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1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1
谈到文化对于语言的体现,相信很多学习语言专业的人都会深有同感,因为在学习一种语言的时候,你必须要先了解这种语言发源国的文化习俗。学习英语不仅要会认,更要会用,在用的过程中就会与英语国家的文化相联系。特别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与西方国家大有不同,那么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很难用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来进行理解。比如,我们中国人会在遇到初次见面或者不怎么熟悉的人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想要表达关心或者寻找话题来进行交谈而向对方询问“你在哪工作?”“你们单位(或公司)收入怎么样?”“你结婚了没?”等等问题。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类问题是属于个人隐私,他们是不会愿意对一个初次见面或者不熟悉的人来讨论这类问题。再比如,中国人和朋友相遇,往往会很自然地问“你吃了没?”,其实这个在熟悉的人之间,就像是打招呼一样平常,但是换成是西方国家的人,他们则会理解为你是在邀请他们一起吃饭。所以,很多时候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沟通方面的一些误解,会引起很多尴尬的场面。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想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先从产生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入手。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往往使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出现语言表述不恰当的问题。下面就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其中两个方面来看一下。1、个人价值观的差异。西方人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他们会彰显出来。相反, 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比如,有人告诉你:You are so beautiful!中国人会觉得不好意思,然后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而在英文中“哪里”就是用“where”来表达, 所以当中国人用“where,where”去回答的时候,外国朋友就会以为你是在问哪个地方漂亮,这样的语言歧义就是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在西方国家中,别人对自己进行赞扬的时候,要礼貌的接受,他们一般直接用“Thank you!”来进行回答就可以了。同时也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肯定。2、社会关系的差别。在西方国家,一个家庭里面,小孩子可以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中,父母也可以是孩子的朋友,朋友之间就可以直呼其名的。而在中国家庭里面,长幼有序,要尊老爱幼,这是中华五千年所传承下来的礼节,所以对长辈直呼其名是不尊重的表现,会受到家长的责罚。再有,中国历来遵从长幼有序,比如,对母亲的兄弟我们应该称呼为“舅舅”,而对父母亲的朋友,一般都用“叔叔”“阿姨”来称呼,并且会在称呼前加上姓。而在西方国家,社交场合一般不使用表示不同的关系的称呼,都用“Uncle”“Auntie”来称呼,而且后面只带名,不带姓。又如,中国学生在学习单词的时候,学习了“teacher(老师)”这个单词,就会在称呼老师的时候很自然的在“teacher”后面加上老师的姓,作为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其实,英语中“teacher”它所指代的只是一种职业,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简单地理解为比如张老师就等于“Teacher Zhang”。其实在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就可以了。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2
英语教学文化差异渗透方式一、引言
一门语言的习得,必然会触及到该语言所体现的文化,文化必然会体现在语言当中。中西方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等诸多差异,使得人们在思维、习俗、观念等方面存在反差。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经常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从而影响我们对所接触内容的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课堂上渗透文化,了解差异,更好地进行教学。而如何进行渗透,也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难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更侧重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分析和消化。那么,我们就更加注重对英语语言的掌握。而语言中所体现出的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日常习俗、习惯用语等文化问题却为我们理解语言造成了障碍。这样的障碍,轻则让我们不知作者的意图,重则在理解上与原意大相径庭,闹出笑话。更甚者,则让我们对作者有所误会,对语言有所误会,对其文化有所误会。
以上这些现象,都会给我们的英语教学造成困难,不但打消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我们十分有必要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自然地理特点、人文历史知识、背景所导致的人们思维、观念、行为、饮食、建筑、服饰等文化层面的差异。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体现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它可以随时进行,不必大张旗鼓,只需润物细无声就好。通过语言的学习,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意义提供给学生,甚至可以当作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也不再是干巴巴地学习语言,而是更多地了解字里行间中的文化,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既然我们要在大学英语中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那么都有哪些差异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文化中的生活方式不同。中西方在地理环境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生活上选择不同的方式,从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中产生的大量与之相关的语言。如果我们了解了其生活方式,自然也就能更好地体会这些语言所表达的含义。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汉语中和农业以及饮食相关的词汇就很多。例如,民以食为天、煮豆燃豆萁等比喻的语言,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西方却不善农耕,而善航海,从而产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语言。例如,land before the wind(生活轻松的地方)。
其次,人文历史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方的几千年历史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环境,尽管个体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就整个民族来说,一些思维早已根深蒂固。大体上而言,这些差异一般体现在称谓上、打招呼上、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联想上、对颜色和动物的喜好上、社交礼仪上、性别差异上、感彩上、委婉语上、表达方式等方面。例如,中国文化中,为了显示对长辈和上级的尊重,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称呼其头衔;而和西方人在一起,有的时候很难区分出谁是领导。中国人重血缘关系,亲戚之间的称呼是十分具体的,而西方人却仅用几个词来指代所有的亲戚。中国人喜欢龙,西方人认为那是邪恶,诸如此类的东西很多。
再次,信仰等差异所导致的价值观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重仁、爱、尊师,也崇尚老子的道家思想,崇尚无为,同时还信奉佛教,宣扬佛法无边。而西方则信仰基督教,以圣经为其行为准则。中国人信奉天人合一,强调集体、克己,稳中发展,故土难离。而西方人强调天人对立,崇拜个人主义,主张自由平等,注重个性发展。这些差异是的中西方语言内容也大不一样,如中国人常说落叶归根,常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西方人则有冒险精神,常说个人英雄。
当然,除了以上所罗列的差异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大学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差异,一般也是林林总总,但一般都不会以上范围。
四、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方式
由于文化差异体现在社会、科学、教育、活动等各个方面,我们在渗透文化的时候,应不拘一格,采取灵活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
首先,以课堂内容为基础,采用解释说明的方式,通过语言的习得逐渐渗透文化。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石。在学习蕴含文化内容的语言时,清楚地讲解隐藏在语言之中的文化特征,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思想观念,以及深受何种信仰的影响等。
其次,在第一种方式的基础上,采用联想、联系的方法,与用融合和比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进行文化渗透。我们在进行基本的讲解文化之后,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联系相关的文化内容。在进行这些文化渗透时,可以比较一下这类文化和原有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与中方文化的异同。学生在熟悉了这些异同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文化意识,在涉及到文化的语言之中比较。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利于我们进行文化渗透,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利用课外语言资料和阅读内容,通过自主学习,采用适当性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文化知识,进行文化渗透。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而课堂中的文化渗透也是十分有限的。为了使学生更加了解文化差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取提问、布置任务、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大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信息量,也提高了学生语言习得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进行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本身的语言能力,增加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前提下,了解了更多的文化知识。反过来,也正是这些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和水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除了以上的这些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选修课、讲座等诸多方式,利用图片、电影、歌曲、文学作品来讲解中西文化中动物、颜色、遣词造句、节日由来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文化渗透。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也是文化的教学。我们需要倒入文化,进行文化差异的渗透。只有进行文化渗透,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了解教学内容,语言的魅力,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
\[2\]马菡.试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2).
\[3\]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外语学刊,1990,(03).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3
关键词: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式菜谱 翻译原则 翻译技巧
一、引言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饮食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式菜谱更是其重要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国际的交往日益频繁。如今,许多外国朋友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也对其菜名的涵义、使用原料、烹调方法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不准确的英文译名不仅无法体现中华名族的优秀饮食文化,而且会影响外国游客的胃口。可见,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加深国际交流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其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西方饮食则精致巧妙。两者在饮食观念、对象、方式、菜品命名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1.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国饮食进一步体现着食以味为先的观念,食物首先要色香味俱全,而后才是营养搭配。而西方饮食则较为理性,烹调重营养而轻味觉。
2.中西方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主要是补充能量的,所以爱吃高能量的食物。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摄取的食物包罗万象。
3.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体现在烹调方式和进餐方式等方面。就烹调方式而言,首先是原料的加工,中餐就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形状多种多样,有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等,西餐原料的处理则较为简单,一般有整体、块等;其次是火候,再者是调味,中餐较西餐而言,烹饪方法更繁复多变。在进餐方式上,筷子对刀叉、圆桌对长桌的对比都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极大差异。
4.菜品命名的差异。
西菜命名多实用性,突出菜品原料。中菜命名则注重表情达意,多富于艺术性,除少数一般大众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当一部分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来命名的。
三、中文菜单英译原则
随着中国与国际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涌入中国,在宣传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方面,一份精妙准确的菜单就是一支好的广告。菜名的翻译不仅是语言层次上的意译,而且是文化层次的传译,译者在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
1.避免文化冲突。
中文菜谱为追求其“意”美,命名时常借用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食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则可省略。如“脆皮乳鸽”,西方人认为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不能食用。考虑到此种情况,此类菜在英译菜单上就应省略。
2.注重原料,避虚求实原则。
大多数中文菜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特色,其中不乏神话典故、自然联想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此类菜名应从其原料出发,采用转译或意译。如“百鸟归巢”,应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
3.音译原则。
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且也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可使用汉语拼音注译。如:饺子(jiaozi)。还有些用地方语言或音译拼写的菜名,则仍保留其拼写方式。如:豆腐(tofu)。有些流传广泛的传统菜点在音译后还可以附加说明。
四、英译中文菜单的技巧
汉英语言差异很大,因此在翻译菜单时,译者应尽量体现出其原料、烹饪方法、味道形态,以让人一目了然。
1.初加工中的英语对应语。
中国菜肴制作较为复杂,在正式烹制之前,要先对原料进行初步加工,如去鳞(scaled)、剥皮(skinned)等。中国菜肴的加工注重刀工,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ed)、切丁(diced)等。
2.烹调方法的英译。
中餐的烹调方法极其多样,大致分类如下:烧、烩、焖(braise);炖、煨(stew);煎、炸、酥(deep-fry);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干炒、干煸、焙(sauté);煮、汆、涮、白灼(Boil);烧、烤、烘(roast,barbecue,broil),而蒸(steam)、腌、卤、酱、熏(smoke)、酿、扒、烫、糟等有其对等词,可一对一翻译,较特殊的做法如“油淋”可归入“煎炸”类,西餐没有“拔丝”方法,类似方法为candy,toffee。应注意的是,英译时除了“烤”(roast)外,均采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
3.直译及转译法。
直译法能较好地保有菜肴本身的特色,是一种可取并且实用的方法。菜名的直译可借鉴下列格式及技巧:
以主料开头的:主料(名称/形状)+with+配料;如:白灵菇扣鸭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以烹制方法开头的:做法(动词过去式)+主料(名称/形状)。如:火爆腰花(Sautéed Pig’s Kidne)。
以形状或口感开头的:形状/口感+主料。如:脆皮鸡(Crispy Chicken);做法(动词过去式)+形状/口感+主料+配料。
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人名(地名)+主料。如:麻婆豆腐(Mapo Tofu (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菜名含器具的可译出器具,也可直接译出原料。如:八珍火锅(Eight Delicacies Hot pot)。
4.意译法。
有些中文菜名极具象征意义或由神话典故得来,需采用意译法。如“蚂蚁上树”,若直译为Ants Climbing Tree,可能会引起外宾的诧异。蚂蚁在中餐中虽可以入菜,但此蚂蚁非彼蚂蚁,而是用酱油和淀粉和过的肉末,应意译为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五、结语
通过菜名这一窗口,食客可以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中文菜名的准确英译是极为重要的。中文菜名由于其文化背景和地方特色,翻译时要克服语言与文化的双重障碍,因此要准确且生动地翻译出中文菜名较为困难。译者需熟知中西饮食文化知识、饮食汉英语的对等转换等。英译中文菜名的方法不可能是单一不变的,译者可运用多种翻译技巧以达到通过菜名能很好地体现菜肴本身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陈克成.旅游交际英语通[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承球.中国菜谱英译初探[J].广西师范学报,1997,2.
[3]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4
餐饮礼仪 饮食方式 中西方文化 差异
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新标准将英语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九个级别,在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总体描述中,都特别强调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各国密切往来的今天,通晓中西餐饮文化上的差异在现实中的应用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餐饮礼仪在教材中的应用
1.餐桌座次的不同
牛津版Starter Unit 12 A birthday party中,小主人Millie要邀请她的朋友们一起为她庆祝生日。由于所邀请朋友的国籍不同,因此在餐桌的礼仪就特别讲究。首先是餐桌座次的不同。《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可见,中国人特别讲究礼。如果邀请的是中国人,则坐在哪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买单的人.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通过分配座位,中国人暗示谁对自己最重要。但在西方,传统的习惯都是圆桌式的就餐方式,所以基本没有座次的差别。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
2.进餐时的礼仪
在7B unit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Grammar中,Millie和Daniel正在准备为交流学生举办一场欢迎晚会,他们开展了以下的对话:
Daniel:How many forks, plates and cups do we need?
Millie:I think thirty of each will be enough.
Daniel:How much beef and ham shall we buy?
Millie:I think three kilos of each.
Daniel: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buy?
Millie:We need some eggs and tomatoes.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Daniel和Millie这两个来自中国的孩子,还是充分考虑到中外饮食习惯的差异的。这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餐具的选择上:中国人使用筷子。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中国人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使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英国人则使用刀叉进餐,这是因为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在使用刀叉过程中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不用刀时,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二、饮食观念不同在教材中的应用
饮食观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营养价值和味道上的差别。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文化特征,亦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等。这“和合”观念在教材的Unit4 Food Main task中也得到了体现。比如,Millie说“I sometimes have rice with fish and an apple for lunch.”翻译即为“我有时候中午吃鱼拌饭和一个苹果”。可见,中国的饮食习惯还是以和为主,强调味道。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味道的描述,如甜、酸、辣、香、咸、臭、苦、浓、淡等,但同时却又忽视了营养。
西方人对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注意加强中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中国文化与使用英语国家文化的比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餐饮礼仪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间的和谐。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交礼教有利于强化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赵连友.中国饮食文化.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5
【关键词】文化导入;高职英语教学;重要性
引言
作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学好语言并进行有效交流往往是学习者心之所求的主要内容。但在交流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有正确的语言知识构架外,相关的文化知识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英语学习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注重英语语言文化的输入和熏陶。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当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将英语语言文化传播视为重中之重。
一、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高职学生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
高职学校学生的普遍情况往往是英语基础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老师课堂教授也通常会遭遇学生无心学习的尴尬。在这种境地之下,教师更加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单纯的认为学生只要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和基本的语法规则,通过相关的英语等级考试就万事大吉。因此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枯燥的课堂讲授中完成,教学方法日趋单调,课堂氛围也乏善可陈。学生的学习激情逐渐消退,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慢慢冷却。因此,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此时事实地进行文化导入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通过导入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把本国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提高中英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加深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才能了解一国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既能直接的让学习者阅读文化但同时也受其制约。中西方文化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习俗等各个地方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只有完全了解这两种文化上面存在的共性,并区别出各自的特性,才能进行高效的语言交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练习更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并加强西方文化知识的导入。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则更应该有意识的去了解相应的西方文化传统、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等,真正营造出一种双语学习的语境,强化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高职英语教学当中进行文化导入要讲求其原则,主要应遵循实用、适度和阶段性三大原则:
(一)实用原则
所谓实用即要求教师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学习的语言知识紧密相关。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与普通高中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专业性上。因此,以学生相关专业为切入点,导入与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关的文化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也可以使原本十分抽象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变得更为具象,加强学生对于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度。
(二)适度原则
文化内容涉及面广,庞杂且繁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的时候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在实用的基础上做到够用。对于有代表性的内容要精讲细讲,而一些非主流的文化知识则可以选择少讲或不讲。此外,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做到举一反三,增强跨文化意识。
(三)阶段原则
任何学习都讲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从简单的单词短语出发,逐步扩展到句子和篇章,让学生一点一点体会所学内容当中的文化含义,享受学习的过程,体味中西方文化交融之下的学习乐趣。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在课堂上的还有在课堂外的,下面具体列举说明:
(一)词汇习得法。
学生词汇量的多少是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教师在进行词汇课教学的时候务必要做好相关词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的讲解。这样除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忆,更方便学生准确理解单词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法。
在课堂教学上,多样化的课堂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就拿最简单的见面问候来说,中文见面一般会问“吃饭了没有”,而美国文化中则更常说的是“Howareyoudoing?”。教师可以多为学生创设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多参与交流和讨论,从而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疑惑。
(三)课外习得法。
英语学了课堂教学,类似英语角,英美文化选修等第二课堂的习得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练习口语、了解文化的一个平台。在上述第二课堂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面对面的与外教进行交流,找到自己在用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更可以通过交流切身体会和了解异国文化和风俗。此外,一些英美文化的选修课、文学和戏剧的鉴赏活动,更能让学生通过详细系统的学习,了解异国文化特点,为自身的英语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影响着语言的交际活动。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导入文化,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播,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把英语这门语言转换成实用工具。而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了解文化,让原本十分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把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日后英语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6
关键词:中美;旅游网站;文本对比;差异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35-02
引言
旅游网站文本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其旅游网站虽具有相似的信息和诱导功能,但在语篇特点、文体风格及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文本对比是译者翻译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因此本文选取部分中美旅游网站进行了文本比较,寻找其在景点介绍上存在的异同,以期为中国旅游网站的英文文本建设提供借鉴,其最终目的是使网站文本内容符合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系统,使交际语气符合目标市场的风格要求,更好地实现中国涉外旅游网站的预期功能。通过对比发现美国旅游城市的本土网站与中国著名旅游城市的网站除了在结构布局、栏目设置及内容丰富程度上千差万别外,两者还具有显著的文体特征、思维特征和文化特征差异。
一、中美旅游网站文本体现的文体特征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文体特征,通过对中美旅游网站进行文本对比,发现中美旅游网站最明显、最表象化的差异体现在文体特征方面。
中国旅游网站文本讲究辞藻华丽,注重渲染烘托,常常使用诗词歌赋或平行结构,使词句整齐对仗,声韵和谐。在景物描写中,往往缺乏客观清晰的具体描绘,而多采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境相谐的手法,使文本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朦胧之美和意境深远的感染力。
相比之下,美国旅游网站文本不喜用词华丽,而推崇简洁朴实、自然明快的语言风格。在景物描写中,更多地注重客观描写,力求忠实地再现自然,借助鲜明可感的具体物象来客观表述事实和传递具体信息,让读者有一个直观清晰的印象,不提倡通过言辞雕饰来做过多的意象渲染。以杭州西湖和美国中央公园简介为例,可以充分展现其文体特征的差异。
例1:西湖又名“西子湖”,古代诗人苏轼曾评价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杭州西湖简介)
例2:With 843 acres of gardens,open spaces,water and
pathways,Central Park is a great place to escape from the chaos of New York City.Having a picnic or wandering around on your own are great ways to enjoy Central Park.(美国中央公园简介)
从上述2例可见,杭州西湖简介讲究文采华丽,通过使用四字结构和名人诗词来增加风景美感,通过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来引发读者共鸣,烘托气氛。而美国中央公园简介则语言简约朴素,表述直观明确,强调对客观信息的陈述。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种表述显得过于平淡无奇,但对于西方读者却具有可信度和吸引力。另外,对网络介质的理解不同,中文旅游文本以展示旅游景点形象为立足点,更接近于正式的书面语,更多地向读者传达关于景点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信息。而英文旅游文本则以向旅游者提供服务为立足点,语言风格更倾向于口语体,以此缩短与游客间的距离。
二、中美旅游网站文本体现的思维特征差异
翻译是逻辑思维活动的产物,人类思维特征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体差异。对于同一事物中西方在思维模式上也有很大差异,而不同的思维逻辑会导致中西方语篇不同的信息组织结构。作为译者,应清楚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按照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组织译文,以保证译文的可读性。
中国传统的环形思维模式体现强烈的主体意识,注重整体性,采用综合性思维方法;体现在语篇上便是以意合性为主,夹叙夹议。在旅游文本的信息组织结构上,往往体现为大量描述性语言在文本前部,而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文本后部。其主题可前可后,也可隐含于语篇之中。而西方民族由于受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和理性主义影响,其思维模式往往为直线型,思维取向注重分析性,体现在语篇上便是以形合性为主,强调信息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语篇主题一般在前,先概括后细节,先抽象后具体,先综合后分析。
例3:万里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蜿蜒曲折,蟠伏在中华大地上。放眼远望,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它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力量的象征。长城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之一。(长城简介)
例4:The Island of Hawaii is the youngest island in the
Hawaiian chain.It is the home of one of the world’s most active volcanoes,the most massive mountain and the largest park in the state.Whether you’re looking for a romantic getaway or a journey,you’ll discover it all here.(夏威夷岛简介)
从上述两例可见,长城的景点简介更偏重于感性和外在的整体联系,语篇以意合性为主,以意统形。而夏威夷岛简介则更偏重于理性,注重形式逻辑;语篇以形合性为主,以形统意、结构紧密。由于西方更偏重于运用理性的思维进行逻辑推理,中国更偏重于通过感性观察进行演绎归纳,因而在旅游语篇的汉译英中,译者需考虑中西方思维特征、思维习惯方面的差异,按西方思维特征对中文语篇进行必要的重新改写,以符合目的语的行文习惯。
三、中美旅游网站文本体现的文化特征差异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了中文旅游文本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为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中文旅游文本往往注重对旅游资源人文特色的渲染,以增加旅游景点的魅力。相比之下,国外旅游文本却更注重对景点纯信息的传递。
例5:故宫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称为“殿宇之海”。其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北京故宫简介)
例6:The White House is the official residence and workplace of every U.S.president since John Adams in 1 800.It is located at 1 600 Pennsylvania Avenue NW in Washington,and is often used by journalists as a metonym to refer to the acts of the President and his top advisors.(美国白宫简介)
北京故宫简介与美国白宫相比,文本内容包含了许多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其目的是把中国文化传递给国外游客。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读者会因文化背景的缺失而对富含文化元素的信息难以理解。鉴于中西方的文化特征差异,译者在翻译中不应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而应分析文本的预期功能和目的,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努力将原文的特色文化传达到译文,满足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者,其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也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英汉旅游文本所表现出的相关特点及差异,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模式。通过对中美旅游网站文本进行对比,有助于译者在旅游文本英译中,深刻地理解英汉文本各自的语言特点与表达技巧,充分地考虑蕴含于其中的文化差异等干扰因素,从功能派的翻译理论出发,追求动态功能对等,用符合译文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内涵意义,实现交际的目的和应有的宣传功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