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急救知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急救知识培训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急救知识 培训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281-01
急救是当创伤或疾病突然发作时在医疗人员未到达或患者尚未送达医院前的一种短暂而有效的处理措施。医学上把发生伤病后的头4分钟,称为急救“黄金时间”[1],如果能有更多人掌握科学的救护知识,无疑会在挽救生命时抢得先机。而现场急救技能,可用于如交通事故大出血、休克、电击、溺水等情况,在4分钟内如果能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一般都可救活,这个时间叫救护“黄金时间”[2];如果超过8分钟,救护的成功率只有5%,超过16分钟基本不能救活[3]。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急救知识比较匮乏,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仅占15.8%(含医学类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好,知识水平高,因此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1、调查对象
我们随机选取了我院在校非医学专业三年级的4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3份,在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381份,有效回收率为95.25%。
2、统计分析方法
对所有资料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
3、结果
3.1 一般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有329人愿意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表明在校大学生认识到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3.2 现场急救知识测评情况见表1
表1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测评情况
3.3 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问卷测评比较见表2
表2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情况比较(n=381)
3.4 现场急救知识学习现状与需求 见表3
表3 非医学大学生对现场急救知识现状与需求情况(n=381)
4、结论
4.1 现状分析
4.1.1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实践能力较弱
调查结果表明: 有90%的人认为有必要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有86.4%的人愿意学习现场急救知识技能,有84.3% 的人希望获得急救知识技能培训,说明在校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在现场急救知识这一环节中,发现那些曾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的大学生得分均比未曾接受者要高;在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这一环节中,发现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自评与测评存在显著差异,且绝大多数人不能够正确、系统地完成现场急救程序。表明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的现场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将是提高我国整体急救知识技能水平和普及率的一个有效方法。
4.1.2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缺乏急救能力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渠道有限,有70.71%的人通过媒体了解急救知识,有17.14%的人通过学校了解急救知识。目前,我国仅有15.8%的在校大学生有机会接受急救培训,且其中绝大多数为医学类专业的学生[5]。以南京某高校的非医学类大学生为例,由于该高校所开设的急救知识与技术选修课程时间不长,每学年能够提供给非医学类大学生进行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名额还不到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10%,加上师资队伍有限,只能采取120人的大班授课方式,以此看来实践操作着实不够[6]。而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中,对社会了解也不够深入,生活中很少遇见急救情形。因此,在遭遇意外和心搏呼吸骤停等事件时,多数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不能自救或为他人提供现场的紧急救助[7]。
4.2 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建议
4.2.1 建议教育部将急救知识编入教材,使之成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方式最为有效,掌握的知识也更多。有学者支持要把急救知识列入我们的大、中、小学的教育中,把急救意识灌输进岗前培训来加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8]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医学急救知识通常被政府列入常规教学课程,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相关知识教育。
4.2.2 各高校成立专业的培训基地,通过组织专业讲师,进行专业的培训讲解及深入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讲座、培训,提高广大师生在危急状况下的自救和互救能力[9]。对凡涉及到急救工作的有关人员,例如辅导员、宿管阿姨、保安等进行急救技能培训使其能在现场急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2.3 整合医学资源,鼓励高校与市急救中心、市图书馆、红十字会等机构在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方面加强合作力度。定期举办一场大型急救知识讲座;充分利用急救宣传车的优势,深入校区让广大师生真正了解急救相关知识,掌握一定急救技能。
4.3 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的必要性
专家们特别指出我国大学生这一高素质,高知识的群体普遍缺乏基础急救知识,急救意识也比较薄弱,在遇到意外伤害的时候往往无法自救或互救,因此对在校大学生的急救培训应该更加迫切。我们在学习了更多的基础急救知识后,就有更大的可能挽救同学和家人的生命,对自己和他人都有莫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李明霞.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的必要性和方法探讨[J].新西部(下半月).2009(06).
[2] 武天明,钟寿星,陈晓英,张铁涛.琼州学院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及教育分析[J].中国校医.2011(07).
[3] 王蕊.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课程实施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0(01).
[4] 刘倩.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调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5] 游新玲,牟小军,王晓利等.广州市大学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12):15-17.
[6] 李春梅,张惠娟,杨明艳等.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术选修课的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1.
[7] 赵俊玲.大学生急救知识星点式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0(01)
医学急救知识培训范文2
【关键词】医学急救培训;实施的措施;建设服务工程;执行的手段;安全健康如何确保
医学急救培训这个主题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所关注的热点,我们的社会主题是安定和谐,而安定和谐又离不开我们的人民平安幸福,所以,我们应该将抓好医学急救培训作为当今社会医学建设的重点,并且应该投入一大部分的精力,要让服务工程的建设变得更加简易可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我们的生命安全健康。那么,如何才能抓好医学急救培训呢?我们应该具体实施哪些措施呢?下面本文将具体为大家介绍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为社会的建设和安全献出一点力量。
1、如何实施医学急救培训
1.1开展并普及民众全民急救知识
开展一些全民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是有利于人们更加的了解关于急救的知识,可以帮助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在现代的社会里,人们总是缺乏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也总是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救,总是希望医院或者他人来帮助自己,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这种意识。在专业的人员没有来到之前,我们要抢在最佳治疗时期内实施急救,不能光等着救援人员的到来。据安徽省立医院急救中心严光主任介绍,80%的心肌梗死病人在发病后死于送往医院的途中,40%的创伤患者因现场救治不规范或未能得到正确的初步急救措施而为后续的院内急救带来困难。因此,碰到突发急症或意外伤害的患者,发挥第一目击者的急救作用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尤为重要。
1.2培训业余急救人员的基本要求
(1)建立和谐社会需要关爱生命,需要急救人员对伤病员富有同情心,在关键时刻能沉着、冷静,挺身而出。好的心态在对抗伤员的时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将自己消极的情绪传给病人,我们要了解并且安慰病人。
(2)尽量采用非机器式操作急救。我们在面对一些伤病患的急救时,应该多注意采用徒手急救,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身边并没有哪些先进的医疗设备,我们需要知道怎么样及时的对病人采取急救,这也是需要我们的应变处理能力。
(3)培训要注意普及性、经常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以普及知识和技能为主,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通俗易懂,简明实用。我们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们的思维方式都是比较普遍的,所以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急救培训时,应该多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寓教于乐,不能排斥整个教学过程,要了解什么时真正的急救。
(4)获得政府财政和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支持是我们在处理急救培训的重要保证,只有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被顺利的进行,政策的引导是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急救的群众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一步。
2、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哪些
2.1常见病情、伤势的判断
我们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对常见突发状况进行一系列的急救活动,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对常见的病情,伤势进行一些基本的判断和救治,所以,掌握一些常见病情的基本状况是对我们培训的基本内容。
2.2四大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监测
人的生命是由四大基本特征来体现的,首先,对急救的最初要求就是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检测,这四项检测标准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要准确的了解着四个方面的内容。
2.3创伤急救四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创伤急救是急救的一种,是一种专业的包扎技术的体现,我们对病患的处理体现在四个方面,止血,包扎,固定,搬运。这四个步骤每一个都非常重要,都与病人的安全息息相关,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2.4徒手心肺复苏
心脏复苏是急救的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技能,当病人发生短暂性的昏迷或休克时,也许病人的心跳已经停止,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病人进行及时的心脏复苏,以此来及时的挽救他们的生命,这是我们急救的一个重要的培训内容,也是我们所遇到的比较典型的情况之一。
2.5交通事故的现场急救
事故分为许多种,但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中,我们的事故主要体现在我们的交通事故上,随着买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也变得更加拥挤和突然,所以,具备一定的交通事故现场急救的能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急救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把握好现场急救的每一分钟,对于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所以,我们在处理交通事故的现场急救时,应该牢牢记住,准确而又迅速的处理和救治病人是最重要的。
2.6火灾地震和野外探险逃生及现场救护
火灾和地震时自然灾害的一种,也是我们的一种自救和他人急救的一种结合,我们需要将一些基本的自救方式掌握住,当然,野外探险时发生灾害就更是考验我们的自救能力了,当我们在野外探险时,我们的身边缺少仪器和专业人员的救护,所以这时就需要我们来进行一系列的自救。
3、培训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1编写统一的卫生救护培训材料,由急救中心等机构办班培训,经考核合格后颁发业余救护员证书。
3.2建立专业急救知识宣传网站,进行普及化教育。
3.3急救机构在平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对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开展有关现场急救及CPR的教育。也可以利用节假日上街进行设摊宣传,分发相关资料。
3.4将急救知识编入教材,使之成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成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
医学急救知识培训范文3
【关键词】 社区居民;院前急救;培训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first aid knowledge training in commun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raise the public sense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first aid as well as the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technique through the first aid knowledge training in community.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mong the community.The emergency care knowledge and emergency treatment can be conducted by means of multimedia teaching,publicity material spreading and first aids drilling and related realia of dummy.Results The eligible rate of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about first aid in the community was 25.32% pre-training and 93.43% post-training.The rate about first aid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technique was 18.0% pre-training and 90.73% post-training.The improvement was significant.Conclusion Trai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mmunity and then penetrate into different public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ublicity material spreading and first aids training,it canimprove the public sense and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the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technique in the first aid.
【Key words】 Community; First aid; Training
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救助,缩短救助时间是院前现场急救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的关键。院前抢救成功的核心问题是呼救响应间期、呼救反应间期和开始现场抢救时间[1],急救人员的质量和数量是保证院前急救正确及时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由于院前急救中,现场第一目击者多为社区居民,因此对这些非专业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在倡导全民参与的院前急救中显得尤其关键。我院于2006年6月到2009年12月对本区管辖的社区进行综合评估,并进行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6月到2009年12月我院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本区管辖的社区分别进行了两次不同人群的公众急救意识和知识的调查。同时在此期间完成居民急救知识培训5426人次,并对其中的928人进行培训前后的考核。
1.2 调查方法 按调查内容统一设计自填式调查问卷表格。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知道“120”医疗急救电话、是否愿意呼叫救护车、是否学过急救知识、是否会心肺复苏术、是否会创伤急救、是否愿意学习基础生命支持技能等。两次分别发放调查问卷4315份和4176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4038份和3997份,总有效回收率为94.6%。
1.3 培训对象 从接受调查的社区居民中,随机选取愿意接受急救知识培训的5426名人员进行培训,男2835名(52.25%),女2591名(47.75%),年龄为10~69岁。
1.4 培训内容 培训的内容包括急救呼叫和拨打120电话,气道开放术,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术,常见意外伤害如气管异物、溺水、触电、烧烫伤等的急救常识。
1.5 培训方法 每期培训班学员人数大约为100人左右,培训班授课教师均由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主治医师担任,教学水平为科普层次,培训过程中准备进口复苏安妮模拟人3套,型号为310045。教学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方式,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培训学员观看过多媒体和教师的示教后,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单人心肺复苏6次,同时每两个人一组,互相进行创伤包扎训练,教师观看并指导纠正动作要领。
1.6 培训考核及合格标准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接受培训中的928人进行培训前后考核,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书面的急救知识小测验,60分以上为合格。另一部分为实际急救操作,标准为:①正确的判定呼吸心跳骤停;②正确的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异物;③正确的口对口人工呼吸;④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部位;⑤胸外心脏按压频率80~120次/min;⑥正确的实施者的姿势;⑦正确的包扎手法。达到全部7项主要指标者为合格,1项不达标者为不合格。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 两次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基本相同。年龄为10~69岁,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其他。职业包括:警察、司机、工人、商人、教师、干部、学生、退休人员等。知道“120”医疗急救电话的为6508名,占81%。接受过心肺复苏急救培训者32名,占0.4%,学过创伤急救的有103名,占1.28%。表示愿意学习急救技能的为3572名,占46.7%。
2.2 培训前后考核结果 通过考核发现,接受培训人员在培训后对于急救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合格率均有明显提高(P
表1
培训前后考核比较
项目
培训前培训后
及格人数合格率及格人数合格率
书面测试23525.32%86793.43%
实践操作16718.00%84290.73%
3 讨论
随着我国急救体系的不断完善,现代院前急救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院前急救网络系统。院前急救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尽早获得更好的医疗干预[2]。因此,要想切实提高院前急救系统的实施效率,使社区居民掌握院前急救基本知识,充分发挥现场第一目击者关键的作用已刻不容缓。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居民的急救知识普及明显不足,据报道,2007年北京市掌握急救技术的人仅为1/150,这和发达国家如美国要求的1/3以上公民学会院前急救技术的比例相比还相差很远;并且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之间公众急救培训普及的比例也有差异[3]。另外我国社区居民对于“120”急救电话的认知度较低也反映了我国社区居民对于急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很不理想,对于居民的急救知识的普及需要加强。
急救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由于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的运用率较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对社区居民采用讲座的形式,可以主要讲解一些常见病的急救。对一些特殊人群,如公安人员,导游,驾驶员等,由于他们的工作活动面广,接触的人群多,接受培训后有可能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并能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群起到间接传授作用,应该重点进行教育[4]。在院前急救培训的内容上,主要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项目,主要以心肺复苏和外伤急救四大技术为主,通过在实践中借鉴国外在院前急救培训上的优势和经验[5]。值得注意的是,在施教过程中,教员要加强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对紧急危重伤病员,最宝贵的抢救时机是在院前,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极其关键。同时要强调社区居民的高度责任感,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是每一个“第一目击者”不可推卸的责任,社区居民在危急的情况下要勇于承担施救责任。另外教员要注意消除参与者自身的忧虑。部分学员不情愿实施院前急救,主要原因是学员缺乏自信,其次是怕承担责任、恐惧、忧虑、怕受感染疾病等,这些问题必须在院前急救课程中给予解释,以消除参与者自身的忧虑[6]。
经过三年多的培训和调查,我们认为,以社区为基础,深入到不同的人群进行院前初级急救知识培训,将宣传与培训指导相结合,提高公众的现场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7],使社会公众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中能正确运用急救知识与方法,参与现场抢救,为救治伤员赢得宝贵时间,对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健康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贾晨光,宋建亭.29例猝死患者院前急救体会.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7):412.
[2] 朱一龙,陈虾,赵云鹏.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施院前急救的特点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8):1542-1543.
[3] 蒲晓煜,马静,席淑华.国内外公众院前急救培训现状及我国院前急救培训展望.护理杂志,2009,26(4B):39-40.
[4] 王野,李远建,杨彬.对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四川医学,2010,22(12),1198-1199.
[5] 桂莉,周彬,霍正禄,等.美英日德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纵观.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6):325-326.
医学急救知识培训范文4
为了解石油企业员工现场急救知识需求与培训现状,探讨符合石油行业特点的培训模式,在进行培训过程中,随机选择部分培训班,分别对学员进行培训前后急救知识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1.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组织准备参与培训的200名员工进行现场急救知识、技能认知和需求调查。培训前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86.7%。培训后发放问卷116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为81.9%。2.问卷调研调查问卷参考河北省CPR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规定自行设计而成的。问卷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2)对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的人的呼救方法;(3)对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意愿;(4)对现场急救和技能知识的知晓情况。由专人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说明调查目的、意义,要求员工独立、认真、实名填写,当场收回问卷,专人归总、保管。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性统计。
二、研究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前员工对现场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别较大,经过培训,员工技能有显著提高。1.员工现场急救意识及培训需求情况从培训前发放、回收的现场急救知识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员对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意愿强烈。2.员工培训前后现场急救GPR知识掌握情况对比从培训前与培训后发放、回收的现场急救知识问卷统计结果看出,经过培训后,学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有显著提高。
三、问题讨论
医学急救知识培训范文5
1.1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莆田学院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匿名自愿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3份,回收率为97.7%。其中,医学类学生143人(48.8%),非医学类学生150人(51.2%)。1.2调查方法。由经培训的本科生担任调查员,对莆田学院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级、CPR相关知识(现场安全评估、呼救方法、摆放、气道开放、人工呼吸知识、胸外按压知识等),填写完毕后由调查员当场回收。1.3统计学方法问卷回收后统一编码,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X2检验检查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
2结果与分析
2.1非医学类学生培训前后。莆田学院非医学类学生专业培训前后对CPR的掌握情况见表1。调查结果提示,在经过一轮相关知识操作培训后,非医学类学生的认知情况有所提高,在调查项目中评估现场安全、呼救方法、摆放、气道开放、人工呼吸方法、人工呼吸频率、胸外按压方法、胸外按压频率、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之比等对CPR的掌握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317,52.738,47.604,54.095,63.273,123.431,62.063,75.145,46.091)。2.2专业差异。莆田学院医学类学生与非医学类学生经专业培训后对CPR的掌握情况见表2。数据结果提示,在调查的项目中,摆放、气道开放、胸外按压方法、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之比等对CPR的掌握情况有统计学意义(X2=33.733,23.625,26.054,75.322),而评估现场安全、呼救方法、人工呼吸方法、人工呼吸频率、胸外按压频率等对CPR的掌握情况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模拟设施和技能竞赛可以有效地促进CPR教学质量。在回收的293份问卷调查中整理相关关键问题,有271名学生认为模拟设施可以促进CPR教学(占调查总人数的92.5%),有254名学生认为技能竞赛可以促进CPR教学(占调查总人数的86.7%),有213名学生认为技能竞赛提高学习积极性(占调查总人数的72.7%),有246名学生认为技能竞赛促进课外练习(占调查总人数的84.0%)。
3讨论
CPR作为现场应急急救的措施,在一些发达国家全民普及,可以有效地减少因心脏、呼吸骤停引起的死亡,给抢救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从表1数据可以清楚看出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CPR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表1数据同时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后,非医学类学生对CPR的认知操作技能有所提高。近年来,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意外伤亡事故时有发生,要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不能只是阻止大学生活动,而应当教授应急急救技能,以减少突发事故产生的伤亡。在我国难以全民普及急救培训的形势下,先行在大学生这一源源不断的生力军里培训CPR等急救知识是必要且刻不容缓的任务,因为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公众,他们几年内都将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影响其周围的群众,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急救培训和教育,可以起到“培训一人,影响一片”的效果。[6]调查结果显示,随着CPR相关知识培训的开展,不管是医学类还是非医学类学生对CPR相关知识操作的认知程度都有所提高。分析表2中摆放、气道开放、胸外按压方法、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之比在两类学生之间仍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面对突发的意外事故,非医学类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差,加之上述各项需要专业性的手法操作,这就让他们在动手时瞻前顾后,导致操作不合格,对于医学类学生,有一定的医学相关知识,面对突发事件可以冷静思考,从容应对。而评估现场安全、呼救方法、人工呼吸方法、人工呼吸频率、胸外按压频率在医学类及非医学类学生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是由于这几个步骤不需要专业特殊的手法,记住要点后多加练习就能达到合格操作水平。为了CPR教学更有质量地开展,一般会采用多种多样教学形式。调查结果表明,模拟设施以及技能竞赛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形象生动的现场模拟,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而技能竞赛的开展,则可激发学生积极性,间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CPR纳入大学生体育教育,促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不但能提高大学生应对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自信心与自救互救能力,降低高校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意外事件伤亡发生率,而且有益于丰富校园文化和提升大学生的全面素质[7]。不仅如此,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高,接受急救知识能力强,提高大学生的CPR认知水平对提高全民急救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也响应了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开展群众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
4建议
4.1课程重视和课时独立。CPR课程使用最新版本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同时跟进更新,作为一项急救技能培训,课程应得到重视,不仅需要编纂教材、教程和考核,更需要搜集服务于未来普及居民急救技能培训的数据,此外,CPR课程虽然纳入大学体育教育,但不同于体育教学应试考核,作为一项技能的培训,应该得到师生的共同关注,学生必须充分掌握CPR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医学急救知识,拓展视野,从而以点带面,辐射到其他急救知识的了解,因此在学时与学分计算都应单独列出,以实现课时的独立,让学生重视CPR课程。4.2教师专业化规范化培训。作为CPR课程的开课者,大学体育教师身负重任,不仅自身要通过专业化规范化培训并达到授课水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水平,还需要阅读补充相关医学理论知识,以便对各个步骤的原理进行分析。同时,由于教学指南不断补充删改,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大纲以适应要求。4.3模拟设施的购置。从上述的调查数据来看,模拟设施在技能培训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验证CPR的掌握情况,二是通过模拟操作,非医学类学生对CPR技能的掌握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达到医学类学生的水平。模拟设施的购置是达到最终培训规范化、准确化的外在条件,让大学生反复实践操作,是技能培训的一大特点,也为高校大学生实践课程加分。4.4激励性措施。对于大学生来说,对于技能的认定无非是成绩的考核,但若是再加上证书、竞赛奖状,将会大大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竞赛,大学生从被动地掌握基本技能转变为主动地学习,反复领会技能要领,并延伸理解相关知识,从而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技能竞赛有助于参赛学生开展课外练习和课外阅读,不参赛学生相比参赛学生在知识的考核、技能的动作要领和最终的效果都有一定差距,因此证书和竞赛等领会教学法旨在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以竞赛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领会。[8]
参考文献:
[1]袁伟,王友明.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35-2636.
[2]张锋,王春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疗效的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10):1846-1847.
[3]陈根芝,胡高楼,李旭华.师范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29.
[4]PAPALEXOPOULOUK,CHALKIASA,DONTASI.EducationandageaffectskillacquisitionandretentioninlayrescuersafteraEuropeanResuscitationCouncilCPR/AEDcourse[J].HeartLung,2014,43(1):66-71.
[5]钟灵毓秀,邱雪姣,钟贵良.沈阳市非医学类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技能现状调查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139-142.
[6]王超,黄丹,武继文.大学生急救能力相关调查及比较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7):526-527.
[7]蔡乐农,杨浩杰,高路,等.某理工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及干预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2):1095-1097.
医学急救知识培训范文6
【关键词】 院前急救; 主要问题; 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4-0157-02
作为一种现场急救,院前急救的迅速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在拯救患者生命及减少治疗前期患者的伤残率与死亡率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能力与公共福利的重要指标[1]。它居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也是维护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特别当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深入改革完善,院前急救工作有较大改进,但总体上,仍然处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1 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层面
1.1.1 急诊体系不健全,规范性有待加强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往往流动性大、随机性强、患者病情危急、病种病因复杂、学科交叉性强,加之急救环境相对较差,对救护人员业务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给急救管理工作给来很大难度,造成急诊工作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其中出诊不及时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有独立型、联动型、指挥型、依托型及综合型等5种院前急救模式,但均有急诊时间反应过长的问题,难以在抢救黄金时间内抵达现场,贻误重症、猝死患者的抢救时机[2]。
1.1.2 急救指挥中心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急救反应速度延迟部分程度上与急救指挥中心运转不力有关。这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1)调度不佳,导致出诊不及时。一方面,120热线占线、忙线现象时有发生,浪费居民呼救时间。另一方面拨入调度中心后,有些接线员经验不足,未能详细询问呼救具体地址、联系方式、发病时间、病情病况,导致错派、救护车路向不清。(2)指挥中心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晚班时间过长,无形中增加了调度员的心理压力。
1.1.3 急救医疗资源利用率不高,人力不足 院前急救工作业务范围广、工作环境复杂、待遇与成就感相对较低、从业医护人员面临压力大,临床医护人员多不愿意待在院前,造成急救医护人员资源紧张,急救全科医生缺乏,这也是制约急诊医疗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急救人力资源不足,在配置上也有所欠妥,造成医疗资源利用率低下。比如:将受过专业训练的急救人员和设备集中在医院,不能满足现场救护工作的需要;约有20%~30%的出诊并不真正需要进行现场救护;救护车放空率过高,造成医护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紧张,影响其他急诊救护工作。
1.2 社会层面
1.2.1 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急救意识不强 院前急救对象的病情一般较为危急,需要尽快得到救治,但由于交通堵塞、出行困难等影响,救护车可能无法在黄金救护时间内到达,此时如果公众了解一定的自救知识,那么无疑能为急诊患者争取更多救护时间[3]。急救知识宣传薄弱、公众急救知识匮乏,导致急救前期护理工作不当,是影响院前急救效果的一大因素。
1.2.2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较少,医院急救风险增大 急救中心一般隶属于医院,进行前院救治要收取一定费用,经费不足、欠费问题屡见不鲜,影响救护工作正常进行。尤其,近年来虽然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普及,医疗保险比例不断扩大,但目前并未实现完全覆盖,加之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三无人员增多,病史不清,医疗风险增加,给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1.3 医护层面
1.3.1 急救技术不熟练,没有形成一批专业急救队伍 院前急救一般要求医护人员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强壮的体魄以及丰富的急救知识,以便迅速诊断病情,适应各种突发危急情况。当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人员整体不足,专业急救人员尤为紧缺,一些急诊随车医护并不专门从事院前急救工作,而是从各科临时抽调过来的,对某些跨科病情并不能合理处置,延误患者病情。还有一部分医生护士未受过专业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术不熟练,容易出现医疗事故[4]。
1.3.2 急救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淡薄 “时间就是生命”正是院前急救的写照,然而有些急救人员思想麻木、漠视生命、未能恪尽职守,出现急诊不主动、抢救药品和设备准备不充分、与中心信息联系不通畅等问题。
1.3.3 医患沟通不畅,纠纷频发 由于患者及其家属没有医学背景,易出现失控、急躁、猜疑等负面情绪,影响救护顺利进行。此时如果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不畅,就可能影响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可能会出现医患纠纷问题。
1.4 病患层面
1.4.1 医学常识有限,病情描述不清 在拨打120急救热线时,由于患者及家属医学常识匮乏,在描述病情时含混不清,这给急救中心合理派送医护人员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出诊医生心理负担,使其难以做到心中有数。
1.4.2 自救能力不足,影响急救成功率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安全,120急救热线广泛深入人心,但由于急救知识不足,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往往只是被动等待医护人员的到来,没有及时采取合理的自救措施,耽误了诊治时机,致使病情加重。
2 优化对策
2.1 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规范120急救工作管理
作为当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院前急救工作的改进对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影响重大。推动院前急救向规范性发展,形成良好的院前急救体系是固本之举。为此,首先要构建科学的院前急救模式,简化中间环节,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和出诊效率。具体是建立健全院前急救调度中心,通过提高120接线员双向沟通能力以及升级相关硬件设施,确保120急救热线能够及时接通,并能准确及时的传送给最近的急救中心。优化医疗资源利用,按就近原则进行院前急救[5]。其次要加强120急救电话管理,严肃处理各类骚扰电话,使民众认识到120急救热线的重要性,勿事不要随便乱播,以免造成占线,甚至医护资源的浪费,使有限的急救资源用在真正该用的地方。再者要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关怀120急救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
2.2 呼吁相关部门重视,加快院前急救事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是院前急救事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并给予其必要帮助,尤其对三无人员群体,更要给予其一定的医疗补贴,减轻该弱势群体的就医压力以及救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医院、社会与政府三方要适当增加投资力度,重视院前急救事业的建设,为后者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吸引更多优秀医学人才加入院前急救事业。
2.3 强化急救人员培训工作,组建专业急救队伍
院前急救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急救人员执业能力,做好急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可谓重中之重,其心理素质、职业技能、新的急救知识与急救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都应纳入岗位培训的范畴。其一要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心理督导,提高其抗压能力;加强对急救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敦促其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加强对急救人员的法律指导,强化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其二要优化急救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端正服务态度,富有责任心和同情心,形成团结配合的工作作风、和谐有序的急救氛围,为救护工作创造良好的人为环境。其三要强化急救知识与技术训练,打造一支专业性强、效率高、质量过硬的急救队伍体系,整体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在理论学习上,要熟练掌握急救急诊制度、急救流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能够积极学习最新急救知识,娴熟应用现代急救设备;在技术训练上,要熟练操作徒手心肺复苏、电击除颤、静脉穿刺等常见急救技术;在实践上,要系统回顾抢救过程,分析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急救能力。此外,医院在组织急救人员培训时,可选派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护士负责培训工作。
2.4 加强急救知识宣传,全民普及急救知识
尽管医院可以不断提高院前急救能力,但仍有一些不可消除的客观因素,比如距离、时间等等不可抗力,这就需要民众具备一定的急救能力,避免发生一些能够避免的悲剧。为此要针对不同群体制定适宜的急救知识宣传策略,在民众间最大程度上普及急救知识。一般,对普通民众,可过举办公益讲座、印制急救手册等途径开展常见急救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增强一般民众的自救及互救能力,提高日常防范意识。比如某些慢性疾病患者的家属应该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并清楚可能并发症状,在拨打求救热线的同时适当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为急救争取更多时间。对社区门诊或乡镇医院医务人员,应当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等较高层次的急救培训,形成社区门诊、乡镇医院与120急救系统的良性互动关系,增加急救成功概率[6]。
院前急救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与人们的广泛关注。改进当前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加强院前急救质量管理,提高院前急救事业建设水平,形成专业、高效的急救急救队伍对促进整体急救医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丽华,曲俊杰.浅谈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2013,10(9):77-78.
[2]郑进.建立我国院前急救新模式的构想与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3):369-371.
[3]周毕军,张岳.面向公众的院前急救培训课程构建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139-140.
[4]马艳艳.浅谈院前急救的重要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7):152.
[5]杨丽娟,鲁玲玲,糜庆.珠海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服务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36-137.
[6]谢萍.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32.
[7]陈海华,毛观赐,陈子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前急救措施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108-109.
[8]鲍俊霞.院前急救工作中造成空车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8):2405-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