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 有效性 实效性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是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入,这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是完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提升音乐师资队伍素质和更新教育模式、观念等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随着继续教育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不断开展,一方面继续教育促进了我国教育模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另一方面,继续教育从某些程度上不断变得越来越形式化,继续教育的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着中小学音乐继续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发展。其有效性、实效性问题也越来越令人担忧。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不断完善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不断提高质量,将教师的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加大支持力度,对中小学教师实行至少每五年进行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这不仅仅保障了中小学音乐继续教育从制度层面和经费层面上得到了保证,同时也说明了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化对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我国在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在许多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音乐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部分音乐教师对参加中小学音乐继续教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继续教育期间缺课、旷课冒名顶替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说明存在一部分音乐教师对音乐的继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没有形成完全正确的认识。第二,许多中小学音乐教育管理者对音乐继续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许多的偏见,比如认为音乐继续教育对教师的提升作用不大,继续教育的教师也认为自己对培训并没有完全的考核能力从而松懈了自己的教学。同时,许多教师认为音乐的继续教育在时间安排、考核等方面的做法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实效性。第三,很多组织实施继续教育的机构或院校,每次都实施同样的课程和派出同样的授课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统一性的继续教育体系,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对音乐继续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从整体上看,我国再继续教育尤其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出现了以上的众多问题。
二、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继续教育作为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和道德的交流方式,首先要不断改进各地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时间等管理性观念。让继续教育在合理安排好的时间中得到质的飞跃,因为时间的安排涉及到音乐教师个人生活、课程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加强自学提高音乐技能的能力,还要提高对音乐继续教育的认识。这就要求除了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音乐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音乐知识文化,树立重视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另一方面,中小学音乐教师以及承担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基础课题的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只有不断通过科研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三、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对策
(一)转变工作方式,树立服务意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培训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培训教师、教课老师四方面,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做好统筹工作,树立服务的意识。继续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所决定。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树立重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意识。继续教育要使得音乐教师所学的内容能真正改变中小学生思想和完善他们知识结构,使的音乐教师和中小学生自身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学校要大力支持中小音乐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力度,合理安排音乐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教师是学校的命脉,学校以及教育主管方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学校领导不仅要在人力、财力上要给予大力支持,而且要认识到继续教育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同时,教育主管机构还要建立音乐继续教育的监督检查机制,不断完善对音乐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进行有效的考核。其次,合理安排音乐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时的阶段性任务。不仅要安排好教师外出学习时做好本校的音乐课程交接工作,同时尽量安排在假期,根据教师的意愿分批次进行培训。
(三)转变继续教育的教学方式,加强研究性的培训课程,为音乐教师提供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首先,在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充分抓住继续教育培训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从征集音乐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方面,不断完善继续音乐教育。同时还要结合当前国内国际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开设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热点问题与前沿问题课程,比如中小学流行音乐的当下处境以及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等,从而使课程的内容不断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国民族教育,2010,(7—8).
[2]章树茂.关于农村初中教师培训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5).
[3]连伟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05).
[4]余新.影响教师培训有效性的五个基本环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5]赵庆云.新课改视野中的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6,(05).
[6]林春艳,任屹立.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11).
作者简介: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2
一、重价值引导的叙事内容
道德叙事曾是世界上伟大的道德教育家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中国,孟母用“断机杼”让孟子深悟学习的道理;颜之推、曾国潘等用亲身经历写成家训、家书来教育子孙后代;乡邻用蛟龙、猛虎的险毒劝喻暴虐周处浪子回头、建功立业……在西方,人们常用《圣经》中的故事传播教义、阐发做人的道理。到了近代社会,随着知识观的转变,道德叙事逐渐为道德灌输与道德说教所代替。道德叙述所要传达的诚实、勇敢、智慧等价值观念完全异化成了“亚洲山脉”一样的“事实知识”,讲蕴含道德价值的故事成了让学生记忆有关“道德的知识”。同时,故事的叙述只不过是促进学生更好地记忆的一种“快乐记忆法”而已。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对“美德即知识”的误读,也是对道德叙事法的误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导德育流派价值澄清与道德认识发展理论试图跳出“道德灌输”的漩涡,去除道德叙事中过多的说教内容。因此,不做任何价值引导的“两难故事”成了首选。这类故事的突出特征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没有“谁对”“谁错”之分,故事内容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引导的倾向,只是一个道德两难场景的展示。“价值无涉”的故事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价值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故事内容上的“价值无涉”,加之教师在学生自我选择过程中的中立立场,必然导致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肆意胡为”。甚至会产生一种极端错误的观念,即“从客观上讲,任何事情没有对错之分;‘道德’意味着‘对我来说对的事情才是对的’”。[3]因此,这种基于道德相对主义的“价值无涉”很快受到人们的批判而衰弱。
如今,伴随着主张传授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品格教育的兴起,承载着民族文化传统和伦理价值观念的道德故事再次成为西方社会追捧的对象:威廉•H・麦加菲的《麦加菲美德读本》几乎成了美国小学教育的脊柱,至今已售出1.2亿本,被誉为“人类出版史第三大畅销书”;另一本同类书,威廉•贝内特的《美德书》,也在美国创下了200万册的销量。而被誉为“故事的摇篮”的中国,此时却正在把自己的“珍宝”随手丢弃:有人基于所谓的“现代观念”,怀疑诸如“孔融让梨”“愚公移山”等历史典故的道德价值,甚至将孔融让梨等同于道德虚伪,将愚公移山的精神阐释为固执、愚笨;更可怕的是大众传媒上的“故事新说”“英雄、伟人揭秘”,只考虑故事内容的神秘性与娱乐性,根本没有将其负面道德影响考虑在内,更谈不上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念的引导。
最近,笔者一直在思考,如果《喜》讲的不是善良的小羊战胜邪恶的大灰狼,而是狡猾的狼吃掉了善良的羊,或者小羊面对大灰狼也慢慢地变得邪恶,那会对这一代儿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边庆幸《喜》的制作者心存良善,一边又为当今媒体对许多故事的“新说”而担忧。我们无法控制大众传媒,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课堂。学生在校外接受的故事内容是随意的,而在德育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却可以为他们“精心挑选”道德故事,作为“善”的最后守护者。我们的德育课教师在道德故事的选择上必须严把“黑白之门”,为学生选择“善良的种子”,此乃天责。当然,重视故事内容的价值引导只是故事选择的大方向,而在具体的故事选择上,我们的教师拥有广阔的个人空间。
二、抓形象感染的叙事过程
儿童的道德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感性模仿。聆听道德故事,儿童的头脑中就储存了很多被社会判定为好坏或者对错的形象化例子,通过这些形象化例子,儿童能够从中逐渐形成道德判断。正如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里姆所说:“儿童的选择很少是基于正确与错误,而是根据‘谁使他同情,谁让他厌恶’的情绪,对一个儿童来说,问题不是‘我想成为一个好人(be good)’而是‘我想成为谁’”。[4]由此可见,故事对儿童道德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在于其寓含的“大道理”,而在于故事提供给儿童许多可以联想的“道德形象”。这些生动的“道德形象”可以明确地告诉儿童:好是什么样的,坏是什么样的。相对于“言之无物”的道德说教,儿童更容易接受这些可以联想到的形象。因此,道德叙事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这些“道德形象”更生动、有趣,更容易感染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和“理解”故事的情感场。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叙事者”的教师必须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角色的融入。由于小学德育教材已有很多精挑细选的图画和文字故事,因而,我们的教师很容易受到教材的限制而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外,故事的讲述只是简单的“看图说话”“课文朗读”。“叙事者”置身于故事之外,讲述一些似乎与己无关的事情,再生动的故事也会因此而失去“味道”。教材只是一个大纲版的“剧本”,它唯一确定的只有故事的“主题”,即通过这堂课要让学生学到的习惯、品德及价值观念,而编者提供的图画、文字故事只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向学生传递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师就不能仅仅成为教材的“朗读者”“传达者”,而应让自己成为这个“剧本”的“总导演”“总策划”,在自我角色上积极融入“故事”之中。我们决定不了故事内容,但可以决定让故事的主人公在什么样的氛围下出现。恰当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故事设定的情景中,更容易把自己与故事里的人物联系起来,在故事中寻找到自己所要模仿的榜样或禁忌。在氛围的营造上,教师还可以借助电子媒介,如播放一段与主题相关的音乐、图片、影视等。我们决定不了故事主题,但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加入“小插曲”,即教材之外的故事。这些随机插入的“小插曲”不能直接“拿来”,必须经过教师的重新理解和把握。一位美国六年级的教师在谈及讲故事时强调:“我没有对他们读这篇文章……我根据记忆中的大意重新组织了一下,我发现他们愿意以这种方式听故事。”[5]如此插入,是对一次课“道德形象”的锦上添花。同时,我们还可以让故事的讲述形式“各式各样”,比如让学生扮演故事里的角色、师生互换身份等。只有“叙事者”真正投入到讲故事这件事里,成为叙事的主导,才有可能带动“接受者”耳、眼、心的投入。
其次,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情感的融入。教师自我角色的融入只是让故事中的“道德形象”立起来,要想真正要进入学生的心灵,这些形象必须是“活生生的、带感情的”,其关键在于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情感的融入。只有教师情感的融入才能带动学生情感的投入,冷冰冰的故事讲述不会产生心灵的共鸣。故事是死的,它里面的主人公只是一个个不会发声的“娃娃”,他们(它们)需要作为“叙事者”的教师用自己真切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经历去理解和把握,体会“他们(它们)”的喜怒哀乐,然后带着激动、悲愤、崇拜或鄙夷的情绪去讲述发生在他们(它们)身上的事,让那些有关崇高与渺小、善良与奸邪的道理通过他们(它们)“演出来”。带着情感的故事讲述,使学生慢慢地置身于故事的情节中,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会因弱者的不幸而悲悯,因强者的暴虐而愤慨,因善良的胜利而欢呼,因邪恶受到惩罚而喜悦……一切自然的道德感就这样被激发起来了。记得《喜》的每一集都有这样的情境设置:小羊被大灰狼捉住,“羊落狼口”了。这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这时,很难有办法能把小孩从电视机旁弄走,这就是情绪带动。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讲故事时,做到这一点,何愁达不到德育效果呢!
三、弱道德教育的叙事目的
道德叙事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需指出的是,这一目的的达成是在道德叙事的过程中通过叙事本身引导学生融入故事情景,去感受、体悟与理解“道德形象”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带着强烈的道德教育目的,讲故事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一番所谓“大道理”的教育。最常见的是,故事讲述完后必定告知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或要学生归纳出所谓的“中心思想”“深刻寓意”等。此刻,对于正沉浸在故事情景中的学生来说,犹如警报突然响起,一切美好的想象突然被打破,又不得不面对教师的“问题”。原来,一切的讲述都是为了等待这一刻的到来。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对讲故事采取一种心理上的“预防措施”,即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去关注它在讲什么道理,有什么寓意。为了应付故事讲述完之后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寻找“答案”上,而对于故事本身的“喜怒哀乐”却没有关注。“为讲道理而讲故事”,故事里生动的“道德形象”由于过于强烈的道德教育目的而失去了那层包裹着它们的“糖衣”,道德叙事再次沦为道德灌输与道德说教。如此一来,学生如何感受得到故事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如何感受到“道德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履行道德的责任与义务是一种生命的快乐,张扬善念,泯灭恶念,是追寻人生的幸福”?[6]
需要指出的是,道德叙事的德育功效发挥并不主要依靠“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或之后的“告知”,而在于叙事过程中“叙事者”的叙事。如果故事本身讲述得好,引导学生进入了故事的“世界”,根本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地“道理告知”。因此,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为让孩子开心而讲故事。不要让一个小小的故事讲述承担那么多“责任”,不要让孩子们的满心期待再次落空。走下讲台,在孩子们耳边娓娓道来,与孩子们一起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那颗善良的种子就在那不知不觉中落入了孩子们的心田。仔细想来,《喜》之所以深受孩子们喜爱,并不像我们成年人“幻想”的那样,这部动画片传达了什么“邪恶战胜不了正义”这类的道德观念。这些是孩子们看不见,也想不到的。他们看见的、想到的是诡计多端的大灰狼是多么地令人厌恶,聪明可爱的小羊――会偷懒、会犯错、会不懂事,但最后都能“机缘巧合”地战胜灰太狼――是那么像自己。这就是高明的“讲述”,没有讲所谓“对与错”“正义与邪恶”的道理,没有宣扬要对孩子们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孩子们看得开心,听得愉快,而那道德余音却久久响彻在孩子们的脑海。这就是道德叙事的最高境界:所有的教育都暗含在叙事之中,看不到任何雕琢的痕迹,似有“清水出芙蓉”之感,又恰恰有“天然去雕饰”之结果。[7]一切好像与道德教育无关,却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爱因斯坦曾说,当把学校知识忘记完的时候,剩下来的就是真正的教育。当有一天,学生已经不记得故事的内容,却在不知不觉中实践了其中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叙事。给学生讲一些有关道德的故事,给他们留下一些关于善良、诚实、正义的美好回忆吧!不要让孩子们在长大之后回忆童年时,除了那个“羊与狼的故事”之外什么也没有!
参考文献:
[1]孙燕.德育叙事:关注德育事件的真实[J].思想•理论•教育,2004(1).
[2]洪明,龙宝新.道德叙事与学校德育[J].教育学报,2011(3).
[3][5][美]托马斯•里克纳著.刘冰等译.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17,75.
[4]Kilpatrick,W.Why Johnny Can’t Tell Right from Wrong:Moral Literacy and the Cas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M]. New York:Simon& Schuster, 1992:167.
[6]鲁洁.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J].教育研究,1995(6).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3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音乐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音乐知识、音乐技能、音乐欣赏、音乐表现等几个方面是音乐教学的重点,其中音乐欣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首先是声音听觉上的艺术,它最本质的功能是给人以美的熏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提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融入故事,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课兴趣小学生的思维是简单的,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凭着他们自己的感觉,依据他们自己的兴趣,因此,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欣赏乐曲内容时,应该在班级中先了解一下学生们的喜好,挑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兴趣的方面,并且欣赏的乐曲难度可以逐层递增。此外在欣赏课中还可以穿插故事以及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兴趣。
故事,一直都是小学阶段学生所喜欢的。在欣赏故事性、叙事性的歌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歌曲中的内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所表述的内容以及情感,进而从抽象到形象,提高学生的认识。例如,在欣赏《蓝花花》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先将蓝花花的事迹以小故事的形式给学生呈现,之后再让学生欣赏歌曲,让学生将听到的音乐融入到刚刚的故事情节之中,加强音乐感受,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欣赏《蓝花花》这首歌曲,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
当然,在音乐欣赏课程中,穿插多媒体教学,一般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给学生欣赏相关乐曲之前,在课前先将音乐中所会涉及到的音乐知识、音乐思想、音乐情感变化等方面,制作成带有音频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电教媒体感受到外界的音频,又能通过视觉看到对于乐曲的讲解分析,使学生能够入情入境,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这种多感官相结合的欣赏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的欣赏兴趣。
二、结合舞蹈,插入绘画,激活学生音乐欣赏课思维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其他的元素,激活学生音乐欣赏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例如,在欣赏民族乐曲的演奏的时候,教师先给学生讲解一下乐曲中的乐器,之后给学生欣赏一次乐曲演奏,并将学生划分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种乐器,当听到乐曲中某一种乐器演奏的时候,代表那种乐器的小组就可以站起来,运用舞蹈的形式表现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民族乐器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于音乐课的欣赏水平。
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喜欢涂涂画画,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通过耳朵倾听,还可以让学生运用画笔将自己所听到的画面画出来,进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欣赏《忆江南》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让学生运用画笔将歌词中所描绘的美景画出来,在学生画完之后,教师可以请1-2个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画的内容都表达了歌曲中的哪些部分。之后,通过女生唱词,男生哼唱;男生唱词,女生哼唱。男生朗诵,女生哼唱;女生朗诵,男生哼唱等方式,强化学生对于这首歌曲的理解,进而拓宽学生的欣赏思维,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水平。
三、知识简介,主题跟唱,开阔学生音乐欣赏课视野在欣赏课上,教师还可以运用知识简介或者主题跟唱的教学方法,来开阔学生的欣赏课视野。所谓知识简介的欣赏方法,就是教师在课程中,对教材中“人物介绍”“乐器简介”或者“音乐题材介绍”等,教师只需要对相关的内容简单的讲解一下,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这样有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积淀,为之后更好的学习音乐奠定基础。
主题跟唱,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跟着教师或者事先准备好的录音,逐句逐段的对主题进行哼唱,帮助学生积累一些优秀的音乐名家所作的音乐主题,拓宽学生积累音乐知识的渠道,开阔学生音乐欣赏课的视野。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音乐的欣赏课从根本上来讲,还是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设计,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以及意境,让课堂因为欣赏而变得精彩。通过不断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课程中的审美能力以及课堂参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静杰.“视觉音乐”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15):112.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4
关键词:声乐教学;合格人才;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30-01
一、中职开设声乐课的必要性
(一)学校课堂声乐教学及课外活动的需要
中职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真正符合幼师、小学教学的有用人才及社会团体的演艺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完成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能够胜任音乐课堂的教学能力。2.具备学校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和课外艺术教学能力。3.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4.具备中演艺人才的专业素质及思想素质等。
(二)社会音乐活动及教学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繁荣稳定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许多人希望能学到一些声乐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为。这种热潮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音乐人才和音乐爱好者,为我们的音乐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使音乐艺术走出了象牙塔,成为了普通劳动者家庭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声乐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往往会误入歧途,所以中职毕业的学生也可考虑担当一些课外学习班的辅导等工作,进行声乐教学,从就业的方面来讲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可以多渠道发展的道路。
(三)进行多元民族音乐文化教育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宝贵中智慧的结晶。声乐表演的思想性及艺术性都比较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他们的声乐作品的风格及表现也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乐曲的了解,感受不同国家及不同民族的文化。反之,我们也可以通过文化去真正体验音乐。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其民族文化广博,独树一帜,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乐,它们记载着民族的文化,国家的历史。通过教学中对一些民乐的学习,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及审美素质。我们无可韦言,通过对民族优秀歌曲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演唱技能,还能够理解民族音乐精神和了解世界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为以后的音乐教育及演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职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声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虽然多数中职类学校,开设了声乐主修及选修课,但是并未受到重视,开了选修课也只不过部分弥补了这些学生本应在中小学阶段就应该受到的教育。这样的课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热爱音乐,渴望在不同基础上全面而大幅度提高音乐素质的愿望。因为选修课通常为一、二个学期,教学内容各校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且同学们希望在此课程中获得知识的侧重面又不同,所以造成了虽然开设了选修课,但却因“众口难调”而收获甚微,并没有切实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音乐修养及演唱水平。
(二)近年来,社会上多种器乐考级活动,培养了一批有多年专业训练的器乐考生,给中职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生源,但声乐考生却未受重视。以二胡学生为例:有些学生进入学校就能演奏《豫北叙事曲》、《兰花花叙事曲》甚至《第一二胡狂想曲》等这类难度较大的作品。对待这样的学生,中职学校考虑到毕业、就业等问题,自然会以器乐学生为重,一些学校开设了民乐队、管乐队,故而声乐学生渐受冷落。
(三)社会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职业逐渐进入专业领域,专业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21世纪的音乐教育,应紧跟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实现教师、演艺人才的专业化。音乐教师应当像医生和律师一样,不但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艺,还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具体的音乐教育中实现教师的专业化。音乐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可能造就高质量,有效的音乐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教师。
(四)教材不足。例:从目前声乐教学的发展来看,练习曲的体系化有了进展,但仍然没有解决好,伴随着演唱技术的难度加大,教材的出版却没有及时跟上。从低到高纵观整个声乐演唱曲目便可发现,适合中职声乐教学,从初学到中级教程这一阶段的系列教材以及高级教程的教材一直不够系统化。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教师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就需要教师定期的进修
中职学校要定期对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行考核。教师要走在本学科的前沿,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经常与各学校进行业务交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2、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较高的技艺更应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教师的文化素养应该是极高的,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等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及在演唱时的处理,都应该是恰如其分的,符合时代及风格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多读一些文学、历史、美学的书籍,开阔自己的视野,结合所学知识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3、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
教师应该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本专业的执着,对学生的关心以及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当做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用满腔的热情和关爱来对待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对教学一丝不苟的精神,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业道德,它直接影响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二)在教材的使用上
1、对初学者所选用的教材,各调的音阶练习,用流行音乐或中外民歌改编的小型声乐作品。
2、对有基础的学生应选用的教材,在教材的使用上应本着有音阶练习,练习曲(有针对性的),有传统曲目与新曲目及流行音乐(中外民歌改编)的演唱,使学生能够大量接触各种练习曲有重点的学习几首乐曲,达到质与量的统一。
(三)在课堂教学上,教学法的改变,在课程的安排上可大课与小课相结合
第一、合理的分组。学习声乐的学生,由于入校时相互间的专业程度差异较大,故按学生的专业情况合理分组。
1、入学前未受过声乐训练的学生,可根据选修人数的多少分为5—8人一组。
2、入学前受过训练的学生,程度在中下等的学生,可分为3—4人一组。
3、入学前受过训练的学生,程度在中等左右的学生,可分为2人一组。
4、入学前受过良好训练的学生,程度在上等的学生,可作为主修,一人一节课。
第二,课程安排。中职声乐专业的学生主修课为两年,选修课为一年。
1、对待选修器乐的情况
第一学期:以器乐基本演奏法训练为主,学习所学乐器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选练中外简易小曲及练习曲。
第二学期:巩固基础知识,加强基本功的训练,选练中外乐曲及练习曲,(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加大练习曲及中小型乐曲的学习)。
2、对待主修课程的情况
可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授课。对程度较好的学生,除了加强基本功训练外,还应加大练习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作品,使学生走出校门还能很好的发展自己的专业并能够很快进行教学。
3、加强合唱演奏的学习,每周可开设两次课(每次两到三节),在曲目的选择上:可选一些小型的中外音乐作品,也可选用学生自己创作或改编的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及实践能力,合唱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合唱的编排及合唱的训练。使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到学校及社会中能够进行合唱的辅导及普及音乐教学工作。
综上所诉,在中职进行声乐教学的研究,使它能够与幼师教学及社会的需求相联系,培养出合格的综合型音乐教学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如何让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更深层次的去研究和讨论这方面的经验和理论,是今后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只有深入的研究教学,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校音乐教育及社会需求的音乐人才。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5
【关键词】心灵感悟;小学音乐;音乐审美;欣赏享受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教学者应该做到:假如音乐是清泉,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就让它烧得更旺。让学生更好地接触音乐,更多地参与音乐,用心灵去感悟音乐,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新版《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体现在: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及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表明要以音乐审美价值为核心,使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感,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达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的目标,也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感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育是基础性的又是终生性的。小学音乐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不同音乐的欣赏,能够培养其优良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感受和鉴赏是学习音乐的必不可缺的部分,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即注重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审美欣赏音乐,学会用心灵去感悟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培养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取多种课堂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鼓舞学生勇于发表对所听音乐的感受和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会用心灵感悟音乐,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
一、用语言唤醒音乐情感
言为心声,人类通常用语言来表达情感,教学语言作为沟通音乐作品的桥梁之一,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帮助学生更为顺利地感受到音乐中情感的抒发和表达,便于孩子们理解。
(1) 用语言展现音乐文本
音乐文本即歌曲的歌词。优秀的歌曲大都赋有优美的歌词,歌词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曲的质量,歌词也起着抒发歌曲旋律,表达情感的作用。例如《小宝宝睡着了》中的歌词:小宝宝,睡在摇篮微微笑,摇篮像只船,妈妈轻轻摇,摇啊摇啊摇啊,一摇一摇睡着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歌词,引导学生们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中,在聆听演唱中感悟歌曲内容。
(2) 用语言引人入胜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通过不同形式语言的引导,让学生投入到音乐情境当中。如描绘化的语言,能够让孩子在优美语言的刺激下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借助通感效应达到与音乐作品的呼应,更好地进入音乐情境。比如学习《月夜》时,可设计如下教学语言:夜幕悄悄降临了,晚风轻轻地吹着,星星眨着眼睛,月亮妈妈望着小宝宝们,好像在说睡吧,睡吧,宝贝,做个美梦吧。接着可以播放音乐,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音乐中去,用心灵去体验品味音乐,体会音乐的宁静、柔和与甜美。
(3) 用肢体语言活跃气氛
古语有:言之不足歌以咏之,歌之不足舞以蹈之。可见,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也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自己首先要置身其中,或喜或悲,陶醉于中,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享受,学生可在教师肢体语言的暗示下,潜移默化地领悟;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对音乐情感的了解,如手脚并用,唱跳结合等。让学生用心灵感悟音乐并做到体有所动,动有所得,心灵感应,身心参与,收获无穷。
二、靠视觉点燃音乐情感
视觉与听觉是相通的。古代名曲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若不是作者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是很难创作出这些千古绝唱的。因此,聆听音乐时,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可以帮助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积极体验,让学生在逼真的视觉情境下点燃音乐情感,获得美的感受。如欣赏《森林水车》这一名曲时,教师可以展示出各种水车的图片,让学生熟悉水车并产生对水车的喜爱之情,随后展示出森林中水车旁的小动物和花草的图片,同时播放《森林水车》的音乐,让孩子在视觉的直接感受下,引发内心情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中欢快、充满朝气的情感。
三、设情节释放音乐情感
情节是吸引人,激发人内心情感的重要要素。充满幻想的小学生们对故事情节更是钟爱。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设计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清洁化教学,让学生在富有戏剧性的情境中更好的感受音乐。同时,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都蕴含着美丽的故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有关梁山伯与祝英台间的感人故事,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也有着小英雄的抗日故事……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设置,让学生们置身情节当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更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学生得到了身临其境般的音乐体验。
综上,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音乐能拨动人的心弦,打动人的心灵,给予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激发人内心的潜能。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给予学生美的熏陶,让学生能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
【参考文献】
[1]孙清.《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之经验》,陕西西安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6
自建校以来,我校秉承“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课为本抓创新、以人为本求发展,以校为本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致力于课程建设、资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校本教研和评价体制改革,建立了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着力点的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制度和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创新了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大了课程和资源建设的力度,走出了一条有天门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
一、落实课程计划,狠抓课程资源建设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和湖南省颁布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并按规定把班额控制在50人左右,均衡编班,均衡配备师资,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校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非常注重作为国家和地方课程补充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
一是让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研究、挖掘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内涵,发现其优点和不足,适时予以增补、删减、重组,增强其功效。校长主导开发了学生劳动实践教材《开心农场之蔬菜种植篇》,并根据校本课程国学课的需要自主编写了《天门小学国学读本》。
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整合大自然、社会、学校教育资源,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是鼓励教师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把学科知识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石成老师的市级课题“民族体育活动与学校体育课程的整合研究”,从体育的角度把民族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学校体育课程整合起来,从而充实了体育教学体系,有效增强了学生体质,还弘扬了土家族民族文化。他的录像课《高脚马》作为永定区优质课送省参评获省一等奖。杨吉高主任的省级课题“土家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把土家族的民间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渗透,让学生从小认识、感受、掌握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涵。如为了让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张家界民歌”“桑植民歌”这两朵奇葩在校园绽放得更加灿烂,成为一道有特色的亮丽风景,音乐教师每学期用2~3课时教唱民族歌曲,保证学生每学期学会1~2首。下午上课前的唱歌时间以民族歌曲为主。这样面向全体,扎实普及,创设校园“班班有歌声”的文化氛围。
四是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以项目制形式进行特色课程建设。每个项目由1~2人负责执行,由负责人再组建开发机构,学校给予人、财、物等资源支持。具体开发方式:
①利用录音录像等方式将讲课内容或过程电子化和文本化;②收集教案、课件及其他教学内容,分类编辑成电子文档;③学期末编辑成册(有索引、目录、页码)并上交教务处存档。开发项目有导读(胡玉琴)、国学(覃正军)、数学素养(楚得妍)、土家族文化(杨吉高)、体育游戏(石成)、课本剧/绘本剧(周玲玲)、传统节日活动(周玲玲)、舞蹈(范金霞)、合唱(李迎春)等。项目内容有教材、教案、课件、教学素材、评价体系等。
二、狠抓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核心所在,所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成为我们研究和行动的重中之重。根据我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我提出了“问题驱动五环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以问题构建和解决为核心,以“预学―导学―自(互)学―研学―练学”五个环节为课堂呈现形式构建起来的导学模式。问题驱动:即问题引导学习。根据知识迁移和学生认知的规律,以教学内容为凭借,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构建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让学生在成功解决问题的愉悦体验中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点拨和引导,学生始终觉得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所以其学习兴趣会一直保持高昂的状态,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学效果。模式的构建极大地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保证教研时间,我们推行了研讨课制度。每门学科利用半天时间专门研课、听课、评课,尤其是评课,给老师充分的发言时间,保证了教研效果,教师在活动中受益匪浅。同时大力推行行政观课制度:从每学期的第二周开始每周一第一节听课,第二节评课,第三节开行政会。由于有全体行政人员的参与,保证了研讨质量,也使得我校的课改进行得有声有色,成效斐然。张海燕老师参加全省小学数学教师演讲比赛获省一等奖,杨爱国、刘平静、昌奇锦老师参加全市创新教学赛课均获一等奖,楚得妍、昌奇锦老师参加全省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均获一等奖。全校全年有20余篇文章在《湖南教育》《教师》《张家界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所获论文、课件奖励更是不胜枚举。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经典伴孩子成长,让孩子扎下良好的德行之根,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养特长、发挥潜能”,我校还开办了“伏羲”班。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实施都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每天都有书法、武术课,语文不用现行教材,而改为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古文,一到三年级不再有考试。现在孩子写毛笔字有模有样,还能打几套拳,在家礼仪规范,深受家长欢迎。
三、搭建高效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课程改革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因此,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础。基于此认识,我校提出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共同提高”的教师培训思路,在培训中实践,在实践中培训,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建立培训体系,确保培训规范有效。一是成立培训机构。为了确保教师培训工作规范有效,学校成立了教师培训工作组、专家指导组。我亲自任工作组组长,主持培训工作,建立了“校长室―教研室―教研组”三级管理体制,为培训提供了组织保障。聘请教育教学专家为指导组成员,每学期固定时间来校讲座、指导,保证培训的方向和实效。二是建立培训制度。为保证培训科学高效,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建立了讲座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示范课公开课制度等。三是丰富培训形式。每学期既延请专家到校讲座,让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解疑释惑,又抓住国家培训的各种机会,每年派出大量教师外出学习,接受新鲜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开阔视野,回来又以讲座或者示范课的形式与同伴交流,共同提高,取得一人学习全体受益的效果。
我本人参加了湖南省小学名校长培训,从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提升了专业水平,并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成效显著。同时学校还拨出专项经费大力开展校内培训。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开展阅读系列活动,为每位教师购买了《论语――于丹心得》和《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书籍,然后集中交流学习心得,这样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本职工作。
同时,还加强了计算机应用培训。每周五上午,都会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操作培训。目前,我校教师基本上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独立制作课件,会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提高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教师结对”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一至三名新进教师,要求每月都上“示范课”“研讨课”“讨教课”,让刚进入我校的教师尽快适应环境,课堂教学水平有质的提高。“名师工程”则力求培养出一批教学骨干、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以丰富的活动促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特长,除了利用课堂这一传统阵地外,每天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对学有专长的学生进行素质拓展,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学校的设备资源优势,开办各种兴趣爱好班,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目前,我校设置各种特长培训功能室20多个,配备总价值180余万元的各种器材,建立了完善的特长培训机制,开办了英语、美术、航模、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舞蹈、各种器乐、合唱队、手工制作等二十多个特长培训班,每年培训学生达8000余人次。为了提高和扩大“土家文化进校园”的效果和影响,传承张家界市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针对学生对“土家文化”的喜爱程度及艺术表现力,按照低、中、高年级组组建了3个土家民歌合唱团;组建了腰鼓、打击乐、古筝、笛子、二胡等民乐团;组建了土家武术、土家硬气功等体育团队;组建了土家花灯、土家摆手舞等表演团队;建立了手工编织、土家刺绣、土家蜡染、土家沙石画等绘画兴趣小组。2013年12月30日,集土家武术、土家花灯、土家龙灯为一身的《天门稚子闹花灯》舞蹈节目,参加“张家界市中小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节目展演”,荣获市级节目展演第一名。2014年6月,二年级小朋友表演的《土家摆手舞》舞蹈节目,为市区领导、部分家长、全校师生进行了汇报演出获好评。2014年8月,土家《勃尼茅古斯》舞蹈节目,在中心广场参加张家界市“欢乐潇湘”节目展演,获市级一等奖。
二是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我们的大课间活动共由“七彩阳光”“童心舞动”“阳光校园”“土家摆手舞”“土家茅古斯”“土家花灯”六部分组成,有效增强了师生身体素质,传承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土家民俗文化。学校被张家界市教育局授予“张家界市青少年艺术人才培训基地”和“非物质文化传承重点学校”等称号。同时还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了“包粽子比赛”“包叶儿粑粑”“中秋月饼品尝会”“端午食品品尝会”“闲置物品换购会”等活动。
同时大力推行深耕阅读,营造书香校园。各班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和教室图书柜继续坚持“晨诵午读晚省”活动,并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进行导读指导。各班利用两种方式每月更换图书柜的书籍,一是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二是要求学生自行购买。要求学生利用早上到校时间和午读时间进行阅读,周末还可借阅图书柜的书籍,保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语文老师要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讲故事,每周三次,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锻炼的机会。校本课程依然开设国学(背诵)、导读(阅读,可到阅览室阅读)、书法三课。国学为周三晨读与最后一节课,背诵完的学生可到覃主任处申请考核,过关者可佩戴国学小博士胸章;导读为周五最后一节课,可带领学生在阅览室或图书室看书,学生看书达一定量者(标准由导读项目组制定)由教师认定为“故事大王”,可佩戴胸章;书法为周二上午最后一节课。各班要结合各种纪念日和节日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主题阅读。各班每年上交一本阅读成果集,并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评比,同时学校汇总优秀成果结集成书,名曰《天晓》。
五、狠抓校本教研,创新研究形式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形成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机构,开展“听、说、评”“研讨、示范、竞赛”课系列教研活动。由教导处牵头,引领与督促各教研组、备课组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活动做到“五定三有”,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定中心发言人,有对照、有重点、有总结,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针对教学实际,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激发教师教研热情,结合区教研室安排,参加示范课观摩活动,努力提升教研水平。
二是教育叙事研究。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再加上自己的反思,改变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话语方式,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和进入研究状态,然后再向案例研究转变,这样逐渐把教师引上研究之路。我们以QQ群和群论坛为平台,让教师们把自己对教学实践的所思所想发表在QQ群论坛里,教师之间相互点评,学校也进行点评,并每月进行评选,优秀稿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推荐发表。学校每月再把优秀稿件结集成《教育教学叙事专刊》,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我手写我心”的热情,稿件数量和质量也稳步上升。
六、推行绿色评价,创新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