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培训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声乐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声乐培训方案

声乐培训方案范文1

(一)大学声乐教学内容不合理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在大学中不仅仅要学习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应该得到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然而,如今大学还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声乐教育的素质培养严重受阻。由于我国现代化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大学中的声乐教育也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进行完善,进而促进大学生综合发展。

(二)大学声乐教学关联性不足

由于现阶段普通大学的声乐教学模式仍然照搬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中过度重视对声乐专业的深度挖掘,却忽视了声乐与学校其他课程的关联性。而且在大学中教授声乐课的教师大多数都毕业于艺术院校的声乐专业,对于大声声乐的教学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对于关联性课程的教学知识涉及较少。因此,在进行大学声乐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就很容易认为声乐是一门独立性的专业,教学课程枯燥无味,使得其对声乐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假如能够使声乐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

二、大学声乐教学的合理性教学方案

(一)确定科学的声乐教学目标

在大学中对于声乐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是决定声乐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教育者应该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位。主要的教学目标不但要涉及对学生声乐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且要以声乐素质的教育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因此,教育者应该确立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目标,应该把大学声乐教学与整体的教学体系进行合理的结合,在提高学生声乐欣赏与表演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能力。

(二)对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制定声乐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应该确保社会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同时应该结合多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一对一教学、交流课、集体课等,进而创造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教学氛围。比如:教师在进行交流课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其进行交流学习,也可以将多样化的课程进行结合教学,使学生对声乐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记忆等。

(三)强化对声乐教师的培训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其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对声乐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各大高校声乐教师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院校应该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展声乐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与平台。比如:统一院校的声乐教师可以互相听课,就彼此的教学方法与经验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加强对声乐的实践教学

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声乐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其进行原创,促进其进行积极的声乐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与声乐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鼓励大学生去小学进行声乐教学,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以声乐表演的形式探望老人等。

三、结论

声乐培训方案范文2

一、基于多元文化的民族声乐教育意义

对于人们而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一些人甚至认为其起源于国外。其实不然,早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初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就已经贯穿其中。根据我国民族声乐本身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民族声乐的流行时期,在1940年至1950期间。我国很多音乐歌唱者都会将民族声乐作为基本的表演形式,其中包括很多著名的歌唱家,诸如郭兰英、胡松华、郭颂等等,他们在演唱时往往会代入一些其他的艺术表现效果,如戏曲、说唱甚至是少数民族民歌等,这也可以说是民族声乐的取材来源,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绣金匾》(汪庭有词曲)、《敖包相会》(海默曲)等等;第二个时期,民族声乐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了我国一些专业院校的教学科目。特别是1956年起,我国一些院校正式将民族声乐划分到音乐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并且将国外的“美声唱法”与国内的“民族唱法”进行融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声乐的美声唱法则流传到国外,在国外的声乐界也显著突出,获得了诸多奖项。在此以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朝着“中西结合”的方向渐行渐远,特别是在20世纪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民族声乐美声唱法的歌唱家;第三个时期,即是21世纪初期至今,可以说这段时期民族声乐发展更加深入化,同时受到了主流思想及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了“原生态”“学院派”与“跨界唱法”等特点,比如阿宝和吴雁泽、戴玉强携手表演;宋祖英和周杰伦跨界合作,甚至还有龚琳娜这样的特殊唱法等,可以说民族声乐的多元化也对民众审美活动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他们的迷茫,这也导致目前民族声乐的教学陷入了盲区。

二、当下民族声乐教育存在问题

(一)课程本身缺少民众特征

对于我国诸多英语院校而言,民族声乐的课程往往包含较多的内容,涉及到文化、症状、民族音乐、国外音乐以及专业知识等等,虽然这种综合性的知识点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同样也导致了专业性缺乏的问题。特别是民族特征的缺少,例如一些民族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等文化教学的缺失,使得学生在民族声乐学习上仅仅只会模仿一些民歌的演唱以及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导致其对于民族声乐本身的内涵无法体会,更不要说自我发展和创作了。

(二)过于依赖西方美声教学

不可否认,西方美声教学虽然是我国民族声乐参考的对象,但是并不能作为主要学习方法。我国很多高校,在声乐教学上引用的教育模式甚至依然是“五四”时期的教育模板,这也导致了民族声乐教学理论落后于时展,教育带来的应用效果不佳等情况的发生。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发声的问题,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阶段学习,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方法。但是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却是十分缺失的,特别是演唱风格或者个性的培养等等。

(三)教学培训体系有待完善

民族声乐可以说是按照民族特点来进行划分的,我国56个民族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声乐文化,但是目前的声乐培训教学往往未能将学生的个性化以及民族声乐的差异性进行区分,采用统一量化的方式进行教育以及考核,导致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受限,更不用说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了。所以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培训体系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民族特性和文化需要加入到教学之中,同时传统音乐与创作歌曲的比例必须均衡;其二,教学评估需完善,特别是需要加入灵活的评估体系,突出学生个性以及创造能力。

三、基于多元文化的民族声乐教学策略

(一)推行中西唱法融合

中西唱法融合即是指将传统的民族唱法与西方美声唱法进行融合,特别是各类唱法的优点,最典型的是唱歌时的呼吸控制。一些学生在进行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时往往会出现呼吸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吸气量不足的问题,借鉴美声唱法可以通过胸腹进行呼吸,可以保证演唱时的呼吸均匀;另外,民族声乐的优势在于共鸣区的运用,即以头腔共鸣为中心,这种共鸣的好处在于保证真声和假声的完美融合,让发音体现出洪亮、集中的特点,同时具有更大的穿透效果。如果将其与美声的胸腹式呼吸相结合,则可以让中低音的音色具有更强的表现效果,此外演唱的咬字、吐字等也可以按照民族声乐的传统进行,即头腔和鼻腔完成共鸣,然后交替起来,最后根据字词进行辨别,选择合适的唱法。这种方法还可以保证民族声乐与美声跨越融合,对于人才培养也具有较大的益处。

(二)强化多元文化实践

对于民族声乐的学习者来说,需要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及鼓励支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即推崇多元化的教学方案和手段,如遵从传统,鼓励学生完成各类民族声乐的演唱以及表演,同时掌握一定的演唱技能;完善音乐的表演实践,在教学中让学生赏析、学习和掌控各种风格类型的民族声乐曲目,同时让其根据一些成功案例,在唱法、曲风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民众声乐教育进行不断地探索,开拓出更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后期的人才教育改造奠定重要的基础和价值。

四、结语

声乐培训方案范文3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 高职 声乐教学一体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49-03

一、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大多缺乏较好的演唱功底和综合音乐素养,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缺乏对音乐职业教育的认识和了解。其次,我国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与音乐市场需求脱节。声乐教学模式是本科艺术院校的模式压缩,高职院校目前仍没有编写出一套适合高职音乐学生学习的系统声乐教材。更为重要的是,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上缺少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指导思想,缺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缺少与各相关音乐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综合的教学理念。因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职业教育,不突出“应用型、技能型”特点的现象。如部分教师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生产出来的“产品”市场上推销不出去;课堂教学比例过重,学生在艺术实践方面能力薄弱,缺乏舞台演唱经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毕业生综合能力弱等。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声乐教学的指导意义

工学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理论、技能知识的实用、精炼性和综合浓缩性,强调教、学、做、用合一,学以致用。工学结合的声乐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就是把音乐市场实际工作需求与声乐学习有效结合起来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它强调声乐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理论、技能知识的实用、精炼和综合浓缩,强调教、学、做、用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国内外工学结合模式下音乐专业声乐课程建设的研究为数不多,而由中师转型高职的声乐课程建设的研究改革则更为罕见。因此,探索一条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声乐课程建设新思路,将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把声乐作为工学结合、工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作为音乐专业与培训市场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是体现高职音乐专业职业化发展,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对高职声乐教学的培养模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工学结合指导下高职声乐教学一体化实践探索

(一)加强声乐教学与音乐文化产业市场的联系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的推广传播媒介,已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部分,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既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又可以因生产者的目的而作为一种产业进行专项投资。社会之所以要投资音乐,就是要实现某种效用,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可以作为一种产业,作为一种音乐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模式进入市场,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大量地直接进入到民众生活之中,并被不断地物质化和价值化。因此,音乐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与市场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产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市场需求的直接影响。其次,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上,声乐合唱等形式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大诱惑力,可快速提升企业的文化形象和艺术品位。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设离不开高素养的音乐人才的营造。这为高职声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职声乐专业教学必须根据文化产业市场需要来培养人才,根据人才的需要来调整专业,根据专业教学需要来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并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为音乐市场输送急需音乐人才的基地。

(二)加强音乐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加快声乐教师职业思维转型

高职教育突出以“职业性”为特色,以培养高职生的音乐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强调艺术实践是高职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大部分从事高职声乐教育的教师是高职院校升格前中专的教师,或是升格后从本科院校引进以及本科院校毕业的,这些师资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大多数人未真正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因此,要对从事高职声乐教育的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加快教师的职业思维转型,甚至把职业指导作为教师业务考评和专业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而使教师在思想观念认识上发生改变。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中逐步培养出一批具有高职教育特色,顺应市场要求的声乐教师。提高声乐教师的音乐综合分析能力和职业音乐素养,是实现高职声乐教学一体化的关键。

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应主动适应高职音乐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多能一专”的“能师型”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音乐表现力为目的来安排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在教学考核上以声乐考级教材为蓝本,并能获得相应级别的声乐考级证书。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声乐教学中片面强调声乐技能技法的教学模式。突出音乐职业化,强调以学生实用能力和声乐综合素养的培养为目的。形成声乐学习与实际应用一致的教学培训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综合音乐感知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强调音乐分析、和声分析、乐曲风格分析与声乐技法结合为一体化的实用综合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演唱与教学的能力和综合音乐感知能力。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以往单一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根据声乐培训市场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和“个性化”培养方案。一年级采取集体分组教学的形式,二年级则根据学生基础和学习程度以快慢班形式分组教学。并开始对有发展潜力、基础扎实的声乐学生集中实施“一对二”的主修教学。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强调学生集体合作形式的学习。在教学单元中逐步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让有一定声乐基础且示范能力好的学生带低年级或基础浅的学生上课,教师再点评总结指导上课。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动式多边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每学期定期开展班级音乐沙龙展示音乐会,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声乐考级和比赛。同时,成立学院的艺术培训机构或校企合作的声乐艺术实训培训基地,直接面对本地音乐培训市场进行招生、教学和培训。鼓励高年级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兼职教学,学会把声乐技能合理有效地应用到声乐教学实践、培训教学工作中,为毕业就业及自主创业积累经验。

(三)建立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声乐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1 加强声乐教学与视唱、音乐分析、钢琴编配等音乐学科综合一体化教学。声乐和视唱、音乐分析、钢琴编配是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以“唱――听――想”为核心手段,以声音、音准、分析、编配为具体内容。在教学中,应以音准和声音为桥梁,来融合声乐、视唱、分析、编配,并结合网络教学,进行“看-唱-听-想-做-用”合一的立体化声乐教学。这样,不但有助于声乐的音准提高,更能在一个良好的音准基础上提高声音,完善声乐技法,帮助声乐教学。在视唱教学中增加声乐技法,如在练习曲的演唱过程中增加声音的表现力,强调声音的规范性,加强气息的连贯性无疑都会给视唱带来极大的方便。有了适当的声乐技巧,视唱练习就能带来一定的美感,声音圆润加之音准正确,能使视唱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学会分析和为歌曲进行钢琴即兴伴奏编配也是整个声乐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伴奏无论在作品的前奏、演唱过程中,还是间隙、结束时都起着强化主题、渲染气氛、升华情感、转折补充等重要作用,完善了对声乐作品的再创作。因此,应充分利用钢琴与声乐水融的特点,加强声乐教学与视唱、分析、编配等音乐学科综合一体化教学的联系,准确表达作品音乐内涵,共同塑造音乐形象,完美展现作品艺术精髓。

2 加强声乐教学与重唱、合唱与指挥一体化教学。声乐教学与合唱训练存在多方面的联系,声乐是合唱必不可少的基础,而重唱、合唱又是声乐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使得合唱、重唱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把重唱、合唱和声乐教学紧密联系起来面对庞大的音乐市场需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唱、合唱和声乐的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声乐学习的拓展,在作品中美化声音,在演唱形式上能不断拓宽学生的综合声乐能力和音乐素养。但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这三门课程是分开进行教学的。合唱与指挥隶属于作曲系列的分支课程,重唱课程则属于可有可无的,有了比赛才临时开设的课程。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能唱不能教,不会指挥;会指挥又不能唱的尴尬局面。因此,应在传统声乐教学的基础上,以网络声乐、合唱重唱音乐资源为平台,对这些课程进行综合一体化的教学。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在声乐教学中进行合唱必修课程学习,直到毕业,既让学生在个人的声乐技能技巧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又在合唱的学习中培养多声思维、听觉能力和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断发现和挖掘搭配合理的重唱苗子,形成立体的、多方面的综合一体化教学手段,把有限的教学资源高效率地分配给学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总之,借助强大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声乐教学与视唱、音乐分析、钢琴编配等多个音乐学科综合、立体的一体化教学,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提高教学效率,逐步建立起一套体现高职声乐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为今后的声乐一体化教材研发提供实践案例和素材。

(四)加强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课程一体化教学

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是培养专科学历层次为主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技能,面向音乐产业市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职业音乐人。因此,应根据音乐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加强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课程一体化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和教学应用能力。

1 抓好音乐教学实践与校内音乐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定期为学生举办班级、学院的音乐会、沙龙、比赛及各类积极有益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提高学生音乐实践学习技能、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及就业需求,建立院校级大学生合唱团、艺术团,为学生积极提供音乐实践舞台,使学生的音乐个性需求得到充分发展,音乐与表演技能得到提高。合唱团中下设有混声合唱团、男声小合唱、女生小合唱,重唱、独唱等。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需求,积极组织,精心排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比赛、演出及社团活动,使优秀的学生在舞台实践中脱颖而出,使更多的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潜能得到开发、心智得到锻炼,音乐表演和演唱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团队精神得到夯实。

2 科学合理地安排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积极参与当地音乐文化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地方特色及专业特点合理安排实训实习场所,与艺术剧院、歌舞团、合唱团、艺术团、群艺馆、少年宫、少儿活动中心及中小学校建立长期的音乐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实训中提高声乐专业技能,将课堂上的音乐知识在实践实训中变成实际能力,提高学生技能,发展个性。同时,积极参与到当地的音乐文化市场发展和企业文化活动中,使学生能参与到民歌节的节庆晚会、大型音乐会和企业搭台的音乐促销文化活动中,在真正的舞台实践中得到发展和锻炼。

(五)不断挖掘整理当地民族音乐资源,进行特色民族声乐教学

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节为契机,根据广西的民族民间音乐特点,培养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高职类音乐人才,为东盟音乐市场服务。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歌的海洋,有壮、侗、瑶、苗、京、毛南、仫佬等多个少数民族,蕴藏着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有待我们去保护、开发和再创作。应根据广西的民族民间音乐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逐步开发、创作和建立一套符合高职音乐发展特点的,体现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歌曲声乐教材,并转化到高职音乐的课程建设和声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富有民族特色的高职声乐人才,为广西和东盟搭起一座音乐文化交流发展的桥梁。

声乐培训方案范文4

关键词教育多元化民族声乐高等音乐院校

1.研究我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音乐文化根基,为民族多元化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极探索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是推动我国民族声乐多元文化的基石。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西方多元音乐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众多清唱剧、音乐剧、歌剧受到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学生的追捧和喜爱,同时,如何把我国民族声乐推向国际舞台,是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值得思考的问题。

2.我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的现状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诸多高等院校增设了民族声乐专业,招收了大量民族声乐演唱专业学生,但全国已形成了以西方音乐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而淡化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民族特色。从文化遗产角度来审视,民族声乐教育没有形成符合我国民族多元化特点的教育体系,多元化民族声乐特色存在严重的流失,独特的地方戏曲、民间民歌等未能得以延续和流传,正是由于这种长时间的流失,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从民族声乐教育角度来审视,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还存在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教育理念,偏离了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教育理念,忽视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继承,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体裁不断被淡化。

3.我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人民在追求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民族文化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高,正是这种注意力的提升,使得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舆论关注不断增多,同时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也呈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3.1从招生生源上分析

第一,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习俗各异,地方戏、民间音乐广为流传,在招生中,本省计划持续增长,而外省计划过于缩减,限制了我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和传承,我国特有的多元民族声乐未能在高等音乐院校进行普及和宣传。第二,招生录取不科学,体制机制不健全,个别招生还不符合规程,打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导致众多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考录音乐院校,使高等音乐院校学苗质量严重下降,考取音乐院校像跟风一样形成了一个潮流,甚至有的艺校、高中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考不上普通本科院校,学唱几首歌曲,参加相关考前培训等方法混入了高等音乐院校,这样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导致我国多年来没有出现世界一流的歌唱家和艺术团体的现象,从而丧失了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培养一流音乐人才的渴望。

3.2从课程设置上分析

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专业课程安排还不够科学。第一,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理论重视不够,严重脱离了传统民族声乐的理论教育,长期以来,高等音乐院校学生追求的新鲜时尚的产物,而淡薄传统音乐知识体系,偏重于声乐演唱而缺少传统理论知识结构的理解,对民族民间文化更是知之甚少。第二,重视西方教育教学理念,在声乐课程设置中,“重洋轻民”的思想难免存在,主要以西方声乐教育体系为主,民族声乐教育体系为辅,对至关重要的民间歌曲、地方戏曲方面的教育知识传授不多,学生视野受到一定的影响。

3.3从教育教学上分析

从教学过程中审视,学生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热情较高,民族唱法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传统民间民歌、地方曲艺等歌曲的演唱掌握不够灵活,把握不住演唱风格和特点。从研究方法中审视,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授课为一对一教学,主要是对教师演唱,学生模仿的教学手段,单一的授课方式严重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4.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变革

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要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要创新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教育体制改革,强化音乐院校在民族音乐的主导作用。

4.1推进民族声乐教育体制建设

第一,探索新的培养方案,我国各大音乐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高职高专等院校民族声乐培养目标重叠,教育体制结构不够清晰,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没有层次,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要在思想观念上积极创新,合理布局定位,为培养出一流的专业歌唱演员或歌唱家提供良好的平台。第二,探索新的办学规模,创新音乐类招生体制改革,扩大外省招生和留学教育。据了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学生生源不断减少,导致今后一段时间里,我省各大高等院校将面临招生难的问题,特别是在高等音乐院校,生源不断缩小,因此,加强外省招生规模和招收来华留学生是未来高等音乐院校发展的趋势,这样能控制学校的生源情况,并实现了地域的优势,实现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多元化短缺的现状,对推广我国民族声乐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第三,探索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国外合作办学和国外音乐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国内音乐院校与国外音乐院校之间的合作办学,使之“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2构建民族声乐教育课程体系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思考,声乐课程体系的建设一定要以民族多元化音乐为基础,在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的今天,民族声乐教育要在最大限度内保留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要充分认识和体现这一点。从民间特色的角度思考,在学习经典民族声乐作品时,尽可能多地选择一些具有民间特色的声乐作品,多种视角来理解民间特色歌曲的内涵,并从中感受歌唱艺术的共性与个性,形成学生自己的演唱风格。

4.3创新民族声乐教育实践教学

创新民族声乐实践教育是构建多元化民族声乐最根本的实践教学方法。从实践方法上看,加大校外实践的课程安排,民族声乐教师走出校门,聘请地方民间歌唱者作为学校的特聘教授,开设专门课程对民族声乐的学生进行授课,形成多元化互动,让教师和学生更直接地接触到真正的民族民间唱法,体会到民间歌者的演唱方式和风俗习性。从教学模式上看,学校要提供更多参加音乐会或校外演出的机会,加强学习交流,特别是学校与学校、学校与音乐团体、学校与民间团体、国内学校与外国学校互访等方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启迪创新实践教育思维模式,拓展实践教育新的视野。

4.4科学选取实用性教材

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材不应仅限于曲谱教材,要利用音像音响教材和曲谱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目的,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同的演唱方法供学生参考,这样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4.5探索民族声乐教育合作机制

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要想实现多元化发展,必须注重学校与社会对接,充分利用资源与歌舞团、艺术团、歌剧院等相关行业建立合作机制,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定向培养及合作意向,研究行业的需求是否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也可以按行业的需求来制定学校的培养方案,有效与行业接轨,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了学校的就业渠道。小结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是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瑰宝,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的精髓,民族声乐教育需要借助我国悠久的民间音乐中的宝贵元素来丰富充实自己,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改变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本着继承与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路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王霭林.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J].文化学刊,2007

[4]冯坚.对原生态民间唱法走进高校声乐教育的思考.歌海[J],2009

[5]周丽娜.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现状研究[J].艺术百家,2011

[6]夏毅,马琰.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J].铜仁学院学报,2007

[7]陈泓茹.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6

[8]蔡多奇.民族声乐的困境与未来[J].艺术百家,2011

[9]赵金霞.论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0]石惟正.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J].人民音乐,2003

[11]解丽,刘明健.民族声乐发展的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6

[12]孙晔.民族声乐的现代化[J].艺术教育,2012

[13]刘婕萍.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音乐生活,2010

声乐培训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职类艺术院校;声乐教材;职业技能鉴定;必要性

声乐教材是声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中,训练其声音技术技能,培养其艺术性歌唱的课本,是声乐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声乐教材建设水平和出版状况,是衡量该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据统计,现今我国市面上已出版的声乐教材有近两百册,且种类繁多,有些被艺术院校广泛采用的声乐教材,发行量惊人。

1 我国现今声乐教材建设现状

从近一个世纪的我国声乐教育教学的发展历程看,今天声乐教材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重要。近年来,各高等艺术院校、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相继编撰了相当数量的声乐教材,由于教学目的不同、教学大纲标准不同、教学方案实施不同,所以编撰的教材内容也大相径庭。其中,有的是为了培养声乐演唱专门人才,有的是为了培养师资队伍,有的是为了培养普及型人才。纵观这些教材,有的是教学曲选、有的是工具书、有的是歌曲集、有的是新歌集……这些教材使声乐的教材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但是,在对更多声乐教材进行理性思考和系统梳理的同时,我们发现,有些教材在文化传承、审美价值、风格样式、唱演训练、唱法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有的教材有悖于声乐的教学、演唱、创作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发展,这直接影响到声乐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演唱水平、创作水平、理论研究等。所以我们必须要认真的对待它、研究它、建设它,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进行理性的、哲学的、辨析的、文化的思考。

2 我国现今高职类艺术院校声乐教材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强调应用性、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是整个高职高专教学的核心重点,“双证融通”是当下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是充分提高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效能的有效途径,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双证制”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

200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文化部已共同制定了歌唱演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编写一套符合此分级标准的声乐教材,不但能使高职类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内容与国家歌唱演员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点充分一致,进而为该类院校声乐专业学生能较顺利的取得相应唱法的歌唱演员国家职业资格奠定基础。

但目前高职类艺术院校并无统一的声乐教材。长期以来,教学中所用的教材多为同类本科院校的声乐教材和教师自选教材。例如:由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次出版发行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和外国作品共八册);中国音乐学院郭祥义编写的《民族声乐教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俞子正总主编的《声乐教学曲选》(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温恒泰主编的《男中音教学曲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胡钟刚和张友刚编著的《声乐实用基础教程》等。教师对这些教材的选用具有很大的个体性、经验性和随意性,且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歌唱演员职业资格证书所对应的歌唱演员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具体来说,就是没有完全地将歌唱演员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点转化为声乐专业课程教学的知识点、技能点。因此,编写一套符合高职类艺术院校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声乐教材就成为了耽误之急。

3 如何合理编写高职类艺术院校声乐教材

(1)高职类声乐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目前高职类艺术院校的学制只有三年,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为例,扣除学生毕业实习、军训、艺术实践等环节,实际声乐教学时间只有两年。如何在两年的时间里帮助学生掌握并巩固声乐技能技巧,使之能较完整的完成一定量的、相应唱法的、有一定难度的声乐曲目。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必须有目的性的帮助学生量体裁衣的选择声乐教学曲目,使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熟练掌握,并能在艺术实践中灵活运用,使学生在心理上不会有包袱,能够愉快的学习。为了满足学生演唱个体差异的不同,因此,高职类声乐教材的编写必须覆盖面广,不能以点带面。

(2)高职类声乐教材的编写必须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歌唱演员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编写时可以考虑分为美声(男高音;男中、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四卷;民族(男生、女生)两卷;流行(男生、女生)两卷。每卷应严格按照国家歌唱演员职业考核分级标准进行编写,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每个声部教材可以分五级,五级为最低级,一级为最高级。这样才能使教材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歌唱演员职业资格证书所对应的歌唱演员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效的衔接,成为适合培养“双证融通”高职高专应用型声乐人才的教材。

(3)高职类声乐教材的编写应与时俱进。高职艺术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就业渠道广泛,演唱水平较好的毕业生毕业后有可能成为专业艺术团体的声乐演员,而有些毕业生则在各种艺术培训机构从事相关声乐教学辅导工作,有的成为企业中的文艺骨干。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上台演唱或辅导他人表演将是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所演唱或教授歌曲中,经典歌曲是必不可少的,最新创作被老百姓广为传唱的歌曲将是演出或教授中的重点。因此在编写高职类声乐教材时必须把优秀的新创作歌曲及时编入,使之能够更加迅速、广泛、正确的传唱。

(4)高职类声乐教材建设应高规格。教材中的声乐理论部分,应结合国家歌唱演员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点要求进行编写。教材中的曲谱应是配有钢琴伴奏的五线谱,定调标准应充分考虑不同声部的特点,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正确演绎歌曲内容,每首歌曲都应附有演唱提示。

总之,高职类声乐教材的编写应尊重声乐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学科发展客观规律,遵循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职类声乐专业建设方案,紧紧围绕职业教育这一核心,以国家歌唱演员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为目标,强化教材编写的职业性、应用性。使教材成为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素质训练,提高艺术实践水平,深化高职类声乐专业教学质量建设,培养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好教材。

参考文献:

[1] 徐茜,徐薇.丰富多彩,特色各具——近年来我国出版声乐教材述评[J].音乐研究,2004(2).

[2] 徐玉祥,刘长芳.加强职业指导促进学校发展[J].中国职业教育,2007(12).

声乐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合作学习;声乐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声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们的艺术水平和歌唱技巧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逐步提高学习声乐的能力、增强教育水准。这样就为学生在未来的教学中铺平了道路。目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方法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要积极了解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法的意义,并能够根据当下的现状,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方法进行更好的运用,使得整个行业蓬勃发展。

一、合作学习的相关概念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中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对于合作学习就有很多详细的记载。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单独的理论教学系统,并且成为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最先考虑的效果很好的教学方案之一。

(二)合作学习的内涵

这些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课程改革也在不断的推进着。以研究为目的的学习及实践课程体系的完善,合作学习方式的作用和效果得到了更为突出的展现。作为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的一员,如何更好的适应教学方式的变化,不断对拥有创新和进步型的综合性人才进行培养。在教学的每个细节中,使得合作学习的方式跟课程更好的融合,并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自身的优势达到课程在组织方式上变得更加灵活,是每个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方法进行研究的人员的首要任务。

(三)合作学习的类型

1 、帮助-接受型帮助-接受型,这个类型是很接近传统的课堂组织方式的教授方式,适合初级阶段的合作学习方式的老师在学前的音乐教育中进行使用。学生可以把每个班级当作一个单元,老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时候,还要对相关学习小组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自主进行课程内容的梳理,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学生自主进行课程的学习。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声音条件的不同进行分组,从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样就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2 、协同-接受型协同-接受型的形式,还是以老师作为课程教学的引领者与组织者。虽说如此,还是在学习任务的细分上产生了变化,学生针对各个学习小块独立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协作的方式最终形成反馈。因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每个人的任务不一样,这就要求老师要针对每个人表现出来的优势进行表扬。而且在基础教学中,学生进行发声练习时,这样的方法是比较适合的。3 、帮助-发现型这种方式跟前两种方式有所不同,在这种方式中,要求同学与老师对于课程内容进行共同的设计。改变传统的主体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提出学前声乐教育教学中产生的共同问题,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彼此进行友好的沟通,从而很好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出自己新的想法,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学习结束的时候,学生配合老师进行整个学习过程的总结与评估。4 、协同-发现型在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对于学生发声的基本技巧有很高的要求。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任务的主要参与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要使学生的思维只局限在教材上,从而使得学习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要想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小组的同学要不断的进行互助、借鉴、互相支持,并不时的对声乐的知识进行有效沟通。这个形式的学习细节,都是由学生进行实践练习,然后再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提升声乐的学习效果的目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提供必要的引导就可以。最后帮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测,这个方式适合在复杂的声乐作品的学习中运用。

(四)合作学习的发展

第一,合作学习的发展有利于课程效率的提高,使课程的结构得到优化。声乐教学需要交互的教学模式,但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上不断地讲,学生在座位上只能被动的接受。而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这么简单。是学生需要自己选择要唱的歌曲,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播放录音并解析自己对这个歌的切身感受,还可以当着大家的面唱一遍歌曲,在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创新。最好以学生所选的歌曲为主,像试听课程的节目的挑选,更为同学反复听、重点听以及比较听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合作学习的发展有利于使老师转变自身的角色。合作学 䤈音乐教育・高等教育习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老师放弃应该承担的责任,而要发挥老师的另一作用,那就是老师作为促进者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学与教有机的结合。合作学习将从很大程度上提升老师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和老师对于课程的设计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彼此沟通,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大化,为未来新方式的教育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三,合作学习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困难的综合素质,合作学习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集体智慧、协同合作、优势互补等方面,其解决了一个人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孤立无援的状况,从而达到与同学共同进步的局面。在声乐的实践过程中,参加合作学习的同学不仅要与老师,更要与其他的同学共同研究、观看、倾听,让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体验如何在创作中理解音乐、在练习中感受音乐。从而让学生愿意自主的去感受音乐,从而用心体会艺术作品带来的全方位、唯美的音乐形象。第四,合作学习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学校其他方面的进步,合作学习的流行虽说是课堂组织形式的更新,但其并不是自己就能很好运转起来,如果要想优化课堂的授课效果,就必须把多种有效的方式相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于课程内容的变化一定要用合作学习的相关方法,不断改变评测办法,让教学方案得到更好的完善,从而提出适合当前环境的教学体系。

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法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与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幼儿园老师的需求量越来越高,中国对于学前教育的专业水平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招生的规模也随之变大。因为班级太多不可能像传统教学,那样实现一对一。这样合作学习在声乐的集体课程的效果就会得到显现。发声练习与作品赏析等相关内容,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都能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的提高。像老师讲完发声练习的方法后,为了避免老师与学生一对一检测浪费很多时间,老师就可以利用学习小组,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互为老师,从而提高检测和学习的效果。要想对声乐作品的演唱的表现力做出有独到观点的赏析,必须要对歌曲信息有很好的了解。学前声乐教育专业的同学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这样就导致了在作品赏析过程中,说不出有水平的评论。而合作学习就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对作品的赏析和解读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声乐是表演学科中的一种,需要不断的实践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本身就不是科班出身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来说,种类繁多的演唱更是一种挑战。其包含民族歌曲、通俗歌曲、儿歌等。通过同种类歌曲的练习,不断的巩固着学生发声时候的肌肉记忆。在这个过程中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对于专业性也有很好的体现,从而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共同完成歌曲的歌唱与表演的时候,团队的合作意识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每个人都能更好的体会自己就是团队的一员,要为团队的表演活动做出贡献。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每个人对于声乐知识、技巧的理解都会让团队的其他成员知道,这样大家就可以优势互补。像在进行双声部歌曲演唱的时候,团队成员要进行声部演唱合作,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同学会在沟通与互动中降低对声乐的排斥感,在协同中快乐的体验音乐,进而激发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在《摇篮曲》的学习中,通过学生模拟歌曲的故事背景,让同学在深层次了解歌曲创作环境的同时,还能让同学感受到演戏的乐趣。在进行歌曲节奏训练的时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创造不同的节奏形式,从而有效的完成节奏练习。(四)推动学校教育的革新发展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经过教学人员不断地研究,终于发现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逐渐被各个学科的教学所接纳。因为学前教学的班级太多,而声乐的课程一般都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轻授课老师的负担,这样的缺点是不能重视每个学生的反馈,学习的进度与学习的效果没法同时兼顾。在这样的情况下,合作学习的作用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以班级为单位,再由组内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实现共同成长的目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的艺术创造与实践活动。

三、目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单一的教学模式

目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声乐老师,大多数是按照传统的高等艺术学校一对一的模式进行教学,这就使得目前学前教育教学模式单一。

(二)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目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是按照传统的培训艺术家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把正规的音乐学派的精神融入到了教学过程中,从而过早让学生了解了音乐的专业性,这就使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所减弱。

(三)不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前情况下,学前教育声乐教育,很难摆脱高等艺术院校在声乐教育方面的制约与影响。这样就自然而然导致了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与培训时最初的目标相背离,从而使得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四、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

(一)创设科学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进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时候,创设科学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对于开展合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老师不断的提醒,小组与小组以及小组内的竞争活动,每个人都是团队的组成部分,所以每个人表现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团队最后的成绩。进行声乐学习的时候,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的效果是某一堂课程是否完成某一任务的标准,所以,平时成绩就是团队成绩平均到每个人身上的成绩。使团队表现与个人表现有机的结合起来,作为这名学生平时的考核成绩,由此,就可以不断激励个人在团队的表现中,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在提高学习效率的情况下,不断增强同学的合作能力。另外还应该考虑到,声乐学习最终还是要以个人的形式进行表演,这样,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应该逐一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考评。

(二)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非常倚靠是否能够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第一,小组的人数要合理化,人数多了,会影响老师对每个学生学习成果的考评,也会影响小组成员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调动。人数少了,一个人就会承担过多的责任,这样就会影响到团队发挥合作的功效,从而影响团队的合作成果。笔者通过实践测试,6 人为合适人数。不仅能够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又能让合作学习的效果达到相对高的水准。第二,小组的成员的人员能力也要合理化,要杜绝随意和按照喜好进行分组。这样就能更好的实现合作学习的作用。

(三)正确解决教师引导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

要正确解决教师引导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并不是说老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随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时候,老师是引领者和组织的角色,应该在做好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手段的基础之上,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自由的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自己进行探索、研究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让每个小组在表演、互动、沟通的过程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