全部门网络(INFOSAN);六是要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引入生物反恐[5]。
也有学者从建立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这一维度进行研究。如Adrie,J.认为,必须满足“操作一致、国际交流、信任、透明性、与行政过程分离、以结论为中心”等条件,才能促进控制链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而只有合作的达成才能保障控制链的有效运行[6]。Rolf,M.通过对欧洲未来食物链的发展远景进行比较分析,从技术上、行政上、社会发展上总结了三种不确定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
四、简要评析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目前国外对于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尚存“四多四少”几方面不足:
一是经济学视角关注多,而公共管理视角关注少。通过综述,我们发现国外学者大多是从经济学这一学科视角切入进行相关研究。诚然,食品安全确是一个经济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明确,食品安全关涉公众基本福利,关涉社会稳定,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亟需其他学科,尤其是公共管理学科的学术关怀。
二是对于政府的关注多,而对于其他参与主体的关注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利益相关者甚众,除了政府与食品企业以外,还包括消费者、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国外学者虽对企业和消费者有所研究,但多是以经济或利益视角切入,从利益博弈的维度加以审视。而要治理或缓解食品安全问题,除了利益博弈外,更要多方参与,实现食品行业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必须将企业、消费者、行业协会等视为治理主体加以考察,改变传统研究视域下政府一家独大的局面,推动实现多元参与。
三是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关注多,而关注中国的少。现有国外研究大多选取欧美等发达国家为研究蓝本进行理论探析,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技术模型。这些研究虽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其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普世意义尚有待实践检验。必须清醒认识到,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社会背景、国民习性等对于食品安全治理的模式选择具有决定意义。对于国外研究,我们唯有坚持批判地借鉴,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方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可行模式。
四是定量研究多,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少。在研究初期,国外学者亦将注意力置于概念界定与外延明晰等基本理论的研究之上,但随着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整体转向,定量研究迅速占据食品安全研究的主战场,大多数学者惯于选择样本企业或目标群体,运用定量技术,构建模型。毋庸置疑,基于数据分析的定量研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社会问题的食品安全,牵涉诸多价值分析与主观判断,仍无法超脱必要的定性分析,如市场内的信任体系建设、食品生产者的道德培育等。故而,在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中,必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二者皆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 Kinsey.J,Will Food Safety Jeopardize Food Security?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2003.
[2] Christos Fotopoulos、Dimitrios Kafetzopoulos(2001).Critical factors for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ACCP system:a Pareto anal-ysis[J].British Food Journal,Vol.113,No.5.
[3] Maekelova(2009),The reliability of third-party certification in the food chain:From checklists to risk-oriented auditing,Food Control,No.20.
[4] Holleran(2001).Interac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food safety activities.Food Control,No.12.
食品安全研究成果范文4
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
“纳米农药新剂型正是我们多年来的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纳米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崔海信向笔者介绍,这种纳米农药新剂型包括了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研究人员充分利用纳米技术,将农药粒子从传统的5微米降低至100纳米,小尺寸效应可减少叶面农药脱落,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利用纳米材料负载农药粒子,可根据作物防治的时效特性等需求,通过微囊化技术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并延长持效期,这样就能减少农药的施用次数,从而避免了农药滥用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除了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之外,纳米技术还能减少农药制剂中有机溶剂的使用量。“农药大多数为难溶性化合物,通常必须添加载体、溶剂、助剂等进行剂型加工,才能兑水稀释后喷洒使用。纳米技术可以改善难溶药物的水溶性与分散性,减少农药制剂成分中的苯、甲苯、二甲苯等不利于人体的有机溶剂使用量,从而减少有害溶剂与助剂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崔海信补充解释说。
纳米农药应用前景光明
食品安全研究成果范文5
转基因植物和传统植物在环境适应性方面有一定的区别。由于这些植物在种植过程中加入了新型的基因,有可能会有一些风险,对植物种植的安全性和食品的安全性会产生影响。因此对转基因植物的种植和质检需要更加严格的步骤和技术规范。
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分析
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的安全性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将转基因植物放在满足要求的空间环境中,才能让转基因植物更好的生长。
转基因植物的生存竞争性分析。转基因植物和非转基因植物的植株没有较大的差别。包括转基因水稻,杨树、芦笋和甜瓜等植物的生长势和非转基因没有太大的差别。通常相对于非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的植物长,势较差。两种植物的种子活力和越冬能力有一定的区别,包括棉花,烟草、马铃薯和油菜在内的转基因植物的种子活力不高,导致无法提高植物的越冬能力。转基因植物的生存竞争性主要表现在抗草剂、抗病虫和抗逆等方面。如果转基因植物脱离了特定的生存环境,就会丧失生竞争能力。
转基因植物的生殖隔离距离分析。技术人员在田间试验过程中,为避免基因出现漂流的情况,需要采取生殖隔离措施。植物的生殖特性,环境条件和传粉方式不同,导致的隔离距离也有所不同。因为转基因植物携带有除草剂抗性标记和抗生素抗性标记。所以专业人士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对花粉传播距离进行科学有效的研究。根据研究会得出很多科学经验和有效数据。技术人员可以将缓冲作物带设置在转基因作物周围。这样可以减少花粉的传播距离。
转基因植物和近缘野生种的可性分析。根据地理环境和物种的需求,可以确定近缘野生种和转基因植株的可性,但是二者的情况较复杂。同时,转基因生物对非靶生物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转基因植物和非转基因植物的对照比较,水稻,矮牵牛和马铃薯等转基因植物不会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产生影响。根据国外相关专家的研究,转基因油菜中的基因可以向黑曲霉转移,但是却没有研究出明确的转移机制。转基因植物会影响到昆虫,我国相关专业人士在这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此外,转基因植物和非转基因植物残渣对后季植物的影响基本一致。
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分析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食品市场现状,在食品安全性检验方面需要遵循“实质等同性”原则,需要保证经过生物技术改造的食品质量达标。技术专家要在这方面加强重视和研究。包括转基因食品的营养因子和性状都要符合要求,要检查食品中是否有过敏蛋白和毒性物质。转基因植物食品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很可能会出现过敏的现象。对此需要技术人员加强重视,避免过敏现象。技术人员根据对植物过敏蛋白的研究,对黑麦草花粉做了鉴定,其中包含着一些过敏元素。我们可以具体分析转基因植物出现过敏现象的条件。首先,过敏蛋白子在所转基因编码已知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过敏现象。其次,过敏蛋白包含着基因源中。根据科技大学对于食品的研究成果,巴西清蛋白大豆对人体具有过敏性。因此这一产品没有被批准进入市场。
转入蛋白和已知过敏蛋白具有同源的氨基酸序列。从相关专家的数据库中就可以查找并确定同源性。这需要氨基酸保持在连续8个左右。在转入的蛋白中,有一些过敏蛋白属于小分子量蛋白,在脊椎动物和真菌中的存在率是非常高的。根据植物的不同种类,氨基酸序列都是相对比较保守的,包括蔬菜,花粉和水果中的小分子量蛋白属于过敏原,主要是肌动蛋白抑制蛋白在起作用。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性符合质量要求,需要对植物基因的安全性进行测评,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将不符合要求的食品排除在外,选择质量达标的食品进入市场流通。
食品安全研究成果范文6
[关键词]安全事件;风险来源;防范措施
[作者简介]陈 燕(1992―),女,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政策分析。(江西南昌 330045)
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成为我们居民日常生活中普遍关注的话题。食品安全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为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而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多个复杂的环节无不存在着食品安全风险,为使人民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必须从源头着手,分析食品安全风险的来源,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唐晓纯[1]提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且要建立风险交流机制。李玉等[2]提出优化社会监管,建立一个多组织间相互沟通的机制。于丽艳、王殿华[3]等人分析了生产企业、消费者的年龄和性别以及新闻媒体直接影响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张红霞、安玉发[4]基于食品安全事件分析了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来源,运用628个有效事件从物理风险、化学风险、生物风险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借鉴诸多学者研究成果,本文拟以近几年的事件为对象对安全风险进行详细分析,找出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来源并提出防范措施,以进行有效监督控制。
一、研究方案设计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发展,是受全国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尽可能全面详细的分析该问题的来源,界定其研究的对象为全国的食品行业。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由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时代性特征比较强,《食品安全法》在2009年6月1日才颁布实施,因此文章搜集了从2011―2016年全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这些事件主要源于食品信息网、食品安全门事件汇总第一金融网、佰佰安全网等媒体综合报道中获取。作者剔除重复、不完整、报道失真的安全事件,形成了一个有285个食品安全事件的数据库。
(二)样本筛选
对收集到的事件进行阅读与分析,在充分了解每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基础上,划分食品类别、供应链环节、责任主体和发生原因4个维度,然后设定每个维度的具体分类,对事件的信息进行筛选。
食品类别划分,按照国家生产许可证下食品划分为28个类别,依据所收集的案例,涉及到的食品类别有粮食加工品、使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及饮料、方便食品、生鲜食品、冷冻饮品、菜蔬制品、茶叶、酒类、豆制品、蜂产品、炒货类制品、可可及焙烤咖啡制品、水产制品、速冻食品17类。
食品的生产经营对象复杂,既有批发、零售、运输,也有工、农、服务业,还包括小商店、小作坊和不同规模的企业,为了便于方便研究把复杂的责任主体分为三类个体生产经营者、小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
食品安全问题覆盖了从农田到餐桌很多复杂且广泛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食品的安全问题。因此将食品的供应链环节分为种养殖环节、加工环节、批发环节、仓储运输环节、零售环节、餐饮环节、
发生原因划分,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受到供应链环节的影响,例如在食品加工环节,为提高食品的色香味俱全就会使用违禁添加剂或是有毒有害的的食品加工原料,导致添加剂超标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划分为要素原因、行为原因、卫生原因和环境原因,每个原因下又有若干个小原因。
二、食品安全风险来源分析
(一)食品类别风险分析
依据名称将所收集的安全问题事件归为17个种类,来分析不同类别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受风险程度的差异。其中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最多的是肉制品,有60起。例如正大香卤鸡肝大肠杆菌超标、黑作坊用农药浸泡腐烂猪肉腌制腊肉、双汇使用含瘦肉精猪肉等,都说明了肉制品是食品安全事件风险率发生最高的类别。其次是菜蔬制品(40起,比例14%),粮食加工品、乳制品及饮料(24起,占比8.4%),方便食品(22起,占比7.7%),速冻食品(20起,占比7.7%),调味品(15起,占比5.3%),食品油油脂及制品(11起,占比5.3%),生鲜水果(10起,占比3.5%),其他食品类别为10起以下。
(二)食品供应链环节风险分析
从农田到餐桌涉及到多个供应链环节都可能影响着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因此要确定各个供应链环节产生风险的差异。分析结果中,加工环节143起,占比为49.8%是发生频数最高的环节。餐饮消费环节43起比例为15.1%,零售环节29起比例为10.2%,种养殖环节27起占比为9.8%,仓储运输环节23起比例为8.1%,批发环节20起比例仅为8.1%。
这些事件的类别和供应链环节做二维交叉分析,得出各类食品在哪些供应链环节中发生的频率高。从分析中得出在加工环节中发生的频次,依次为肉制品、乳制品及饮料、粮食加工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酒类,其次为餐饮消费环节和零售环节。
(三)责任主体风险分析
在食品安全事件中,一旦产生食品安全风险则与食品某环节的责任主体是脱不了关系的。因此必须明确食品安全风险的责任主体,从个体生产经营者、小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三方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分析,得出个体生产经营者在食品安全风险中责任主体率高,它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比重最高,有113起,占比为39.6%;其次小型企业有88起,占比30.9%;大中型企业有84起,占比为29.5%。
另外责任主体和食品类别进行二维交叉分析,得出肉制品、粮食加工品、菜蔬制品主要责任人是个体生产经营者,方便食品的主要责任人是小型企业,乳制品及饮料的主要责任人为大中型企业。而责任主体与供应链环节的二维交叉分析,得出个体生产经营者、小型企业、大中型企业在加工环节出现的问题都比较多,个体生产经营者在餐饮消费环节、种养殖环节出现问题的比重较大,小型企业在零售和餐饮环节出现问题的比重较大,大中型企业在仓储运输环节出现的问题较多。
(四)发生原因风险分析
引起食品安全问}的影响因素很多,从四个方面分析结果得出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要素原因导致问题的最多,为166起占比58%,要素原因主要为食品添加剂超标。其次是卫生原因60起占比21%,主要是人员环境卫生所致。
为了进一步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别对食品类别和发生原因、供应链环节和发生原因、责任主体和发生原因做二维交叉风险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食品类别上肉制品、蔬菜制品的发生率是最高的;供应链环节上,加工环节出现的问题最多;个体经营者是最大的责任主体;发生原因方面主要是加工环节的要素用量不当和人员环境不卫生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结合这些发现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在食品种类方面,强化对食品安全风险较高的食品种类的监管。目前流通在市场中的食品种类很多,监管部门要优化配置监管资源、分清主次,加强食品监管。对流通和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要严格把关,尤其是要加大对高风险食品如肉制品、蔬菜制品等监督、抽检、巡查。
(二)在供应链环节方面,对加工环节要进行着力的监督和管理。在对供应链环节的分析发现,加工环节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环节。在对食品企业进行巡查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薄弱环节尤其是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和各种添加物进行严格检查。政府和行业相关部门要监督企业按标准生产,推进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标准的贯彻执行。
(三)从责任主体方面,个体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频率超过了小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因此政府及行业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个体生产经营者的监管,严厉整治黑作坊和小商贩,防止不法生产经营者食品进入市场。其次是提高食品加工行业准入门槛,并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对小型企业的兼并,促进生产技术的优化升级。
(四)从发生原因方面,要素用量不当和添加有害物成为了我国食品安全的高风险原因。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从要素原因着手,若减少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和添加有害物的问题,就要严格生产投入要素的使用标准,对违规滥用和添加有害物的行为严厉打击,保障老百姓吃到健康安全的食品。
[参考文献]
[1]唐晓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及其问题思考[J].食品科学,2011,(8).
[2]李玉,张艺崇,吕康娟.优化我国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管对策[J].经济导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