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识性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识性经济范文1
从2008年以来,纺织行业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加强管理等多种措施,努力克服人民币升值、要素成本上涨、需求减缓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继续保持了增长的势头。2008年1~11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562.24亿元,同比增长14.7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47个百分点。11月末,我国纺织业资产总计为14809.95亿元,同比增长9.7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68个百分点;企业数为2922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770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614.61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3万人。
一、纺织业运行情况
从2008年以来,纺织行业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加强管理等多种措施,努力克服人民币升值、要素成本上涨、需求减缓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继续保持了增长的势头。但由于多种不利因素的集中作用,行业发展速度大幅下降,盈利能力明显下滑,亏损企业不断增多,行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一)行业规模
2008年1~11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562.24亿元,同比增长14.7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47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纺织业资产总计为14809.95 亿元,同比增长9.7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68个百分点;企业数为2922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770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614.61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3万人。
(二)资本/劳动密集度
2008年11月末,我国纺织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30.20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46万元/人;人均资产总额为24.10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70万元/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6352.14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29.47万元/单位;单位资产总额为5068.08 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44.87万元/单位。
(三)产销情况
2008年1~11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19383.77亿元,同比增长15.19%,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50 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18963.10亿元,同比增长15.4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76 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7.83%,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23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1311.48 亿元,同比增长9.5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72个百分点。
(四)成本费用结构
2008年1~11月,我国纺织业累计成本费用总额为17823.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331.65亿元。其中,累计产品销售成本为16591.87亿元,同比增长14.52%,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14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93.09%,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91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为453.50亿元,同比增长17.85%,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13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2.54%,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98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为511.14亿元,同比增长11.7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47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2.87%,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1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为266.65亿元,同比增长19.4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42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1.50%,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05个百分点。
(五)盈利情况
2008年1~11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利润总额为674.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7.30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106.93 亿元,同比增长61.15%,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0.19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纺织业亏损面为18.82%,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4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15.84%,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48个百分点。
二、主要产品生产情况
(一)布
累计生产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累计生产布527.70亿米,同比增长5.3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80个百分点。
月度生产情况。2008年10月,我国生产布48.21亿米,同比增长0.6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4.47 个百分点。去年11月,我国生产布46.30亿米,同比增长-3.9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4.86个百分点。12月,我国生产布45.70亿米,同比增长-0.7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90个百分点。
(二)纱
累计生产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累计生产纱2148.90万吨,同比增长8.1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60个百分点。
月度生产情况。2008年10月,我国生产纱186.11万吨,同比增长6.2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72个百分点。去年11月,我国生产纱188.39万吨,同比增长4.1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9.7个百分点。12月,我国生产纱186.00万吨,同比增长2.6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80个百分点。
三、进出口情况
(一)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出口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累计出口额为1792.39亿美元,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0个百分点。
进口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累计进口额为249.35亿美元,同比下降1.7%,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5个百分点。
贸易平衡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实现贸易顺差1543.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1404.44亿美元,增加了138.60亿美元。
(二)棉纱线
出口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棉纱线累计出口量为54.72万吨,同比增长-6.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4个百分点;累计出口额为19.73亿美元,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8个百分点;出口单价为3605.53美元/吨,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93.52美元/吨。
进口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棉纱线累计进口量为78.68万吨,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0个百分点;累计进口额为18.65亿美元,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4个百分点;进口单价为2370.59 美元/吨,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69.55美元/吨。
贸易平衡。2008年1~12月,我国棉纱线实现贸易顺差10783.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的贸易逆差8589.41万美元,顺差增加了19372.6万美元。
四、纺织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一)纺织服装业利好政策回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对外依存度高的纺织行业首当其冲。虽然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消化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确保纺织行业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但国际金融危机对纺织行业的冲击远远超过行业的承受能力,纺织行业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出现了象华联三鑫、江龙控股等龙头企业停产、倒闭的情况,许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但是对于这个重要民生产业,国家给予了高度关注,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这无疑是雪中送炭。转型升级中的纺织服装产业由此增添了前行的动力。
出口退税率连续上调。2008年7月31日,国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两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该通知指出,从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这也是我国自2006年推出下调企业出口税率外贸政策以来首次回调。时隔两个月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再次发出《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明确了从2008年11月1日起,国家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的出口退税回调也再次惠及了纺织服装行业。具体来看,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由13% 提高到14%,上调了1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的提高,表明政府对产业形势进行了周密调研。通过财税和贸易政策的局部性调整,目的在于实现全局性的平衡。虽然只是两个百分点的幅度,但这已实属不易,它体现的是国家对产业进行积极扶持的姿态。2009年2月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会议决定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到15%。这是自2008年以来,第三次提高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虽然,国家会一如既往地支持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广大的纺织服装企业而言,出口退税率上调确实不是治本的方法,一味依赖退税率上调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在这个命运抉择的十字路口,抓住退税率上调的利好政策,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对自主品牌的培育,或许才能让企业固本培元,实现可持续发展。
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出台。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十项举措涉及到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将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具体来讲,会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表面来看,纺织服装行业直接受惠于十项扩大内需措施的幅度可能并不大。但是在十项措施中,明确提出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从长远来看,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却极有可能对纺织服装的生产、消费、流通等环节产生影响,从而改变现有的服装产业分布格局。对于竞争激烈的纺织行业而言,以上任何一个环节滞后,都会让企业遭到致命打击,其中关键在于这些环节都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同时,十项措施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将使农民直接受益。现在中国还有9亿人在农村,他们是广大农村市场的消费主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市场的开发还不是很充分,农村消费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供挖掘。因此,随着我国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农村市场的开拓,这将使这块“真空”市场变得极具潜力。 “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算得上是十项措施中的亮点,也算得上是十项措施对行业最大的帮助。长久以来,银行就认为纺织服装行业盈利空间小,对行业中小企业的贷款兴趣不大,甚至持“排斥”态度。这就直接导致中小企业陷入正常经营难以为继的困境,哪还谈得上发展壮大?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说:“目前我国有很多服装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处在关门或倒闭的境地,这对整个服装产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资金信贷问题关乎着企业生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十项措施中的相关措施“对中小型密集型的服装行业来说,实属阳光灿烂。”
促进轻纺业发展六项措施。2008年11月19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简称“国六条”。 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各级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支持市场前景好、带动就业明显、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轻纺项目,加大对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缓解成本压力;继续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和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清理和取消涉及轻纺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切实解决轻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轻纺工业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等。在继国家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出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国务院又研究部署了促进轻纺业发展的六项措施。如此高密度扶持举措的,实为少见。这不仅反映了国家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出手”快和准,也充分体现其大力扶持纺织服装等重要民生行业态度坚决。纺织服装行业中许多企业都是中小企业,长期受到“融资难”问题的困扰,此次“国六条”指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切实解决轻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融资保证。同时,这也将极大增强中小企业参与自救的信心。 2009年2月4日,由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纺织振兴规划得以出台。此次会议再一次提及“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
(二)展望行业情况
2009年经济运行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多,形势依然严峻。但国家采取“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和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台,将积极带动国内需求的稳步增长,恢复经济增长的信心,有利于纺织行业保持基本稳定。
政策效果将逐渐显现。2008年下半年,针对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国务院和有关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确保行业健康发展。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将在2009年逐渐显现。四万亿投资项目的相继实施,将有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与基础设施、房地产建设相关的产业用纺织品、家纺制品的需求前景将逐步好转;上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暂停加工贸易台帐实转等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困难局面;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2008年9月开始连续降息以及取消各项不合理的收费,将缓解纺织企业资金周转上的压力,减轻了企业负担,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成本;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增值税转型将有利于纺织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增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
知识性经济范文2
【关键词】 精细; 成本; 管理; 经济运行; 质量
近几年来,胜利油田立足于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不断调整财务管理思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以服务于勘探开发、保障生产为目标,以“预算管理到过程、经营管理到区块、精细管理到节点、作业管理到单井、分析考核到主体”为内容,强化油藏经营管理理念,加大管理创新力度,规范管理秩序,积极稳妥地解决了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难题,财务状况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成本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不断克服勘探开发难度增大、投资成本紧张、社会环境复杂等多种不利因素,全面完成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指标,实现了开发管理与成本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精细管理水平也日益提高。从油田财务管理工作来看,油田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促进生产与经营的有机结合,提高精细管理水平
坚持从创新理念、理顺体制、完善手段、强化运行等方面入手,服务勘探开发生产,扎实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促进了预算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一整套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并完善了运行机构和管理制度
为确保全面预算的有效实施,胜利油田分公司及时出台了《全面预算管理办法》、《业务预算管理办法》等制度,成立了以分公司经理为主任的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设立了由勘探、开发、生产管理、计划、财务等部门组成的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对二级单位全面预算工作的指导。在对二级预算进行审核、优化、平衡的基础上,形成分公司全面预算方案。21个二级单位相应成立了全面预算组织机构,负责对三级预算进行优化、审核、控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层层优化平衡的预算管理体制。与此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调研、专家讲座、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启动并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从而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由注重短期投入向中长期投入转变;由注重生产向产量与成本并重转变;由先干后算向先算后干转变。
(二)分级配置产量、分类核定成本,实现生产任务、工作量、价值量的相互匹配
坚持工作量和价值量优化配比原则,年中按照“所有成本费用都要纳入财务预算,所有预算支出都要落实责任部门和单位”的原则,对年初预算安排进行优化调整。将年度预算细化形成二级承包预算、部门单项预算、部门控制预算、部门经费预算。把该下拨给二级单位的资金全部下拨,使各单位预算指标基本可以“跳起来、摸得着”,有效传递了成本压力,初步扭转了二级单位“等、靠、要”的思想,改变了各单位专题报告不断和年底认账的想法和做法,为严考核、硬兑现打下了基础。
(三)细化预算项目,最大限度地实施以业务工作量为基础的零基预算思路
按照预算做细的总体思路,根据各单位、部门生产费用的分类和投向,拟定了各项费用的预算方法和依据,形成了包括作业、电费、稠油热采劳务、维修、运输等38大项和97小项的精细业务预算标准体系。对其中34大项和75小项实行了零基预算。在股份公司规定的折旧、人工、作业、用电等项目基础上,还扩展到了维修费、运输费、常规材料、三采药剂、三防药剂、破乳剂、燃料等项目。通过编制合理、有效、量价分离的业务预算、消耗标准和财务预算,实现工作量与价值量双向管理。
(四)持续进行优化调整和决策平衡
在分项优化确定各系统、单位的投入后,组织经济开发研究院、开发单位、机关处室的相关人员,研究成本配置与产量配置的内在规律,遵从“注重投入效果、体现效益优先”的原则,建立了经济数学模型,对预算做进一步的优化。具体是按照成本与产量的对应关系,将成本逐项预算到油气产量的各个构成部分,并依据油气产量各构成部分的成本水平进行效益评价和产量配置,力求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的作用,将分公司的各种资源和工作目标任务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机关职能部门在预算分解下达与运行考核中持续对生产任务、方案设计和工作量进行优化调整,对各采油厂液量、注水量、作业工作量等指标进行反复平衡优化,努力减少无功低效支出和设计决策浪费。
二、以油藏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推广区块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精细科学管理
在32个区块(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管理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围绕精细管理工作,以区块成本核算为抓手,优化和完善区块预算标准、核算归集方法、效益评价体系的区块成本管理方案,建立“分公司、采油厂、区块”三级成本核算体系,全面推行“以区块储量作为管理对象、以储量寿命作为管理周期、以单位生产成本作为评判标准”的区块成本管理工作,力争实现“预算优化、过程控制、核算管理、经营分析、考核评价”五大区块的目的。促进由开发油藏向经营油藏转变、由行政生产单位管理向油藏开发单元管理转变、由投资成本分段管理向投资成本一体化管理转变、由单纯成本总量控制向经营成本控制转变,实现油田开发的经济开采。
(一)预算优化到区块
按照“以核定业务指标为前提、以预算条件为基础、以历史数据为参照、以管理优化为手段、以政策配套为辅助”为总体预算原则,以“保障急需、以费养费、体现效益、改善管理、激励约束”为安排思路,通过“油藏经营管理单元-业务部门-采油厂-分公司”、“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优化过程,紧密结合实际业务量需求,规范预算编制依据和程序,对预算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二)过程控制到区块
通过对月度预算、预警控制和专项控制三个方面的控制,确保区块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月度预算以优化量价运行,将管理控制点前移,做好生产开发计划、业务工作量、价值量匹配运行的控制。预警控制按照一定的方法确定预警指标体系的标准值和预警区间,确定不同指标的区间上限和下限。当预警指标超出预警区间时,便发出预警信号,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专项控制针对电费、作业费等重点费用进行分析,比较各项措施的投入的合理性与预期效益性,控制不合理支出。
(三)核算管理到区块
以油藏经营管理单元为核算主体,以生产指标为依据,根据经济业务属性和原始凭证记录确定会计科目,核算到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为后续开展经营分析、考核评价等工作打下基础。
(四)经营分析到区块
完善区块的成本分析制度,对成本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立足区块生产实际,剖析成本升降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将分析结果与经营考核相结合,确保预算的严肃性、约束力,同时为月度滚动预算的编制提供依据。
(五)考核评价到区块
通过对区块的剩余可采储量经营水平、开发管理水平、生产管理水平及财务指标管理水平分别进行单项评价、综合评价,突出投入与产出的配比关系,细化产量结构及成本考核,强化开发管理指标、长效管理指标的考核,充分考虑产量结构的影响,完善投入产出配比机制。
三、以经济活动分析为载体,通过项目组的运作和四道防线的建立,提升精细管理效益
(一)建章立制全面推行经济活动分析
制定并严格执行在每月的5日业务预算安排会和在15日的经济活动分析会制度。通过业务预算和经济活动分析会,及时了解、掌握和发现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单位进行落实整改。经理办公室负责督查,责任部门和单位要在下次会议上说清楚、讲明白。根据经济活动分析会分析结果,对预算超支单位,采取分层次分别由公司经理专门听取汇报、个别谈话,总会计师组织财务、开发、生产等部门重点解剖,财务部门专门督促等办法,督促和帮助二级单位制定措施、严格控制,同时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问责制。各单位成本控制意识普遍加强,杜绝了不良做法的发生,逐步形成了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大额成本预算支出管理制度,细化成本过程控制
分公司层面上对1 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二级单位层面上对100万元以上的项目打开分析,对成本费用项目细化分析,认真审查成本费用开支的合理性、必要性,制定措施,优化改进。对重大、重点项目,包括稳产基础投入、节能技改、安全隐患治理、河道维护、油地共建、基础设施维修、设施迁建等项目等实施成本费用的大额管理制度。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设计优化、预算核定、招投标、现场施工进度及质量监督检查、竣工验收、结算付款、效益评价等进行全过程跟踪,现场落实。通过规范项目立项审批、细化施工节点管理、落实管理制度、跟踪管理现场、掌握运行进度、追究管理责任,做到项目施工不走样、资金落实不挪用、结算资料不做假,确保资金投入有效果、见成效。
(三)拓宽成本管理思路,积极推行项目组管理
胜利油田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稠油、三采产量比例不断提高,使得成本上升、生产与成本不匹配等诸多问题显现出来。完善对重点费用管理与控制,组织成立相关成本项目管理组和技术支撑的专家组,形成上下联动、技术管理与资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单纯地控制成本向有效实施成本管理转变。用电治理项目组积极开展电网整治与优化、电泵和电加热治理、节电新技术推广等工作,在开井数上升、稠油井、深井比例增加的情况下,2006年抑制住了用电大幅上涨的趋势,2007年同比减少用电量1亿千瓦时,2008年继续实现了用电量的负增长。作业项目组强化作业监督过程管理,完善作业指标考核体系,多轮次作业井次从2006年的1 983口降低到2009年的1 374口,共降低了609口,减少无功低效投入5 398万元,提高了作业质量。
(四)全面应用“成本节点”管理模式
全面推广应用“成本节点管理”,针对每个成本项目及相应生产开发管理过程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成本动因,以关键节点作为管理的切入点、着力点和效益增长点,明确责任主体、完善操作程序、落实管理措施、严格考核兑现,建立“分公司―采油厂―三级单位―四级单位―基层班组”五层次系统成本节点管理模式;构建起“目标、运行、责任、考核”四个体系,做到目标分解到节点、运行管理到节点、责任落实到节点、考核兑现到节点,真正实现“成本节点”的设置精细化、控制立体化、运行一体化、精细常态化的目标。
(五)设立四道防线,逐步完善成本预警机制
为确保全年生产经营管理指标的完成,需严把预算管理的四道防线,形成成本预警机制。一是现金流防线,通过加强资金预算的管理和分析,对预算超支单位,暂停相关资金的拨付,从源头上把好资金支出关;二是ERP防线,坚持月度预算审批制度,逐项设定预算限额并在TR模块中进行设置,实行月度预算执行的适时控制;三是内控审批防线,对预算超支单位,在确保正常生产性费用投入的前提下,通过内控审批,有效控制了行政办公费、维修费、材料费等项目的支出;四是考核兑现防线,严格执行考核兑现政策及分析汇报制度。通过四道防线的设立,层层传递了成本压力,形成了上下联动控制成本费用的良好局面。
四、以ERP为平台、内控管理为手段,夯实精细管理基础
(一)狠抓内控制度建设,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突出抓好财务预算审批、投资项目决策、物资采购管理、货币资金支付、关联交易结算“五条主线”,建立资金预算、TR控制、内部控制、考核兑现“四道防线”,强化招投标、合同签订、结算付款“三个环节”,抓住质量和价格“两个节点”,努力做到关口前移、过程控制,严把内控风险点和控制点,管理秩序得到转变。
(二)充分发挥协调、督导职能,加强关联交易结算
加大对制约结算速度症结的督导力度,督促计划部门及时下达、分解、释放计划投资,督促生产管理部门限期解决工程质量、土方等争议问题,严控无计划、无设计、无合同开工现象。实时监督工程预付款、进度款、结算款的到位率,动态监督完工未结算工程的进度。确保各结算环节的顺畅,保障关联交易结算率维持在正常水平。
知识性经济范文3
认识颈部肌肤
颈部是支撑头部的大功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保养前先来了解一下你的颈部吧!皮肤:颈部肌肤相对于脸部肌肤很薄,皮下脂肪少,容易出现皱纹及下垂现象;肌肉:肌肉较薄,容易形成纵向皱纹;骨骼:由七块骨骼所组成的颈椎,支撑头部重量,维持平衡;血液、淋巴:粗大动脉经过,淋巴结多,具有代谢功能。
为何颈部会产生皱纹
有两种人容易产生颈纹,一是经常减肥或身材始终在胖瘦之间徘徊的人,肌肤容易变得没有弹性;二是较瘦、皮肤较薄的人,肌肤容易干燥、松弛。颈纹分纵向和横向两类。纵向皱纹随年龄增长出现,顺着肌肉纹路产生。当年龄增长时,皮下脂肪逐渐减少,皮肤松弛就更明显,身形消瘦的人较易出现此类问题。横向皱纹则与紫外线伤害和干燥问题引起肌肤弹力降低有关。一直维持向前低头的姿势也易使颈部肌肤折叠,让颈部皱纹越来越深。
与颈纹息息相关的因素
肌肉僵硬,加速老化
颈纹出现与日常工作、睡觉时的不良姿势有很大关系。如经常坐在电脑前、长期从事文字工作或经常弯腰等,都会造成颈部周围肌肉僵硬,使血液、淋巴循环不畅,进而加速老化,形成颈纹。因此,平日走路时要注意挺胸抬头,工作空当可以活动一下颈部,以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及肌肤弹性;当颈部较为疲劳时,也可用热毛巾敷于颈部,以促进颈部肌肤的血液循环并舒缓颈部紧绷的肌肉。
枕头不合适
睡觉时枕头太高,下巴易受到牵引而下垂,给肩膀肌肉造成负担,容易让肩膀产生疼痛,而颈部也会因为长时间弯曲而产生颈纹;不使用枕头睡觉,下巴呈上仰状态,也会使颈部僵硬,进而产生皱纹;理想的枕头应该是让人身心放松,高度以6厘米~8厘米最为适宜,但也要根据个人体形及颈部角度来选择。
善用颈部保养品
颈部经常暴露于户外空气中,肌肤容易变得干燥,产生松弛、暗沉等现象,也是颈部皱纹产生的根源。为了让颈部美丽不输给脸部,保养时可以使用颈部专用的保养品,或在每天沐浴后用身体乳来帮助颈部锁住水分。除了颈部专用的产品,脸部所使用的化妆水或保养产品一样可以用在颈部,所以在保养完脸部后别忘记给你的颈部也“分一杯羹”。
在使用专业产品对颈部保养时,辅以相应的按摩效果会更佳。1. 用指肚蘸取颈霜,在颈部从上到下画小圆圈按摩,颈霜到达的范围要遍及整个颈部。2. 让淋巴更通畅。手掌张开,大拇指放在下颌下面。以下颌为起点,沿着下颌骨,朝着耳骨方向轻轻按摩。3. 将双手的食指和中指放于腮骨下方的淋巴位置,按压1分钟左右,有助于畅通淋巴核,起到排毒的功效。
打造美颈伸展操
伸展运动――伸展因紧绷而收缩的颈部肌肉
步骤是:1. 从上方抱住头部,把头斜向扶着头手腕的一侧,身体站直,颈部尽可能地伸展。拉直,脸面向正前方。2. 慢慢地将脸往左边转动,面朝正左方,把视线往后移动,颈部往侧面转到个人的极限。3. 右边重复与左边同样的动作,舒缓颈部肌肉紧绷,扩大颈部转动区域,感觉颈部肌肉伸展拉长到极限。
芭蕾舞姿――塑造颈部完美线条
步骤是:1. 双手合十在胸前,左右手施力向中心压,手肘不要向下。2. 合并指尖的部分,然后施力,手肘向两边张开,颈部自然伸直,胸前自然展开。3. 两边上臂微微张开约一颗苹果的宽度,手腕在身体前朝下弯曲,做出自然弧形,颈部尽量往下伸展。4. 手臂微微朝下,手腕在肚脐的地方向上弯曲。手肘自然弯曲,指尖向前伸直,做出好看的圆弧状。5. 维持圆弧形,将圆弧向头上移动,肩部放松,手腕的位置不要太前也不要太后,从颈部到锁骨呈现完美线条。
打造无瑕颈部肌肤
除了基础保养,我们平日里化妆时也总是忘记下巴以下的颈部,一张晶莹剔透的脸蛋儿下却是乏善可陈的颈部,让精美的妆容大打折扣。其实在为脸部打底时不妨将粉底液延伸至颈部,既有保护颈部的作用,也可起到遮瑕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1. 选择质地轻薄的隔离产品涂抹于颈部。2. 为颈部打上一层薄薄的粉底,注意要与脸部的底妆色调一致。3. 轻轻扫上一层蜜粉,让颈部肌肤看起来与面部一样晶莹剔透。
美颈Tips:
1. 为防止紫外线及避免干燥,进入春季,外出时不妨戴上一条质地柔软的丝巾,既美观,又给颈部加一层“保护膜”。
2. 穿高领衣服时,最好选择纯棉质地的,避免在摩擦中给颈部带来不适。
知识性经济范文4
论文关键词 知识产权 行使行为 垄断竞争 市场支配地位
一、知识产权行使行为与反垄断法的冲突
知识产权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排他性,有着天然的垄断权,这种天然的垄断权是否应受到垄断法的约束,我国《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行使行为与反垄断法冲突问题作出了原则上的规定,本文就这一问题,在有关现代知识产权的涵义、知识产权行使行为对竞争的影响及其规制以及在司法和执法实践上对知识产权涉及垄断案件的特殊规定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知识产权的本质与竞争的冲突
从美国谢尔曼法的产生起,关于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关系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就存在争议,而各国在立法、司法实践中也有一个不断变化且摇摆不定的过程。在美国自反垄断法实施后,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知识产权的行使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的问题,经历了几次反复:一是给予知识产权行使行为的豁免;二是制定专利权的滥用规制对特定的限制竞争条款一揽子适用本身违法原则;三是反垄断法同样适用知识产权。这种在知识产权的行使行为与竞争法冲突问题上不断反复的立场,体现的是对于知识产权本质的不同认识,有学者把只是产权看作一种财产权,有学者则认为是一种垄断权。
知识产权与垄断似乎有很深的历史渊源。1624年英国反垄断法目的就是要废除王室所颁发的各种特许令状,这些特许令状包括授予特定商业贸易特权的特许令状和作为特许令状出现的“知识产权”,版权和专利权即源于此。如英国王室授予伦敦出版商同业公会特权的《授权法案》和为了吸引外国的先进技术而颁发的特许令状和不封口的特许证等。有学者认为将知识产权分为前知识产权时代和现代知识产权时代,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前知识产权时代,知识产权是一项封建特权。知识产权被作为一种财产权,是在19世纪中叶,这也是现代知识产权出现的标志,人们承认智力劳动成果是一种特殊的私有财产,使之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这种智力劳动成果商品化的目的就是要让知识产权进入到生产领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中,知识产权本质上就是一种财产权。现代知识产权的涵义已经不是一种封建特权,更不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
知识产权在当代被赋予新的涵义,即民法上的财产权,这就要我们重新思考知识产权行使行为与垄断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考察知识产权行使行为是否具有垄断法上的“市场支配地位”。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具有排他性,即未经权利人许可不得使用,这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拥有市场支配地位”,其实知识产权这一排他性的属性与垄断法上的“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我们要考察知识产权行使行为是否是垄断法上所禁止的行为。知识产权行使行为本身不是垄断行为,无论是排除他人使用自己的知识产权,还是将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许可、转让或出资,都不必然引起垄断。当市场主体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涉及到知识产权时,反垄断法才将其纳入其管辖范围,而判断其是否是垄断行为,不在于权利人如何行使权利,关键是在于其行使权利的具体方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知识产权行使行为本身并不是垄断法上的垄断行为,而只是在具体行使知识产权的方式上,可能会进入垄断行为的范围。
通过知识产权与垄断的历史渊源,我们发现,在最初的立法中,把专利权和著作权当做是一种垄断权,但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和现代反垄断制度的框架中,无论是知识产权的涵义,还是垄断的涵义,已经与当初的立法大为不同。从本质上讲,现代知识产权不具有发垄断法上的垄断性,同样,现代反垄断制度并不限制知识产权作为财产权所具有的“垄断性”,而是关注知识产权行使行为是否会对市场竞争构成损害或威胁。
(二)我国《反垄断法》关于知识产权原则上的规定
我国《反垄断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了知识产权的除外条款:“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适用本法。”这一立法的理论基础,缘于这样一种对知识产权行使行为与反垄断法关系认识:知识产权具有天然的垄断性,天生不受反垄断法的制约。由此,我们在立法中,把知识产权与其他财产权区别开来,仅仅将“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纳入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这一规定,其实是由于对知识产权不同历史时期的涵义以及垄断实质的片面的理解而得出的结论。
笔者认为,虽然西方国家也有关于知识产权行使行为在反垄断法上的除外条款的立法,但随着司法和执法实践的发展,这一立法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大都被各国修改和淘汰,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在这一问题上再绕弯路,必须对知识产权行使行为在反垄断法中的地位从新界定,并主张知识产权是一种财产权,其权利的行使与其他财产权不应该有特别的区别,但知识产权的行使在具体方式方法上应该在反垄断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这就是反垄断法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应关注的重点。
二、我国《反垄断法》应对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在具体行使权利的方式上进行特殊规制
知识产权的本质是一种财产权,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是让这种创造性的智力成果能够和其他财产权一样得到保护,并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知识产权并不是一种天然的垄断权,其与垄断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垄断法中不需要对知识产权的行使行为作原则上的除外条款的规定,而更应该要做的是,在司法和执法层面,对知识产权行使中的具体方式方法在垄断法的适用上的规定。
(一)知识产权行使行为纳入反垄断法的法理依据
知识产权是一种财产权,与其他财产权一样,受到民法的保护,但民法对知识产权行使行为的约束遵循的是“以权利约束权利”的原则,只对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依照民法来保护知识产权,须被侵权人提起诉讼,才会追究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如果被侵权人不提起告诉,侵权人就会逍遥法外,不能被追究民事责任。即使侵权人被追究民事责任,也只是赔偿和恢复原状等责任,而不追究行为人对社会产生的不良法律后果的责任。同时,民法只考察行为人的权利行使的正当性,而不从社会竞争秩序是否受到破坏的角度去考察行为人的行为。所以,民法对知识产权行使行为的约束很明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反垄断法克服了民法对知识产权行使行为约束力的局限性,其从知识产权行使行为对社会竞争秩序影响的角度进行考察,以权力制约权力,用公权力维护社会公平竞争的环境,对知识产权权利的过度行使行为进行有效约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知识产权在反垄断法中具有特殊地位
上述笔者论证了知识产权的本质是财产权,经营者在行使知识产权权利时与其他财产权一样,受垄断法的约束。那么,这里就有两个问题:第一,反垄断法有没有必要对知识产权行使行为在原则上作除外条款的规定?第二,知识产权行使行为是否与其他财产权一样,无须垄断法的特别关注?对第一个问题,前文已作论述,这里不再赘述。对第二个问题,欧美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已经通过司法实践和反垄断审查制度,有了一些现存的观点。通过考察欧美国家的相关案例,笔者认为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其本身具有与其他有形财产权不同的特征,因此在反垄断法的适用和调整上有其特殊性,应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1.知识产权行使行为需要反垄断法的特殊考察。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音乐作品著作权的集体管理组织、专利权联盟等集体组织管理知识产权,可以提高知识产权行使的效率,降低成本,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它们虽然有诸如统一定价,打包许可等“共谋”行为,但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反垄断法也应予以特别的“关照”。
2.关于知识产权许可的反垄断相关市场的特殊规定。在知识产权行使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人是否滥用这种市场支配地位,需要结合考虑相关市场才能作出正确判断。许多有关知识产权行使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案件,关键就是界定与之相关的市场,这一点,尤其是涉及到知识产权许可的案件更显突出。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关于与知识产权许可的反垄断相关市场的特殊规定可以作为参考。
知识性经济范文5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分析方法;机制建设
现阶段我国环境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环境质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开展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形势的关系,以达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对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环境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应不断完善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机制的建立,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
1 环境与经济形势的关系
在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掌握环境与经济形势的关系,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
1.1 经济发展支撑环境保护
良好的经济发展对促进环境保护有着更好的推动作用。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对环境保护工作投入更多的资金,促进环境保护过程中应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同时也有利于更多优秀人才的投入。经济的发展促进高新科技的进步,使环境保护的手段越来越丰富,效果越来越明显。
1.2 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能够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环境保护过程中,能够有效解决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促进工业生产的良性发展,实现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对经济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资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在实践过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推进经济进步。
2 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主要内容
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是我国宏观调控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进行环境与经济形式分析中,包括几点主要内容:
2.1 着重分析经济发展形势
在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内容中,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分析是首要任务。相关经济政策实施对环境保护的影响重大,根据经济控制形势的改变,及时调整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和实施手段。同时,根据对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制定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指标,以保证在开展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提高环境保护效率。
2.2 注重分析污染减排情况
各级政府在开展环境保护中,将污染减排工作作为重点任务进行落实,以保证对污染减排进展掌控,避免对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中对环境污染减排的控制管理要从多方面的进行分析,包括对结构减排分析,即经济发展形势下,环境污染所面临的机遇,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的均衡或正增长情况提高环境的保护力度;工程减排,即对区域内的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污水治理以及重污染去整治等方面,依据污染治理计划展开污染治理;管理减排,即对环境污染治理实际情况进行监管控制,通过制定相关有效管理制度或相应开展各种活动等方式,对污染区域展开监控。
2.3 环境污染原因的调查分析
在进行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过程中,要注重环境污染原因调查分析。环境质量调查包括区域空气质量检测、水质检测、PM2.5以及其他有关健康的环境污染指标的监管。定期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判断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同时,依据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案。对环境质量下降较为明显的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并根据污染类型进行采取有效行动,以控制环境污染情况不再继续恶化。
3 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方法及机制建立
为保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在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过程中要根据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内容,注重分析方法的掌握以及明确机制的建立。
3.1 主要分析方法
3.1.1 应用综合分析方法
综合分析方法在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中重要的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方法是对环境污染治理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等方面的全面概括。综合分析法的运用包括另一种分析方法在内,即专题分析方法。专题分析方法将环境污染的各个领域方面进行专业的分析总结,例如对大气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以及突发阶段性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环境质量的控制。通过对各方面环境污染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判断出该采用怎样的手段方法,进行环境治理。综合分析方法即在专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管理,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对环境保护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治理措施。
3.1.2 宏观长远分析方法
为保证环境保护具有长远意义,在开展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中,要应用宏观长远分析方法对环境发展形势做出对比和长远规划。长远分析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采用宏观长远分析法时要结合定期分析理论进行开展,即掌握一定时期内,宏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战略的结合情况,并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环保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宏观长远分析方法在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应用中,对经济环境发展下开展远期环境保护筹划有着引导作用。
3.1.3 定性定量分析法
在经济与环境形势分析方法研究中,定性定量分析法是指依据环境发展趋势以及一定数量上的环境分析总结的分析方法。应用定性定量分析法,能够有效结合经济发展形势的特征以及环境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对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作用。定性即结合专业人员的推理判断以及经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定量即对一定数量的数据展开分析,得出数据变化关系和数据变化特征。对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着双重作用。
3.2 机制建立
根据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形势分析,建立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机制十分必要。建立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机制,能够从宏观上起到监督控制的作用,对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要注重各部门的协调性和层次性,提高机制的实效性。
首先,建立部门协调合作和信息沟通机制,形成环保部门内部和外部有关部门的内外联系工作制度;其次,建立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咨询机制,组建由经济管理部门、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系统内部各单位和高校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形势分析咨询专家组;最后,建立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调研机制,加强现场调查,了解基层和企业发展态势及环境保护情况。围绕三个工作机制,形成每季度重点行业形势分析座谈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部机关环境与经济形势全局性调度。
在统筹考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环保工作特色基础上,选取典型城市组织开展城市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试点,逐步形成国家与城市点面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典型城市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机制的建立,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结合经济发展形势,调整环保对策。同时,在实践工作的检验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国家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范清华,张涛,沈.2012年1-9月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J].北方环境,2013(10).
[2]刘书明.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04).
[3]李阳.低碳经济框架下碳金融体系运行的机制设计与制度安排[D].长春:吉林大学,2013(12).
知识性经济范文6
(-)知识经济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以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传统的农业经济以广大的耕地和众多的劳动力为基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经济以大量的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以大量消耗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为特征,“劳动创造了工资,资本产生了利息”;知识经济则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处于第一位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一无形资产,其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通过知识,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集约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使用;通过知识;可以开发出用之不竭的新资源;通过知识,劳动力和资本才能得到最高效率的整合,更好地发挥其职能;通过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加强。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蓬勃,知识所提供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决定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
知识经济的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企业的管理观念、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企业传统的管理信息方式日益化、数字化;组织结构逐步扁平化;企业的经营服务更加顾客化;传统的批量经济向个性经济转化;高物耗经济向低物耗经济转化。同时,如何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整合人力资源等管理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和化技术的普及,使企业竞争环境和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的产品能否实现销售,“效率”(Effective)能否转化为“效益”(Efficiency)是企业关心的首要。对企业发展来说;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份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企业要实现价值增值(Value-added),必须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全面提高整体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即核心能力,指企业以特有的、创新和组织方式,发展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和采取独特营销方式的能力( Prahalad and Hamel 1990)。其实质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依靠智力、软件和创新实现增长。为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综合业绩评价制度( Balanced Scorecard)。该制度从财务状况(Financial)、顾客满意程度(Customs)、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四个方面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Robert S.Kaptan and David P.North)。
企业的“财务状况”以价值增值为目标,除了利润和现金流量等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效益指标外,还包括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无形效益。“顾客满意程度”反映以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成本、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等,权衡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以价值链为核心,反映企业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与开发能力,经营过程与售后服务过程中的灵活性、及时性、有效性与连续性。“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则“以人为本”,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以良好的激励制度营造“乐业”、“敬业”的企业文化氛围,以“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该评价制度的重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映企业资源的有形资产,而是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产。
二、现行制度下无形资产核算的局限性
(-)核算内容的局限性
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是适应工业需要的产物,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为核心,对无形资产的反映非常有限。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文件中规定了两条关于资产的确认标准:①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入企业;②企业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针对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其取得收益的可能性和稳定性,该委员会在《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中认为需要附加以下两个确认标准:①无形资产在促使未来经济利益预期流入企业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无形资产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的能力能够被证实;②存在充足的资源,或其有用性可以证实,使得企业能够获得预期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在我国,无形资产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具体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与外购商誉等,不包括“企业自创商誉”及“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其他项目”(企业会计制度,2001)。
以上认定标准表明,会计上确认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其成本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反之,无法以货币明确计量取得成本资料的就不可以称为无形资产。在此认定标准下,没有反映出具有战略眼光的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无形效益;没有反映出体现以质量为核心的“顾客满意程度”;没有反映出包括在“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中的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对反映组织竞争力的“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要素同样没有涉及。事实上,有些高新技术公司的资产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著作为获得未来现金流量和价值的动力和源泉不包括在“资产”之中,势必会低估其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二)核算方法的局限性
1.成本计量模式的局限性。现行制度规定无形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投资转入的无形资产按其公允价值计价,但是计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①关于确认时点上的困难。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大量的无形资产尤其是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如顾客满意程度、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服务水平、企业文化氛围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取得时点。②关于确切计量实际成本的困难。由于企业大量无形资产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其实际成本难以确切计量。③关于潜在价值与实际成本的矛盾。即使某些无形资产取得时点的实际成本可以确切计量,但这一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其潜在的价值,与该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差甚远。
2.货币计量的局限性。现行会计制度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侧重于有形资产的计量,忽视无形资产的计量。对于反映企业竞争力的顾客满意程度、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企业文化氛围等方面很难以货币计量。若由于计量原因而将其排拆于无形资产范畴以外,不进行“演变革新”,“以满足环境对它的要求”,会“会计的生命力”(娄而行,1999)。
3.摊销方法单一。有形资产通过自身的耗费给企业带来效益,应其转移的价值,以准确提供成本资料,而无形资产通过其功能和运作给企业带来收益,在此过程中,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并没有减少(如企业文化氛围),故两者不宜采用相同的“摊销”方法计算其耗费水平。另外,现行制度所规定的摊销方法也只有“直线法”一种,不能适应多种无形资产核算之需。
(三)现行财务会计关于无形资产的报告不尽合理。
首先,现行资产负债表中只有无形资产一个项目,对无形资产的揭示过于简单,没有进行适当分类;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的整体资源和综合竞争力;其次,按照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企业大部分自创无形资产的费用,尤其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都不作为无形资产成本而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不能真实反映这些活动的性质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最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对无形资产的辅助信息,如分类情况、分类依据、计量基础、摊销政策以及价值变动等等;都不予以揭示,势必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
三、改进建议
(-)拓展无形资产的核算
1.在“顾客满意程度”方面,增加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情况、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质量等级等项目。特别地,为满足内部管理部门权衡质量与成本之需,还需开展质量成本核算。
2.在“企业内部业务管理流程”方面,增加企业与开发能力,经营活动快捷有效性与售后服务水平等内容。
3.在“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方面,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激励制度的有效性、企业文化氛围等内容。
(二)改进核算
1.成本法与市价孰低法。对于能够取得相应成本资料的外购无形资产,按制度规定,按其实际成本计价。当实际成本偏高肘,以“无形资产跌价损失”项目将成本调整为实际价值,符合谨慎性原则要求。
2.市价法。对于某些没有成本资料的无形资产价值可以用公允价值,即在自愿交易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来表示。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在市场中是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
3.预期现金流量法。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没有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而却含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可以估计的,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其公允价值,即根据每种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发生概率进行加权平均,求得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平均期望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推荐这一方法。
4.增加非货币计量手段。既然单一的货币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无形资产的计量之需,可考虑辅之以非货币计量方法。如用“满意”、“较满意”、“有待改进”、“不满意”来描述“顾客满意程度”,用“一等”、“二等”、“三等”或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检查公布的等级指标来表示产品质量,用“优”、“良”、“中”、“差”表示企业所采用的激励措施的有效程度,并形成企业的内部管理档案,记载其内容的变化情况。
5.改进无形资产价值的摊销方法。对于使用年限限制的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仍采用“直线法”摊销;对于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考虑技术进步对其价值的是呈加速度变化的,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加速摊销法”,以尽快收回投资;对于顾客满意程度、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企业文化氛围类无形资产,由于其价值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而不是转移,故只需在管理档案中记载其变动情况,无需进行价值摊销。
(三)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档案为强化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促进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对大量无法准确计量的无形资产项目,建立信息管理档案,及时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建立一套无形资产的保护程序,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四)拓展财务会计报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