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建造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化建造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化建造技术

智能化建造技术范文1

关键词:变电站 智能化 关键技术 实施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4(a)-0024-02

从我国的发展情况看,目前,变电站智能化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阶段,变电站的智能化是智能变电网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我国电网公司针对该问题,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不仅规定了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的原则,同时也指出了变电站智能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由此可以看出,在变电站智能化中,关键不仅在于解决技术和智能化设备之间的问题,同时还要保证施工现场的方案正确落实,从而完成改造任务。

1 智能变电站的特点

智能变电站在智能电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传统的变电站相比,智能化变电站的稳定性更强。在智能变电站中,能够对变电站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监控变电站中关键设备的运行情况,并上报出现的异常信号、故障信息,从而为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保证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总的来说,智能变电站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第一,智能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常规模拟信号以及控制电缆逐渐被数字信号和光纤代替。例如在测控保护装置方面,无论是输入信号还是输出信号,都是数字通信信号。同时,变电站的通信网络也逐渐在朝着现场的方向发展,现场的采样数据、开关状态信息能在全站内共享。

第二,数字化。在智能变电站中,能够对一、二次设备进行灵活的控制,具备双向通信的功能,能够通过信息网对智能变电站中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使得变电站采集、传输、处理、输出的整个过程完全数字化[1]。

第三,信息共享标准化。智能变电站通过相关的科学技术,可以将传统变电站中的数据统一并简化,从而使得信息共享更加标准化,能将众多的独立信息互相连接起来,成为智能设备的信息获取平台。

第四,互动化。智能变电站能实现智能设备之间的联系、互动,在保证变电站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还能实现和其他层面的联络,例如中心站和受控站之间的联络,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2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

2.1 网络技术优先

智能变电站和传统变电站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能够保证变电站内所有信息的智能化。通过建立数字化信息平台,从而保证对智能设备的有效控制,达到变电站内信息共享的目的。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其核心之一就是网络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的相关标准中,对过程层网络和站控层网络提出了技术与质量要求也体现出了网络在变电站智能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变电站智能化改造中,首先要注重的就是网络技术。

在网络技术中,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网络硬件搭接与网络配置问题。在网络硬件搭接中,应当保证网络电线连接、光缆按质与二次电缆敷设的同步性,这样一来可以保证缆线敷设技术的顺利完成,为智能变电站中网络的标准化以及其他的改造工作提供条件。同时,在过程层网络方面,应当将结构设计为星形结构。在站控层、简陋层以及过程层中,不仅要严格遵照VLAN配置图,结合VLAN提供的IP地址进行分配,同时还要根据提供的设备型号以及端口型号进行连接。变电站智能化属于一项全新的技术,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具体实施方面,可能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变电站中的各个部门共同合作,不断完善相关的智能化设备以及施工技术。在网络建设中,除了硬件的搭接之外还要对网络配置进行设置,涉及到CID、ICD、SSD、SCD文件,这几种文件的关系与作用如下:首先,ICD文件的主要作用是对IED文件进行描述;其次,SSD文件主要对变电站中的一次系统结构与相关节点进行了描述;第三,SCD文件一般是由系统集成商完成的,其主要作用是对变电站中的IED文件进行描述[2]。同时,SCD是最终保留和生成的文件,是建立在ICD和SSD文件基础上的;第四,每一个IED文件都会有一个对应的CID文件。由此可以看出,ICD文件的主要描述的是配置工具合成,ICD和SSD文件主要是由IED文件通过全站配置工具而成,再根据SCD文件来指导智能变电站中装置和系统配置的搭接。

2.2 避免施工过程中不同设备之间出现的冲突

从建设情况来看,设备安装过程中出现冲突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控制室屏位冲突;第二,新旧一次设备冲突。

变电站智能化的改在是建立在远程终端更换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新旧设备的使用中存在一定的过渡期和共存期。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环境监控设备、视频监控系统,以及各类新增的设备,很可能使得屏位增加,导致控制室内没有足够的空间,难以满足变电站智能化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变电站智能化施工的正常进行,可以先建立一个全新的主控制室,如果工程的资金有限,那么也可以根据变电站的电压等级或者其他相关规定建立较为分散的保护室。

在新旧设备冲突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先将不使用的旧设备拆除,并转移到相关地点后再进行新设备的制作与安装。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很多传统的变电站设备重量较重,而为了保证变电站的正常运作,需要尽量缩短变电站停电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在设备安装之后,二次设备并没有太多的调试时间。同时,不同的变电站在二次设备的调试时间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变电站,可以根据相关的要求对二次设备进行供电调试。而对于智能终端一次性设备来说,可以通过安装智能汇控柜、易地调试等方式来保证其工作的稳定性,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2.3 运用电子互感器进行预调试

在变电站智能化的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子互感器进行调试。而电子互感器和变电站中的设备进行连接时需要大量的光缆线,在高压的状态下很可能出现连接信号不稳定、调试工作量大等等。而智能变电站中,电子互感器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为了保证现场施工的准确性,可以对电子互感器进行预调试,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提高工程的质量[3]。

3 结语

在变电站智能化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需要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从而提高智能变电站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邵剑峰.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实施[D].上海交通大学,2013.

智能化建造技术范文2

1.1 地面测量仪器的进步 

在进30年里,出现了许多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例如光电测距仪、电子经纬仪、电子水准仪等等,都为城市工程测量提供了先进的手段,进入到了测量自动化、数字化时代。代替了传统的地形测量、施工测量、道路测量等测量方法,使得在城市建设中能够更加准确、简单的测量地面地形。 

1.2 定位技术的进步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斥巨资,研制GPS,耗时20年,在1994年研制成功,这一技术具有海陆空全面的三维导航,拥有超强的定位技术,经过长期的改善,GPS定位技术凭借着它较快的速度、超高的精度和较低的费用替代了常规的地面定位技术。城市的控制网、工程控制网的建立已经普遍使用GPS技术,它在城市工程测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相信GPS技术会更加广泛的应用到测量技术中。 

1.3 数字化测绘技术 

通过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工程测量技术向着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传统的测绘方法是一份人工的、室外的工作,工作的任务重,工作完成的周期长,很难适应目前的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我们需要更加完善更加方便的测量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开发和发展都很快,成果显著,为城市建设发展打下了基础。 

1.4 摄影测量技术 

摄影测量技术的质量高、精度高,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城市的建设中,在城市工程地形测绘、公路铁路建设、城市建筑物变形监测、文物保护等方面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它能对城市进行大范围的测量,可以提供数字及影像多种形式的测量结果,目前我国已经有100多个城市应用航空测量技术测量制作大比例的地形图。 

2 城市工程测量新思路 

城市工程建设主要是城市中的给水排水、绿化、路灯、公路桥梁等与居民息息相关的项目,由于城市中的地上地下管道错综复杂,会造成城市工程建造中的困难,为避免出现错误,初期的测量和建筑完成后的监测都不容忽视,检测技术的更新是避免建筑出现错误的主要方法,找准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让技术的发展更符合实际情况。工程测量的发展方向和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如今的城市建设主张智能化、绿色环保并注重民生,测量工作的发展趋势则必与智能化、环保和民生有关。 

2.1 为建造绿色环保城市创造的条件 

城市建设的主题是建造绿色城市,自然灾害的增多成为了全球人民关注的问题,自然灾害的产生大部分都是由于对于环境的破坏,因此保护环境,建造绿色城市是现在建设的重点问题,在未来的测量技术的发展前景中为避免城市工程造成的环境破坏而开发的测量技术势必成为建筑技术的领导方向,迎合全球保护环境的热潮。在大型工程建设中,为防止灾害、保护环境而推出的将工程建筑学科与水文地质、大地测量、地球物理等学科相结合的大型知识信息系统,将建筑工程与各个学科相结合制造出即符合建筑要求又能解决环境和灾害问题。 

2.2 为以人为本的城市工程建设打下基础 

以人为本是现在形势所趋,不论是政治的改革还是科技的发展都增添了以人为本、为人着想的新思路,对于城市建设来讲人是他们的使用者,建设的成功与否也是从人的满意程度上来判别的,所以在城市建设中首先要考虑城市市民的期望,测量技术要配合建筑物技术要求和市民的期望,找到建筑物适合的地点,适合的角度,最大的程度上满足市民的要求。目前的工程测量一般为土木工程测量和三维工业测量,为了城市工程建造更能让人们满意测量方法应发展为人体科学测量,在人的角度测绘和处理图像,结合市民的期望,建造出符合市民愿望的城市工程,营造和谐的城市。 

2.3 智能化模式的测量技术 

智能化是现在所有科技产品发展的方向,它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城市工程测量技术的智能化是测量技术发展的必要趋势。技术的智能化既能减少人工开销又加快了建设的速度,使得建筑减少成本,简易建筑过程。我认为工程测量的智能化发展具体将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是测量机器人的进步。机器人的用途很多,全球许多产业都在使用机器人,工程测量的未来期望在现有的机器人基础上在智能化方面有更大的进步,在处理数据能力上能在影像、图形和数据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能够在更多的工作上代替职工。 

二是GPS 和GIS技术与工程测量工作的融合。GPS和GIS技术紧密的与工程项目相结合,在勘测、设计和施工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将两项技术更好的融合到工程测量中,在测量中充分发挥GPS/GIS先进技术的能力,使得测量技术更加先进。 

工程技术的进步为测量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直接给工程建设的工程测量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尤其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以及数字化测绘和地面测量等先进测量技术的发展,是工程测量工作的手段方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工程测量正向着自动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3 结论 

智能化建造技术范文3

关键词:绿色建筑;智能建筑;一体化发展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能源问题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而传统的高耗能建筑模式显然使其异常放大。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意识到事态的严重,近年在建筑模式的实施中融入了大量的绿色与智能相结合的建筑理念,突出智能建筑的智能功能和绿色建筑的环保意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以实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战略是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当代建筑来说也必须由传统的高耗能发展模式向现代绿色发展模式进行转变,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技术的发展正是这一转变的具体实现。随着现代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不断智能化,智能系统不断发展,智能系统的功能、运行技术将是绿色建筑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使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一体化发展是实现我国建筑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1.1 绿色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有效安全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类建造健康、舒适与自然发展相适应的建筑。绿色建筑的特点体现在建筑遵循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了建筑绿色化的理念。绿色建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因地制宜的建筑理念,结合了人文因素、地域等方面因素,建造符合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1.2 智能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智能建筑是指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设备和管理根据所需要求进行最科学的优化组合,从而建造出一个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智能建筑的智能化发展。智能建筑的出现加快了现代建筑的发展步伐,建造出了更加舒适、安全、便利的环境,同时较之传统建筑模式很大程度的节约了建筑资源的投入,满足了各种对建筑物环境功能的特殊需求,实现了建筑功能的最大化。

2 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作用及相互影响

2.1 绿色建筑的作用

绿色建筑是对环境无害,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的节能环保型建筑。绿色建筑能够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又能提供健康、安全、舒适性强的居住办公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现代绿色建筑采用了节能的建筑设计结构,根据自然通风和太阳能取暖的原理进行设计的建造,减少了电和水资源的消耗,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绿色建筑强与自然资源相互结合,利用自然界富足的材料进行建筑,同时使建筑物的空气质量和对人体健康的控制和保护起到了很好的补充。绿色建筑的舒适性更加的符合现代人类要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使其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2.2 智能建筑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事业的发展也应该适应发展需求发挥科技的力量,智能建筑的出现充分体现了科学在建筑领域的中重要作用。以现代化大厦为例子,水电的耗能是整个大厦的主要消耗,在北京,总建筑面积近56万m2的国贸大厦其中1d的水电等能源的消耗费用就30万元。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国贸大厦运用了智能化的节能设备,一年的时间里节能效果明显,智能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充分给建筑的能耗问题上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智能建筑的发展能够满足不同环境功能的要求,使人类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更加科学合理和方便。

2.3 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相互影响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发展结果,也是未来建筑事业的发展趋势。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逐渐重视对绿色建筑的探究,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力量等诸多因素,对绿色建筑的研究成果也存在差异。智能建筑本身的发展也是朝向绿色建筑发展,智能建筑也是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手段,要实现绿色建筑的功能,必须要结合智能建筑的相关功能,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先进科学的建筑设备等建筑控制技术。总之,智能建筑是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和实现手段,绿色建筑是智能建筑的最终目标。

3 绿色建筑一体化的发展

3.1 绿色建筑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目前,绿色智能建筑一体化正处在发展初级阶段,严重缺乏国家的统一规范标准,绿色智能建筑仅仅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脚步,没有独立的发展空间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方针支撑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没有制度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智能建筑起步较晚,加上目前智能功能需求都是由业主提出但是设计通常都是由设计院完成,而智能化的设计与建筑的设计常常存在不协,系统运行达不到预想效果;在工程规划、设计、实施施工、质量监督等方面并没有具体实用的标准规范;从智能建筑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开发上缺少科学的指导和监督,使智能技术产品有效的作用得不到利用;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注重结果的好坏严重忽略绿色智能建筑的集中管理。

3.2 绿色智能建筑一体化的提高

(1)技术的提高

智能化是技术的综合利用和信息集成,安全防范体系、信息管理体系、信息网络系统构成了智能化的基本体系。这些系统体系的技术并不成熟,集中管理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外的智能化系统产品。我国应加大对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力度,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研究符合我国智能化建筑的发展要求,要结合实际发挥国内优势的方面做出智能化技术提升、系统的升级。

(2)质量的提高

目前,我国绿色智能建筑一体化建筑产品主要都是由国外厂商提供,绿色智能系统的集成也是由国外先进技术公司提供,在技术、施工方法、质量及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等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国内生产的绿色智能建筑产品技术的不成熟、质量的不过关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无法生产符合用户需求的高科技产品。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相关质量监督的行动计划,确保绿色智能一体化产品在生产源头上做好质量的把关,同时确保建筑施工的质量。

(3)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

现代绿色智能建筑一体化的发展首先是要通过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人类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如何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又要保证环境的持续性发展是现今各个领域都要面对的难题。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家园”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事情,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人类发展的结果只有两种:一种是继续无限度的消耗自然资源,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自然环境资源的消耗殆尽。第二种就是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充分发挥每一份资源的作用,再创造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加大力度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遏制资源的无限消耗,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协持续共处和发展。在现代建造中,我们要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出发,充分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绿色智能一体化建筑。

4 结束语

绿色智能建筑体系是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的战略目标,智能、绿绿色环保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各行各业中得高新科技都会直接影响或间接反映到绿色智能建筑中。因此,加快绿色智能建筑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建筑事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陆伟良.智能建筑发展方向的探讨[J].低压电器.2009(18).

智能化建造技术范文4

三年多去产能670万载重吨

虽然中国造船三大指标位居世界首位,但在低端“转悠”、“大而不强”的窘态也成了中国造船业的难题。正是因为造船业长期持续低迷、低端产能严重过剩,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化解船舶行业的过剩产能。江苏省对此积极响应,出台了《江苏省船舶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实施方案》,要求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力争用5年时间化解全省船舶过剩产能1000万载重吨。目前,该省船舶行业已化解了过剩产能670万载重吨。据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江苏造船完工量为317艘1657.5万载重吨。此轮提出清退1000万载重吨船舶产能,占到了去年总产能的60%左右。

江苏省化解造船过剩产能的基本原则是严控新增产能、优化存量产能,关停出清“僵尸企业”,不再核准新增产能项目,鼓励企业自律产能和采用兼并重组方式实现资源优化整合,以避免内部无序恶性竞争和提高产业集中度。2014年,江苏船舶工业主管部门专门成立了江苏省淘汰落后产能协调小组,经过近3年大刀阔斧化解,一批“先天不足”的企业在市场机制下被淘汰出局,还有一批企业通过行业主管部门有序引退出了市场,其中仪征、启东、南京等地区通过关停、重组、兼并、转型等形式积极化解造船过剩产能,不仅提升了高效率、智能化、低能耗和绿色环保的优质产能,形成了合理的产能结构,而且促使“小而散”的民营造船企业基本实现清退或转型。

江苏省 “化剩”同时还在产业政策、科技创新与转型投入、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造船业的扶持力度,有力推动了许多骨干船企采取合资、合作、产权流转、股权置换等多种市场化手段实施兼并重组,使企业增强了产业优势,如江苏新扬子江造船有限公司整体收购了江苏长博造船厂有限公司,并与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联合重组,形成了超大型集装箱船的生产优势。经过持续优化整合,该省排名前十船企造船完工量占全省的78.4%。

向高端市场挺进

我国造船产能过剩实质上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在过剩的另一端则是高端产能远远不足,如大型液化天然气船、豪华邮轮、冰区极地运输船等。同样,江苏造船业产能也是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船舶领域。为此,江苏造船业重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狠抓中高端产品设计建造,不断向高端市场迈进,并初见成效。

江苏船舶业推动产业升级的经验主要有:一是以科技创新带动高端产能生产能力提高。该省抓住技术复杂船型需求持续活跃的有利时机,快速提升LNG运输船、大型LPG船等产品的设计建造水平。同时,突破豪华游轮建造技术,积极开展基地航行船舶、清洁能源船舶、超大型矿砂船、大型工程船、南京磷虾捕捞船等高技术船型开发。此外,全面提高海工装备研发、建造和项目管理水平,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二是发力补齐产业短板。针对船舶关键技术领域、售后服务、国际网点布局等方面短板,江苏省重点开展船舶性能优化、节能与新能源、智能船舶技术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行业核心研发拥有,并大力发展高端配套。三是加强智能化和绿色制造。江苏造船业不仅在船型设计方面迎合绿色船型需求,而且以扩大机器人应用和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等智能制造手段为切入点,支持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和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研发,全力推动船舶绿色制造。

智能化建造技术范文5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具体应用、发展策略

引言

21世纪全人类共同倡导的主题就是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成为我国新世纪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水体大气等的严重污染问题也凸现出来。为缓和日益严重的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筑业的低碳绿色化发展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绿色建筑的发展不仅能够节约大量能源和资源,减少CO2的污染,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压力,还能为我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障人们健康的生活质量。

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1 绿色建筑概念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即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试用阶段、维修养护阶段、拆除阶段)以最大的限度做到能源、土地、水、材料的节约,以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处。

绿色建筑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为居民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空间,做到建筑与人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2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2005年第一步《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正式实施,标志着建筑节能、建造绿色建筑领域在我国全面展开。

通过搜集前人的众多研究发现,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是指项目从设计、施工到使用、维修养护直到拆除阶段这样一个周期。关注建筑的周期是指从项目的设计阶段开始,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以最大的努力来减少项目施工对环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建筑的每一步都应该有绿色建筑概念的应用,为达到这亿目标,必须考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这同时也要求设计者、施工方以及各个部门加强合作,以实现建筑物的绿色化发展。

(2)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重点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可调节的和谐的系统,它要求建筑在整个建造及其使用过程中能够做到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最小,同时绿色建筑应该优化设计和管理,选择适用的技术、产品、材料、方式等,优化资源配置,以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目标,积极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3)以满足需求为根本原则

绿色建筑在建造过程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这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在发展绿色建筑的时候,不能一昧的强调其优点,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够与居民生活舒适度相违背,不能在降低人们居住安全的情况下发展绿色建筑。应当以满足人们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能源利用方式、积极开发清洁能源来达到节能的目的[1]。

2 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应用

2.1 节地设计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节约土地是指在项目建筑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少占用土地,以最少的土地面积实现合理的、最优化利用。通常,在选定建筑的建造地之后,通常应该根据建设地段的现状进行相关设计,只有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建筑才能算作是绿色建筑。现在在城市中节地技术措施最常见的就是建造多层、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通常在不影响建筑使用、居民舒适度的情况下,提高建筑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地下空间是节地设计的最好体现。

2.2 节能设计

节能设计主要考虑可再生自然能源的节约、建筑节能技术、新型材料的应用。

建筑业是耗能很严重的产业,全世界30%的能源都消耗在建筑物上。据数据统计,我国建筑耗呈逐年递增趋势,如不及时加以改善,后果很重。因此,建筑节能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核心。

(1)可再生自然能源的利用 目前利用比较广泛的清洁能源主要有风能、太阳能、地热能,这几种能源的利用都是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具体应用。目前来看,我国在太阳能利用方面最为广泛,建筑物的采暖、干燥、生活用水、用电等都与太阳能利用有关。

(2)建筑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即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和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建筑使用能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热水、照明等方面,具体来说,降低建筑使用能耗最主要的措施是改善建筑的保温性能,节能技术的使用很是关键。可以通过采用新型墙体结构和新型建筑材料节能技术等[2]。

2.3 新型材料的应用

据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建筑材料都无法满足绿色建筑的具体要求。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必须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以加紧对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加快对各种传统建材的改进。传统的混凝土发展成为高强度高效率的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以及纤维混凝土三种,他们最重要的特点分别是高强度、自重轻、抗拉强度高,这就为我们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者,金属材料如钢材等也是建筑材料最主要的一种,为使其更加绿色化,也应该将其向重量更轻、强度更强、热绝缘更好的趋势发展。随着科研投入的加大,目前我国已经研发出诸多新型的钢材,如高强低合金钢、高强钢丝以及高强预应力钢筋等,这些刚才已经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和推广,为我国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 智能化发展

所谓建筑的智能化发展是指以建筑为作业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系统服务与管理为一体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更为方便、快捷、舒适、高效的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特市创立的智能大厦能够运用网络等实现自动化综合管理,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向;此外,日本也于1985年在青山建成了“本田青山大厦”属于智能化建筑;西欧的建筑智能化发展与日本同步,伦敦是智能化建筑最为发达的城市;在20实际80年代末,智能化建筑在法国、德国等国家相机流行开来[3]。

目前,国外的建筑智能化技术比较先进,美国已经成立了智能化建筑研究所,欧洲也成立了智能化建筑集团,他们都旨在提供一个高效率的舒适、便利的环境并帮助业主等实现目标。

3 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

我国每年新建住房面积接近20亿平米,建筑高能耗现象显著。在我国,建筑业总能耗为全国能耗总量的30%,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绿色建筑的发展可以高效率的利用资源,同时也极大的拓宽了建筑材料的选择范围,它有助于推进我国乃至整个人类迅速的开启绿色化发展,重视环境污染问题。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发展绿色建筑设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体系,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对我国有的和即将建成的建筑做评价,指出该建筑的优势及不足,并在未造成不良后果之前迅速对其加以改正,这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根本出发点。

其次,借鉴和采用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体系,完善我国我技术标准。此外,还应该学习国外的先进科技成果,积极引进国外的新型建筑材料,根据我国建筑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性使用。

再次,应该加大对新型环保材料的科研资金投入,保障科研资金的使用。高等学府中应该适时增加有关绿色建筑、绿色材料的专业或者研究方向,将建筑的发展向低碳化、绿色化、环保方向引导,确保新型建筑材料研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供给。

最后,国家应该建立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建立较为严格的新闻披露制度,强制性的执行现有的法律和节能标准,对违法行为严格论处。应当建立一套全面的激励制度,对于绿色建筑设计做的好的单位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此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初春生,李宏茹,张雪莲.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应用[J]. 硅谷,2010,(21):177+173

智能化建造技术范文6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能耗

智能化建筑电气设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了较大的进步,但在过程当中,也暴露出较多的问题。一些投资商往往注重产品的质量以及其能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不关注电气设备的节能,这就导致电气设备对资源的大量浪费对于智能化电气设备来说,其节能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节能减排与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是同一概念,所以做好智能化建筑电器节能优化设计十分重要。

1智能建筑和智能化建筑电器节能

对于智能化开发的产品来说,计算机技术就是其核心制造技术,智能化设备的开放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再将各个计算机系统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在这其中包括有众多的管理设备,例如信息化应用系统、公共安全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在此基础上,智能化电力设备还要对自动化建筑体系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才能给人们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我国目前的智能化系统的运转还存在有较多的缺陷,例如智能化设备不能正常使用或是故障频发等一系列问题。智能化建筑电气的节能优化设计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是一大难点,又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传统的节能系统无法做到真正的做到节能减排,对于电气设备的关注度还是在品质方面多一些,而现如今的智能化建筑电气设备的节能装置是全自动操作,充分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从表象来看,智能化电气设备的节能减排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实际出现的情况却是相关制造商对于节能减排装置的不加重视,导致节能减排成为空谈。

2我国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控制方式、照明光源选择不合理

如果照明、开关控制设置或系统控制存在问题,就会造成能源的浪费,进而严重影响电气节能系统的发展。

2.2协助电气设施安装不到位

协助电气设备就是指辅助电气设备运转的相关装置,例如给排水系统、采暖通风系统等,这些装置如果安装的不合理,就会引起智能化电设备出现耗能现象。例如通风装置如果存在问题,就会导致电气设备的散热性达不到自身运转要求,从而导致设备出现系统奔溃等的不良现象。

2.3未选用节能电气设备

没有选用节能的电气设备比如:节能灯具、节能变压器、节能的风机水泵等,同时也没有充分结合充分利用电气产品本身的节能特性。

3我国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的优化设计

3.1供配电系统的节能优化设计

对于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来说,最主要突出的就是节能设计,其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电气设备减少耗能,要达到此目的,就要从电气设备的多方面进行权衡考虑。最重要的一点是电气设备的供配电系统,在实现此项工程之前,要对电气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例如用电设备的特点、用电设备的负荷容量以及用电电压的数值等,一定要对这些相关设备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强有力的保证配电整体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供配电系统在节能方面的设计,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电气设备的用电电压,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保证电气设备的的用电电压恒定,要将配电电圧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其次就是供配电布线。对于供配电布线的挑选,应尽量采用短而直的布线,这样既可以节省资源,还能对对电气复杂的系统进行简化,从而减少相关能源的损失。

3.2照明系统的节能优化

在所有的智能化建筑设备当中,照明所消耗的能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在对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时,相关设计人员一定要注意对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照明系统是支撑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一大因素,对其设计,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照明灯具的选用,传统的照明灯具没有节能减排功能,而且还会增大照明工具的耗能,因此,对于照明灯具的选用,最好选用节能照明的灯具,而且照明开关也应该采用声控装置,这样既能达到节能目的,而且又能节省投资资金;其次,对自然光的利用,应该充分的利用自然光,例如太阳光,例如安装的采光井,自然光的利用就可以减少灯管的耗能,减少能量的消耗。

3.3电梯、通风和供水系统的节能优化

电梯的利用已经在我们生活当中成为一个普遍的电气装置,相关人员在进行电梯的设计选用时,就要注意电梯型号的选用,电梯要采用一定的节能材料,其对电能的大量消耗,因此在一些较低层数的建筑当中,就可以不采用电梯装置,以减少耗能。在选择空调系统时,应首选水源热泵空调,因为其有节能性能优、零排放和无污染等优势,且其机组效能远比传统空调高在设计供水系统时,可以优先选择无负压供水设备,这种设备不仅可以做到节能环保,还能对水的质量有所保证。

3.4利用再生资源

在智能化建筑电气节优化设计当中,利用再生资源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手段。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利用再生资源技术,既可以达到想要的目的,又可以有效的解决节能问题,减少污染物排放。此外,在智能建筑电气施工时,还可以使用光电幕墙,并采用新型的节能保温材料建造,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4结束语

就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来看,其本质目的就是节能减排,因此,在电气设备的各个建造环节都应该体现节能减排的设计。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节能减排越来重视,智能化建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电气设备建筑实现智能化的同时,其节能减排也随着时间的变化凸显的越来越明显,但我国目前的智能化电气设备在节能减排设计当中还存在有较多的问题有待改进,相信在未来,我国的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给节能减排的电气设备开创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参考文献:

[1]叶晓雪.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照明节能设计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7,(3):201-202.

[2]李朝辉.探讨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及节能的原则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5,(19):9.

[3]张东栋.基于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的分析[J].电子测试,2016,(17):146+130.

[4]杨冰,杨树森.智能建筑电气应用与节能[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年1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