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声乐教学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声乐教学要求

声乐教学要求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33.95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81—01

歌唱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歌唱方法是否科学、正确。我国著名声乐艺术教育家沈湘教授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气息的调整与控制在歌唱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只有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调整、运用气息,他们才有可能唱出圆润动听且富有感彩的歌声。

一、气息运用的基本要求

1.音量方面。(1)控制强音时气息的运用。唱强音时,气息既要雄浑有力,使声音能产生充分的共鸣,又要使气息在歌唱的腔体内具有回旋的余地,以达到丰富、适度的声音效果。(2)控制弱音时气息的运用。唱弱音时,需要高位置、集中、靠前、浑厚和丰满的声音效果。这就要求歌唱者要具有较强的气息控制能力。歌唱者要把腔体打开,声音越高,气息越深,应在较弱的气息控制下,引起歌唱腔体共鸣,从而产生优美动听的弱音。

2.音域方面。(1)唱高音时气息的运用。在发声过程中,胸腹应随着吸气而蓄气,气息逐渐下沉,并稍有憋气的感觉,尤其是后腰的肌肉应当明显下坠。此时的气息是平稳的,气息的流量要相对小一些。(2)唱低音时气息的运用。发声时,气息的位置相对唱高音时要低一些,气息的流量要相对大一些,整个腰部的肌肉适度放松。(3)唱中音时气息的运用。各声部的中音区是最好唱的。从发声效果来看,它没有低音的压抑,没有高音的紧张;从发声方法来看,唱中音时,发声器官的肌肉不紧张,弹性力度比较强,气息较容易控制。

二、提高学生气息运用能力的训练方法

1.吸气。(1)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吸气。在练声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因为闻花的动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动作,学生更容易掌握。练习时,肩膀和上半身自然放松,用鼻吸气,感觉就像闻到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花香”同气息深深地吸入小腹处。此时小腹微微鼓起,横膈膜下降两肋,后背向外扩张,喉咙打开,呼吸自然顺畅。这就避免了吸气时吸得过浅的问题。(2)用数数的办法练习快速吸气、换气。要提高学生气息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吸气,教师也可让其嘴里不停地像喊操那样数数。数数时声音不能太大,要有节奏地数,不去想怎样吸气和换气,在数与数之间要停顿,只留意于腰部的“缓劲”和小腹的起伏动作,这样气息就会自然地被吸入。

2.控制。(1)采用“慢吸5秒——停吸5秒——慢呼5秒”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能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气息被控制的感觉。“慢吸5秒”时,意守小腹,缓慢地鼓腹吸气。“停吸5秒”时,收腹提臀,腰部膨胀,不吸气却想着吸气的感觉。“慢呼5秒”时,腰部保持吸气的膨胀感,鼻腔打开缓慢均匀地呼气。(2)采用“打哈欠”的练习方法。即小腹微收,上腹部和腰部向外膨胀,且头顶和耳内要有欲张开的感觉。这可帮助学生体会“上腹部、腰部、两肋舒展地向外松开,气息自然流入”的感觉。(3)练习“惊讶”与“惊呆”的感觉。其主要是利用人在惊讶时身体所作出的相应反应,以达到快速吸气的目的。这种吸气既吸得快又吸得深,它能使呼吸肌肉群在瞬间完成收缩与放松的循环,可锻炼呼吸器官的灵活性,使气息不进也不出,这时能明显地感觉到腰腹是向外扩张的。同时,做嘴巴张合的动作,要保持腰腹扩张的状态。这可以提高学生控制气息的能力。

声乐教学要求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教学改革;措施

高职院校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以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为根本依据,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熟悉社会基层演艺市场、能胜任社会基层文艺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在高职院校声乐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实际效果与教学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受生源、教学方法以及师资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本科院校不断扩招,造成高职院校生源紧张,且文化素质较差;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在声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声乐技巧的教授,忽视了声乐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且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无法适应当代社会人才的需求,这也违背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因此,必须对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进行改革,实现声乐教学目标,增加学生的综合实力。

一、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院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声乐教学就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也符合教育改革大环境的要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当代学生的发展要求,严重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此外,声乐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陈旧的教材内容已严重与社会脱节,加强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迫在眉睫。

二、高职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各类高职院校不断进行扩招,不断放宽进校门槛,这也造成了高职院校生源文化素质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就高职院校声乐专业的生源来说,一些学生来源于农村,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教育,可能只是仅仅因为喜欢,报考了本专业,音乐素养基本为零;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就受过一些基本的声乐训练,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懂五线谱等。上述情况为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也没有对学生的差异化有具体的针对措施,统一的教授方式使底子好的学生“吃不饱”,使底子差的学生“吃不透”,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师资力量不足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但师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其本身的专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在高职院校声乐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师资水平良莠不齐,无法满足当代课堂对老师素质的要求,这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发展。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声乐教学水平的根本。

(三)教学模式落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满足社会发展。但在一些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声乐技巧和歌曲旋律的讲解,只关注教材的表面知识,忽视了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进行自我感受,学生能力水平受限。

三、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措施

(一)声乐教学方式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特点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学生的要求,还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感受,进而促进学生的声乐水平。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在欣赏曲目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发现其中的美,为学生学习曲目奠定基础;其次,实行一对一指导,为学生进行声乐表演示范,并指出学生表演过程中的问题,使其不断完善。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的主要前提,在传统的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很多教师经常忽视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程序,严重忽略了学生的接收能力和掌握状况。这就使得学生对声乐专业的相关知识内容无法做到深入地理解。因此,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开始之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全面兼顾学生的需求,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实行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符合社会岗位的需要。同样,这也是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就业时一定要充分具备适应社会市场和工作岗位的能力,最主要的则是具备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真正意义上做到符合就业市场的高要求。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声乐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声乐技巧的学习,还要鼓励学生参加实践,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声乐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声乐教学也不例外。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声乐教师的重视,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声乐教师,为声乐教学打好基础;还要完善声音教师培训体系,增加声乐教师的培训机会,增强声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声乐师资队伍,为声乐教学工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增加声乐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声乐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必须正视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问题,从高职院发展实际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以科学的教学目标指导,积极开展声乐教学改革,促进高职院校声乐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茵.关于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5,(1):141-141.

声乐教学要求范文3

关键词:声乐教学;教学改革;创新

大学时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且重点学科的课程安排以及教学模式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声乐课程是一门重要的音乐专业学科,传统固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在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声乐教学必须大力改革创新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经济全球化要求人才培养要与国际接轨。在紧迫的形势下,全面深化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当前高校音乐类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

一、高校声乐教学研究背景

1、我国声乐教学的现状概述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教学改革与创新逐步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从整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各方面均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从教育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特点来看,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教学创新性和先进性方面还有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从声乐教学的学科特征来看,高质量的高校声乐教学需要扎实的前期教学培养做基础。而从我国教育现状出发,在我国小学教育与高中教育中,以声乐为代表的艺术类专业长期处于边缘化位置,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声乐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小学声乐教育长期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且由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声乐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尤其在落后的偏远地区声乐教师极其缺乏且教学条件也极其落后。

2、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声乐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学科,深入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旨在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加快人才培养建设,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输出高质量的专业性人才。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义体现在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求。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代,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对文化质量要求的提高对应于声乐教学改革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声乐作为音乐专业的重要学科,其需要承担重要的音乐学科发展责任,因此只有不断深化声乐教学改革才能保障音乐专业性发展。为达到深化声乐教学改革的目的,一线的教师工作者应积极进行声乐教学的系统性创新,摆脱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并深入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不断给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意见以帮助提高音乐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其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质量有直接要求,另外学生个人也应紧抓发展机遇,在声乐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做好职业规划。对社会大众而言,声乐教育改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声乐教学质量对社会文化建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声乐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我国声乐教育现状可知,为促进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当前声乐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教学观念落后且教学体制固化的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当前国内声乐教学严重缺乏专业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在缺少专业性发展指导的影响下,声乐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理念偏于落后,且缺乏与国外优秀高校的专业教学接触,体现出与国际性教学创新脱节的现象。另外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缺乏声乐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普遍出现大部分院校模仿照搬顶尖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高校自身生源状况、师资力量等自身条件差异,最终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从声乐专业学生专业现状来看,当前声乐教学安排过于单一化,即片面追求课本知识与专业技巧而忽略艺术创新与艺术情感的培养,这极大地限制了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另外从声乐师资队伍现状出发,当前我国声乐教学的教师队伍呈现明显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学历水平较低的突出特点。从人才培养阶段性考虑,教师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水准直接影响声乐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求声乐老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声乐表演素养还要具有相应的教育引导能力,目前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仍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另外局域不均衡的地区发展现状,教育资源分布也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征,边远地区教师资源与硬件资源匮乏。

三、推进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施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模式创新

声乐专业是一门具有典型特色的综合型艺术学科,从专业范围来看,声乐专业与舞蹈、戏剧、音乐等多类艺术形式有具有不同层次的联系。这种学科特殊性要求声乐教学改革必须摆脱传统落后的固化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模式创新,并不断建立完善声乐教学体系。课程体制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根本指导,而教学课程体系是在此基础的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首先,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要求高校必须规范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实施制度,以达到整合教学资源的重要目标。因此,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领导者应加强人才培养实施制度,并大力鼓励一线的教学实施者与参与者大力进行教学实践探索、深化教学模式创新。健全声乐人才培养课程体制需要规范课程审议与决策环节,在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深刻认识当前时代背景下的课程定位与课程价值。在明确课程价值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规范课程制度建立流程、审议环节、人员组成等具体内容,最终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长期性,目前仍有较大比例的专业学科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单一、落后的突出问题。单一片面的笔试成绩是无法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与课程教学质量的科学评定,这种结果型的评价模式疏忽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时反馈,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课程开展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声乐教学的创新性要求声乐专业的教学工作者要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当前,声乐教学领域整体对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结合特色的单一层面,这种固化的教学创新理念极大地限制了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现。从课程创新的阶段性出发,目前要深化教学创新,可以采取借鉴西方国家优秀声乐专业创新实践经验、紧跟专业前沿发展步伐,并根据我国国情与专业发展现状进行适当的调整。

2、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的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接收专业理论知识与声乐技巧的同时注重学生声乐情感的体验与培养。声乐专业作为典型的艺术型专业,其对艺术情感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有较强的专业化要求。在日常演唱教学的基本课程安排中,声乐教学应深化学生的情感投入以及对声音技巧表达与歌曲含义关系的深入理解。片面追求专业技巧、忽略对音乐情感与审美情感的理解与表达,将不断消耗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这违背了对声乐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是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实施内容。声乐教学创新符合艺术培养的最本质要求,即艺术具有创造性的本质属性,这要求艺术创作与教学中对创新的持续性追求。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全面利用各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学生在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声乐技巧后,需要教师辅助以多种形式的声乐活动来帮助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例如在音乐表演中,积极鼓励学生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改编曲子或创新唱法,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质量的提升是保障教学创新与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从当前声乐类专业人才需求现状来看,多层次多类型是突出的市场需求特征,因此提高教师整体学历层次并优化师资结构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实施途径。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即各大高校在师资培养时应根据本校教师队伍现状来均衡各年龄段的教师比例,年轻化的教师结构是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保障。层次化的市场需求决定了教师学历的多样化,但声乐教学的改革进步要求教师学历层次的整体提升。专业教学的理论水平、教学质量与科研创新能力与整体教师学历水平之间具有紧密联系,要实现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优化师资结构。其次,全面实施多渠道培养教师队伍也是提升师资质量的重要举措。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艺术工作者的教育工作指导文件,高校教师可以采取在职攻读学位、短期职业培训、教学观摩活动、出国教学考察等多种形式渠道来加强培养。在近些年的教师队伍建设中,以上几种培训方式均已得到普及,因此在实际实施中可以广泛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师资队伍建设体制的成功经验。最后在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下,要真正实现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还需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并不断加强教学技能学习。教师需要在教学改革中明确个人定位、端正工作态度,以实现师资队伍建设成果的有效落实。另外,声乐专业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声乐教学需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质并安排针对性极强的单人培养计划,这样才能最大化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与声乐人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重要学科,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一个长期发展目标。本文从我国声乐教学现状出发,简要分析了制约声乐教学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措施。当前现状表明仍存在许多因素制约教学改革的推进,但相信在各方面的协同配合与共同努力下我国声乐教学质量必定会不断提高。

作者:陈展宙 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赵大海.浅谈如何构建高校声乐生态模式课堂教学[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5).

[2]匡泓锦,刘小强.湖南省邵阳学院音乐系声乐教学现状初探[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5).

[3]静文佳.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

声乐教学要求范文4

关键词:声乐教育;人才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17-02

当今,人们对声乐艺术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这给高校声乐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对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建构了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体制,试图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尽管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使中国声乐走向世界。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高校在声乐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声乐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不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声乐课堂教学效率低,进而严重影响着高校声乐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果。对此,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声乐教育质量的主要对策,力求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

所谓声乐教学,是指以声乐演唱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也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技能学科,也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我国,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第一个倡导诗书礼乐,而秦汉时期的“乐府”开创了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到了隋唐时期,音乐教育达到高度重视的程度。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始于清末民初,教学内容主要反映爱国主义思想。随着西洋音乐和各种艺术形式传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也日益发展起来。从1919年开始,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音乐社团,创办了音乐教育机构用于传播西洋音乐理论,进行音乐创作活动。1922年,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主要是参照欧美音乐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可见,中国音乐教育起步初期,师范音乐教育和专业的音乐是共生的。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壮大。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的大专院校,音乐系、科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这使我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声乐教育,在规模上和水平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提倡学科综合,鼓励音乐创造。这对于我国音乐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声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艺术文化教育事业形成了相互交融的状态,这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首先,世界的多元化推动了多元化的教育人才的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各种精神消费,而音乐文化消费构成了他们生活消费的主要部分。整体品味的提高使得人们更加青睐高质量的音乐作品,这种趋势对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挑战。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产生出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我国音乐创意产业相对发展较晚,这就要求音乐创意能力要从学校的音乐教育开始。再次,世界各国之间音乐文化交流频繁,需要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在国际间高校的教学沟通活动过程中,既要吸收其他地区音乐文化,也展示了我国民间音乐的魅力。

(二)高校新课标要求

2001年,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问世,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音乐课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教师应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因此,为实现新标准的要求,高校声乐教育的教学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三)素质教育需要

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后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作为声乐教育,也应该强调这些素质内容的培养。这些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具有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第二,具有塑造人格和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作用;第三,音具有培养学生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

三、目前高校声乐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声乐教师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和水平的高低。然而,一些声乐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直接导致声乐教学的效果不好。比如,声乐老师如果不能及时地觉察学生的发声部位有某种毛病或者声音的音色、音质等不能明确分辨和指出问题,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声质量和演唱水平。

(二)声乐教学内容单一

声乐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目前,从实践来看,许多声乐教师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课程的设置上,都基本上是沿袭了西方音乐为中心的价值体系,西洋音乐占据了声乐教学的大部分比例,从而忽视了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这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的审美方式比较西方化的标准,这种“重西轻中”的现象对我国的声乐文化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学生生源和学习态度问题

由于高校扩招,使得学生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特别是一部分非声乐专长被录取的学生,在入学前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歌唱训练,有的仅训练过很短时间就参加应试考试。可以说这些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条件比较差。他们的歌唱方法,对声音概念正误的辨别以及发声的习惯等,都给声乐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同时,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等存在着问题。这些内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过多注重声乐技术训练,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声乐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也肩负着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声乐教学只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性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许多学生德育素质不高,学习不求上进,讲求吃喝玩乐。第二,学生文化素质低,致使在学习声乐作品时,对作品的理解缺乏逻辑性和音乐性。第三,心理素质差。尤其是在面对舞台演出时,经常出现演唱忘词、走调等问题。这些表现造成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声乐教师在教育过程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知识的灌输,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教与学的关系把握不到位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者之间必须扮演各自应有的角色和地位,才能处理好教学中的教和学的关系。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深蒂固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没有把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师生合作的良好关。比如,教师总是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式,对学生非常苛刻,学生一有缺点就动以批评,甚至训斥。因此,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善于思想引导,建立一种密切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共同构建起一个良好的、温馨的教学氛围和环境。

四、提高声乐人才教育质量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声乐教学内容改革

第一,加入声乐教学法的课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教师的基地,它以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或音乐教师为目标,而声乐教学技能又是音乐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因此,声乐教师对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演唱技术的同时,应对学生开设心理教学法、心理教学法、语言教学法、比喻教学法、歌曲教学法等一些声乐教学法的课程。第二,加强音乐理论教学内容。当今,单纯的声乐技能课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声乐学习的需要。因此,声乐课程设置必须重视对声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开设声乐理论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增加生理课的教学内容。如,让学生了解发声气官和发声原理等最基本的常识。其次,增加声乐心理学教学内容。在声乐教学中,除让学生掌握发声、咬字、唱腔、旋律、表现等技巧外,还应培养健康而稳定的情绪和心理。第三,加强声乐教材编选。声乐曲目教材的选用,决定着声乐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有适合曲目的声乐曲选集,声乐曲选集尽量增加传统文化意识。第四,加强教学实习实践活动。实践证明,演唱能力好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那些不断参加实践演出的学生。因此,这要求学校可以采用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在他人面前演唱的机会。比如,定期组织学生观摩教师的课程,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汇报表演等。

(二)加强声乐教师素质建设

首先,改变声乐教师的教学观念。师生要转变各自角色,教师要改变以往牵着学生走的现象,而学生要改变习惯而被动学习现状,变被动为主动。要改变二者之间的角色,这就要求声乐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观念,让声乐教学更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集体意识。其次,加强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最能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声乐教师自身必须对发声方法进行掌握和理解,对舞台表演经验进行充分的尝试。同时,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要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再次,教师要具备更新曲目和音乐知识储备的能力。在大量的声乐教材涌入市场时,声乐教师要从种类繁多的教材中挑选出能够针对每个学生发挥其声音特性和性格特点的曲目。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多方收集各种资料,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除此之外,要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声乐教师属于教育工作群里的艺术工作者,必须具备艺术素养。

(三)加强学生的素质建设

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从其他的唱法中寻找对自己的声乐演唱有利的因素。同时,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拥有全面的知识含量,即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知识。其次,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方式,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的探索、自我发现和研究的作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帮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课题,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再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学生学会动脑,熏点突破和勇于进取精神。除此之外,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学会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真诚合作。

(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

首先,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简单扼要的讲述,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时可以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有利于激起学生的认知欲望。其次,建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学校要加强图书馆、音响资料室、音乐厅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潘乃宪.声乐探索之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l.

[2]网丁.论高师声乐教学的师生素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6.

[3]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声乐教学要求范文5

关 键 词:高师院校 教学改革 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

转贴于  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

声乐教学要求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有效途径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主要形式之一的民族声乐,其在发展中蕴含着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且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时,如何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民族声乐意义重大。高职院校作为民族声乐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性传承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民族声乐多元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的成就

上述提到我国拥有形式多样,表现多元化的民族声乐艺术,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育中,民族声乐作为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已然形成较为成熟的传承和发展体系。当前通过现有的民族声乐教学活动,起到了宣传民族精神文化,提高师生民族自豪感的积极作用。此外,随着社会对文化多元性的需求,高职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也实现了一定的创新变革。如,我国民族声乐引入了美式唱法,对于音色、音区等变化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享受现阶段高职院校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所带来的成就的时候,同时也要求注意高职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所存在的不足,这些不足直接影响民族声乐的多元化传承和发展。第一,高职院校民族声乐教学存在单一化发展和传承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现有的民族声乐体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并没有重视到民族声乐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其更倾向于采用标准化、统一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导致民族声乐课程单一和单调,缺少个性化发展。长久下来,高职院校民族声乐发展呈现出单一发展形式。第二,高职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缺少全面系统的传承和发展体系。事实上,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民族声乐还未形成系统科学的发展教学体系,甚至没有一整套权威性的教材内容。在民族声乐的演唱训练方式、作品风格等内容教学中,各个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教学手段都是随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所展开的。如,在一些经济较发达,有典型民族声乐体系的高职院校,其从国外聘请专业的教师团队来完成教学活动,因此该学校的民族声乐的唱法理念以及唱法方式是倾向于西洋美声唱法的。而对于其他的高职院校而言,所采用的民族声乐唱法理念等教法可能是基于教师的音乐艺术经验所展开的。总之,缺少全面系统的民族声乐教学方式,导致高职院校民族声乐基础不够扎实,无法实现个性化、多元化创新发展[1]。

二、高职院校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的未来思考

(一)高职院校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第一,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民族声乐是基于我国众民族文化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音乐文化系统。高职院校作为现代社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在高职院校开设民族声乐课程,能够展开对多民族声乐文化体系的宣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培养学生完成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欣赏和包容。更重要的是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交流形式,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必不可少的载体和组织。在高职院校展开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对民族声乐的现代化创新,让民族声乐实现同现代文化的回归、统一和传承交流,对各民族间、古今文化的相互交流、繁荣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第二,为全球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伴随着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世界对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越来越重视。中国民族声乐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当前在高职院校展开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途径的实践探讨,有利于我们对世界声乐知识体系的学习和交流。如,我国早期的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咬字和吐字方式,但是没有系统规范的训练方式和歌唱方式。通过高职院校这一平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将会走向世界,同世界进行接轨,完成跨文化的交流和共享。

(二)高职院校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的未来趋势

站在文化角度上,高职院校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站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民族声乐未来发展必然朝着全球化、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这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第一,高职院校民族声乐传承发展要能够朝着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纵观历史,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一直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化的发展,有说唱、戏曲、区域民歌等等。这一发展特点要能够被创新性的继承下来。即要求高职院校的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要建立起多元的现代民族声乐审美观。通过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能够让民族声乐焕发出时代的特色,彰显出多民族的魅力。第二,高职院校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要构建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知识框架。事实上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不同民族之间的声乐元素独具特色,对此在高职院校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中要能够建立起共性科学的知识框架上,同时也要培养演唱者的个性,做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争取达到更高水准的声乐演唱水平。

三、高职院校民族声乐多元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树立全新的高职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理念

第一,重视民族声乐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要想实现高职院校民族声乐的多元化传承和发展,当务之急是要重视民族声乐所具有的丰富的传统元素,立足于这些传统声乐文化元素,将其同现代社会的民族声乐发展特点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风格的声乐演唱方式。第二,搭建多元化的系统的民族声乐教学理念。针对于高职院校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着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体系不全面等问题,对此要求能够搭建起多元化的全面的民族声乐教学理念。一方面是要求能够实现对高职院校民族声乐课程体系的全面化、系统化发展,展开各种各样的民族声乐课程内容的优化,摆脱传统教学以曲谱为教材等教学内容不齐全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求能够展开民族声乐的个性化教学,不同学生对于民族声乐的学习的成效是不同的,当前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开设民族声乐专项课程,由学生为主体,展开对各种民族声乐专项课程的学习和探索,为民族声乐的民族化、传统化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如,民族声乐在唱法上具有声音僵、管道偏小等不足,对此教师要能够实事求,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发声技巧,从而推动民族声乐的创新性发展[2]。

(二)提供科学、多元化的民族声乐传承发展方式

第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民族声乐声部体系。实现对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能够搭建起符合自身音乐艺术教学现状的民族声乐声部体系。一方面这能够调节关于民族声乐的原生态发展和美声化发展的矛盾,让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一条创新创造的道路,既能够继承民族声乐中的传统优秀文化的元素,又能够实现我国民族声乐的创新创造性发展和应用。另一方面搭建起独特的高职院校民族声乐声部体系,还可以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声乐的审美追求,从而推动我国民族歌剧的全面发展。如,更加细致的民族声乐声部能够将我国传统民族戏剧中的角色人物性格刻画出来,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族歌剧的精品化发展[3]。第二,强化民族声乐中的艺术文化素养内容。实现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并不仅仅是完成我国民族声乐形式的传承发展,其更是展开对民族声乐中所蕴含着的传统优秀文化内容的传承和发展。如,昆剧《牡丹亭》中既有精彩绝伦的昆剧唱腔,同时还是我国传统文学艺术中的奇葩,声乐唱法中深刻揭示在封建制度下,杜丽娘追求个人幸福,解放个性的浪漫主义理想。因此在展开高职院校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中,可以通过文化艺术元素的挖掘和应用,赋予民族声乐更加独特的价值地位,吸引师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情感体验为驱动力,掌握民族声乐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让每个学生都具备艺术细胞,完成对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当前强化民族声乐中的文化素养内容可以通过聘请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方式,通过经验丰富、情感丰富的民族歌手、民族戏曲讲师,开拓学生在民族声乐学习中的新视野,开启民族声乐传承发展的新局面[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当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其所具有的传统优秀文化内涵,更好地应对艺术思潮冲击。其必须能够在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做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发展。通过树立全新的高职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理念,探讨西方声乐文化同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内在联系,促使高职院校师生能够更熟练地掌握民族声乐文化观念。其次还要求能够实现对民族声乐文化内容的现代化挖掘,建立起全新的声乐声部体系,使得民族声乐能够实现精品化发展,具有更高的传承创新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韵.探究民族声乐教学与实践新思路[J].北方音乐,2020,(22):175-177.

[2]赵淑萍.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音乐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音乐,2017,(17):29-30.

[3]李建玲.高职院校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民族音乐,2019,(0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