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的文化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的文化差异范文1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中外合资企业;积极影响;应对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资企业涌入我国投资办厂。这让中外合资企业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而企业内部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现如今,怎样巧妙地去应对中西文化差异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众多中外合资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才能够正确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制定适宜的、合乎企业文化的应对策略,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探索适合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把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的更好,更适应现代化潮流。
一、中外合资企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企业的文化特征与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形成也正是因为它们的渊源有所不同。这些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耕国家,有庞大的农业人口,因此从文化上就容易形成自给自足、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的惰性,并且缺乏探索与冒险精神。另外,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环境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区域的人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特质。而西方人不同,他们更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力。西方的大多数国家是处于一种开放的海洋形地理环境,他们的工商业与航海业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比较发达,但是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人们若要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界去索取自然生活的一些资源,去发掘自然界一切可用的物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与征服欲。同时,海洋形的地理环境周边的山峰海啸与动荡不安,也让西方人养成了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一种张扬的个性。
(二)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的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在语言表达方面,中国人表达方式的口气一般含蓄委婉,但又给西方人一种排外的感觉;而西方人直来直去,让人觉得简单大方。在书面表达方面,中国人比较重视用词的严谨和含蓄,给人一种多样性与模糊不清的感觉,而对句式的要求比较宽松,强调以神统形;而西方人很重视句式的排列,从个体上把握事物,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认识与理解事物的目的,他们强调以形传意。
(三)价值观念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家都是轻个人,重集体的思想观念。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轻集体,重个人。中西方就人生本位的认识,便出现了集体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极大差别。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强调自我和独立见识。首先,他们认为,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质量都取决于他们的能力,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次,西方人不喜欢帮助他人,在他们眼里,帮助他人不仅会干涉别人的私事,而且很有可能会被别人当作是一种施舍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找麻烦。而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中国文化推崇的是一种乐于助人的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在中国,乐于帮助他人,关心别人被大家认为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是大事小事还是家事私事都喜欢主动关心对方,而这种行为在西方则会被认为“多管闲事”。
(四)风俗习惯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风俗习惯这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服饰礼仪、互赠礼品的差异尤为明显。在西方国家的正式场合下,男士通常都穿保守风格的西装,搭配就是白衬衫、领带,他们很喜欢黑色,所以通常穿黑色的皮鞋,女士在正式场合都穿礼服套装,外出都会戴耳环等首饰。平时情况下,人们都喜欢穿休闲装,比如T恤搭配牛仔服。现在中国人的穿着打扮都往西方穿着的风格趋势发展,以往比较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都已经不符合潮流趋势了,现在正式场合的男女着装和西方国家的穿衣风格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中西国家在互赠礼品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朋友、同事生日、对对方表示感谢等情况下会赠送礼品,我们收到礼物不会立即拆开,认为当面拆开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人就不会这样,他们一收到礼物就会当面拆开,认为这是表达对对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积极影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给中外合资企业的日常运营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反而会成为有利因素,如:新的管理思维、管理视角、管理理念等等。
(一)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增强员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当中外合资企业分析
当前所处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的时候,开始预测本行业或本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的时候,对它进行的评价的时候,中西方文化差异会让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使中外合资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剖析,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理解,进行认识,使中外合资企业能够用多种观点去看待问题,对其分析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彻,更加深刻。西方的思维观念更多的是创新,教育也以创新为主,着重体现在经营管理上,他们鼓励研发部门,给予研发部门很高的薪水,让他们研究新产品,使新产品进入市场,就是一种很好的加强技术、创新的管理活动。
(二)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选择
在同一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对它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可以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的选择。所谓更多的选择,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使中外合资企业管理上的弹性增加了,有更多的选择,既然是合资企业,那么在销售这一块,公司的产品既可以卖到国内,也可以卖到国外,增加了产品的销路;还有就是在原材料采购和企业培训人才这一块,因为是中外合资,企业培训人才的时候可以到国外总部培训,同时增加了中外合资企业解决问题的技巧及应对方案,与此同时,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使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有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企业的文化建设变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高效的促进了企业间沟通机制。
(三)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发展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内部的管理层人员经过长期的磨练,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深刻体会到中外合资企业的生存之道,也非常明白中外合资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外合资的管理者能够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能够更恰当的理解,比如说,中美合资企业,能够了解美国人的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研发出新产品,同时能够制定出符合具有顾客民族特点的市场规划,开发出迎合顾客兴趣和爱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恰恰因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中外合资企业的员工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变得更加从容、自信。
三、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如何巧妙的应对中西文化差异
现代社会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中西方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中外合资企业的中西文化碰撞和摩擦正是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那么我们如何巧妙的去应对这些文化冲突,缓解企业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企业必须制定高效可取的应对策略。
(一)分析和识别中西文化差异
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首要关键便是分析和识别它们的文化差异。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文化冲突的类型分为不同的程度和类型,在消除文化冲突方面也有轻重之分。中外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只有相互的了解,才能在产生冲突时很快的理解对方,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了解对方的行为模式和原则,减少相互的文化偏见和误解。”所以,在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特点以后,中外双方可以开展研讨会、联谊会等形式来使双方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文化,促进中外双方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双方了解对方的文化,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双方的误解与矛盾,加强双方的信任与友谊,从而有利于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改善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
(二)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若是想让它融合为一体,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中西方人的价值观必然是不同的,因此中外合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并不应该消除文化差异,而是应该在尊重和保留双方文化底蕴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利用文化差异多样性这一特点建立一个全新的中西方的共享文化,中外合资企业可以在一定的文化程度上保留着中国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的文化摩擦,建立共同的管理文化。
(三)管理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若发生文化冲突,那么中外双方的管理人员都不免有不足之处。毕竟外方的员工不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做事方式,而中国的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很难在这方面做到纽带的作用。因此,中外合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对中国特征的理性的分析能力,从而了解和熟悉影响人们行为的文化因素。当然,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被培训的员工在接受培训的时候是否有机会充分的接触其他文化并与外方人员沟通与互动。被培训的人员也需要自身的体会来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真正理解。
五、结论
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中外合资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外合资企业同时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中外合资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包含了很多复杂的问题,最主要的便是中西文化差异。“既然文化差异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在跨文化传播与交际中认知、理解、接受与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差异就是我们应该也是必须采取的态度。”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从企业自身着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多元化,寻找科学的方法和管理手段去提高外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水平,减少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采取高效可取的管理策略,应对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高菲.中德跨文化交际对待冲突的差异及解决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0:99.
企业的文化差异范文2
[关键词] 企业文化民族差异时代差异个性差异企业管理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在这种形势下,营造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支持,无疑成为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综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因为它涉及企业的价值观、领导方式、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等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因此,本文拟从企业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怎样在中外企业的管理中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一、注意企业文化的民族差异
所谓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由此而产生的凝聚力。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由于历史、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也各具特色。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中外企业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考虑文化背景,一味地模仿和照搬西方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方法是很难收到满意效果的。
比如1995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创立并推行的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在通用电器、摩托罗拉、戴尔、惠普等众多知名跨国企业中采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我国一些企业中采用却收效不大。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如果不根据我国的国情,完全照搬国外大企业的成功经验,结果往往失败。所以我国企业在构造管理模式时,必须以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为底蕴,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在这方面,海尔企业的管理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海尔的成功靠的是 “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构成的管理体系,而不是靠一两个管理秘诀搞管理,海尔的管理模式是:“首先提出理念与价值观推出典型案例形成制度与机制。”正是这个“制度与机制”和员工“理念与价值观”的互动,使海尔获得了长足发展。海尔人称他们这种管理模式为“海尔管理三步曲”,海尔人提出了许多经营理念,如“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真诚到永远”、“人人是人才,骞马不相马”等。依据这些理念他们又推出了一系列典型案例,如:“砸冰箱”事件、“大地瓜洗衣机”事件、“冰箱说明书”事件、“部长竞聘上岗”、“农民合同工当上车间主任”等。最后将这些理念形成一系列制度与机制,如“零缺陷”管理机制、“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一体化保证体系”、“服务追踪体系”、“OEC 管理法”等。正是“海尔管理三步曲”这种管理模式,使海尔人提出的许许多多价值观念、经营理念逐渐溶为海尔人的管理思想,形成了海尔企业文化。成为海尔人一切管理活动的准则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这就使得 “海尔管理三步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二、注意企业文化的时代差异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就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为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时隔半个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的运用,这些“企业文化”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
三、注意企业文化的个性差异
每一个企业由于发展历程不同、构成成分不同、竞争压力的不同,所以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这说明,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管理思想和经营哲学的基石,它渗透于企业一切管理活动和行为之中。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这个企业就等于没有灵魂,管理方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企业文化又存在民族差异、时代差异、个性差异,这就需要企业在构造管理模式时,不能搬硬套某种国内外企业的管理方法,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才能产生突破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盲俭: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构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3)
企业的文化差异范文3
一、日美两国企业文化不同的原因
1.自然地理原因
美国作为世界第二大面积国家地广人稀,同时自然资源丰富,其本身所具备的自然条件为该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丰富的资源利于企业扩大规模和生产来降低企业成本和提升企业利润,以达到组织的规模经济效应。
相比之下,尽管日本的森林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也相对充裕,但由于国土面积狭小并人口密集,自然资源十分紧张。这从客观上要求他们重视唯一丰富的资源――人,使他们在企业文化上更加奉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降低其他自然资源的损耗。
2.文化原因
美国本土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信奉原罪观念,强调“理性本质论”。西方企业中员工会因为好的绩效而受到赞扬、认可,但会明确主张将工作与个人情感分离,出了工作外,下属和领导之前不需要更多的个人关系。在东方企业文化中,员工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友谊,甚至认为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下属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更多额外利益价值。所以在物质激励制度上,美国企业可以很好的实行绩效管理,而日本企业更以人为本的受年功序列制的影响。
二、不同的企业文化对日美两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
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在于制度的体现。以上原因所导致的日美企业文化的不同使得日美两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各有自己的特殊性。
具体而言两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1.人员的可配置范围的不同
日本的员工培训主要依靠内部培训,所以人员更适用于在企业内部进行配置。聘用员工强调基本素质,不着重个人具体技能,导致培训成本高。培训时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协调关系等“软知识”和“软技能”,所以离职易失去市场价值。它的好处是增强了员工的就业稳定性,也有利于长期固定的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但是其缺点也十分突出,那就是增加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同时由于各方面是针对自身企业的培训,使得员工离职后容易丧失竞争力,难以实现社会范围内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美国企业的员工来源主要依赖于外部劳动力市场,所以相比起日本企业员工,美国企业员工的能力更具有普遍性,使得员工在社会范围内都具有竞争力优势。市场机制在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这样有利于实现个人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双向选择,从而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最优化配置。但是这种理性客观的人才判断方式导致员工稳定性差,员工很容易因为高薪或者为了自身发展而选择跳槽。
2.人才招聘渠道和晋升方式的不同
日本企业人才吸纳晋升采取有限入口和内部提拔。日本企业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日本企业人才自我提升渠道狭窄,注重熬年头与论资排辈,按部就班地求得提拔重用。这样的好处是鼓励了员工在自己的岗位踏实工作,树立长远观念,这样企业可以全面、历史地对员工进行谨慎考察以选拔人才。但是这种人才招揽渠道过于有限,不利于吸引外部人才,最佳优化企业人才结构。
美国企业人才吸纳晋升采取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人才的招聘与提升更看重能力: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可以从内部提拔,也可以猎头其他企业有能力者,员工如果有能力和良好的工作绩效,都有资格得到提升和重用,公平竞争。美国企业的这种人才使用模式增加了人才选择渠道,强化了竞争机制。但是人作为社会型动物,对绩效、能力的过重强调而忽视员工的工龄和资历会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3.激励手段的侧重点不同
日本企业以精神、情感激励为主。日本企业在内、外两种激励手段中更多地使用内部激励。首先日本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尽管现代日本企业也引入了竞争机制,但不会轻易解雇工人。二是吸收员工高度参与企业管理,可以自下而上传达意见反映至领导层,领导听取意见后再进行任务指示。三是实行弹性工资制,工人收入的约四分之一由企业具体的经营状况决定。
企业的文化差异范文4
关键词:市场营销;中小企业;文化差异
市场营销对于提高企业营销素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取胜具有重要作用。而国际市场营销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中小企业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1.文化差异的内涵
文化主要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创造累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在某个地区或国家对人们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对该地区之外的人们却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即不同社会的文化具有差异性。文化差异则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传统、衣着与打扮、食品与饮食习惯、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对国际营销活动中的促销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等企业国际营销决策方面都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掌握并且运用文化差异是企业顺利开展国际营销活动的前提和保证。
2.文化差异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2.1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对我们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集中民间资本拉动内需,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新增就业岗位,缓解就业问题,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是一直在国内进行市场开拓和发展,很少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而且由于政策、汇率等因素也会影响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市场的决定。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出来,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猛。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激烈竞争环境已经形成,同时跨国公司的不断涌现使国际市场营销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受到不小的冲击,大量的中小企业处于生死边缘。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走出国门,直接地引进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先进技术,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才能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拓展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中小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
2.2文化差异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市场营销是跨国界的商务活动,其主要特点有国际性、差异性和多国性等,使得开展起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跨国界进行商务活动会面临着各国不同的文化环境,即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带来了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的不同。各国文化的差异是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实行差异化营销的重要原因。在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中,一些语言不同造成的困扰、异国消费者行为的差异、其他民族的排他性、不同的审美倾向等文化差异影响,中小企业要认识到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要看到自身在各国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一些机遇,文化差异对国际市场营销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各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如果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使文化成为市场交易的壁垒。那么对中小企业而言,即使价格再实惠,产品种类再多,如果忽略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难以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3.文化差异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具体体现
3.1语言文字方面存在文化差异
对于同一个词语,不同的国际和地区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比如我国的“大象”牌电池在东南亚市场倍受青睐,但在打入欧美市场时却无人问津,因为东南亚大多数人把大象看作吉祥与幸运的象征,而在欧美国家,大象却是蠢笨的化身。所以企业进行跨国营销必然要熟悉目标国家语言和文字,与各国的政府、顾客、中间商、传媒等各个方面进行沟通,不能正确理解目标国家的语言文字就会产生沟通障碍,营销就难以达到目标。
3.2风俗习惯方面存在文化差异
风俗习惯包括很多内容,一国的饮食结构、交往方式、图案和颜色的偏好、对某些动植物的好恶以及约定俗成的一些习惯和礼节都属于风俗习惯的范畴。比如美国人银行账户存款相对不多,他们崇尚享受,乐于贷款消费,拥有丰富的消费品;中国人喜欢将钱存起来,大多具有传统的节俭习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身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风俗和习惯,这对于各个国家的消费嗜好、消费方式、购买行为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营销人员在他国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要认识到存在哪些禁忌,尊重这些禁忌,并在开展营销中避开因为这些禁忌给消费者造成的误解。比如穆斯林是禁止饮酒的,所以无论是法国的葡萄酒、苏格兰的威士忌,还是德国的啤酒,在穆斯林国家都没有市场。
3.3方面存在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宗教属于文化中深层的东西,对于人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有深刻影响。比如对中东一些国家进行大宗的猪肉贸易显然是不可行的。可见,在市场营销方面,会影响着人们的需求动机和购买行为。而且宗教组织也是不可忽视的消费力量,他们是重要的团体购买者,同时也对其教徒的购买决策起着引导作用。企业如果忽视宗教对营销的影响,结果往往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圣诞节在欧美国家也意味着购物节,许多厂商借此机会竞相促销。
4.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方位地参与国际商务活动,而活动的核心则是市场营销。因此,中小企业的营销人员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时应该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尊重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采取更有力的市场营销策略。(作者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企业的文化差异范文5
【论文关键词】 外贸企业 差异化 竞争 当前金融危机全球肆虐,各国出现经济衰退,外贸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的,面对这种全新的环境,外贸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提高企业自身得竞争和生存能力,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差异化竞争战略是外贸企业不可或缺的法宝。所谓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是指企业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形成竞争优势的策略。差异化策略是企业经过调研向市场提供的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它形成对于整个行业或主要竞争对手的独特性的经营战略,能够引起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特殊偏好,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差异化战略能构筑企业在市场竞争定的进入障碍,有效地抵御其他竞争对手的攻击。
那么实现外贸企业的差异化竞争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细化市场,占据有利竞争位置,倡导概念差异化 首先,以竞争对手相对,形成独特“概念”。概念差异化要求用通俗、简洁明了和高度概括的概念含义,通过产品定位的突出和强化,来体现产品层次中的核心价值。概念差异化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有积极意义,因为他们一般不是所购买产品的专家,所以需要核心产品的概念化。比如海尔在生产冰箱时相对国内的冰箱产品,在国内率先打出无氟冰箱,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占领了市场。其次,在原有产品基础上形成概念创新。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对概念进行创新,甚至有时必须“制造”概念才有效,这就有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创造市场的前提就是创造概念。市场营销实际上是概念之间的竞争,而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因为消费者个人的经验往往被扭曲,以便符合他们的观念,所以,市场营销中最强有力的战略是在潜在用户心目中只拥有一个概念。营销者头脑中往往有一个固有观念我们是在进行以客观现实为依据的产品竞争,而绝大多数企业的错误恰恰都是源于这样一种假设。
二、引导企业竞争方式由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变,实现属性差异化 首先,特色差异化。我们认为特色是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竞争者提供的产品在可直观比较的产品属性上所具有的特点或独特性。公司将产品导入,市场进入营销过程后,会根据市场反馈的顾客的需要和改进意见,再产品原有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创新,以对付竞争者和产品生命周期带来的挑战。为了提高销售量和利润,可以在产品属性上不断实行差异化策略,对产品概念进行创新,质量可以提高也可降低,特点可以增加或减少,式样也可以改变。其次,质量差异化。
质量的竞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常用的武器之一,质量是对产品的耐用性、功能、可靠性、精确性、操作和修理的简便性,以及其他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属性概括性用语。产品质量的竞争要以顾客的认知质量为标准。质量上可以分开层次,高档、中档和适合大众使用的低档产品。再次,技术差异化。产品、市场和品牌差异化必须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的提高为前提,技术差异化(创新)是差异化竞争策略的一个基础条件。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要求:一是有条件的外贸企业要逐步建立自己的产品开发设计体系,跟踪国内外潮流,在产品设计上不断创新;二是逐步做到技、工、贸结合,推动科研开发水平的提高;三是外贸企业要有意识推动所经营商品的技术进步和更新换代;四是外贸企业要注重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一大批产品开发设计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专家。 三、促进市场多元化,促进服务差异化 首先,人员差异化。人员是服务行业的重要资本,人员差异化一般通过人员的综合素质体现出来,比如饭店企业可在人员的言谈举止、礼节礼貌、文化程度、服务技能、沟通技巧、精神风貌等方面体现出差异。在企业营销的产品中,如果无形服务占的比重越大,顾客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评估越困难,人员差异化就越重要。招聘不同性格、不同妻子类型的工作人员,形成合理、健康、科学的团队结构,形成互补。其次,消费过程差异化。消费过程的差异化主要是通过提高服务产品消费的可进入性来实现。
企业的文化差异范文6
[关键词]敏支系;差异;原因;主客位
[作者]陆潇玲,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桂林,541006。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2-0117-006
引言
关于“黑衣壮”这个称谓在学术界中的正式提法,较早应见于《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1998年第一版)一书中。当然,“黑衣壮”纯属他称,当地人自称“敏人”,因而笔者在本文中均以“敏人”称呼该族群。“以歌为媒”,“族内通婚”,“不落夫家”,“至今黑衣壮老少均着自织自染的黑衣服”等现象是部分学术文章对“敏人”传统习俗已有的描述,顾名思义,这使得这个族群显得亦加神秘、特殊、另类。在全球化背景下,“敏人”文化、习俗果真如以上所述的以原汁原味形式呈现,“敏人”是否如此神秘、封闭、落伍,其村寨是否如宣传片中所展示的“世外桃源”,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话题。
一、他者视野中的“敏人”文化
1、“敏人”婚俗
族内通婚和早婚制度。在诸多论述“敏人”婚礼习俗的学术文章、新闻报道或旅游专刊中,都频繁出现“族内通婚”、“女子不外嫁,男子不外娶”,“禁止近亲结婚”等传奇描述,“就说他们的婚姻习俗,二三百年来都只有在黑衣壮内部通婚,一直没有与别的壮族群或汉族、瑶族联姻”,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敏人”的精神信仰、仪礼习惯,“黑衣壮至今一直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制,即只有双方都是黑衣壮的男女才能通婚,这种具有强制性的通婚习俗既是祖辈传统的沿袭,也是保持‘黑’之传统的举措……”这位学者认为,“敏人”之所以能保持以黑为美的审美情趣,尊黑爱黑的传统观念,乃得益于其至今还实行的族内通婚制,“黑衣壮人不管是初婚或是再婚,只有双方都是黑衣壮的男女才能通婚,不能与黑衣壮以外的其他壮族族群或别的民族通婚,而且规定族群内直系血亲和七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何毛堂也认同该族群族内通婚的观点,他认为“敏人”不仅保持族内婚制习俗,还有意识禁止近亲结婚,但一贯的同村婚、同籍婚不利于黑衣壮人后代的优化,从而衍生出顺从、阴郁、内向的性格。“他们恪守族规,只与族内人通婚。直至现在,哪怕是已在外打天下,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找个黑衣壮伴侣来同甘共苦”,这位学者把“敏人”的族内婚说法投射一种信息:非本族人不娶不嫁。
婚后生活。对婚后生活的考察,学者们还有一项重大“发现”,就是婚后的“敏人”女性不落夫家,“婚礼之后,新娘即回娘家,只有逢年过节或农忙时节,夫家派人来请时,才能到夫家住几天,直到怀孕生下孩子,才到夫家定居”。“至午夜鸡叫头遍时,新娘必须悄悄地和伴娘返回娘家(无论路途多远)。此后,每个月,由男方的妹妹或姐姐到女方家接新娘去男方家帮工二至三日,小住二三日后,新娘又返回娘家与父母兄弟共同生活。”这里把“敏人”的不落夫家习俗写得生动有趣、神秘传奇,认为婚后的女性仍与父兄同住是必然的,少则两三年,多则五六年,媳妇未生育孩子,就没有长住夫家的资格。
2、“敏人”服饰
在“敏人”服饰介绍中,很多学者认为“敏人”至今还着黑衣、穿布鞋、戴银饰。在《探访神秘的黑衣壮》一文中,作者提到了“敏人”的织染手工技术和现今的服饰打扮,“时至今日那坡黑衣壮仍保存着传统的蓝靛染织工艺,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黑衣壮自种、自织、自染、自穿,是地地道道的民族文化”,谈及日常衣着时,该作者还把他们的服饰和传说相联系,认为该族群的传说“决定了黑衣壮服饰的形成和延续”,他们时至今日还保留着爱黑穿黑色的传统,主要是因为“以黑为美的审美观深入人心”。因此这些学者认为,即使是在全球化日益演进、现代化加快的今天,“敏人”仍然尊黑爱黑,以黑为美,使用黑布制成衣,缝布鞋。
3、歌舞文化
有人认为,所谓“敏人”原生态山歌就是影片中播放的“尼的呀”调子,如第三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年轻歌手演唱的《山歌年年唱春光》,有的学者还把“敏”山歌分为捶布歌、伐木歌、劳动歌、婚丧歌、相亲访友歌、祝寿歌、敬酒歌等。
在一些研究者的眼中,“敏人”舞蹈可谓丰富多彩,在《广西黑衣壮舞蹈的发掘和继承》一文中,该作者把“敏人”舞蹈分为三类,一是“祝寿舞”、“贺对舞”和“团结(棕榈)舞”,传达“敏人”人生的美好愿望;二是“黑枪舞”、“花鞭舞”、“自卫舞”、“战阵舞”,意在表达“敏人”保卫家园,打击入侵者的决心;三是“献红舞”、“捶布舞”,重在映射日常生活场景。
4、亲属称谓
何毛堂等人认为“敏人”亲属称谓属夏威夷类型,即同性别的同代亲属用同一称呼,“按当地习俗,孩子们不仅称亲生的父母为‘爹’、‘姆(妈)’而且把父亲的兄弟(含表兄弟)和母亲的姐妹(含表姐妹)都称作爹妈”,在《千山万弄中的黑衣壮》一文中也提及“敏人”的亲属称谓,“黑衣壮不仅把亲生的父亲称父亲即‘爹’、并把父亲的所有兄弟(包括从表兄弟、再从表兄弟)都称作爹,而且把凡是有了孩子的成年男子都称作‘爹’;黑衣壮不仅把亲生母亲称作‘姆’即妈,并把母亲的所有姐妹(包括从表姐妹、再从表姐妹)称作‘姆’,而且把凡是有了孩子的成年女子都称作‘姆”’。这里又在原来同称的基础上添上从表兄弟(姐妹)、再从表兄弟(姐妹)及所有有了孩子的成年男子和女子,把“敏人”的亲属称谓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
二、当地真实与他者幻想的辩证:我眼中的“敏人”文化
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人们的生存模式、思维方式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变迁,它也随之变化,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其传统文化、风俗礼仪并非如以上学者所说的,能够抵制外来文化的干扰,一如既往地坚守本民族传统的民俗民风;“敏人”也不像一些考察者所描述的那样,至今还保持“族内通婚”制,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的语言称谓、婚姻观念、服饰文化、生活禁忌等业已发生变化。
近年来,由那坡县委县政府牵线搭桥,与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该族群的中青年有机会前往广东、福建等地打工,这为他们的恋爱对象、择偶范围提供了广阔平台,就恋爱对象而言,外出打工的“敏人”男子喜欢追求外地姑娘,而女子也乐意与其他族群男子交往。恋爱、求偶的范围由本地扩大到如四川、安徽等省市,总之,有“引进来”也有“走出去”。在弄公屯(龙华村的一个自然屯),外出打工18人,其中青年男性11人,女性7人,与族外人结婚6人,占总比例30%。如弄莫屯许小飞(化名),前几年去广东打工与一位河南姑娘相恋,趁过节之时带女友回家,并未举办结婚仪式,现在夫妇俩已有孩子,而这位河南姑娘会讲“敏”方言,能
干繁重农活,公婆及亲戚们都相当欣赏这位外来媳妇。有“引进来”自然就有“走出去”,但后者更占优势,在弄公屯,1985年后出生的女孩共9人,其中就有5人外嫁(跨省婚)。
当前,“敏人”支系内也有新结合的夫妇,不过已成婚期大大缩短,一般情况下订婚半年或一年后就举行婚礼。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些思想较为开放的青年男女认为,要经过恋爱、定亲、订婚、结婚四个阶段过于繁琐,便实行“四合一”,即定亲、订婚、结婚,满月酒四仪合一。
择偶范围、恋爱对象范围扩大,婚期缩短,逐渐形成“现代版”的婚礼,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聘金逐年增多,嫁妆愈加多样化。“敏人”传统订婚的聘金为120银圆,现在最少为2000元人民币,多则5000、6000、7000元不等。而女子嫁妆在过去的锅碗瓢盆、土布被子、蚊帐和木箱的基础之上添加衣橱、洗衣机、摩托车、电冰箱、席梦思、毛毯等,跟聘金成正比,但其实嫁妆的费用远超于聘金,当地人有句话正是反映了这种现象:“宁愿娶个媳妇,也不愿嫁个女儿”。
二是新娘嫁衣的逐步“改装”。传统的嫁衣穿戴繁缛、配饰复杂。改装后的“敏”姑娘嫁衣,上衣仿唐装式样而制,形制宽大,简单精美,用“西华”头巾,不穿裙子,只穿黑裤子,不穿翘头绣花鞋,穿平地绣花鞋,这还是1980年至2000年间的穿戴形式,近几年来的新娘索性不穿本民族嫁衣,而选择市场上的时装。曾有这样一个例子,弄公屯黄姓青年结婚当天,有专人前来采风,摄影师为了增加作品原创性,要求迎接新娘的两位姑娘穿上传统服饰,姑娘们听凭摄影师指挥,按部就班,但出乎大家意料,新娘并不乐意配合,当晚着时装以示“抗议”。婚礼上尚且如此,日常生活中的“敏人”更不会穿传统服装了。现在,在该族群村落,随处可看到着时装衣饰、穿牛仔裤、染黄发的青年。他们认为,传统服装是古板、守旧、落后的标志,想要融人大众,必须远离这种“土气”,而中老年“敏人”虽没有如此厌弃传统服装,却也心照不宣穿市集上买来的“唐装”,而在一些学术文章或部分宣传资料中,认为“敏人”男女老少至今还着黑衣、穿布鞋、佩戴银饰的说法,不管是考察尚未到位或为了宣传“敏人”文化,打造“敏人”品牌也好,其实都是一种片面的说法。
三是歌舞失去原有功能。过去的“敏人”山歌(本文只要指“伦”)是青年男女实现自由恋爱的一种工具,在婚礼上作一种娱乐消遣,但目前在婚礼中山歌逐渐退出酒席饭桌,基本上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而不像一些人所说的,
“敏人”至今还常在田头地里、婚育场合唱山歌。再者,“敏人”山歌本无伴奏,有词作者,无作曲人,在劳作或娱乐中即兴而唱、随性而编,多为七言两句或五言两句,而近几年来出现的“敏人”“原生态山歌”则有词曲作者,有七言四句,八言四句不等,还添上了“尼的呀”、“贝呀侬”等起头语,分男女高音、男女低音等多声部,如《柳敏盖柳》(黑衣壮的酒,郭庆宣词,林海东曲);有男女独唱,伴唱,如《挑着好日子山过山》(蓝怀唱词,傅磐曲),不论是歌词选用,演唱方式还是伴奏,与“敏人”的山歌相差甚远,但这些与“敏人”山歌大相径庭的新歌却被部分人误为原生态“敏人”山歌,显然是对原生态歌曲定义的误解。所谓原生态歌曲,就是“在农业社会中产生和世代流传的,由未受过现代学校教育的当地人(主要是农民,兼及其他从业者)运用当地的方言土调所演唱的口头歌曲”,但“敏人”新歌的词曲作者多为文化部门工作人员或民间文化人,受过现代学校教育,在政府部门工作,这显然不符合原生态歌曲定义中的首要条件;第二,原生态歌曲用方言土调演唱,“敏人”新歌演唱者确实采用土语演唱,但据笔者二十几年的耳闻目睹,其调子并非“敏人”山歌调子,“敏人”山歌一般情况下是男女各自两句连环对唱,以句子为单位,而“新歌”则以一首为单位。另外是“敏人”的舞蹈,有人把“敏人”舞蹈分为祝寿舞、贺对舞、团结舞、黑枪舞、花鞭舞、自卫舞、战阵舞、献红舞、捶布舞等九种之多,声称这些舞蹈常见于“敏人”各种仪式和日常生活中。但据笔者考察,“敏人”只在仪式中有舞蹈,如丧礼中的围棺舞,婚礼中的贺对舞,捶布舞则不能当做真正意义上的舞蹈,只是过去“敏人”妇女加工布料的一道工序,而这位学者把捶布这项劳动视作舞蹈,显然是赋予捶布艺术性了。至于团结舞、黑枪舞、花鞭舞、自卫舞、战阵舞等这几种舞蹈,笔者曾在“黑衣壮风情园”见过年轻演员群舞,但应是民俗旅游开发后文化部门或其他人士对“敏人”歌舞的“浓缩”或“改编”。
四是从不落夫家到渐落夫家。传统的“敏人”姑娘婚后不落夫家,除非是农忙时节或过年过节时夫家派人来接才“勉为其难”跟着去,加之对的过分掩盖和隐藏,导致夫妇早婚晚育,不过几年来不落夫家之俗逐渐消失,姑娘恋爱时可常到夫家,甚至婚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夫家度过,与传统新嫁娘不同,年轻“敏人”姑娘们大胆、干练、乐观,尤其是常往沿海地区打工的“敏人”姑娘,她们也用现代通讯工具,上网聊天,买时装,挂耳环,去KTV,而不像有些学者所说的,“敏人”是愚昧、顺从、阴郁、内向的。
五是亲属称谓语的变化。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默多克把亲属称谓分为六种,分别是爱斯基摩亲属称谓、夏威夷亲属称谓、易洛魁亲属称谓、奥马哈亲属称谓、克劳亲属称谓和苏丹式亲属称谓,这是默多克对人类学的一大贡献。何毛堂等人认为“敏人”的亲属称谓属夏威夷类型,其实不然。“敏人”称父母为“爹”,“蔑”,叫爷爷奶奶“公”、“娅”,外公外婆为“缺大”、“娅代”(母亲的哥嫂也用此称),父亲兄弟为“爷”(伯)、“搜”(叔),称父亲和母亲的姐姐为“八”(姑妈)、父亲妹为“阿”(姑)。统称母亲的弟、妹为“娜”(舅,姨),舅娘为“娜罗”,夫妻间不管面称或背称都以“蔑”和“确”后加子女名。姻亲称谓与血亲称谓稍不同,夫妻二人对岳父母或公婆的面称要随对方称,互称对方父母“爹”,“蔑”,称自己为“儿”,不能称“我”,否则视为无礼,生育孩子后可随子称。但从2000年后,亲属称谓的礼节性减弱,只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敏人”非常重视称谓的礼节特征,女婿、儿媳在岳父母前或公婆面前称自称“儿”,“70后”的“敏人”则不以为然,大胆以“我”自称,其礼貌性大大减弱。从类别来看,“敏人”并非把父亲及其兄弟都称作“父亲”,而是各个亲属都有自己的称呼,除了父亲和母亲的姐姐,母亲的弟妹用同称谓,交表、平表的兄弟姐妹与同胞兄弟姐妹同称谓外,因此“敏人”亲属称谓不属夏威夷型,亦不属于六种亲属称谓中的任何一种,只能说有部分与苏丹式或易洛魁式相似。
三、他者对“敏人”文化产生误解的原因
笔者认为,“敏人”的世界并非学者、游客所想象的与世隔绝,他们也非保守、内向、阴郁,人们忽视了“敏人”在社会现代潮流中所经受的欢乐和苦难,疏忽“敏人”文化作为全球文化因子的变异性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学者、专家、政府部门不惜笔墨和大量的投资把“敏人”神秘化、理想化呢?以下就从不同的角色进行探讨。
第一、开拓学术领域,提升研究价值的需要。现代田野作业理论认为,田野作业是“在反殖
民主义、反文化霸权的世界潮流中,所兴起的一种关注非主流人类群体的文化耐心,一种不同于以往学术圈内活动的圈外事业,一种有别于书斋研究的遐想学风和一种冲破学者想象力的认知体系”。在中国,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也先后掀起了对边缘群体关注的热潮,学者们摈弃书斋,重田野调查,寻求标新立异的东西,以填补学术界的空白,这种“发现”要获得认可,需要证据的支撑,象征物的支持,为此学者们不断为自己的新发现注入新鲜血液,寻找象征物来维持它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敏”文化的研究已有10余年,旅游开发也已有10年,其中以“黑衣壮”为研究主题的“发现”数不胜数,以上提到的“族内通婚”、“不落夫家”等就是例证,这些例证给人神秘的美感,但从学术研究上讲,缺乏历史维度,欠缺流动思维。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政府而言,如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是一项重大任务。在国家“旅游做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策倡导下,在各地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发展势头良好的前提下,那坡县政府尝试将“敏人”的民俗文化转为经济资源优势,把经济资源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提高第三产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黑衣壮风情园”的开发策划、硬件设施、舞场布置和传统干栏建筑的保护中,政府始终非常重视,其中用自治区旅游局拨款的20万元,南车集团帮扶82万,完成了舞场、歌哨、展厅等设施建设,并要求旅游、宣传、文体等部门通力合作,编写“敏人”新歌、改编“敏人”舞蹈、宣传其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但过分加大对“敏”文化神秘性、独特性的渲染,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第三、寻找白云深处“桃花园”,满足怀旧情绪。自上个世纪伊始,民俗文化不再被视为保守、蒙昧、迷信的象征物,而是作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形成了旅游文化,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这种新兴的、具有后现代意味的人文旅游类型被称为“后旅游”。“后旅游”反映了人们对全球化带来的农业丧失、工业化带来的都市喧嚣和商业化带来的嘈杂的一种回避,对安宁静谧、视野旷达、夜不闭户“田园牧野”生活的向往。在这种文化心态笼罩下,“黑衣壮风情园”的问世给苦苦追寻现代版“桃花园”的人们增添了许多遐想,抑或“黑衣壮风情园”就是他们心中的“桃花园”,这也是诱惑游客一个因素。
第四、刻板印象的延续。“敏人”的“发现”,既有官方的识别和打造、学术界的介入和调研,也有旅游部门以及摄影家们的因素,可以说是各方沟通合作、汇融共赢的硕果。然而有部分人却在原有意识景观上添砖加瓦,使得原本神秘的“田园牧野”式生活愈加神秘,“敏人”质朴无华的外衣经过书本、电视的宣传和报道,美丽的传说不断重复编织、描绘,久而久之,人们便相信这种文化特质是亘古不变的,从此,刻板印象已形成,难以磨灭,即便它是个美丽的错误。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