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急救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院内急救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院内急救预案

院内急救预案范文1

【关键词】急救医疗;院前院内;无缝衔接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76-01

急救医疗在保护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突发性灾害事故中担当了很重要多用,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在迅速的开展,国家明确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定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范围内。所以,建立急救医疗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绿色通道机制,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民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实现了院前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使绿色通道更加通畅,伤患者得到更快速、更有效的治疗,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院前院内急救的涵义

院前急救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的在事发现场和转运途中的急救医疗行为。院内急救则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依托医院和急诊科进行的急救措施。院前急救环境复杂,急救大多在事故现场、或救护车内进行;医疗条件受限,除观察伤病员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外,辅助检查一般情况下只能开展血糖测定、心电图、心电监护等检查,药品仅备有抢救药品,医疗设备配有便携式呼吸机、除颤监护仪、心电图机;对参与急救的护理人员要求高,技术力量单薄医师需要现场完成院前急救病历,以便与院内交接。院内急救具备处置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条件,急救器材和药品配备齐全,急诊科医护人员配备较齐,技术力量强,与各专科和医技科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案和接收群体伤病员的措施和能力。

2现状国内急救现状

国内对急救医疗服务机构性质的研究表明,国内缺乏统一规范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标准,急救医疗服务中相关法规、规章不够健全,各个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技术以及环境不同,急救医疗模式也花样百出,莫衷一是,比如各自为阵,“独司其职”、设备不同,难以连接、联系、沟通有限,技术措施难以顺利延续。而且对于急救当中城乡之间分层急救网络搭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的层面,没有对解决急救医疗院前院内无缝衔接问题的路径、方法、对策进行深入分析。

3 关于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建议

3.1加强急救医院网络的建设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2003年82号文件要求:“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根据需要选择若干综合医院急诊科、急救中心纳入急救网络,负责接收急诊医疗救治,并向相应专科病房和其他医院转送”。网络医院是区域性水平的院内急救医疗的中心医院,发挥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的技术支撑作用。必须坚持平战结合的原则,建立专门组织,加强急救医疗队伍和技术建设,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相关的培训和演练,畅通信息交流的渠道,接受省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和指挥,并随着急救医疗指挥决策系统建设逐步完善,实现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联网运行。

3.2标准化院前急救医疗

院前急救人员的准入是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部分,医务人员必须正规培训方可上岗,应该是具有高年资住院医师资质,并在医院急诊科接受过培训并有急诊科工作经历。 院前急救管理标准化,包括接警出车时间,院前急救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现场处置次序,知情告知制度的落实,送往医院的原则等等,这些也是保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部分。急救车物品配置的准备化,除了根据院前急救工作的需要配置监护仪、心电图机、吸引器、简易呼吸机、血糖仪外,重要的是要定期检查仪器设备的完好情况,以备不时之需,并建立台账。

3.3 重视技术,减少衔接障碍

同为EMSS的组成部分,其医护人员应该具备同等的素质,无论是院前还是急诊室的医护人员,最好都是经过急诊急救专科的轮训,是一个合格的急诊急救医护人员,规定新进医护人员三年以上都必须到急救中心来轮转培训,相同的医护技术是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前提。在一定意义上讲,院前急救处于与院内急救同等、甚至更重要得地位。如果将一个几乎没有生命体征的病员“搬运”到了医院,那么,这次抢救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3.4 加强相互沟通

有了共同的技术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也是不能完成无缝衔接的。各单位有各自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实施之前如果有变化,工作中如果发现问题,都要及时互相讨论,把两个单位的工作流程连贯起来,最好能定期和不定期的召开协调会。医院或者是院前医疗机构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都要及时通报。如院前与院内有良好的沟通,院前的医生完全可以在见到病人的第一时间内迅速作好与病人的沟通,根据病人的情况完成心电图诊断、抽取血标本等,用药也能与院内取得一致,使病人的救治时间从进入医院后的30分钟变成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后30分钟,这可能使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大为提高。

3.5 完善绿色通道

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是救治危重症患者最有效的机制。这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医院急诊界的共识。院内救治是院前救治的延续,院前急救是院内救治的前沿。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另外,院内要了解院前医护人员使用的药品、器械,至少病人生命体征监测的设备能与院内衔接。

4 结语

急救医疗是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方式,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急救医疗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是提高急救医疗效率和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方式。在面对更高的急救医疗服务要求的今天,就更应该重视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实现,不仅要从技术上解决,而且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整体入手,全方位地实现急救医疗的无缝衔接。

参考文献

[1]陆建明. 当代医院文化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院内急救预案范文2

【关键词】 Batch bluk Aceident trauma Patients Innai Emergency Security

【中国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21-01

成批意外创伤病人具有伤情复杂、病变迅速、死亡率高、并发症多、易漏诊等特点,故争分夺秒地进行行之有效的救护,为后续诊疗赢得时机,对提高救治率具有重大意义。有资料证明[1]:伤后第1小时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故又称为"黄金时间"。

1、临床资料

本组意外创伤病人共14批次,伤员共54例,其中男36例,女18列,年龄8个月――72岁,平均年龄40岁,意外创伤原因为公共汽车车祸、货车车祸、三轮拉客摩托车车祸、两轮摩托车车祸、高楼坠落、泥墙倒塌。伤情分为:昏迷11例,休克5例,呼吸心跳停止3例,清醒者35例,其中并发颅脑外伤17例,四肢伤14例,多脏器合并伤3例,软组织挫伤20例。

2、急诊保障预案制定

2.1目的和要求 严格的组织管理,加强救护配合,减少致死病例;建立急救网络,做到组织、人员、技术、思想、物质五落实。

2.2器械材、药品、物品的供应:各种抢救器材、药品、物品随时处于应急状态,机器运转正常,物品库存定量,药品有效期合格率100%。同时后勤、药剂、院内急救小组处于备战状态,随时给予物品、药品等的供应。

2.3工作运行程序:包括接诊、检诊、分组(病员与医务人员)、分流运送,使危重病人得到最快的手术和治疗。牢记抢救优于一切的原则,一般认为[2]:必须紧急处理的包括:呼吸困难或窒息、大出血、心包填塞、开放性和张力性气胸、颅内高压等,这些病员若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将明显增加病死率,降低抢救成功率。

3、伤病员急诊处置抢救原则

急诊抢救原则[3]:先复苏后固定,先止血后包扎,先重伤后轻伤,先救命后救伤,先救治后运送,急救与呼吸并重,加强运送检查途中的监护与救治。

3.1及时通知 当班人员必须大致了解情况和伤病员数量,立即通知相关职能科室,并立即通知医院突发事件抢救组。由抢救小组根据意外伤员的人数、性质、伤情组织相关人员到指定场所进行抢救,对许多危急重创病员的急救,往往时间就是生命。有资料证明,[4]:腹部脏器中,伤后到手术时间依然是决定伤死率的重要因素:伤后到手术时间1h,伤死率10%;5h,伤死率36%;8h,75%。

3.2各就各位 在统一指挥协调下,一般由抢救小组组长指挥,负责预检分诊的医护人员在所有伤员急诊的病历左上角上作编号,危重病编号在先,并简化挂号、收费化验、检查取药等程序,严禁推诿病人,护士长(或高年资的护士)负责护士人力统一调配。在现有护士人力情况下,每位护士分工不一样可分为:接诊、检伤分流、抢救复苏、液体管理、护送检查和入院。伤病员放置区域按伤情来划分,分为生命支持组:抢救室,监护室:立即手术组:清创室,手术室;延期手术组:外科病房,留观室。避免需及时处置的伤员得不到及时处理。

3.3对于休克、颅脑挫伤及多脏器复合伤的病人,必须指定专人对其生命征进行监测并记录,血压监测是判断休克的得要依据,对严重创伤的病人每隔10~15分钟监测一次,尤其要记清第一次测得数据,如再次血压低于第一次5~10mmhg,心率加快,四肢湿冷,考虑为休克或休克进展[5]。

3.4伤病员的登记,分流过程:由接诊检伤同志对所有伤病员进行较详细的登记,姓名、年龄、性别、单位、出事现场地址、进入急诊时间、记录伤病员总人数、记录分流病员最后的分流方向,以利于查询统计,更便于协助交警部门作好后续工作。

3.5各种急救药物的安瓿、输液空瓶、输血空瓶均集中放在一起,以便统计与查对,核实后方可丢弃,避免医疗差错。

3.6参加抢救的工作人员要严肃认真,动作讯速而准确,各级人员必须听从指挥又要密切配合,避免工作重复和遗漏。

4、院内医疗处置流程

院内医疗处置急救为持续高级生命支持,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循环等一系列紧急复苏术,同时采取抗休克、输液、给O2、止血、伤口包扎、骨折固定和转送检查等基本救治,在每批伤员送到急诊科至全部伤员分送到手术室等其他科室继续治疗,整个过程应该在45分钟内顺利完成。

5、体会

成批创伤病员是从健康人突然变为一个病人,加上瞬间急诊大厅内场面混乱,势必对病人造成打击,导致心理失调,加重病情。在本组病例中,通过我院突发事件抢救小组的权威性组织指挥,牢固树立时间观念,加强急诊、急救保障的相关因素管理,医护药技后勤人员的全力合作,抢救成功49例,死亡5例(其中到急诊科当时已死亡3例),死亡率9.4%,经急诊处置后,转有关科室继续治疗,其中转入手术室立即手术18例,外科病房26例,留急诊观察10例。

参考文献

[1] 尹庆荣.创伤护理最新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0(6):234

[2] 王战朝.现代创伤与急救.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1.

[3] 周秀华.急救护理.2002;8(2).1

[4] 张向东.代荫玲.大型交通事故院内急救探讨.创伤外科杂志?2002;2(1):55

院内急救预案范文3

关键词:多发伤;急救流程;一体化;效果

选择有效的多发伤急救流程的方法,不仅是临床疗效的重要评价手段,同时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临床救治率[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中心中南急救站送至医院118例多发伤抢救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女比例为57:61,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36.3±11.2)岁;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15min~1h入院急救,平均时间为(36.8±5.2)min,其中颅脑损伤33例,意识障碍30例,休克25例,眼部外伤19例,骨折类11例,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肤软组织挫裂伤;受伤原因中工伤事故48例,交通事故40例,击打伤害19例,其他11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为多发伤急救患者;患者家属在知情并同意情况下参与研究调查[2]。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资料不完全者。

1.3方法 本设计多发伤急救流程一体化主要措施为:120在接到出车电话后4min内出车并及时赶往事故现场;救护车通过医院绿色通道及时返回医院急诊中心后接诊医生做初步检查,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评估统计;根据医院应急预案和急诊科医生的评估情况抽调相应科室医生进行诊治;同时医院急救物资需要做好及时准备。患者来到医院后按照:急诊科检查、送伤员及检查入院、整理总结的顺序进行抢救。其具体措施如下:

1.3.1院前急救改进措施 医院在建立多发性急救流程一体化时需加强院前急救处理手段,120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时需第一时间安排急救车辆出车,以减少患者的等待急救时间。同时急救人员在到达急救现场时要立刻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采取救助措施,如分散人群、检测生命体征、伤情判断、对存在多个患者的现场进行捡伤分类及移送患者等救助工作,同时及时联系急诊科做好接诊准备工作及药物处理等,在急救程序完成后由医生确认签字后转运患者进行入院急救。

1.3.2院内急救处理措施 加强院内急救护理人员的合理分配,同时出车医护人员如有可能全程参加院内急救工作。急诊诊治过程中参与的护理人员在患者转送科室过程需全程陪同,在各科室进行安全交接过程结束后才能返回。对于病情严重需要立刻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手术术前准备工作,其中相关科室需要及时做好危重患者的辅助呼吸等治疗工作安排,减少患者出现缺氧及失血过多等原因引发的死亡情况出现率。

1.4观察指标 观察多发伤急救患者入院后抢救成功率及死亡率情况,同时针对其满意情况统计患者出院时的反应[3]。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x2检验计数资料,当P

2 结果

在经过本中心调整多发伤急救流程一体化的改革措施后,工作质量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出车速度提高为4min以内;118例患者急救成功108(91.53%)例,死亡10(8.47%)例;同时根据出院情况调查表显示,患者满意度提高。

3 讨论

争取时间是抢救多发伤患者成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有效的分工和合理的工作安排能为抢救工作节省更多的时间。120急救车作为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做好司机、医生、护士的整体性合作的整合工作,将原本独立的个体整合为一个小型的抢救单位,在院前抢救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4]。同时院内急诊中心需做好相关的急诊接诊准备,转入科室进行治疗过程中与护理人员需全程陪同以及时将患者的具体情况反映给科室治疗主治医师[5]。医院可以根据集中多发伤进行相应的抢救预案设定,利用平时科室交流学习时间进行相关培训,医护人员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熟悉流程。医护人员还可以采用岗位流转的方式进行技能培训,以熟悉各个抢救环节中的注意事项,在实际抢救过程中积极开展抢救工作。同时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做好手术室的术前准备工作,在判定患者的情况严重后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时,医护人员可直接进入手术状态,这样为最佳手术时间提供了保障,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救治率。

本研究中采用的针对多发伤设立的一体化急救流程,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在急救过程中分工明确、配合密切以提高救治率提供有力保障。120急救车出车速度明显提高。118例患者急救成功108(91.53%)例,死亡10(8.47%)例,说明有效的急救方案能够大大的提高急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在医院针对多发伤建立一体化急救流程能够提高患者救治率,满足患者的救治需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廖小春,陈国清.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护理与护理程序改进[J].临床急诊杂志,2011,12(5):346-347.

[2]石利国,陈英.突发性外伤的急救流程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7):1245-1246.

[3]沈爱华.院前急救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对提高救护效果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3):261-262.

院内急救预案范文4

【关键词】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经皮间隔的酒精消融术后患者;安全转运;风险管理

肥厚性心肌病(HCM)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发病率为1/500,我国约有100万人,左心室和(或)右心室及室间隔不对称肥厚为特征,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是HCM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1/4。HOCM目前尚无一种完美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仍然是基石。经皮间隔的酒精消融术(PTSMA)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与心外肥厚心肌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的优势,容易被患者及医生接受。由于PTSMA术后存在Ⅲ°房室传导阻滞、AMI、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缺点,所以选择该种治疗方法要慎重,同时要加强术后护理。因此各个环节实行风险管理都很重要,而对术后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措施也相当重要。本院DSA室到心血管病房所需转运的时间为(13±2)min。为了确保患者转运过程的万无一失,应该认真考虑转运中的风险因素[1],加强护理风险管理。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本科制定了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科于2009年6月—2012年2月共转运14例HOCM经皮间隔酒精消融术后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35~51岁,平均42.1岁。

2管理措施

2.1转运前转运人员的准备(1)要对患者有深切的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掌握人际交流、沟通的技巧,让患者感受亲情的支持与温暖。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如转运的必要性、转运中的配合、转运中的风险等,使患者有安全感。(2)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以便与转运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对照,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主诉;(3)密切观察伤口出血情况,交代患者术侧肢体制动;(4)检查静脉通道是否通畅,各连接是否紧密,并做好妥善固定;(5)必要时评估微量注射泵的用药情况,保证转运途中足够的备药。

2.2对转运人员的要求(1)必须具有高尚的医疗道德,具有急救意识和应变能力,沉着冷静、反应敏捷,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及急救护理相关的知识;(2)应熟悉病情,充分评估。由专科医师陪同,并做好充分急救。

2.3转运途中物品的准备(1)转运过程中需备好除颤器以备抢救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便于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2)为预防转运途中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携带不同的急救药品,如阿托品、多巴胺、利多卡因等;(3)转运床要有护栏,转运过程中拉起护栏,盖好盖被。

2.4转运中的监测(1)转运过程中心电、血压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2)密切观察神志、面色、胸痛、胸闷及心律失常等情况;(3)密切观察术侧肢体制动情况及伤口出血情况。

2.5转运中的协调管理(1)转运患者前,电话通知CCU病房、电梯班等部门,提前做好相关准备;(2)搬抬患者要平稳,拉好平车上的护栏。护士始终守护在患者身边,车速要平稳,勿紧急刹车和突然提速。(3)转运交接到CCU病房后,应与病房护士交代患者生命体征、术中情况、消融的室间隔动脉数量、消融后的室间隔厚度、术中酒精用量及用药情况,并观察患者神志、面色、术侧肢体制动情况及伤口出血情况。

3结果

本科于2009年6月—2012年2月共转运14例HOCM经皮间隔酒精消融术后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过程中,无医疗纠纷发生,患者及家属满意。

4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4个阶段,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的积极预防,这种积极而超前的风险管理比消极的事后处理更科学。由于PTSMA术后存在Ⅲ°房室传导阻滞、室间隔穿孔、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的缺点,所以加强术后护理相当重要。实施有效护理风险管理,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优质服务,确保患者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院内急救预案范文5

随着急诊医学地发展,急诊室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承认是一门新的独立部门。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急诊科护士个人年终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急诊科护士个人年终总结范文一我科在院领导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卫生部提出的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而我们急诊科非常荣幸被选为全院的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在活动期间,全体医护人员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夯实基础护理,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朝着:“三好一满意”的目标不断前进,我科护理人员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风貌,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努力整改,急诊科在院领导、科主任指导下和全科护理人员的努力下, 2013年科室被评为“星级护士站”;的荣誉称号;急诊科肩负着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救的任务,以快捷、高效、优质的急救医疗服务,充分保障了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我院“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保证了门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

一、科室的基本概况:

全科护?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7人:在职:9人;招聘:5人;临时护士3人;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7人;中专学历9人;护师3人(今年取得护师职称2人)、护士12人(今年取得护士上岗证6人)、无职称2人;“120”司机3人;临时清洁工2人。二楼内二科病区共有床位28张,一楼急诊科共设有4张抢救床、6张留观床。

2013年在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急诊科全年急诊量 1370 人次,累计收住院 892人次、急诊抢救与往年同期对照均有显著增长, 提高了全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顺利完成全年的护理工作计划。

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在 2013年度,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各种医疗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修养,力争文明行医,优质服务,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参加院里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自治区第八次,克州第九次党代会、民族团结、宪法、道德讲堂等并攥写了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发展预备党员一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参加院里安排的义务植树活动、敬老院慰问2次、下乡学雷锋义诊2次,累计为贫困农牧民捐物、捐款3960余元。

三、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

1、加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

随着优质服务的顺利开展,我们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优质服务的重要意义,把优质服务作为护士们的天职和本分,怀有感恩之心,用一

种报恩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病人。把制度承诺从墙上“请”下来,让优质服务从文件中“走”出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深入到病房中,采用多种宣教方式、进病房时护士主动向病人问好,采取亲情式称呼,很好的改善护患关系,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更是加强了护士对待患者的责任心、只要在深入病房时,发现患者的生活上或是护理中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都会第一时间为患者及时处理,解决到位。在病人多、护士少的情况下,大家依然加强了晨晚间护理,提高了服务质量,病人满意度大大提高。

2、强化服务理念

全科护士积极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不断进行礼仪行为培训、规范常用礼貌用语及操作过程中的交流用语,并使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就沟通技巧方面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培养护理人员对纠纷苗头的预见性,有效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分歧,共同构建护患之间互相信任感,畅通急诊绿色通道,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对于各种急、危、重症病人就诊时,合理利用绿色通道的措施,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全年实现0投诉,综合满意度达100%。

3、以人为本,充分满足病人的就诊需求

不断改善病房输液环境,增加患者的宣教内容、开展每天为患者提供一壶开水等便民服务。不断优化就诊流程,及时进行分诊,对急危重患者采取使用急诊优先服务先治病后交钱等措施,减少候诊取药的时间。并通过环境的卫生督促、护理巡视及健康宣教等工作来提高服务质量。重视三无人员的病情处理、基础护理和饮食、及时了解其情况、帮忙联系家属或朋友,此举措受到了患者家属及其他病人的赞许。对患者的意见及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整改,不断提高服务形象;不断完善护理工作应急预案包括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三、科室护理管理,做好急诊工作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加大科室护理管理、院感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力度, 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加大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做好自身防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严防院内交叉感染,保质保量配合院感办做好疫情上报、疫苗接种发放登记等公关卫生项目工作。

2013年护理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未能顺利完成护理研究课题,个别人员在工作中存在消极、被动的态度。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个别人员语气较冷淡、生硬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情绪等。

四、急诊专业护士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

1.全年科室组织业务学习

12 次,病历讨论 2 次,操作培训

12项,护理不良事件12次,护理查房12次,公休座谈会12次、开展院感知识学习12次。

2.定时组织全科人员按要求完成了岗位技能培训,操作考核人人过关,全科护士业务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3.接受护理部安排的各地卫生院校实习生9名,安排专人指导实习生的培训带教工作,定期考核,出科考试。

4.配合护理部安排的学习、业务考核、技术操作培训;

对护理人员进行综合理论考核和操作技能考试,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5.2013年选派护士1名赴疆外学习进修。

以医疗护理核心制度为重点, 认真执行了各项操作规程和抢救工作流程,使科室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电动洗胃术、心电监护等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急救队员的急诊急救能力,严格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行为规范开展急诊抢救工作,做到防医疗差错、防医疗事故于未然,杜绝医疗行为过程中的麻痹大意思想。 在急救工作中,做到随时出诊、迅速出车、准备及时到达急救现场。始终做到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 100%,抢救设备处于应急备用状态,在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抢救过程中,从病情评估、预检、分诊、分流到安全正确地转运入科。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无缝衔接,有力地保障了居民的生命安全。 小结如下:1、急诊科医护人员应急急救经验不足,急救技能有待提高,还需要加强专科培训、进修学习,以提高整体抢救水平。2、急诊急救工作中缺乏灵活性,今后需加强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3.要熟练掌握急诊危重症的监护和抢救流程,抓住重点,避免手忙脚乱。

新的一年我们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我们将不断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养,培养专业护士,提高服务质量,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急诊科护士个人年终总结范文二2016年,是我在急诊科工作的第五年,也是我们在急诊小楼里摸爬滚打的最后一年了,明年,我们就要搬到专为急诊科腾出的门诊大楼里,届时,我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将会有很大的改观,科室业务工作将会有更快的发展。

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我们肩负着“120”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救的任务,以快捷、高效、优质的急救医疗服务,充分保障了辖区内“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我院“120”急救站 “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保证了门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急诊科全年门急诊量、累计收住院人次、急诊抢救与往年同期对照均有显著增长,为医院各病区及辅助检查科室输送了大量病源,有力地促进了医院各科室的“两个效益”的增长,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在2016年度,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各种医疗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修养,力争文明行医,优质服务,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务实、和谐相处、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应急抢救能力

急诊科护士处处以“质量管理年标准”、“全国医疗万里行”检查标准为准绳,加强急诊科的医疗护理质量建设,以医疗护理核心制度为重点,认真执行了各项操作规程和抢救工作流程,严防差错、医患纠纷等医疗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按照医院及科室制度的培训和考核计划,定期对急救队员进行业务学习及急救技术的培训,在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认真钻研业务,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从而使科室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电除颤、电动洗胃术、心电监护等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急救队员的急诊急救能力,对科室医疗和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质控、培训、考核、督导,严格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行为规范开展急诊抢救工作,做到防医疗差错、防医疗事故于未然,杜绝医疗行为过程中的麻痹大意思想。

在“120”急救工作中,我们坚决服从“120”指挥中心的调度,做到随时出诊、迅速出车、准备及时到达急救现场。始终做到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 100%,抢救设备处于应急备用功能状态,在“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抢救过程中,从病情评估、预检、分诊、分流到安全正确地转运入科。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无缝衔接,有力地保障了辖区居民的生命安全。

三、加强科室护理管理,做好急诊工作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做好自身防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四、加强科室对外宣传,树立医院窗口形象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和反映出医院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形象。“120”是救死扶伤的生命救护者,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绿色通道”,在日常急救工作和院前急救的时候,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我们时时刻刻注重树形象、抓内涵,为医院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奉献出了一份光和热。

五、实践与思考并重,2010年度工作反思

回顾2016年,我们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意识到在急诊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何在急诊工作中进一步改进,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小结如下:

1.急诊科就医环境简陋,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差,患者满意度低,急待搬迁后加以改善。

2.急诊科医护人员应急急救经验不足,急救技能有待提高,要注意对抢救室仪器设备的熟练掌握,如呼吸机、除颤仪等,关键时刻及时跟进,还需要加强专科培训、进修学习,以提高整体抢救水平。

3.急诊急救工作中缺乏灵活性,要时刻注意和患者、家属进行医患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发病原因,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保障医疗安全,今后需加强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

4.要熟练掌握急诊危重症的监护和抢救流程,如急腹症、昏迷、休克、中毒等,对昏迷患者,第一时间开放气道、吸氧,在实施紧急救护的同时,及时通知医生抢救,注意血糖、瞳孔及对光反射、是否颈项强直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避免手忙脚乱。

5.掌握常用急诊抢救药品的用法和用量,严格执行抢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制度,注意患者过敏史、血糖、心肺功能等,注意用药安全。

6.注意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具备整体观和全局观,在急诊患者病情尚未稳定前,一定要加强巡视和沟通,尽量把患者安排在自己实力范围内,以便及时观察和急救。

7.当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或接诊的患者较多时,切记及时向上级汇报,组织抢救,分解危难,做好分诊分流,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希望医院在新的一年加以考虑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待遇问题,以促进急诊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我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共创医院和谐美好明天。

急诊科护士个人年终总结范文三市中医院的急诊主要分四块区域,包括抢救室、输液室、急诊病房和监护室,我主要在抢救室和输液室上班,就谈一下这两块的工作流程和好的方面。

—、输液室方面

1、工作量很大,每天有两三百个病人,但护士只有3人,因此很繁忙,没有空闲时间,

2、人手虽然比较少,但查对制度很严,医嘱经两人核对无误后再执行。

每做的一步操作(配药、注射, 巡视等)都要用掌上机扫描确认后,才能执行,以防差错。

3、消毒无菌很严,注射时都是一人一巾一带,

止血带用后浸泡消毒,送供应室塑封包装。

4、药物现配现用,避免失效

5、输液最后一袋液体贴上红色标签,防止漏挂液体

二、抢救室工作情况

1、先预检分诊给予挂号牌后挂号,对入院病人做到认真、细致的分诊,对急、危、重症患者能迅速及时处理

2、进抢救室的病人,根据情况一般都进行心电监护、吸氧、测血糖、开通静脉通路等措施

3、抢救病人填写急诊重症病人护理记录单,保证抢救记录的完整、及时、准确

_4、护送危重病人时,携带急诊抢救箱(备有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安、注射用具等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等

5、护士抢救经验丰富,技术熟练,对病情观察比较细致,出现异常情况能及时处理,对重症患者经处理病情稳定后在送病房进一步治疗

6、建立住院病人回访制,以了解病人对急诊工作的满意度,听取意见、建议,使急诊工作做的更好

7、遇危重病人抢救时,各科室医生互相帮助,互相协助,共同抢救病人

8、新老护士搭班,传帮带精神比较好

三、其它方面

1、皮试液配置,用原液配置,消毒用新洁尔灭(取新洁尔灭5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或酒精

_2、皮试过敏史盖章,家属签字,严格执行询问制度,更好的保护自己

3、收费方面:凡进抢救室的病人都收床位费、等级护理费、危重病人抢救费等,费用收的比较细,不漏收

4、科室的学习气氛很好,科室组织的操作训练,业务学习等,不管新护士还是老护士都认真参加,认真训练

四、新技术

1、口咽通气管的应用

适应症:(1)意识不清患者由于呕吐反射减弱或颌部肌肉松弛引起的气道梗阻

(2)昏迷患者通过其它方式如头后仰-托下颌或下颏前伸等方法开放气道无效时

(3)患者经简易呼吸皮囊给氧时。,口咽通气管能托起咽后软组织,有利于肺通气及防止胃胀气

(4)防止经口插管者咬气管导管

(5) 需要吸除患者咽部分泌物

2、抽血气(2ml注射器抽取肝素钠1ml-打在针套内-抽动脉血后-针头套上针套-送检)

3、对缺氧,氧饱和度低的病人给予储氧面罩给氧

通过这两个月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的学习医学知识,提高急诊抢救能力及对危重病人的护理,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院内急救预案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入院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是否在2014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有80人,观察组有120人,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见表1。经检验,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上的差别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纠纷事件的多少与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具有可比性。

1.2医患协议

进行实验研究前,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将实验治疗的有关意义和流程详实地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患者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与患者签订同意书。

1.3方法

由于2014年之前,我院尚未对急救中心的护理人员进行急诊诊疗流程的培训,因此,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的80患者并没有接受明确的急诊诊疗流程的科学化护理,而2014年之后的120名患者则受到了科学的急诊诊疗流程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发生纠纷时间的多少及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可以说明急诊诊疗流程的应用对急诊护理管理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效用。对护士进行急诊诊疗流程的具体情况为:

1.3.1培训内容

①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②?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③?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2]。

1.3.2培训方法

首先,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具体的步骤有:

1.3.2.1急诊前准备工作的培训

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提,护士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3]。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运中对策的培训,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1.3.2.2急救知识的培训

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1.3.2.3院内急救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 0 软件对试验中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 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χ2 检验,以P < 0. 05 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纠纷时间的多少和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具体情况比较为表2。

3.讨论

传统错误观念认为:急诊无专业,无方向,无特色,分诊是其主要工作。其实,急诊医学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领域,是研究外伤和突发医学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