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声乐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声乐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声乐教学

青少年声乐教学范文1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和学习条件比之前时代的学生所享有的好得多,这是值得欣慰的。但是,他们当中正悄然兴起的金钱至上、爱慕虚荣、盲目攀比、铺张浪费、追求享乐的不良风气,其自我价值选择日益物质化、利益化的趋势,不得不令人担忧。

一、

探讨现象背后隐藏的根源

青少年学生中拜金、攀比、虚荣、享乐、浪费现象并不少见,虽说不是每个学生都这样,但其中许多现象却有较大的普遍性。孩子们的这些不良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是如何形成和养成的呢?

(一)

社会上攀比斗富、奢华享乐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有强烈的“示范”和诱导作用。

现在,追求奢侈消费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群中渐成时尚。新富阶层争相凭借豪宅、豪车、豪宴、珠宝名表、名牌服饰等的消费和拥有来炫耀显示其与众不同的富贵品位以及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有些人并不是富豪却也不甘示弱,盲目攀比,大手大脚进行高消费。甚至还有不少的人不顾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举债买房买车,“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进行超前消费。商品潮、广告潮、消费潮、享乐潮搅得整个社会被日益浮躁不安,人们的自我价值取向更加物化、功利化了。青少年学生包括人生价值观在内的各种思想观念正在形成中,再加上他们的好奇和爱模仿,因此极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二)

一些家长不良或不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教养方式导致孩子养成贪婪、虚荣、挥霍、浪费等坏习性。

1、有的家长“金钱至上”、虚荣心态严重。比如有这么一位母亲,看到路上谁开着一辆好车,就教育女儿说:“看,有钱人才可以开好车,以后你嫁个有钱人就有好车开了。”家长暴露无遗的“金钱至上”、“傍大款”、不劳而获、追求享乐的丑陋心态,严重污染了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

2、许多有钱的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纵容。这类家长由于平时忙着事业、忙着赚钱,没有时间陪孩子,心里总觉得亏欠孩子太多,为了弥补这种“亏欠”,他们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孩子要钱给钱要东西给东西,花钱买个心理平衡。生活在父母家人百般呵护、溺爱、纵容环境中的富家孩子,从来不曾为钱发愁过,总觉得钱来得容易,要什么拿钱去买就是了,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花钱如流水。

3、有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长,宁可苦自己,也绝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这类家长往往在孩子身上倾注了过多的期望,盼子成龙望女成凤,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托负给孩子,把家庭振兴的希望都压在孩子身上,只要孩子把书读好,将来有出息,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另外,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的“亏欠”心理也普遍较强烈,认为自己没本事,赚不了很多钱,自己孩子吃穿用什么都跟别人的孩子没得比。但是“再苦不能苦孩子”,于是对孩子的要求一味迁就,宁可自己累、自己苦,也绝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无原则地一味纵容迁就,只能使孩子的虚荣心不断膨胀,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缺乏,成为纨绔子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养好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孩子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物质消费观和人生价值观,父母是有过错的。

(三) 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不够。

学校教育普遍重智育而轻德育,将道德教育置于边缘地位。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在一部分人看来吃喝玩乐纯粹是个人私事,有钱了生活好了,享点乐、浪费点,有些虚荣心也是人之常情,用不着大惊小怪。甚至有人认为时代不同了,现在再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不合时宜。总之,诸如此类看法看似新潮,实质上是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模糊了,甚至颠倒了。作为教育者,若也对拜金、虚荣、享乐、攀比、浪费等现象司空见惯、视若无睹、那怎么能做到旗帜鲜明地坚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理直气壮地反对和抵制骄奢逸和铺张浪费呢?

二、

思考对策

青少年声乐教学范文2

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提出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音乐素养作为一个人整体素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成为一个人文明修养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体育、艺术2+1项目”(以下简称“2+1”)就是教育部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而在中小学推行的一项育人工程。“2+1”的含义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通过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终身受用的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其中,对音乐技能的掌握被作为重要的内容列入艺术技能之中。

为配合该项目的实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开列了一系列体育和艺术技能项目供师生选择,制定了相应的技能标准供学校参考,同时组编了“2+1”系列辅导用书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其中音乐类的《声乐》(刘东主编)一二册,《钢琴》(潘淳主编)一二册,《电子琴》(沈晓明、王晓莲编著)一二册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

从整体来看,这套辅导用书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首次由政府组编,保障了该项目用书的权威性

这套辅导用书从前期的调研、选题的确立,到编委会的组建、作者的遴选、写作大纲的完成、书稿样章的专家审读、最终的出版,各个环节始终由教育部体卫艺司组织管理,使辅导用书具有较高的水准和权威性。

二、专家锻造,教学理念和方法先进成熟

本套辅导用书的主编均为该领域顶尖的教育专家,既有高超的演唱演奏水平,又掌握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技能训练理念和技术,这使学生在学习该项技能的入门之初,就被引领上一条科学、规范的路子,无论是将该技能作为爱好还是将来走向专业学习,都能在这个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其水平得以有效和迅速的提高。

三、以人为本,精心设计学习内容模块

这是这套辅导用书最值得称道之处。我们通常见到的技能教学的教材,多为音乐作品和简单知识的组合,内容枯燥简单。而“2+1”音乐类辅导用书的几位主编都有着几十年的青少年音乐技能教学的丰富经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他们别具匠心,充分考虑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使得看似枯燥的技能学习转化为生动、有趣,充满美感的艺术之旅。

以《声乐》为例。该书根据中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根据声乐作品的内容,以文学的语言提炼出每章的标题,同时结构起各章。各章内容在一个主题下被设计在一起,看起来相当有趣。《月亮月光光》《风》《过新年》这些根据青少年已有的生活体验建立起来的标题,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了亲切感。音乐不再是那么抽象,它可以如此生动地表现生活、表现情感。

该书还确立了一个概念:声乐技能不应简单地被理解为唱歌,其内涵包括“对音乐的审美——听、音乐素质——唱以及发声方法三个部分”。在这个立意之下,本书每章安排了五个模块:

一是欣赏部分。首先通过聆听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对音乐的理解力,启迪艺术想象力,为进一步表达音乐积累能力。

二是歌曲演唱部分。每章提供两首歌曲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经典和现代优秀作品并重,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有齐唱、合唱、独唱、重唱和表演唱。这使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和再创造能力、鉴赏能力、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得以循序渐进地提高。

三是推荐歌曲部分。每章包括两首歌曲,供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之用。二三两个部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四是音乐知识部分。介绍了演唱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的音乐家、小故事、小常识。这部分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表现作品,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体现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五是名人名言部分。这部分看似与本书无关,但仔细阅读和体味,却都是与所学相关的箴言妙语,这对于激发学习兴趣、领悟作品内涵、营造学习声乐艺术的氛围大有裨益。同时也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和对青少年的满怀期待。

四、零为起点,进度编排合理,易于普及和达标

“2+1”项目旨在通过学校课外教育的力量,使每一位对体育和艺术技能有兴趣的学生都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辅导用书制订了零起点、趣味性、易达标、有提高的编写方针。这使得教材定位在音乐技能基础学习的层面上,具有很强的普及性。不仅适合“2+1”项目使用,也可供少年宫、各种社会办学、家教授课等使用。例如《钢琴》,从基本的乐理入手,带出作品的演奏,并附演奏提示,下一步还将配套制作作品范奏教学光盘,为教学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源准备,便于进行基础教学。

五、技能引领,能力和文化并重

技能教学无疑是本套辅导用书的主线,同时,这套用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和相应的音乐文化。如《钢琴》和《电子琴》都涉及了对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培养。通过即兴演奏,学生可以为歌曲、乐曲编配伴奏,掌握了又一项表现音乐情感和与人交流的手段,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仔细研读《钢琴》训练作品的进阶安排和提示内容,一条钢琴艺术发展史的脉络于不经意间又形成了。学生不仅掌握了技能,同时也受到优秀音乐文化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

六、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参与,切实保障学习目标的实现

根据技能学习的实际,即教师辅导、学生练习、家长协助辅导。本套用书考虑了这三方角色的共同参与,特别对于低龄学生,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每个角色都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使得艺术技能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能够真正取得实效。

七、教学资源配套,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为了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套辅导用书还配套有相关的音响资源,例如《声乐》一书录制了百余首少儿声乐作品范唱与伴奏。涉及范唱形式有齐唱、合唱、独唱和重唱,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学演唱,也有利于学校或社会办学开展演唱活动。这使得教学内容完整、丰富、生动,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八、装帧清新,体现现代青少年审美需求

青少年声乐教学范文3

笔者有幸参与了所在城市高中艺术特长(声乐)加试工作,这段经历,让笔者生出诸多感慨和忧虑,从而对歌唱这个最自然、最直接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在考场上,绝大多数学生都选取与其能力不相称的歌曲,甚至干脆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声部,男中音当男高音来唱,女声则用花腔来展示自己的嗓音。孩子们不顾自己的年龄和嗓音条件一味选择尝试高难度经典曲目,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自己嗓音条件和演唱能力的优越。那些新的、时尚且技巧奇高的曲目总是很快就在初学者甚至这些少年中间流行,让人从心底里为此而感到痛惜和忧虑。实际上,无知的拔高无疑是在自毁前程,尤其对于以培智为目的的艺考,痛苦的挣扎丝毫不会引发创造性思维。这样的结果是,几十个具有天分的十五岁左右的少年,歌声里鲜有童真的自然、欢愉,鲜有音乐美、艺术享受的表达。而商业的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浮躁心理如此强烈地显现在他们身上,让人不由得心生愤懑与怜悯。用如此功利的心态学习歌唱,无疑扼杀了孩子们对美与情感的认识和真实表达,毁坏了刚刚变声或正在变声的稚嫩嗓音,给他们以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伤害。不敢想象如此这般,孩子们的歌唱未来会在哪里!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乐器演奏、舞蹈等技能技巧科目通过“童子功”,即经过几年至十年以上的学习,在十五、六岁能够达到相当的技术水准,可以进行高难度的技巧展示。而声乐的学习却与之相反,人声在其成长发育过程中会有童声、变声期以及变声后的成熟期。童声与变声期后的成熟期嗓音器官会有很大变化,这个成长过程使得歌唱的机能进行重新配置,形成新的、成人的、稳定的嗓音状态,这是成人学习声乐的嗓音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的训练才是有效的。可以,声乐学习的正规教育,应从变声期后开始。因此,教育部门选择高中开始招收特长生是科学的、恰当的。我国已故著名嗓音专家冯葆富先生研究认为:“变声期开始年龄是12岁,最晚17岁,大多数是13、14岁,变声期时间的长短一般来说,短的3到6个月,一般一年左右。”①他同时告诫说:“青少年应节制用嗓,忌大喊大叫,大声争辩,高声唱歌最容易使声带受损。”②根据这一结论,不论是从嗓音机能还是心智发育上,初中二、三年级的少年都应是有保护性地进行声音训练,使嗓音机能在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不至出现发声“亢进”,形成生理伤害,进而在歌唱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使学生对歌唱产生畏惧情绪,让歌唱的欢乐变成技巧追求的痛苦。不幸的是,现实声乐教学实践时常印证这一命题,在成人声乐学习者中失败的事例已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因此,爱护少年歌唱的嗓音,关乎的不只是演唱效果问题,而是歌者训练的方向性和今后的演唱前景及由此带来的深刻心理影响,其意义之重大,不可小觑。选择歌唱学习技术路径及教育理念的优劣,功过分明。

从另外的角度思考,冯老前辈的这一研究结果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少年的歌唱心理与嗓音生理一样,也是初生的、稚嫩的,需要精心呵护才能促其健康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说,少年在声乐艺术上的心理能力甚至像懵懂时期的婴孩一样,表现几乎是无认知、无思想,当然也是无禁忌的。依据少年心理,他们会在求知欲与探索心的驱使下,对于所学的一切都以一种欣赏或好奇的态度来看待。表现在声乐学习上,不论是唱歌还是练声,他们都会积极努力地去完成,上课时则会毫不顾忌地把乐谱以歌词的形式唱出来。但因其对歌唱技术、声音运动的感知能力微弱,使其几乎处在一个纯粹模仿的盲从期,教师过多讲解抽象的技术、方法显然并不合适,只能使孩子机械地模仿,从而更深地陷入迷茫,甚至形成大喊乱叫发泄型的表达,丢弃对美的感受和自然流露,让启智教育的良好初衷变成美育和智育毁灭的屠场。由此可见,以发现和获得美为原则,把情感表达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才能体现歌唱学习寓教于乐的意趣,从而获得发散性思维的智慧之果。因此,了解发声器官的实际能力,从演唱者的自然嗓音入手,用带着感情的“说话”、“朗诵”或“呼喊”等调动发声器官运动积极性的内容进行训练,在循序渐进中获取喉咙打开、声音放松流动的歌唱状态,逐步提高其歌唱能力,发掘其潜能,形成“自然歌唱”的教学效果,才是有益和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模式。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初学者,尤其是少年,拥有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才更容易培养起学生的歌唱兴趣,让他们逐渐加深热爱歌唱艺术的情愫,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良好的声音形象概念和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艺术境界,让孩子们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世界创立起良好的开端。这在流行歌曲一统天下的今天,尤显重要。

在构建良好的教学体系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因材施教,更准确地说是因“声”施教理念的确立同样不容忽视,这是避免不切实际的拔高和张冠李戴似的声部错置的前提。实际上,在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会不自觉地对学习者的嗓音机能进行了解并归位,以便依据个体嗓音特点实施有效的引导和开发,即列入女高音、女中音或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等各声部机能分类当中比对,找到其相应声区部位。而声部机能分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规律,有助于展示人声个性及机能,也更容易遵循“自然法则”,充分而有节制地使用嗓音,使歌唱训练效果更好,这对变声期后还显稚嫩的嗓音来说意义重大。这样的量化规范,可以有效地规避少年学生歌唱训练时生理与心理的风险,从技巧上和音乐表演培养上,都会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学生进入高中及以后的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避免导致恶劣的教学后果,影响声乐人才的选拔和青少年心智的开发。同时,这也是“美声唱法”的基本精神和嗓音科学训练的实际内容。

显而易见,今天我们所践行的“美声唱法”,是我国声乐教育工作者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用现代人的思维、科学的态度总结和实践的,是既符合发声规律又被国人审美所接受的演唱形式。比如新人新歌辈出的民族唱法,其通透松弛的声音从技术上完全是美声的,只是表达方式是中国式的,所以,民族唱法同美声唱法一样成为艺考的选项。我们没有必要一谈到美声唱法就认为是崇洋或学人家的东西。追求纯净、圆润、饱满的声音是传统价值观在声音审美上的体现,就艺术效果来说,是为了获得全音域的自然放松所带给人的愉悦、崇高与圣洁的完美感。人本主义认为,只有纯净而饱满的声音才是健康的,这正是我们要给予下一代的最美好祝愿。以笔者愚见,在这样的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在艺术培智教育中“不输在起跑线上”。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托斯蒂歌曲集》前言写道:“他的(托斯蒂)歌曲成为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曲目,是当今世界各国专业院校教学作为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向歌剧过渡的基础训练曲目之一。”③另一本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托斯蒂艺术歌曲新编》中这样描述托斯蒂的歌曲:“也许由于他自己就是一位声乐教授的缘故吧,他的歌曲易于歌唱家发声和演唱,他声乐化的作品十分有利于声乐训练和歌唱技术发挥。”④正像我们前面说明的,选取这样两段话也不是要我们的学生都唱意大利歌曲,而是我们的声乐教师应当明白,歌曲集出版的目的不是仅仅为我们罗列出一大堆好听的、使用方便的声乐曲目,而是让我们针对不同程度、不同年龄的声乐学习者有所选择地充分利用。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状况及学习程度的声乐爱好者的具体情况,在选择声乐曲目的时候就会有充分的把握,可以对症下药,给学生旋律优美、音区适合,有益身心健康并能提高志趣和修养的声乐曲目,使歌曲的演唱不仅成为声乐学习的阶梯,同时能够起到良好的智力开发和美育教育作用,这才是艺术教育功用的充分体现。

一切教育的本质都是育人,声乐的学习也不例外,在生理与心理的训练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为学生传达正确的理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为其一生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中学教育篇指出:“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作为这一阶段学校教育的核心。”⑤国家提倡艺术教育的目的,正是为发展学生开放式、具有创造性思维及特殊才能的需要。这是高中招收艺术特长生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在初升高艺术(声乐)特长生源选择上暨这一时期的声乐教育理念应是:认识少年儿童嗓音发展程度和潜力以及思想情感的表达深度和能力,是选择符合高中教育阶段声乐人才的关键;同时,让学生了解学习声乐是循序渐进的培智过程,避免学生歌唱嗓音能力及心智所不能承受的歌曲给嗓音生理带来毁坏,给其心理带来挫折感,是声乐教师的根本责任。

注 释:

①冯葆富《艺术嗓音医学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1997年版,第33页。

②同①,第128页。

③陈瑜、尚家骧《托斯蒂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青少年声乐教学范文4

关键词:声乐教学;审美教育;审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J6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声乐是指通过人的歌喉把音乐、文学、语言融为一体,构建起一座绚丽多姿的艺术美的宫殿,从而得到美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所以,声乐教学的审美功能是其本质所在。

经过笔者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造就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面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中小学音乐课,声乐教学应该如何培养知识、能力、素质、技能诸方面称职的“准教师”,应该是一个极其紧要的现实问题。为此,按照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强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审美功能,使其步入音乐审美教育的正确轨道,教学过程与培养目标就会必然趋同。

强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审美教育,笔者认为应主要做好两方面教学工作:

一、把审美教育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

声乐教学的要素与其它学科教学一样,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媒体互动交流和传播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和训练对歌唱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接受美的熏陶和享受。教材的美感是审美教育的原动力,因此,在备课阶段,应挖掘其美的“音符”,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练声曲方面,不能只讲解呼吸和发声等方面的技术训练要求,要在旋律流动中体验美感。在扩展音域练习中,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要一味追求高音而产生心理障碍,中断或影响审美心理的正常活动。在曲目选择方面,应树立精品意识,选择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具有审美价值的声乐作品,不宜只以技术训练要点来选择歌曲。在个别训练辅导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使教材个性化,使学生音域变宽,音色及演唱风格多样化。

范唱是进入歌唱教学的开端。教师正确、完整、表情充沛地将所教歌曲示范性演唱一遍,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样板,使学生有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对歌曲聆听欣赏一次完美的艺术享受。范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唤起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学唱、表现欲望,树立教师高大优美的职业形象。所以教师应通过完整的范唱,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再适当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作品背景、分析表现手段及风格,提出演唱上的处理要求,使理性认识得到了直观感受,产生了应有的美感魅力。切忌不可范唱两句,或只说不唱,同时不能要求全体学生感知一致。

通过对歌唱曲目在审美活动中反复琢磨、识记、理解,愉悦的情绪就自然会调动学生认知的欲望,产生对演唱技能技巧的追求。所谓从易到难,就是从简单的音阶练习开始一步步进入带词练习.最后到声乐作品完整练习。针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差的现状,先解决音准、节奏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再从呼吸、共鸣、发声、咬字吐字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上去要求,最后达到准确流畅地演唱。声乐教学的下一步任务就是认真关注和引导学生对歌曲艺术形象的总体把握和塑造,启发学生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感悟歌曲的风格,同时启发学生能够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创造性把歌曲内容和审美意境抒发出来。要鼓励学生大胆演唱创新,不要一味地模仿,找到自我感受美的境界。

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声乐课应该充分利用歌曲这种饱含艺术美的情感载体,激活学生的学唱心理,使他们通过歌唱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首先,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如范唱、教唱、艺术处理、伴奏等,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扉,使他们自然投入情感、进入角色。其次,在教唱过程中,要充满热情,通过歌声这一审美媒体,传递和交流情感,使声乐教学能够融入于生动活泼的审美氛围之中。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歌唱都是饱含深情的内心表达。“声情并茂”是衡量声乐艺术水平的基本标准。通过声乐教师教学投入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世界,平等互动。寻求声乐美的开发,感受艺术美的表现,得到应有的审美教育。

二、把培养从事审美教育能力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各个环节

以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一般要求学好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还必须具备到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并按照中小学音乐课的基本性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会学生掌握从事普通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能力。

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涉及到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知识技能面广,综合性强。音乐课必须以科学合理地进行歌曲演唱教学来培养学生审美教育能力。

学习掌握歌唱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

爱好唱歌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歌唱自然成为进行审美教育最好的方式。所谓科学方法,就是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在不同年龄阶段,根据音乐审美的规律进行歌唱教学。少年儿童的嗓音音域、变声期嗓音保健、各种音乐教学法的常识及音乐欣赏的内容等等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2练就过硬的范唱本领。

如前所述,范唱是声乐教学最生动、最有效的方法,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尤为重要。少年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开始的,在审美教育中,教师生动优美的范唱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启迪,而且很快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所以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时,教师要进行范唱,同时重视学生单独演唱能力的培养,从集体辅导到个别指导从单独自己演唱到上台面对众人演唱,有步骤地进行独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此基础上,还应配合钢琴伴奏课的学习,练就学生边弹边唱的本领,这种能力不仅用于茫唱,对于教学来说,也非常重要。

3培养学生声乐审美评价能力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对音乐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声乐鉴赏就是聆听一首歌之后,应辨别其艺术性的优劣,能够根据客观的审美标准对其演唱的内容及各种声乐表现手段进行审美评价。这对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学、评价和指导孩子们歌唱是极其重要的。

4进行音乐教学实践。

音乐审美教育是通过音乐课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实践来实现的。所以声乐课所学的技能技巧必须到中小学第一线的教学和活动中去接受检验、经受锻炼。通过音乐教学的见习、实习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验证声乐课所学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且可以实际体验和操作声乐课中的审美教育的实施,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总之,声乐课的审美教育不仅体现了声乐艺术和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而且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科学地指导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逐步掌握声乐演唱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面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强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审美功能,对于塑造青少年的审美品格、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青少年声乐教学范文5

关键词: 声乐艺术 天然乐器 育人功效

经过长期的理论论证与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由上至下的认可。在中国未来高智商、高智能、高素质人才培养中,音乐教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具有美育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开发人的智力智商,促进人的感性能力、理性能力均衡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小学音乐教育,是进一步深化音乐教育改革,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和功效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状况分析

近十几年来,中国一些农村音乐教育发展十分迅速,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日新月异,教材内容不断修改和补充,教师轮番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音乐教育有声有色,成绩可喜可贺。但也应看到还有一些农村中小学,因经济困难文化落后,音乐设施教育质量至今还停留在二十年前的状况。学校只重视文化科目,不重视全面素质的培养。繁重的作业、满当当的课表、考试分数的排名、毕业班的升学率、使同学们几乎没有休息日,青少年的青春朝气活泼天性在日复一日的压力下逐渐消失。看到的是目光呆滞少言寡语、疲惫不堪缺少活力。这种现状如果发展下去,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的确,音乐教育的良好环境和先进的音乐设施需要经济基础。特别是当今光学电学在艺术领域的广泛渗透,创造出许多艺术门类,如能引进音乐教育使用,一定能丰富音乐教育形式,并能提高学生的兴趣。然而,现代化的音乐设施对于那些经济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只能是望洋兴叹,可望不可及。根据调查,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教育经费紧缺、教育设施简陋、缺乏可行性教材、教师素质偏低、音乐教育几乎是空白。面对农村中小学存在的实际困难,素质教育搞不搞、音乐教育要不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这是值得人们研究和思考的。

二、引进声乐艺术是解决农村中小学困难的最好方式

中小学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是国家一项重要国策,是未来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人才储备的战略计划。而音乐教育的功能正是对人才的高智商、高智能、高素质的培养和形成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占全国中小学很大的比例,农村中小学是培养青少年的重地,也是未来人才的摇篮,决不能因为经济困难,设施简陋就坐等视之,降低标准。当前,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依靠现有的条件,把任重而道远的素质教育开展起来。而引进声乐艺术这一得天独厚的教育形式,既能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紧缺和不足,又能填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空白。

三、利用声乐艺术开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三大优势

1、声乐艺术有着丰富的育人资源

声乐作品从中到外、从古到今数量之多是任何一种音乐体裁无法相比的。那些形式活泼富于口语化的儿歌童谣,那些情感充沛富有民族特点的名曲名作,那些催人奋进清晰明快的校园歌曲,那些细腻典雅的名诗古曲,还有那些形式完整和声简洁的青少年合唱曲、重唱曲、齐唱曲等,如同浩瀚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创造了充足的育人资源。如果我们对那些内容健康的,形式活泼的,艺术性思想性高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作品加以整理和开发,并编写成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完整的声乐艺术素质教育教材,再纳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就会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形式上、内容上、功效上有可靠的音乐教育教材依据。而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音乐教育教材是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2、声乐艺术有着最直接最充分的育人功效

声乐艺术不仅有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更重要的是它具备更充分更直接的育人功效。众所周知,在所有的音乐作品中,只有声乐作品是音乐与文学相融的艺术。作品中的歌词创作大多数是从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各个领域中提炼出来的,其内容健康,语言精典,具有很高的文学性与艺术性。作品中的音乐创作则是形式完整,简洁明快,音调清新,形象生动,加之与歌词的融会贯通,丝丝相扣,唱起来朗朗上口,易懂易记。由于声乐作品中的音乐相对简洁易懂,由于歌词带有解释作品音乐的意义,使得声乐作品在艺术上更贴近人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学生在歌唱中更容易理解作品,感悟作品,接受作品的艺术与精神,更容易从作品中发现自我,启发自我,激发自我内心的感受和真情。从而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性能力、理性能力的良好发展。

优秀的声乐作品从音乐到歌词,无论是坚定有力积极奋进,还是轻松自如欢快跳跃,或者细致入微委婉抒情,每一首作品的深刻和细腻,每一个音乐形象的音韵和意味,都能真实可现具体可感。学生在歌唱时,通过对一首首作品的分析与理解,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与感悟,使得音乐与心灵,艺术与现实,人与作品融会贯通。学生既是发声体,又是审美感受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从个人到艺术,从艺术到现实,形成一个互动的素质教育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汲取美、提炼美的审美过程。也是听知、认知、感知的过程。只要认真坚持下去,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人的质量逐渐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许多优秀品质将会由此培养起来。可见,声乐艺术引进中小学音乐教育有着最直接、最充分、最好的育人功效。

3,声乐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人声乐器

利用人声歌唱艺术进行素质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用人的天然噪音进行歌唱的。不需动用一分钱,学校就拥有一大批人声乐器,并可以用之开展音乐教育。农村中小学采用声乐艺术教育并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所以在嗓音条件上、外部形象上、音乐素质上无需专业化条件,无论是谁,只要愿意都可参与歌唱。在专业技术上、专业能力上不需要很高深的水平,经过短时间的视谱训练与歌唱发声训练,大多数学生都可参与歌唱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年龄和能力给于学生不同程度的作品,参与不同的歌唱形式。如:大合唱、小合唱、表演唱、重唱、领唱、独唱等。由于歌唱是个人操作自我乐器,所以,在组织活动时不受设施条件限制,不受经济条件约束,随时随地只要需要,都可进行排练与歌唱。在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它比任何一种音乐教育的形式都要省时省力和便利。另外,在中小学采用的歌唱形式大多数是集体合作的艺术形式,如:大合唱、齐唱、小合唱、表演唱等,而集体训练集体创作的歌唱形式更能互相感染,互相交流,互相鼓励,也更能够活跃气氛,容易造成愉快的艺术氛围。所以,学生们的参与性积极性也会更高。因此,农村中小学虽然存在着经济困难艺术设施差,但只 要从思想上改变观念,很好地引用人声歌唱艺术,就能克服困难,改变现状,农村音乐教育一定会活跃起来,也一定会有很好的音乐教育功效。

四、声乐艺术育人功效的优劣关健在于教师

1、教师要更新音乐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的

能不能通过声乐艺术达到育人目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质,教学水平。声乐艺术是通过作品视谱、作品赏析、作品感悟、审美渗透、自作与歌唱达到育人效果的。然而,一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对声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并不真正明确,往往把它理解成普通唱歌课,对曲目的优劣、审美价值,并没有严格的筛选和把关,对于歌唱艺术中的基本技术问题,知识问题,教育意义没有严格认真的教学态度,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甚至随便找首歌教唱就算应付了事,以致于使学生缺少对音乐教育的了解和兴趣,缺乏参与音乐教育活动的热情。因此教师务必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和意义,务必认识到声乐艺术的教育功能和作用。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任务,有目的、有方法地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才能使声乐艺术在音乐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

声乐艺术引进中小学音乐教育,虽然不能以专业水平要求学生,但最基本的识谱能力、歌唱常识应该具备。学生在歌唱中要有良好的发声习惯,不能挤着唱喊着唱,声音要通畅,吐字要清晰,要有气息支持。作品中的节拍节奏,音准速度等都应准确规范。达到这些要求并不难,因为中小学使用的作品篇幅不大,音乐也并不复杂,只要耐心细致、科学地进行训练,在不长时间内学生都能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另外,中学生正是变声期的年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嗓音健康,要有一定的保护措施,要有变声期嗓音训练方法。专业技能是声乐艺术教育的基本要素,是声乐艺术达到良好教育功效的可靠保证。可见,在中小学声乐艺术教育中,专业技术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如:视谱问题、发声问题、变声训练问题、表达作品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增强专业能力,才能适应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要求。

3、教师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

声乐艺术是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训练有素的嗓音进行歌唱的。是培养音乐感受能力与情感认知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的最好育人方式。成功的声乐艺术教育不仅能使青少年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同时还能促进他们的个性、意志、思维、听知、认知、感知等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不但要掌握大量的声乐作品,还要熟知作品的艺术性和教育性;要具备分析与鉴赏作品的能力、处理作品和把握作品的能力,以及表现作品的能力;要加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提高艺术鉴赏力,更新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艺术地为学生赏析每一首作品,艺术地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内涵,艺术地启发学生艺术表现力,使学生接受到真正的艺术教育。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能不能改善和发展,声乐艺术能不能产生教育功效,关健在教师。应该看到一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长期处在低谷状态,最大的原因是一些音乐教师自身的问题。是教育观念落后,专业素质、教师能力、文化修养偏低造成的。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什么形式的音乐教育都不可能产生功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就会一直在低能水平上徘徊,全面素质教育也是一句空话。因此,这些地方的教师务必尽快行动起来,首先接受正规的、良好的专业教育,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转变音乐教育观念,明确音乐教育任务与目的。建立高度的责任感,承担起艺术教育的重任。

青少年声乐教学范文6

关键词: 高师声乐教学 理论教学 技能教学 实践教学

我国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不论在综合课程改革上,还是在实体教学形态上都发生了本质性变革,也直接对高师教育提出了根本性要求。传统意义上的高师声乐教学长久以来深受专业院校范畴内声乐教学的影响,在声乐理论、基本技能、综合素质、表演实践等方面出现各种不良偏颇,与基础教育脱节的问题也始终存在。基于此,高师声乐教学在传统教学模态根深蒂固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大变革突如其来洗礼的大环境中,如何突破传统的园囿,寻求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个课题摆在了教改的前沿。本文从高师声乐理论教学的基础出发,并以此为着眼点,着力探讨技能教学、实践教学的新形态,从而在开辟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的新理路上探寻策略节点。

一、高师声乐理论教学分析

理论教学是基础,是科学掌握声乐技能,应用于实际,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的根本出发点。然而,传统和当下的高师声乐理论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不重视或因条件限制过于偏重纯理论问题,离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声乐理论教学目标尚有差距。因此,学界必须首先正确认识理论教学及其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基于声乐理论教学的属性要求,我认为科学开展声乐理论教学有如下必要性。

一是音乐文化的宏观需求。自古以来,中西方音乐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在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宝贵的音乐文化知识财富,现代音乐的长足发展也正是不断汲取音乐文化营养的结果。要全面掌握好声乐技能,首先必须从音乐文化中厘清脉络、吸取精髓。此外,没有文化底蕴的音乐存在犹如空中楼阁,不仅没有存在的根基,而且没有发展的生命力。现代的音乐创作与表演离不开传统、古老的音乐文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不少声光电技术代替了某些声乐的表演,掩盖了技能的不足,但声乐始终以自身的文化根基为立命之本,其核心始终无法为现代科技取代。不过,理论的学习和对音乐文化的弘扬,最终体现为声乐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注意“唯理论”、“唯文化”的偏见。

二是声乐专业的中观要求。高师声乐理论的学习本质在于指导声乐实践的科学发展,并为基础教育的声乐教学夯实理论基础。因此,高师院校的特性对声乐专业的理论教学提出了中观要求。同时,“声乐理论教学理应凸显声乐专业的内在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深厚的发声、表演、声音控制,以及各种相关的生理保健知识,为声乐技能的全面提升打好基础”。[1]教学经验证明,跳过或没有夯实好声乐理论基础的学生最终都要回归理论的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方能实现声乐艺术的高成就。综观可知,声乐专业的理论学习不仅是提高理论水平的需要,而且是提高专业技能的需要,更是提高声乐艺术家综合素养和修养的需要。

三是声乐技能的微观诉求。从某种程度上讲,声乐是一种歌唱技能,最终要通过表演者配合调整喉、咽、口、舌、腭等腔体,与表情、形体语言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的综合技能。人体高级神经如何指挥自己的嗓音器官,如何实现各类肌群的紧密配合,如何克服自身不足从而实现更完美的表演,这些微观的技能诉求都需要不断从声乐理论中汲取养分,学习声乐先哲的宝贵经验。

综合而言,这些必要性必然把高师的声乐理论教学引入发展的多维空间,在教学内容上至少涉及如下几个层面。

一是重视音乐、声乐史的教学价值。高师的声乐理论教学要让学生掌握音乐、声乐发展的整个历史命脉,汲取其中的文化营养,牢固掌握艺术的生命力源泉;要深入学习前辈艺术家的宝贵经验和艺术规律,以及他们奉献艺术的精神品质;要从经典的声乐历史作品中提炼精华,探寻作品的风格特征和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

二是重视声乐知识的积淀和声乐教学法的把握。全面学习和掌握声乐专业知识,在理论指导技能上下工夫,在理论提升声乐素养上求发展,在声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和处理上打好基础。高师学生承载着发展基础教育中声乐教学的重任,必须努力掌握好声乐教学法的系统知识,特别是曲目教材选用原则,学生教例分析,喉音、鼻音、“羊鸣”等常见发声毛病的解决方法,以及青少年变声期的嗓音训练等知识。

三是重视声乐技能理论的教学。包括呼吸、发声、共鸣等歌唱技能的基本要领和理论知识;声乐歌唱语言的训练和基本理论;歌唱器官的生理与保健,如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器官的构造性能,青少年变声期的嗓音特征、保护等。

声乐理论教学不是空虚的“纯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技能理论和艺术指导。只有将学生理论修养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学生的声乐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现代教育和声乐艺术发展的需求。

二、高师声乐理论指导下的声乐技能教学

不可否认,高师声乐技能教学在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尚未触及教改的根本,依然存在着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宏观操控性不强、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等问题,最终导致高师学生声乐的综合技能难以提高,并不能完全满足基础教育的改革需求。对此,在当前声乐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声乐技能教学应着重突出如下几方面的训练。

一是注重呼吸训练。“气”是声乐发声训练的载体,直接决定着声乐技能和准确性。《电影戏剧表演术》中有言:“发音必须吹气,所以练习发音的人,第一应当注意他的呼吸。”声乐训练中的呼吸,要求快速从口腔往外吹气,且气息集中,力下行,小腹收缩。送气动作结束后,小腹自动反弹,整个动作要自然完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高度加强学生呼吸训练,采取缓吸缓呼、急吸缓呼等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努力做到:一要保证学生掌握科学的吸气方法,保持呼吸的连贯畅通;二要训练学生在力与气的配合能力,特别是腹部、腰间的力量对于呼吸的作用,以及保持整个呼吸训练过程身体的舒适度,力求身心和气力的自然舒畅。

二是注重开腔训练。如何打开口腔,以及如何保持口腔科学地动起来,同样对声乐的发音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在开腔方面,要注意两个方面的训练:打开下颌骨训练,动作柔和,切忌僵硬;提起软口盖训练,要训练通过吸气和扩张鼻孔的动作使软口盖提起。此外,在打开喉头方面也是训练的重点。喉头位置的稳定是每个声乐演唱者演唱的基本功。“国外的很多声乐表演艺术家,从练习之初,一直到成名之后,都非常重视正确的歌唱喉位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2]科学的歌唱喉位不仅有助于帮助喉咙充分打开,而且能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肌肉,保持喉头稳定的特性,从而夯实基本功。

三是注重发声训练。在发声训练中,通常使用的元音有i、u、e、o、a五个,在日常训练中可通过加上“L”辅音而成Li、Lu、Le、Lo、La进行练习。这些发声是最基本的训练,而且人在生理的变化过程中,发声也在不断变化,应时刻加强发声的基本训练,夯实基础。此外,在通过曲目练习发声方面,应以中速、快速发声训练为主,掌握音速的变化和不同音速的节奏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喉头、口腔在发声方面有机配合的协调作用,注重发音的完整性和身心的自然流畅。

在日常的声乐技能训练中,还要注重曲目演唱的练习,特别是要选择如《在那遥远的地方》(D调)、《二月里来》(G调)、《半屏山》(F调)等这样的曲目,在完整的乐曲中对声乐进行整体上的技能把握。

三、高师声乐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各类艺术表演活动日趋丰富。不论是高师院校的师生,还是基础教育的学生,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社会各类文艺演出中。因此,实践教学受到了声乐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了声乐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基础教育需要不断加强声乐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单就高师声乐教育而言,未来的声乐人才培养方向是集理论、技能、素养、编导、创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培养模式,最终都要通过实践得以检验和证明。基于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始终注重实践教学的现实和长远价值。

通常而言,开展声乐实践教学包括课堂模拟实践和课外实战实践两种方式。针对学生教育的实际和条件的限制,首选第一种方式。

课堂实践主要是指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开展形式丰富的各种声乐训练和培养活动。这是学生练习和成长的舞台,是学生走向成功的训练地。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堂实践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为学生创造尽情表现的舞台空间,满足学生的各种声乐艺术诉求;要采取配合、点评、讨论、集体训练、个体训练、分布训练等各种方式,扎实打好学生的声乐基本功;要在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应用、声乐技能的掌握和提高、表演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等方面全面历练学生的实践和实战能力。教师还应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表演积极性,以鼓励、表扬为主,为学生的课堂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

此外,在不断开展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更应注重课外实战性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历练自己、表达自己,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表演经验。这要求学校和院系各方面应积极为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创造条件,如在学校举办各类丰富的文艺晚会,联系社会艺术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让学生多参与一些艺术活动。当然,在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教学时,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要立足校内,辐射校外;二是进行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学习锻炼的秩序性;三要突出练习和培养的实践目标,着力在技能训练和适应实践上下工夫;四是适当注意培养高师学生满足基础教育所需求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