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美教育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的意义范文1

审美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这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苏轼的作品蕴含着可以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有力因素,相较于其他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更为有效。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其意义,通过苏轼作品的教学来启发、教育学生,提高W生的审美情趣。

一、苏轼作品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苏轼作品是苏轼情感表达和风格的真实写照,苏轼的审美思想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因此我们要不断钻研苏轼作品的内涵,并且分析其中独特的审美思想,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苏轼的审美思想遵循了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风格,让人们更加注重心灵美而不是外观美。其中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句并不是仅仅夸耀西湖的美丽,其中透露出更多的是对自然之美的感叹。另外,“不得梨英软,应惭梅萼红。西园有千叶,淡伫更纤裱。”这首诗表达出了苏轼对纯白、朴素的梨花的喜爱,而不欣赏华丽、富贵的牡丹,能够别具一格,从中既传达出春天的信息,又显示出苏轼不同流合污的品质。因此,读苏轼的诗要学会看见一些平凡、深刻的含义,这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此外,苏轼的审美思想不仅体现在自己的诗词当中,而且在评价其他的诗词或者人物时也深刻体现了这种审美思想。在“太平盛世”之时,他赞赏隐蔽居山的异人并把这样的人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以平淡的态度生活。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苏轼作品的有效措施

1.以书本内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冲刺高考的重要时段,学生的每分每秒都十分重要,教师不能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点而忽视高考这种现实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两者兼顾,教师需要从课本知识出发,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进行审美教育,将教学大纲和审美教育完美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苏轼代表作的时候,这是一首豪放词,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佩。其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苏轼由眼前的江山美景引发出怀古之情,这是苏轼审美思想深入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通过逐步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本教学和审美艺术的提高有机融合在一起,在保持课堂进度的同时,也不忽视学生的审美教育。

2.创设情景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学生的学习压力日益增加,从而导致课堂氛围十分枯燥乏味。因此学生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导致极低的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情景教学的教学模式,以活跃课堂氛围。同时,由于苏轼生活的年代离现在比较久远,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需要将抽象、传统的诗词加入时代因素,在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定风波》这首诗词的时候,因为学生对古代的诗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搜索相关的视频,以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之后就会有令人意外的效果。

3.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根本途径,想要学生更好地掌握苏轼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和审美观点,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苏轼的作品产生兴趣,这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苏轼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和内在趣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魅力,从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教师需要让学生体验文学作品中的美,从内心深处认同、理解乃至欣赏苏轼的审美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渗透多媒体、情景教学、集体朗读、游戏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通过竞赛、提问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审美教育的意义范文2

摘要: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智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使学生在小学、中学不同教育阶段美术学习的基础上,了解人类创造的辉煌美术成就以及美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农村 提高 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

《全**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教学应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了解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是学生认知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知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好奇心和想象力,激起学生绘画的热情。比如:在教七年级人物线造型的课上,当老师要求画男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女同学头像,有的还要画自己的妈妈,有的甚至要画小狗。分析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女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母亲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像;要求画小狗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头像而就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要创建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美术课堂的舞台。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的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从兴趣入手,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美术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识的规律,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八年级人物头像的教学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了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现代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有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因此,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教学实践也充分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及创造性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学会欣赏生活,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为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九年级的雕塑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用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泥泥”游戏开始讲雕塑课,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掌握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美术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会欣赏自然,学会欣赏生活。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例如:在九年级美术欣赏《中国美术辉煌的历程与文化价值》一章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将学生带领上麦积山石窟去身临其境地观看石窟彩塑佛像,去欣赏古代人精湛的彩绘和雕塑技法。让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和理解中国美术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正欣赏到美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方芳,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知识经济;2010年04期

[2]李霞,让文学形象永留儿童心中[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2期

[3]袁春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3期

审美教育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初中音乐;审美教育;意义;途径

G633.95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音乐是陶冶情操、传递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音乐,总会给人以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曾有人说:可以没有朋友,但不能没有音乐。由此可见,音乐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音乐的美育功能。所谓的美育功能,是指以音乐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音乐具有美育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不同的音乐,给予人不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利用音乐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重点阐述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极其对策。

一、强化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

也许很多人都会发现:近年来,各种音乐类的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如中国好声音。通过认真观察这些音乐类的节目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即选手在比赛的过程中,纵使有再多的歌唱技巧,但如果歌曲中缺乏情感,那也将会被淘汰。所以说:情感对于歌曲而言是比较重要的。这里所说的情感,就是我们文中所谈论到的音乐的美育功能,音乐对人心灵和情感上的震撼作用。由此可见,对于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而言,教师要想给学生讲解再多的音乐技巧是不现实的。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则具有很大的可行性。那么,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哪些积极的意义呢?

1.有利于实现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音乐学科而言,更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音乐的德育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音乐的审美教育,本身就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审美教育重点是要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强化学生的歌唱技巧或者给学生讲解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师仅仅是通过情感的熏陶,增强学生美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这种情感的熏陶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认识。

2.有利于促进初中音方萄У母母

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省事,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给学生讲解一些干巴巴的音乐理论知识。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音乐学科本来就没有受到重视,所以,一些教师的教学往往都是为了应付差事,一些教师直接是让学生“自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失去了音乐教学的意义。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可以改变传统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呢?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

情感的熏陶往往需要一定的氛围和环境。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获取美的体验和感受。例如,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天亮了》,这首歌曲是2001年韩红作词作曲并演唱,这是一首感受亿万人的歌曲。如果教师将这首歌曲用于初中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不了解这首歌曲背后所蕴含的故事时,也许只会觉得这是一首普通的歌曲。但是,如果教师在给学生听歌曲之前,先给学生讲解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渲染人世间这种伟大的父爱和母爱,让学生为这个故事感动,那效果就不一样了。笔者在教学中,曾经将这首歌曲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之前,笔者给学生讲解了歌曲背后这个感人的故事,然后再给学生播放歌曲,现场的学生,无一不流下感动的眼泪。这是音乐给人以情感的震撼力量,正是这种情感的震撼,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正是这种情感体验,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和道德素质。

2.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将初中音乐与审美教育有机整合起来,是促进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创造美,让学生有美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具备发现美的能力,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本领,发掘一些未知的领域。学生所拥有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采茶舞曲》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聆听。教师告诉学生“同学们,我们将听一个优美的旋律,你们通过聆听去猜一猜这个旋律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情景”。教师为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去聆听。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初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中的美, 并能发现音乐作品的内涵,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3.结合音乐,提升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

对于初中音乐的审美教育而言,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培养。这种领悟能力,是指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悉心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会换位思考和设身处地地体会这种情感。学生音乐领悟能力的增强,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够仅仅给学生讲解音乐理论知识,而应当结合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审美教育,体现音乐的美育功能。这种美育功能的体现,能够强化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实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促进初中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审美教育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朱光潜;人生艺术化;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B83-09;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50-02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1932年出版了《谈美》一书,书的最末一章“慢慢走,欣赏啊”,其副标题是“人生的艺术化”,这一命题是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枢机,它意在宣扬一种完美的人生理念,展示一种超凡的人生境界。

在风雨如磐的20世纪上半叶,“人生艺术化”的美学思想缓解了当时国人的精神苦闷,给他们提供了“避风息凉”的处所,应该说,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今天朱光潜写《谈美》时所处的那个年代,离我们越来越久远了。然而他当年提出的“人生的艺术化”美学命题,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凸显出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当前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作用。

一、审美教育应以塑造完整的人为其宗旨,着眼于人格的整体性和个性的丰富性

审美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人,首先就在于其是否具有完整而丰满的人格。朱光潜多次强调人的完整性,在早年的《谈美》中他指出:“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他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情意三部分,三者应该统一于完整的人生中。“健全的人生理想是人性的多方面的谐和的发展,没有残废也没有臃肿。譬如草木,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之卞,它的一般生机总是欣欣向荣,长得枝条茂畅,花叶扶疏。”

朱光潜的审美教育思想的落脚点始终是在个体完整的人格培养上,他所强调的人格健全是从人自身完整发展的角度来谈论的,朱光潜的美育思想才真正是从个体个性和自由发展的角度来出发的。人格完整性和个性丰富性的获得是以自由教育和个体教育为基础的,这是朱光潜的美育思想超越于同时期的美育家之处。

那么,目前我们审美教育最根本的意义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促进个体的生命和谐发展,我这里所说的“生命和谐发展”,用美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指在求美、求真、求善的基础上,让个体发自内心地深刻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抱着正确的态度和运用正确的方法积极投身到审美实践活动之中,依靠生命的自主活动亲历美的陶冶,不断提升美的水平。

二、审美教育应以情感教育为中心,强调美育的情趣性

目前,教育体系特别是以逻辑思维和知识积累为主导,又十分强调道德的约束,这使得道德自我在行使权利时,总是把个性情感过多地管制起来,或使之服从于普遍的现实原则。理智自我排斥个性情感,因为逻辑思维总要求把对象的丰富性和个别性抽象掉,把主体的情感抑制住。而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审美主体以感性个别的非概念形式为情感的充分表现提供了机会,进而使人的性情得以解放。这就意味着它超越了道德自我和理智自我的压抑性而实现了感性自我。同时我们必须明确,审美的道德性或超道德性不是反道德或不道德,审美的非理智性也决非反理智或非理性。实质上,审美的情感解放不仅对道德与理智无害,而且对它们的发展有利;另一方面,真正的感性自我是与道德自我和理智自我相互协调的。

朱光潜强调审美教育的主体体验方面,强调审美情感的重要性,在他那里,情感在美育中的生命力,取决于个体的生生不息的审美体验,而这正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审美体验的独特意味则构成了审美教育过程中一个趣味之源。因而审美教育亦是充满情感的趣味教育,即然是趣味教育,那么就要求充满趣味。它主张通过审美实践,尤其是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教人将审美经验推广到人生世相的方方面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审美教育过程趣味性作为美育现代性的课题就不仅是美育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也是美育发展的一般规律。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是以审美对象激发出个体的审美情感,使其通过亲身的情绪体验,以此获得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共鸣,这一点与道德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功效。审美教育并不只是说教,也并不关心说教的效力,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积淀。人们常说审美教育是以美感染个体,以情打动个体,这种情感性正是审美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审美教育是靠情感来打开个体心灵之大门,使其在情感上感到舒畅,既能给其以快乐,又能使其得到陶冶。生动的形象、道德情感的参与,使个体的精神境界得到净化,不再具有明显单纯功利的实用性。情感是美感的故园,美感使个体超越了世俗,从而提升整个心灵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就是说,在操作上,审美教育靠近道德教育,但审美教育不是靠说理取胜,而主要是情感式的。

三、审美教育应是“人生化”的审美教育观或生命教育观

审美活动与人类的生命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审美活动之所以能够进行,所依赖的一个重要的潜在条件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具有能够感知对象,传递情感,进行想象与理解活动的生理、心理机制。这种生理、心理机制正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这种全身心的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整个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审美需要也是人的生命的需要,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人类如此地钟情于美、追求美、创造美,说到底是为了自身的需要,因为审美追求是对生命的追求,审美创造是对生命的创造,审美热爱是对生命的热爱。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念的人,厌恶生活的人,是不会去热爱美、追求美,更不会去创造美的。

审美还可以达到人的自由实现。“审美”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描述或界定它。但是,它在根本上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这不仅仅是由于人的最基本活动是生存活动,而且还由于“审美”的终极意义在于人的人生价值。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其基本意义应该是从“审美”这一基点生发开来,所以审美教育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审美”。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把“审美”看作是一个主体性范畴与教育有机地融合,也就是要把审美的价值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因此,“审美”应当是审美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一方面,从人自身这方面来讲,只有人才需要审美,审美只是人的审美。因为审美是人生命活动的必然需要,它从属于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需要是作为完整的人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需要,是人的永恒追求。另一方面,从审美的总体特征来说,审美本身与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是无法分离的。因为审美集中地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活动,以特殊的方式使人冲破心灵的束缚,引导人走向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审美能给人以活的生命:自愿且能动,沉入且超越,使人的创造力得以全面的发挥,是以幻想的形式对人的可能生活前景的充分肯定。由此,我们可以说审美是人的自由实现的一种方式。

所以,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和社会的审美意识和标准,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向审美个体施加审美影响,同时激发、培养、引导个体积极投身自主的审美实践活动,让美的感染力和召唤力来愉悦、陶冶、净化、提升个体的情操和心灵,从而塑造其完美的人格,启迪其丰富的智慧,健全其壮实的体魄,促进其生命在真善美统一基础上不断和谐发展。

总之,对人生艺术化的强调,即是对人的强调。换句话说,“人生的艺术化”,既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宗旨,也同时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的手段和原则。作为审美教育的宗旨,“人生的艺术化”体现了朱光潜审美教育思想中人本主义因素,将个体的人置于审美教育的首位,关注个体的精神生存状态,注重个体生命意识的培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他不仅注重审美教育的结果,更注重审美教育构成的艺术化,将美的教育放到生活中去,从生活走向艺术,从艺术回到生活,达到“美化人生”的目的。朱光潜的这一“人生的艺术化”思想,蕴涵着人生和艺术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艺术源于人生,作用于人生。提倡用艺术去美化人生,实际上也就是强调审美教育对个体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即审美教育不仅是认识美的教育,而且是创造美的教育。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审美教育建设极具启示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光潜全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2〕朱光潜.谈美[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建翔.现代美育与人的生命节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1).

〔4〕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l).

〔5〕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审美教育的意义范文5

一、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段—知识分子在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但是,期间,审美教育没人敢提,爱美追求几乎成了资产阶级的专利。那时,中学生美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生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党的以后,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重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识,中学美术课得到了全面恢复,被国家教委列为普通中学的必修课。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扑克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三、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要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再如纺织业,从面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过去我们的纺织品由于美术设计不够重视、产品颜色单调、款式陈旧,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尽管我们的产品质量很好,但由于设计单一,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现在由于我们重视了美术设计,使产品以新颖的设计、优雅的款式和众多的花色品种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信誉,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

审美教育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德育;渗透教育

德育,历来都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美术学科里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而且美术学科中的德育目标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这就需要教师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内容为依托,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找准德育渗透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恰当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美术欣赏课当中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解读,体现着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思想意识教育以及世界价值^教育等,因此要特别重视通过开展美术欣赏课程来渗透进德育教育,不仅在美术欣赏课中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一、美术欣赏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渗透德育教育使美术欣赏得到思想性升华。中学美术教材中选编的美术作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中通常都蕴含着艺术家的精神境界与思想内涵,在作品中展示了艺术家对于社会真善美的理性判断,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追求的体现,因此这些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感染人和教育人的作用。利用美术作品的这些特性和作用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充分体现美术欣赏课的思想性价值。

(二)渗透德育教育是实现美术欣赏课“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德育理念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渗透,通过美术作品欣赏、美术作品感悟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思想态度,成为新一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美术欣赏不是仅仅对美术作品的一种视觉感知与形态展现,更重要的是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理解,当然也不能缺少对其艺术价值的探究。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艺术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是实现美术欣赏课“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

(三)渗透德育教育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鲁迅曾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可见,美术教学虽不能等同于道德教育,但在美术欣赏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欣赏教学的作用和价值,以情感人、以德服人,不断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理解,扩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美术欣赏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挖掘作品的情感内涵,开启学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唤醒学生的情感要素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根本。教育把育德作为核心和灵魂,是其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德育把情感培养作为其核心追求目标,则是构建有魅力德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发挥道德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英国画家郎雷的水彩画作品《母亲》这篇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水墨画的绘画技巧学习的基础上,还有注重学生对“奶奶和妈妈的深情”与“家庭的温暖”等情感因素的理解,增加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引发学生情感与作品情感的交流与共鸣,让学生更加爱护母亲,使学生形成尊老爱幼的观念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

(二)透析作品的精神内涵,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精神境界的集中反映,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财富,美术作品中体现着艺术家丰富的智慧以及审美情感等,美术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强大的精神生命力。教师通过对艺术家以及美术作品所赋予的精神内涵的分析、探究,引领学生养育自己的精神情感,丰盈自己的精神生命,涵厚自己的精神品格,提升自己的精神品位。例如,在指导学生对《清明上河图》这篇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直观展现《清明上河图》中通过三个段落:市郊景画,汴河,城内街市,描绘出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让学生感受作品中表露出作者对汴梁生活的赞美和怀念的精神内涵,感受到当时人民物阜民丰、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精神世界的理解,以及激发学生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追寻作品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如今在市场化因素的影响下,美术作品的功利化趋势使美术作品失去了生命力。而一幅真正优秀的美术作品,它承载着特定的精神使命,沉淀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承担着教育民众的伟大作用。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赞扬德国著名版画家、雕塑家柯勒惠支一生为了人类的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价值取向,称赞他为具有慷慨气概和美德的艺术家。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作者的人身经历与时代背景,以及作品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强化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价值追寻,在树立正确艺术观、审美观的同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高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