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范文1

1. 课堂激趣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的:“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只有把学习当做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驱动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引起人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探索。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开头授课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一种“开头究竟是什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激趣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使学生带着好奇心来学习,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激趣导入上可采用游戏导入法、故事和设疑导入等。

A.游戏导入。我在七年级的政治上册第一课第一节《校园里的新鲜事》,这一课的教学上,采用游戏导入,让学生分成两组,互相模仿新鲜事,然后相互竞猜来创设情境来激趣导入新课,很自然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做到了游戏性和理论性的有效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B.故事和设疑导入法。如我在七年级上册思想政治课第二课第一节《珍爱生命》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是以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的:a.先让学生讲讲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b.组织学生思考从道理上分析地震中发生的事给我们的启示,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解答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被牢牢地吸引住了;紧接着我又用“水母坠链”的故事进一步激趣设疑:这一故事体现了怎样的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步步深入,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释疑,师生互动,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范文2

通过投递简历和面试的筛选,我终于进入了一家教育培训公司。我和其他两个同学被安排了客服和前台的工作,其实当时的感觉是压力相当大。因为不像助教的工作,我们这个工作是要给家长学生一个课程咨询,并且有些人什么都不了解来问你,你如果给予了错误的消息,以后的纠纷就是很难解决的了。当老师对我们这些同学进行培训时,重点都是说要准确地给予客户最准确的信息,所以我们的培训时间也很长。因为我们要注意的东西很多,与助教相比较起来,我们要记住的东西更多。不过我不会屈服的,毕竟这才能有挑战性么,有挑战性的工作才能让我提高!

第二天,我们就开始了客服的工作,当我走进客服办公室的那一刹那,电话铃声马上就响起来了,这让我有点慌,但是主管就示范着给我们接了这个电话,声音悠扬,思路明确,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于是我觉得我要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因为我的表达能力是很差的,如果我在打电话的时候突然语塞,那怎么办,这对公司的影响多大,别人肯定以为这个学校连咨询电话都说不清楚,这个教学质量肯定不行了。于是我深呼一口气,在主管给我们讲了各种课程的安排和注意事项后,我们就开始守候在电话机旁了。

很紧张地等待着第一个电话,他会不会问很难的问题,万一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那该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还没成串,电话铃声就响了,我有点胆颤地拎起话筒:“你好,这里是xx公司!”还好,第一通电话没有太为难我,我现在已经忘记了是什么问题,但至少我没有被语塞,还算顺利地过关了。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虽然嘴巴的确干燥了许多,喝了我一大瓶水。对于一般都不怎么喝水的我来说已经是奇迹了。但总的来说也并不是怎么累,只是有时候突然几通电话一起响,弄得我们都有点忙不过来的意思。但这种活干得很有满足感,总觉得解决了一个家长或同学的问题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地已经知道了整个问题的结构。对于很多的电话号码也能记住了,但是时间一长,我发现大家问的问题都是差不多的,甚至一前一后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我一遍一遍地重复着相同的解答,特别是学校教学点的地址。我不知道我一天要讲几遍,真的有点让人厌烦,但是转念一想,每个家长学生都是第一次打电话来的,他们只是想知道我们学校的地址,我回答的虽然都是同样的问题,但是我回答的人都是不一样的。也许我只是对其中一通电话感觉厌烦,在一天的通话量中只占据了百分之一,但是那一通电话的家长就会对这个学校的印象完全的打上0分。怀抱着这种想法,我尽力在讲每一通电话时都回答得很有精神,尽量给他们一个有活力的印象。

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范文3

深邃犀利的目光,平实又不乏深刻的道理,言行中流露出的亲切和善……诸多智慧的积淀已在他身上糅合为一股强大的气场,让人无形中感受到教育的力量。贵阳的冬日阴雨连绵,而与李局长的对话却让记者心中泛起了层层暖意。

中国德育:李局长您好。《贵阳市2011―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增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作为教育局长,您是如何看待当前德育实效性这一问题的呢?

李秉中: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有两个特点,第一,都是民办教育起步;第二,都是德育活动。德育本身就是学科教学中一个分量很重的部分。当前中小学德育实效差强人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德育重说教,轻体验,只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却没有创造适合的场景和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第二方面是学科教学的功利性。长期以来学科教学的目的本末倒置,忽略了人的存在,把传授知识当作教育的终极目的,只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却不问学到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用来干什么。基于这两点,我认为应该构建生活德育、生命德育和生态德育,用这样的“三生德育”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生活德育:德育的起点应该是人的生活,也是为了生活。生活德育就是要通过给孩子们讲一些朴实的道理,创设贴近实际的生活场景,让他体验到通过帮助别人自己也可以获得幸福感。像我小时候,母亲没什么知识,但是我从她身上获得的那种支撑我一生的动力是无可比拟的。我们小时候没有幼儿园,但是我们能在和伙伴们的玩耍中学到知识。现在有了幼儿园,孩子却不愿意去,为什么?从学校和教育者的角度来反思,会发现我们的德育和学生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现象。所以我们不能再简单地照搬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了,应该还原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

生命德育: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与众不同的禀赋、兴趣和情感,学校就是要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而现今学校的关注点往往是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最后能不能上北大清华。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毕业之后该怎么办。我常讲一句话,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是暂时的。所以说德行是一个人的根基,做人才是第一位的,我们所倡导的生命德育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具备饱满的信心和坚定的理想。

生态德育: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生态资源,我们不能都开发完,一个人不仅要与自己,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而且还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贵州的资源特点就像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给我们总结的那样:“当全人类都在为沙漠化而发愁的时候,唯有中国贵阳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当全球都在为变暖而痛苦的时候,唯有中国贵阳获得了‘避暑之都’称号。妙不可言!”这其中肯定有溢美之词,但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心态文明,所以我们的德育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理念,激励和引导学生体悟生态道德的真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

中国德育:任何德育形式只有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够具备持久的生命力。2011年贵阳市把“三创一办”作为载体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学校的生态德育理念是如何具体落实的呢?(“三创一办”即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李秉中:我市教育系统紧紧抓住“三创一办”这一良好工作契机,专门成立了贵阳市教育局“三创一办”领导小组,力争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标准化的水平,着重开展了“平安校园、卫生校园、绿色校园、管理标准化校园和生态文明校园”的建设,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是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切实提高师生的文明素质。一方面组建教师“爱生护生队”。每天在学校校门外、校门口接送学生上学、放学,监督学生、家长走斑马线,不闯红灯,不乱停放接送学生的车辆,为学生的安全尽责,为校园周边的环境整洁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遵章氛围;另一方面组建学生义务监督员队伍。对校园内外的师生、家长文明行为、卫生情况进行监督,在家争做“小小义务宣讲员”,对家庭成员进行“三创一办”相关知识的宣讲,以提高学生自身和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

二是优化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我们主动协调公安、城管、文化、工商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拉送学生的黑车、无证摊点等进行清理,改善校园周边环境;通过开展“祖国好、家乡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步行日”“排队日”“让座日”等系列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关爱未成年人,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试点建设工作,丰富农村未成年人课余生活,提高素质教育,缩短城乡差距;加强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工作,逐步形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三是我们全市中小学继续将《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作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地方性教材,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在校园内设立了环境教育宣传专栏,对环保热线“12369”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教育,在校园内开展了污染物及放射性物质、设施的全面排查,通过节水宣传日,“地球一小时”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绿色学校的评比,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

这些活动和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文明习惯,激发出学生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热情。

中国德育:师德是德育的重要资源,在学校德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了解,贵阳市提出要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评估和校长考核体系中,并积极探索教师职称评定师德“一票否决制”。请您谈一谈贵阳市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李秉中: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让我对“教育”二字体悟出这样的含义:“教”,左边“孝”右边“文”,“孝”上边“土”下边“子”,一个人要想有一个生命意义的生活,必须把养育自己的土地敬奉为天,命运要与这片土地相连,并紧紧地依靠文化;“育”在古代是“毓”,左边“每”是人和母亲,右边上半部分是一个倒立的“子”,下半部分是儿子头朝下从母亲的产道顺利出生。“教育”二字的启示就是: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水平与土地相联,必须依赖文化,必须有母亲般伟大的爱!所以教育教养与生育养育是紧密相连的。

人生有两个老师,一个是母亲,另一个就是学校的老师。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母亲般的爱,怎么配当老师呢?什么岗位都可以将就,唯独教师不可以。因为一旦教师不合格就很可能耽误孩子一辈子。教师的评价考核实际上是个良心活,不能仅根据教学质量即“升学率”的高低来评判,而应该通过学生进入学校时的初始水平和毕业时的综合素质之间的“入口出口对比”来看增值影响。教育也应该考虑对学生的终极关怀。哲学所讲的终极关怀就是把人的存在和人的生活作为哲学研究的最高命题。对学生成长的终极关怀就是对教师自身发展的终极关怀。当教师能够达到这样境界的时候才是真正合格的教师。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市始终把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先后开展了“师德专项教育年”活动、“干部下基层、教师大家访”活动,召开贵阳市师德师风建设现场会议,通过在教师节评选“贵阳市十佳师德标兵”,表彰师德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老师,通过制定执行教师“坐班制” “师德承诺制”等一系列有益于师德教育的规章制度,来树立先进典型、激励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全市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健康成长也有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德育:无论是您提出的“三生德育”还是您对师德问题的思考都让我们感受到贵阳市德育工作的重心真正放在了学生的身上。教育不能目中无“人”,贵阳市在关注“人”的发展方面还有哪些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李秉中:教育跟其他行业不一样。如果被问到自己的职业,很多教师的回答是“教书”。仔细想想,书是没有生命的物件,怎么能成为教育的对象呢?实际上教师是通过“书”这个媒介来教“人”的,所以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人的问题,而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般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一般发展指的就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对于孩子的发展状况我们给出两种选择:一种特懂事,学习不好,身体也差点;另一种身体很棒,又聪明,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人。多数父母会选择第一种。所以,孩子的身体健康是成长的基础,德行是孩子发展的根基。我们要克服教育的这种功利性心理,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去为他们设计道路。关注学生的发展,不仅着眼于学生的当前,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我市从2007 年开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的“中考网上招生录取系统”,实现了“根据招生计划和学生分数,自由选校,自动排序,随时改报,自然录取”。实践证明,所有家长和考生均十分满意。为什么我们的招生方式改革如此受老百姓的欢迎?原因就是把权力还给了老百姓。我在很多年前就讲过一句话:“什么时候教育局长没权利了,什么时候工作就干好了。”还有就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往他们被称为“农民工子女”,明显具有歧视色彩。对待这些孩子我们应该有一个“公共”的概念,假如因为我们工作不得力,有些孩子长大后成为犯罪分子,那么他们的影响就会波及到周围的人。所以,为了我们共同的美好生活,首先就要建立起“我们和这些孩子分不开”的和谐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我市今年准备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公办中小学校,在扩大城区义务教育规模的同时继续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尽力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中国德育:贵阳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确实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德育需要理想,更需要理性。当德育的理想和现实相互碰撞的时候,您认为应该如何来平衡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关系?

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范文4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和谐社会和素质教育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正是这两者关系的体现。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做到和谐社会、和谐生活,所以,我们所有人的教育需要全面提高,“教育的作用是让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生活的教育意义,他的目的在于发挥学校和教育对社会生活的简化、精华和平衡作用,更好地联系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

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教育又自信、自爱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影响着现代教师的教育观,教师应该多学习他的思想精神,将其精髓汲取,并体现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去。

3-6岁的幼儿是一个较特殊的时期,由于幼儿年龄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强。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正好可以弥补幼儿教育的这个缺陷,让幼儿教育有法可施。

一、给孩子爱的教育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爱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陶行知对教育充满了爱,让他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着爱,所以他是一名优秀的校长,是伟大的教育家。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我们要有耐心、爱心、细心,要像陶行知一样爱学生、爱教育。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任校长时,他用四颗糖教育了一个用泥块砸自己班上同学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用奖励和关爱去教育那些不小心犯错的学生,给予他们尊重和宽容。幼儿就如一棵刚刚发芽的小树苗,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用心浇水、施肥,才能让小树苗茁长成长,变成一棵参天大树。每个孩子在来园时的表情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在每天的晨间接待中仔细观察,与孩子进行交流。我会主动和每一位孩子问早,和他们拉拉小手,一起说说前天晚上所发生的开心的事情,而个别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我则会抱着他们并夸夸他们或是用好玩的玩具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每位孩子都有一个愉快的开始,让家长放心将孩子交给我们。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在改正孩子错误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给孩子创造机会

“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是陶行知先生反对的理念,幼儿时期是他们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我们不该禁锢他们的思想,要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要解放孩子的右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教师应该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然后通过颜色、感触、声音去想象和创造。在开设的娃娃家游戏中,请孩子来做一回爸爸妈妈,通过模仿爸爸妈妈进行游戏,给孩子提供了创造、发展的机会,在游戏中感悟生活。在理发店游戏中,不仅给孩子提供理发工具,我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发夹和发圈,让他们在探索中去学习,学会用发圈和发夹来为女孩子美发,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得到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引导孩子去运用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我们知道教学的中心就是做,就是实际生活,我们只有了解了生活,了解了孩子的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了解生活对孩子要求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去教育。《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在自主性游戏的理发店中,有一次我发现小理发师们特别空,有的甚至跑到蛋糕店去买东西了,这时我就对孩子进行了引导,我请孩子回忆平时生活中的理发店是怎么样的,原来在理发店中洗头分为干洗和水洗,洗完头还有按摩和敲背服务,这样理发师们的事情一下子就变多了,通过将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巧妙地运用到游戏中,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会了理发。在学习叠衣服时,有的孩子怎么教都教不会,这时候我们不该急于求成,不能因为孩子做不好而去帮他们做完,剥夺他们的自主发展权,我们应该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孩子去练习,可以通过情景表演、个别辅导或是创编儿歌来帮助孩子,让孩子在实践中慢慢学习,从而积累生活经验,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作为教育者要立足于“生活即教育”,充分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范文5

一、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以及社会,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学完《塞北江南》后,我要求学生写我们的家乡。一节课的时间,很多学生没有写出一个字。我问学生,他们说不知道该怎么写。我当机立断,带孩子们出去看看我们的家乡。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孩子们兴奋极了,抢着给我说他们看到的东西。我问孩子们:“能把看到的东西写下来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回到教室后,所有的孩子都开始动笔了。虽然孩子们的文笔是那么的稚嫩,内容有些凌乱,但我从孩子们的习作中看到了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实践证明:带学生走出课堂,发现生活的美好是培养孩子习作兴趣的好办法。

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总是一句话:多阅读,多摘抄,多积累。我教过一些读书笔记做得相当认真的孩子,打开精美的笔记封面,里面是一个个优美句子和大量的归类成语,可谓“妙词佳句大荟萃”。按说这样的学生作文应当很棒,但是当你打开作文本时,你会惊讶地发现,读书笔记上的那些语句并没有出现在他的作文中。是什么原因让“积累”失去了它的作用?怎样让那些在大脑中“沉睡”的词汇“苏醒”呢?我们知道:好的文章是内心自然地流露,甚至觉得不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真实的情感和真切的感受,是学生作文中最珍贵的。正如叶老所说,作文是“我手写我心”。提倡生活写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因此,我鼓励学生写日记,日记不计较长短,但不允许瞎编乱造,要写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作为一个正常的学生,心里都蓄积着一种不吐不快的话,或喜或悲,或哀或乐。让他们把这些话写出来,大多是情真意切的文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被公认的“差生”一旦说起心里话,也可以是滔滔不绝。因为“差生”较其他同学在情感上受到的刺激更大,生活中遭到的“冷眼”更多;老师的埋怨,家长的责备,同学的歧视……总之,他们心灵深处郁结着不吐不快的“情结”。其情感之门一旦打开,往往能写出十分感人甚至催人泪下的文章。而当公认的“差生”都写出了好文章,还有谁会怀疑自己不是写作文的料呢?

有一次,我正在上课,看到最后一桌的张晓贝正在忙碌着,不知道在写什么,看起来挺专注。我示意大家不要出声,悄悄走过去一下子抽走了他的稿纸。他紧张极了,脸涨得通红。因为是正在上课,我并没有过多地批评他,也没有看他在稿纸上写了什么,让他坐下后我就开始继续上课了。下课了,回到办公室我才认真看他在稿纸上写什么。竟然是一封情书!其实,严格意义上,这还不算情书,只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孩子的内心独白。“你肯定没有注意过我吧?是的,一定是这样的。因为我学习不好,上课从来不回答问题,还经常惹老师生气。你却不一样,你学习好,而且喜欢帮助别人,大家都喜欢你。我注意你很久了,从你进这个班的第一天我就记住你了。你总是扎着一个马尾巴,走路一甩一甩的,看着特别精神。你和

其他女孩不一样,你从来不骂人,也不会到老师那告状……”我有点惊奇了,这是他写的吗?他能写这么好的句子吗?我把他叫到我的跟前,第一句话就是问他:“这是你写的吗?”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老实回答:“是的。”一副要杀要剐随你的样子。我没有直接批评他上课写这些东西不对的,而是表扬他语句很通顺。他的表情放松了,我不失时机地鼓励他在作文中也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后我才委婉地批评他这样对自己不好,也会影响别人的学习。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它包罗万千,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从自身的生活中积累素材,这是积累作文素材、写好作文的又一重要途径。这种途径,就是以自己为对象,积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及感受。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它教给你的知识有很多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做到用心的热度来温一温生活,作文也就会成为学生十分愿意做的事情。陶行知说:“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价值教育 遐思

价值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研究课题,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根据笔者的小范围调查,很多教师在接触到这一概念时,总把价值教育理解为“有价值的教育”,于是从自己的实践中去寻找价值教育的含义,认为我们的教育本来就是有价值的,比如说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形成了能力等。而事实上,价值教育的真实含义与这种经验性的理解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价值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学生去获得知识或技能,而是帮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在此过程中价值态度的形成、取舍、提炼及最终的建立。形成“合理的价值观”是价值教育的最终目标。从这一理解上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价值教育更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种精神动力而非智力支持;从考试评价的角度看,价值教育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种内在的学习力量,为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而提供驱动力。因此,价值教育的着力点与常规的知识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所以其并不为更多的一线教师所注意。笔者有幸接触到价值教育的相关理念,并在自己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尝试实践,取得了一些效果。现以拙文呈现,以请教于同行。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尝试价值教育的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经过了十多年的课程改革,但初中学生依然没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沼,因此今天有人戏称“课程改革又被应试教育绑架了”。这一戏语或许偏颇,但却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候给我们一种启示: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力量来推动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前进?在笔者看来,价值教育可以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通过文学作品向学生提供价值教育的功能,因此其本来就具有与价值教育的良好联系点。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奠基阶段,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利用语文学科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实现有效的价值教育。

此外,还应注意一点,就是初中语文教育是以听、说、读、写四种方式实施教学的,听与读作为一种体验,而说与写作为体验结果的外显,这些都是一种与学生的体验直接相关的过程。而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学生的价值观往往不是形成于外界的灌输之中,而是形成于学生的体验当中。这一研究结论得到了很多实证,比如说,我们看到好多初中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道理充耳不闻,但对自己生活中形成的一些观点却深信不疑。问题是,很多时候初中学生由于体验较少,因此生成的价值观并不符合核心价值体系。因此,语文教学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去生成更为合理的价值观,从而达成价值教育的目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价值教育的途径

研究表明,价值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在于将价值教育当成学校活动的一部分。这其实已经具有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我们直白地理解,就是不能将价值教育从学生的生活中分解出来,实施所谓的专门的价值教育,更不是挂着价值教育的招牌,搞脱离于学生生活的价值教育。在笔者看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十分困难。

以臧克家《有的人》一文教学为例,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与思考,去领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如诗中“活”与“死”都是人生中难以回避的两种情形,在我们的人生中也都见过小生命的到来与长者的离去,作为普通人,其活的价值在哪里,死的价值又在哪里?鲁迅先生既是一个普通的人,又是一位伟大的战士,其生与死的价值又在哪里?这种由学生的生活向作者写作意图的过渡,可以将学生的思考扎根于他们的生活当中,用他们自己的体验去思考作者的价值取向。这种过渡所产生的价值教育的效果,要比机械的讲授好得多。

此外,我们还认为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也是价值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传统的教育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依赖课本、依赖教师的习惯,而这显然是一种不好的价值取向。语文作为一种传承人类文化的学科,理应在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方面发挥作用。显然,实施这一价值教育的途径仍然在课堂上,当学生的生成与教师的预设不同时,教师应当怎么做?当学生的答案与教材不完全一致时,教师应当如何评价?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价值教育能否有效实现。在笔者看来,指向价值培养目标的思路,是实施价值教育的可靠保证。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价值教育的机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学段和学科的限制,使得语文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怎样通过这门学科来帮学生形成较好的价值观,准确地讲,是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因为语文一门学科无法承担学生所有的价值形成教育,所以,语文教师更应该寻找并确定一个恰当的机制,来实施价值教育。

关于这一点,我们先要学习一个结论,那就是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与滋润,因为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其本身是枯燥的,要想使之形成于学生的思维当中,并且成为指导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那就必须依靠学生的情感来驱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价值教育的策略就是,通过情感体验来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