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商直接投资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商直接投资案例

外商直接投资案例范文1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政府选择

一、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我国就业人数:统计资料分析

充分就业是世界各国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因此,世界各国以及一些国际经济组织特别重视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影响的统计,依据统计数据来反映本国和世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就业状况。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统计,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的雇员大约有5400万人。这个数量与1985年的2200万人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即便是与1998年的3600万人相比增加幅度也比较大。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的子公司直接创造的就业比较稳定,比如1985年和1995年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子公司直接创造的就业数量均为1500万人,到了1998年才有了一定的提高,达到1700万人;而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的子公司直接创造的就业增长却非常迅速。1985年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的子公司直接创造的就业数量为700万人,到了1995年这一数据变为1500万人,1998年时达到1900万人。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中方从业人数,是由国家统计局每年进行统计和公布的。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资料来看,随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的不断增加,外商投资企业中的中方就业人数也是随之不断增加的。2003年末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的863万人与1985年末的6万人相比增长了140多倍。从静态角度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相当低,对就业的直接效应很小,但从动态角度来看,其发展变化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是1985年的90多倍。

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统计的跨国公司对全球就业量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量的影响,首先是统计口径过大和过小。口径过大是指统计数据不仅包括了直接就业创造量,而且还包括了转移就业量,即原有企业转移到外资企业的就业量;口径过小是指统计数据没有包括外商直接投资的间接就业创造量,即外商直接投资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而产生的就业机会。其次是统计中没有减去就业损失。统计数据中没有剔除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而产生的就业损失量和挤出量,如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后的裁员、把我国企业排挤出市场造成的失业量等等。如果从现有统计数据中减去转移就业量、就业损失量以及就业挤出量,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贡献绝对没有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字那样显著。可以说,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统计资料的不完善,使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不能客观、真实地反应出来。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一个综合分析框架

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只有构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才能真实、客观反映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就业影响。1.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创造效应。就业创造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增加新的生产能力,增加就业人数(直接创造效应),或者带动了前后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间接创造效应)。

从直接就业创造效应来看,首先,直接就业创造效应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讲,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进入我国:一种方式是并购,即通过收购或兼并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另一种方式是新建企业,称之为“绿地投资”,即在东道国新建企业(没有包括合资和合作企业,只指独资经营企业)。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不同,其对直接就业的创造效应也有所不同。新建企业可以直接增加生产能力,因此可以直接创造就业机会。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主要采取了新建企业的方式,2002年外商新建企业投资金额占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总额的60.15%以上,所以外商投资新建企业对我国的就业贡献较大。外商投资并购我国企业在短期内并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因而其在短期内不存在直接就业创造效应。其次,直接就业创造效应与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和投资结构有着一定的相关性。有研究结果表明:国际直接投资对第一、二产业的就业起到了负面作用,而对第三产业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我国就业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就外商直接投资的间接就业创造效应而言,无论是新建企业,还是并购企业在理论上来讲都是存在的。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我国企业生产的投资品的购买有限,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与其相关的前后向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也极为有限,因而创造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统计数据,因此无法用精确的数据表现出这种外商直接投资的间接就业创造效应的强弱或大小程度。

2.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损失效应。就业损失效应主要是指外商直接投资并购我国企业后,在重新整合、重组的过程中,精简人员而导致的就业人员就业机会损失或丧失。从国外企业并购案例来看,这种就业损失效应不仅存在,而且是严重的。1998年,美国参与国内和跨国并购的公司裁员多达73000人,占美国当年失业人数的11%。

我国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累积了大量的冗员,这些冗员有的以显性失业状态存在,有的以隐性失业状态存在。外商投资企业都是讲求效率的,所以并购我国企业后,不仅要把大量的冗员释放出来,而且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对劳动者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还要把达不到这种要求的人员释放出来。另外,还由于岗位的压缩,编制的减少,使本来可以就业的人员也被释放出来,从而使他们失去就业岗位。因此外商投资并购我国企业后,就要把大量的闲置人员以及素质较低的人员以及必要的原本可以就业的一部分人员从原有的就业岗位上剔除出来,形成规模较大的就业损失效应。尽管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但是外商投资并购我国企业的案例并不少。此外,从外商投资并购我国企业投入的资金来看,尽管在2002年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只有5%,但是它所形成的就业损失效应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并购我国企业将会加剧我国的就业压力。

3.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挤出效应。就业挤出效应是指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为了和外商投资企业开展竞争,国内企业不得不减少就业人员,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或者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激烈竞争,使国内一些企业倒闭破产,从而导致许多就业者失去就业岗位。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以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减员增效”。这一口号的提出主要是为了适应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我国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除了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外,更重要的是外商投资,特别是具有资金实力、技术实力的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应对外商投资进入后的激烈竞争,国内企业不得不以“减员”的方式来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同时,为了和外商投资企业竞争,我国企业还可能对企业的原有设备和技术进行革新,这样也可能排挤出大量失业人员。同样,我国企业为了与外商投资企业竞争,投资的新项目一开始就采用新设备、新技术,这样的新项目所能吸纳的新增劳动力数量相对减少,所以投资扩张对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作用是微弱的。此外,那些经受不住外商投资企业竞争的国内企业可能停产、倒闭,也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

4.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转移效应。就业转移效应是指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企业的合资或合作,使那些停产和濒临倒闭的企业得以挽救,从而转移了从业人员的就业。大家知道,与外商合资或合作的国内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有一定“问题”的企业。如果没有外商的合资或合作,这些企业可能被市场淘汰,企业中的就业人员就可能转变为失业人口。正是因为外商的合资或合作没有使这些企业倒闭,从而使就业人员的就业机会得到了挽救。需要指出的是,外商直接投资挽救的就业人数是原有企业就业人员的一种转移,并不是新增加了这么多的就业人口。

外商直接投资案例范文2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趋势

伴随着纷至沓来的外商投资,一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就是自1997年以来出现的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独资化浪潮,加入WTO以后,这一浪潮更为猛烈。199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数额452.57亿美元,其中独资项目共计161.87亿美元,约占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的35.7%。 而近几年的情况是这样的: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数额630.30亿美元,其中独资项目共计462.81亿美元,约占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的73.4%。2007年第一季度,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数额158.93亿美元,其中独资项目共计123.38亿美元,约占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的77.6%。从上面具体客观的数据来看 ,外商独资正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流方式。

商务部的一项调查表明,2005年~2007年,82%的跨国公司继续扩大对华投资,57%的跨国公司在生产方面的投资倾向于独资新建。可见,外商投资独资化的情形在未来更是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的原因分析

1.外商投资产业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领域扩大

外商在华投资初期,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合资、合作是外商进入中国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加入WTO,在2002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进一步放宽了外商投资的股权限制,对银行、保险、电信、运输、旅游、法律咨询等服务领域的外商独资经营限制进一步放宽,更多的产业领域允许合资企业中外商持有51%以上的控股权。这项政策的改变起到了鼓励外商独资化的作用,不仅新建的外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比例上升,原先无奈采取合资方式进入中国的外资,也纷纷转变为独资化企业。

2.合资企业双方在管理和文化的冲突

合资企业在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尽管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是由于管理理念不合或因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内耗大幅度增加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一项国际性的合资企业调查报告显示,合资企业的成功率一般只有三分之一。很多跨国合资企业在管理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合资双方在企业管理和文化上的冲突。有了合资关系,就要花很大气力来协调管理制度和风格,协调成本很高。

3.保持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

依照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其中,所有权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企业规模、组织管理等方面, 尤其以先进技术最为重要,这些是他们相对于东道国竞争者的比较优势,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以契约投资的方式与东道国合伙人共同建立合资企业,将会导致专有性的无形资产迅速扩散。当合资所取得的收益不足以弥补企业为防范其“技术外溢”所花费的成本时,跨国公司宁愿选择具有较高控制程度的形式,也就是独资。

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对本土企业的影响

1.减弱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溢出效应

FDI技术外溢主要是指跨国公司在跨国直接投资中,由于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或成立合资公司等形式的国际化生产,使技术自愿的或非自愿的向东道国扩散,从而带动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促进东道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外部性的一种表现。其技术溢出效应是对本土企业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然而 ,随着独资化趋势的加强和自有知识产权的保,这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散的渠道也被封死了,减弱了正的溢出效应,使得本土企业的学习模仿变得更加困难,阻碍了本土企业对先进技术的获取。

2.阻碍本土优势企业的发展,挤占国内市场份额

通过以往多年的竞争,我国已经形成一批有较强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有名牌产品、 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场占有率的本土企业。不过,由于诸多制约,这些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实力还有明显差距。独资跨国公司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增强产品竞争力 ,进一步扩大国内产品与其产品的差距 ,在市场上居于绝对优势地位 ,挤占了本土企业的产品市场 ,甚至在某些领域中居垄断地位 ,从而控制国内市场。目前 , 国内一些行业的本土企业已被外商控股,特别是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不少商品已被外资占有约 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3.导致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本土企业更难留住人才

企业之间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逐一角逐之后,以知识为标志的人力资本正在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性生产要素,也是企业间争夺的焦点资源。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凭借良好的知名度、优越的软硬工作环境以及优厚的薪水待遇,能吸纳到国内许多优秀人才为其工作。另一方面,本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往往由于用人机制不活、待遇不高,在吸纳人才方面,本土企业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案例范文3

【关键词】外资;问题;对策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状况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状况

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不均匀分布;反过来,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来看,更多的跨国公司会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投资。

(二)外资在华并购日益活跃的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迅速发展,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投资者的同时,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全部展开,并购方式的投资活动日益频繁。外资企业越来越注重对中国大中型企业的并购与重组,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合资控股和直接购买产权。外资并购中国的企业大多是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场份额较高的企业。

二、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我国的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于短缺,外商直接投资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外商直接投资不但增添了我国的资本存量,并且间接推动了我国企业扩大投资规模,从而明显增大全部社会的资本规模。同时,也促进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

2.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直接或间接地激励着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也带来了很多先进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推动我国产品和技术升级。经过与外商的合资与合作,我国很多产品的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升。从间接效应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示范作用,促使我国企业通过技术贸易的模式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或通过自主创新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

3.推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通过吸收欧盟发达国家,日本和其他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从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借鉴,促进与中国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了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和健全公司管理结构。

(二)消极影响

1.造成大量民族品牌流失。一是外商在我国幼稚产业抢先建立大企业。二是外商在一些中国的支柱产业利润率高的行业垄断。凭借其国外品牌的产品质量和服务的优势,加上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激励的竞争中使中国一些民族产品消失在市场里。

2.削弱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我国企业明显处于弱势。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实施本地化战略,低价销售,打垮内资企业;遏制合资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与内资企业争夺人才,致使内资企业和国内相关单位自主研发力量遭到削弱。

三、我国利用外资存在问题的措施研究

(一)法律环境优先的策略。加速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改善外商投资的法律环境,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第一要务。我国吸引外资的因素中,低廉的生产要素和市场潜力居于前两位,还没有集中到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上,这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年来,外商对中国的投资环境的关注重心已逐步从优惠政策转到法律执行、产业导向、技术标准等方面,对中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对国际资本流动更趋理性的趋势下,我们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保持外商投资政策的稳定性,努力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法制观念,做到公开、公正和透明,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大力促进并购的策略。大力推进兼并和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企业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增长。国际跨国并购已成为全球FDI流动的主要模式,但中国作为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兼并和收购的指导思想,一直持谨慎态度,缺乏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所以几年前国外案例,通过兼并和收购中国的投资是很少见的。近年来,外资并购中国国有企业的投资开始增加,核准或审批的国有企业并购跨国公司收购中国的案件逐步增多,案件已达数亿美元的规模。外资经过控股、参股等进入国内上市公司的投资总额也在逐年增加。

(三)保持利用外资适度规模的策略。外资的适度规模,不仅可以缓解国内资金的不足,弥补了发展中国家外汇储蓄,有利于国内资源配置。所以,我国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应保持外资适度规模,减少对外资的技术依赖性,积极发展本国产业;防止外商垄断市场,影响国内企业的发展和政府控制力甚至国家安全;防止因利用外资不慎而造成经济发展倒退或通货膨胀等不良后果。

外商直接投资案例范文4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制造业,FDI;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13;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11-02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

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首先从转移类型来看,国际产业转移的类型是最先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然后推进到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移,这其中是各国比较优势在起作用;其次从转移的主体来看是从发达国家到次发达国家,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逐层推进。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到日本,第二次国际产业大转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第三次产业大转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第四次20世纪80年代开始。

二、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

1.制造业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

随着投资环境逐渐完善,我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而制造业则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产业。据统计,外商对我国制造业实际直接投资额在当年全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中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在制造业内部,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从以前的轻工业转向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和加工工业。

2.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发生转变

目前,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由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逐步转变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加工业。近年来,外商向我国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尤其是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增幅更为突出,这充分反映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已发生明显变化。

3.服务国际服务业向中国转移步伐加快

作为全球跨国投资数额较大、比重较高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招商引资的新兴行业。

4.软件等新兴国际项目外包业务发展迅猛

项目外包,是指企业依据服务协议将其生产运营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交给其他企业来做,企业自身则专注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目前,项目外包已广泛应用于产品制造、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服务等多个领域。

5.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流向不平衡

由于我国市场开放的梯度性与渐进性,导致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呈现出东高西低、南多北少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无论是港澳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珠三角的转移,还是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都是拥有高层次产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产业处于低层次的地区的转移,属于一种产业垂直分工。

三、国际产业转移对外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001年至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6.1%,占全国的比重为32.3%。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我国当年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49.9%上升到2005年的58.5%。2001年至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涉外税收总额年均增长24.7%。但应看到,外商投资企业追求的目标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的产业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1.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外资大量流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由1991年的43.66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747.68亿美元,增长近17.1倍;合同利用外资额由1991年的195.83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1982.16亿美元,增长近10.1倍;实际利用外资额由1991年的115.54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783.39亿美元,增长近6.78倍。

2.国际产业转移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外商直接投资从劳动密集型初级加工制造业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带动了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445.69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7.33%。由于外商在决定对我国的投资时主要依据所进入产业的增长潜力、盈利能力等市场信息,而不是政府的行政指令。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符合一般规律,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79年的31.3%下降至2007年的11.3%,第二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47.0%增长至2007年的48.6%,变化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1.6%增长至2007年的40.1%。外商直接投资以第二产业为主,直接改变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3.加剧了中国产业结构失衡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国际产业转移在产业和地区分布上的相对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结构失衡及地区发展部平衡。从国际外资流动的情况看,全球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我国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比例偏低,而且发展缓慢,这与全球资本流动趋势并不一致,导致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4.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少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至70%,我国的比重只有40%左右,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在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有上升趋势。但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引入过度的发展了我国的第二产业,国内第三产业获得的国外投资还较少。应当逐步引导国外资金、技术进入第三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5.不利于中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在华的限制竞争行为损害了市场的有效竞争,不利于中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近几年来,外资直接并购中国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的案例逐渐增多。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2004年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跨国并购的最大目标国,全年跨国并购总值为68亿美元。

参考文献:

[1]尚永胜.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年10期.

[2]徐洋.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0年第21期.

[3]樊正强,李奇.国际产业转移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第10期.

[4]张林,唐艳萍.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研究新趋势[J].东南演纵横,2010年第06期.

[5]非.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J].商业时代,2008年第21期.

外商直接投资案例范文5

随着我国在FDI引资规模的上扩大,我国FDI结构对 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FDI引入的结构问题可以从FDI来源、FDI在整个外资中的比例、FDI的内部结构、FDI在地区和产业当中的分布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应当继续鼓励外资与国内企业的合资,鼓励外资以合资成立子公司、并购等方式进入中国,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造。当然,在一些我国企业已经获得长足发展的领域,我国也鼓励外资以绿地 投资 的方式进入中国,创造一个具有竞争性的 市场 。对待外资的进入方式,我国都应该加以鼓励,但在不同领域,应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在具体措施上进行灵活调整,但应注意以市场方式进行,而不是政府具体干预。产业政策的制订应该加强。一个有秩序的开放的市场,才会使外商直接投资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产业政策的制订,既要保护核心领域的产业安全,控制外资的进入,也要促使三次产业之间合理均衡发展,并在空间上进行规划,避免地区发展差异拉大。

(三)完善法制制度

截止现在,我国还没有一部《反垄断法》,这给 跨国公司 留下了可资利用的政策空间。反垄断法的缺失,使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无力抗击跨国公司垄断和限制性商业做法,而且也使我国消费者面临跨国公司可能的高额利润掠夺,在软件行业等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抓紧制订反垄断法,有利于我国建立开放、竞争和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既能做到遵守 WTO 规则,又能控制跨国公司的负面影响。抓紧制订反垄断法也保障我国经济安全、保护 民族 工业 的需要。我国反垄断法的制订应借鉴国际经验,增加透明度,提高开放度。我国制订反垄断法还应配套建立《企业并购法》,可以防止跨国公司的恶意收购行为,并采用国际通行的“国家安全”例外原则,允许国家依法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严重干扰市场秩序的跨国并购活动。此外,反垄断法也应配套建立反倾销法, 并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同时还要制定商业秘密法、反贿赂法等,使之相互协调配套,对《 商标法 》、《税法》、《价格法》等相关 法律 也要作出修订,以更适应新形势对法律制度的新需要,为我国有效制止跨国公司的反竞争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四)坚持独立自主能力

虽然,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应该毫不动摇,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应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只有国内企业的强大,才可能使外商投资企业使用更先进的技术;也只有国内企业的强大,才能够真正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作用。国内外许多案例表明,国内有与跨国公司相竞争的企业,跨国公司才会转移先进技术,也才会以合理的价格出售产品。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就是要求我国培养自己的跨国企业,拥有自己的独立品牌。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抵御别国的封锁和控制。 历史 的事实一再说明,将希望寄托于以盈利为目的、受 政治 制约的跨国公司是不现实的。

三、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迈进,我国应该坚持继续吸引外资的同时,努力发展本国经济实力,对外资相关政策必须完善,同时加强独立主的能力,这样才能是 中国经济 实现又快又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外商直接投资案例范文6

[关键词]FDI;挑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FDI的定义

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也即外商直接投资,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二、 中国吸引FDI的现状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连续保持8%以上的速度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加上我国积极推进“引进来”战略,对外开放向着更广更深的方向推进。因此,中国也日益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最重要国家之一,也表明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如下:

(一)地区来源。从资金来向看,对华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华裔、华侨较多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欧美国家。如2012年上半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到了11705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90.89亿美元,对华直接投资前五位国家(或地区)分别是香港、新加坡、日本、台湾、美国,这五个地区对华投资高达85%以上,是我国FDI最重要的来源。

(二)地区分布。从FDI在我国布局来看,FDI在各省份和城市的分布十分不均衡,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局面,我国的FDI总量的90%以上分布在在东部10个省市,而中西部地区的20余个省份和城市利用的FDI不足总量的10%。世界五百强在华投资也同样集中在东部类似浙江、上海、山东和广东这样的发展较快的省份。

(三)行业分布。从行业分布来看,中国所吸引的FDI中,中低端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绝大多数,高度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金融以及商务服务等行业,而高科技比重偏低。世界五百强在对华直接投资覆盖四十多个行业,但却集中在基础材料的生产、批发和零售业、日化用品、饮料、交通运输业等。

三、我国吸引FDI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无可争议,FDI对一国经济的迅速起飞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在与外国发达国家经济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引资成了最快、最直接的发展方法。然而,由于外资的引进对中国的影响范围广泛,容易夸大FDI的作用而忽视它的不利影响。

(一)外资的地区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扩大我国内部及相互经济上的差别,导致不合理的地区差距。这种状况主要表现在外资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更多的拉动国内资金流向沿海,以作为外资的配套资金,而在西部地区外资分布较少,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外资的分配布局不合理,水平有待提高。由2000-2011年三个产业中的外商投资流入结构中,可以看出:FDI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经济社会意义更大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明显较低。不过可喜的是在07年开始出现了第三产业吸收外商投资的迅速扩张的现象,第三产业在吸收FDI的比例开始快速增加。

(三)FDI结构失衡,阻碍我国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目前,FDI呈现出过分集中在第二产业且结构低级化,而第一产业投资比例太小、第三产业投资不足结构不协调的局面。直接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内部的不平衡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四)外资企业冲击国内产业,民族工业的生存发展受到冲击。

即民族品牌消亡问题。由于前期对FDI的严重依赖而造成的政策倾斜,例如免税政策,这在强大的跨国公司面前无疑让民族企业输在起跑线上。近年来民族企业消亡的案例屡见不鲜,从最初的七十年代的大上海的老三件: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到日化用品美加净等。

四、改进我国吸引FDI的建议和方案

随着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资本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将会进一步加快,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依然是欧美国家进行全球产业结构布局和资本流向的主要目标地。不过,我们需要正确处理我国经济发展与利用外资的关系,切实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实行符合我国国情和现状的对策,趋利避害,引导外资参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继续完善,尤其是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制度。FDI的核心目的不能只是引进资本,更重要的是与国际规则的接轨,从而达到对国际规则的理解和驾驭。比如为了确保市场各主体的公平竞争,对外资企业对一些新兴行业的恶性垄断,我国政府制订了规范的《反垄断法》,以及反倾销准则,引导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的竞争行为,为市场各经济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氛围和环境。

(二)调整我国引资方向

投资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投资结构的变化必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可以将外资投入基础设施、瓶颈产业、落后地区等资金需求强劲的领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结构优化,从而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二产业改善引资质量,加快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发挥第三产业增值大、就业广的优势,从总体上降低利用外资的资本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三)支持外资进军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设备设计领域

2001-2011年,外资在华投资新能源、生物科技、医药开发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材料、电子产品、航天科技产品的趋势持续加强,截至2011年底,外商在华研究开发中心已远远超过1100家,包括谷歌、微软、苹果、索尼等跨国公司巨头,为抢占中国市场先机,纷纷向中国转移研发能力,提升其在中国的市场竞争力。

在此时,我国政府应该做好抓住外资向中国转移建立研发中心的机会,积极引导外商研发投资,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和留住这种可以高科技和企业和机构,比如:对技术研发费除允许按实际发生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给予扣除;对外资研发机构向国内企业转让技术免征营业税等,建设促进各种科技信息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高科技资源的共享和为我所用。

(四)推行清洁和环保,保证可持续发展

哥本哈根会议后,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FDI投资项目的环保审查,坚决排除对于环境有严重负面影响的项目,加大对污染行业的整治和改造,促进清洁能源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要对传统化工业、造纸业等对生态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行业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另外,要为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环保行业提供合理的引导和便利,以便吸收国际一流的环保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在环保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改善整体环境保护能力。

由上看出,我国吸引FDI对经济既有不利影响,又提供了发展契机,在此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及配套的法律系统,保持并增强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又要进一步促进FDI区域分布合理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要进一步提升FDI产业结构高级化,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以便使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继勇,肖光恩.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陈菲琼.国际投资[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蒋晓慧.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正负效应[J].中国建设信息, 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