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范文1

关键词: 酒店管理专业 跨文化交际意识 能力培养

迅速发展的酒店业,要求酒店管理人才既要有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大酒店的国际化程度,让英语成为了在酒店工作的必要条件。面对市场,必须加强专业英语教育以提高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英语交际能力是在英语学习的内部智力、英语知识、英语思维能力、英语语言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指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来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话语能力四个主体方面。它是一个人培养和形成自身英语素质的综合表现或最高形式,也是英语学习的最高目标。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将在星级酒店工作,英语的交际能力对他们尤其重要。

但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使得我们和外国客人交流时更加具有难度,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在酒店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学习酒店英语知识,更要强调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绝不可生搬硬套,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语言的得体性;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接待外国客人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交际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角色关系、交际目的与内容、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及个人习惯等因素的制约,所使用的交际语言是不一样的。对于这种差异,举出适当、生动的例子进行讲解,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一:我曾以undress为例讲述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特定含义。一位男性美国客人到一家饭店用餐,他点了蜜汁鸡脯,并对女招待说:“Would you please serve the chicken undressed?”女招待是一位刚毕业的年轻姑娘,不知道客人这句话的要求是上菜时不要把蜜汁事先浇在鸡脯上,客人要自己来浇。她只知道undress是“不穿衣服”的意思,于是大惊失色,说:“No,I can’t.(我不能这样做。)”客人说:“Why not?(为什么不能?)”女招待说:“You are in China,Sir.(因为你在中国,先生。)”餐厅服务员因不能正确理解undress这个多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而造成这样的误会。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多给学生介绍一些特定的词汇的用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避免学生对词汇的片面理解。

例二:在讲解不同文化间对同一个词汇的不同理解时,我曾以tea为例进行讲解。某个中国观光团到达西澳大利亚首府时已是晚上7∶30,客人们尚未进晚餐。当地导游介绍当晚的安排:“We’ll have tea at about 8∶00 right after we arrive at the hotel.During the tea time,I’ll have you registered and have your rooms ready so that you may have a rest.”中国领队翻译为:“我们大约8∶00到宾馆,一到那里就喝茶。喝茶期间,导游会帮我们登记并把大家的房间准备好。这样,喝完茶后大家可以进房间休息。”客人听完大惑不解:还没有吃晚饭呢,怎么就进房间休息?况且在飞机上已经喝很多茶了,怎么到了酒店不吃饭,又喝茶呢?经过解释,领队和客人才了解:澳洲人,特别是西澳人习惯把每天的正餐称之为tea,这里的tea不是我们中国认为的“茶”。通过这些例子尽量多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国外的风俗习惯,使其更好地工作。

事实上,英语本族人和说英语的外国人交际时更注重的是交际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沃尔福逊(Wolfson)曾指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人对于外国人的语言和句法错误往往比较宽容。相比之下,违反讲话规则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她所说的“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指的是讲话规则并不是在各种语言中都一样,而是相对存在的。说英语的人由于不了解英语国家的习俗,不了解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的规则,而容易导致说话不得体。这种不得体语言往往被英语本族人误解为不礼貌,因此在与外国客人交往中,要注意交往的礼节,了解国外习惯,尊重外国人的风俗。如:西方人的女士优先、不问女外宾年龄和体重、禁忌数字13、不谈私人财产、不谈宗教和政治信仰、握手的礼仪、谈话的距离、饮食习惯、社交礼仪等,我们都应该了解,都应该遵循。当今世界,随着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如何客观地认识并处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消除彼此之间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言语交流障碍,已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而“对语言中文化因素的了解越多,语言的交际能力越强”。在酒店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使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使语言交流顺利进行,增进友谊。因此,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非常有必要。

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交际教学法是我采用最多的教学法之一。在教学中我首先是注重选择真实性的语言材料,使学生了解国外酒店业的发展,掌握最新、最先进的酒店英语。学习酒店英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能够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如酒店接待等具体工作中,与外国客人的交际。酒店业本身就是一个服务性行业,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是其首要目的。与外国客人的交流成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必须使用与真实酒店操作相同的教学材料,如国外酒店现场文字、图片、原版酒店管理教材、原版旅游杂志、电视广播、现场录音等。另外,在课堂上,作为教学活动的交际活动,即口头交际也必须真实和有意义。比如,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名或几名学生扮演酒店各部门的服务人员,部分学生扮演外国游客,对整个酒店流程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真实的模拟,引导学生根据某一现实语境,用流畅的语言进行组织、推理、归纳和演绎。形式有问答、对话、复述、扩展情景设计等,并要使语言交际的训练逐步由日常会话过渡到特定的模拟外宾接待的系列语言交际中去。这样经过严格的模拟训练,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学习语言的乐趣,找出差距,逐渐完善,尽快适应在宾馆接待外宾的工作。

其次,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所以应使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多地开口说英语。先要使他们敢于开口说,如果没有开口的胆量就谈不上口语交际的活动开展了。热情、敏感和宽容的态度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我都是满腔热忱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这样学生就会克服讲话时的惧怕心理,渐渐由敢说到爱说。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他们专业对口的英语方面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起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英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成为在酒店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范文2

(一)我国酒店业对人才的培训重视不够

1、培训机制不健全中国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一贯采用“重使用轻培养”的做法,使得目前酒店培训缺乏一套有效的、建立在培训与发展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国酒店的培训通常由培训部统筹,酒店业务培训多以短期、简单、分散为主,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通常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对学院毕业生、有潜质的经理人或业务骨干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只是强调不断地完成工作任务,承担工作职责。2、培训需求把握不准很多酒店除了例行的培训,如人职培训以及轮岗培训以外,几乎没有系统性的培训需求分析,不能照顾到不同职业阶段员工的需要,也没能从企业的角度,根据酒店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素质与绩效要求以及实际绩效与目标绩效之间的差距,确定基本的培训范围、强度与方向。由此可见中国大多数浪店的培训都是滞后的。3、培训技术缺乏专业化中国酒店的培训通常由酒店培训部组织实施,其中培训者的专业化程度也是一大问题,内部培训师精通部门业务但缺乏专业的培训技术和技巧.培训手段通常较为单一,请进来的培训师又常常并不了解酒店和学员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甚至可能不了解内部运作,培训内容的确定有很大的主观性或理论脱离实际。

(二)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已成为职场上炙手可热的高薪阶层。酒店管理人员在中国十大百万年薪职业中排名第六,酒店、旅游业将成为中国服务产业的支柱。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在此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着很明确的不足。1、目标定位不准我国高等学校将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中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酒店、餐饮与旅游基础知识,具备酒店基本管理与服务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各饭店、酒店、宾馆从事酒店基层管理及餐饮、客房服务工作。2、课程设置不系统酒店管理专业和课程设置较传统。酒店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也是仓促上马,部分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也缺乏丰富的从业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功底,这就导致很多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采用照搬照抄的方式,在教材的选购上,缺乏标准,有的教师干脆就自编教材,开设课程,关起门来自己搞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因此使得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差距很大。3、教学方式单一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式较单一。在教学环节上,很多学校仍以传统的理论课讲授为主,即使安排实践课也是走过场,由于国内的酒店管理专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实习酒店,而更多的是拓展和社会酒店的联合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校方与合作实习酒店之间的目的差距较大,双方利益点不统一。

二、高素质酒店管理人员难寻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酒店管理属于服务行业,社会传统观念把服务看作是伺候人的工作,认为是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行业。从事酒店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临时的过渡,而且家长对这一行业的认同度也不高。

(二)教育与实践的脱节

教育与实践的脱节的表现,一是在我国各财经管理类院校中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数目极少;二是目前在部分旅游院校中,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也是以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前厅客房餐饮管理、服务操作技能、专业英语等为主要学习课程。这是体现学科与酒店专业的名称和内容的嫁接,而不是体现酒店管理的专业性。虽然有实习,但一般都是在毕业前集中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感慨接触社会的时间太晚,等到了解该学什么的时候,学习生活也即将结束。

(三)用工要求与经济收入的不对称

酒店迫切需要有丰富酒店管理或从业经验的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但实际招聘时,酒店所注重的外在条件、语言能力、文化程度和工作素质等因素中,文化程度往往是放在最后。大学生具备高素质、高学历,但缺少工作经验,很多酒店都认为大学生应该从基层开始。一名大学生毕业后与高中生、中专生站在同一起跑线,这严重打击了大学生的自信心。

三、构建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健全的体系,学校教育模式的创新是基础,与酒店经营管理中的体制完善共同构成这个体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加强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

从我国目前酒店业人才需求结构来看,对酒店管理者的需求旺盛。因此,应将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的、有较强经营管理实践能力的、能胜任酒店企业中基层管理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酒店管理者。在培养的过程中,可借鉴瑞士的“洛桑模式”,设计酒店职业经理人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的形成和培养。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将教学课程分为三类:理论课、实践课和语言课。课程体系既有行业定向胜,又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则重在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实践课分为操作性的练习课、模拟性的分析课、研究性的调查课。语言课则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学生学业结束后获得国际酒店行业认可的就业证书,在各国高星级酒店可直接上岗,一般可任部门经理、助理,而不必再经过实习期。

(二)完善酒店培训机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当前,心理学已广泛运用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且颇有成效。只有真心尊重关心员工,体察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成长进步,给他们营造发挥自己的环境,酒店自然能培养而且留住人才,从而在日趋激烈的酒店行业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重视学习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人事管理应规范化,减少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建立起与本酒店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l要有既有战略远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人力资源规划。酒店应根据经营发展战略和酒店实际要求来制约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晋升等具体日划。而且这些规划或计划信息要尽量让员工知晓,以便员工据此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让员卫惑到自己在本酒店还有发展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员工留任率。()z要进行工作分析,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力与工作标准。它不仅使每个员工都能明明白白、有条不紊地各负其责,而且通过科学设计、综合平衡,可避免苦乐不均和员工工作压力过于繁重。2、加强人才培训工作()l酒店文化培训。酒店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因此,它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酒店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个人对集体的认同希望在员工和酒店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相依的关系,最终使员工依恋并热爱自己的酒店。但酒店文化不是瞬间而成的,它需要引导、灌输、示范和融人制度里继而融人员工的思维和行动中。出色的企业文化所营造的人文环境、对员工的吸引力是其它吸引物无法比拟的。因为它张扬的是一种精神,它打动的是一颗心。()z酒店职业培训。在对员工职业培训方面,主要有两个大的目标,一是职业意识的培养,二是职业技能的提高根据这个目标,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对酒店员工的职业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同时要在员工当中进行培训调查定酒店那里需要培训,考察酒店目标和经营计划以判定知识和技能所需,将实际结果与目标进行比较,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决定培训些什么内容,针对员工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人工作分析、人员分析,决定需要培训的人员和不同人员的培训层次3、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新进人酒店的员工对酒店的一切都不太熟悉于职业探索阶段,对职业缺乏客观的认知,对此,酒店应让其尽快适应酒店生活并熟悉酒店流程,同时,酒店应该对每一员工设计其职业发展规划,应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制度,设置合理而可行的目标和途径,以帮助他们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使其能够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4、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构建一个和谐、健康、团结、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特别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环境可以使人才能安心、心情愉快地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出成果,进而也能使人才很自然地感到:在这种工作环境下,一样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一样有发展前途,能成就一番事业。

(三)校企联合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范文3

1设置酒店管理优质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1整合专业课程,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涉及面较广,涉及餐饮服务与管理等管理类课程,又有酒店财务等经济类课程,还有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营养学课程。如何将这些门类不同的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进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树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专业教学理念,对当前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形成了以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酒店管理专业市场定位必须准确,高职要锁定岗位所需,整合专业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高校要在第一时间把握国家课程政策变化趋势,根据最新要求和资源来调整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各高校应根据各自办学定位来开设相关课程。酒店管理专业综合性非常强,其涉及面广,包含历史发展、名人故事、语言习俗、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专业内涵而言,酒店管理是在与顾客打交道,有些人认为酒店行业与销售行业类似。但对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其对入行人员各种知识有着较高要求,酒店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高,熟悉各方面知识。

1.2拓宽课程门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酒店管理专业的价值绝不只是培养懂技术的“酒店员工”,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在专业建设时,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酒店管理专业技能,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避免这一弊端,在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时,高职要努力寻找落脚点,设法寻求发展突破点,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理念,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发展高职学生潜能,提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和机遇。在保证专业课程基础上,高校要大力开展必要选修课。例如,传统文化课程、哲学、文学课程等,借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树立服务意识的思想高度。各高职院校在建设酒店管理专业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不仅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领域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文化底蕴的汲取力度。作为服务行业,酒店管理专业要加强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2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例,将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程

2.1注重实践课程设置,突出专业实践属性

实践课程是酒店管理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小组式的探究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实践课程对学生综合素养提高显而易见,高校必须增加实践课程比例,使实践类课程其成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为增强实践类课程的实效性,高职应将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进行分类:其一是课程内实践,课程内实践注重模拟环境的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学。其二是固定周实践,固定周实践就是针对教学计划设定的主题,让学生自己去自由发挥,培养自己技能运用能力。其三是毕业前实习,毕业前实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走出校园前真正体会社会工作,让其提前适应并且进行必要的总结,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从而提升其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其专业竞争力。

2.2完善顶岗实习,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要推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高校要强调人才培养继华中“练”的环节。高职院校要重点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练”的环节,大力倡导实践教学,把“实践训练”融入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酒店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让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很多高职在专业建设时,与当地酒店集团开展了深度合作,这些校外酒店为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平台。目前顶岗实习问题很多。一方面,从酒店方面而言,其不能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相关权益“,廉价劳动力”成为顶岗实习学生的代名词,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很多酒店将实习学生当作临时工应急。企业抱有这种心态,未能将实习生与正式员工平等对待,实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酒店安排给实习生的工作基本上是技术含量低的工种,与其他专业而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时,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但学生的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对酒店专业的实习兴趣不大,笔者针对高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表明:72%的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只是为了完成专业学习计划,40%的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没有实质性帮助。为此,高职须将顶岗实习不断完善,对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唯有此,才能更好地发挥顶岗实习的功效。

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创造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3.1打造双师型团队,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据笔者针对安徽、浙江等地几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调查表明:当前52%的教师是直接从大学本科(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来高职院校任教,30%的专业教师没有任何行业工作经验。高职院校要努力创造机会,使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能参与各种专业培训,让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挂职锻炼,高职应为酒店管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这样才能完善“双师型”师资。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发展兼职教师队伍,增加外聘教师的数量,聘请企业专业能手为学校指导教师,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高职院校要打造“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从个人而言,每位专任教师都是双师;从整体而言,校外师资队伍不断扩充双师队伍。唯有此,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才能有所提高。

3.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

当前的酒店管理专业以理论教学为主,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高职学生不擅长理论学习,而酒店管理专业对实践的技能要求较强,因而高职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作为专业知识的培育基地,高职要建立模拟实践工作室或者模拟实验基地,让学生都能在课外有效地接触专业。学生在这里能够进行模拟实践,参与小组研究型交流。例如,小组进行模拟旅行,有人扮演酒店管理者,也有人扮演顾客,设置一些状况来考验酒店管理者的紧急状况处理能力,之后全小组成员来共同探讨在这个模拟中,处理问题过程中的亮点与还需要改进的方面,并进行总结,在下次模拟中多加注意、改善、进步。

4总结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范文4

关键词 酒店管理 人才培养 中外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酒店高等教育是伴随着酒店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近几年,酒店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酒店业提供智力保障的酒店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国酒店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自身也存在着不足,对中国传统的旅游教育提出挑战,不得不迫使传统旅游教育面临改革,来适应行业的发展。下面本文将从中外比较的角度出发探讨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国外院校主要所指代的欧美发达国家)

1中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比较

培养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是酒店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以及教育体制的不同,中外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水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设备、办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中外院校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理念上各有侧重。国外院校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把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培养具有高水平运作能力的国际酒店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产教结合渗透到教学内涵中去。国内院校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实践能力方面比较弱,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2)国外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适应企业实际的需要,有利于酒店业的发展。国内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落实还不够。

(3)国内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知识导向型的,以掌握知识为出发点,又以知识的积累为归宿点,整个过程都突显了知识的重要性。国外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职业导向型的,人才培养自始至终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融入教学。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是学习者进步的基础,但是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者给予学习者最有效的法宝,我国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以职业为导向,还必须跨越许多的障碍,打破固有的堡垒。

(4)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通过对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优化,最终会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国内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状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2中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原因

2.1社会原因

酒店业是典型的服务业,需要从事的人具有服务意识。据笔者调查,部分酒店专业学生服务意识不强。选择上酒店管理专业的理由,只是因为“不得已”,比如自身数学和英语不够好,酒店管理专业对英语和数学的要求相对不高,又没有别的愿望就暂时学习酒店管理专业,所以一些酒店管理学生学习不冷不热,缺乏热情。笔者认为这种现象除了与学生本身的素质有关以外,还跟文化基因的影响和对职业前景的认识不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上部分人有着轻视酒店服务的心态,这种心态影响着人们的职业观。部分酒店管理者把基层员工当消耗品,不保障他们的长久利益;酒店员工也不以自己的酒店职业为荣,工作不尽心,不尽责;顾客也觉得服务员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不太善于鼓励服务。

2.2政策原因

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对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有前瞻性的教育决策对教育的发展起着指导和促进作用,而落后的制度则会制约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高等旅游教育受着我国教育政策的影响,我国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很长时间内高校并没有开设旅游专业,国家只设置了一些接待培训课程来满足旅游接待服务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将计划经济下的高等教育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体制,学校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国家批准,旅游专业的设立得到许可并在许多高校中发展起来。从1998年开始的以高校扩招的办法来刺激内需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趋势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旅游专业,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增加,旅游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酒店管理专业也随着受到重视。

2.3行业原因

在酒店高等教育中,由于酒店业自身的特殊性,社会实践环节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实践的开展不仅仅要参照学校为学生提供培训计划,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业企业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行业企业多数不愿意接受在校大学本科生在企业内部实习实践。在国内酒店教育与企业之间,一直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究其原因,存在政策层面对企业积极性调动不足的问题。国内政策、法律方面不完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缺乏体制、制度、机制方面的保障,因而校企合作不够紧密。

参考文献

[1] 刘亭立.中外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证分析――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10.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范文5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旅游高等职业学校在数量上和规模上也取得了飞跃。高职院校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大力培养合格的酒店管理人才。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培养贴近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本文阐述了我校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所做的探索。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酒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酒店业需要的不再是熟练的基层服务操作人员,而是:其一,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熟悉国际酒店管理运作、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其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既掌握一线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又擅长策划和组织活动,具备较强的管理心智技能与创新思维的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在餐饮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星级酒店品牌云集的常州,对这两种人才的需求就更加明显。

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酒店对人才的数量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甚至会成倍增长,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酒店企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也更为紧迫。酒店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是具有职业技能,而是由突出技能条件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转变。酒店企业普遍认为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合理定位,将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对学校而言,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懂管理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深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既能胜任酒店企业一线岗位的服务工作,又能满足高星级酒店管理业务需要的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

二、确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学生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酒店一线服务岗位,因此学生应是实用型和技术型的人才,对酒店一线岗位的操作服务技能要求比较高。但是,目前酒店高职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低于社会需求的标准,同时学生主动学习职业技能的意识薄弱。我认为在今后对学生的培养中,应以酒店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组建以酒店人力资源培训专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为主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及时把握酒店企业的需求的发展与变化,并以此为出发点确立和动态调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二)国内外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从国内外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来看,瑞士模式最为典型,国际影响也最大。国际知名酒店的管理者、国内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大多“产自”瑞士。瑞士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一直为酒店教育业界所称道。洛桑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是以酒店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密切关注酒店行业特征和人才需求信息,不断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来调节教学活动,使学校教育更加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同时学院充分利用校内餐厅,这些餐厅风格各异,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用餐服务,还可以作为实践教学场地,在这里学生进行酒店各项服务的操作模拟训练,教师在一旁进行现场指导,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成果,并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推动下一步的学习与研究,使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为一体。此外,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产学合作”是指企业和学校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具体形式灵活多样,国内最典型的方式是“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根据用人需求与学校签订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企业生产特点灵活调整课程设置,企业选派技术专家讲授部分专业课程。学生在学校、企业两个地点进行学习,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训,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对学生的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方式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践性,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与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我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模式。

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充分借鉴了国际教育教学的形式,采用“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先后与常州本地的餐饮龙头企业大娘水饺餐饮集团、香格里拉、喜来登、富都戴斯等知名星级酒店以“产学合作”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同时,我校与日本国际交流饭店协会校企协作式培养模式,与意大利有关职业学院和饭店联动式培养模式,这些全新的培养模式也为学生创造了出国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在“校企合作办学”思想的指引下,我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了50个校外实习(训)基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为学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学习和工作计划,从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定,到课程体系的设置,直到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和答辩,都有企业的参与。学生通过带薪顶岗实习,不仅锻炼了职业技能,而且,在实践中学生也能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了更直接的认识,同时学生进入酒店后,参与到酒店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去,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与此同时,理论水平也逐步提升,为他们毕业后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就是酒店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认证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五类课程的设计与整合方式。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职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能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技能的实践学习,能让学生掌握酒店不同岗位的专业技能;职业认证课程则紧密结合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培养督促学生拥有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提升就业质量;能力拓展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对这五类课程的不同结构安排与内容设计,便形成不同的课程模式。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由于本专业技术门槛较低,与社会上招聘的员工相比,缺乏不可替代的核心技能,酒店企业更需要的是沟通能力、营销能力、执行力、团队精神、应变能力、服务意识、进取精神、对地方文化的了解等综合素质,但这些内容还不能在现有课程中有所体现,导致本专业毕业的学生职业岗位适应期延长,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构建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要重点突出以下思想:

(一)以“能力培养”为重心。

“知识、能力、素质”是人才评价的三大要素,而对 “能力”的强调则是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征。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都是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的基础组织者和初级管理者,企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拥有适应酒店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还要拥有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变化,顺利进行职业活动的较强社会适应力和工作适应力以及学习迁移力等。这就要求酒店专业的课程模式,要搭建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系,培养适应行业和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二)贯彻多元整合的思想策略。

要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界限,摆脱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按行业和企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整合课程结构与内容,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与技术性,对课程结构进行精简,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如前厅接待、餐厅服务和客房服务等课程都是中职课程的重复与适度深化,在高职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中,完全可以将其融入到“工学交替”的实践环节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三)适应酒店行业的发展与变化。

知识经济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由此,职业和劳动岗位素质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这在日益国际化的酒店行业更加显著。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的课程模式,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随着酒店业的发展,不断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 具有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能力,能够在酒店业的职业生涯中越走越远。

鉴于以上情况,我校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上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从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出发,将本专业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同时围绕职业资格考证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细化专业课程的内容,针对岗位实践技能,设计相应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设置的课程既能适应专业教学,又符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要求,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行业新的岗位设置方案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本专业的实施性培养计划,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对接”。

四、结语

通过“产学合作”的培养方式,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实用、管用,被用人单位誉称为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毕业的学生深受大型星级酒店的欢迎,历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成功,要想让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

笔者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中,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素养,更重要的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今后我校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上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同时具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应根据酒店用人需求,时刻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打破传统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分离的状况,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范文6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在素质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主要依照以下的原则和思路,开展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内容的改革。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现代酒店管理中要求酒店从业者具有较高的酒店文化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因而要求教学活动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协同发展,本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创新理论的改革思路,培养及时上岗的酒店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酒店是服务业的翘楚,涉及到客户的感受体会、个人隐私等问题,要求酒店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爱岗敬业、尊重消费者。所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本着以德为主,以能力为辅,两者有机结合发展的改革原则,加强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同高职中其他课程改革的内容具有一致性,主要是从教学理论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等四个方面内容实现。其中教学理论改革主要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活动的个性化发展;课程体系改革指得是合理分配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关系,适当增加或是删减一些课时,保证课堂效率,避免学时浪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微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和课程质量;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是针对于传统应试教育中以期末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忽视平时的表现,以教师为主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