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1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脑瘫儿童康复护理;应用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2017年2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瘫儿童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儿童均确诊为脑瘫患儿、无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听力障碍、严重疾病,且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在2~6.5岁,平均年龄为(4.31±1.22)岁,;疾病情况:运动失调12例,运动无法控制11例,混合型7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在1.5~6岁,平均年龄为(4.10±1.21)岁,运动失调10例,运动无法控制为10例,混合型为10例。2组脑瘫儿童在性别比例、年龄以及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2治疗方法

对照组脑瘫儿童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具体如下:对患儿采用针灸法、水疗法、语言疗法等综合治疗,医护人员根据患儿不同的个人情况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帮助患儿进行运动、语言等康复矫正训练[3]。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康复方案中增加引导式教育进行康复护理,具体操作如下:①将所有患儿的家长组织召开一个关于脑瘫儿童的知识讲座,介绍脑瘫的形成原因、常规的治疗方法、引导式教育做康复护理的优点以及普及现今阶段我国在此康复护理中医疗资源的短缺情况,有助于家长理解以及配合本研究。②与患儿家长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了解患儿的喜好,从而能够制定出适合患儿的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案,医护人员现场指导家长进行如运动康复训练、语言训练等。③运用引导式教育的理念,对患儿进行运动护理、日常生活护理以及认知语言护理。护理人员指导协助家长对患儿进行运动协调性恢复训练,如鼓励患儿进行游戏、引导患儿模仿医护人员的特定动作进行肌肉训练等;对患儿进行沟通交流、尽量使患儿与患儿之间进行游戏互动,在康复训练中可以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进行辅助,这样有利于提升患儿语言交流能力。在进行引导式健康教育前,要有针对性护理,充分了解患儿的喜好以及家长要求制定康复方案,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对患儿要有耐心,及时用语言、行为鼓励患儿,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换意见,保证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两组均连续接受6个月康复护理。

3疗效评价标准

①护理效果:儿童四肢活动及智力发育好转,且反应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视为显效;四肢活动、智力发育有所改善且智力反应得到提升视为护理有效;若肢体运动能力及治疗发育改善不明显视为护理无效[2]。②适应性发育商:经Gesell发育量表评估两组脑瘫儿童综合情况,包括运动协调能力、社交能力、语言使用能力、理解能力等项目[3]。③生存质量:经脑性瘫痪儿童生存质量评估表评估两组脑瘫儿童生活质量水平,内容主要包括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总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4]。

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2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2组患儿适应性发育商水平对比2组患儿在未接受护理干预前Gesell发育水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6个月干预后,观察组Gesell发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2组患儿生存质量对比干预前,2组患儿在运动协调能力、语言组织交流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6个月不同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2

关键词:游戏;脑瘫儿童;康复治疗

脑瘫是儿童疾病,不仅对儿童的健康和自理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给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通过调查显示当前家长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缺乏有效地目的性,同时康复治疗的方式缺乏针对性,造成了治疗效果的低下。游戏治疗方式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通过游戏玩耍使儿童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有助于其提高和正常儿童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其大脑的发育。

1 游戏对于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

大脑是一种复杂的器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易变性,通过对于大脑的成像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组装,其大脑皮质和皮下结构都参与了大脑的活动。大脑信息的传播和存储是通过神经突触完成的,加强大脑的神经突触练习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对于脑瘫儿童而言,由于其大脑发育不健全,其神经突触的信息的传递和存储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从而影响了患儿的正常思维能力。儿童早期游戏训练是有助于强化患者的大脑认知,扩展幼儿的大脑回路和智力发育,从而促进了脑部的发育。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会调动其情绪参与到游戏中,尤其是在游戏中出现的微笑、手舞足蹈等动作都能够增强人脑的生物信号以及大脑回路。对于脑瘫儿童而言,其神经系统回路存在较大的缺陷,在游戏中的过度的情绪刺激有助于幼儿重新建立神经回路,逐渐恢复受损的下丘脑创伤,因此游戏康复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地脑瘫康复手段。

游戏康复治疗为脑瘫患者提供了一种游戏氛围,儿童可以按照自身的意愿和节奏进行玩耍,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肢体动作和语言行为,并通过动作和语言刺激脑瘫儿童的大脑皮层,促使大脑皮层逐渐整合为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培养脑瘫儿童的完善的人格思维。游戏康复治疗方式提高了脑瘫儿童的注意力,在感觉和感知两个方面来刺激大脑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强化脑瘫儿童的大脑运转,同时对周围其他的声音和物体的影像产生抑制作用,维持儿童情绪的稳定性和注意力,也有助于儿童双侧意识和注意力的培养。

2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目的和进展

2.1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目的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儿的大脑发育,并通过大脑的训练来提高其运动能力。由于脑瘫对于儿童的影响是一生的,同时对于儿童的行动造成了诸多不便,康复治疗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站立能力,让脑瘫儿童具有独立的行动能力,同时并通过康复治疗来改善其改善脑部功能,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通过调查显示部分家长以及专业人员对于脑瘫的康复治疗存在着误区,把改善儿童的症状作为首要的目的,这就忽视了对于儿童健全人格和大脑功能的强化,从而造成康复治疗效果不佳。

2.2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进展 通过医学的调查研究发现,脑瘫儿童的发病分布在各个阶段,其发病率为1‰~5‰,虽然医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和治疗水平,但是当前我国的脑瘫儿童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并且保持着较高地增速。当前对脑瘫的康复和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感觉输入刺激,这是一种通过刺激神经旁路来提高患者肌肉协调性的治疗方法,可以实现患者大脑功能的重组和整合,同时这也是一种应用较为成熟的康复治疗方法,借助医疗器械以及相关药物的配合治疗,可以让脑瘫儿童的肌肉和神经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育和强化。再者是细胞生长因子修复方法,由于脑瘫儿童的神经细胞受到了损害,从而造成其功能的丧失,而细胞生长因子修复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以及功能恢复,逐步缓解患者的病症。最后是死亡脑细胞的置换方法,采用肝细胞移植可以实现神经脑细胞的再生,但是这一治疗方式还处于实验阶段,不能应用于实际的临床治疗中。

游戏康复治疗方法可以让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刺激神经系统的运转,同时在游戏中获得乐趣,并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生存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患病儿童的行为准则。游戏是促进脑瘫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而参与游戏又是孩子们的天性,以游戏活动形式调动脑瘫儿童的直接兴趣, 使脑瘫儿童更主动地参与治疗性活动,更重要的是儿童必须或者只有通过游戏才能实现其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成长。

3 游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3.1为脑瘫儿童提供广阔的游戏空间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不同的儿童偏爱不同的游戏类型,脑瘫儿童的认知和自身行动有局限性,要根据儿童表现出来的游戏天赋和游戏喜好性设置不同的游戏环节,也要根据儿童的游戏需求设置单人游戏和团体游戏,全面强化脑瘫儿童的独立能力。例如可以为儿童设置沙盘游戏平台,让儿童在游戏中反应其内心需求,并借助游戏平台发挥自身的游戏看法和想法,增加了孩子们的相互交流,在交流共享中,扩展自己的想象思维,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

3.2让脑瘫儿童突破自身的潜力 脑瘫儿童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感知和认知方面都存在着缺陷性,再加上其肢体的行动不便,给游戏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通过探索性游戏来突破儿童的自身局限性,通过游戏来刺激大脑神经反应。要充分发挥脑瘫儿童的好奇心,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游戏设计,保证脑瘫儿童逐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得到外界的各方面刺激,通过强化游戏康复治疗的效果[1-5]。

3.3加强相关人员的基本能力 通过调查显示,部分相关人员对于脑瘫儿童的游戏康复治疗存在着困惑,不能按照脑瘫儿童的需求设置相应的游戏类型,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强化基本能力训练,注重培养对于脑瘫儿童的引导作用,将游戏作为康复治疗的重要工具,把脑瘫儿童引入到游戏的氛围中,使所有受培训者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运用游戏的方式治疗脑瘫,为脑男儿童的下一步治疗提供良好的保障。

4 总结

总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对于脑瘫儿童而言,由于其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对于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提高脑瘫儿童的治疗效果。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强化儿童的大脑思维能力,并逐渐实现肢体运动的独立性,这就需要相关人员为儿童提供广阔的游戏空间,让儿童突破自身的潜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国荣.关于游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5).

[2]刘彩红.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游戏治疗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3).

[3]郑博文.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现状与游戏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康复杂志,2008,23(5).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3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185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引发的综合征, 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 部分合并癫痫、认知障碍, 不仅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1]。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很多, 过程复杂而漫长, 目的在于缓解临床症状、控制或消除病因、提高其生存能力与生命质量。康复护理可以巩固治疗效果, 提高患儿生命质量。作者对近年来本院收治的76例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76例脑瘫儿童, 男43例, 女33例, 年龄11个月~7岁, 平均年龄(4.31±0.89)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异常32例, 基底节信号异常12例, 脑室旁白质软化21例, 脑积水7例, 其他4例。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心理护理 脑瘫患儿病情复杂, 患儿及家属多有紧张、焦虑等情绪, 精神压力大, 护理人员主动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 了解患儿及家属的需求, 为家属讲解脑瘫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康复护理的意义、注意事项、安全性, 减少家属对治疗及护士专业性的顾虑, 护理人员要耐心地为其解答各种问题, 服务态度要好, 切勿有厌烦情绪。对患儿病情进行正确的评价, 为家属讲解成功案例, 增强患儿家属治疗信心。患儿康复训练及处在陌生环境中往往带有抵触情绪, 护理人员要耐心并多对其进行鼓励、引导, 使其尽快适应早期训练。

1. 2. 2 制定护理计划 由专业康复医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治疗、康复计划。治疗方法包括中医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 康复治疗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 护理人员在充分评估患儿基本情况、病情的基础上, 结合治疗、康复计划制定护理计划。

1. 2. 3 饮食护理 患儿口腔器官存在协调运动功能性障碍[2], 在咀嚼、吞咽食物时出现一定的阻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摄食功能障碍的程度选择食物, 从糊状饮食过渡到软食, 然后是固体食物, 最后转为正常饮食。喂食时注意保持患儿正确的姿势, 身体要双侧对称, 喂食应少量多次, 使其充分咀嚼。

1. 2. 4 姿势护理 在进行护理时, 应帮助患儿保持正确的坐姿、抱姿。坐位时, 要将患儿双腿分开伸直, 躯干的垂直面直立位。对痉挛性髋关节外展不良者可盘腿坐。正确的抱姿有利于纠正患儿的异常, 刺激患儿对大脑的自控力。

1. 2. 5 肢体关节被动训练 护理人员与家长合理配合对患儿进行肢体关节被动训练。训练时根据患儿的情况控制力度、速度, 避免用力过度使患儿产生疼痛, 训练要循序渐进, 避免突然加大训练力度, 若训练过程中患儿情绪变化较大, 应暂停训练, 避免拉伤肌肉。

1.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GMFM-88、FMFM-45评价患者运动功能, 以Gesell评价患者发育情况, 包括DQ及DA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 1 治疗前后GMFM、FMFM评分比较 76例患儿GMFM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53.21±11.46)、(60.41±12.58)分, FMFM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2.36±15.34)、(50.61±16.52)分, GMFM、FMFM评分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

2. 2 治疗前后Gesell中DQ、DA能区各维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DQ能区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A能区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

3 讨论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4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瘫患儿;临床效果

通常对于存在脑瘫病症的儿童来讲实际的康复训练不能仅仅是集中在按摩以及针灸这样的传统训练中,还应该增加语言运动等方面的良好训练,进而最大化帮助患儿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实际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存在脑瘫病症的88例儿童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该88例儿童患者中有47例男性儿童以及41例女性儿童。患病儿童在年龄方面集中在6个月~4岁。其中存在痉挛型病症患儿为23例,存在手足徐动型患儿则为30例,存在肌张力低下型患儿则为27例,还有8例儿童则属于混合型病症。依据奇偶分配方式将该88例患儿分为数量相同的两小组,分别是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每组各分配患儿44例。

1.2方法

1.2.1常规组康复训练 医护人员对患儿给与常规性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包含了按摩以及针灸两方面[2]。①按摩:医护人员通过利用较为轻柔的按摩力度对患儿关节区域以及肌肉给与良好的按摩,同时配合一定的牵伸活动进而有效降低患儿实际肌张力;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肌肉活动的增强按摩需要在按摩力度上进行加强,并配合良好的关节制动。按摩手法主要是集中在拿、提、搓和揉这四种。②针灸:针灸主穴是“四神聪透百会”[3]。上肢穴位主要是集中在“外关穴”以及“曲池穴”和“内关穴”这三大穴位;下肢穴位则主要是集中在“三阴交穴”以及“足三里穴”和“太冲穴”等穴位;而头针则需要选择患儿感觉区以及语言三区、二区和运动区[4]。

1.2.2综合组康复训练 在常规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①运动训练,主要是建立在Bobath技术基础上通过对儿童循序渐进实施低难度以及中等难度和高难度训练来有效提高儿童运动功能[5],其中低难度训练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头部以及翻身和坐位平衡、爬行等方面的良好训练;中等难度训练则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单膝立位以及辅助站立和立位保持等方面训练;而高等难度则指医护人员对进行步行以及立位平衡等方面训练[6]。②语言训练,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事物操作以及语言符号理解和相应的手势符合理解方式来不断的扩大患儿实际词语量,该种训练需要进行1~2次/d,训练时间最好保证在55~60 min/次,通常1个疗程时间为2个月[7]。③高压氧舱训练,医护人员通过该项训练增加患者实际血氧分压以及血氧实际含量,其中压力需要控制在0.05~0.1 kpa,稳压需要保证在30~35 min,通常1个疗程时间为10 d[8]。

1.3评定指标 本研究涉及评定指标主要是集中在GMFM数值以及综合功能评分以及显效率3个方面[9]。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计算机spss 11.0软件对两组患者相关数据给与严格统计分析[10]。

2 结果

2.1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患儿训练前后GMFM数值对比 本研究中综合组患儿在实施综合型康复训练方式基础上相较于常规组而言其GMFM数值训练之后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此也能够看出综合训练方式的实际有效性,见表1。

2.2综合组以及常规组训练之前之后综合功能评分 本研究中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患儿实施了不同的康复训练方式,两组训练综合功能的实际评分具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其中综合组训练增加值为(17.0±2.4),而对照组训练实际增加值为(9.5±4.1),见表2。

2.3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治疗显效对比 本研究中综合组通过良好的训练治疗44例患儿中有40例患儿康复训练显效,4例患儿康复训练有效;而常规组通过训练治疗后44例患儿中有30例患儿康复训练显效,8例患儿康复训练有效,还有6例患者康复训练无任何效果。由此看出两组患儿实际康复训练显效率之间具有较大的对比差距,见表3。

3 探析

本研究中综合组患儿在实施综合型康复训练方式基础上相较于常规组而言无论是GMFM数值还是综合功能实际评分都具有明显的对比差距,此外综合组通过良好的训练治疗实际训练显效率高达90.1%,而常规组实际训练显效率仅仅为68.1%由此看出两组患儿实际康复训练显效率之间具有较大的对比差距。总结来讲对于存在脑瘫病症的儿童给与良好的综合型康复训练能够起到较好的实际康复效果,因而可以将该种综合型康复训练在后续临床中进行大量宣传以及广泛应用进而使更多的脑瘫病症儿童受益。

参考文献:

[1]于海波,曾超高.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2:119-122

[2]周治球.康复中心与家庭结合作业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J]现代医院,2015,09:150-151

[3]O国俊.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1:4-6

[4]袁莺.三位一体康复模式对脑瘫患儿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13:74+32

[5]刘纳娥.早期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损伤综合征及脑瘫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10:77-78

[6]李水琴.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02:185-187

[7]琚国胜.对脑瘫患儿进行中西医结合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1:37-38

[8]徐群英.小儿脑瘫后的康复训练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145-146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5

特教学校面对的是一群有身心障碍的学生,尤其近年来培智生数量(在校智障儿童)呈逐年上升趋势,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如何,究竟有怎样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关键词】培智生; 音乐; 康复治疗;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38-01

特教学校面对的是一群有身心障碍的学生,尤其近年来培智生数量(在校智障儿童)呈逐年上升趋势,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如何,究竟有怎样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音乐康复治疗对促进低年级培智学生心智健康的发展出发,探索音乐康复治疗在特殊教育中的特有作用,发挥音乐康复治疗的特殊功能,让培智生通过音乐重新建立听觉意识、听觉识别、听觉顺序和记忆,以唤醒他们的音响意识,使培智生融入课堂教学中,为以后融入社会打下基础,最终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1 培智生的现状及特点

培智生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智障儿童约五百多万,入学率将近百分之八十。培智生(IQ在50―70之间)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在校智力障碍儿童,是指大脑受到器质性损伤或由于遗传因素的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等造成的大脑发育不全,形成认知、活动障碍或全面的心理活动障碍。儿童智力障碍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它除了给儿童本人带来长期的痛苦,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地精神和经济压力。

培智生特点:培智生由于智力程度和家庭环境的不同,本身的生理及心理缺陷以及在家形成的各种不良习惯,使大部分培智生造成了自理能力差,行为、语言、自制力以及情感等方面的障碍,很难融入课堂学习。教学中培智生典型的三个方面行为特点:

1.1 语言能力发展迟缓,导致言语沟通障碍。培智生由于生理及心理原因,语言发展很缓慢,理解能力很受影响,并且大部分培智生不懂也不肯用说话去表达自身的心意。因此,不会和老师、同学沟通,进而经常会与别的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去伤害别人。

1.2 感官反映异常,导致社会行为偏差。培智生不仅智力上有别于常人,在很多感官反映方面,也同样有很多异常。例如,他们会害怕过分强烈的阳光,或者说光线带来的转变他们也会害怕;他们不敢与人举行目光接触,当你直视他的眼睛的时候,他就会不知所措,甚至是暴跳如雷,从而导致不正确的行为,如不遵守秩序、攻击性语言、随意活动等,是很多智障儿童的问题。

1.3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较慢,导致动作不协调。培智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较慢,导致培智生的很多动作不协调或者很多动作不会做。例如,双手协调能力不好,系扣子、绑鞋带等动作很难完成;不会双脚跳;手脚协调能力差等等。

2 音乐康复治疗的理论意义

音乐治疗是通过知觉、动作、情绪三者相互刺激而产生的治疗作用。目前,世界先进的“创造性音乐治疗”,该理论创始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儿童音乐治疗中心Noroff、Robbihs教授提出的“音乐儿童”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地儿童音乐治疗专家的广泛认同,并在几十年的临床中形成较成熟的儿童音乐治疗方法体系。他们认为,每一个正常儿童都生来具有各种潜在音乐能力。当一名儿童表现出某种音乐能力缺乏时,就意味着他的生理或心理的某些方面有了障碍,为了矫治这些障碍,音乐治疗师可侧重训练儿童这些方面的能力,当儿童的音乐能力得到恢复和发展时,他的某些生理或心理问题就会相应的得到改善。

奥尔夫音乐治疗理论认为,音响刺激有令人信服的力量,能激发孩子们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反应,那些生动的音乐不仅仅能激发他们,而且能帮助他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更大的影响。在音乐创造的无威胁的环境中使他们的反应变为积极的和有目的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建立音乐治疗师们之间、孩子们和音响之间、孩子们自己的和乐器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能通过音乐的体验来发展和整合他们的听觉、视觉和触觉作用,以及驾驭空间的能力。同时,这种体验还能针对性的激活他们的认知过程。

加德纳教授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包括: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等八个方面的智能。而音乐康复治疗是利用各种音乐治疗活动,如唱歌、节奏训练、音乐游戏、音乐聆听、乐器弹奏等,配合智障儿童心理学来促进培智学生在学习障碍、行为障碍、语言障碍、沟通障碍、感情障碍等方面的发展。

3 对培智生进行音乐康复治疗的目的

3.1 运用音乐活动,促进发展培智生语言交流沟通能力 。

语言交流沟通能力的局限性是培智生重要的障碍,轻度和中度的培智生是可能发展基本的语言能力的,音乐活动是一种学习交流沟通技能的理想方法。音乐治疗师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音高、力度、歌词等来发展培智生的表达性语言、接受语言和接受指导的能力。另外,音乐活动还可以帮助培智生发展和提高语音的范围、音高辨别、语音的清晰性、语音的质量;接受来自环境中的声音,或称听觉感,是理解语言的前提。而培智生通常缺乏区分环境中有意义的听觉刺激与无关听觉刺激的能力,从而不能够获取交流信息。音乐康复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音乐活动的练习,如对各种声音的定位、识别和区分等活动,帮助培智生增强听觉系统的功能;每一次音乐治疗的过程都应该包含许多语言的体验,例如使用旋律和歌词有反复的歌曲,强调某些重要歌词的歌曲,以帮助培智生增强对内容的记忆。音乐康复教师说话尽可能地清楚,使用简单句子,并给培智生足够的时间来反应。另外,要提倡使用视觉提示来促进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有关秋天的歌曲和活动时,使用落叶、水果、农产品等秋天常见到的物品等。

3.2 音乐治疗活动,促进发展培智生获得正确社会能力 。

培智生通常都存在获得正确社会能力方面的困难。有组织的音乐活动,如歌唱、节奏与运动结合等活动提供了一个学习社会行为的环境刺激。集体的音乐治疗过程可以增强培智生合作、分享、遵守秩序、正确的礼貌行为等体验。例如,“你好歌”让培智生学会说出其他小组成员的名字、正确的问好行为(如握手)以及遵守秩序。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对智障儿童的参与和配合来说是一种有力的强化剂,通常可以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力。因此,对大多数智障儿童而言,参与音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那些不正确的行为通常都会明显减少甚至完全消失。有经验的音乐治疗师会巧妙地把各种愉快的音乐活动,如乐器演奏、唱歌、聆听、音乐创作,以及在音乐伴奏下运动等,变成一种强化刺激来增强智障儿童正确的社会行为。

3.3 音乐康复治疗,促进发展培智生运动技能 。

运动技能的发展与学习有很大关系。轻度或中度培智生可以学会精细肌肉群和大肌肉群的运动技能,但在熟练程度上可能不如正常的同龄儿童。但是音乐治疗活动可以促使这些培智生更积极地参与运动,从而对环境作出较积极的反应。音乐活动可以包括非常简单的活动,如根据简单的节奏摇摆、点头或踏脚,也可以较复杂的舞蹈活动。音乐的节奏因素为培智生提供了运动的结构和动机,可以帮助培智生学习走、跑、跳等动作。同时,这些运动又会促进培智生的自我身体意识、平衡感、空间感、敏捷性、力量感、偏侧感、方向感以及其它基本的学习能力。对较严重的培智生来说,在开始阶段时尝试有节奏的运动过程比成功完成这一项运动更重要。当培智生能较自如地运动后,就可开始鼓励培智生按照音乐的节奏来运动。象跳舞这样的大肌肉群的运动,可以帮助增强培智生的肌肉力量,发展协调能力、敏捷性以及平衡能力。

将音乐康复治疗方法自然的介入到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效果也是意想不到的。它将为我们这些特殊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让培智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内部资料 《音乐康治疗复讲义》

[2] 教育部组编 《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陈菀 《儿童音乐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

[4] 李天心等 《当代中发过医学心理学》科学出版社

[5] 高天 《音乐治疗法基础理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6] 苏琳(译) 《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英译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6

小儿脑性瘫痪(CP)系指患儿在胎儿或婴幼儿期由于非进行性的损伤或脑缺陷引起的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疾病,也常常伴有智力、言语、行为、视力、听觉、学习等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存质量[1-2]。近年来,随着新生儿成活率的提高,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就目前现状而言,小儿脑性瘫痪并不能完全治愈,但积极的治疗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患儿功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3-4]。本文为探讨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特选取3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患儿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患儿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诊的30例符合2006年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制定的小儿脑瘫诊断标准的患儿,随机将其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与引导式教育治疗组,每组患儿15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中男患儿7例,女患儿8例,年龄在1-6岁之间,平均为(3.7±0.4)岁,患儿中11例为痉挛型,1例为肌张力低下型,另有3例为混合型;引导式教育治疗组中男患儿8例,女患儿7例,年龄在1.5-7岁之间,平均为(3.9±0.3)岁,患儿中10例为痉挛型,2例为肌张力低下型,另3例为混合型。经统计,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分型方面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康复治疗组

常规康复治疗组患儿应用作业疗法、运动疗法、语言疗法等常规康复手段进行治疗。

1.2.2 引导式教育治疗组

引导式教育治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首先对患儿进行前期评估,然后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阶段评估,从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在引导员和辅助人员的指导下分步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活动。对于3 岁以下的患儿,以“八节亲子体操”进行双臂前平举、双腿屈伸和翻身运动等动作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以30min为宜;3-7岁的患儿要进行肢体、户外认知学习以及心理的被动和主动训练,每次训练时间可延长至1h。

1.3 疗效评价

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颁布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对脑瘫儿童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进行综合评定[5];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评估包括个人卫生动作、交流认识动作、进食动作和步行动作等50项内容合计100分,如若训练后ADL评分提高20分以上则评定为显效,提高1-20分之间评定为有效,0分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结果以P

2 结果

2.1 两组脑瘫患儿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评定结果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儿认知、运动、言语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评定结果

结果表明:两组患儿治疗一年后,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2.2 两组患儿治疗1年后疗效比较(ADL评分)结果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1年后疗效比较(ADL评分)结果统计

结果显示:引导教育治疗组患儿显效14例,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的11例,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