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流与文化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流与文化的关系范文1
一、流行文化的内涵
文化人类学属于人类学,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在英国称为社会人类学,在美国又叫文化人类学,在欧洲就是民族学,但三者在本质上大同小异。本文主要运用民族学这一学科分支,对各领域人群的社会文化与生活加以探讨、分析。
流行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不同学者对流行文化的定义表达出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讲,流行文化与高雅文化相对,如古典音乐、诗歌、舞蹈等。流行文化是大众容易接受并迅速传播开来的文化,受到人们的普遍喜欢和热烈追捧,其主要功能是娱乐。吉登斯认为,流行文化是指被成千上万人阅读观看或参与的娱乐。海蒂兹进一步指出流行文化就是电影、录音录像带、电视节目等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
当身处流行文化的氛围中,时刻都接受着丰富多彩的信息,人们可能喜欢也可能愤恨。所以当流行文化变成一种趋势时,它可能变成那些缺少权利的群体表达抗争的手段。像街头音乐或涂鸦漫画等流行文化,就是那些受压迫的群体表达抗争与不满的方式。因而,很多学者认为,流行文化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缺少权利的人提供了表达不满的手段。
二、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媒体功能作用
文化人类学创立的时间不长,但发展态势非常迅猛。与大众媒体的发展相比,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视野更为宽广,偏向于从整体把握事物。但是,大众媒体无疑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无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提供社会凝聚力,都与媒体的功能作用密切相关。媒体具有两种功能,一是提供人们无法获得的信息,二是提供社会凝聚力。
当人们无法轻易在本国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时,便开始向外部寻求帮助。此时,媒体就发挥了它的第一个职能,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外部连结网络以帮助人们获得想要的信息。通过卫星、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其他资源,媒体使人们取得连结信息的社会支持。
媒体的第二个职能是提供社会凝聚力。当家人或朋友共同观看喜爱的电视节目时,这个职能作用发挥得尤其明显,媒体可以为更大范围,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群体提供共同的基础。例如,在观看精彩世界杯的时候,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可能因一个相同的进球而有不同的表现。胜利一方的球迷会围在一起欢呼雀跃庆祝胜利,失败一方的球迷虽然情绪低落但仍相互安慰。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清楚记得这个赢球或者输球的瞬间,并长达数十年之久。这也恰恰体现了人们通过接触相同的媒体而习得了共同的信息与知识,为更多的群体提供了社会凝聚力,呈现出人类学所揭示的文化概念。
同样,当媒体所传达的信息与现实情况发生冲突时,人们便对媒体持有轻视与猜疑的态度。例如在巴西,电视剧中的内容更加自由而当地习俗保守,因此很多热衷电视剧的人们运用自由开放的电视剧内容来挑战当地的保守习俗,从而表现他们对自身的渴望与追求。一些较少权利的人、传统的信息媒介者、老人、传统精英、知识分子、教育工作者与神职人员等,往往对媒体更加不信任或持有敌意态度。但在美国一些地区,人们往往挑选那些能够足以支持他们的观点或生涯选择的媒体信息,这样能使他们大致了解其他人正在想什么与做什么,从而认同或对比这些媒体角色。
然而通过研究,人类学家发现,虽然媒体提供了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路径,但对于很多安于现状的人而言,媒体的连结角色反而并不重要,有些人安于孤独,甚至试图增加孤独程度,他们限制自己接触媒体,甚至限制自己的子女与外界社会进行接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砜矗此时媒体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职能也就不能完全凸显出来。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流行文化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纵观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可知,人类学的研究与流行文化、大众媒体的研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媒体作为一个传播载体,帮助人们连结一个更大的世界,无论这个世界是真是存在的还是想象虚无的。媒体给人们所带来的价值早已超过它自身,因为大众媒体就是这种想象的重要来源,而人们所谈论的流行文化恰恰表达了这种想象。因为流行文化在创造理想社会的同时,媒体也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媒体能够让人们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越来越深刻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为社会提供了凝聚力;其次,在人们所处的文化氛围中,流行文化同大众媒体一样,一方面丰富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会成为人们表达不满或质疑的手段。人们所处的文化氛围允许其想象环境和经历之外的可能性,大众媒体通过发挥它的职能,来帮助人们连结到这种“想象”。流行文化同大众媒体一样,在丰富人们的生活并帮助人们获得想要的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了人们表达不满或质疑的载体。人们对大众文化的使用,包括流行文化、大众媒体,都可以从象征角度来抵抗每天所面对的权利不平等关系,无论是在家庭方面还是工作方面。在用来表达人们自己观点或情绪上,流行文化和大众媒体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交流与文化的关系范文2
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国际间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教育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文化事务交流与合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事业在传统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力位置,也是非常活跃的部分,具有长期稳定性。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对外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作为传播本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完整的立法体系,并建立了专业的机构,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国际教育的发展,与许多国家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以促进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二、国际教育交流的理念
国际教育交流的理念主要包括:第一,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延续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间的交往密切,国际教育交流加强了国际文化的交流,使教育作为主要的文化传播手段,成为国际文化关系的长期组成部分,构建起系统的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国际教育交流的开展。第二,教育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教育和其他文化活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教育体系的形成是按一定规范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第三,国际教育交流具有传播价值观的重要特征,当一个国家形成了规范的教育体系后,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其国家形成有一定的基本价值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可促进价值观念的形成。第四,教育具有受众主体年轻化的特征,主要是针对年轻的一代来进行的教育,因此要怀着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进行国际教育交流。
教育是没有国界,不分种族的。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要加强对不同地域、不同国家民众的了解,建立互信的交流氛围,各国要加强关注和重视,把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发展国际关系,促进国际间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对于促进界的和平与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我国教育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国际教育交流官办化程度太高、行政限制过强
中国留学生中虽有较大部分是学生自费出国深造,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公派留学生,由政府出资出国深造。我国对于留学生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在资格审查方面和出国留学条件方面有一定的限制。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交流方式,如教育代表团互访、合作办学等,但我国对留学生出国深造的管理有较多限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不利于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活动高效、快速的发展。
2.我国国际教育交流还存在教育资源的浪费闲置
我国国际教育交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出现了很多留学生不回国的现象,此外,还有部分留学生归国后学习内容与实践脱节,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海归”变成了“海待”,不能学以致用,造成了人才流失和人才闲置。
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两种模式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和民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1.国际教育交流和两国政府之间的合作,是国际教育交流的主要内容
政府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国际教育交流的主要内容。由于政府实施不是国际教育交流,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双边条约;二是文化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三是要建立双边条约教育合作的原则规定;四是多边条约,国际教育组织和其他多边教育合作协议,并在政府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教学的全球或区域会议,自然也有官方合作的特点。政府和国际教育交流的国际法律效力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与符合整体利益。
2.民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民间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和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不同,民间教育交流是在政府教育交流协议的框架下,由民间机构从事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民间国际教育交流较政府间的教育交流而言更丰富多彩,形式更多样化。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21世纪,科技与经济竞争将更为激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与发达国家、教育大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这也是我国教育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南照.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国家政策比较和世界态势反思[J].世界教育信息,2013(04).
交流与文化的关系范文3
(一)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2002年,“两岸摄影家・两岸行”系列交流活动开始启动,至今已举办了十三年。共同拍摄、共同办展和共同出书是“两岸摄影家・两岸行”活动的最大亮点。“三个共同”在十三年间虽然普通但并不平凡,看似简约实则并不容易,它切实为两岸人民提供了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平台。
最突出的主线就是“两岸摄影家中华文化行”;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记录历史,传播文化,建立友情”。这项活动以摄影为媒介,以文化为纽带,使我们同台湾摄影文化界、政界、军界、工商界及南部乡镇有关人士进行了广泛交流,结识了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政治背景的众多台湾朋友。已出版系列画册10种。
(二)紧扣文化,才能维系同胞情感
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纽带,文化自信是我们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持续动力。十三年来,我们有针对性地策划了以传播“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彝族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当代世博文化”“苗族文化”等为主题的系列交流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坚持以我为主,以我为先,通过广泛持续深入地开展交流,使岛内民众不断清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不断了解大陆的建设成就和现代文明,感受和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三)加强合作,才能取得积极效应
十三年来,文化的镜头与光影伴随两岸摄影家遍布神州大地,凝结成一幅幅精彩而动人的影像。他们共同将历次活动结集出版,陆续推出的“两岸摄影家・两岸行”活动系列画册《凉山火把节》《古徽州・新黄山》《闽西北风情》《两岸城市巡礼》《光影世博》《台北花博》《荆楚文化行》《映像齐鲁》《跨越三个世纪的影像――汤姆森后的福州与闽江》《多彩贵州》《川西文化行》等,都是两岸摄影家用光影共同书写下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壮丽山河的崭新篇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北摄影学会前理事长蔡登辉先生殚精竭虑地参与策划组织系列活动,频繁地往来两岸,并用十年的辛勤汗水凝结出《祖地寄情》这部大作。
(四)强化素质,才能提升交流水平
两岸文化交流,说到底是人的交流,人的素质决定了交流的质量。在对台交流过程中,人本身就是“流动的宣传品”。台湾民调显示,岛内民众对大陆人民的负面印象主要为:不文明、强悍霸道、炫富、自私等,因此赴台交流人员的一言一行,更是代表着大陆人民的形象素质,也是改善台湾民众对大陆负面认识的有效手段。这对从事两岸文化交流的人员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和交流内容的掌握;其次就是要具备善于沟通、待人真诚的亲和力;最后就是举手投足间的文明礼貌行为。
交流与文化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 和谐理念 国际关系 人际关系 联系 区别
一、国际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
(一)交往的平等性原则是良好的国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前提。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平等的核心则表现在国格上即互相尊重和、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在国家交往中不论大小贫富,只有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条件下才能树立起真正的权威,才能使国格放大。大国要表现出应有的大国风范,宽厚平等以待,小国也要不卑不亢,以诚相见,以礼相待,越弱小贫困的国家越要昂起头不卑不亢,越强大富有的国家越要谦虚低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和谐以创造出良好的国际关系。人际交往之间也要遵循平等性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平等是维系长期的交往、短期的交际的必要条件。俗语中有一碗水端平这一说,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你在端这碗水的同时要将自身纳入到这碗水当中,你不在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指导者,你自身本身就是平等的一员。所以说,平等原则无论是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是个人之间的人际交往而言,都是其进一步交往的前提,没有平等的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就更谈不上更好的发展。
(二)交往的互惠互利原则是成功国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核心。成功的国际关系亦即意味着从别国获得利益同时作为回报给别国提供其所需之物即互惠互利,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彼此的心理平衡,形成一种和谐。国际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主要表现在物质与精神的互惠互利:物质方面表现在各项国际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从古代我国的丝绸,瓷器出口到东亚各国,东亚各国的钻石等等进入我国市场到现带的我国的服装贸易远销欧美国家等等。精神方面表现在文化领域的深远交流,在外交上表现在不同文化艺术和意识形态的交流与沟通等;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在物质与文化交流的同时不断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达到双赢。即双方在交流期间互惠互利,在达到物质方面的互惠的同时文化方面亦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最终达到共同的进步。
成功的人际关系意味着能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同时作为回报也要给别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互惠互利。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先是物质方面的交流,即客观的环境给了双方交流的机会,例如简单的商品贸易交换,只有在客观的商品、交流场所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各类的顾客与服务者的关系等,而在物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进一步达到精神文化深层次的交流,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精神方面的较多,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上,在物质条件具备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即精神层面的交流。 同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交流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文化的交流,形成了以物质交流带动文化交流,以文化交流促进物质交流的良性循环道路。
(三)交往的信用原则是维系国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关键。国与国之间交往难免牵扯到利益纠纷,相互交往只有守信才能避免或解决此类问题,才能有继往开来,共利共赢的可能性。例如国际组织的建立,签订的一系列国际条约等等,无不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的。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协定、军事互助、文化互惠之时,信用原则尤为重要。一个国家对外做出一项决策一旦确定就要去执行,不可出尔反尔,轻易更改,这样不但影响自己国家的形象同时也大大降低别人的信任。经济危机期间,各国的经济出现严重的倒退甚至国家整体经济崩溃,特别是以金融为主要产业的瑞典等国家遭受的破坏非常严重,以致后来申请国家破产。此类现象的发生无疑对国家的信用度损失非常巨大,甚至导致本国的世界影响力降低等等现象的发生。反之,在我国国内发生的5.12大地震中,我国的各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种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质与风险精神,在我国政府与广大民众甚至世界人民心中树立了可靠的信用保障,这对于企业以后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利得基础。在个人日常交往过程中同样必须具备诚信的精神,古语有“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言必行,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用原则的核心包括:守信、信任、自信和相容。守信指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信任指用人不疑,合理使用人才;自信指运筹帷幄,果断行事,有必胜之心;相容指有博大的胸怀,有能曲能伸的韧性,有理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本着互信的原则才能更深入的进行交往,人们的关系才能更为和谐。
二、国际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
交流与文化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 面部表情 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系
社会学家的研究显示,世界上的每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均具有各自的风格。在不同国家人民的交流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大量的困扰和麻烦,因此,理解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时避免麻烦或冲突。身体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能够清晰地体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本文从身体语言的一个分支――面部表情,着重研究面部表情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之间的关系。
一、身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辞典》(杨镇明,1995),身体语言是指通过人的四肢运动或身体姿势的改变来展示人的所感所想。
人类学家将文化定义为:“一个民族或一个集体的全部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包括将一群人联系到一起或区分开来的所有的社会实践。
Peck(1998)认为,文化是被一个群体共同接受和认可的行为方式。这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所需要学习的人类生活的一个方面,这是与其他人一起分享的学习行为的一部分。
根据以上这些定义,文化属于特定的某一个民族或群体。文化和身体语言一代代传承下来,并在悠久的历史时期内形成了实践。
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可以使用的交流方式并非只局限于语言。身体语言同语言一样,都属于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表情、手势或其他姿势,我们都可以向对方传达信息。比如微笑和张开手臂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悦,挥舞手臂表示再见,等等。中国人和美国人对这些姿势所对应的含义是接受的。但在某些文化中,同样的身体语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
Samovar,L.et al.(1981:162)认为,身体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以下特征:1.文化和身体语言联系紧密,不可分割;2.许多身体语言是文化习得的结果;3.身体语言的形成和影响是由特定的文化环境决定的。因此,了解身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二、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是身体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部分。面部表情也可称为情感表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手段。一些简单的动作,如皱眉头、挑眉毛或微笑都可以向对方传达我们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我们并未意识到在日常人际交流中我们多么依赖于面部表情。面部表情能够使交流者感知交际伙伴的感情程度。面部表情使用的程度和频率在不同文化中有很大的差异。Paul Ekman和Wallace Friesen研究了一套系统,这套系统把人表达情绪的面部分为三个部分,区域一为眉毛和前额,区域二为眼睛、眼皮和鼻梁,区域三为脸颊、鼻子、嘴巴,上颚和下巴。这套系统被称作Facial Affect Scoring Technique(FAST)(面部影响得分技术),脸部的每个部分都可以为我们提供线索,用来表达我们的情感。还有另外一个定义需要介绍――SADFISH。SADFISH是面部情感表达的首字母缩写词:S代表悲伤,A代表生气,D表示厌恶,F代表恐惧,I代表感兴趣,S代表吃惊,H代表开心。
当我们把情感与面部表情联系到一起的时候,文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与面部表情之间的联系,有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些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中国人通常用微笑或大笑来掩盖自己的消极情绪,除非在亲密的人面前才会展露真正的情绪。然而,北美洲的人却从小就被教导要展现真正的情感。因此,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就容易造成误解交流双方的误解。尊重和理解这种文化间的差异是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
1.眼睛的交流
在交流中眼睛的运用包括:眼神的接触,眼神的避免接触,还包括其他的一些眼睛运动,例如:把眼神转向其他人,挑眉毛,看着别人的眼睛寻求信息,等等。
眼神接触可以被定义为注视他人的眼睛。眼神接触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许多功能。比如:控制谈话,控制亲密程度,交流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话题,获取反馈信息,表达情感,影响对方。眼神接触是婴儿最早发展的一种行为,婴儿在早期就能够意识到护理者的眼神。研究人员证明在头几周内,婴儿与护理者的眼神交流强大到能够产生微笑反应。
眼神接触在一种文化中意味着尊重,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意味着不尊重。中国人在和别人说话,或者当众发言的时候,往往羞于和听众进行眼神的交流,这种做法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与人交流的时候,西方人期待眼神交流,如当众发言的时候,西方人会不时地注视观众,以寻求良好的互动。
凝视与互相凝视属于眼神接触的两个独特的子范畴。凝视在语言学中被定义为:以一个特定的方向专注地看某人的面部。互相凝视即为两人以特定的方向同时专注地看往对方的面部。凝视和眼神接触在区分权利和地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推断显示有权利的人往往受到更多的凝视和眼神交流。语言学家Ling(1997)指出,某些国家的人会在注视对方的时候把眼神放低,用来表示尊重对方;而在某些文化中,这被看作是侮辱。
2.微笑和大笑
微笑和大笑通常传达友好、亲近、满意、高兴、快乐和愉悦。这在中国和英语国家通常都适用。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中国人的大笑容易引起西方人的负面反应。以下这段文字是来自一封信的节选,这是一个美国人写的关于某些非语言姿势引起的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
“当一个美国人停放自行车的时候,一不小心自行车歪倒在地,他会对自己的笨拙感到非常尴尬。如果旁观的中国人开怀大笑,他就会非常生气,感觉自己受到了羞辱。我曾经在餐厅看到类似的事情发生,一个外国人不小心碰掉了盘子,感觉很尴尬,旁观的中国人大笑,而使他感到更加愤怒。”
当然,无论发生事故的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旁观的中国人并非在嘲笑他或是他的不幸。这只是在传达一系列的信息:不要太当真,一笑而过就好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事情经常会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等等。然而,对于那些并未意识到这种态度的人,大笑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并加重他们的愤怒情绪。(邓炎昌,1991)
因此,在某种情况下微笑或大笑是否合适取决于我们的交流对象。如毫无原因地对着一个中国人微笑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而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这仅仅是用来表示友好的一个方式。
三、结语
总之,身体语言,尤其是面部表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并熟悉面部表情在不同文化中的异同,有助于人们减少或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身体语言的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参考文献:
[1]Ling,C.W.Crossing cultural boundaries[J].Nursing,1997,72(3):32-34.
[2]Peck,D.Teaching Culture: Beyond Language[M].Yale:New Haven Teachers Institute,1998.
[3]Samovar,L.et al.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Wadsworth,1981.
交流与文化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动漫;青年;文化交流
中日青年交流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方式有留学、旅行和新媒体平台上的直接交流,间接方式有新闻,网络,电视剧,电影,动漫,书刊,课堂等。由于语言不通、地理和经济的限制中国的大多数青年对日本青年的了解来源于间接方式。而动漫是两国青年文化的共性体现,在心理上引起了中国青年最广泛的共鸣,在中国一直受到热烈的欢迎。但中国青年在娱乐同时,也在接受日本文化传统的洗礼。同时近几年来,中国动漫界也积极的走入日本市场,为青年间的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以动漫为媒介的青年文化交流又可分为两国宏观文化背景的交流和两国青年亚文化的交流。
以动漫为媒介的宏观文化因素的交流
日本文化及价值观念的流入
在日本几部知名的动漫中,到处充斥着日本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以治愈系动漫为例。千与千寻、萤火之森、樱花抄、一部部爱与泪的交融的作品、用它宁静哀伤且深邃悠远的感情温暖着一颗颗年轻浮躁的心。而这恰恰是日本文化的魅力所在。日本人认为哀伤是最美的感情,认为人生就应该像樱花一样,活着的时候轰轰烈烈,然后在最美的时候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樱花般,在满开后飘零漫天的花瓣绽放最后的艳丽。而上述动漫中的男女主人公无一不是在最相爱的时候分开。这样的戛然而止,使人们感到遗憾、伤怀还有一种绵长的回味。日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宣传本国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特色,在吸引了中国青年的眼球也得到了中国青年的接受和认可。
此外,这类动漫中融入了很多日本社会的传统文化因素,如,在千与千寻这部动漫中的体现尤为深刻,千寻进入了神的世界,整部动漫,宗教氛围浓厚,服饰、建筑、食物、街道都有明显的日本特色,让中国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日本文化的熏陶。
中国文化的逆向流入
由台湾之光霹雳布袋戏与日本合作的《东离剑游纪》2016年7月10日在日本正式开播。这部人偶剧这部剧有浓厚的中国武侠特点,诸如舍生取义,匡扶正道等价值取向。同时布袋戏在重要人物登场时会加入古诗风格的“念白”,或称“出场诗”“定场诗”等等属于传统的戏曲元素,极富中国风味。此外,木偶剧一直就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服饰、背景、武器等都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这部完完全全中国风的动漫,在日本青年群中迅速引发了热烈讨论。10日晚刚刚在日本三家电视台播出第一集,相关的两个推特标签“サンファン”和“TBF_P”就都挤进热门讨论排行榜。
虽然日本青年因翻译不当、了解不足等原因,对这部动漫尚存在很大的困惑,但它依然在日本引发了热议,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代表着动漫界中国文化的输出,代表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日本青年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尝试和欲望。
以动漫为媒介的青年亚文化交流
除了宏观的文化元素的交流,还有青年群体独有的青年亚文化的交流。这有利于拉近中日两国青年间的距离,增加间接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两国青年的文化认同感。但在另一方面,因为动漫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了满足青年的文化心理,动漫很大一部分都是将激进、反叛、冒险等作为主要题材,以此来增加销售量和关注度。但是,因为动漫中青年文化的广泛存在,导致了以动漫为媒介的交流是缓慢、隐性且不全面的特点。原因概括为以下三点。
其一,动漫中的青年亚文化能够引起中日青年的共鸣,是被中国青年接受的重要先决条件,但这种共鸣是模糊国界的很容易将动漫与日本相割裂,使青年被其中的青年亚文化博取眼球而忽视其中独特的文化元素。青年文化的过分夸大,就导致文化元素只能隐藏在青年文化的背后。这很可能使青年直接忽略它们只去关注自己喜欢的青年文化部分。
其二、动漫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本来就是隐形且有限的,很容易被人忽视。那么,对动漫接触不多的青年就更难收到其中的文化信号了,因为只有观看的动漫数量达到一定的积累才能够了解动漫中的文化特色。
其三、动漫中所表现的文化只是文化中及其微小的一小部分,即使涉及到也是浅尝辄止,就如管中窥豹,很不全面,很容易产生误解。由此可见想要实现青年间交流的长足发展,仅靠动漫来支撑是很不全面的。
结语
中日民间交流是中日官方外交的剂,而中日两国青年文化的交流关系到中日两国交流发展的未来。自从以来,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的深入,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在今天的世界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深入,这种纽带不是单纯的外力可以隔断的。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历史遗留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理智,激进的手段只会导致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