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的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的发展史范文1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而不是“非科学的”、“不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更不允许有任何意识成见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观察社会问题的方法,他要求我们在对待国家的发展问题上,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先入为主,更不能戴着意识形态的框框看问题。什么是科学的,什么就是对的。
纵观世界百年史,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史,两种意识,两种社会发展体制的较量。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都在走一种极端,虽然各有千秋,但也各自不同存在一些弊端。人们总是站在其中一种体制的角度来观察社会,来看待国家的发展,人为地将许多措施和做法归纳在其中一种体制中,而不是用实事求事科学的眼光去总结去运用。比如,一谈到计划经济就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一谈到巿场经济就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一谈到合作化就认为是搞社会主义,一谈到私有化就认为是搞资本主义;如此种种都不是科学地看待问题。应该说:什么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什么有利于人民的富强,什么就是对的!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决不是一句空话,他既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也不是苏联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针对中国国情的,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实践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经济体制。这种体制需要我们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完善,去创新。所以说:科学发展观的关健是“科学”。
科学的发展史范文2
论文关键词:电气工程技术;电气学科;发展史
一、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史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是现代科技领域核心学科之一,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为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21世纪的电气工程概念已经远远超出这一范畴,如今电气工程涵盖了几乎所有与电子、光子有关的工程行为。电气工程的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了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因此,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1.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及通讯技术的发展
大自然中的雷电使人类对电有了最早、最朴素的认识,天然磁石吸铁是人类对磁现象的最早观察,然而,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始于16世纪的英国,1663年德国科学家盖利克发明了摩擦起电的仪器,1729年英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可以通过金属传导等等,这是人类对电的早期实验,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与发明。
(1)库仑定律。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总结出: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库仑定律。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从定性阶段进入了定量阶段。
(2)“伏打电池”。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把任何潮湿物体放到两个不同金属之间都会产生电流,一年后伏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自此人类对电的研究由静电扩大到了动电,开辟了电学研究的新领域。
(3)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和安培右手定则。1820年奥斯特偶然发现通电铂丝周围的小磁针发生轻微晃动,之后他经过反复实验证实了这一发现。其后安培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右手定则,发现了电流方向与磁针转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安培还通过实验发现了两个通电导体和两个通电线圈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奠定了电动力学的基础。
(4)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是第一个成功完成磁生电实验的人,并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五种情况:一是变化着的电流;二是变化着的磁场;三是运动的稳定电流;四是运动的磁场;五是在磁场中运动的电线。法拉第把这一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的发现使生产电成为可能,至今,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都是运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5)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总结了前人的一系列成果,用数学方程式表示电磁场,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揭示了光、电、磁本质上的统一,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73年他出版的电磁场理论经典著作《电磁学通论》是里程碑式的自然科学理论巨著。
任何科学发明与发现都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不懈努力的成果,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高斯、赫兹,美国物理学家亨利,俄国物理学家楞次等等都为电磁理论的形成作出过贡献,本文不在一一类举。
电磁理论的建立为无线电通信揭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通信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先后发明了有线电报、有线电话和无线通信。
2.电工技术的初期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以机械化为特征,中心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中叶,以工业生产电气化为主要标志,其成果是电力、钢铁、化工“三大技术”与汽车、飞机和无线电通信“三大文明”,其中心在美国和德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以社会生产、生活信息化为特点,又叫新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从电工技术初创和应用开始的。
(1)直流发电机的诞生。1831年英国企业家研制出了史上第一台发电机——蒸汽动力永磁发电机;1832年法国科学家匹克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直流发动机;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励磁直流发电机;1870年格拉姆发明了实用自激直流发电机,结构可靠,电流稳定,输出功率大,被各国广泛采用作为照明灯电源。
(2)远距离输电和电力工业技术体系的初步建立。1875年法国巴黎火车站建成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火力发电厂。爱迪生不仅发明了灯泡,他还在1882年建立了美国第一家直流发电厂,装有6台直流发电机,通过电缆输送照明用电,不过当时的最大输送距离只有1.6km。之后爱迪生还建立了一座水电站,形成了电力工业体系的雏形。
(3)交流发电机电荷电动机的诞生。1876~1878年俄国人亚布洛切科夫成功试验了单相交流输电技术。1885年,英国工程师菲尔安基设计的第一座交流单相发电站建成。同年,美国人威斯汀豪率领的团队完成了交流发电、供电系统,并创建了交流配电网。1883年,美籍电气工程师特斯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电动机,5年后他又发明了两相异步电动机和交流电传输系统。1888年,俄国工程师德布罗夫斯基和德尔伏发明了三相交流制。1891年,德国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三相交流发电机,并建成了第一条三相交流输电线路。自此,三相异步电动机得到了广泛应用,电能逐步取代了蒸汽成为动力源,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3.电工理论的建立
(1)电路理论的建立。关于电路的早期研究有:1778年伏特提出了电容的概念,给出了导体上储存电荷的计算方法Q=CU;1826年欧姆发表了欧姆定律;1831年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1832年亨利提出了磁通量计算公式。
1845年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提出了关于任意电路中电流、电压关系的基本定律:电流定律(任意时刻电路中任何一个节点的各条支路电流的代数和为零);电压定律(任何时刻电路中任意一个闭合回路的各元件电压的代数和为零)。这两个定律发展了欧姆定律,奠定了电路系统分析的基础。
1853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推导出了电路震荡方程,并得出了莱顿瓶发电过程中电流在反复震荡且不断衰减的结论,并计算出震荡频率与R、L、C参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动态电路分析的基础。1855年,汤姆逊还建立了长距离电缆的等效电路模型。
1893年美籍电气学家施泰因梅茨提出了计算交流电路的方法——“相量法”,其实用、易懂,至今在分析正弦交流电路时依然沿用此法。
其间,赫尔姆霍兹提出的等效发电机原理、基尔霍夫建立的长距离架空线路参数电路模型、亥维赛德找出的求解电路暂态过程运算法、傅立叶用数学方法建立的热传导定律等等都对电工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2)电网络理论的建立。通信技术的兴起推动了电网络理论的发展。1924年,福斯特给出了电感和电容二端网络的电抗定理,建立了由给定频率特性设计电路的电网络理论。
1945年美国科学家伯德总结出了分析线性电路和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1953年梅森创建了采用信号流图分析复杂回馈系统的方法,并被广泛应用。20世界50年代美国科学家达默制成了第一批集成电路,从此电路理论中增加了对含源器件的电路分析和综合。20世纪70年代在L.O.Chua等科学家的努力下,器件建模理论逐渐日趋完善。20世纪中期计算机的出现使电网络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成为电路理论研究中的基本手段。
4.新技术革命对电气工程技术的推动
20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又称为新技术革命,以核能、宇航和电子计算机这三大技术为主要标志。这个时期的主要理论是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这三大理论的创立为通信工程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方法。
(1)计算机的升级换代对电气工程技术的推动。自19世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走进了信息时代。1952年出世的第一代计算机使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不仅体积巨大,而且耗电量惊人。1959年~1963年生产的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替代了真空电子管,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减少了耗电量,减小了体积,运用在了军事和科研领域。1964年~1970年生产的第三代计算机用集成电路替代了晶体管,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运算速度而且降低了成本,计算机开始进入到了普及阶段。1971年至今生产的第四代计算机使用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计算机普及到了个人。计算机的升级换代推动了控制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计算机管理生产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技术手段。20世纪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生活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从此进入信息时代。
1920年人们发现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有反射作用。1935年人们发现了雷达并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通信领域。1964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突破了大气层对无线电波的屏蔽,实现了宇宙范围的无线电通信。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使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寻呼机和移动电话逐步得到广泛使用,现今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之一。
电气工程技术发展史再次印证了这样两个真理:一是任何理论的创立和技术的进步都要靠众多科学家甚至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实现,特别是在学科相互融合交叉的今天。二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导致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二、电气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按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划分,电气信息学科类属工学门类(门类编号08),其下设五个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编号0808)、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这五个学科有着相同的学科基础,都是研究电磁现象及其应用的基础学科与技术工程的综合,电能的突出优点在于:它既是易于传输的工业动力,又是非常可靠的信息载体。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都是从电类专业派生出来的弱电学科,在19世纪末电工科学技术已形成了电力与电信两大分支。
我国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二级学科编号08080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0803)、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4)、电工理论与新技术(080805),电气工程包含的专业基础理论有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电磁理论、MATLAB仿真等。专业理论有电力系统及其暂态分析、电力电子、电机学、高电压与绝缘、电力拖动、输配电、工厂企业供电、电力市场等。
19世纪末欧美大学先后设立了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专业,100多年来,其名称虽然没变,但内涵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欧美的电气工程专业是以电力工程为主,现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已成为该专业的核心,美国一些著名高校甚至已不开设电力工程研究方向。有些大学把计算机技术从电气工程系分离了出去,单独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
我国的电气工程始于1908年上海南洋公学的电机电工学科,就是上海交大的前身,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917年该校的电机专科设立了电讯门,即我国最早的无线电专业,如今的电子信息及计算机专业群都是由此发展演化而来的。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建国后,我国建立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其中大多设立了电机工程系。1977年以后,大部分高校的“电机工程系”陆续更名为“电气工程系”,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又把“电气工程系”发展成为“电气工程学院”。我国的电气工程虽然与国外名称相同,但内涵有很大区别,我国大学一般都是强弱电分开,即电气类与电信类分设在不同的学院。
100多年以来,电气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覆盖多门类交叉学科、应用领域广阔的完善的学科,形成了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机电结合的学科特点。
国外发达国家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在学科中融入大量信息技术知识。在全球信息化的当今,信息技术以指数速度进步,它曾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将为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工具与技术支持,对电气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作用。国外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如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都把电气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放在同一学院,以利于在电气工程学科中融入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
(2)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域,大量的研究都是在跨学科领域开展的。
(3)与企业联系密切,科技成果转换能力强,引领产业技术更新。
三、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与电气工程学科相关的产业主要有电力工业、电气装备制造业以及几乎所有使用电力的行业,电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
1.可再生能源技术
199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仅占一次能源的18%,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一次能源的22%,21世纪,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下面着重介绍人类的未来能源——氢能。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把氢能作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氢能有其他能源无与伦比的优势:
(1)清洁。其反应后的生成物为水和氮化氢,对环境没有污染。
(2)储量丰富。地球上的海水所含的氢用来发电就够人类用数亿年。
(3)热值高。单位重量的发热量叫热值,氢的热值是汽油的3倍,煤炭的4倍。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在斥巨资研究这一能源,但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距工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2.输电信技术
超导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发展趋势。
(1)超导储能系统。将电能转换为电磁能,利用超导线圈储存起来。超导储能系统是除电池储能系统之外的又一储能系统,其使用将提高电网的安全性。
(2)超导故障限流器。利用超导体超导与正常状态的转变特性,快速限制电力系统故障短路电流,保障电网安全。
(3)超导大容量电缆。可大大降低输电过程中的电耗,提高能源效率。
灵活交流输电技术(FACTS)。用大功率电子器实现对电力系统电压、参数、功率、相位角等的实时调节控制,以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和输电过程中的能耗。
科学的发展史范文3
一、坚持突出思想性,真正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党的自身建设的思想武器。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党始终坚持:
——突出思想性,必须始终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深化理论学习。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首先要转变和解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思想障碍。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学、专题调学、专题导学,使广大党员干部做到边学习边提高,切实地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正确思想、清晰思路和工作动力。
——突出思想性,必须加大思想解放力度。解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本性要求,也是我们应付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因此,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来推动科学发展,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党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更加符合开拓创新的发展要求。
——突出思想性,必须坚定科学发展信心。近一个时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市政行业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有:一是“原动力”受到考验。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战略调整,在保增长的前提下,市政管理连续几年的高投入,需要努力争取和保持。二是“后继力”受到考验。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来的奋斗,县城的市政建设和管理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和水平。如何继续保持持续、协调、高速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三是“公信力”受到考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和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如何营造良好的市容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广大市民群众享有实惠,令其满意,是需要我们真抓实干的首要任务。
因此,充分认识本行业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认真剖析各种不利因素和压力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党和国家采取的应对政策和措施的各种有利条件,从而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真正增强凝聚力和合力。
二、坚持突出实践性,真正用科学发展观解决突出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它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对于更好地坚持知行合一,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因此,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一是要注重实践特色,把解决突出问题放在首位,做到边学边改,边提高边解决问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二是要注重改善民生问题。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际上就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识民意,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迫切要求的实事、惠事。三是注重促进行业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推进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根本任务。在活动中,通过深刻认识、查研问题、创新观念、理清思路、强化整改,从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全力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经济环境,为推进我县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
三、坚持突出实效性,真正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市政事业的和谐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须突出实效性,认真结合行业实际,将解放思想、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创新管理和让群众得实惠工作有机结合,有序推进、有效落实。
(一)切实强化思想意识。1、要树立危机感,认真解决“满足现状,盲目乐观”的思想。要打开山门看世界,与发达地区对比,要明白自己的缺点,清楚自己的不足。2、要树立艰苦奋斗精神,认真解决“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的思想和工作讲困难、提条件、索报酬的现象。要树立“艰苦奋斗,居安思危,不进则退”的观念。3、要树立行业形象,认真解决“管理为大,以我为主”的思想。着力克服因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而时有出现对服务对象态度粗暴、方法生硬的现象,要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科学管理。4、要树立为民思想,切实转变作风,继续深化“问责行动”,克服岗位意识不强的问题。
(二)切实推进观念转变。1、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上,要认真克服办法不多、路子不广,市政资源的开发利用仍需加强的问题。2、在行业管理改革上,在管理型向服务型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要正视客观因素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困扰,花大力气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是市政管理逐步跟上和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县城市容环境不尽人意的现象有根本性的转变。
(三)切实抓好队伍管理。1、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要始终坚持针对性地开展政治思想工作,认真克服“以干代学”、“以干挤学”问题。2、进一步振奋干部职工队伍精神,认真克服因工作不够用心,以致管理质量、服务质量低下的问题。3、在制度建设上,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的监督机制,使个别人员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松懈,违反规定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变。4、大局观念一盘棋思想要真正确立,认真解决部门间存在的分工等于分家,团结、协作配合不够等问题。
(四)切实推进管理创新。1、继续加快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升级改造和亮点建设,全力提升县城的城市品位。
2、继续推进城管联合执法、综合整治步伐,努力克服“脏乱差“现象。3、继续加快市政公共设施维护管理面向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步伐,逐步实行目标管理、外判承包,努力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
(五)切实关注民生,着力化解热点、难点。1、全力解决“垃圾出路”问题:(1)进一步推进垃圾收集改革,全面实行城区上门收集垃圾服务,力争覆盖率达100%。(2)努力向省、市争取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立项入笼;力争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3)加强城区垃圾中转站配套建设,努力将垃圾二次污染降低至最低点。
2、全力抓好“百姓路”、“百姓灯”建设
科学的发展史范文4
5年前,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在广州酝酿,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5年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发展观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越来越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与此同时,科学发展观本身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入点是学习,落脚点是实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今年上半年进行的思想解放学习讨论活动本质是基本一致的。解放思想,就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转变那些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为科学发展扫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则是站在理论高度,更全面、准确地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把握实质、融会贯通,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素质,真正用扎实的理论武装全党、指导行动。
学贵致用。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在学习掌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之后,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成了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突出实践特色,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让科学发展观落到科学发展的实处。
科学的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波普尔与库恩 科学发展模式 证伪主义 科学革命 科学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88-02
一、引 言
波普尔和库恩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为推动科学哲学的进步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在科学哲学思想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舒炜光等学者认为科学哲学是沿着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历史主义、科学实在论……的路径在曲折中发展着。[1]可见,波普尔与库恩在促进科学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是波普尔和库恩科学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思想。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代表,从证伪的角度看待科学的发展,一个理论经证伪被另一个理论代替,科学才能发展。而库恩是历史主义的代表,他用历史主义的态度和范式理论去考察评判科学是否发展与进步。波普尔、库恩两位科学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科学发展模式加以阐释,通过比较研究两者的科学发展模式,对于深刻揭示出科学发展的规律与与科学社会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概述
科学发展模式是关于科学发展规律性、特征、内在运行机理的认识总结,反映了科学发展的本质。有人认为它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科学是怎样发展的?科学发展的形式是怎样的?什么是科学知识增长的动力和机制等等问题。[2]波普尔和库恩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回答了这些问题。
波普尔通过猜测与反驳两个环节来建构他的科学发展模式,他认为,“科学中,知识积累远不及科学理论的革命变化”。[3]科学理论的更替过程是科学知识增长过程,科学的发展有其特有的模式。波普尔采用“四段图式”来描述他的科学发展模式:P1TTEEP2,用中文文字来表达就是:问题猜想反驳新的问题,把科学看作是永无止境,不断发展,向真理逼真的过程。从整个过程来看,科学首先是从问题P1出发,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猜测性的理论TT,在此期间,各种理论相互竞争、相互批判,同时接受经验的检验,由此筛选出逼真性程度更高的理论EE;新的理论EE被证伪,出现了新的问题,“证伪主义”理论方法内含于整个过程之中。波普尔从批判理性出发,反实证主义之道,用证伪的眼光看待科学的进程;有人认为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不应该是消极地等待经验事实的到来并为之积累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创新的过程。[4]他突破了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局限,把科学发展从静态的积累过程转变为动态的批判过程,在科学哲学发展的历史上,是一种极大的进步。波普尔的动态科学发展模式即“证伪主义”发展模式,它较为深刻的回答了科学是怎样发展的问题,对于发现科学发展规律,促进科学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对于波普尔,库恩以“范式”为核心概念,阐述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他把科学发展的阶段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前科学时期,这个时期科学家对问题的解答各抒己见、没有形成的统一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处于相互争论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常规科学时期,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即范式的形成时期,科学共同体共同维护和发展范式,[5]此时范式趋于常态化;第三个阶段是危机或反常阶段,这个阶段出现越来越多的反常现象,科学家对原来秉持的范式开始怀疑,引起信念上的危机,导致科学共同体分裂,最终结束了统一的范式;第四个阶段是科学革命时期,这个时期,库恩认为是新范式代替旧范式,新旧范式更替的过程;是量变和质变,进化与革命相统一的过程。事实上,科学革命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创造一种新范式去取代旧范式,促使科学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从整个过程来看,这也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用图式表示: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或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库恩从历史主义方法论的角度较好的回答了科学是怎样发展的,科学发展的形式是怎样的等诸多问题,对于深刻理解科学知识的增长机制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发展模式的比较
波普尔以批判理性的态度来阐释科学的发展,直接冲击了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进步的描述。库恩在扬弃波普尔证伪主义质变的科学发展模式论调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常规科学发展的量变因素,使两者得到结合,形成了历史主义方法的“范式”科学发展模式。波普尔和库恩都用自己的理论体系说明了科学进步的机制,两者的科学发展模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所以有必要在此探讨。
1.相同点
(1)都反对科学知识静态的增长过程,强调知识动态的增长过程。逻辑实证主义把科学发展当作经验事实的堆积,[2]从事实材料到事实材料的简单证实过程;而波普尔证伪主义认为科学是经过证伪发展的,不能得到证伪的事实是不能称其为科学;库恩也反对经验事实的简单归纳就认为是科学的观点,科学知识是新范式不断取代旧范式而增长的。
(2)都强调科学发展的革命性特征。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证伪,不断革命,质变的过程;[2]库恩把科学发展当作“范式”革命的过程,是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
(3)都强调非理性因素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科学的发展是主体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等理性因素在科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把非理性因素排除在外;然而证伪主义和范式理论都注意到了非理性因素,认为人的非理性有时候起着基本的决定作用。
2.不同点
(1)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不同。波普尔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是“问题”,科学的发展是从问题到问题,是科学知识增长的源泉,正是这样我们才有动力去解决问题,发展知识;而在库恩那里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是“范式”,问题要在“范式”的指导之下,科学才能取得进步。
(2)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波普尔科学进步的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即可证伪度,如果一种理论经受住了检验,那么它是科学的,反之则是非科学的;科学是沿着这个标准不断发展的。库恩认为,一个进步的理论必须具备五个特征: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富有成果性。[6]
(3)科学发展的过程不同。证伪主义和范式理论都强调革命的作用,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强调科学发展的质变,突出“证伪”的过程,忽视量变的积累过程,是一种“一次革命理论”;而库恩“范式”科学发展模式考虑到了渐进的累积过程,即常规科学的作用,是量变与质变、连续与中断的统一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科学交替发展理论”。
四、结束语
科学的进步与科学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一个成功的科学发展模式不仅能合理地解释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能从本质上提示科学发展的规律性,[2]也最终促进科学的进步,为科学社会学的发展研究指出了一个将科学的认识方面和社会方面结合起来研究的新方向。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透视出波普尔、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的异同,二者思想已成为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和科学史联结的桥梁,使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跨入新的历史时期。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走了与逻辑经验主义相反的道路,用批判理性的态度去评判科学的发展,否定了逻辑经验主义的证实性特征及其理论体系,用证伪的眼光去看待科学;而库恩的科学革命发展模式引入历史的因素,从根本上否定了逻辑主义,用“范式”概念去解释科学的发展。同时,两者还存在相同之处,波普尔和库恩都强调非理性因素与革命性的作用,认为科学的发展渗透了人的非理性因素,也是不断革命的过程。研究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发展模式的异同,对于寻求科学哲学发展的逻辑主线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因为科学哲学的发展并不是一个间断性的过程,而是各个阶段相互之间联系着,不同阶段代表人物的某一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对思考科学哲学的发展是有帮助的,这就需要我们用不同的视野去审视和挖掘相关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舒炜光、邱仁宗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评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宋芝业.波普尔与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比较[J].理论学习(学术研究),2005(8):62
3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戴季重、周煦良、周昌忠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 严婷.科学哲学发展的历史辨析——库恩与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比较[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9):80
科学的发展史范文6
摘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观念的创新。本人对以人为本发展、经济均衡发展以及“人―社会―环境”系统科学发展的再认识。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念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党在总结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发展的本质、发展的模式的认识,及时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它摒弃了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建立起以主体人为中心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相和谐的发展观,为我们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的发展和“人―社会―环境”复合系统的和谐运转提供了理论指南。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它要求满足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个性;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实践中就是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类”和“个体”在体力、智力、心理、品德、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也既是全人类和个体的人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随着西方工业化的蓬勃发展,建立了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发展观。科技进步和工业化创造了极为丰厚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这种以“经济增长”为标志的传统发展观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给所有人带来普遍的福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实践过程中,人只是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积累的工具,人的全部意义被淹没在对物的片面追求中,成了单纯意义上的“经济动物”。人性的丰富内容被纯粹的物的需求所取代,人对自我的认识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完全服从于逐物的需要。这种发展的物本倾向,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人的发展仅仅体现在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的能力提高上,其它方面诸如政治品行、精神文化修养、思想品德素养往往被忽略。人的片面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发展的畸形,因此生态恶化、贫富悬殊、价值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一系列涉及社会、自然发展的严重问题的出现就成为必然。
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发展的主题,也即发展要以人为本。这是人类在对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尤其在对传统发展模式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的反思中所获得的理性认知,同样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上世纪中后期,传统发展模式暴露出许多问题;我们党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经过深刻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吸取西方先进发展理论,及时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新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把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和个人的需求作为指导发展实践的出发点,注重转变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传统发展模式,强调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通过经济社会的全面和协调的发展 ,就能够使每个人广泛地享受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化文明建设的成果,就能够创造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能力发展需要、个性塑造需要的外部条件,促使主体性的人从传统发展观下单纯的“经济动物”中摆脱出来,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经济均衡发展的理念
经济发展是发展的最重要内容,能够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历来是各国注重的头等大事。我们党也指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③但是,在不同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是不同的,所取得的发展效果也是有差别的。
我国地域广大,自古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就很不均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影响等方面原因,东部沿海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更快,导致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固有的“二元制”经济体制的存在更是加剧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低产出、低效益、低稳定”的“三高三低”经济增长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层出不穷,使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均衡的经济发展不利于长久的社会稳定和资源的长期利用,从经济的长期发展考虑,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拥有量相对较低的国情要求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经济片面发展的做法。
在充分意识到不均衡经济发展所暴露的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也既是说经济发展要走均衡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控制贫富差距应当成为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的一个重要视角。一方面要保护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自由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再分配制度的完善,对那些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和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扶助,坚持更广泛范围内的经济成果的分享。要做到这些,在促进经济发展时,就应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彻底摈弃以资源高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注意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优化相协调。把合理保护开发和节约自然资源放在经济发展中更重要的地位上,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和生态化循环式的农业发展道路,促使经济发展的增长和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使经济由不平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
三、科学发展观提出“人―社会―环境”系统和谐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一个“人―社会―环境”复杂系统和谐运作的过程;发展应是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前提下,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优化相统一。
人的全面的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合理的张扬,人的能力的多样性得以显现,人的体力、智力、思想文化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促使人在复杂多变的发展中能够应付自如,表现出更强的主动进取精神和创造力。以人为本的发展保证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使人民群众以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参与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更加优美、更能适合人的生存和生活的环境条件,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不断的进步。
社会发展和环境的优化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发展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仅包括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包括政治文明、精神文化文明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认为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人们才会得到足够的物质供应,才能够把劳动当作自我完善的根本手段,而不是仅作为谋生的手段;也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人们才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不断提高自己。同时,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经济的发展应该和社会其它方面的发展相协调,指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亦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它认为建设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新型民主体制是人走向全面发展的政治前提;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化文明,将会奠定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也具体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生活密切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矿产资源以及丰富的动植物等等,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发展实践中,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就将会具备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优良的环境条件,这些都会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环境的优化相辅相成,构成相互促进、不断提升的互动过程。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是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必须紧密结合。明确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明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④这种互动的关系同样也适合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自然环境优化三者之间。自然环境的优化为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物质来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又为环境的优化提供智力和文化支持。因此,在发展中,我们应该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人、社会和环境的发展相统一起来,保持“人―社会―环境”系统有序、有效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