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商直接投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商直接投资问题

外商直接投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失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3-0028-04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2009年,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合同外资金额1935.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900.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4.8%、8.4%和2 6%。2010年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63家,同比增长14.5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0.24亿美元,同比增长4.86%。中国连续17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吸引外资年均增长20%,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2倍多,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我国外贸出口、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弥补国内资本的不足、增加就业机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毫无疑问,外商直接投资对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增强综合经济国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从整体性短缺经济向结构性过剩经济的转变,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依然强劲,但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

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分布极不平衡

外商直接投资在各产业的分布呈现出高度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均衡突出表现为:2009年,我国在外商投资中流人第二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明显偏高,实际使用金额达到500.7亿美元,所占比重高达55.6%;第三产业次之,实际使用金额为385.3亿美元,所占比重为42.8%;第一产业最少,外商投资农、林、牧、渔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9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29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3.82%和1.59%,比重最小。这种投资结构与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产出偏高是一致的,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外商直接投资加剧了我国产业发展的不均衡。

(二)行业分布结构失衡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在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分布结构不均衡,在各行业内部的不均衡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外商在第二产业的投资中,过多地集中在制造业,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业投资比较多,而对高科技行业的投资明显偏少;第三产业则集中于房地产业,而房地产沉淀的资金给经济走出低谷带来困难。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约70%集中在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制造业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总金额的比重约为56%,2000年以来,该比重呈显著上升趋势,2004年超过70%,比1997年增加近10个百分点,在2005年以后虽然有所下降,但2005-2009年间仍然达到50%以上。2009年,外商投资制造业新设立企业9767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67.71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1.68%和51.95%。制造业吸收外资主要集中于2009年,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

制造业是我国较成熟的行业,而外商对该行业的大规模投资,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外资未能充分引导我国新兴行业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我国行业结构的失衡。而且,这种投资结构也容易使外商借此转移过时的设备和技术,从而抑制我国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可见外商投资产业过于集中、低水平重复引进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同时,在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于房地产行业的比重过高,2009年房地产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69家,同比增长25.8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67.96亿美元,占第三产业实际投资额的43.6%。

外资过多地集中于制造业与房地产业,不但是造成我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受基础设施行业发展滞后的瓶颈制约、房地产价格飞涨、经济泡沫频繁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与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战略相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

(三)区域结构失衡

从整体区域分布看,FDI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基本格局(见图1)。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华FDI开始呈现出由东向西逐级推进的态势,但1997-2002年东部沿海地区年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仍占85%以上,东部地区始终是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地区。2008年,东部地区合同项目23584个,实际利用外资783.44L美元,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4.8%;中部地区合同项目2544个,实际利用外资74.4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0%;西部地区合同项目1386个,实际利用外资66.2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2%。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仍然集中在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地区结构转移缓慢。这说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过于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明显失衡。而且,在外商投资模式上,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形式灵活、多样,与国际接轨程度高,而西部地区引进的项目仍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商品和小项目居多,跨国公司进入少。

(四)规模与技术结构失衡,核心技术含量不高

目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表现为“三多三少”现象。即劳动密集型项目多,资金密集型项目少;中小型项目多,大型项目少;一般加工项目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少。另外,外商投资大多集中于低技术档次的轻工、纺织、食品及中低档机电产品等,与国内商品技术差距不大,大都属于同质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很容易使国内企业陷入困境。而支撑起东南沿海地区外贸工业的加工贸易,又往往是原料、市场“两头在外”,与国内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很小,对我国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带动效应表现微弱,不利于我国对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并限制了对外国先进企业的质量、营销、财务等管理经验的吸收与借鉴,也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长远发展。如果我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

技术上总是处于落后地位,那么我们将无法同国外竞争,甚至会危及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五)FDI利润汇回将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潜在的风险

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收益账户逆差也随之逐年增大,并且投资收益逆差占贸易账户顺差的比重很高,其中1995年、1996年高达60%,1993-2005年间投资收益账户逆差共冲减了23.2%的贸易顺差(见表2)。这表明我们用贸易净收入的近1/4支付了外商在我国的投资净收益,这将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威胁。

即使按10%的年回报率来计算,外商在我国的年投资收益约为600多亿美元,假使外国投资者每年将投资收益汇回,我国为保持经常账户平衡,每年就必须保持约6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我国1993-2005年间贸易顺差平均只有395亿美元。如果贸易顺差规模出现下降,加之外商一旦增加利润汇回比率,甚至将利润全部集中汇回母国,我国将面临FDI流入量减少,流出量增加的双重影响,而利润的大规模汇出会对投资收益项目、经常账户产生明显的负作用。因此,如若外资企业所获取的利润在短时期内集中汇出,可能导致投资收益项目借方余额的急剧增加,可能会导致我国国际收支产生危机。

(六)吸引外资方式具有局限性

我国利用外资仍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而目前跨国公司并购已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最主要形式。全球跨国投资中通过并购实现的比例高达80%以上,而我国近几年外资并购的项目和并购的金额虽然在逐渐增加,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外资并购并没有成为国内实际利用外资的一种主要方式,仅占5%左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等方面的不完善以及缺乏相应的产权交易市场等。

(七)引用外资政策存在负效应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投资环境尚不完善,为增强对FDI的吸引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如减免所得税、免征投资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等,这的确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优惠政策效用递减,而且相当一部分优惠政策是以牺牲国家财政收入为代价的,其负面效应日益突出。首先,导致资源分配效率下降,高素质的劳动力、技术等资源常常以很低的成本被配置到外企中。其次,外资企业利用特殊优惠与强大实力,不但较容易地获得了市场垄断地位,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面临不公平竞争,而且其利用垄断优势对我国部分产业实行产业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已威胁到了我国的产业安全与可持续性发展。另外,一些利用外商优惠政策搞“假合资”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八)外资来源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外资的来源主要集中于亚洲地区,特别是我国香港地区。2009年,我国香港地区对内地直接投资539.93亿美元,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比重的59.9%。而从美国、日本和欧盟引进的外资比重却很小。日本对华投资在2002-2006年凭借中国入世的契机高速扩张,其5年的投资总额相当于之前15年的日本企业对华投资之和,而在2006年之后,日本企业对华FDI全面放缓,2009年只有41.17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这几年处于波动时期,据欧盟官方统计,2007年欧盟对华投资20亿欧元,仅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0.5%,2009年实际投入外资金额59.52亿美元,同比下降8.76%;美国对华投资在2002年达到顶峰,为54.24亿美元,此后连续5年下降,2009年稍有回升,达到35.76亿美元,同比下降21.97%。

二、提高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效果的对策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国际化及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升级,我国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投资环境,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但更应当注意的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调整和改进利用外资的政策,不断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效果,以此适应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利用FDI的规模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均衡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的流入与流出。在引进外资规模上,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发展阶段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如我国在经济高涨阶段,尽管对资金的需求会很迫切,但更要慎重决策,决不能不考虑经济内在需要而盲目扩大引资规模,应将每项引资视同一笔交易,计算其交易成本,如果FDI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就要坚持引进,否则就拒绝;同时,引资规模还应结合国内不同市场的竞争程度加以综合考虑。对一些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技术又较为成熟的市场,应尽可能采取宏观调控政策,避免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以减少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比如日本历时20年,分5个阶段来开放资本市场,每个阶段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与企业竞争力,慎重选择开放部门,对本国的弱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部门加以严格保护,以防止外国资本的冲击。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综合考虑FDI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面对FDI集中汇回的可能性及对我国经常账户顺差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投资利益的变动趋势,尽快建立一套完整机制,对其总量和结构比例进行统计监测;另一方面外汇局要把握外商投资的总体及平均利润率水平,在制定政策时应合理引导外资企业均衡地流入流出,可适当促进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鼓励成熟行业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对外输出资本,实施产业的国际转移。

2.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注重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2174.3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5.16%。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4.07%,因此应当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FDI。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立足于发展自主型民族产业体系,以培育我国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目的,避免对其过度依赖。一方面,要进一步鼓励、推动外资企业对外贸易的加速发展,并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对外资进入要逐步提高技术含量的壁垒,鼓励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利用其溢出效应推动技术进步,严格限制低技术含量、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外资的引进,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引进,使我国外资引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第二产业中.特别是工业领域,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与技术水平为中心,重点培育国家比较优势产业的升级,努力发展国产品牌,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主体,这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里有自己的产品、技术,要具备自主创新的不竭源泉,对跨国公司转移的先进技术和技术外溢程度,不能过分依赖,战略性技术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只有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才能真正避免危

害我国经济安全的现象发生。而且,我们要特别注意建立面向市场、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的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走自主开发创新之路。

3.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由于我国目前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偏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了外商投资的绝大部分,因此,一方面应当引导FDI更多地投向第一产业,进而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以促进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应当引导FDI投向第三产业。众所周知,服务业在许多国家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达60%,而我国尚不足3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大,金融、保险、电信、流通等行业的跨国并购已成为推动跨国投资的主要力量,技术密集型行业特别是服务业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主体,随着取消或减少地域和所有权的限制,中国服务业必将成为跨国公司激烈竞争的平台。对此,应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范围,放宽准入限制,除了加大对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投资力度,还需尽快推进其改革,将其中以国有企业为主、垄断性强、缺乏竞争的行业尽快推向市场,增强其竞争实力。同时,要注意加强对第三产业的引导与调控,要转变目前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和一般社会服务业的非均衡现状,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导向,在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进程中主动出击,通过产业政策的倾斜鼓励外商对我国教育及科学研究投资,培育技术型人力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提升生产要素的品质,使我国逐步形成发展高新技术的动态比较优势。

4.积极开拓新的引资途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当前,引资制度与方式的多样化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资本市场上分享更多份额的重要手段,跨国并购、股权转让也逐步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在“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下,要积极探索新的利用外资方式,逐步适应国际资本证券化的趋势,可根据经济需要适时吸引国际证券投资。利用金融创新手段,提高资本市场的国外资本吸纳能力,为外资参与国内企业的跨国并购、重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直接投资方式上,除了传统的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以外,还应积极探索采用扩大合作开发、实行BOT(built-oper-ate-transfer/建设一经营一转让)等新投资方式来扩大对外资的利用。同时,要注意避免在某些重要行业中外商投资股份比重过高的问题,以防止出现行业垄断和行业支配。

5.将FDI与区域平衡发展相结合,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不尽完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对滞后的情况,应当把利用FDI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相结合。要推动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外资产业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其投资环境及鼓励中西部地区企业与跨国公司形成配套产业群等方面。对此,应注重加强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的“硬”、“软”环境建设,如尽快建立起以产业政策与金融、财税、投融资、就业等紧密结合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产业配套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放宽外商投资西部地区的股份比例和投资行业的限制条件,适当降低投资门槛,不断改善其投资环境和产业配套条件,提高服务水平,为外商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商业机会,最终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快速、健康、均衡发展。中西部地区在争取扩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提升投资的效率,这是实现中西部地区合理有效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6.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从引资到引知的战略转移。在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上,应当将过去偏重于引进资金流量逐步转向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目前,应尽早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适当鼓励外资兼并和收购国内企业,使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得到较快的扩散,并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人,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创造便利条件,促进科技成果投入市场。同时,要特别注意建立面向市场、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的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重点支持一些关键性和基础性技术的创新基地建设,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以各种方式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外商直接投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变化 现代农业

引言

一直以来,农业占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也是最早利用外资的行业之一。在经济长期发展的今天,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动摇。在新时期,如何提高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加大力度解决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合理化融合先进技术,提升产业化,对加快农业经济稳定增长,解决当前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况

(一)我国农业资源短缺。

首先,我国是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仅达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2亩,距世界人均耕地面积4.8亩少3.6亩,仅为其25%。其次,我国城市化不断扩张,生活成本提升,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劳动力成本增加,现多数为中老年耕种,土地大量荒废。再次,我国农业长期以来的供求问题尖锐,根据我国农业部数据显示,自2004年开始,我国农业的国际贸易逆差开始不断扩大。农业自主性,安全性受到很大影响。(如下表)

年度 出口数量(万吨) 进口数量(万吨) 出口值(亿美元) 进口值(亿美元)

2012 3,438.82 12,800.41 632.89 1,124.79

2011 3,387.08 10,417.62 607.51 948.72

2010 3,291.78 10,559.85 494.1 725.54

2009 3,397.42 8,593.75 395.89 526.99

2008 3,382.47 6,947.45 405.07 587.7

2007 4,032.45 6,437.39 370.13 411.97

2006 3,402.89 6,372.56 314.09 321.67

2005 3,616.57 5,876.66 275.82 287.87

2004 2,824.98 5,475.78 233.95 280.88

资料来源:我国农业部统计数据

(二)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过少和失衡。

自1978年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占比国内生产总值由最高的33.4%一路跌落至10%左右,第二产业平稳持续占比国内生产总值45%,而第三产业由最低的21.6%大幅度提升到44.6%。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但是随之而来的农业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碍和限制。截至2012年止,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为24925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1117.16亿美元。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农、林、牧、渔业合同项目为882个,实际使用金额为206.22亿美元。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仅占全国使用合同项目数的3.54%,实际使用金额仅占18.46%。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例过低,如何扭转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短腿”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问题

(一)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不合理。

2012年底,我国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 在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投资总额中占比高达50.73%。而西南、西北地区仅占4.57%和1.55%。比重相差巨大,地区分布严重失衡,“东多西少”明显。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农业开发潜力巨大,本应为外商直接投资重点开发区域。

投资总额(地区) 2011年 2012年

全国 29931(100%) 32610(100%)

华北地区 3523(11.77%) 3751(11.5%)

东北地区 2102(7.02%) 2317(7.11%)

华东地区 14145(47.26%) 16543(50.73%)

华中地区 1293(4.32%) 1430(4.39%)

华南地区 5045(16.86%) 5368(16.46%)

西南地区 1296(4.33%) 1491(4.57%)

西北地区 394(1.32%) 507(1.5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

(二)政府对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支持不够。

当前,我国针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免征地方所得税。经营期十年以上的工业、交通、农、林、牧等生产行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规定的减免税期满后,生产企业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70%以上,经税务机关审查核准,当年减按10%征收所得税;先进技术企业的减半征税期可申请延长三年。既是先进技术企业又是产品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农业生产周期长,趋于完全竞争状态,此外仅大力支持外商投资培育良种等风险大的行业,对外商通过垄断或者优势获得较大规模收益带来很大弊端,因此很少有外商青睐投资。

(三)我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恶劣。

从基础设施来看,一些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差,供电和供水方面跟不上,在与外界交流沟通的网络铺设也受到阻碍,大量农田荒废,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大大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和信心。此外,我国政府在切实支持外商直接投资到我国农业方面的政策并没有明确提及。更有很多地区规章制度和内部文件立法透明度低,没有明确解释。造成很多外资企业受到不合理对待。降低了外商对该地区投资的兴趣。

三、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建议

农业天生的完全竞争状态为企业带来相对较低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一国的重要地位又要求其较高的社会效益。因此我国农业在自身资本不足、技术落后的巨大缺陷下,外商直接投资于农业部门难以获得巨额利润,不足以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转移技术和资金,完善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资金。

四、结束语

我国农业能够更好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促进自身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大跨度进入国际市场,扭转长期存在的我国农业贸易逆差有很大的影响。这不仅是能够改变提成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都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虽然,当前我国农业如何更好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未来仍旧需要探索。因此,只要政府加强重视,合理调控,引导外资流入,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还是必将有所缓解的。

外商直接投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就业;劳动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30-02

一、引言

早在2007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就达到37 888家,解决了当年近450万就业问题。但是由于人口压力大,就业问题仍然是中国目前的一大难题。总理此前多次强调:“我们稳增长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保就业。而我们面临的就业问题,除了有人多的压力,还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解决中国的部分就业问题。”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内在关系做过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由于中国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就业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本文避免了地区经济差异,只针对北京市展开研究,北京市作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无论在就业或外商直接投资方面都发展得较为平稳,因此,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北京市就业的影响有一定的意义。

二、实证分析

(一)理论基础

凯恩斯认为:“不论投资增量如何微小,有效需求将做累积的增加,一直达到充分就业为止。”当一个国家通过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时,会刺激这个国家的投资者进行投资,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生产资料部门当中,可以使就业增加。本文计量模型主要探索的是外商直接投资对北京市就业数量的影响,剔除其他因素对于就业的影响,只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进行分析。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外商直接投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由于目前数据统计的有限性和不全面性,本文设定的样本区间为2003―2013年,由于本文设定的变量为累积外商直接投资,因此将数据每年进行累计,本文对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根据需要进行了单位变换。另外,本文将累计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对数处理,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

北京市就业人口选取北京市城镇就业人口总数。就业人员数是指在16周岁及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同样,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本文将就业人口总数进行对数处理。

(三)单位根检验

本文选取的是北京市2003―2013年累积外商直接投资和就业总人数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前,我们需要知道序列是否平稳。如果不进行检验就直接运用不平稳的数据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北京市就业的影响,则可能导致伪回归的产生。即两个变量之间即使没有经济意义上的关联,也可能产生较好的回归结果。因此,本文首先对累计外商直接投资和就业人数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

本文运用ADF检验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累计外商直接投资和就业人数时间序列的水平值的检验结果显示,LNWORK在5%的水平上显著拒绝了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LNFDI在1%的水平上显著拒绝了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ADF检验表明,LNFDI和LNWORK均为平稳,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

(四)协整检验

在短期内,因为随机因素的干扰,变量可能偏离均值。但是,如果这种偏离是暂时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变量将会回到均衡状态,本文通过协整表述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

本文主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市就业的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一般采用基于回归残差的EG-ADF检验。EG-ADF检验如下:

对LNFDI与LNWORK进行OLS回归估计,估计的模型如下页所示:

LNWORKi=β1+β2LNFDIi+εi

回归结果如下:

LNWORK=4.751+0.212LNFDI+ei

t=(42.776) (13.558)

Adj.R2=0.948

在进行回归之后,提取残差,运用ADF检验判断残差的平稳性,由回归方程估计结果得:

ei=LNWORK-4.751-0.212LNFDI

运用ADF检验来判断残差的平稳性。残差的ADF检验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拒绝了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残差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可以判定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市就业人数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五)误差修正模型

通过协整检验,本文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市就业量之间的长期变化趋势,但由于经济活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而且在经济面临不同情况时,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市就业之间的关系会偏离其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接下来本文将对两个变量间的短期均衡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北京市就业的短期影响作用。对模型进行估计,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dLNWORK=0.058+0.025dLNFDI-0.089ECM(-1)

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代表了将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市就业之间的短期非均衡状态调整到长期均衡状态的作用程度。从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会引起北京市就业量0.21%的提高。但在短期,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089,这也意味着在短期内,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多会对北京市就业量产生负效应。变量外商直接投资和误差修正项的系数相反,当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市就业之间的关系处于短期非均衡状态时,误差修正项将通过反向修正机制使其回到长期均衡状态。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从长期来看,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市就业之间存在稳定关系。由对二者关系进行的协整检验可知,FDI对北京市就业数量的增加具有长期促进作用,FDI增长1个百分点将引致0.212%的就业人数增加,这也从实证角度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北京市就业具有正效应。

第二,从短期来看,由误差修正模型的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多会对北京市就业量产生负向影响。当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市就业之间的关系处于短期非均衡状态时,误差修正项将通过反向修正机制使其回到长期均衡状态。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外商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地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作用,促进就业,是政府与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文对北京市政府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及就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吸引本土化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有两种进入方式,它们分别是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这两种不同的进入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就业效应。绿地投资对北京市本土资源需求增加,可以增加北京市就业人口。但是绿地投资中,要区分独资与合资。独资企业对于北京市的就业效应要差一些,因为企业管理者地位被外商独占,因此其享有的利益也是最高的。长期内,假设外商独资企业其投资效应将逐渐转移到母国,投资效应降低。合资会使中外合资企业平分利益,考虑到北京市自身的利益,投资者会更加注重技术转移,控制外资发展方向,这样在长期内使得投资利益增加,保证本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性,使得就业率提高。

其次,优化外资的投资结构。近年来,北京市资金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较少。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入,从产业结构上改善北京市就业面临的问题。而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往往来自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政府可以重点引入先进欧美国家资本及技术密集型项目投资。

最后,大力发展国内投资企业。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无论在北京市还是全国范围内,都要占全社会投资的最大比例。在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可以忽略国内投资企业的发展。现在,北京市有很多中小型企业无论在设施、人才、资本上都面临着匮乏的困境,但是由于科技人才、资本等都流向大型企业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国内投资企业的发展进行得十分艰难缓慢。因此,北京市政府应该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积极鼓励、扶持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吸收借鉴外商企业高端的科技水平及优良的管理经验,并且鼓励优秀人才向国内企业发展。

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享用着来自于不同国家、地区和跨国企业的商品、服务、知识以及信息。在不同国别的文化中品味世界的多元与美好。全球化带给人类生生不息的动力与进步。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北京市犹如中国的心脏,这座城市的日益繁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北京市就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正如本文所阐述的那样,外商直接投资在不同时期对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北京市政府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需要更多地将其“本土化”,并且改善外资的来源结构。同时,要加大法规建设力度,对一些垄断性质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做出立法限制。在引进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同时,更需要鼓励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就业的同时也需要多支持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只有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就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陈涛涛.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 潘镇.探索中的手――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及其有效性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 邹昭.从规模到质量: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历史进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外商直接投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FDI;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106-02

山东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积极引进外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对山东省的收入分配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FDI和城乡收入差距两者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若有,它将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这些问题的解释为全省建立外商投资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之间的有机联系大有裨益。

一、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外商直接投资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认为FDI在特定条件下是可以促进收入均等化的。如BornalBhandari(2004)运用美国1982-1997年Panel数据,用基尼系数表示对各洲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了美国东北部,FDI流入明显减少其他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另一类认为FDI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周华(2006)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大大增加了中国的收入不平等。沈毅俊和潘申彪(2008)认为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是导致地区内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二、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1.数据选取与变量说明

实证研究部分选取年度经济数据,共取24个样本,时间为1985年到2008年。所用数据取自《山东省统计年鉴2009》(见表1)。变量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额。变量URID表示城乡收入差距。

2.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交换FDI和城乡收入差距的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nFDI和lnURID用来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问题。运用Eviews5.0软件,采用ADF检验。见表2。

表中t,c,k分别表示ADF检验中是否包含时间趋势项,常项及检验的滞后阶数,由AIC和SC最小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代表一阶差分。

从表2的所得得出取对数后,外商直接投资、城乡收入差距在水平情况下全是非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则分别在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也就是说,lnFDI和lnURID的一阶差分均是平稳的,即lnFDI和lnURID都是一阶单整变量。这一结论是下文协整检验的基础。

3.协整检验

变量的协整检验常用的是Johansen的极大似然迹检验估计与EG两步法。当只有两个时间序列的情况下,只能有一个线性协整关系,并且仅当两个时间序列存在唯一协整关系时,EG两步法会是十分有效的。所以,本文采用EG两步法对都是单整序列的lnFDI和lnURID进行了协整关系检验。对lnFDI和lnURID序列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拟合:

因为DW的值是0.3542,所以该方程有严重的一阶自相关。因此要加入适当的滞自

相关模型解决这个问题。根据AIC准则选择每个变量的滞后性,得:(2)

R2=0.9975调整的R2=0.9967

DW=1.7887F=1285.9490

一旦方程加入滞后项使DW检验自相关现象无效,要对其进行拉格朗日检验,即检验方程LM值。检验结果。

方程的LM值说明模型的自相关性已经清除。方程(2)的拟合优度使人满意,且变量参数明显,回归方程统计性质良好。由AIC和SC原则,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ut做单位根检验,见表3。

由此可得,临界值大于残差序列ADF的值,因此u是平稳的。可以得出我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以上分析表明,lnFDI和lnURID存在着协整关系。其经济含义为,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4.误差修正模型(ECM)

对变量lnFDI与lnURID的协整分析,只能够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平衡关系,此研究还要进一步分析这两者的短期波动关系。由Granger定理: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这两者便可以用误差修正模型表示。由Eviews5.0计算出误差修正模型的方程式为:

误差修正模型的误差修正项ECM反映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衡量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的误差修正项ECM系数为-1.7061,这说明,在短期内若两者发生偏离,系统将以-1.7061的调整力度很快将偏离调至均衡状态。

5.外商直接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证明,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长期的协整关系。对于变量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测。对变量FDI与URID实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运用Eviews5.0,所得见表4。

由表得出,在滞后阶数1-4的情况下,FDI不是URID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相对较小,即FDI是URID的格兰杰原因,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得出,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三、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1985年至2008年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的两者关系。可得出如下结论:协整检验表明,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即1985年至2008年间,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与山东省的现实经济非常吻合,外商直接投资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制造业,涉农产业很少,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得出误差修正项系数是-1.7061,可见此模型的自我修正能力非常强大。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对收入差距的短期弹性是0.0651,表明山东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加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存在有正影响。滞后一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弹性是-0.1065,出现负弹性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没有使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可能因为同时存在缩小和扩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力量,并且在这期间,缩小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远远大于扩大因素。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说明表明所计算的时期内,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两者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外商直接投资是加大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原因,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是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原因。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我们要看到其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得忽视其对城乡收入差距加剧的影响。因此,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Bornali Bhandari.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US Income Inequality[J].Forthcoming,2004,(21).

外商直接投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佳通科技;经济增长。

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与高速涌入的外商直接投资有着密切关系。对无锡经济的发展来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本地企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

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在给地方的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与先进生产技术先进管理模式的同时,也给当地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一、理论回顾。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含义。

外商直接投资是(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它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也可以说是一国(地区)的居民实体(对外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在其本国(地区)以外的另一国的企业(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中建立长期关系,享有持久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这种投资既涉及两个实体之间最初的交易,也涉及二者之间以及不论是联合的还是非联合的国外分支机构之间的所有后续交易。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

外商对企业直接投资的实践表明,外商对企业的投资是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而非一蹴而就。同时技术投入也一样,遵循着同样的原则,采取了十分谨慎保守的策略。到目前为止,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即是建立传统的投资方式,建立新企业或扩建原有的工厂规模,这一形式又被称为“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另外一种形式则是通过购买企业部分或全部股份,从而取得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又被称为“并购”(Merger &Acquisition)。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无锡企业发展的影响。

在无锡的高新区,很多企业都是由外商直接投资介入,因此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

加速企业资本积累。

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各种途径促成了企业资本存量的增加,有利于弥补企业现实存在的资本缺口问题。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直接形成生产能力,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水平,直接加速了企业的资本积累;另一方面,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在产品市场或金融市场的竞争取代了本土企业,从而对本土企业资本也会造成“挤出效应”,间接加速了企业的资本积累。

2.

改变市场机会。

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东道主企业和国外其他企业的关联投资,新的市场机会促进了企业投资计划的实施。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更加了解国际市场,还常在国际贸易中具备良好的声誉、先进的营销手段和广泛的分销渠道,所以,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为东道主企业带来市场机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3.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与生产技术水平。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一旦建成,几乎所有跨国企业都尽可能地雇用当地人员。实际上,跨国公司正逐渐将曾经一度由总部人员担任的职务实现本地化。因此,跨国公司必定投入大量的资金,培训当地员工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与规章制度,为当地培养和训练了包括技术工人在内的大量的人才。对本地人力资源素质的系统性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提高了企业的员工素质。

4.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外商直接投资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外商直接投资使企业转变陈旧的经营方式,加快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如新区的佳通科技公司在未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之前,几乎一盘散沙。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到位,导致公司业绩下滑,日益走下坡路。但是在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之后,公司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公司业绩一路攀升,各部门责任明确,公司运转井然有序,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5.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往往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这就迫使企业改变了传统“得过且过”的思想,“质量第一”重新引起了无锡企业人的重视。品管部门严把质量关,坚决不把有缺陷的产品流到下一站,这就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同时,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度。

(二)负面影响。

1.造成企业过度依赖外资。

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并购这一方式会引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下降,形成对外资的高度依赖。无锡企业虽然认识到了目前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也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但是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仅仅依靠外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靠引进来壮大自身,对外商企业的依赖度太大。一旦外资撤出,企业将无法与本土企业相抗衡,会逐渐退出市场竞争的行列。

2.

外商直接投资给企业发展造成限制。

外商直接投资往往以技术、设备以及管理制度的形式出现,直接投入现金或银行存款却很谨慎。目前的引进固然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是太缺乏灵活性。

企业本身资金回笼速度慢,加上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导致企业运转有很大的困难,同时,企业要进行新项目的投资与技术的研发却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

3.带来一些滞后的技术设备。

有些技术设备在我国尚属先进但在国外可能只处于中端水平甚至已经淘汰。而引进这样的设备就使得企业吃了大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长久立足。

4.

产品生产过程中给环境造成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的生产技术有一些是在其本国对环境造成污染而被禁止使用,然后流入到我国的。

这样就会造成我国企业四周环境的污染。目前有些引进外资的企业对外排放的废水中含有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对环境的污染极大。但是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企业存在侥幸心理,逃避检查,置电磁波辐射污染的危害于不顾,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三、无锡企业的未来展望。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外商直接投资固然可以使企业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归根结底应该来源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挥。在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要避免对其过度的依赖,一方面继续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另一方面走自主研发创新之路。

创新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是企业的生命源泉。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里需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具备自主创新的不竭源泉;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生产技术,不能过于依靠;战略性技术必须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研发。创新是企业进步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创新以更快的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才能稳定支撑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依靠创新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受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才会更小,走出危机才会更快,危机之后的发展才能够更为迅速。企业必须具备勇于技术创新的的胆魄。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切实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始终处于发展前沿。

(二)适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首先,佳通科技在适度引进外商技术设备与管理模式的同时,应争取更多的资金。资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合理分配,使资金更为有效的利用。如果企业拿外商直接投入的资金进行恰当的项目投资,会给企业带来更为可观的利润。

其次,企业在引进技术时,应慎重衡量,要选择那些真正处于世界前列的技术,而非国外已经淘汰的,要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考虑。

最后,企业在接受投资时,应选择那些符合环保标准的生产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利益,引进有害于我国环境的生产技术。

企业一定要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坚决抵制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式。

(三)建立品牌经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世界上极少量的知名品牌,占据了全球大约一半的市场,品牌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使企业跨越式发展,应利用各种优势特点出台一整套完整的政策措施,充分重视品牌的研制和开发,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品牌精神,发展出国际知名的品牌。

这样一来,即使今后外商投资撤出了无锡的企业,但是由于品牌效应的作用,仍然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四)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度,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度同时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是佳通科技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是说不重视国外市场,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即便是发达国家也要一定程度的依靠国外市场。

因此,要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开发国内市场,拉动国内市场需求。在积极参与国际竟争的同时,也应注重发展国内市场,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的特征,因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

1.要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市场定位。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自己的发展战略,重新确定市场定位,并相应进行资源配置。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企业的发展战略。

2.要不断提高主业的竞争能力。

主业是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和企业生存的基础。世界500强的发展,其主业都很清晰,并且大多集中在有限的几个主业,采用专业化的战略参与市场竞争。

3.

要慎重实施兼并收购。

企业规模是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要做大,一般会面临是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还是兼并收购的战略选择的问题。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兼并收购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兼并收购有利于企业壮大实力,不成功的兼并收购则会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甚至会拖垮企业。

(六)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健全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和核心。

1.要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用以处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委托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2.要不断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仅仅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如果只是拥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而没有有效的去贯彻执行,那么再完善的治理结构也是没有效果的。必须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切实贯彻公司治理办法,确保公司治理结构的顺利进行,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是改进了无锡企业技术水平与管理模式从而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为知识和技术向企业迅速和有效转移提供了必要条件。面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应认真冷静的对待,不能盲目接受。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的进步,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技术改革与创新,不能仅仅依靠引进来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的把自身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汪素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产业安全问题》《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第4期。

外商直接投资问题范文6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与国外的经济交流不断增多,近三十年以来,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商务部2016年1月20日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7813.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4%(不包括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数据)。山东省位于东部沿海,有着先天的地理区位优势,引进的FDI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不断提高。二十一世纪以来,山东省加速引进FDI,一方面提高了经济总量,另一方面也对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对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对山东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出建议。

二、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山东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在近30年以来,山东省利用外资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截止到2015年,山东省累计实际利用的FDI金额达1630亿美元。FDI一方面促进出口的扩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截止2015年,山东省已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00年以来,除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所下降以外,山东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均逐渐增加,且增速很大。据统计,2015年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575家,同比增长11.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813.5亿元人民币(折1262.7亿美元),同比增长6.4%。目前有14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山东省投资,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外资方式更加多元化,外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高。

(二)产业结构的现状

山东省在1978年以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效。1978年山东省GDP仅为225.45亿元,2015年达到63002.30亿元,是1978年的279.5倍。1978年山东省人均GDP为316元,2015达到了64358.13元,是1978年的203.7倍。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产业结构正在逐渐向合理化的方向演进。1978年山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33.3:52.9:13.8[1]。此时第一产业在山东省经济构成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表明此时的山东省工业化水平较低,还是一个农业大省。而到了2015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优化为7.9:46.8:45.3。此时,第一产业在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足10%,且比重逐年降低,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相近,都在45%以上,整体上保持着上升趋势。

三、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外商直接投资加深了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

通过对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外商直接投资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比较来看,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2],尤其是2002年山东省成为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三大省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的分布比例,由2002年的82.09%上升到2005年的88.12%,又下降为2014年的60.3%,在第三产业的分布比例则由14.64%下降到8.9%,2006年上升为13.28%,2014年达到35.7%;外商直接投资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差[3]。

2、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偏低

对于第二产业,山东流吸收的FDI技术含量不高,多集中于加工工业,综合实力不如其他先进省份。山东的FDI主要来自韩国和日本的制造业转移,资本技术密集程度较低。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有待提高,且外商在对中国进行投资的时候,对于核心技术是保密的,转让的基本上都是非核心非关键技术。对于第一产业,外商对农业的投资科技含量较低,投资项目一般以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不利于农业的快速发展。

3、对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加强控制的倾向

外商对于核心技术往往采取保密,对于中方企业很难学习到先进的技术,这对于中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引进外商投资的时候,应对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强控制。

(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三次产业发展不够协调,存在结构偏差

山东省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部门的产出比重偏高而且上升幅度较大,二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而且不合理下降。1995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20.4:47.6:32.0,与全国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20.52:48.8:30.7相差不大,第二产业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7.9:46.8:45.3,第三次产业比重为45.3%,比全国的平均水平50.5%低5.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山东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缓慢。

2、各产业内部整体素质较低

对于第一产业来说,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加上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大影响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对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技术产业匮乏,且产能过剩的现象普遍,以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为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对于第三产业,传统的服务业占较大比重,而新型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服务业发展缓慢,亟待提高。

四、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山东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

在利用外资的时候不应盲目追求数量,而应注重追求质量,应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使其能更好的促进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山东省来说,第一产业技术水平低,劳动者素质低,第二产业占比高,粗放且产能低,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发展缓慢。因此,山东省应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引导,使之向着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加强外商直接投资与本地经济的合作

在外资政策方面,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技术保护等措施,鼓励FDI对山东现有的不良资产进行兼并、重组或购买,减少外资与内资进行技术合作时的顾虑,使外资经济的技术效应和管理效应更好的发挥出来,提高山东产业结构的整体水平。

(三)强化市场竞争与政府监管

外资企业在各个方面都比内资企业有优势,如管理经验、先进的科技技术等,所以山东省在引进外资的时候不能盲从,要在吸收和学习外资企业优势的同时,积极培养山东省内资企业的竞争能力,减少外资企业对民族企业的排挤,坚持在有可能竞争的行业中引入和强化竞争,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四)改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这是影响外商在此投资的重要因素,而山东省的软环境相对落后,因此,山东省一方面要加强硬环境的建设,如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交通、能源环境,另一方面,山东省应加快健全外商投资的服务水平,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在保证当地企业、政府的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给予外商更大的自,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参考文献:

[1] 汤冬梅.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D].江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