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1
关键词:综合康复训练;膝关节周围骨折;护理满意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各种原因造成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越来越多。膝关节周围骨折常常伴随组织损伤,这就会引起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体验,传统的镇痛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如今人们的需要[1]。为探察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我院专门成立研究小组,现将研究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中进行护理的10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12~79岁,平均年龄38.4岁。病程1h~1d,平均为2.3h。胫骨平台骨折30例,髌骨骨折21例,股骨髁间骨折17例。均为单一闭合骨折,行手术治疗,均排除其他身体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结合临床病史、生化检查以及相关体征进行确诊。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作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两组相关资料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普通护理,内容为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普通程度心理干预、饮食之道和恢复锻炼;观察组患者此基础上给予更人性化的舒适护理。首先,在手术完成后要保持患者舒适,适当抬高患肢,采用平卧位或健侧卧位以免患肢肿胀,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患者疼痛的部位可以采取冷、热敷的方法,冷敷可以促进局部麻醉效应从而减少炎性水肿,热敷可以缓解肌肉痉挛从而增加疼痛处血液供给。其次,保持患者生活环境的整洁,多进行沟通。与患者沟通时需要保持耐心,态度和蔼,理解患者的感受。在患者疼痛时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分散注意力。此外,用石蜡油作为媒介,定时给患者患肢进行局部按摩,通过触觉刺激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2]。手术后指导患者进行一定的放松训练,慢节奏的呼吸松弛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抑制疼痛,在情况好转后可以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提高护理质量。物理护理能够获得很好的成效还需要心理疏导的辅助,舒适护理干预重视患者行为和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鼓励患者正确应对伤痛,消除恐惧心理并积极配合护理。在术后早期主动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关节活动范围(ROM)被动功能训练。方法为:术后第1~2d,1次/d,1~2 h/次,伸屈幅度为30°;第3~5d,2次/d,1~2 h/次,幅度为45°~60°;第6~8d,2次/d,2 h/次,幅度60°~75°;第9~11d,2次/d,2 h/次,幅度75°~100°;第12d以后,3次/d,3 h/次,幅度100°~130°。患者平卧,下肢伸直同时绷紧大腿;练习膝关节:先试行在窝部位垫一软圆枕,使足跟部位离开床面;患肢部分负重:先让患者在健康秤上估计力量等。充分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模拟训练。
1.3 评价标准 手术后6、12、24、72h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估,统计疼痛的患者数;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满意度采取百分制,80分及80分以上为满意,80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膝关节周围骨折所产生的急性剧痛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以及睡眠不足,从而减缓患者的康复,尤其对于同时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疼痛会刺激血压升高,引起心肌梗死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时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
在舒适护理中,辅助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放松全身的肌肉,从而减轻疼痛。通过按摩的方法对患者的患肢进行物理刺激,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和淋巴管,增加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防止血管、肌肉组织的痉挛,降低周围血管的兴奋度。同时,心理上的疏导能够让患者感觉更加重视和关心,加强语言的沟通可以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从精神上舒缓患者的伤痛,从而提高护理的满意度。在研究调查结果中,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疼痛人数为6h88例,12h76例,24h44例,72h10例,比对照组有明显减少,除6h外,各时间疼痛人数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患者进行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减轻患者伤痛,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竞超,罗从风.膝关节周围骨折诊治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2,33(2):258.
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2
[关键词] 康复;功能锻炼;三踝骨折;中药熏洗
[中图分类号] R274.9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8(c)-0095-04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of TCM fumigation cooperated with functional exercise after external fixator operation of the trimalleolar fracture
GUAN Yike1 CHENG Yongzhong2 HOU Wangyang2 CHEN Cheng2 ZHAO Jiyang2 CHEN Yanfei2 CHENG Hao2 WEN Jianmin2 CAI Jingyi2
1.Civil Aviation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700, China; 2.Wa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TCM fumigation cooperated with functional exercise by appl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cooperated with functional exercise to treat the trimalleolar fracture that had treated by external fixator operation. Methods 4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rimalleolar fracture treated with external fixator admitted to Wa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from December 2008 to January 2011 were chosen an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with 22 patients in each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unctional exercis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after operation,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urely functional exercise. SPSS 18.0 software was used to process the data,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rank sum test and AOFA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so as to explor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all groups. Results Through regular follow-up for patients, at postoperative half year, the good rate of AOFAS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0.91%, and 81.82%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postoperative 1 year, the good rate of AOFAS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5.45%, and 90.91%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CM fumigation cooperated with functional exercis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local pain after the external operation of trimalleolar fracture and it is advantageous to the swelling subside. Thus, it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Functional exercise; Trimalleolar fracture; TCM fumigation
中医骨伤科临床上应用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广泛应用的同时,术后康复治疗对手术质量及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008年12月~2011年1月就诊于望京医院并使用中医外固定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44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2例,术后分别予以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和单纯功能锻炼指导患者的康复,以探讨适宜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样本44例,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2例,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踝关节骨折的诊断标准[1],并排除踝关节骨与关节病变、滑膜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同时剔除精神病者、怀孕期妇女、对金属过敏者等。在临床诊断上所有患者的踝部外伤史明确;患者踝部肿胀疼痛明显,患肢呈现内翻或外翻畸形,踝关节局部软组织压痛感明显,皮下有瘀斑,可扪及骨擦音,并且伴有活动功能障碍;X线片示:三踝(内、外、后)骨折,可以伴距骨脱位或者下胫腓联合分离。试验组男11例,女11例;年龄17~75岁,平均42.5岁;根据Lauge-Hansen分类:18例属于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1例为旋前背曲型Ⅲ度损伤,3例为旋前外展型Ⅲ度损伤,各型所占比例分别为81.8%、4.5%、13.6%;依据成永忠等[2]建立三踝骨折独立分型,Ⅰa型6例,Ⅰb型4例,Ⅱa型6例,Ⅱb型2例,Ⅲa型2例,Ⅲb型2例,各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7.3%、18.2%、27.3%、9.1%、9.1%、9.1%。对照组男13例,女9例;年龄17~69岁,平均39.8岁;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17例,2例为旋前背曲型Ⅲ度损伤,3例为旋前外展型Ⅲ度损伤,各型所占比例分别为77%、9.1%、13.6%;三踝骨折独立分型可细分为Ⅰa型5例,Ⅰb型5例,Ⅱa型6例,Ⅱb型1例,Ⅲa型3例,Ⅲb型2例,各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2.7%、22.7%、27.2%、4.5%、13.6%、9.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三踝骨折复位及外固定架固定固定术操作要点为:手术时患者呈仰卧位状态,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的方式,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首先手法复位后再按照器械辅助治疗的原则纠正骨折移位,患者的踝关节固定为背伸中立位,采用外固定器(泰州市五研医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按照文献[3]报道的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时穿针方式进行穿针。术后常规针孔碘伏换药,无菌纱布覆盖针孔,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时应用抗生素以对抗治疗,改善症状。同时避风寒,忌烟酒,慎情志防止骨折愈合迟缓,运用中药辨证施治针对骨折的三期恢复特点促进愈合。
1.2.1 试验组的康复治疗
1.2.1.1 术后相关的中药熏洗治疗 术后中药泡方:川牛膝15 g、红花10 g、独活15 g、川椒12 g、羌活15 g、川芎15 g、荆芥15 g、路路通15 g、伸筋草15 g、川萆15 g、桂枝15 g、枳壳10 g、防风15 g、透骨草15 g、海桐皮25 g、木通20 g,用法:首先将上述药物加水4000 mL左右浸泡半小时,然后进行大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煎15 min后再倒入盆中或可加热足浴盆。患者的踝关节放在盆上熏蒸,先在药液上方熏蒸患足,然后待水温下降到55℃左右,将伤踝浸没于药液中,并将药液温度维持在50~55℃之间。每天1次,每次1剂,1剂25 min左右。术后6周患者踝关节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骨折创口与手术切口已基本愈合。故中药熏洗在其后开始,12 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配合功能锻炼。
1.2.1.2 功能锻炼 术后功能锻炼,首先抬高患肢利于肿胀的消退,等麻药作用消失后开始行患足足趾及患侧膝关节屈伸活动及功能锻炼。为防止出现相关联的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功能锻炼必须贯穿整个恢复过程中。骨折在恢复的不同时期必须结合骨折端稳定性和软组织的肿胀等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功能锻炼:①术后即开始锻炼股四头肌,附带进行髌骨的被动活动以及患肢趾关节的主动伸或屈活动,每次15 min左右,每天3次,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和软组织肿胀消退。②术后4~7 d,随着患者踝部软组织肿胀的消退,开始指导患者进行髋、膝关节功能锻炼,对横断型或短斜型骨折的患者,进行每天10次的叩足跟练习,或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蹬床纵向锻炼,可以加速骨折愈合。③术后3周,指导患者在携带外固定器并依靠双拐下地的情况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功能锻炼,早期因外固定器本身具有重量患者在下地功能锻炼时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必须在其他人搀扶下进行杵拐锻炼。1个月到1个半月后根据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外固定器。外固定架拆除后的功能锻炼:①伸展训练:a.初阶动作:患者直腿端坐,在脚掌根部套上对折后的毛巾。将毛巾拉伸致使踝关节呈背伸位,绷直伸展腓肠肌,每次坚持3~5 s。b.高阶动作:患者能站立时,双手扶墙,两足趾朝前,足跟不离地,始终伸直受伤腿,屈曲正常腿的膝关节的同时使受伤腿的腓肠肌绷直,每次坚持3~5 s。此项不拘于次数和频率,重在每次训练的质量,以患者腓肠肌不过度疲劳为限度。②力量训练:踝关节的稳定性须在强力的腿部肌肉和相关韧带协调下实现。a.胫骨外侧肌训练:初阶动作:受伤腿平放于地面,外侧倚住障碍物,用力向外侧推受伤足持续3 s。高阶动作:患者端坐位,受伤腿的膝盖和受伤腿侧的足平放在一直线上,把毛巾套放置于受伤腿的外侧,将其另一侧系于障碍物上,并向外侧拉毛巾牵拉受伤足持续3 s。b.胫骨内侧肌训练:初阶动作:受伤肢平放于地面,两足向内侧用力推挤持续3 s。高阶动作:患者坐位,保持患肢的膝和足在一直线上,将毛巾套在受伤足内侧,毛巾另一端固定,患足用力向内侧拉毛巾。c.胫骨前肌训练:初阶动作:两叉放置,正常足在上,向下压同时翘起受伤足(即足跟不离地)持续3 s。高阶动作:患者呈端坐位,将毛巾套系在受伤足足背,并向躯干方向拉伸。根据患者情况,每天每项练习20遍左右,1次/d。③平衡训练:(当患者站立不再感到疼痛时,可开始本项训练)每天练习6次以上,保持受伤足平衡20 s左右。动作a:双眼睁开,双臂平举。动作b:双眼睁开,双臂交叉。动作c:双眼闭上,双臂平举。动作d:双眼闭上,双臂交叉。评判锻炼的标准:每个动作能坚持半分钟,即可进行下个动作的练习。开始时患者双足站立,慢慢过渡到单足站立。
1.2.2 对照组的康复治疗
对照组患者的康复治疗选用单纯的功能锻炼,具体方法同上。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先经正态性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参照早期临床症状及中晚期AOFAS评分标准[4]评定(总分为100分,结果评定:优:90~100分;良:75~
表1 两组AOFAS评分结果分布(例)
3 讨论
3.1 三踝骨折的治疗
踝关节作为人体全身的负重关节,复杂的结构和特殊的功能决定了其成为人体最易受到损伤的关节之一。有鉴于此,踝关节损伤中三踝骨折的损伤机制也很复杂。故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正确指导的康复方法,都会极易引发相应的创伤性关节炎,并可能会遗留严重并发症。踝关节作为人体全身的负重关节,复杂的结构和特殊的功能决定了其成为人体最易受到损伤的关节之一。其中三踝骨折因创伤机制复杂,涉及广,如果手术治疗后恢复不良将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石膏夹板等外固定技术,但往往很难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效果,随着肢体肿胀的消退,骨折再次移位也很易发生,出现骨折畸形愈合或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严重受影响;现代兴起的钢板内固定技术虽可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但对骨折端血运和软组织损伤破坏太大,对患者身体而言也意味着第2次打击,增加了手术风险,术后愈合缓慢,易发生不良的并发症。近年来,在应用手法复位结合外固定架治疗三踝骨折中,望京医院的温建民教授、成永忠副教授等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尝试,在总结大量临床资料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专门用于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外固定架,并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用已建立的三踝骨折独立分型指导三踝骨折的治疗及术后护理康复,取得了初步进展[5]。
3.2 中药熏洗疗法的作用机制
三踝骨折虽然经过行之有效的早期手术治疗,但因瘀血日久,必然导致血运不畅。所谓不通则痛,气滞血瘀又会诱发疼痛和关节活动障碍等后遗症。故应用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的传统中药熏洗[6-8]来进行术后护理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外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有邪者,渍形为汗。”在后期骨折的治疗中,活血通络特别适合[9-12]。故本研究在中药熏洗方剂中,选择川牛膝入下焦、红花活血,川芎行气祛瘀,三药为君;独活、羌活、桂枝、路路通、伸筋草、海桐皮温经散寒、理气止痛为臣;木通、川萆懈等利水消肿、通利关节,全方共奏活血通络、利水消肿之功效。中药作用于踝关节局部,渗透皮肤,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无菌性炎症和瘀血吸收,促进韧带及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从而减少踝关节关节损伤后的并发症,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早日康复,适宜的熏洗温度可以促进中药有效成分更好地吸收,故此疗法对术后长期疼痛的患者或关节活动不利者具有明显疗效。
3.3 功能锻炼的作用机制
专业化的指导并及时有效的术后功能锻炼有助于软组织肿胀的消除,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13-16],同时可预防关节僵硬、肌肉组织萎缩或粘连以及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对手术效果、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骨折愈合过程中,功能锻炼带来的各种应力[17-18](肌肉收缩力、肢体重力和地面的压力)都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骨折端受肌肉收缩、重力等垂直压应力的刺激,使骨折端间隙缩小,刺激成骨细胞生长;功能锻炼过程中,肌肉收缩可发挥“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静脉回流通畅使骨折端血运供应充足,这都可以促进骨折愈合。故功能锻炼对三踝踝骨折的患者也尤为适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 成永忠,温建民,马少云,等.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J].中国骨伤,2005,18(8):483-486.
[3] 赵继阳,成永忠,温建民,等.基于筋束骨理论的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有限元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3):328-329.
[4] 成永忠,赵继阳,温建民,等.正骨手法配合三维骨科牵引固定架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40-42.
[5] 成永忠,温建民,马少云,等.手法在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中的应用[J].中医骨伤,2004,18(4):22.
[6] 成永忠,温建民,常得有,等.外固定器背伸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内踝顶针应变生物力学测试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5):1-3.
[7] 成永忠,温建民,洪军,等.外固定器背伸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后踝顶针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0):764-765,777.
[8] 成永忠,温建民,王雷,等.外固定器背伸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外踝顶针生物力学研究[J].中医正骨,2010,22(3):3-5.
[9] 温建民,成永忠,赵勇,等.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伴脱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5(6):28-29.
[10] 王春明,孙绍裘.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2):59-60.
[11] 张雨,戴闽,范红先,等.踝关节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康复治疗[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4):42-45.
[12] 沈敏.早期功能锻炼对骨折术后患者的康复作用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86-87.
[13] Kitaoka H,Alexander I,Adelaar R,et al. 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hindfoot,midfoot,hallux and lesser toes [J]. Foot Ankle,1994,15(7):349-353.
[14] 叶兆贵.中医正骨疗法配合中药治疗三踝骨折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11):897-898.
[15] 高峰.活血化瘀药物在骨折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44-45.
[16] 武永娟.骨折术后中医药活血化瘀药物的运用对骨折愈合及远期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8):20-22.
[17] 程锦珍,邱雪,周仲辉,等.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J].当代医学,2012,18(9):11-12.
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3
关键词:髋关节骨折;术后护理;康复训练;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93-01
髋部是老年性骨折患者好发的部位,由于髋部是人体的负重大关节,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且活动迟钝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骨折受累的最主要的部位。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后血运差,康复较慢,特别是股骨颈骨折多发生股骨头坏死,目前对于髋部骨折,多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造成较大损伤,老年患者多不能耐受手术疼痛,导致患者不愿意进行术后康复训练且老年患者髋部血运较差,若不注意术后的康复及护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及以后的生活质量,为探讨髋关节骨折术后康复的重要性,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7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选取我院2007年-2011年间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72例,其中股骨颈头下型骨折58例,股骨颈基底型骨折14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范围为58-77岁,平均年龄(72±3.5)岁;行全髋置术换56例,单股骨头置换术16例。
1.2术后护理:
1.2.1一般护理:术后加强对患者心率、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护,尽量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患者术后处于全麻状态,呼吸功能多受麻醉影响受到抑制,且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多存在呼吸系统基础病,因此须密切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必要时给予患者吸氧,纠正缺氧状态。
1.2.2伤口护理:护理工作者对患者伤口护理时,须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密切观察伤口及引流管的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引流量,若引流液的量过多须考虑止血不彻底。
1.2.3心理护理:髋关节手术创伤较大,老年患者对手术及创伤的耐受较小,术后患者多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多因恐惧心理影响病情康复,护理人员须及时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疏导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向患者讲解病情、治疗方案以及相关的康复知识。
1.2.4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a、预防感染:伤口换药注意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感染。辅助患者进行翻身、拍背,教导患者进行保护性咳嗽,以防坠积性肺炎及褥疮。b、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长期制动导致患者下肢静脉血液运行不畅,且患者术后血液多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血栓形成后可诱发肺栓塞,且可影响下肢血供,导致骨折康复延缓。c、预防假体脱落:手术完成后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转运患者过程,须注意避免时患肢过度活动,以防假体脱落。
1.3康复训练: 术后当日:术中充气止血时间过长或手术操作过大是导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之一,且手术中创伤过大可诱发神经血管危象,因此术中操作须要尽量避免过度创伤。手术完成后当日须嘱咐患者尽量活动患肢大拇指,尽量活动下肢肌肉,促进下肢淤滞的静脉血回流,避免血液淤滞形成血栓。
术后1-3日: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早期功能锻炼是恢复患肢活动度及避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关键,护理工作者需引导患者及时进行与病情相关的康复训练,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降低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须控制功能锻炼的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延缓康复[2]。 术后4-7日:此时患者可根据患者康复具体情况,开始下床活动,特别须注意步态训练,避免步态训练不完善,导致日后行走畸形,患者可在平行杠的辅助下面对镜子进行步态训练,医护人员在一旁予以纠正。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须加大康复力度以增加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的耐受能力[3]。
1.4康复评价:康复标准: 优:下肢无疼痛,能正常行走无跛行,髋关节屈曲120°-130°,内收15°-20°,外展20°-30°,后伸8°-10°,内旋30°-40° 良:下肢疼痛消失,能行走,但有间歇性跛行髋关节屈曲80°-100°,内收10°-15°,外展15°-20°,后伸6°-8°,内旋20°-30°。 可:下肢间断性疼痛,明显跛行,髋关节屈曲30°-60°,内收5°-10°,外展、外旋至10°,后伸2°-4°。
2结果
本讨论72例髋关节手术患者中70例患者获随访,3个月内对72例患者进行随访,按上述康复标准进行评价发现,康复优者53例占75.7%,良者16例占22.9%,可者2例占2.8%,具体情况见表1。
3结论
髋关节骨折创伤较大,为了促进患者进食康复实施优质护理并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极为重要,术后康复训练可迅速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病情康复,回顾本讨论中72例患者临床资料发现,护理康复能极大促进在髋关节功能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国胜,牛东生,白志刚.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0,32(4):344-346
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4
28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35-0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占髋部骨折的50%,约有25%-35%的患者在1年内死于并发症。股骨粗隆部的重建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2009年2月――2013年6月,我院对老年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52例,通过围手术期的评估,术后系统性护理及功能康复训练,6-38月的随访,取得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70-93岁,平均79岁。左侧34例,右侧18例。跌伤36例,撞伤16例。平均住院天数18d,均采用骨水泥固定加长柄假体。
2护理及康复训练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目的是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此类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对其讲解手术方式、相关护理及功能康复训练,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2.1.2术前评估心肺功能评定,受伤前的活动量;四肢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受伤前关节活动度,受伤前步态情况分析;测定双下肢肢体长度并询问受伤前是否等长,测定双下肢大、小腿的周径,了解双下肢肿胀情况。
2.1.3训练患者床上排便习惯指导正确使用尿壶及便盆,并记录每日大、小便情况。
2.1.4早期康复训练老年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质疏松,导致长期卧床,出现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及系统的护理与康复训练,杜绝了老年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缩短了病程,减少了卧床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每日进行四肢肌力训练及腰背肌功能锻炼。每日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及有效咳嗽、排痰训练等。
2.2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指导
2.2.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由于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易发生组织灌注不足。了解术中失血及补液情况,严密观察尿量,保证尿量60ml/h。
2.2.2保持伤口引流通畅。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2.3持续镇痛术后镇痛泵镇痛或止痛药止痛,让患者在无痛中治疗疾病。有效的镇痛不仅能够使患者在身心上接受手术,更能积极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同时能减少疼痛带来的局部血管痉挛、肌肉收缩等并发症。
2.2.4术后康复重点是增强肌力,关节活动范围,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手术当天应平卧,患者清醒后用枕头。睡眠时要放个枕头在两腿中间,卧床时勿交叠双腿,2周内宜取仰卧位,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患肢抬高20o,注意手术髋关节屈曲不可大于45o,麻药作用消失前患肢自足背开始行向心性按摩;麻药作用消失后指导患者深呼吸训练及四肢肌肉活动训练。
2.2.4.1术后第1d,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用骨水泥型加长柄,稳定性好,行术后疼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及肌耐力评定。并尽早行功能锻炼。X线片确定假体的位置正常后,指导患者加强肌力训练:重点训练臀中肌、臀小肌、股四头肌和N绳肌等,以等长肌力的训练为主。加强上肢伸展肌力训练。患者练习坐立及站立活动,帮助患者双手撑床坐起,健肢屈曲,患肢伸直,移动躯体至患肢床边,双腿下垂立位时,健侧肢体先着地,患侧肢体离床,嘱扶助行器稍坐片刻,无头晕不适时再站立,要求挺胸收腹,双腿分开站立,站立的时间由患者的体力决定。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无头晕不适及体力好的患者可扶助行器进行行走功能训练。
2.2.4.2后第2d,患者情况稳定,拔除切口引流管,行常规肌力锻炼,患者练习坐立及站立活动,患者无不适,体力好,可行站立及行走锻炼,行走的关键是进行步态及姿势正确的训练,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目标之一就是恢复基本的良好的行走,因此在术后步态的康复也是主要训练的内容之一。站立行走,使用助行器时双手握好把手,身体直立,目视前方,先向前移动助行器10cm放下,注意助行器的四个支点需同时着地,再移动患肢,依靠助行器支撑身体的重量,健侧肢体迈小步跟上,然后再向前移动助行器,重复上述动作,患肢必须先以足跟着地,然后将重心移至脚掌,双足着地时间相等,以免造成跛行,指导患者正确移动重心,调节步态,逐步增加患肢负重程度,在转弯时,应以健肢为支点,患侧向健侧转动,逐渐移动患肢完成转弯动作,初步行走时间
2.2.4.3术后第3d,继续进行患肢肌力训练,加强助行器行走训练,CPM机协助髋、膝关节被动训练,屈髋不能大于45o,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患肢0o-30o的直腿抬高练习。
2.2.4.4术后第4-7d,继续上述各方面训练,行走时间逐渐加长,在完成目前的活动量外,让患者自行练习翻身,伸直术侧髋关节,保持旋转中立位,伸直同侧上肢,手掌撑在大粗隆后面向健侧翻身。
2.2.4.5术后8-9d,经评估后患者肌力及协调平稳能力可,行双拐行走训练,步态训练,体力较差者,仍行助行器。
2.2.4.6术后10d,患者能力强者,可指导患者练习上下楼梯训练,上楼梯时健侧先上,患肢后上,拐杖随后跟上,下楼梯时,患肢加拐杖先下,健肢后下。平衡能力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训练:如上厕所时,不可蹲者,站起及坐下时要先把患肢伸直,健肢慢慢屈膝坐下。
2.2.4.7术后2周,可行部分下蹲活动训练,屈髋、屈膝不能超过90o,行起立和转身训练,单拐行走训练。
2.3出院健康指导继续加强康复训练,锻炼双下肢的平衡能力,锻炼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术后1月,弃拐行走训练,扶拐步行至无痛、无跛行可弃拐。患者坐要坐高凳子,尽量避免坐矮椅或软沙发,坐椅时要经常保持髋关节弯曲不超过90o,坐位时应保持患肢处于中立及轻度外展位,从高椅或高床沿坐位站立,注意屈髋应小于70o,下肢不要内收。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避免跑、跳等运动,防止摔倒及跌倒。解便要坐马桶。一般术后前半年每月、第l2个月及以后每年1次到医院做一次常规随访和X线检查,指导患者适当的康复训练。患髋如有不适,随时来院复查。
3结果
住院16-25天,术后随访6-38个月,52例患者在手术后2-21天均能负重行走,其中47例患者能独立行走,3例患者需扶拐才能行走,2例因偏瘫需助行器支撑行走,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87.5分。
4讨论
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增多,人工髋关节置换的病人逐渐增多,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康复训练也越来越重要,康复训练是该手术后恢复最重要的部分。术前的心理护理给患者康复提供强有力的信心,术后康复训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康复训练应遵循:早期开始、循序渐进、全面训练、个别对待的原则,并及时交待注意事项,对于维持髋关节功能,减轻关节的负荷,减少假体松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uminings sR Epidemiology and outcomes of osteoporoticfracture[J].Lancet,2002,18(9319:1761).
[2]华蕾,宋艳霞,孙燕.34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康复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99-600.
[3]赵丹宁,王晓红,田东岩,等.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6,21(1):l5-l7.
[4]张青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17(8):640.
[5]朱桂玲,孙丽渡,王江滨,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与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64-265.
[6]黄永禧,王宁华,周某望.康复护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54-155.
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5
关键词 康复训练 手外伤术后 功能恢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手外伤85例,男73例,女17例,年龄10~60岁。骨折合并关节损伤35例,肌腱损伤30例,神经损伤10例,断指再植10例。手功能恢复正常81例(95.3%),手功能基本恢复,活动受限但能胜任生活和劳动 4例(4.7%)。
评估:①外观:观察手的状态,有无瘢痕、伤口、红肿、手指畸形、皮肤营养等。护士应掌握手在休息位和功能位的正确姿势。②运动功能: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灵巧性。③感觉功能:包括浅感觉(痛、触、温度)、深感觉(震动、位置、运动觉)、复合感觉(两点辨别觉、质地、形状、轻重等)。
康复训练护理:①心理指导:术后由于疼痛,担忧和对功能锻炼的不了解,患者常对功能锻炼的意义持怀疑态度,护士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相关知识教育,耐心解释术后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功能恢复良好的典型病例,讲解康复训练过程及效果,让患者目睹训练效果,增加信心,消除顾虑,积极配合。②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将训练时间、方法、程度、次数及出现不良情绪等制成表格,指导患者训练,定时检查。一般术后1~2周保持肢体功能位,2~4周进行限制性早期活动,4周~3个月进行适当的主动活动,3~6个月骨折愈合,外固定祛除后进行强度渐强的抗阻训练。
手部骨折和关节损伤的康复护理:外固定期间积极屈伸活动手指,用健手进行患手各关节的被动屈伸,以不引起再损伤为限。疼痛消失后变被动为主动活动,同时做不影响固定的腕部活动。祛除外固定后,指导病人作缓慢的主动屈伸活动,每次争取达到最大范围。
手部肌腱损伤的康复护理:肌腱松解术后一般24小时即可祛除敷料,指导患者做患指主动屈伸,每日3~5次,每次屈伸25次左右,同时做健指主动活动。当患指主动活动无痛,活动范围正常时可开始抗阻力活动。肌腱修复术后需要用石膏托或铝板固定3~4周。应首先活动未固定关节,患指3周内不能活动,以免破坏腱鞘与肌腱之间刚建立起来的血管供应,致肌腱坏死。外固定祛除后可进行患指的主、被动活动。
断指再植康复护理:术后3周开始做未制动关节轻微的屈伸活动,4~6周以主动活动为主,练习患指屈伸、握拳等,6~8周应加强运动和感觉训练,有主动运动(如分指、对指活动,可采用握力器、分指板、矫形器等)、被动运动、按摩等。被动活动各关节,增加肌力和手指变形。还可进行作业练习(如捏球、拣玻璃球、旋动健身球、写字画画等。动作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活动复合和精细度。
康复训练原则:手外伤康复的关键是正确的进行手指活动,应遵循早期安全原则。从5~10分钟/次开始逐渐增加,每日2~3次,20~30分钟/次。被动活动要轻柔、缓慢,以患者能耐受疼痛为宜。后期以主动训练为主。病人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注意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出院时应重点介绍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指导,强调随访和复诊时间。
讨 论
康复训练是手外伤术后恢复手部功能的关键,因此在临床护理中护士要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全程性康复教育、指导,督促实施,让患者了解康复知识,掌握康复训练技巧,积极配合,持之以恒,正确锻炼。结果表明,及时、正确、有效的康复训练,既保证了手外伤愈合,又能尽快恢复手的实用能力,实现了患者心理、社会、和职能的重
建。康复训练的实施和推广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29-133.
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6
关键词:康复训练;护理;尺桡骨双骨折;功能恢复
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在骨折后折端或有发生重叠或旋转的危险,也会导致成角或移位等畸形。所以针对尺桡骨双骨折的患者治疗的重点是为患者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如果治疗和护理不当会使患者前臂功能发生障碍[1],威胁患者的健康。如果在患者手术之后没有给与相应的功能恢复锻炼,会影响临床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的预后也存在一定的威胁,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部分有望恢复的患者发生肌肉萎缩或者关节粘连等后果,直接影响患者的前臂旋转功能的恢复。本研究针对我院接收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在给予常规基础护理的同时再进行康复训练护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患者的前臂旋转功能恢复良好,现在将本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57例尺桡骨双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9例。57例患者中有男性32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为13~46岁,平均年龄(24.6±4.9)岁。左侧骨折患者为35例,右侧骨折患者为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方面未见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康复训练护理及心理护理。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 意外是导致骨折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患者在突然遭受意外受伤之后,心理会有紧张,恐惧等心理。而且由于骨折部位的疼痛患者也会出现一些暴躁,焦虑的情绪。所以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疏导。详细耐心的向患者介绍尺桡骨双骨折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在手术之后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并将治疗成功的案例分享给患者,让患者对预后有信心,消除其紧张和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也需要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告知给患者,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增加其依从性,从而提高护理效果。
1.2.2早期康复训练护理 患者在接受手术后2w时间内属于早期康复训练护理时间,该段期间内由于患者的骨折恢复并不牢固,如果过度训练可能会导致患者二次受伤,所以训练以肌肉收缩练习为主,让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从远端手指伸曲训练,30次为1组,训练3组/d。
1.2.3中期康复训练护理 手术3w之后到4w,患者的骨折开始逐步愈合,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骨折上下关节部位的活动锻炼,适当的增加锻炼的强度和时间。患者每天锻炼骨折上下关节,60次为1组,3组/d。
1.2.4后期康复训练护理 手术后5w至痊愈,患者的骨折愈合良好并逐步恢复骨的原型和构造,这段时间避免对患肢过度的训练,患者训练患肢旋转功能的时候动作要柔缓,逐步从小范围开始训练,90次/组,训练3组/d。
1.3指标观察 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的前臂旋转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住院期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分析统计,计量资料使用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t检验,组间对比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对比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好,两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康复训练护理下未见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患者发生3例并发症,1例为关节粘连,1例为桡神经麻醉,1例为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为10.34%。两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尺桡骨双骨折主要是由于前臂受到意外的剧烈冲击造成,在患者进行骨折复位手术之后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患肢的血液循环,促进骨痂的生长并减少患者发生肌肉萎缩或者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对尺桡骨双骨折患者给予基础护理的同时再给予康复训练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逐步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增加了愈合的速度,减少了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状态,其临床治疗效果和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患者相比有明显差异,P
由此可见,在患者发生尺桡骨双骨折之后,在积极治疗同时配合以康复训练护理,能够促进患者的前臂功能恢复,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并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低,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