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现代汉语 应用 教材 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民委教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为《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基于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改探索》,立项文件为《国家民委关于下达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的通知》(民委发[2011]185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77-02
1.现代汉语教材现状及研究
现代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作语言,即使在我国多民族地区,现代汉语也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现代汉语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关于《现代汉语》课,从上个世纪就有人批评,说现代汉语课是五十年代在学习苏联的潮流中仿照“现代俄语”课开设的,说这门课在非语言专业中是基本失败的。也有的老师把现代汉语讲得学生喜欢听,但所占比例很小。近年来,对现代汉语课程进行改革的呼声很高,也有了一些现代汉语教改研究。如,宜春学院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周同燕的《新教改背景下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想法》;丁健纯的《新闻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莫红霞《课程教学调查问卷分析与思考—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为调查样本》,其调查情况有:“51%的学生认为现代汉语课程难度较大,18%的学生甚至认为难得让人受不了。……不少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a.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社会,不能学以致用;b.课程考核方式死板,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记忆……”[1]杨春冉、杨婧《新闻传播类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探析》说:“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目前此类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远未达到职业要求,……”[2]我国的现代汉语教改,主要集中在融入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和让学生感兴趣两个方面。但是在让学生感兴趣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语言学专业的学生都觉得现在的《现代汉语》教材与课程枯燥,用处不大,那么,非语言学专业以应用为目的学习现代汉语的,以应用人才为培养对象的学生,更需要能让人感兴趣的,应用型的现代汉语教才,更需要学以致用。
现在已出版的现代汉语教材有几十种,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讲授两个学期。邵敬敏(2002)说:“大家都明显地感觉到:体系陈旧、知识老化、信息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编写的指导思想存在明显的问题,即过分强调‘知识性’,而忽略了‘能力性’,偏重于形式、描写、静态、微观的讲授,而忽视了意义、解释、动态、宏观的把握。”[3]对于此类教材,虽然已有了改进版本,但主要是将“修辞”改称“语用”,后面的应用部分与前面的抽象理论仍然是分离的,在占此课程80%左右的前面的抽象理论教学中,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老师们也感到难教。
第二类,用于自学考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性质结构与一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样,区别主要是教材的字数压缩,减少例证与分析,更加抽象枯燥。
第三类,用于党校、职业技术学院、干部培训、其它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等。这类现代汉语教材,一是浅显一些,二是由于课时不多,压缩字数,或是减掉某些部分。如有的将文字部分改放在最后一章,有的将文字部分砍掉,有的将语音部分砍掉。语音对有的专业是很重要的,如新闻传播类。这类现代汉语教材是想尽量往实用方面转向,有些还冠以“实用”之名,但达到“实用”要求者少有。在没有适用教材的情况下,教学效果则难以保证。
总的现状是,虽然现代汉语教改的呼声很高,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但还是缺少应用型的现代汉语教材。
2.针对以上现代汉语教材改革难的建议
2.1.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重点大学考研究生的较多,二本、三本考研究生者只是少数,主要是应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者学习现代汉语更只是为了应用。二本、三本加上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现代汉语者要多于一本的。照顾了少数,而忽略多数,不能不说是我们现代汉语教材现状的大缺陷。这也涉及我们现代汉语教学的价值取向、目的问题,是完全为研究而教学,还是也要考虑应用?当然,对语言本体静态的结构、描写研究和应用是有关系的,有价值的,但毕竟是间接的关系,就如汽车构造与驾驶有关系,但学好驾驶还需要交规知识与处理道路情况的训练一样。
2.2.如果二本、三本汉语言文学专业及专科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用了名符其实的应用型现代汉语教材,是可以做到应用和考研兼顾的。一是对于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可采取现代汉语重点、专门辅导等措施;二是招收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可基础理论考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考应用型的。
3.应用型现代汉语教材重点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
应用型现代汉语教材应该把重点放在现代汉语基础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上。如:语言的性质与文化的关系;语音理论与普通话学习,与语速、重音、停连、押韵、平仄等的关系;汉字的笔画结构规律与文字学习规律;词语构成与用词创新、精妙、恰当等;句式转换与适应心理、语境;修辞与语用适切等;幽默的构成机理与创造等。这些都需要紧密结合。现有的一些现代汉语教材有此类应用性内容,但往往是蜻蜓点水,所占比例、深度与广度都嫌不够。
4.体例创新
有些现代汉语教材讲各部分的基础理论时基本上不讲应用,应用集中放在修辞部分,与基础理论隔离较远,而且结合实用的分析较弱。应用型现代汉语,要将基础知识与应用紧密结合,放在一块,应在每一版块的基础知识后紧接着就是其应用拓展。如:
一般的现代汉语在韵母后虽讲押韵,但很简略,应用型现代汉语不但应该押韵讲得较详细,而且讲四呼与洪音、细音,随情选韵;一般学生对韵书不甚了解,还应介绍韵书的种类与如何使用。在声调部分,紧接着讲平仄、对仗,声调平仄和语用意义的关系。在结合播音、朗诵等口语表达时,还应讲句重音位置判断的规律,停顿的规律等实用问题。
在文字部分,中外许多人都说汉字难学,把成千上万的汉字与几十个表音字母对应比较。为鼓励人们学好汉字,应讲清汉字由笔画到部首,再到整字逐层组合扩展的汉字科学原理,并按照这一原理进行训练。就目前大学生识字、写字的不理想情况来说,这也是很需要的。
在词汇部分,词汇的构成与分类可跟语体风格相联系;语义场理论可联系到类义词典,并说明类义词典在写作中的应用;义素分析可与写作中的用词精当相联系;讲词义的概括性和具体性应该与表达需要联系起来,并有实例;词义的民族性可与翻译、对外交际联系起来;词义的模糊性可联系新闻、法律等写作来讨论。
(下转109页)
(上接77页)
在语法部分,不但讲规范,更注重融入实用、活用。如,词类活用,还要能举例说明为什么活用,在什么情况下活用;讲句式变换,除了长句、短句外,还应有主动句、被动句、把字句等不同句式的变换,讲清其变换的语用意义,得体问题。
在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每一版块都将基础知识与修辞、语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体例上创新的作用是使现代汉语课每一部分都实用而不枯燥。如果还要设修辞一章,集中讲修辞格就可以了。
结语
现代汉语课不但部分语言研究者要学,许多应用者也要学,“如何学”就成了最终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教材问题。本文所说应用型现代汉语教材内容以使用为主,体例上理论与实用紧密糅合等正是要解决此问题。
注释:
[1]莫红霞,独立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调查问卷分析与思考——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为调查为样本[J],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10月号下旬刊。
[2]杨春冉、杨婧,新闻传播类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探析,河南教育·中旬刊[J],2010年第8期。
[3]邵敬敏,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创新意识[J],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12期。
参考文献:
[1]张百领、邹向东,高师《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校外教育·理论[J],2008年25期。
[2]周同燕,新教改背景下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想法[J],语文学刊,2010年15期。
[3]丁健纯,新闻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
[4]钱乃荣,游汝杰.建设新的“现代汉语”教材[J].语文建设,1988(3)。
[5]杨德广、谢安邦主编,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多种现代汉语教材。
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文学课 审美鉴赏教学
近年来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的这一尴尬现状,不少学者提出了诸多教学改革建议。笔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的教学要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目标,注重审美鉴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传授基本审美鉴赏方法,使之在将来的汉语教学当中能够学以致用,成为跨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加强审美鉴赏教学的必然性
1.专业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途径
作为中学语文课与高校中文专业文学课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审美鉴赏教学同样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课。从教学目的而言,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文学课的学习来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文科专业的区别决定该专业文学课开展审美鉴赏教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的开设,除了人文精神、文学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学学习文化、了解文化,进而完成文化传播与文化国际交流的目的。而汉语国际教育文学课中开展审美鉴赏教学,不仅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更是要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学生只有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了,才能读懂文学作品,领略文学作品的美,进而理解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近些年来不少高校开设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文学课不仅被压缩,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偏差。如课堂上教师讲解古文作品时,注重字词句的分析,注重文字和内容分的理解,却往往忽略了对文学作品的美的分析。诚然,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基础文字、内容的讲解上,这可能跟学生的语文底子差有关,但如果把文学课上成古代汉语课或现代汉语课,当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候不震动于诗歌奇诡壮丽的想象之美,当读到巴金的《家》中“鸣凤之死”时,感受不到动人心魄的悲剧之美,这就违背了开设文学课的初衷。尤其与其他文科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可以有更多课程、更多方式加强对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专业课程的限制,有限的文学课学习,不仅是对文学知识的掌握,更是培养、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文学课开展审美鉴赏教学是一种必然。
2.汉语国际教育文学课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
审美鉴赏教学不仅能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更可以学以致用,在成为汉语教师后,把这一教学手段,即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鉴赏的方法运用到将来的汉语教学当中。汉字教学仅仅是低级汉语教学,有学者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汉语学习者已经不再把汉语当作一种全球交际语来学习,而是希望能更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1]。因此,文学课进入汉语国际教育是学习了汉字之后的必然。文学承载了一个民族成长的历史,以独有的方式纪录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情感以及心里缩影,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特性。同时,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语言表达,书写方式、修辞技巧,使学生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能更进一步学习文字与文化。
文学课既然会在中高级汉语教学中出现,那么如何教好文学课,让汉语学习者们能真正把握文学作品,不仅要读懂,了解文学作品体现的文化特征,更能从中领略文学作品的美,提高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力,是文学课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学课教学,审美鉴赏教学同样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审美鉴赏教学策略
1.强化审美思维训练
在文学课上老师常常会听到学生面对文学作品时“读不懂”的抱怨。其实很多时候,读不懂文学作品的原因不是文字看不懂,句子不明白,而是审美鉴赏能力的不足。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审美鉴赏力可以理解为运用审美思维鉴赏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学生“读不懂”文学作品很大原因就是不能用审美思维来理解作品。审美思维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从感性体验开始,以理性认知为审美活动的结束。审美思维活动让人们辨别或者认识什么是美,并且人们可以通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来强化这一思维活动。“通过审美活动,人逐步在头脑中储存了审美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即理性认识,这些信息形成某种审美习惯和思维定势”[2],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课上,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开展审美思维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审美直觉,强化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这是审美鉴赏教学的核心思路。
文学课上文学作品的讲析可以与训练学生的审美思维相结合。例如分析诗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审美想象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通过激发想象力,充分调动个人的感觉器官,并结合个人生活体验,用心体会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形象、内容、情感。如分析戴望舒《雨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想象“丁香姑娘”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想象诗中“雨巷”的画面(或场景),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审美思维训练也包括对文学作品情感体验的激发。“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真、善、美统一的审美观念,使所从事的艺术创作与鉴赏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达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3]文学是人学,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记载了作家的人生体验,表达了作家对人生的思考。文学课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感受作品表达的真善美,在情感力量的感染中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操。
2.以作品为“体”,以方法为“用”的教学方式
“体用”作为中国哲学的一对概念,在此“体”指的是文学课教学的根本,即作品的分析解读。但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学课毕竟不是单纯的作品欣赏课,也不能上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史课,教师应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有意识的介绍分析作品的方式和方法,即是“用”――用什么方法对文学作品展开审美鉴赏。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文学课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情怀与同时学习审美鉴赏方法两者并不矛盾冲突。
文学作品审美鉴赏方法在运用上有共性,例如文学作品审美思维有其一致性,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离不开想象和联想,阅读文学作品的必须融入读者的情感体验与共鸣等等。但具体到不同的文学类型,审美鉴赏方法是不同的,例如对诗与小说的鉴赏方法的不同:诗歌作品更强调从意象的运用、语言的优美、修辞的运用、意境的表达等来鉴赏,小说体裁则注重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设置、叙事技巧等。因此要结合文学作品的体裁类型,抓住特点分析鉴赏。同时,文学课的审美鉴赏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其他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围绕审美鉴赏教学目的,通过精心设计,运用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课堂上。有效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更好的帮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美,例如讲解郭沫若的《凤凰涅》,考虑诗歌的特性,结合学生对那个时代的历史隔阂,可以安排听一听朗诵音频,身临其境的感受诗的音韵之美,在民族觉醒的激情宣言中体会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另外,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美的鉴赏,把文学和语言的学习融合起来。文学是的语言艺术,教师要注重对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美的分析,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语言的内涵与形式,分析语言的凝炼、音韵的优美,感受特定语境下的语言表达之美,这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注重语言学习的要求。
3.注重中外文学的审美比较
文学课应注意比较方法的引入,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有意识的拿别国的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比较学习,培养跨文化比较意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东盟方向的汉语教师,因此在讲解《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提到《三国演义》对泰国文学的影响,如泰国文学史上的新散文体――“三国体”,更可以把《三国演义》与由《三国演义》衍生开来的各种泰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两国文学作品的差异性,并通过文学了解不同民族的审美特性。
两国文学的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从审美鉴赏教学的角度说,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中外文学的审美比较。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学在审美思维方式、审美价值、美学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比较,看到相同与差异,透视共性与个性。张爱玲可以与艾米丽・勃朗特比较两者间的审美特性;分析沈从文《边城》的审美理想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阅读川端康成作品《雪国》,比较两者审美理想的学习任务;学习古诗文,必然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求善”的审美价值观及重道德教化的审美功能,但不妨也谈谈西方文学“求真”的特点及重审美愉悦的功能。这种学习方式也可以看作比较文学的介入,乐黛云曾把比较文学定位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认为比较文学“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话,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文化沟通”[4]。总而言之,教师应引导学生用一种宽容的、开放的意识看待中外文学的审美差异。文学审美差异的本质其实是文化的差异通过中外文学的审美比较,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联系起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别国文化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加印.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文学课程[J].社会科学战线,2010(7).
[2]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钮燕枫.审美思维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 现代阐释 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48-01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史的学科。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所占课时比重较大。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与审美感受能力,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成为知识基础雄厚、能力素养良好的新型人才。
2.授课侧重点各有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内容难度大,涉及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史学等诸多学科,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如何具体操作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教者强调与文字、音韵、训诂学的近缘整合,认为对打牢基础、充实底气、克服浮躁学风是必须的;有的强调与中国古代史、文化史、哲学史等近邻学科进行整合,目的是为古代文学教学提供多维视角和众多参照系;有的强调与中国古代文献学的整合,认为这是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自身的需要;还有的强调与文艺学、现当代文学乃至音乐、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对“古典文学”进行真正的“文学”还原,对她的艺术魅力进行深入分析探索。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发展方向需要新的定位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历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是一个研究队伍庞大,研究领域广阔的成熟学科。然而,与学术研究的红火相反,课程的教学研究一直相当冷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观念僵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等问题十分突出,加上社会上急功近利观念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本身固有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等特点,应该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目前存在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重新把握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质,总结古代文学的教学特点,探索适合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已成了学界同仁面临的共同课题。
二、如何在教学中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现代阐释
1.教学内容的阐释要与时俱进
教师要在遵循传统讲授原则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的新的认知,即如果仅只是以古代佐证古代,或者所研究和讲授的东西限制在古代范围内论古代,那么这种教学毫无意义。教者必须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从古代通向现代,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要对当代大学生的现代生活、情感、审美、价值观念产生作用,产生现代的新意识,为现实服务。要真正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当下所用,增强古代文学的现代意识,用现代意识观照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拉近古代作品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育化学生心灵的效果。这应该是目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一个重要问题。
2.教学中要深度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应难易适当,教学重点放在作品的深度挖掘上,力求让文学作品感染人,文学形象鼓舞人,文学事件教育人,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上下工夫。采用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彰显古代文学作品内涵所蕴涵的魅力,课堂上要最大限度的融入作品,做到一般作家一人一作品,主要作家一人多作品。从教学大纲所选的精读篇目中确定课堂精讲内容,由浅入深,选取人物形象丰满、富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内容,以名家名篇为主。开展以作品赏析为主的课堂讨论活动,培养学生通过古代文学作品透视现实人生的能力。引导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对问题进行理论总结,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写作能力等实际能力。
3.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都是以教师课堂讲授,并且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教学资源实现共享,但是其范围是有限的,而且经研究发现,目前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比较低。“慕课”平台可以有效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它可以使全球范围内有关古代文学教学的资源实现共享,“慕课”平台的使用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完善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发展了古代文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慕课”与原有的只提供课程资源的名校视频公开课不同,“慕课”实现了教学课程的全参与。在这个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完成上课、分享观点、做作业、参加考试、得到分数的全过程。
当前,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社会行为上显得孤独、冷漠,对社会、对集体、甚至对亲人朋友,他们缺乏基本的友爱之情,表现出狭隘和自私。因情感缺失而引发的生命悲剧日益增多,这些悲剧提醒我们在高校开展情感教育刻不容缓。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要努力发掘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具的人文价值,启发学生思辨能力,拓展其他们人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们达到理想人格的塑造,人性境界的提升,使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体味中国文学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汪国林.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原则新探―以批评史元典与现代阐释及文化背景为考察中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4).
[2]曹顺庆,王庆.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J].当代文坛,2010(03).
[3]张万敏.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论文的现代转换[J].长春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
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朝鲜王朝;高灵申氏;《箕雅》;文学世家
一、高灵申氏简述
高灵申氏起自高丽时代(918-1392),至今已有约800年历史,是高灵(今韩国庆尚北道高灵郡)地方六大土著姓氏中繁衍最为繁盛的姓氏。高灵申氏先祖为新罗贵族。始祖申成用生活于高丽高宗或元宗时期,曾科举及第,官至检校军器监。其后子孙相继科举及第,逐渐形成望族。申成用身后五世人丁皆不旺,至第七世始族员渐多,其七世孙即为朝鲜王朝初期著名政治家、世宗朝重臣申叔舟,将高灵申氏的家族政治地位推向极盛。申成用之子康升官至上护军。康升长子仁材亦官至上护军,次子仁杞官至侍中(侍中公派始祖)。仁材子思敬官至大护军,仁杞子思襟亦官至上护军。思襟孙永源官至司直(司直公)。思敬子德邻(醇隐公),德邻子包翅(壶村公),壶村公三子,衍生出樯(岩轩公)、枰(静隐公)、梯(监察公)三派,至此高灵申氏的四大宗派相继衍生,并传承至今。其后岩轩公派又衍生出庶尹公派、淳昌公派、文忠公派、安东公派、归来亭公派等五个分派,静隐公派又衍生出靖斋公派、竹斋公派、省悟斋公派等三个分派,监察公派又衍生出司成公派、府使公派、司正公派、司直公派等四个分派。自申成用四世孙申德邻起,高灵申氏一族更是簪缨不绝,世代荣显,先后官至政丞者(正一品)3人,判书者(正二品)5人,参判(从二品)8人,大提学(正二品)3人,提学(从二品)4人,副提学(正三品)2人,直提学(正三品)[1]1861人,得谥者7人,不迁之位者5人(1)。
申姓为韩国大姓,据韩国最新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申姓是韩国288个姓氏中排名第13位的大姓,人口总计698171人,高灵申氏人口总计116966人。在韩国排名前50位的姓氏(按姓氏本贯人口数排名)中属于阀阅姓氏(2)。
二、《箕雅》简述
《箕雅》是韩国文学史上汉诗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
韩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三部汉诗总集是青丘风雅、国朝诗删、《箕雅》。青丘风雅的编选者是朝鲜王朝前期著名诗人、文臣金宗直(1431-1492),所以其后自成宗至肃宗二百年间的优秀诗作未能收入,不能善其终;朝鲜王朝中期杰出文学家许筠所编国朝诗删则只收朝鲜王朝汉诗而不收新罗、高丽汉诗,不能溯其源。惟《箕雅》最为晚出,贯穿新罗、高丽、朝鲜三朝,与韩国汉文学史发展脉络平行,收罗宏富,影响很大。
《箕雅》的编选者是朝鲜王朝肃宗时代的文臣南龙翼(1628-1692),字云卿,号壶谷,谥文宪,出身于朝鲜王朝名门望族――宜宁南氏。朝鲜王朝肃宗时代文臣,文科及第,历任两馆大提学及礼曹、吏曹判书。己巳换局(1689年)时流配咸镜道明川,死于配所。著有壶谷集、扶桑录。南氏以文章书法见长,且深于诗学,于朝鲜各家诗人之作沉潜吟咏,发之评论在在多有,撰为壶谷诗话,载于诗话丛林[2]1。
《箕雅》收入自韩国汉文学鼻祖[3]64――新罗杰出诗人崔致远(857-)至朝鲜王朝肃宗时代诗人金锡胄(1634-1684)八百年间共计五百位诗人的2253首汉诗作品,按五言绝句137首、七言绝句613首、五言律诗397首、七言律诗677首、五言排律35首、七言排律18首、五言古诗200首、七言古诗161首、不列姓氏诗歌15首顺序排列,几乎囊括了韩国文学史上全部的优秀汉诗作品,向以规模宏大而采择全面著称[4]3,是韩国汉文学以及韩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必备书籍。
由于《箕雅》收入了韩国古代几乎所有重要汉诗诗人的诗歌创作,所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韩国汉诗发展的全过程。总计收入新罗诗人四位,高丽诗人、诗僧九十九位,朝鲜王朝诗人、诗僧、杂流、闺秀三百九十七位,无名氏若干人不计[5]3。其中收入诗人姓氏计62姓,共计收入申姓诗人十四位,占收入有姓氏诗人总数的近3%,可见申氏文学之盛。申氏十四位诗人中,五人出自平山申氏,其余九人皆出自高灵申氏,占收入有姓氏诗人总数的近2%,约占收入朝鲜王朝时期有姓氏诗人总数的2.3%,以入选姓氏中出自单一本贯的姓氏诗人数为标准进行统计,是入选诗人最多的本贯姓氏之一,足见其文学世家之盛。然而其实朝鲜王朝时期高灵申氏的著名文学家并不仅限于此,因为南龙翼身后朝鲜王朝二百余年间的优秀诗作未能收入《箕雅》,故其实际上也未能善终。除此九位诗人外,申翼相诗作《箕雅》未能收入而其醒斋集被收入韩国文集丛刊,高灵申氏还有申光洙、申光渊、申光河、芙蓉堂申氏等四人的兄妹诗人群体,其中申光洙石北集收入韩国文集丛刊。高灵申氏文学世家在朝鲜王朝传承绵延前后至少三百余年,著名诗人共计14位,更是出现了如世祖朝重要诗人申叔舟、诗坛四杰之一的申光汉这样的杰出诗人[6]4,故高灵申氏堪称朝鲜王朝时期朝鲜半岛数一数二的文学世家。与韩国朝鲜王朝同时的是中国的明清时期,若言海内文学第一望族,必首推桐城麻溪姚氏。朝鲜王朝时期高灵申氏文学世家之极盛若置于同时期的中国,其地位即相当于桐城姚氏。从数量的维度考量,高灵申氏可谓是韩国文学史上的“桐城姚氏”,但仅限于此。
三、朝鲜王朝时期高灵申氏文学世家简述
《箕雅》收入的朝鲜王朝时期的高灵申氏诗人按族中辈分及生年排列依次为申叔舟、申从、申用溉、申光汉、申沆、申潜、申橹、申濡、申混。下面依次进行简述:
申叔舟(1417-1475)字泛翁,号保闲斋、希贤堂,谥文忠。叔舟与成三问协同世宗创制《训民正音》,参与编撰《世祖实录》、《睿宗实录》,撰修《国朝五礼仪》、《东国正韵》、《国朝宝鉴》、《永幕录》等。配享成宗庙庭。著有《保闲斋集》、《四声通考》今传。其诗浑涵壮阔,尤善长篇古风。《箕雅》收其七绝一首、五古一首[6]235。
申从(1456-1497)字次韶,号三魁堂。状元。申叔舟孙。娶世宗大王第十一子义昌君女。善诗文、书法。著有《舆地胜览》、《三魁堂集》。其诗奇丽清壮。《箕雅》收其七绝二首、七律一首、五古一首、七古二首[7]333。
申用溉(1463-1519)字溉之,号二乐亭、松溪、休休子、睡翁,谥文景。申叔舟孙。占毕斋金宗直门人。著有《二乐亭集》今传,编有《续东文选》、《续三纲行实图》。其诗醇严典正,不事靡丽。《箕雅》收其七绝一首[8]351。
申光汉(1484-1555)字汉之、时晦,号骆峰、青城洞主、企斋,谥文简。申叔舟孙。善文章,有诗名。与徐居正、成、朴祥并称诗坛“四杰”。著有《企斋集》今传。其诗清绝高古,尤工七绝。《箕雅》收其七绝十八首、五律四首、七律十首、五排一首、五古一首、七古一首[9]443,为朝鲜王朝时期高灵申氏入选《箕雅》的九位诗人中诗作收入最多者,其汉诗成就可见一斑。
申沆(1477-1507)字容耳,谥文孝。申从子,申叔舟曾孙。成宗朝驸马,高原尉。其诗旷达超诣。《续东文选》卷九及《箕雅》收其五绝伯牙一首[10]381-382。
申潜(1477-1507)字元亮,号灵川子,一作灵泉子。状元。申沆弟。能文章善书画,人谓之三绝。其诗抒情伤感。《箕雅》收其七绝一首[11]1188。
申橹(1546-1593)字济而,申叔舟之后。明宗二十二年(1567)司马试及格。其诗《题谷口驿》悲怆感人。《箕雅》收其七绝一首[12]657。
申濡(1610-1665)字君泽,号泥翁、竹堂。二十一岁进士及第,二十七岁擢文科第一。著有《竹堂集》。其诗言简事赅。《箕雅》收其七绝一首[13]1101。
申混(1624-1656)字元泽,号初庵。申濡之弟。仁祖二十二年(1644)文科及第。孝宗元年(1650)继奉教任正言、修撰等。五年经安州教授为副校理、校理、修撰、直讲、瓮津县令、瓮津县监。有文名,善画。著有《初庵集》。其诗语句遒丽。《箕雅》收其七律一首[14]1123。
不仅南龙翼编选的《箕雅》中收入了朝鲜王朝时期高灵申氏家族诗人的诗作,与南龙翼基本处于同时代的清初杰出词人、学者朱彝尊所编选的明诗总集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种――《明诗综》中也收入了3位朝鲜王朝时期高灵申氏家族诗人的诗作。《明诗综》卷九十五共计收入高丽、朝鲜时代91位诗人的诗作,其中申氏诗人4人,3人出自朝鲜王朝时期的高灵申氏(申叔舟二首、申从一首、申光汉一首)[15]106-109,占收入高丽、朝鲜诗人总数的约3.3%,可见此三人的汉诗成就以及朝鲜王朝时期高灵申氏文学世家之盛。其能在汉诗故乡的中国亦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实属不易。另外高灵申氏还有申叔舟保闲斋集、申用溉《二乐亭集》、申光汉《企斋集》,总计五人文集收入韩国文集丛刊。
申翼相(1634-1697)字叔弼,号醒斋,谥贞简。申叔舟七世孙。显宗三年(1662)文科及第。历任平安道观察使、大司成、右议政。能诗文善书法,尤其篆书造诣较高。著有《醒斋集》(4),收入韩国文集丛刊。
申光洙(1712-1775)字圣渊,号石北、五岳山人。申樯(岩轩公)十一世孙,申叔舟兄仲舟(淳昌公)十世孙。状元。科诗登岳阳楼叹关山戎马使其诗名远扬。其乐府体诗集关西乐府较为有名,被誉为朝鲜的白乐天。其诗作充分反映时代现实,并以韩国神话、历史作为素材创作出了具有民谣风格的汉诗,在韩国韩文学史上意义重大。著有石北集16卷、石北科诗集1册(5)。石北集收入韩国文集丛刊。
申光渊(1715-1778)字清之,号骑鹿。申光洙同母弟,母星山李氏。学问博洽,长于史学、地理学、医学,又是诗文能手。57岁时才应式年试成为进士,却不乐仕进,以治学作为平生之乐(6)。
申光河(1729-1796)字文初,号震泽。申光洙异母弟,母全州李氏。一生喜好诗文,足迹遍及朝鲜三千里江山,其纪行诗先后结集为《南游录》、《四郡录》、东游录、北游录、白头录、枫岳录、西游录,总计多达2000余首。其经过50多天的实地考察后写下的金刚游览纪行是韩国文学史上最详实的纪行文。与睦万甲、李献庆、丁范祖以文章并称,著有震泽文集(7)。
芙蓉堂申氏是申光河同母妹,生卒年不详,是朝鲜王朝时期高灵申氏文学世家唯一的著名女诗人,著有芙蓉诗选。
崇文联芳集是申光洙、申光渊、申光河、芙蓉堂申氏四兄妹诗文集的合订本(8)。
四、朝鲜王朝时期高灵申氏文学世家之盛原因初探
朝鲜王朝时期高灵申氏文学世家文运昌盛、蔚为大观。而其之所以如此,笔者整理出朝鲜王朝时期高灵申氏文学世家世系简表(因申橹、申濡、申混三人具体世系不详,故世系表未收入)和高灵申氏科举简表(部分),归纳出主要原因有二,即联姻与科举,以作初探。
由上表可知,申叔舟长子奉礼公申澍之妻是与其同为朝鲜世祖、成宗朝重臣的韩明浍之女,两家的政治地位门当户对。其与清州韩氏的联姻可谓珠联璧合,对于高灵申氏政治地位的巩固以及仕宦发展势必都会起到提携扶持之效。也是得益于后世子孙自身的努力奋进,高灵申氏得与更多的权门、并与宗室乃至王室联姻,对其仕宦发展更是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高灵申氏的姻族中申永源之妻出自韩山李氏,是丽末鲜初大儒、著名文学家牧隐李穑之后,而牧隐李穑是韩国古代三大诗人之一、甚至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李齐贤的高足。申永源之子申湛与卢苏斋守慎、奇高峰大升为道义友。申湛五世孙申光洙之妻出自海南尹氏,是朝鲜王朝杰出画家尹斗绪之女。申用溉为占毕斋金宗直门人,申应矩为牛溪成浑门人。占毕斋金宗直、苏斋卢守慎、高峰奇大升、牛溪成浑都是朝鲜王朝杰出的性理学者和文臣。除此之外,高灵申氏的姻族还有昌宁成氏。昌宁成氏和高灵申氏一样,是朝鲜王朝时期朝鲜半岛数一数二的文学世家,其家族在朝鲜王朝时期有17人诗作入选《箕雅》,占收入有姓氏诗人总数的3.4%,约占收入朝鲜王朝时期有姓氏诗人总数的4.3%,以入选姓氏中出自单一本贯的姓氏诗人数为标准进行统计,无出其右者,足见其文学世家之盛。由此足以推测高灵申氏的姻族、交游关系对于高灵申氏文学积淀的丰厚、文学世家的形成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上表可知高灵申氏进入朝鲜王朝以后,从申叔舟开始至申光渊十代三百余年间至少产生进士16位,平均每代出进士1.6位,每不到20年即出1位进士,其中更是有状元4位,如此佳绩,实属难得,足见其科甲实力之强盛与其作为科举望族的同样显赫。如此高密度地产生进士,就是置之同时代明清时期的中国,也无疑是享誉全国的科举望族,更何况是在海东小国的朝鲜,足见其家族之重视教育、以文学作为家学底蕴之深厚与后世子孙之奋进。科举之盛正是其文学世家形成的基石,并巩固其家族的政治地位与影响力,进而维持门第不坠。高灵申氏进入朝鲜王朝不久,申叔舟即将其家族的政治地位推向极盛,并为家族储藏了丰厚的政治资本。高灵申氏的3位政丞、5位判书中的2位、8位参判中的3位、3位大提学、4位提学中的1位、1位直提学、7位得谥者中的6位、5位不迁之位者中的4位均是出自这16位进士。他们让高灵申氏家声远扬,从而维持了家门不坠,皆是基于科举之功。除了不可否认有先祖申叔舟首开奠基之功外,更重要的则是家族后世子孙之奋进。其奋进即体现在科举方面的努力、实力与文学作为家学的积淀不断丰厚,这是高灵申氏门第不坠的起点与根本。唯有门第不坠,才能促进其文学世家之发展壮大、愈发煊赫,文学世家家学之积淀丰厚,反过来再促进其科举之盛,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韩]姜基洪监修[日]橘次著.朝鲜王朝五年[M].台北:台湾东贩股份有限公司,2012.
[2][朝鲜]南龙翼编赵季校注.箕雅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韦旭升.韩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5][6][7][8][9][10][11][12][13][14]赵季张景昆.《箕雅》五百诗人本事辑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15][清]朱彝尊辑录.明诗综(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注释:
(1)翻译、摘录自(高灵申氏大宗会):(渊源探访)、(家门人物).goshin.or.kr/.
(2)摘录自(义城金氏大宗会):(姓氏人口顺位)/.
(3)自四世至二十世(14―20世纪),桐城姚氏可考有著述的作家共139位,其中女性作家13位。清人乔损庵云:“国朝自康雍以来,父子、祖孙踵为大儒,著书之多,赓续二世三世者,或有其人。如桐城姚氏,代有著述,历三百年而未有已,则未之前闻。求之史籍,亦罕其匹。”(李大防蜕私轩续集序)桐城姚氏有14人被桐城文学渊源考收入,是该书收入桐城派作家最多的一个家族。5人写入中国文学史,是载入中国文学史文学家最多的家族之一,在唐代之后可谓最多。除姚范、姚鼐创建清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厥功至伟外,其他家族成员姚莹、姚永概、姚永朴也与桐城派的兴衰嬗变紧密相关,而姚鼐本人又是唐宋家之后最杰出的散文家,姚莹、姚永概、姚永朴都是杰出的文学家,桐城姚氏的著名诗人更是比比皆是。参见汪孔丰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与桐城派兴衰嬗变研究,上海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5)翻译、摘录自NAVER:(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申翼相)条/.
(6)翻译、摘录自NAVER:(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申光洙)条/.
(7)翻译、摘录自NAVER:(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申光渊)条/.
(8)翻译、摘录自NAVER:(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申光河)条/.
(8)翻译、摘录自NAVER:(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韩国汉文学研究会)条/.
(9)摘自(韩国知识咨询):(韩国文集刊)、(文集刊)(人物年表).http://krpia.co.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