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诚信教育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诚信教育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诚信教育课件

小学生诚信教育课件范文1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加强语文教学兴趣预设,并着力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情趣,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力抓手。

如果我们周围的事物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就会熟视无睹,语文学习也是如此。但如能巧妙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的兴趣,要有领先的意识、创新的思维、灵活多样的方式:

一、关心爱护学生,拉近师生距离

学生离开家人,心理上有一定的缺失感。教师要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心、爱护他们,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触到老师的温暖,从而让他们消除一切心理障碍,产生对老师的信任、依赖。这样才能建立融恰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形成亲近喜好效应。比如:学生有病,热心地去看望,主动联系家长,或亲自带学生去就医;学生生活上有困难,从经济上给以一定的帮助;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主动地进行公正的调解,还要倾听学生的心声等。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老师可亲可敬,是师长又是朋友,你所带的课程学生才会有兴趣学。

二、设计新奇巧妙的导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进入课堂,按着陈旧不变的步子,照老一套的模式进行语文教学,当然是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注意力严重下降。反之,如果上课开始,教师能设计出巧妙新颖的导语,或激情四射、或制造悬念、或提问设疑、或新奇的故事等,这将会深深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出探究学习的动力。如学习《最后一片叶子》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生命是珍贵的,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乔安西病情沉重,奄奄一息,窗外的最后一片叶子是她生的希冀,寒风与冷雨的摧残,没能让那片叶子飘离枝头,使她获得了战胜病魔的勇气。而为了那片叶子的不逝,一个普通的画家贝尔曼在雨夜中以全身的精力创作了最动人的画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乔安西的重生,这是多么憾人心魄的精神。下面我们来了解《最后一片叶子》讲述的动人故事,感受它体现的伟大精神。”这样的开场使学生的情绪得到了感染,引起了学生的高度注意力。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预先设置并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感同身受,以引起学生的情趣和情感体验。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思想,而这种探索思想又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情绪的调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上可展示图片,播放音乐、视频,用风趣幽默、富于感染力语言引入故事等,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刺激他们的情绪,使学生感同身受,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有计划地大声朗读课文,也能起到激发学生情绪,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作用。在整体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以便更深入地把握人物形象。这将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去感知作者的表现力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学到了知识,培养了情感。

四、不吝惜对学生的称赞与期待,使学生内心深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作为人都有得到他人肯定、认可的期许。我们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美好的期待,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喜好、认可将影响到学生成绩的进步、智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吝惜对学生的称赞,用发现的眼光,通过眼神、手式、语言肯定、称赞学生。使学生内心深处体验到成就感,从而产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

五、大力开展大语文教学,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诚信教育课件范文2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构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因此,高校要深入教学改革,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有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1.1创新研究与创新课程的现状

创新就是创造,创造也就是创新。创造学被列入大学教学内容当首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该校在1948年即开设了“创造性开发”课程。1949年,奥斯本在布法罗大学开办了“创造性思考”夜校,致力于推进创造教育。之后,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著名大学以及许多军事院校、工商企业等,也都相继开设了创造学及有关创造活动的训练课程。

1980年前后,上海交通大学的许立言把创造学引入我国大陆。1980年,创造学最早移植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便在其他高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1994年,中国创造学会在上海成立,随后又成立了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

1.2创业研究与创业教育课程的现状

创业研究的兴起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国外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最著名的是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我国国内近年来大学创业教育也迅速发展。2002年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9所高校试点创业教育。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制定了KAB项目的推广规划,计划在2010年以前将该项目推广到全国2000所高等院校,培训师资1万名,使至少50万名学生免费学习KAB课程。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

首先公共基础课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不分专业、不分侧重。目的是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技能、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等。创业能力,包括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以及开创某项事业、策划某项活动或推广某项产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等。笔者认为这类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为创业奠定基础,对更好的就业也会有所帮助。这是一门素质教育的课程,目的是培养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大学生,无论创业或就业这种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教师通过课堂作业、小组训练、考核作品等模块中选拔种子选手,有创业意愿,且具备较强创业素质的同学作为金字塔中间力量,进一步专项训练(SYB项目、专家培训、创新创业选修课、大赛等),通过专项训练,提高和加强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真正创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专项训练,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创业知识与能力,并且已经拥有比较成形的创新创业项目,从中选拔一批具有孵化潜能的学生团队,入驻孵化器,由校内老师和校外创业导师共同一对一进行指导,通过省级、国家级大赛或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帮助学生项目真正落地。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集中资源,产出较高,持续性强,为高校从创新创业教育到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体可分为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包括环境与氛围的熏陶,第二课堂的开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看似无课,实际上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植入与开发是潜移默化的。这部分内容需要高校宣传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社团各部门的配合实施开展。显性课程主要分为四类:公共必修课、选修课、网络课、专业型课。公共必修课由创新创业教研室作为通识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课和网络课由创新创业教研室针对具有创业意愿或创新创业能力较强,拥有项目团队的学生开设;专业型创新创业课程由各学院自行安排,可穿插在一些专业课中开设。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育教学创新;人人都要创新,人人都能创新,教师创新也不例外;创新需要学习再学习,努力再努力,教学创新也不例外。创新永无止境!

参 考 文 献

[1] 彭文博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课堂教学,2010,1(4):55-57.

小学生诚信教育课件范文3

【关键词】生命观 生命教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2-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自闭、自残、网瘾等各类“生命困顿”问题的频频报道,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根据资料估算,高校大学生自杀及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率高达1/10万。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居于一切教育的核心地位,其宗旨是为了帮助个体科学地认识生命、智慧地敬畏生命、理性地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健康成长。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使生命教育成为富有成效、最有长效的教育。

1.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现状,笔者于2012年9月至10月对广西5所高校的大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1份,回收率为98.501%,其中有效问卷590份,有效率为98.33%。采用自编问卷《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分“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认知”、“生存技能与安全意识”、“对《生命教育》课程选取内容的看法”四个维度,共30题,笔者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当前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1.1对生命现象的理解。生命是人存在的物质载体,是人存在价值的基础,是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表现,更是人履行个体权利和义务,实现生命价值的社会角色,因此对生命现在的理解程度体现了大学新生对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正确认知。调查显示,在“对于死亡现象,你接纳的观点是?”的选择中,选择“人在这个世界消失,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了”、“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人能死而复生”、“对于生死这么复杂的问题,目前我还参悟不透”的比例分别为19.75%、52.42%、2.66%、25.16%;在回答“遇到生命的挫折和委屈,陷入困境,你是否有过自杀的想法?”,选择“经常有”、“偶尔有”、“从来没有”的比例分别为1.43%、14.17%、84.37%;在回答“当遭遇别人的严重冒犯时,你是否有过杀死别人(让他消失)的念头?”,选择“经常有”、“偶尔有”、“从来没有”的比例分别为1.403%、11.75%、86.85%;在“你认为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是?”的问题中,选择比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就业压力大,看不到前途”、“生活压力大,经济太贫困”、“失恋受到打击想不开”,各占35.42%、20.77%、16.20%。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部分大学新生对生命现象的认知是积极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1.2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调查显示,在回答“你喜欢自己吗?”的问题上,选择“很喜欢”、“比较喜欢”、“一般”、“不太喜欢”、“非常不喜欢”的分别有47.49%、32.96%、17.30%、1.76%、0.36%;问及“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你会如何表现?”时,回答“相信自己的能力,下次会做得更好”、“无所谓”、“感到自己蠢笨无用,永远都做不好事情”的分别有92.17%、4.75%、3.04%;在回答“你了解自己吗?”时,选择“很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不太清楚”、“非常不清楚”的分别有26.18%、44.17%、23.37%、5.41%、0.87%;在“下列因素中,哪一个对你形成对生命的价值的看法影响最大?”中,回答“自己的性格”、“社会中的各类现象”、“学校教育和帮助”、“父母及家庭的影响”、“朋友和同学的影响”、“男女朋友的影响”分别有41.93%、25.54%、4.45%、23.28%、4.75%、1.02%;回答“你如何看待目前的生活状态”时,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分别有16.86%、45.40%、31.98%、4.87%、0.90%;问及“你是否对人的生命和生命价值进行过思考?”,回答“经常思考”、“偶尔思考”、“一般”、“从不思考”的分别有47.57%、44.59%、7.17%、0.63%;问及“你对自杀的看法是?”时,选择“自杀是自我生命尊严的践踏”、“自杀是对亲人、朋友的背叛”、“当生命已经没有欢乐而言,自杀是可以理解的”分别有79.85%、15.06%、5.08%;问及“对于人的生命比动植物生命更重要,你的看法是”时,选择“非常正确”、“无所谓”、“不正确,生命应是平等的”的分别有15.12%、7.47%、77.41%。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学新生大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自我成长和学校教育、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的生命观形成过程起来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规范地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的理性认知有积极意义。

1.3生存技能与安全意识。调查显示,在回答“当遇到火灾、地震、溺水、车祸等天灾人祸时,你的状态是?”,选择“能很好地进行自救和他救”、“等待他人救援”、“无法自救和他救,只能等死。”的分别有84.55%、14.94%、0.48%;问及“你懂得通过饮食、锻炼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吗?”时,回答“非常了解并常付诸与实践”、“比较了解”、“一般”、“不太清楚”、“非常不清楚”的分别有24.60%、30.19%、37.87%、6.69%、0.66%;问及“请评价自己的生存技能”时,回答“非常强”、“一般”、“非常差”的分别有29.92%、68.26%、1.82%;问及“请评价自己的安全意识”时,回答“非常强”、“一般”、“非常差”的分别有52.39%、47.01%、0.60%。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仍有一部分大学新生应对挫折能力较弱,生活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没有明确目标,也不愿意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4 对《生命教育》课程的看法。调查显示,在问及“你认为我校是否有必要对新生开设《生命教育》类课程?”时,回答“非常有必要”、“一般”、“完全没必要”的分别有83.28%、1.53%、0.14%。在问及对高校《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的选择中,按重要程度排序的结果分别是:溺水、逃生、用电等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发展与关怀教育;突发性伤害教育;交通、消防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生命教育概论;性与婚姻伦理教育。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学新生对开设《生命教育》学科课程有较高的需求,并对课程开设内容选择上倾向于关注生命安全、生命健康、尊重生命的部分。

2.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我国中小学已经普遍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高校仍是生命教育的“遗忘角落”:高校大多仍以讲座或者报告形式开展生命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在生命教育的内容、层次、形式等方面还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构架;其次,生命教育的实施只在公共基础课哲学中设计人生观的内容,过于抽象和理想化,对大学生没有真正起到实质作用。因此,重视生命关怀教育,通过独立设置《生命教育》学科课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命,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的新课题,作者结合大学新生生命观的调查对《生命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探索。

2.1《生命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科学生命观为导向,完善课程目标。《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应倡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这是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科学生命观。生命教育的思想正是来自于对这样一种社会、人的心理状况的关注和反思的结果。因此,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宗旨和目标仍然要立足于生命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导向下帮助大学生全面提升积极心理品质,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获得丰盈的生命质量,最终使学生享受幸福。

2.2《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以生命为主线,科学选择教育内容。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在《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如何选择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又能解决学生生命问题的教育内容。当前的《生命教育》课程常常选择“死亡教育”、“自杀预防”等较为沉重的主题,但是忽视与学生生命意义更为相关的生命认知、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促进、获得幸福等主题。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应该以生命为主线,选择贴近学生的需要、又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紧密联系的教育内容,教给学生生命的知识、向学生展现生命的美好,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以此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实践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当学生意识到生命教育的内容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存在联系时,就会产生较强的对生命尊重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发有意义和积极的思考。

2.3《生命教育》教学方式。以互动体验为主,改革教学方式。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由于缺乏课堂互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生死意识等知识的理解上,忽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受到良好的启迪。大学生都已基本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生命的历程、生命意义等都有一定的认识,生命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每一次的生命教育实践中都是学生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的过程,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教学方式,在课上开展互动教学,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庞秋月.大学的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J].福建论坛,2008,(4).

[2]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8).

[3]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2):126-125.

小学生诚信教育课件范文4

一、构建符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的体系化课程

我院二级学院根据各个专业实际和培养目标,利用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在第二课堂开展法治教育。

专业性院校法治教育课程需要在教学设计、教学教法上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上课时要将传统授课方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改变法律课堂严肃枯燥的教学氛围,营造轻松活泼的情境;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选择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新观点、新案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法律知识和案例结合在一起,防止教学语言枯燥乏味。二是注重课程的专业性、前沿性。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及时反映这些学科专业的新动态,适当运用翻转课堂等方式回应互联网时代对传统教学的挑战。在教学中兼顾专业学科的研究进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增加不同观点的争鸣。三是课程考查方式的科学性、灵活性。例如在期末考试采用非书面形式,运用模拟法庭和小组辩论形式完成考试,或者采用书面考查形式,题目由案例讨论、话题论述等题型构成,力求多角度考查学生水平。

二、“校地校企合作基地+专长”凸显法治教育现场感

突破专业性院校的范围限制,校园内外紧密结合拓展教学场所,在专业实践基地或者作品设计环节等完成法学教育,让法律成为“活生生的法”,让学生时刻浸润着法治精神。

专业性院校可以发挥优势,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实际,通过举办主干专业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丰富多彩活动来普及法律知识,例如,创作和法治主题相关的艺术作品等,用形象化、生活化的方式更多地开展法治教育。

专业性院校一般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设立相应的社会实践基地,这些社会实践基地为法治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学案例,实践基地的导师可以将社会实践和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法律知识手把手交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学法用法的氛围,并且将课堂中学到的法律理论知识和自身专业联系起来,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结束后进入社会教育阶段,将更多地投身到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中,强化法律保护的意识。

三、增强法治意识,将法律转化为维o学生权益的有效工具

小学生诚信教育课件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改革

课题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德育专项课题,课题编号:DGW1516ACX024,课题负责人:张敏。

【分类号】G717.38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的有用性成为高职院校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1 新疆高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偏离实际需要

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这其中,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实践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而现阶段,新疆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偏离实际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指导偏离实际。首先,没有对学生特点、特长进行系统的分析,导致不能以最科学合理的角度引导学生择业,违背了课程教学的初衷。学生无法清除的了解自身的长处,导致逐渐失去自信,给自身的定位不准确,影响今后的就业状态。(2)没有结合真实的市场岗位从业需求来进行培训,实践教学内容也和真实情况不吻合。如岗位技能培训,培训的技能根本不适用于岗位需要。(3)职业规划指导过去理想化,没有站在现实职场之上,并且实用性较差,制定的许多阶段目标难以实现[1]。

1.2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多数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1)实践活动单一,并缺乏有用性。如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实践活动就是模拟营销场景。但模拟出来的营销场景和真实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在模拟场景下,锻炼不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对突发状况的把控能力。(2)缺乏和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许多新疆高职院校没有好的渠道来分配学生实习岗位。如商务英语专业,院校把实习生安排在四、五星级酒店,虽然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被进入行政、管理等部门,但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没有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2]。

1.3教学模式有待转变

在新疆多数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据课堂的主导位置,这就造成学生是属于被动的接受知识、技能。具体教学模式有待转变的地方有以下几点:(1)学生缺乏自主性的学习。实践教学难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过于消极。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学生主导地位的缺失。(2)实践教学中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一些教师甚至不去问学生到底懂没懂、理解没理解所较内容,没有建立起师生平等的、友好的关系,必然造成学生对老师的抵触心理,学生在实践中出现问题或不懂之处甚至不去询问教师。这种教学模式下,难以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2 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2.1教学内容结合实际需要

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开展首先需要结合实际需要。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积极开展各专业就业前景分析,让学生对本专业未来就业岗位、发展进步空间等各类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2)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充分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和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特点、特长,为学生做出正确指引,帮助学生选择最合适自身的就业岗位。(3)组织学生深度走入企业,了解岗位各方面素质需求,如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各类专业技能等,在此过程中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实践课程中不断完善[3]。

2.2优化实践教学方式方法

优化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建设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并不断提高实践活动的有用性。如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实践活动形式很多。如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千元经费,比赛哪个小组一天之中赚回来的钱最多。这种实践活动开展只是一种思路,不能把实践局限于学校、教室下的模拟环境,只有走出学校,走入社会,真实体验实践过程,才能发挥实践的作用。(2)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扩展毕业生实习分配渠道,提高毕业生实习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3强调实践教学中学生主导地位

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教学,必将提高实践效果。应该不断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应该摒弃过去形势下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去做、去想,对于学生不懂得问题在进行解答。其次,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课堂和实践活动过程中良好的互动氛围。在沟通交流及互动中,不断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3总结

过去形势下,新疆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存在偏离实际需要、教学方法落后以及教学模式不适用等问题。想要改革实践教学,就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了解学生、岗位和市场的需要,并且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实践的有用性,才能积极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继平.专家观点: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J].中国教育报,2010-04-03(3).

[2]黎良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创新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