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儿童;声乐;心理;实践

一、 儿童声乐心理

(一)儿童声乐

儿童声乐简称童声,是指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年龄在3到12岁左右且未变声的儿童的一种演唱形式。声乐是一种人声演唱艺术,通常分为原声态、民族、美声、流行四种唱法。笔者认为童声也是声乐演唱形式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音乐、美术、体育在小学生培养方案中占重要的地位。学校、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儿童声乐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儿童声乐心理

儿童声乐心理是指儿童在声乐演中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三个过程。根据年龄阶段划分不同的心理特征。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保障。不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惫;认知能力低,不易觉察事物之间的联系,注意范围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情绪起伏大等诸多心理特征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声乐演唱的质量。笔者把声乐演唱中的儿童心理特征称为儿童声乐心理。

二、 常见的儿童声乐心理阶段

笔者根据自身的声乐教学经验,把儿童声乐心理分为未接触声乐前、声乐课堂中、声乐实践表演中、声乐实践后四个心理阶段。

(一)未接触声乐前的心理

未接触过声乐的儿童对“声乐”概念是陌生的,对音准、节奏等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诸多家长以及孩子认为声乐就是卡拉OK式的演唱,以开心为主,形式比较随心所欲。一旦专业的学习声乐,就失去自我表现的欲望,主要体现在害羞、不自信等一些列的心理,然而很期待得到专业老师的肯定和表扬。

(二)声乐课堂中的心理

课堂是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要途径。课堂形式可分为一对一、一对多教学;还可分为理论性、实践性教学。儿童的心理变化对声乐课堂的学习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表现得自然、轻松、愉快,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就高;相反,表现得紧张、害怕,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偏低。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儿童缺乏耐力,不易于长时间专注某件事;情绪变化快,主见性极弱;想法奇异,好动好说;喜欢玩游戏规则,好胜心特强等诸多的心理活动。在课堂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同样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变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枯燥、效率低,不利于教师的授道传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贮存,甚至会引起学生厌学、旷课等诸多情绪。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相对活跃、收缩弹性好、效率高,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教学计划,学生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三)声乐实践表演中的心理

声乐实践与声乐课堂是紧密联系的。声乐课堂是声乐实践的基础,声乐实践是声乐课堂的第一次飞跃。爱表现是儿童的一个共同特征。在声乐课堂上,建立初步的音高、节奏概念是树立儿童自信歌唱的重要前提;积累并能唱好声乐作品是儿童敢于表现的有力支撑;父母、同学等亲朋好友成为自己的观众,是儿童爱表现的原因之一。声乐实践表演中,儿童表现出开心、忘我的形象,但是,表演前的紧张是少不了,这种紧张主要表现在肢体语言以及提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台下的观众多不多?什么时候到我表演?我化的妆好不好看?我忘词了怎么办等等,这充分折射出学生在自我注意力转移。真正上台表演时,这种释压的过程没那么紧张,反而表演出色。这里不排除部分性格内向的儿童在众多人面前不敢表演,十分怯场。

(四)声乐实践后的心理

声乐实践后与声乐表演时的心理活动差异很大。声乐表演时的心情是紧张与期待共存。声乐实践后的心情很轻松,神态、动作等都随着心理的释压而变的自然。声乐实践后的心理分有两种:第一,表演成功者心情愉悦,内心放松,期待得到肯定与赞杨。第二,表演失败者心情槽糕,内心难过,害怕周边的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往往后者的失败会给其带来自卑感,这种心理变化需要时间来治疗,主要自我调节为主,在调节过程中需要家长、老师的协助。不管是表演成功还是失败,这是儿童学习声乐的必经过程,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正确的引导自己在学习声乐道路上不断地前进。只有从学习到实践,失败到成功再实践中得到自我的升华。这样童声学习阶段就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如何将儿童声乐实现课堂与实践的相结合

儿童声乐是一门需要众多声乐教育者去探讨的艺术。儿童是社会建设的接班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重视儿童教育的全面发展。理解能力弱是儿童学习声乐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儿童自身要加强学习,由于正处于基础文化知识学习阶段,知识贮备量不大,人生阅历不多等都限制了其在声乐课堂上的领悟能力,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基础文化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会提高他们在声乐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第二,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孩子的一举一动。家长必须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老师在课堂上教三分理论知识,还得靠自己七分的努力。结合儿童年龄段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丢掉满堂灌,学会随机应变,因材施教。身为教育者,必须多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还不能真正的理解成功与失败的真正含义。单纯是他们的共性,为了避免伤害到他们的心理发育,笔者建议多以鼓励教学为主。课堂上的学习是理论知识与技巧的磨合,声乐课堂与实践表演接轨是必然的趋势。从实践中检验课堂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理论与实践不断的结合,总结正确的儿童声乐教学方法。声乐实践可以反作用声乐课堂,任何真理都是从实践中检验出来的,总结好经验再运用到教学,儿童声乐就会得到第二次质的飞跃。

四、 小结

儿童声乐心理是一门声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在儿童声乐教育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掌握好儿童声乐心理学对于儿童声乐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不管是未接触声乐前、声乐课堂中、还是声乐实践表演中、声乐实践后,儿童的心理变化将是声乐教育者的一个教育难题,只有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儿童声乐教育才会踏上新的台阶。祖国未来的声乐道路才会有更优秀的接班人。因此,作好充足的声乐心理学知识贮备,是一位儿童声乐教育者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少儿 声乐 教学

一、少儿声乐学习的特点

在生理方面,与变声期之后相比,此时的少儿音色上略显稚嫩,这与声带的生理特性是分不开的。少儿在变声期之前,声音比较清脆、纯净,因此在少儿变声期之前要多开发童声,多用自然的方法歌唱,有人把童声比作天籁,其美妙可见一斑。到了变声期,女孩的喉部变得狭小,声带变短、变薄,振动频率就高,男孩子此时喉腔变大,声带变宽变厚,所以声音较低沉。变声期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人发育成熟的必经阶段,变声期的少儿会出现声音嘶哑、咽喉干燥、咽部有异物的感觉,此时更应当注意嗓音保健,因为此时的声带正处在一个生长的过程,异常娇嫩,发声不当就会造成声带充血、水肿,轻则发声嘶哑无力,重则演变成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很有可能直接断送少儿的歌唱生命。

在心理方面,少儿学习声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喜欢,二是父母喜欢。这两个原因表现出来的少儿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自己喜欢的就会主动学习,迫于父母压力的则会被动学习。可想而知,最终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二、当前少儿声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少儿专注力不足

少儿对事物的专注度不足,与成人相比,少儿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授课的趣味性和通俗性,最大程度上吸引少儿的注意力。

(二)专业师资欠缺

据调查,目前少儿声乐教师大部分为成人声乐教师,随着声乐学习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声乐教师也在对少儿声乐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探索,毕竟少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别于成人,但其中也不乏有些老师把教成人的方法用在少儿身上,因为目前还鲜有针对少儿声乐教学的体系,老师们也都是在不断摸索。因此,加大对少儿声乐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对少儿声乐教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三)忽略了声乐的美育作用

声乐的学习不仅是发声方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少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教师要多引导少儿在歌唱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提高少儿智育的同时也提高美育。调查发现,一些少儿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声乐学习后,都会参加少儿声乐考级,一是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二是增强学习信心。但随着级数的增长,歌曲难度也随着加大,此时的少儿更多地只会去重视发声技术,而忽视了歌唱的情感。因此,少儿声乐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少儿声乐技术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少儿在声乐美育方面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一)注重真声的训练

因目前大部分少儿声乐教学师资来源于成人声乐教师,且关于少儿声乐教学方面的理论不完善,导致很多教师用教成人的方法在教少儿。当然,成人的声乐教学方法用在少儿身上不一定就全部是错的,比如对气息、共鸣、咬字的解释应该都是一样的,但在调查中发现,尤其是女教师在儿童声乐教学中会让儿童去模仿她们的声音,这就造成好多小朋友一开口就是假声。笔者认为,儿童有自己的声音特点,应该更大程度上开发真声,让声带自然振动才是保护嗓音的最好办法。

(二)选择适合少儿声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习

声乐学习中歌曲的选择尤为重要,在少儿声乐教学中,要根据少儿的嗓音及心理特点去选择适合他们的歌曲,要从歌曲的音域及歌曲内容两个方面去衡量,当然每个人的嗓音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在歌曲的选择时也要区别对待。

(三)鼓励为主,引导为辅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歌唱;儿童;声乐学习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与物质文化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领域的追求也日趋广泛。这些年来,学习音乐的少年儿童越来越多,家长和孩子对学习声乐的热情也很高涨,这是值得庆幸的一件好事,有利于提高全民的音乐素质。我在辅导少儿业余学习声乐的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与同行共勉。

当一名教师接受了少儿做学生时,就已是一位少儿声乐教师了,所实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符合少儿的心理要求和生理特征。

现在的声乐教学大多是一对一的教学方法,上课时,教与学双方要准时,否则教学就失去了严肃性,学生对作业的完成也就失去了紧迫感。如果一堂课分两次上完,中间可休息5分钟,课后练习应在家长的监督下,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准时练习,这样可使其养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孩子学习声乐的目的愿望一般来说都是听到别的小朋友唱得“好听”“有趣”或觉得“好玩”,有的是听从父母的旨意,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和家长应抓住孩子初学时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并将这种势头保持下去,使他们热爱音乐、热爱唱歌,相信自己能做好,树立起学好唱歌的自信心。

一、教师要想办法让孩子喜欢你、信任你,树立信心,使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从心里感受到你的亲切,相信你能帮助他

严谨的教学与和蔼的态度是不矛盾的,教师要提出严格的要求,用形象的语言,在游戏般的情境中使孩子进入发声练习。多用激励的言辞,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使孩子充满自信和乐趣。另外,授课时间不宜过长,4~6岁的少儿大脑尚未发育成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持久,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安排上课时间,每次时间不宜超过25分钟。

二、在授课内容及选材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在练习唱歌的过程中融入基本的乐理知识

面对儿童讲授乐理知识,一定要避开枯燥的理论说教,从实践出发,运用通俗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结合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去讲解,这样既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又便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要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或没有理解,或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应查清原因,及时转变表达方式,千万不能心急,或乱发一顿脾气。这样做不仅不能使学生提起兴趣来学习,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孩子对唱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厌恶学习声乐。教师正确的教学方式、方法能使幼儿持续而有兴趣地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内容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急于求成,赶超进度

在练唱歌曲时,教师可根据歌词给孩子讲内容,再把其中的乐理知识和典型的节奏型融入进去,这样,孩子便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并有兴趣地接受了这堂课的综合知识。

家长在孩子学习声乐的初始阶段应帮助孩子把教师对发声的要求记录下来,要有正确的理解,以便在孩子练习时,将乐理及歌词给孩子读出来,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家长既要起到督促和鼓励孩子增强学习兴趣的作用,又不能让孩子有过多的依赖心理。要让孩子自己读谱练习,纠正自己的毛病。在家练习时,家长切忌心急,更不能打骂或说出有损孩子自尊心的话,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孩子不愿练习唱歌时,一定要摸清原因,耐心说服,深入沟通,这样孩子行动上就会主动认真了。

总之,要想使孩子持续有兴趣地学习声乐,作为教师不懂得少儿心理学,就很难胜任教学,即使可以教,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少儿学习声乐是系统的、逐步完善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训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的确很重要,教师和家长的用心呵护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生、教师、家长之间应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力争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搞清楚每一个小问题,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学习。这样积累下来,将会收获丰硕的果实,让孩子在快乐中自信地展开歌唱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杨建华.少儿声乐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2003(S1).

[2]唐建平.儿童声乐教学的作用与训练方法[J].成都师专学报,2002(03).

[3]吕庆权.对少年儿童音乐学习热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01).

[4]黄莉莉.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范文4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文章从个人角度对声乐的演唱与教学进行阐述,从而对声乐方面有更深的认识,便于互相学习交流。

【关键词】声乐教学;演唱;听觉艺术

声乐的教学与演唱在声乐工作范畴中占有很大比例,说直白了就是要么是唱,要么是教学。所以声乐工作更偏向于实践、应用。每个声乐工作者对声乐演唱与教学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在多年的学习和演唱中摸索了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下面就我的学习、演唱、教学说说我个人的看法、见解,供大家互相探讨,互相学习。

声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在中国最早的声乐形式无外乎戏曲,说唱音乐等,老艺人们大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一代继承一代,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再发展。对于国外声乐的教学演唱也是大致如此。所以它的一般过程大概是:歌唱——教学——歌唱,这么一个循环的过程。

一、对“教学”方面的理解

著名声乐教育教沈湘说过这样一句话:歌唱的好不一定能教的好,但是唱的不好一定教不好。所以教学与演唱的关系既相辅相成,又有相对独立的方面。那么声乐的演唱与教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演唱只需要了解自己的声音、技术等。而教学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声音及生理结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因材施教,的确,声乐的教学也正是如此,先要有个理论指导,然后再根据不同人的声音特点进行有计划的进行教学。

举个例子说吧,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有这么一个学生我格外有印象,他是从童声学起的声乐,对唱歌有着浓烈的兴趣。由于变声后就不能唱得那么流畅,好多作品不能顺利地完成,对嗓音造成很大的破坏。经常唱没有多久嗓子就说不出话了。这对一个声乐爱好者在心里上、生理上无疑造成很大的打击。我接手后,重新树立他的歌唱理念、方法,从而顺利地渡过了这个阶段。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唱童声很好,而变声后遇到种种问题呢?这是因为儿童的嗓音构造在青春期后会有一个二次发育,由不成熟的声音变成我们成年人的嗓音结构。很显然原来的歌唱方式方法可以适应他的嗓音,而变声后原来的发声方法已经不再和变声后的嗓音条件匹配,这就造成了这样的一个情况。

前面我提到了声乐教学不能凭空乱教,应当有个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对于这个变声后不能再继续唱歌的学生,我先让他理解这样一个理念:发声器官哪用劲儿,哪就会出声音。原来他唱歌用的大本嗓也就是真声去唱,而发声器官在二次发育后变化后再像那么唱就会高音唱不上去,低音下不来,卡在嗓子上,嗓音也就不听使唤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他应该用混声歌唱,在真声中加入假声。我举了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蜜蜂在飞的时候我能够听到它飞的声音,如果把蜜蜂翅膀比作我们声带,那么它既有全段的振动,也有部分的振动,物理学上面给的定义是:物体的全段振动叫基音,部分振动叫泛音。我们唱歌的真声好比全段振动,部分振动我们说是假声。这个时候学生逐渐意识到声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停地用这种浅显的语言,生动的办法慢慢使他的声音开始有了变化。在不断地练习过程中,我又逐渐加入新的较为难懂的知识,循序渐进,终于解决了他原来的问题,又有了歌唱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信有一个辨别力强的耳朵,是使学生能够进步的法宝。沈湘教授对声乐老师分为了几种:(1)有很好的耳朵(辨别声音的能力)再加上丰富的方法。这是很好的声乐老师;(2)有很好的耳朵,不太丰富的教学方法。这是一般的老师;(3)有非常丰富的方法,但是没有很好的辨别声音的能力。这是不称职的声乐教师。所以在不断地揣摩自己的教学问题的同时也丰富个人的文化修养,语言能力等尽量完善对声乐教学中不当之处,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对“演唱”方面的理解

人在生活学习中能遇到良师益友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我在学习声乐的过程就是格外幸运,能够遇到很好的老师、朋友。在多年的演唱中从中受益。对于声乐演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我说一说声乐演唱方面的想法和体会。

声乐是听觉艺术,不仅自己唱的舒服,更应该让聆听者有很好的享受。声乐在我国最早的形式一般是戏曲、说唱等。而一般国外则源于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更为流行广泛。中国的民族声乐在不停的发展中,也借鉴了许多美声唱法的元素。中国音乐学院吴碧霞在硕士毕业时发表了《试论“鱼”与“熊掌”能否兼得》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那么不管是民族声乐还是美声区别在于什么,我想应该是文化和语言。所以在我学习演唱声乐作品的时候,最多的功夫是在风格的把握,和语言的纯粹性。风格是能够准确地表达作曲家的意图,语言是要让聆听者知道你在唱什么。沈湘教授说过应该唱什么像什么,我想这才是好的歌者的标准。

我在演唱中国作品的时候,尽量做到清晰。那么腔体的运用就会有所变化。例如俄罗斯人演唱美声作品的时候口腔的成分比较重,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发音习惯,练习方法影响的,中国的戏曲唱法和民歌明亮、高亢,这又是由于中国地域文化所影响的,所以我在演唱中国作品腔体的调整,运用声音上都会有所变化。我在演唱意大利美声歌曲的时候也是遵循了文化背景。唱艺术歌曲要有唱艺术歌曲的感觉声音,唱歌剧又要有唱歌剧的味道,这就是如何用自己的发声器官问题。语言和风格上有区别,是因为风格不同,就要求的技术方法也有区别。总而言之演唱不同的作品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审美的延伸:

声乐是听觉艺术,是一种审美,那么就会根据不同人,不同国家地域偏爱有所不同,所以我在演唱中也注意这些因素,一定要兼顾风格、审美、技术等不同的因素。如果把人的发声系统比作是乐器,那合理地使用是非常关键的。我在唱不同作品的时候,不仅要讲究它的味道,也有个原则,就是不能付出太多代价,尽量做到非常省力,既知道该怎么用方法,又不费劲。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作品服务。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范文5

1.培养方向不明确。众所周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向是幼儿教师,然而就在这方面,很多学校出现偏差。其教学内容大多与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类似,与学前教育实际差距较大,教学效果不佳。多数高校教师不能深入幼儿园调查交流,造成培养目标和方向的偏离。

2.学生基本素质差距较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专业,生源基础参差不齐,音乐素质和嗓音条件各不相同,在集体课教学中,难以照顾到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个别差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除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进步较大外,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可见如何更好地处理共性与个性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需深入反思和研究。

3.缺乏实践能力。通过对一些幼儿园的走访调查发现,很多高校毕业生上岗后,明显缺乏教学的实践能力。探其根源,其一是在校学习期间,接触幼儿歌曲少,对于童声的发声概念模糊不清,致使在幼儿声乐教学的实际中,在校所学的声乐技巧基本用不上,甚至错误地认为幼儿歌曲演唱就是用白声、真声去范唱。其二是幼儿歌曲弹唱能力较弱,多数学生只是在键盘伴奏课中学习个别曲目的伴奏,而在工作实际中却不能胜任教学,可能会唱不会弹,也可能会弹不会唱,个别较好的能把弹唱结合在一起,但也往往只是会C调,更不用说三升三降各调了。

4.声乐教材严重缺乏。目前在学前专业声乐的教学中,还没有规范统一的教材,都是教师自己来选择。所以,各高校所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严重制约着上课效果。因此,切实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效率,解决幼儿师资短缺、培养学生幼儿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势在必行的工作。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探索

1.明确办学方向,找准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应具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学前的声乐教育应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只有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准确的定位,方能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2.完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声乐是学前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根据整体课程设置,在所有课程中所占比例偏少。所以应加以调整,提高实用技能的课程,使声乐课程更加生动丰富、专业性更强。选择适宜的声乐教材,增加儿童歌曲的数量和质量。

3.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儿歌演唱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的技能有限,自然无法适应幼儿园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幼儿对于歌曲的第一感受往往来自教师正确完美的范唱,教师一定要具备较好的儿歌范唱能力,主要包括童声演唱的技能技巧和掌握儿童歌曲的数量与质量。(2)强化弹唱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幼儿歌曲伴奏能力的培养,并积极吸引声乐教师的参与,以指导学生对幼儿歌曲进行演唱和表现,让学生能“以弹伴唱,以唱为主”,逐渐提高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3)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深度与广度。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工作指向虽然是幼儿教师,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应不断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深度与广度。就声乐方面而言,不仅要掌握幼儿歌曲的教学,还要包括幼儿歌曲编配、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声乐欣赏等,针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与幼儿园共建有关声乐课程的实践基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主题特色课程和日常歌唱教学活动,聘请优秀的幼教专家来为学生进行幼教讲座。此外,还要提高自身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能力。

4.充分发挥声乐小组课的优势

就目前看,声乐小组课更适用于学前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可以根据情况将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这样既实现了声乐基础理论学习与技能的共同提高,也兼顾了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课堂的掌控也使学生从中得到了学习。

5.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如何更合理、更科学,还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条件允许的高校,可把学生上课和舞台表演的情况录制成视频发给学生,使其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缺点,有效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准。练习时也能以自身为参照,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使之更加清晰准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利用强大的网络功能,广泛收集素材,以最佳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增强演唱自信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6.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声乐集体课 综合素质 幼师

师的声乐课是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授课的,这种特殊的授课形式对于幼师学生声乐技巧的训练,歌唱能力的培养,音乐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的课堂教学优势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完善人格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合格师资。

一、 歌唱能力在集体发声训练中培养

练声是声乐课教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声乐技巧的重要环节,通过练声训练气息支持的感觉,体会喉头如何放松,共鸣腔如何打开,又怎样调节等等,在幼师声乐集体课中,练声是全体学生齐唱的,这种训练形式与一对一的训练相比似乎缺乏些针对性,但对于那些从来没学过声乐的幼师学生来说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方式。

首先,可以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由于从未接受过声乐技巧的训练,很多学生对大声歌唱没有信心,不知该如何出声,感到难以启齿,而全体一起练声,可以将自己的声音淹没在大家的声音之中,随着大家的发声由试着出声,到敢于唱出来,是集体歌唱的环境给了他们勇气,锻炼每一个人在众人面前大胆歌唱。另外,集体练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练声过程中,可以采用集体练习与个人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比如,在某个难点乐句让某些学生单独唱,教师从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另外,还可以请一些学生出来听大家的发声,辨别声音的正确与错误,体会什么是正确的发声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收获。

当然,练声曲的选择及其发声训练方法也是练声中的重要环节。首先,练声曲的选择应当从易到难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就是形式多样,一条练声曲可以变换不同的形式进行训练,用母音的连接练习训练咬字吐字时唇齿舌喉牙的作用和正确的口型,同时训练位置统一、喉部放松的发声方法。同样是这个练习,再加以变化。

这些练习稳中有变,既减少难度,又不使学生在枯燥的练声中失去兴趣,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歌唱技巧时,再选择其他形式的连声曲,如扩展音域的练声曲、速度更快的练声曲、还有为了结合歌曲的演唱而选择的带词的练声曲等等,这些综合的发声技巧训练,对锻炼学生的能力很有好处。无论是连音练声曲、非连音练声曲、顿音练声曲还是带词的练声曲,都使学生在学习技巧的同时找到歌唱中统一的协调的感觉。另外,带有和声的合唱练声曲,使学生在合唱的熏陶中不断磨合,产生出默契的共性,为合唱歌曲的演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法便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音乐课的全部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声乐集体课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了一个平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面向全体又能够关注到每一个人。

1、教师通过集体课讲歌曲的曲式结构,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通过电教手段让学生欣赏名家的演唱,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及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讲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说明对歌曲的处理想法,这同时也促使学生反复练唱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力求准确把握歌曲的特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演唱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也只有通过比较才会对自己在歌唱中存在的毛病或问题看得更清楚,更直接。比如在演唱民族歌曲时,很多学生缺乏美感,唱不出民歌的风格和味道,教师就可以用自己的范唱与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发现主要是咬字吐字的问题,唱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字的修饰,尤其是唇齿舌的功能运用不到位,造成歌声平淡无味,缺乏表现力和吸引力。对比的手段见效快,也使学生印象深刻。

3.让学生参与演唱的评议活动。每学完一首新歌,都让学生到台前为大家演唱,而唱后的评论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说得准确说明听得对,会听才能唱得好。学生既是演唱者有是评论员,这里面既包含着技能的掌握也有对声乐理论的理解。教师设定题目,比如,优点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如何去纠正等等,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作出准确的评价,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巧、具备了一定的演唱能力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声乐集体课的形式,采用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感受音乐的美和魅力之所在,以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

合唱是幼师声乐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在唱合唱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将合唱的用声、声部间的配合等合唱的知识技巧加以传授和训练,同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音准、节奏、听力、视谱能力、配合能力等等,并通过不同形式风格的合唱曲目,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身心健康,培养集体荣誉感。尤其是在演唱童声合唱歌曲时,幼师女生的音色具有独特而美妙的声音效果,学生们也在合唱中得到极大的快乐和愉悦。另外,在合唱的基础上加上指挥的训练,在掌握基本的拍子图式的同时,学习指挥应具备的条件、指挥的原则以及双手的运用、指挥动作的设计,还有合唱歌曲的处理方法与手段等等, 同 一首歌曲可以有不同的处理形式,在这一练习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亲身体验各种处理方法的合唱效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将多种表演形式运用于声乐集体课中,也是帮助学生提高素质的有效方法。比如象二重唱、表演唱、小合唱等,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直接参与到音乐艺术实践中来,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例如儿歌表演,让学生自己找曲目,自己编导,自己伴奏,自己演唱,形式活泼,充满童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挖掘了他们的表演潜能。教师再结合这一活动讲授儿童歌曲的演唱技巧及特点,帮助学生准确而恰当的演唱儿童歌曲。儿童歌曲的演唱,在歌唱方法上应与成人歌曲有所区别,首先,咬字吐字应更加清晰,音色也应力求甜美,因此,演唱时应主要以口咽腔和头腔共鸣为主,尤其是童声合唱歌曲的演唱,应尽量采用直声唱法,以取得明亮、纯洁、甜美的声音效果。

四、注重学生表现能力的培养

除了以上的课堂训练外,教师还应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方面多下工夫,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的演唱特点,从而更生动更形象地表现歌曲。以审美为核心,运用音乐本身特有的价值开发学生的潜能,用音乐中蕴涵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启发学生,使他们懂得没有感情的去唱,只能叫做唱歌,不能称为歌唱。要感动别人,首先自己要受感动,正象罗曼罗兰讲的“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首先自己心中要有阳光”。明白用“心”歌唱的含义。

1.唱好歌曲的开始。每首歌的第一句是全曲的基础,同时也是演唱者唱好全曲的第一步,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掌握好句首的演唱技巧,准确而投入地开始歌曲的演唱。

总之,无论什么风格、情绪的歌曲,都应准确的、仔细认真地唱好第一句,这是很关键的。

2、表现好歌曲的。歌曲的是全曲的核心,的表现也应是歌者应重点注意的地方。歌曲的风格不同,展现的手法也各不相同,有些歌曲是用高低音对比的手法,将突出出来的,这样才使歌曲的乐句间内在的联系更紧密,唱出情绪的变化与发展,表现出歌曲的层次,同时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歌曲的表现得好,整个歌曲的演唱才会精彩。

3、注重结束句的完整。有了好的开始,还应有完整的结束,歌曲的结束乐句表现得不好,便会产生前功尽弃的效果,尤其是以作为结束的歌曲,一定要将高音唱得很有把握,才能演唱全曲。一般情况下,只唱一句高音容易,而唱了整首歌曲后,再唱高音乐句会比较难。因此,要在解决好高音演唱技巧的基础上,用具有穿透力的声音、饱满的热情唱好结束句的。

总之,幼师的声乐集体课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发挥这些优势,为学生创设活泼生动且美妙的音乐环境,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