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1
【关键词】 院前救治;院内救治;严重多发伤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机械外力的作用下, 人体发生2个或2个以上部位或器官同时发生严重性创伤, 由于其伤情复杂, 涉及多个部位及器官, 患者伤情危重、失血量大, 可危及患者的生命[1]。创伤急救通常分为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与重症监护。本组研究通过对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院内急救护理进行观察, 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7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 其中男41例, 女33例;年龄22~52岁, 平均年龄(37.4±8.7)岁;其中交通事故伤51例, 高处坠落伤21例, 其他伤2例。患者创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 平均ISS评分为(21.7±7.4)分。
1. 2 方法
1. 2. 1 院前急救 急救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 2 min内快速出车到现场;到达现场后, 采用问、看、油、摸的方式, 对患者病情立即做出评估, 询问患者或现场人员受伤情况、部位及外力方向, 查看患者面色、瞳孔、意识等情况, 测量血压、心率等情况, 分析患者是否合并休克或休克的程度, 触摸患者头、颈、胸、腹等部位是否有压痛、活动异常等情况, 判断患者病情。患者合并休克、活动性大出血、内脏脱出等危急症状, 立即进行现场处理。有气管插管指征患者立即给予现场处理, 保持患者气道通畅, 建立静脉通道, 防治休克发生。已出现休克的患者应建立多条静脉通道, 积极给予扩容, 快速给予补液, 优先处理头、胸、腹部的损伤。怀疑脊柱骨折 患者应保持平卧, 安置颈托及头部固定器, 脊柱固定板搬动, 避免患者出现二次损伤。出血患者给予快速止血、包扎及固定。颅脑损伤患者注意给予降颅压、防止脑疝, 有活动性出血患者, 限制大量晶体液输入。给予患者及其家属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及心理疏导, 使其保持情绪平稳, 配合治疗及护理。
1. 2. 2 转运途中 加强对患者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如条件具备应准备对颤仪。防止窒息, 警惕患者发生再出血、休克等症状。呼吸不好的患者应及时给予面罩吸氧或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防止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的发生。一旦患者发生心跳骤停, 应给予电除颤及胸外心外按压。及时与医院急救中心及手术室取得联系, 做好救治及手术准备。做好院前病情、救治、用药记录, 为院内急救做准备。
1. 2. 3 院内救治 患者取去枕高斜坡卧位或平卧位, 头偏一侧, 迅速清理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等, 保持患者气道通畅, 解除呼吸道阻塞, 给予患者吸氧。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等情况, 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常呼吸情况, 口唇是否存在发绀及其发绀程度, 积极纠正缺氧。严重胸部外伤患者多存在不同休克, 及时用药, 给予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快速补充血液, 或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情况, 定时听诊双肺部呼吸音, 防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情况。
2 结果
74例患者在给予治疗后, 62例患者院前诊断准确, 占83.8%。其中51例患者血压低或测量不到血压, 在给予院前救治后, 血压恢复或接近正常。2例患者无自主呼吸及心跳, 在给予初步复苏后成功。2例患者因伤情严重, 给予全力救治后仍死亡, 其他患者均得到救治。转运途中未发生死亡病例。
3 讨论
近几年, 交通事故频发, 由此引起的严重多发伤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多发伤患者合并2种或2种以上部位及器官发生损伤, 伤情危重、变化快、并发症多, 严重可引发患者死亡[2]。
临床研究指出, 救护人员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后, 1 h内赶赴现场是其救治的黄金时间, 且救治时需争分夺秒, 以便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护理理念[3]。有效的院前院内急救护理对于提高救治成功率, 减少死亡及伤残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救治过程中, 首先要给予患者病情进行正确评估, 以便给予实施系统化、规范化的救治, 这也是给予患者及时救治的基础。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对症处理, 如颅脑损伤患者应警惕颈部受伤, 给予颈托固定, 颅内压增高患者给予降压, 昏迷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骨折患者注意骨折位固定, 不要随意搬动。护士在配合医生进行诊断及配合的同时,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干预, 患者在突发伤害时, 多存在焦虑、恐惧等情绪, 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 增强救治的信心[4]。转运途中加强对患者的护理, 严密监测患者病情情况, 并给予及时处理, 防止意外发生。
本组患者中, 在给予及时、系统的院前、院内救治, 全部患者均得到有效救治, 83.8%患者初步评估正确, 除2例患者因伤情严重死亡外, 其他患者均获得救治, 且转运途中未见死亡病例, 整体护理效果较为良好。
总之, 患者发生严重多发伤,急救人员应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到达现场, 并给予及时且系统的院前院内救治, 提高病情初步评估的准确率, 为进一步救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先进, 陈瑜, 刘晓林, 等. 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 重庆医学, 2011, 40(11):1113-1114.
[2] 杨越涛, 叶永根, 柳振华.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中华创伤杂志, 2011, 27(5):399-402.
[3] 余阶洋, 王三亨, 黎辉, 等. 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33例. 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23):3908-3910.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2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2月到2011年2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43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都进行急救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治疗,分别比较了两组患者抢救结果情况和病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明显升高,患者病程明显缩短,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救;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22-02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建筑等其他工农业的发展,导致了严重创伤发生率的升高。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是病情危重,变化快,如果稍有延误或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和合理有效的护理,极易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及生命[1-2]。因此,主动积极有效的抢救和护理对于提高临床上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医疗质量至关重要。本院对2008年2月到2011年2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430例中的215例,在急救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护理干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2月到2011年2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430例,男性278例,女性152例,年龄6-76岁,平均54.2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各种严重创伤的部位详情,具体数据,(见表1)。
表1430例严重创伤患者创伤部位分布表
部位例数百分比例(%)胸部12930%颅脑5813.5%腹部7116.5%多发伤4911.4%四肢骨折12328.6%1.2方法:两组患者进行急救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治疗。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2.结果
2.1患者治疗效果情况:对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情况发现,对照组215例患者中,治愈190例,占88.4%,死亡25例,病死率达到11.6%;观察组215例患者中,治愈210例,即占93.5%,死亡14例,即病死率为6.5%。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患者治愈治愈的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患者抢救情况分析
组别例数治愈死亡观察组215201(93.5%)14(6.5%)对照组215190(88.4%)25(11.6%)2.2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对两组患者病程的分析发现,对照组215例患者中,病程为19.2±5.1d,观察组215例患者中,病程为13.8±3.5d。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患者的病程明显缩短,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3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分析
组别例数病程(d)观察组21513.8±3.5对照组21519.2±5.13.讨论
3.1急救措施。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必须争分夺秒、沉着冷静、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够硬的技术知识。在准备齐全所有医疗设施前提下,立即为患者检查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血压、脉搏、瞳孔、肢体活动及出血情况等。同时迅速判断伤情进行护理评估及诊断,包括开放气道、止血、吸氧、包扎等急救措施。对于出血快而且多,并且严重危及生命的患者,给予甲板固定和包扎止血,对于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要立即进行心脏复苏。在将患者转送医院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救护车上的设施对患者生命进行监护[3]。
3.2护理:
3.2.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护士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瞳孔、呼吸、脉搏等。如果发现异常应该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比如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可能是颅内出血导致的,应该及时给予CT扫描后进行进一步的治疗[4]。急促可能提示会出现休克现象。同时要随时保证患者呼吸道和输血等管道通畅。
3.2.2心理护理。临床研究发现[5],在整个护理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严重创伤患者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可能或者容貌受损、肢体残疾等。患者及其家属都有很大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应该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关心患者,以真诚的工作态度和娴熟的专业技术,为患者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参考文献
[1]朱要红.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16(5):109-110.
[2]叶芳.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8):1122-1123.
[3]罗小燕.严重创伤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2011,1(21):128-129.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3
关键词: 重型颅脑外伤;多脏器伤;急救;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损伤是指脑外伤合并其他脏器的创伤,创伤一处甚至多处危及生命,伤者常处于深昏迷或严重休克状态,因而易漏诊、误诊,延误抢救时机,造成致命后果。因此,需要护士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而有效地配合抢救,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提高急救能力,预防各种并发症,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我科2000年10月~2006年10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伤病人125例,经精心观察与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抢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0年10月~2006年10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伤病人125例,男性92例,女性33例,年龄1~72岁,平均34.6岁。GCS评分小于8分,其中GCS评分小于5分23例。车祸伤83例,挤压伤14例,摔伤12例,高处坠落伤16例,其中合并休克28例,胸腹伤56例,骨盆骨折17例,四肢骨折21例,其他伤11例。125例中,手术73例,非手术25例,死亡27例,抢救成功率为78%。
2 急救与护理
2.1 伤情评估及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 对重型损伤病人,首先进行伤情评估,要做到“一看、二摸、三测”。一看:看病人四肢末梢、面部及结膜颜色,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呼吸节律及受伤情况和受伤部位。二摸:摸皮肤温度、脉搏、气管位置,胸膜有无疼痛、畸形,躯干及肢体有无畸形及异常活动。三测:测血压、心率、呼吸及尿量。在抢救的同时,迅速剪开衣裤,充分暴露,尽量少搬动,及早判断伤情。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脑、胸、腹是否存在致命的损伤。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颅内压、血氧饱和度、肢体活动度和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与处理,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病人生命危险的伤情。
2.2 护理措施
2.2.1 做到迅速、果断、准确、有效 正确掌握抢救程序,优先处理致命性损伤,在急诊抢救的患者中,常合并多种损伤,此时应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保持三通[1]。(1)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脑细胞缺氧6min即可造成不可逆损害,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整个抢救过程自始至终应该把握的中心环节[2],特别是颅脑损伤伴有其他脏器损伤的病人,常因舌后坠、咳嗽反射消失、呕吐物阻塞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在吸净口鼻腔异物后,血氧饱和度仍不能上升时,应及时行气管切开。在给氧过程中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及血气分析结果随时调节给氧浓度及时间。(2)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多处伤的病人到科室后,应争分夺秒,最好使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2~3条。留取血标本,急查血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根据病情及医嘱在抢救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3)保持尿道通畅,留置尿管,记录出入量,便于了解肾功能情况和休克程度。
2.2.2 防治休克 创伤性休克主要是因严重创伤和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常见的原因多是严重的颅脑损伤、严重脑干损伤或合并其他内脏出血、骨折、大血管撕裂出血等会出现休克状态,血压常低于12/6 kPa,甚至血压测不出,30分钟内是休克致死主要原因,如在1h内行抗休克抢救死亡率在10%,如超过3h死亡率超过75%[3]。因此应迅速采取平卧头低位,及时补充血容量,快速静脉输液,保证有效的循环血容量,必要时进行输血,以纠正休克。同时要制止外出血,协助医生做初步的清创缝合,与抗休克必须同时进行。
2.2.3 降低颅内压 颅脑损伤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病人,休克得到纠正后,应控制输液量,同时遵医嘱使用脱水药物。原则上应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毫升在30分钟内滴完,降低颅内压,但严重颅脑外伤与胸外伤并存时,二者均对呼吸和血压产生影响,胸外伤可致呼吸加快、血压下降,而颅脑外伤则表现呼吸减慢、血压升高,这种互相矛盾的临床表现给临床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注意用平衡盐溶液,待血压控制后,再根据情况使用脱水剂,同时记录尿量,监测中心静脉压,当失血量不严重而颅脑损伤较明显时,抗休克应尽量使用胶体液如全血、人血代用品,这样既可以补充血容量,又不至于加重脑水肿,同时可酌情使用脱水剂。
2.3 协调各科室间的工作,缩短处置时间[4] 颅脑损伤合并其他脏器伤的病人的抢救工作涉及不同的科室,为使病人赢得抢救的最好时机,护士要有可预见性地协调好与其他科室的协调工作,在救治病人的同时通知相关科室进行会诊,使急救工作畅通无阻。
3 讨论
颅脑损伤合并其他脏器伤的病人的抢救工作主要体现在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应同力协助,遵循“先救命后治疗”的原则,从根本上消除对病人最有利的抢救时机的延误,特别是护士,在抢救中做到急、严、稳、准、灵这五个字。急:分秒必争一切动作要快;严:严密观察病情;稳:操作稳,熟练;准:执行医嘱准,药量准,时间准、及时;灵:灵活主动应急能力灵活,应急措施使用灵活。为了使抢救工作急而有序,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及急救仪器的使用,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与急救技术是提高抢救效果的根本保证,能够使急救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护理不应单纯注重执行医嘱的及时准确,而应通过对患者伤情观察,评估、预见病情的动态变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严重多发伤病人伤情重,变化快,随时都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给今后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困难,在救治的过程中,应重视心理护理稳定病人情绪,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为危重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得以挽回生命。
【参考文献】
[1] 黄松云,于秋江.208例严重创伤在急诊救治中的护理体会[J].实用 护理杂志,2001,17(7):18-19.
[2] 卓业富.车祸所致109例外伤患者的急救[J].创伤杂志,1995,3(2):126.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4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血乳酸;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率
作者单位:517000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创伤失血性休克是ICU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全球每年的创伤约有20%因创伤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而死亡[1]。传统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多认为应该积极进行快速、大量的液体复苏,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近年来国内外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新概念[2]。其目的是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在此既可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从而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复苏后外周血乳酸水平的变化以及患者MODS的发病率、死亡率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因创伤出血性休克入住我科ICU患者共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龄16岁~65岁,平均(42±22)岁。病种分类:四肢伤38例,腹腔脏器伤10例,胸腹联合伤9例,腹腔脏器合并骨盆骨折伤7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设为治疗组,人数41例,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设为对照组,人数23例。回顾分析显示两组均在创伤出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从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行液体复苏:治疗组限制性液体复苏,技术指标是根据血压补充等渗盐水,先快后慢,使血压维持在(60~90)/(40~60) mm Hg,1 h内实施有效止血措施,出血控制后立即快速补液输血纠正休克;对照组技术指标是快速大量补充等渗盐水至血压超过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复苏后立即手术止血。入院时因受伤时间过长已出现DIC或MODS患者不纳入本研究。
12评估及分析指标①评估两组复苏前的生命体征是否有差异。②分析两组患者复苏后24 h及48 h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变化。③分析两组患者单器官功能障碍或MODS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13诊断标准① MODS诊断标准[3],见表1。②血乳酸正常值为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
2结果
3讨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来自不同种类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有活动性出血时在彻底止血前快速大量液体复苏可造成失血加速,不易形成凝血块或使已形成的凝血块脱落,血液过度稀释引起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和减少组织氧供而加重酸中毒[4,5]。另外,早期快速大量液体复苏可加重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激活炎症免疫反应。由此看来,对失血性休克是否需要早期复苏取决于失血的情况和患者的状态,为避免患者在短期内死亡,对大出血和严重休克患者给予液体复苏是必要的,但同时也应该避免因快速和大量液体复苏所引发的问题[6]
血乳酸是体内无氧酵解的产物,正常值为15~2 mmol/L,其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休克的严重程度,有效地指导复苏,客观地判断预后,它作为复苏终点指标优于平均动脉压与尿量,动脉乳酸正常化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确定复苏终点的指标之一。杨祖清[7]所进行的病例研究显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在复苏后24 h、48 h血乳酸达正常标准的例数,前者明显多于后者,而且前者的ARDS和MODS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因此动脉乳酸正常化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确定复苏终点的指标之一。
临床研究显示,限制性液体复苏相比传统输液能更好地稳定血流动力学,从而稳定了心、肝、肾、肠等重要组织器官的灌流,改善组织缺血状况,降低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死亡率,改善预后。目前关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基础研究亦比较深入,多项研究证实: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使机体维持较低水平的血压,保障重要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减少出血量,避免过分扰乱机体一系列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减少SIRS和MODS的发生率,改善预后,减少创伤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了后期病死率[8]。
参考文献
[1]王钦存,肖南,刁有芳,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出血未控制性休克后续救治的影响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6):354356.
[2]王钦存,肖南,刁有芳,等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实验研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2):746749.
[3]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MODS中西医结合诊治降低病死率研究课”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病情严重度评分及预后评估系统和中西医结合证型诊断.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1):13.
[4]阮战伟,潘景业,沈志坚,等失血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 和血清TNFα 的变化.实用医学杂志,2006,22(7):762764.
[5]王钦存,季平创伤失血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原则.中国综合临床,2004,20(6):569570.
[6]林洪远 复苏理念的更新值得关注.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9):513515.
[7]杨祖清,杨敬宁,杜娟,等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1):10321034.
[8]王美堂,霍正禄,梅冰创伤性休克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7,4(2):17481750.
[9]杨从山,邱海波,等. 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价的前瞻性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09,(9):685688.
[10]户晓东,费林林,高伟红,等 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 中国急救医学,2012,32(06):494496.
[11]Holmes JF, Sakeles JC, Lewis G, et al Effects of delaying fluid resuscitation on an injury to the systemic arterial vascultation. Aced Emerg Med, 2002, 9(4): 267274.
[1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8):581587.
[13]Jansen TC; van Bommel J; Bakker J Blood lactate monitoring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systematic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9(10).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5
目前,核能和放射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和科研等领域。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事故、美国三喱岛核电站核事故、福岛核事故、国际核恐怖组织的出现,防范和处置核或放射事故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成为核或放射应急的一个重要内容。核辐射及放射性污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损害范围广,危害时间长,放射性物质半衰期有的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第二,核化毒物对人体损伤严重,受伤人员伤情严重复杂,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愈后不良。[1]第三,防护难度大,核化生物质污染扩散会因人员流动而扩大范围。第四,对公众心理造成巨大的负面冲击,社会影响严重。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民众争先恐后囤积碘盐即是一个比较好的佐证。
二、核应急护理救援工作的特点
1、参与救援工作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近年来,核电设施建设蓬勃发展,截至2010年1月1日,全世界已有437座核动力堆在运行,核电在全球发电量中的份额已达到14%-16%,民用核设施安全问题日益凸显。[2]另外,与医护工作密切相关的放射性医学应用不当造成的超剂量放射事件屡有发生。核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对人体造成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损害,甚至会严重危害国家的安全、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突发核事件和放射事件的应对处理工作,国务院先后了《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条例。[3]国家及政府对核应急救援工作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核应急工作需要在组织体系、战略管理、人才培养、经费保障等各方面有大的提高。
2、救援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核事故发生时,对机体及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十分复杂的,包括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损伤、非放射性损伤(如烧伤、各种创伤)、增加相关疾病的风险、对环境的长时间污染及对大众造成的心理创伤等等。另外,核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及实施受事故源项情况、现场气候、地形、周边自然及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救援工作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3、救援工作中的心理障碍问题
核应急及辐射事故对广大公众可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这也是核应急救援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历史上几次严重的核事故救援经验证明,核事故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和效应,其后续影响甚至大于对身体健康和经济损失造成的损害。如日本广岛、长崎遭原子弹袭击后,一方面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对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随着公众对核辐射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自身保健意识的提高,公众不仅担心核辐射造成的早期物理损伤,还担忧辐射可能诱发白血病、癌症甚至影响后代的遗传效应。这种恐核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在社会上流传,成为发生核事故时影响公众社会心理反应的关键性因素。
三、核应急救援护理人员的角色适应策略
核应急医疗救援包括事故等级评估、分级响应、现场救援、去污洗消、诊断治疗、后送上级专科医院治疗。而护理人员的工作重心除了现场急救与护理、手术配合、伤员转运、院内后续治疗、重症监护外,还包括心理问题评估及心理危机干预,但这项工作并非每个护士都能胜任。核应急救援要求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提高伤员抢救成功率,因此现场救援经验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核应急事故及放射损伤发生的次数并不多,绝大多数护理人员并没有现场救援经验,对救援的特殊环境和特殊伤情认识不足。如湖南省大部分医院没有处置放射病例的经历,四川省仅3家医院的26名医生参与处置了7例放射损伤病人。所以,救援护理人员的角色适应十分必要。
1、加强核应急护理专业知识教育与培训
在临床工作中,核应急救援对于普通的临床护理人员而言接触较少,护理人员所接触的患者及所获得的培训多为普通、常见病种的护理,核辐射患者的救援和护理经验不足。在应对核应急突发事件时,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心理上,都比较难以马上进入角色。因此,核应急护理教育与培训是护士角色适应良好的基础。从实际工作需要来看,核应急救援与护理除了要应用到原来的护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一些重要的特殊专业技能知识,如流行病学、公共卫生、通讯联络、特殊设备应用及指挥体系等。所以,护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完善课程体系,增加灾难护理以及核应急护理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同时,加强在职护士的培训与演练。在教学策略上,除了核应急理论知识,还应配合实战情境演练,模拟核应急现场救护情境,落实标准作业流程与常见问题的应对,以提升护理人员临场反应经验与技能,促进护理人员在核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心理及角色适应。临床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则应更加注重实用性,如损伤基本护理技能、特殊医疗问题、大量伤员的检伤分类及现场抢救、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等等。
2、强化护士心理护理理论与技能
核应急救援过程中的心理护理不仅仅是普通的关怀体贴、同情、健康宣教等,后期的心理危机评估及干预、救援人员本身可能面对的心理障碍使得心理护理人员必须完全适应于护理职业角色,端正职业心态,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心理干预技术:系统地掌握临床心理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能熟练而准确地评定患者心理状态、性质及程度,识别心理护理问题;能科学的提出心理护理对策和方案,因人而异的提供恰当的心理护理及干预;定期的随访,判断干预效果并修正干预方案等等。
在校学习阶段,应加强护生的心理护理理论教育,尤其是核应急等灾难心理护理知识,完善护理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心理救援服务及心理干预技术的学习,积累有关经验。可定期开展针对核应急心理救援及护理方面的短期培训,使护理人员能够快速熟悉相关心理救援及护理的服务项目、核心任务及基本的干预技术。使护理人员在接受核应急救援任务时就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心理护理知识和技术,在参与救援工作时既能进行自我调适,避免自身心理伤害,尽快适应救援角色;也能为受灾民众解决紧急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救援服务,并在灾后建立或参与相关心理卫生服务组织,完善后期心理干预工作。
3、构建区域性核应急护理小组,强化护士角色训练
核应急救援护理工作与日常临床护理工作相比较,其工作环境、护理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都有明显不同。而且在紧急事件的早期阶段,与组织能力(才能)相比,个人能力(才能)往往更重要,参与灾难救援护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救援的最终效果。因各类突发急救事件决定了急救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压力性,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急救工作的质量。根据施素华等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构建灾难救援护理人员抽组方案,还可提高救援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提高了伤员的救治成功率。
因此,除了加强护理人员核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教育,可建立区域性的核应急护理小组,逐渐建成完善、统一、有力的核应急救援护理体系。小组成员可包括各个医疗保健机构的优秀护士及护理学专业人士,可适当增加高级职称的护理从业人员。对核应急护理小组成员,针对性的设计和推广相关的灾难护理课程,帮助小组成员了解核应急救援网络及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和职责,了解与核应急相关的法律和规定,形成包括护理基础教育、核应急救援相关专业知识、灾难护理继续医学教育以及应急模拟演练在内的教育培训体系,使小组成员熟练掌握人员疏散、转移、现场救治、后期转移交接等理论知识。有针对性的定期组织大型救援演习,提高紧急动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协同救援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考核及演练,提高核应急护理小组的救护水平,建立一专多能的核应急救援护理专业队伍,随时做好应灾、救灾、协助灾后重建的准备。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6
【关键词】严重腹部外伤 损伤控制手术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019-02
Damage control operation of serious abdominal injury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TANG Changqing
(YueChi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si chuan Yuechi 638300)
【Abstract】Objective serious abdominal injury patients to implement damage control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oper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trauma of the rescue the success rate. Methods 7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injury preliminary emergency treatment, according to ISS trauma score, the ISS score of patients than 16 implementation stage I certainty surgery, to score > 16 patients ISS implement damage control principle, deal with by stages: the emergency resuscitation, simple operation, ICU implementation phase II certainty surgery. Results 7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injury are subject to a perirenal abscess, clinical cure 68 cases (94.44%). On 11 cases with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patients implementation DCO, emergency surgical treatment are simplified bleeding success, line phase II planning operation; Phase II surgery in 1 appear liver abscess, 2 cases appear bile leak, 1 case appears between the infection,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drainage well; Four patients died. Conclus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erious DCO pointer abdominal injury patients, implement DCO can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uccess rate.
【key words】severe abdominal trauma Damage control operatio
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1]是一种主要针对腹部创伤复杂的应急分期手术的理念,是近年来外科领域中既有价值的外科原则。我们将损伤控制理念引入多发伤救治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5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收治72例多发伤合并腹部损伤患者。男47例,女25例;年龄17~70岁;按照ISS创伤评分为6~58分,其中≤16分61例,>16分11例;车祸伤50例,坠落伤9例,挤压伤6例,刀刺伤4例,爆炸伤3例;腹部闭合伤46例,腹部开放损伤26例;入院时轻度休克29例,中度休克37例,重度休克6例。损伤至手术时间为30min~22h。
1.2 损伤部位 72例患者腹内损伤情况:肝脏损伤29例,后腹膜血肿20例,脾脏损伤34例,胰腺损伤12例,胃损伤18例,十二指肠损伤13例,小肠损伤45例,肠系膜血管损伤13例,结肠损伤10例,肾损伤9例,膀胱及输尿管损伤6例,膈肌损伤4例。72例患者腹外损伤情况:颅脑损伤33例,胸部损伤31例,心脏损伤5例,脊柱损伤28例,骨盆及四肢损伤30例。
2 方法
2.1 入院处理 对所有患者迅速初步进行伤情评估及诊断,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观察心电、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控制活动性出血,并作好术前准备。
2.2 入院手术 72例多发伤伴腹部损伤患者均破腹探查,按顺序对损伤情况详细检查,对ISS评分≤16的61例患者进行了I期确定性手术;对严重损伤ISS>16分的11例患者参照DCO标准实施分期手术。对其有脑外伤手术指针进行开颅手术,对心脏血管损伤患者进行开胸心脏血管修补,对脊柱损伤的进行椎体减压及固定术,对骨盆及肢体骨折患者进行复位固定,对肝损伤患者进行修补及填塞,对腹膜血肿进行血肿清除及填塞,脾损伤患者视损伤程度采取切除及修补,胰腺损伤采取清创引流、空肠吻合、胰体尾切除,胃肠损伤根据患者情况采取修补、吻合、切除、重建等。I期手术止血均成功。
2.3 对11例严重损伤组患者ISS>16分的处理。首先采取应急简化措施,待症状改善后,再行II期确定性手术。11例患者情况符合以下条件:复苏和手术时间>90min;患者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7.3;体温<35℃;凝血功能障碍PT>16s,PTT>50s或>正常50%;创伤出血多,输血量>10U;术中或复苏过程中循环不稳定;创伤部位有:严重肝损伤、后腹膜血肿破裂;内脏高度肿胀,无法关腹。
2.3.1 应急简化措施:①止血。用大沙条带绷带填塞,血管损伤侧面修补、结扎、暂时性腔内插管分流等。②防止污染。单纯肠管损伤可缝合修补,但复杂的肠管损伤应先用纱布条结扎或吻合器关闭两端。结肠穿孔可行结肠造口或外置。十二指肠、胆道、胰腺损伤放置外引流,胆道可行胆囊造口引流,输尿管损伤应插管引流,膀胱损伤经尿道或耻骨上置管引流。③简化手术暂关闭腹腔。无明显张力应果断终止手术,用巾钳钳夹,单层联系缝合皮肤;本组4例组织水肿张力高,用修复材料填补腹壁损伤,用塑料膜覆盖,再外贴塑料膜并闭合腹腔。
2.3.2 ICU复苏:术后进行体温、PT、PTT 、pH值动态监测。①复温措施如下:不暴露患者,用电热毯、空调调节病床及室温,输液经过静脉加热器加热。②纠正凝血障碍:快速补充凝血因子,使PT、PTT恢复。③纠正酸中毒:适当使用碱性药物,红细胞、血小板、新鲜血浆与晶体液体按比例输入。④通气支持:氧气吸入,保证血氧饱和度大于90%。保证组织充分灌注,纠正酸中毒,将氧输送(DO2)、(VO2)增加到最大限度[2] 但脑水肿患者注意脱水。让动脉血气维持在PH7.35~7.45,PaCO235~45mmol/L,HCO222~27mmol/L。本组11例实施DCO的患者均渡过复苏期。
2.3.3 实施确定性手术:①去除堵塞物。准备止血药与器械,以盐水渗湿填塞物及周围组织,缓慢去除,有小剂量出血及渗血可采用压迫、电凝、局部用止血药等方法。②探查与重建。沿创伤道细心探查,如I期手术没处理好的给予重新处理,重建的顺序遵循先血管再泌尿系统、后胃肠道,避免高危重建。③关闭腹腔。腹腔无张力进行I期缝合;如张力明显,组织水肿,先用大网膜或可吸收材料覆盖内脏表面,再用修复材料与筋膜缝合,填补腹腔缺损,缝合皮肤,后期再处理切口疝或完成重建。
3 结果
本组72例患者均行腹部探查术,临床治愈68例(94.44%)。对11例严重腹部损伤患者实施DCO,采取应急措施简化手术处理,止血均成功,行II期计划性手术。II期手术后,1例患者出现肝脓肿,2例患者出现胆瘘,1例患者出现隔下感染,经抗炎及引流痊愈;1例因胸部严重创伤合并呼吸窘迫综合症死亡,1例因重度颅脑损伤发生脑疝死亡,2例患者术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
4 讨论
DCO已经成为处理创伤外科危重患者的重要策略,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实施DCO可以降低严重创伤的病死率[3]。首次手术,是控制腹腔大出血、防止污染、避免体液及体热丢失为关键所在,开腹后15min内决定是否需要实施损伤控制。迅速用填塞、结扎、钳夹止血,避免过度填塞导致ACS及关腹困难[4]。出血控制后,通过缝合、修补、引流、造瘘控制污染,迅速关腹是一期简化手术的最后步骤。Parr等[5]强调, ICU复苏的目的在于避免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相互促进而引起的不可逆的生理损害。确定性手术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风险及病死率,在患者在体温、凝血基本正常后,最好时机在出血停止、氧运正常、血流状态稳定、酸中毒纠正后,尽早实施确定性手术。本组患者11例均实施了DCO,由于患者创伤重,4例患者在完成计划性手术后死亡。
DCO是近年来外科备受关注的治疗原则,是复杂外科应急分期处理的一种理念,要求做到既要有效控制原发损伤,又要预防继发性损伤。DCO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分阶段性救治的策略是快速进行创伤止血及污染,进行生理复苏避免生理潜能进行性消耗,为计划确定性手术赢得时间,以逆转伤者死亡。在临床中很多严重多发伤患者可以按常规手术处理,不需要采取DCO方式,但当损伤对患者生命支持系统构成巨大威胁,内环境严重紊乱,表现为致死三联征[6]:体温不升、凝血机制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而长时间的手术及麻醉会加重患者的损伤,而DCO是终止致死性三联征恶性循环、恢复患者的创伤应急储备、提高再手术的耐受力的最佳手段。因此在创伤早期综合治疗的过程中,严格实施损伤控制操作规程,可以达到减少创伤后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STON H H,STROM P R,MULLINS RJ. Managemet of the major coagulopathy with onset during laparotomy[J].Ann surg,1983,197:532-535.
[2]SAGGI B H,SURERMAN H J,IVATURY R R,et ul. Abdominalcompartmcnt syndrome[J].J Trauma,1998,45:597-609.
[3]WALKER,CRIDDLE.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cnt of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c [J].Am J Crit care,2003,12:367-371.
[4]Brasel KJ,Ku J,Baker CC.et a1.Damage control in the critically ill and injured patient[J].New Horiz,1999,7(4):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