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1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对经济增长来说至关重要。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变,而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工业结构无疑是最重要的。制造业作为工业部门中最活跃的成分,其结构转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资的大量流入,正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特别是在当今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将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一、浙江省制造业利用外资现状
浙江省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引资规模日益增加。截至2004年,浙江已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290亿美元,而浙江省吸引FDI最多的部门是制造业。从1998年到2004年,浙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31802万美元上升到668128万美元,而制造业FDI则从90251美元上升到557828万美元,外商对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占其全部投资额的比重也有显著提高,从68.47%上升到83.49%。除在1999年比重有所降低之外,其他年份都呈稳定增长趋势,其年均增长率为3.70%。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大量的外资引入不仅提供资金,更主要的是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以此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制造业结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高技术行业的发展和用高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因此,本文从两个方面研究FDI对浙江省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即FDI对各要素密集度行业投入的比重变化及对制造业内部各行业技术水平的影响。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分析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生产要素禀赋和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即伴随着工业结构升级的过程,生产要素密集度会呈现出升级的变化趋势。制造业的结构演变经历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转换过程。因此,要研究外资对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就要首先分析外资企业的产业特征和要素密集特征。
根据王岳平对工业部门按要素密集程度的分类,制造业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中度资本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中度劳动技术密集型、中度资本技术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根据上述分类,通过对浙江省1997~2004年间制造业相关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得出外资企业对不同要素密集度行业的贡献差异来分析FDI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如表1)。
由表1可以得出结论:
1.从绝对份额来看,1997年以来,外资对制造业整体的产出贡献平均为19.74%。从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看来,外资投入主要集中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平均贡献额度达39.21%;其次劳动密集型和中度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平均贡献额度分别为23.10%和20.96%,都大于制造业整体水平;而外资贡献额度最小的行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平均水平只有4.28%;外资贡献额度小于制造业整体的还有中度技术密集型行业。由此看出,外资企业投入更多的集中于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对于资本密集型和中度技术密集型行业,外资贡献额度较小。
2.从变化趋势来看,8年来外资企业对制造业整体贡献呈稳定上升态势,从1997年的15.69%上升到2004年的27.39%,年均增长率为8.67%。而在分行业程度上,8年来外资贡献总体增长最快的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其年均增长速度为49.47%,主要在于外资贡献基数很小,特别是2004年显著增加;而贡献度稳定增长并且速度较快的有中度资本技术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6.06%和15.89%;由于中度劳动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外资贡献份额较小,因此整体中度技术密集型行业增长速度不是很快;劳动密集型行业除2004年有大幅度增长之外,其他年份增长都比较缓慢,年均增长率只有8.92%;而中度资本密集型行业外资贡献份额有下降的趋势,只有2004年有显著回升,使其年均增长率有6.83%。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资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经济贡献比较大,并且以较大的幅度快速增长;中度技术密集型行业虽然总体外资贡献额度较小,但近年来中度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呈现快速稳定增长趋势;劳动密集型行业虽然外资贡献份额较大,但变化幅度不是很大;中度资本密集型行业贡献额度较大,但上升趋势微弱;而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来说,外资贡献额度最小,但上升速度很快。
因此,外资企业对浙江省制造业产业转移已经逐渐转向以资本、中度资本技术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从在不同行业所占比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看,外资促进了浙江省制造业的产业结构高度化。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的影响分析
制造业的制造过程包含不同的生产环节,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如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渗入更多的资本技术因素,从而达到产业结果的合理化,提高产业效率,使产业产生更大的结构效益。
而考察行业内部结构优化,本文选用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和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的增长率作为指标,反映不同行业内部升级状况;用各行业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反映外资对行业的贡献份额。通过分析外资的贡献份额和三个增长率指标的相关关系来研究其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各要素密集型行业数据是由分行业指标数据计算得来,分行业均采用1997~2004年的数据(如表2所表示)。
由表2看来,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中,外资工业增加值比重与另外三个指标都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之后通过对制造业27个行业8年中的外商投资企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与另外三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来研究外资对制造业各行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计算结果显示,外资工业增加值比重与工业增加值率年均增长率相关系数为0.245,仅微弱正相关,且显著程度不高;与劳动生产率和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年均增长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613和-0.662,呈中度负相关(r<0.3为微弱相关,r>0.8为强相关,r为相关系数)。
如上结果与人们的直观感受有很大差距,不完全符合对外开放以来通过吸引外资以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现实。现对相关性分析结论进行如下总结:
1.外商投资企业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提高行业内部升级的作用。对于工业增加值率的增长率,只表现出微弱的正相关;而对于劳动生产率和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的增长率,外资企业甚至有降低的倾向。因此,整体上说,制造业内部各行业技术升级受资本来源的影响较小,更多取决于产业本身的特点。
2.具体到行业水平来说,近年来外资贡献最大的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但其劳动生产率及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的增长速度却很慢,表明外资投入可能只是规模上的扩张,并没有带来先进技术以促进行业内部质的提高。另外,外资的进入存在挤出效应,排挤内资企业,使内资企业竞争优势下降,加上电子通信行业本来就不属于浙江省优势行业,这样使得全行业整体水平并没有太大的提高。
3.对于外资投入较多的劳动和中度资本密集型行业,外资的大额投入并没有显著促进行业内部升级。只有饮料、食品加工和橡胶行业,其产业升级的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而其他行业外资只对某一个指标的增长率促进作用较大。外资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密集度低的行业内部升级有正面作用。
4.专用设备、医药、交通、黑色金属及石油加工业等,虽然外资贡献份额较小,但其内部产业升级的三个指标中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与其产业特点相关。因为这些行业本身属于资本或中度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本身基础较好,近年来发展形势良好,而外资的小规模引入对其内部升级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三、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由分析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产生了正面的影响,而对其合理化,外资并没有表现出强相关性。外资只是从表面上优化了制造业产业结构,而对各行业内部真正的升级,贡献并不是很大。由此得出对浙江省利用外资的以下几点启示:
(一)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外资所在的产业,更要看其本身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即注重外资质的提高;在提高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同时,更要关注引进产业的结构合理化,使外资能真正提高行业内升级。外资企业对技术密集度较低的行业会有一定的行业内升级作用,而这些产业也正是浙江省制造业中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与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形成了产业互补关系,因此政府可以鼓励这些产业优质外资的进入,积极发展劳动或中度资本密集型行业,实现其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产业竞争优势。
(二)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要防止外商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冲击过大,特别是外企有竞争优势的中高度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资的盲目大量引入不仅不会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而且最终会导致整个行业水平的停滞不前。浙江省更多的是民营企业,规模无法跟外企特别是跨国企业相提并论,竞争力度很小,因此要正确引导外资企业合理、适度进入,努力提高内资企业素质,并引导其积极应对竞争,从而实现利用外资促进产业升级的目标。
(三)浙江省一些中度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基础较好,对外资企业一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知识吸收能力相对较强,近年来外资对这些行业的投入倾向度也加大,因此,如果能合理引导外资的投入力度,对这些行业的内部结构升级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岳平.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叔莲,郭克莎.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郑勇军,孟琦.全球化背景下的浙江制造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研究[M].浙江社会科学,2002,6.
[5]浙江省企业调查队课题组.长三角两省一市制造业比较及浙江制造业发展研究[J].统计研究,2004,6.
[6]徐幸,王叶青.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投资――主动调整浙江省产业结构[J].投资论坛,2003,3.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2
>>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原油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探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家战略规划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研究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内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东道国制度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研究 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结构间接影响的研究评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双边服务贸易流量的影响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分析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展中和转型期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first)。控制变量中,两国地理距离来源于法国国际预测研究中心(http://cepii.fr/CEPII/en/welcome.asp),汇率波动数据来源于(http:///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其他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数据库(http:///)。
2.数据处理与说明:
本文选用2003-2014年度中国对东道国的年度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万美元)的对数值(lnofdi)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由于双边贸易成本采用贸易流量计算的比值,因此,GDP等数据不进行平减均使用当年名义值(黄珊[20],201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商务部公布的《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基于引力模型的经验研究,一般采用引力模型的对数形式,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生活中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往往是几何形式而非算术形式的,而对数形式不仅可以使引力公式线性化,又可以减少数据中的异常点,还可以避免数据残差的非正态分布和异方差现象(张海森、谢杰[21], 2008)。在扩展模型和中考虑到资源禀赋,互联网指数、汇率波动及班轮运输指数都是指数形式,故不进行对数化处理。虚拟变量通常而言不进行对数化处理。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
系统GMM估计法能够较好的解决内生性问题,但是必须对残差项是否存在序列相关以及工具变量的有效性进行检验。表3-1的回归结果各列AR(1)检验对应的P值均小于10%,而AR(2)检验对应的P值均大于10%以上,从而可以推断残差的序列存在一阶相关,二阶不相关,符合模型设定要求。sargan 检验的P值均大于10%,拒绝原假设,说明工具变量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工具变量设定有效。综上,可以接受采用系统GMM法估计本文的计量模型相对是合理的。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3
关键词:ODI;产业选择;比较优势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7-0047-04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DI)作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即:谁去投资――企业选择,何处投资――区位选择,投资于何种产业――产业布局。由于我国ODI尚处于起步阶段,完善其产业选择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ODI的产业选择现状
截至2005年底,我国ODI已经遍及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建立非金融类境外企业6426家,累计对外投资额超过572亿美元,其中,股本投资197.3亿美元,利润再投资270.4亿美元,其他投资104.3亿美元。
1.以存量衡量的我国ODI产业规模比较
截至2005年末,我国ODI的主要产业有五个,即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制造业。根据国家商务部《2005年中国ODI统计公报》(2006-09-08)提供的相关资料,我国具体对外投资存量产业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五大产业中,商务服务业(主要为控资控股)的投资存量总额为165.5亿美元,占28.9%;批发和零售业114.2亿美元,占20.0%,即进出口贸易类的投资;采矿业86.5亿美元,占15.1%,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业70.8亿美元,占12.4%,主要是水上运输业;制造业57.7亿美元,占10.1%。
在这五个产业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低,因为相对于采矿业和批发零售业及商业服务业来讲,制造业的ODI需要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作后盾,而这方面我国比较薄弱。在发达国家ODI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很大,部分原因是其自身结构升级的需要和国内劳动力成本太高的驱动,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强;我国采矿业ODI存量相对比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一些资源的短缺,不仅约束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我国一些企业的快速成长。因此,为了突破资源供给的瓶颈,不少企业纷纷投资于资源开发业。
2.以流量衡量的中国ODI产业规模比较
2005年,中国ODI流量为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其中新增股本投资38亿美元,占31%,当期利润再投资32亿美元,占26%,其他投资52.6亿美元,占43%。2005年我国对外投资流量产业分布具体情况可见表2。
2005年,我国ODI流向商务服务业49.4亿美元,占当年投资流量的40.3%;制造业22.8亿美元,占18.6%;批发和零售业22.6亿美元,占18.4%;采矿业16.8亿美元,占13.7%;交通运输、仓储业5.8亿美元,占4.7%;其他行业5.2亿美元,占4.3%。我国ODI高度集中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及批发和零售业,三项合计占77.3%,其他14个部类投资仅占22.7%不到。与2004年相比,产业投资结构比重发生很大变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升幅度最大,同比增长了559%,制造业同比增长了208%,批发和零售业同比增长了182%,采矿业则同比下降6.9%。采矿业比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这个行业的前期投资成本较高,固定资产一次性投资的利用周期比较长,后期稳定的追加投资主要涉及一些配套设施,但是其投资存量还是很高的;初级加工制造业是生产性海外投资中另一个较为集中的部门,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技术相对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技术要求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能力。当然,行业结构方面的技术含量还是在逐步提高,例如行业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但从总体上来看,ODI中高技术企业的比率还很低,低技术格局未有根本改变。
二、我国目前ODI产业选择的特点
1.存量结构显示我国ODI出现“比较优势悖论”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理论中,一国ODI应该从投资国的比较劣势产业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也就是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该产业又是东道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按照三次产业划分都属于服务业,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高级形式,应是我国将来一段时期对内重点投资的对象。但是截至2005年末,从行业分布情况看,我国ODI存量前两位是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投资存量的近一半,反而成为对外投资的重点对象,出现所谓的“比较优势悖论”。但这样的结果,其实与我国行政区划和统计口径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对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香港,截至2005年末,我国ODI存量在港已经达到365亿美元,占总存量的63.8%。香港作为亚洲的转口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对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投资要求较高,国家进一步对香港这两个行业投资,就是为了加强香港在亚洲服务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角色定位。但是香港作为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我国大陆对香港这两个行业的投资在统计口径上还是纳入到对外投资中。所以,实为对国家内部比较优势产业的投资,由于行政区划和统计上的原因,造成我国出现“比较优势悖论”的表面现象。
2.ODI中的制造业由初级型向中高级型转变
2005年,从制造业ODI的结构中可以发现,我国对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产业的投资比重有所增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ODI的兴起,标志着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结构的转变。制造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对其他产业具有极高的带动效应。因此,制造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制造业ODI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国家整个ODI的战略发展。同时,我国传统制造业在ODI中不断利用东道国的技术优势,把现代高科技成果移植到传统制造业中,进行对传统制造业的集成创新。例如,把纳米技术嫁接到服装制造业中,把盐和矿泉水创新合成盐饮;把一些处于初级型的传统制造业向更高级的现代制造业上引导,从而加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国内产业尚不具备结构高度化的条件和制度优势
相比发达国家的ODI,我国现阶段ODI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并不具备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先决优势,相反,要通过国际生产体系的建立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势将是ODI的结果,而不是前提。这种特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决定了我国发展ODI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微观经济主体自身经济收益的增长,同时,还必须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客观要求,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也即通过开展ODI来带动本国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对于投资目标的二重性,暗含了我国ODI决策的基本程序:先选择产业,再选择企业。只有在优化ODI产业选择的前提下来选择从事这一投资活动的微观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其对本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能力,为实现ODI的双重目标提供可靠保障。
三、我国今后ODI的产业战略选择
总书记最近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内外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必须“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办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这对我国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国应主要加大以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1.资源开发业仍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项主要任务
资源开发业仍将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在产业分布方面,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由于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因此,资源开发业应是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点;二是符合国际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规律。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重点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国际经验表明,资源开发业是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重点投资行业,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型――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从我国国情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在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资源开发投资占51%,这符合国际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规律;三是有助于缓解资源缺乏这一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我国资源缺乏而进行资源开发型的跨国经营可以缓解我国资源不足的矛盾,相对提高了我国资源拥有量。我国已积极发展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资源较丰富国家的直接投资,例如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与澳大利亚合资开采恰那铁矿,每年可运回近千万吨国内短缺的优质矿石。我国应通过对外投资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不仅可以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也有利于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2.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应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
根据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可以将一些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在国内已失去比较优势,但相对于其他国家仍处于相对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阶梯的国家,这将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50余年的建设,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虽然我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根据小规模技术理论,目前,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所接受。所以,这些行业也应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产业转移。一方面,可以适时地转移国内过时或过剩的生产能力、实现产业国际转换、为国内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延长国内比较劣势产业的经济寿命、增加利润、为国内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3.服务业将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在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2001年,服务业占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72%,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2%。与此同时,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如1997年,服务业FDI流入量占世界FDI总流量比例为47.7%,1999年达到50.3%,2001年则上升到63.3%。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在这种国际趋势下抓住向服务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契机,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从现状分析,虽然我国的服务业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例如在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远洋运输服务、人造卫星发射服务,以及旅游服务方面。截至2003年末,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合计171.49亿美元,在外各类劳务人员总数达52.5万人。在旅游业方面,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为174.06亿美元,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由此可见,我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商务服务业领域,它们应作为是我国现阶段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
参考文献:
[1]刘红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孙建中,马淑琴,周新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数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钟星铄,杨明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J].市场论坛,2006(1).
[5]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6(4).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4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结构升级
对外直接投资指一国的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投资。它主要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进行的建筑工程、机械制造等实业投资,而不是投资于他国的股票、债券等间接的证券投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一国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与产品销售的一个主要推动因素,成为除贸易之外的另一条国与国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如今各国都已意识到不能只依靠本国的资金、资源、技术和市场来谋求发展,而应理性选择扶持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获取相应的市场效应、资源效应、出口效应和国际收支效应,提高本国产业结构,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给一国带来如下的效应:
(一)有利于投资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是从边际产业(即在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将国内的比较劣势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这样,一方面,投资国减少边际产业的生产,可以腾出更多的资源扩大比较优势产业的生产和出口,使投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另一方面,投资国利用投资获利来补充、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能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都会遇到资源约束问题。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各国立足全球,把国内外的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经济管理、人才等有机结合起来,而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利用本国和他国不同资源与要素优势、在国际间实现资源和要素的重新配置与合理流动、获得更高利益的极其有效的途径。
(三)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利用外资。无论是政府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是企业或私人的对外直接投资,均起到了“杠杆”作用,以少量的国内资本来获得更大数量的国际资本。一国企业到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使用的资金,除了本国的外汇资金和设备外,还包括在东道国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筹措的资金,特别是可以利用东道国的优惠政策进行融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特定意义上的利用外资,是一条新的融资渠道,是在国际市场上主动寻求与外资的结合,是利用外资的深化,所不同的是利用外资的场所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
(四)有利于锻炼和培养一批跨国经营的专门人才。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的关键之一,是需要足够数量的精通外语、熟悉法律、财会、金融等业务的国际化投资管理人才,而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多种途径,如利用高等院校和有关培训机构培养及培训专业管理人才、吸引留学人才和聘请国外专业管理人才等,但最有效的途径是投资企业派出人员到国外培训和直接参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五)对外投资有利于促进投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的日趋饱和,反倾销、技术性壁垒和关税的提高,已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出口的主要障碍,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更是减少进口,而把需求更多转移到国内。在此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不失为一条带动出口的有效途径。对外直接投资首先可以绕过对方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等贸易壁垒,就地生产和销售;其次,可以带动投资国的机器设备、中间产品和技术等的出口;另外,到国外投资办厂,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及时反馈信息到国内,减少出口的盲目性,及时输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对外直接投资在给一国带来产业结构升级及其他众多正效应的同时,也可能使该国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所谓产业空心化,主要是指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国内产品竞争力下降,进口品涌入排挤国内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国内生产由进口代替;第二,出口不如海外生产合算,生产基地移往海外或增加海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出口生产由海外生产所替代;第三,上述国内生产由进口和海外生产所替代,从而缩小了国内的制造业生产,国内生产资源配置由制造业向非制造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业被非制造业所替代。上述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指制造业的空心化,而实际上空心化不仅包括制造业的空心化,金融业、服务业都可能出现空心化。空心化使国内投资不断萎缩,就业机会大幅减少,失业问题日益严重。
总体而言,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给投资母国带来正的效应,只要投资母国能够把握度,防止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就可以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自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开始起步,9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开始加快,尤其是1998年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之后,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进行,而应有选择性,以便带来最大效应,并避免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根据我国的各行业发展状况以及效应最大化目标,我们主要应在如下行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
(一)资源开发业。中国对外投资的首选行业领域应是资源开发。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资源导向型投资占有较大比重,且中国较大的海外投资企业的主要投资额也集中在资源开发行业。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比较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成长,许多重要自然资源的短缺现象日趋严重,供求缺口不断扩大,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进口依存度迅速增大。因此,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优势,以重要资源开发为导向的对外投资应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对我国来说,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是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林业等。通过对外投资建立资源稳定的供应基地,可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有利于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也可防止受制于他人的被动局面。
(二)加工装配型的制造业。制造业是目前国际投资的重要部门,同时也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产业。我国的家用电器、摩托车、金属制品、家用机械等加工装配型制造业规模都比较大,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稳定,相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而言,具有比较优势。经过长时间高速增长,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竞争激烈,依赖出口发展贸易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限制。因此,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使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对利用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减少国内市场的过度竞争,贯彻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三)服装纺织业。服装纺织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技术水平先进,产品质量好,信誉高,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服装纺织品的市场份额都非常高,竞争优势明显。目前,国内生产、销售明显过剩,竞争激烈,效益下滑,传统的依赖出口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欧美等国种种非关税壁垒的阻击,困难重重。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不但可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和我国先进的技术,同时可绕过各种非关税壁垒,把我国剩余的国内生产能力转移出去。虽然2005年配额取消将为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从现实反映看,配额取消后纺织服装贸易的摩擦可能进一步升级。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失去纺织服装生产的比较优势,但为保护国内的就业,必然会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从我国的纺织服装进口。作为应对措施,我国的服装纺织企业可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四)服务业、金融房地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当前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重点大都落在了第三产业上。虽然我国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具竞争优势,但从发展战略角度看,我国应抓住在第三产业某些领域的优势,结合第三产业行业多、范围广、投资大小不限、经济规模不限等特点,积极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同时,要积极发展房地产、金融业的投资。对发达国家的房地产、金融业进行投资不受技术限制,有利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开展,且能掌握有关方面的知识,对中国国内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也会有一定帮助。
(五)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产业。我国国内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可逐步借助对外直接投资推进产业层次高级化。在发达国家进行高科技直接投资,有助于打破这些国家在高技术方面的限制与封锁,有助于吸收世界上高新技术和其他先进技术,同时也可使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学到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我国的企业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仍有较大的研发能力差距。因此,到国外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较快提高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现在,中国许多企业开始在国外发达国家组建高科技新产品开发公司,将开发的新产品交由国内企业生产,然后再将产品销往国外。同时国内的高科技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对外投资,扩大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实现科技产品的国际化。
为鼓励我国上述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家应当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配套政策服务。首先,应从企业需要出发,改善现有的投资、外汇和人员出入境审批制度。海外投资是一项风险大且具挑战性的投资活动,政府不应该对企业的投资活动过度干预。其次,应当加大税收、融资等政策支持力度。针对一般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对于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项目,政府更应给予积极的财政补贴。最后,政府应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中,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帮龙,吕虎晓.我国对外投资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
[2]董会琳,黄少达.浅析扩大对外投资对就业的影响[J].财经科学,2001增刊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5
【关键词】OFDI 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
一、问题的提出
在开放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融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框架内,而通过OFDI带动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则是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OFDI是有双重作用的,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投资经验,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中国OFDI对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现状
从该数据中看出,自2003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最初的投资产业重点――采矿业转变为目前的投资产业重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由此可以看出,产业发展重点由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型向高附加值的转移。
(二)OFDI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三种主要方式
(1)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作为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中具有传统倚重的制造业,也出现了份额逐年减少的趋势。但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对于国内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是最大的,而仓储邮政业、金融保险业的对外投资由于都是服务于其他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贡献度相对较小,很难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升级。
(2)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海外并购等形式获得海外自然资源的掌控权和使用权,缓解了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资源瓶颈,并通过资源配置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自2003年到2010年,采矿业占15%以上,这与中国积极在海外寻求资源是分不开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通过对外投资,如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合作与开采,可以填补国内的不足,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优化和发展。
(3)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获取东道国的智力资源、研发机构等技术要素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上表的数据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都属于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并购发达国家的优质企业和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与研发中心等途径来实现,通过跨国研发和并购活动,不仅迅速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准,而且还将通过新兴产业成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竞争效应,促进中国加速实现从一般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三、结论与建议
首先,重点发展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加大在高端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内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尤其在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方面仍然依赖进口。通过直接投资中国可以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获取先进技术,及时追踪、获取国外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优化。其次,巩固并进一步推进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在加快制造业剩余产能转移。推进这些产业过剩的产能转移到具备更低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亚非拉国家,以此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国内更具备产业优势的制造业研发和设计领域,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最后,继续加大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鼓励瓶颈产业到海外投资开发资源。以资源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增强企业自身实力的同时,保障母国战略性资源的稳定供给,使得国内资源瓶颈消失,相关产业得到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参考文献:
[1]汪琦.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产业调整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国际贸易问题,2004.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6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基准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现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已经从过去的贸易、餐饮扩展到农业、林业、牧业、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业和金融业等多个行业。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行业分布和所占比例依次为:采矿业85.4亿美元,占40.4%,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投资;商业服务业45.2亿美元,占21.4%;金融业35.3亿美元,占16.7%;交通运输仓储业13.8亿美元,占6.5%,主要是水上运输业的投资;批发和零售业11.1亿美元,占5.2%,主要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类企业的投资;制造业9.1亿美元,占4.3%,主要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等的投资;房地产业3.8亿美元,占1.8%;农、林、牧、渔业1.9亿美元,占0.9%;其他行业6亿美元,占2.8%。(图1)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特点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幅度比较广泛。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也不断扩展。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已经分布到各个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交叉进入的趋势,很多贸易性投资逐渐向其他行业发展,生产制造业也逐渐向多种经营转变。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相对集中,技术含量普遍不高。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商业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初级产品加工制造业,这些产业占总比例的89.5%;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察业等产业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主要集中于贸易型投资、资源型投资等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产业,而一些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从美日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先是从资源开发业――逐渐发展到对外投资设厂发展制造业――最后扩展到第三产业,同时也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一个扩展过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也需要遵循这个过程,但同时也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促进对外投资的跨越性发展。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基准
(一)比较优势基准
1、产业组合比较优势基准。产业经济优势是组合优势,是基于整个产业所有企业经济优势的互相联合,它是分散在产业内各个企业中的,只有把企业的单个分散优势化解成为整个产业的整体优势,才能不断扩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空间,使企业获得在海外投资成功的优势。由于中国跨国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使得这些企业在国外收集信息难度大、融资成本高,从而不易形成规模经济。因此,组建企业集团、联合行业内其他企业成为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应制定联合的发展计划,通过产业内部化合作增强对外投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产业组合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产业优势,但企业一旦跨出国门,国籍观念也随之相对淡化,因此中国企业不应该仅限于彼此之间的企业合作,还可以在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产业的内部化和全球化推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2、产业区位结合比较优势基准。产业区位结合比较优势基准不是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也不是利用国内资源所具有的优势,而是通过与东道国的资源技术市场相结合所产生的特有优势,是在不同国家选择不同产业,通过该国或地区特有的禀赋,结合产业发展的特性而具有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是与东道国企业相比具有的优势,而是通过利用该国资源环境使自己具有与东道国一样的优势,是与东道国以外的国家相比具有的优势。不同的国家具有的优势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应把产业选择和区位选择相结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投资不同的产业:在对美、日和西欧等发达国家进行投资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国家的优势资源,迅速吸收高新技术,培育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一些高尖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在对经济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时,应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资源降低成本,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使中国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价格优势;在对一些资源输出型国家和地区投资时,通过对这些国家资源的投资则可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能源,保证国内资源的供应,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持续的能源保证优势。
(二)产业结构导向基准
1、边际产业基准。根据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首先从边际产业开始转移,这些边际产业在国内是劣势产业,但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更低的国家相比这些产业还是具有优势的,这种产业转移方式对两国都是有利的。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升级,中国的纺织、造纸、初级产品加工等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的边际产业。在国内这类行业带来更多的是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而且这些行业在国内已经生产力过剩,急需到国外寻找发展空间。把这些产业转移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地位的国家,将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给一些新兴产业,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2、产业结构高度化同质性基准。产业结构高度化同质性基准是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该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为目标,促进国内产业的不断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经济应该将依靠廉价劳动力、低层次、粗放型、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节约型、技术密集型的增长方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应该体现国内产业升级的要求,即通过发展国外先进产业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应该与国内产业高度化趋势相一致,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国内产业高度化发展。按照这一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投资。在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产业已经向计算机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而中国的产业发展还处于传统工业化和实现现代化这个阶段。尽管国内产业结构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变革,但是我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很远,我们在提高产业结构高度化方面仍然需要努力。
3、产业内垂直贸易量基准。产业内垂直贸易属于互补贸易,即贸易双方互为供需方,一方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另一方产业的发展,因此这种产业内的垂直贸易既有利于建立产业组合优势,又有利于产业内部化发展,进而减少中间环节的不确定因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主要是由产业关联度决定的,具体表现在产业内垂直贸易量,若所选择的产业与国内经济关联度非常高,该产业将会有效带动国内相关中间产品的发展,关联度越高就越能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属于非资本过剩型投资,因此应该着眼于长远的利益,选择那些与国内产品的产业关联度比较高和具有较强辐射效应的产业,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相关中间产品发展。
(三)产业创新基准
1、技术学习基准。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是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角度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的原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国内有较强实力的产业对发达国家进行逆向投资获取最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中国有很多产业在国际上已经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为了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行竞争,这些企业很多都已经跨出国门直接在发达国家进行投资,以学习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这是因为各国为了保持本国长久的竞争力对本国先进技术的外流有着严格的限制,单纯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是无法获得国外先进技术,而且引进的技术大多数都没有知识产权且也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内市场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些核心技术更是牢牢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因此,国内企业应该通过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把发达国家和国内连接起来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技术研发。企业可以在这些地方设立研发中心、开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收购或兼并当地科技型企业,这样能够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