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范文1

音乐教师专业技能运用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课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教师在音乐审美教育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

一、音乐审美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础专业技能

音乐是一种十分特殊的艺术,它不像图画呈现的是造型艺术,也不像电影戏剧那样是视听的综合艺术,而是一种由声音运动作用于人的听觉从而引起联想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到的形象。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音乐教学水平,用自己的歌声、琴声和动作将音乐美传达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们热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故我们音乐教师应加强对基础专业技能知识的认识和学习,以适应当代音乐审美教育发展的需要。

1.歌唱技能

歌唱技能是音乐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自然流畅、富有音乐表现力地演唱是一名优秀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歌唱是人类原始的、本能的音乐表现形式,由于它表达思想最自然、最直接,并包含着明确的语义内容。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歌唱实际上是一种悲欢的表现”。悲欢之情人皆有之,发之于声、形之于调便是唱歌。歌唱教学正因顺应人类的天性,所以仍然是现代音乐审美教育理想的途径之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以充满激情的范唱让学生们体验歌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鼓励学生学生自信、大方、自然、富有表现力地歌唱。

2.乐器演奏技能

乐器演奏技能也是音乐教师所具备的重要基本功之一。乐器演奏一直是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最有效的音乐审美教育的形式之一。在音乐教学中钢琴是首选乐器,所以音乐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弹奏能力,能够根据歌曲的旋律、曲式结构与风格的要求,正确选择和编配伴奏,不断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为音乐教学活动服务。器乐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更深层次地体验音乐。故新时代审美教育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掌握一些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或了解一些乐器的基本性能,辅导学生学习乐器,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音乐天地,以满足音乐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

3.识读乐谱的技能

能够较熟练的识读乐谱是对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读乐谱是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它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帮助学生把握音乐艺术。新时代音乐审美教育要求音乐教师不但要提高识读乐谱的水平,而且更要提高识谱教学的水平。

4.创作技能

创作技能也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创造”是指在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包括了一切创造性音乐活动(即兴音乐表演、自制简易乐器、编配伴奏音型、简单的歌曲创作等)。新时期音乐审美教育不仅对音乐教师提出了音乐创作技能方面的要求,而且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中。创新能力是人类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对人才的突出要求。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要面向每个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多方面思维,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一个练习,可能会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会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会有多种理解。教师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性活动,要善于用新观点、新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创造,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5.指挥技能

指挥技能是音乐教师必备的音乐技能,包括合唱指挥与乐队指挥。合唱是音乐教学中常见的形式,在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中都很常见。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管乐队、民乐队、鼓号队、合唱队等等,这些团队组织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专业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而平时指导、组织和进行排练的任务就由音乐教师来承担了。因此,不断提高指挥技能,以满足音乐教学和学校音乐团体活动的需要。

二、音乐教育中教师专业技能的运用

1.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审美教育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对学生音乐知识理论的培养,而应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

2.将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体验与反馈。因此情感性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音乐活动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在音乐课堂内外营造出浓浓的音乐情感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愉悦身心,完善人格。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些教师会将自身的情感体验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学生与老师一样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视为朋友,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份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呼声。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将专业技能素质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当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多给学生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之,在审美教育背景下,音乐老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才不断为教育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范文2

一、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应试教育的禁锢、管理者意识的阻碍、音乐师资队伍的缺乏、音乐教师素养水平的低下、音乐教学仪器与设施的简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1、音乐课程得不到落实。传统教育把过多的视角和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学校教学往往围绕着升学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来安排。非升学考试学科的教学,特别是音乐学科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没有真正按教学计划要求得到落实,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开设这类学科。

2、音乐师资十分短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短缺现象十分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近10万人,若按每校配备1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尚需60年的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而事实上,农村中小学专业化音乐教师缺口非常大,大批农村学校根本就没有专业音乐教师。

3、音乐教师专业素质低。为了能够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正常开设,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师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而改教或兼教音乐课。这些教师有的在音乐方面有些特长,有的根本就没有受过音乐教学方面的培训。他们中的大部人音乐理论素养较低,音乐艺术技能比较差。正是由于音乐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限制,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对于音乐知识教学根本不作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4、对音乐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优美,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加强。然而现实中,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音乐教师的地位在学校也得不到保障。在评职晋级等方面不及升学学科科教师,挫伤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

5、音乐教学设备简陋。在对部分农村中小学音乐器材配备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学校的音乐教学器材配备能够达到国家音乐教学器材配备标准要求,大部分学校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率只能达到20-30%水平;音乐教学所需的音像资料、图书资料和专用教室等设施更是匮乏,与建设标准要求相差甚远。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基础,面对音乐教育师资紧缺,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低下,重视程度的不足等现状,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投人,提高音乐师资水平,培育中小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状态是当前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当务之急。

二、改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范文3

1.“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 

2.论音乐欣赏课在大学生德育培养中的功能及实施途径 

3.高校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与研究 

4.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初探 

5.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6.发掘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论一种可能的德育方法与途径 

7.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8.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0.谈如何在小学音乐中实施德育教学 

11.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12.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德育方式研究 

13.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14.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的渗透研究 

15.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 

16.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德育内涵及功能 

17.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18.试论音乐的德育存在  

19.依托流行音乐的美育功能 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 

20.高校音乐课程的德育渗透研究 

21.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课程论审视 

22.在音乐课堂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渗透 

2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开发及多样性 

24.论音乐的德育属性  

25.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研究 

26.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27.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28.浅谈中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29.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0.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育中 

31.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施途径 

32.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音乐教学为例

33.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德育课内容为主体,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

34.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德育的魅力——浅谈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35.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3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37.音乐对改善高校德育课堂之现状的作用研究  

38.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 

39.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40.寓德于乐 以乐养德──谈音乐的德育功能和方法 

41.试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42.音乐与德育教育关系解析 

43.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内容的体现

44.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措施分析

45.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46.学校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意义探析

47.音乐小天地唱出大道理——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德育

48.强化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助剂作用,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49.试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50.试论高等院校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51.以美育德——论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实效性研究 

52.音乐的德育功能  

53.研究生德育中的音乐素养培育途径及作用探析——以上海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为例 

54.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55.浅谈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  

56.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方略分析 

57.浅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58.高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59.论述高教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60.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61.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62.增强音乐学专业课程德育功能的对策 

6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64.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  

65.给德育插上音乐的翅膀——让音乐成为德育的有力辅助手段初探 

66.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讨  

67.流行音乐教育应用于德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68.浅议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69.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70.将音乐引入高校德育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1.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思路探索 

72.试论中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73.新课标视角下德育思想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74.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75.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76.谈音乐欣赏课的德育功能 

77.浅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78.高雅音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作用思考 

79.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途径 

80.论中专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81.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82.德育功能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83.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84.音乐院校体育教育中实现隐性德育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

85.“以和为美”——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86.音乐,化腐朽为神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德育功能  

87.寓教于“乐”——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

88.隐性教育在音乐艺术院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  

89.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0.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  

91.音乐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92.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论

93.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探析  

94.音乐的德育功能 

95.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6.让德育走进音乐课堂  

97.让音乐成为小学德育课堂的营养剂 

98.浅谈音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99.试论音乐在德育中的功能  

100.浅谈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艺术魅力  

101.论生态德育在音乐课程中内涵与策略 

102.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103.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作用 

104.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105.浅谈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 

106.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07.例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种方式  

108.试析高校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109.完善高校音乐教育对德育作用的对策建议

110.浅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1.吴地传统音乐的当代德育价值  

112.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探析  

11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114.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15.让“生成事件”成为音乐课堂德育的鲜活教材 

116.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117.高校音乐教学德育树人的内涵研究 

118.如何加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119.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20.德育教育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121.从救亡音乐谈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122.浅议在音乐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

123.浅析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124.论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落实

125.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研究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范文4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 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特点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其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逐步成为众多音乐教育研究者的热门领域。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从最初由邹敏、铁明所著的《音乐教育心理学》(连载于《音乐教育》1937年第5卷第1、2、3、4、5、6期),到近十年内出版的章姚姚《音乐教育心理学》(妇女出版社1998年出版)和由曹理、何工合著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其研究内容也随着人们对音乐教育心理学认知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深入。2003年4月出版的由星海音乐学院教授赵宋光先生主编,罗小平、黄虹、何平为副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加以补充和创新,正如赵宋光先生自己所说:“本书具有溯源寻本、以史代论,理论思索与感性积淀相结合,强调实践性、注重本土化研究、提倡实证研究等特点。”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使我对此前并不熟悉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在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上得到了诸多启示。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以下几个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不一样”的编写者

最初让我对这本书感到“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的编写者。它是由主编、副主编和撰写者共计七人这样一个团队合力而成的,并且这七人来自多个不同的学科。就拿主编赵宋光先生来说,从我之前所见过的文章来看,主要是以研究乐律学和音乐美学方面为主。通过相关信息的搜索与整理,对于赵宋光先生的简介大致是这样的:赵宋光(1931-),男,星海音乐学院教授,他是我国著名哲学家、音乐理论家,其研究范围包括哲学、律学、音乐美学、传统音乐、音乐教育、水利工程、数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他的主要成果有论著《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关于民族调式和声的一些理论问题》、《关于和声的民族特点问题》、《论音乐的形象性》、《数在音乐表现手段中的意义》、《论美育的功能》、《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奥秘》、《数学教学方法新探》、《天球十八视域》、《黄河河套双主槽绿化工程刍议》等。先生的治学领域已经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其知识之广博,思维之灵活,结构之缜密,实在令人惊叹。再观我们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它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结构组成是以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有机综合,而不是多门学科的简单叠加,所以说我们不能够从单纯的音乐或心理学的角度去学习并理解这门学科,而应该全面扩充自己的认知水平,以多重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在这一点上,本书的编写者们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二、开拓者的勇气和精神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它的独创性。就拿第一大部分“绪论与学科构建于发展篇”中所重点谈到的中西方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来说,这对于我们今后研究音乐教育心理学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关于心理学的著作并不少见,但是,由于资料及其零散、繁琐且缺少科学依据,因此以往每次谈到此类话题便是廖寥几字。而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一百多页纸的篇幅把中西方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编者们并不是把资料进行简单的罗列和梳理,而是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做出分析和评价。尽管它没有史论专著的详细具体,尽管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美,但是它带领我们走出了音乐教育心理学史论研究的第一步,为后人的补充和深入提供了理论帮助。值得一提的是,编者们在谈论到中古、近古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时候,除了对《乐记》等音乐美学名著和嵇康、阮籍等文人音乐家进行分析之外,更是把琴乐(古琴)教学心理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古琴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作用绝不亚于钢琴对于西方近代音乐史所做出的贡献”(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因为古琴是最能够体现中国文人精神的乐器,琴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在封建社会音乐教育体制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对当代音乐教学也仍具有现实意义。如唐代琴家陈康士强调学习过程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音乐学习心理思想,薛易简的“多则不精,精则不多”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等。从另一个角度讲,编写者也希望通过对琴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能够将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三、强调本土音乐文化

编者们在谈论到中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时提出,“应立足本土,以我为主融合古今中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精粹,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进行系统研究。这一方面是要加强学科建设,迅速组织专业研究队伍,形成群体合力的优化组合。另一方面是要积极挖掘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精华,吸取外国音乐教育心理学优秀的研究成果。以中国音乐教育具体情况为据,总结出中国音乐教育活动的心理规律”。在本书中,则多处体现这一特点,除了刚刚提到的研究“古琴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之外,编者们在“关于节奏、节拍感知相关的音乐教学手段”中提出了一种由赵宋光先生新创的节奏念声方案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节奏”的特征。它是在我国传统记谱法中“锣鼓经”这一特殊品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锣鼓经”中的“象声字词”选取若干,运用了念声的方法,并设计了它们的用法规格。这样一来,原本枯燥、机械、单一的打拍子,念节奏,用“冬、代、大、拉”等九个音节进行念唱,就像在演奏打击乐器一样,这样生动有趣的节奏练习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且简单易行,对于儿童音乐教育,是值得推广的。这套方案用的是中国常用打击乐器发音的象声字词,符合中国人的发音习惯。赵宋光先生倡导把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运用于现代以西方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并且使得它们能够得以保护和传承。

四、大量的实证材料研究

提倡用实证研究材料,是本书的特色之一。编者们亲自从事问卷调查和分析来研究人对音乐的感受及其发展的特点、规律。如:为了研究音乐的熟悉性与人的反应之间的关系的测试所总结出的“倒U曲线理论”。编者们在1998年9月2日至10月21日期间,在星海音乐学院95级各专业的本科生(共约70人)中进行的一项(分若干次完成)关于重复与喜欢程度关系的测试。在被测试的六首乐曲的片段中,有其中五首的问卷统计结果在不同程度上都印证了“倒U曲线理论”,并且经过深入研究得出单纯重复、重复间隔时间的长短,社会环境因素及历史积淀等具体因素与音乐反应之间的关系。编者们在“音乐反应研究与音乐审美 意识的建构”这一章中,通过先后7个测试对音乐情绪的和谐性、音乐的熟悉性、音乐的复杂性与人的反应的比较研究来揭示音乐反应规律并把它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以解决问题。在我国音乐教育研究中往往是以思辨分析为主,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实践的实证研究。许多文章以一定的个人经验积累为前提,通过推论得出结论,或从固有的思想、理论和经验模式出发。到音乐教育实际中去例证。其结果由于不能深入研究音乐教育实践,缺乏对音乐教育活动特征和规律的深刻揭示而致使音乐教育研究学术水平难以提高。因而,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要求掌握书中的内容,更要学会怎样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范文5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吴忠751100)

【摘要】文章初步探讨了音乐教育与智能发展的关系。在查阅、浏览了大量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对音乐教育概念、本质、特征及功能等内容做出了更深入的介绍,目的是使读者对现代音乐教育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并对音乐教育在智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多学科共同发展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智能发展;多元智能

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科技型人才的更替、竞争对现代社会发展提出了急需应对的“发展性问题”。多元智能理论确认了音乐是人类智力的一种存在形式,对音乐和其他艺术学习,个体差异和智力发展特点等领域的涉及,使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艺术课程教育逐步形成以下共识:各种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是教育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的内容和对象;以音乐为主的相关艺术能够承担实验测试的心理学课程研究,不但可以回应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中关于学习、兴趣以及儿童智能多方面发展的问题,同时还为姊妹学科探索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现代音乐教育在智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低估。在多数人看来,学习音乐所具有的能力对少部分将来需要从事音乐类工作的人们才是一定的、必要的,对没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来说只是陪衬,音乐课程一贯被视为中小学的副课,在升学、成绩的杠杆下往往成为课时缩减的“强劲后盾”。但是随着各教育分支的发展与完善。现代音乐教育的价值被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充分映证。近30年来,不但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在实践教育领域里掀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各个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引起了很多新的探索。加德纳概括的多元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智能八个领域。从多元的智能体系来看,音乐所具备的能力其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智能,即“基础”的组成部分,音乐领域的活动对多元智能的一步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音乐协助人感受语言的不同节奏、不同音色和不同韵律,提高语言的智力水平;学会掌握音乐所具备的旋律的发展、节奏的变化、和声调式的关系和曲式结构等,无疑是可以提高对事物把握的逻辑能力;而且,作为时间艺术,音乐能够促进空间智能的发展;有些音乐教育活动需要集体参与,比如集体舞、合唱、合奏活动过程中,彼此之间的默契合作与和谐共处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过程性体验会增强人们对集体配合意识的认同,提高并促进人际智能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对于多元智能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与智能发展的不利因素

当前,现代音乐教育着有显著的智力开发功能的这一观点,人们大多能够达到共识。音乐教育的历史性地位不论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有显著提高。但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们并没有认清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偏激地认定音乐教育的功能、作用是“唯一不可逆的”,因此,导致了音乐教育方式方法的偏颇。有种观点认为孩子掌握的音乐技能越难越好。尤其在器乐的学习过程中,仿佛只有加大技术难度才可以“成才”,在此应该指出音乐教师们不要再去拔苗助长,迫使孩子被动练琴,不顾及他们情感智能的养成;更加不要以“**考级”作为主要目的,而驱向于只对分数的追求,致使音乐教育变成“应该教育”的“替代品”;琴童在压力重重的精神劫难中学习所谓的音乐技术性的难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潜能,这是极其错误的观念。走出误区,找到不利因素所在,才能使孩子们正真愉悦地步人音乐艺术的美丽殿堂,获得在艺术领域的熏陶中身心、智能得以全方位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发展的分歧

音乐教育与智能发展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两者又存在本质的差异。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审美的方式方法来完成各方面发展的任务,它具有其特有的感性塑造以及情感沟通的特性,然而智能发展却是对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智能的发展研究,是一项极具理性的启发与培养活动。

感性、认知塑造是音乐教育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形成音乐的织体是变化、流动的音响,它们是具有一定音色、音高、力度和长度的音响材料,通过以节拍、节奏、旋律、音区、调性、调式、和声、曲式、复调、织体、配器等多种音乐表现手段来塑造形象、动人的艺术代表形象,用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因而,对于音响的感知认识是所有音乐活动——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的基础。强化感性认知的塑造,并不仅仅是单纯地否定了音乐教育所具备的理性指导作用。正好相反,合理的、理性的指导是确保音乐教育更加有效、更加深入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方法。所以,从感性认知人手与理性指导结合是一条非常基础、重要的音乐教学准则。它不但符合音乐教育的特点,而且符合青少年儿童们学习音乐的认知规律。

四、音乐教育的积极效果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表现艺术为媒介的一种审美艺术教育形式,属于美育范畴,它是我国当代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德育、美育的重要领域与途径。音乐教育包含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它具备教育的基本性质,并与学校教育中的智育、德育、体育等各个方面的教育一致,都能够对受教育者施以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引导,它的目的在于启发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促使他们将来成为具有全面高素质的人才。其二,音乐艺术的教育,又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目的、功能和规律,它是通过音乐美的载体和内容,去感染受教育者,影响他们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气质、高素质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帮助他们的智能发展的身体健康;强调个性特点和情感体验的特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活泼地、生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范文6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32-01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

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各观需求。甚至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都成了一种伤害。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以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索:

一、教学视角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Flash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的特别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1、从课内到课外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从本学科到跨学科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三、教学重心的转变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更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3、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