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范文1
国际经济合作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侧重研究国际货物贸易以外的其他国际经济业务与交往方式,核心内容是探讨生产要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国际流动的具体形式、原因和效应。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广泛性与关联性我国对国际经济合作学科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规模的扩大和形式的增加,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日趋庞杂,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投资合作(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国际技术合作、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国际租赁、国际经济援助、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操作方法,及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和国际经济合作主体权利的法律保护。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导致课堂教学存在两大难点:一是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多数开课为每周2学时)如何深入讲授庞杂的课程知识点,课程重难点如何突出;二是如何解决课程知识点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重复问题,如国际直接与间接投资内容属于国际投资学,国际技术贸易、跨国公司内容在某些院校已经单设课程讲授。关联性是指国际经济合作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目前在信息化与全球化基础上进行的生产要素国际间转移与重新配置多数情况是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结合在一起产生的一揽子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与配置。如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本身就涉及可行性研究、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劳务输出、国际技术转让、国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二)时效性与实践性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生产要素种类不断增加,在传统的资本、技术和劳务的基础上发展出许多新的内容,如土地、信息、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成为国际经济合作新的内容。此外,中国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理论与现实案例日益丰富。时效性要求授课教师随时关注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尽管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涉及要素流动的基本理论,但其理论没有严格的体系,多数理论是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课程相关理论的归纳,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实务,特别是各种经济合作方式的操作程序与环节,如国际技术转让、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租赁、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二、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整合教学内容明确课程定位是整合教学内容的前提。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对象,将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明确定位为: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将来的工作与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关于国际经济合作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特别是掌握重点概念与理论;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合作主要方式的实际操作,把握国际经济合作实务发展的新趋势与动态。目前,多数高校国际经济合作教学采用的是对外经贸大学卢进勇教授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国际经济合作》,笔者以此教材的框架体系为基础,结合地方产业结构特点,遵循应用性、时效性与重点性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与整合。1.导论。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界定、类型与研究对象;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理论。2.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形式与发展趋势;国际直接投资主体—跨国公司概述;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国际直接投资环境。3.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或者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国利用FDI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与作用;中国利用FDI的主要方式;中国利用FDI的政策法律规定。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战略内涵与必要性;中国境外FDI的现状、特点与问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文化融合。5.国际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的含义、特点、分类与影响因素;国际债券投资;国际股票投资;中国对外间接投资。6.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技术贸易的含义、内容;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方式;国际技术贸易价格;中国对外技术贸易管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7.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承包概述;国际工程承包招投标程序;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特点与问题。8.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劳务合作的含义、本质与主要形式;国际劳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国际劳务合同的基本条款;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现状与特点。9.国际租赁。国际租赁概述;国际租赁的主要形式;国际租赁合同;租金的计算。10.国际发展援助。概述;国际发展援助机构;中国与国际发展援助。11.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的含义、阶段、主要内容与工作程序;项目评估的概念、主要内容与工作程序;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的关系。12.特色专题:浙江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目前,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多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但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1.主体参与教学。主要做法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充当教师讲授部分教学内容,如国际直接投资章节中的国际投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查询数据与资料、EXCELL图表制作与归纳能力,如要求学生上网检索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并将其主要观点翻译成中文、要求学生到国家统计局下载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相关数据,利用数据绘制图表并归纳观点,并将过程当众演示;要求学生上网检索《国际经济合作》杂志,围绕某一个主题阅读文献20篇,并撰写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大纲与教学环节的设计等。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教师包揽一切、学生消极应付的被动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如直观启发、视频启发、语言启发、图示启发、对比启发等。如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效应,可先摆出现象或事实,启发学生进行归纳,然后结合相关理论进一步深化;国际技术贸易章节的教学可适当拓展,利用数据、案例、对比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BOT投资方式的含义与特点由教师讲解比较枯燥,可采用通过相关视频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教师提问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如雅戈尔集团与吉利走出去的案例,启发学生思索企业走出去的经验与教训。3.项目规划教学。项目规划教学是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项目,从程序上将项目设计、实施与结束的全过程设置一系列的操作环节,从时间上更关注项目的未来发展。如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项目,首先由教师在学期初设计若干子项目;再根据全班人数分成若干执行小组,每个小组选定一名组长,组员各司其职,有的负责市场分析,有的负责投资环境,有的负责财务分析等;教师提供查找资料的途径,并根据小组要求提供必要帮助,安排组长每2周汇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报告完成后要求学生制作PPT,并邀请部分教师对报告进行现场评比,评比结果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范文2
关键词:国际投资学;教学改革;创新创业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国际投资战略的实施,面对“引进来”和“走出去”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必须重视国际投资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通过国际投资学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仅理解国际投资的发展历程和经典理论,同时又有全面把握国际投资新发展、解决新问题的学术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国际投资教学需要在重新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因此,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实施途径与方法,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国际投资学教学的状况
国际投资学是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一门课,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独立实践能力不足,已经不能满足时展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如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真正学以致用,需要引入与时俱进,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的相关知识到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将传统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以师生互为主体的研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讨论和体验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国际投资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国际投资学主要研究
国际货币资本和产业资本跨国流动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主体,他们的国际化发展迅速,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针对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特点,教学中应积极调整国际投资学理论授课内容,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考虑,国际投资学主要内容宜重点选择以直接投资为主,主要包括:
1.国际直接投资基本理论。包括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方式和作用,国际直接投资现状和发展,具有影响力的直接投资理论,如西方主流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适用性理论、中小企业适用性理论。
2.跨国公司特点及运行机制。
3.国际直接投资工具。
4.国际投资管理及中国国际投资实践等。在讲授国际投资理论知识时既重视传统理论的背景、假设条件和理论内容解释,又注重理论对学生投资实践应用的阐述,以期给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另外,强化教学内容及教学各环节改革,合理设计和安排课堂、课外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本专业前沿知识、实际案例知识、创新创业教学中相关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在课程内容及形式上创新,使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发挥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发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四、国际投资学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
国际投资学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课程教学在传统课堂授课基础上,综合运用研讨体验式教学模式,以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1.案例教学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理解,在讲授课程每章知识时,都是从讲解国内外实际发生的国际投资方面案例开始。例如,在讲授“第三章跨国公司”时,首先,向学生讲述海尔集团的国际化,从公司的发展历程直至创立知名品牌,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启示。其次,引申到跨国公司涵义、产生和发展、经营战略与组织结构演变等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变为主动理解、思考和总结的内化知识过程,进一步巩固课堂内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2.撰写小论文。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研究问题积极性,教师选用我国跨国公司直接投资4个成功案例,并针对每个案例给出相应题目,每个小组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课堂回答问题和组织讨论,并形成纸质版论文,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学到很多传统知识和课本以外的创新知识,同时,还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撰写论文水平,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模拟实战法。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分析很多经典案例,学生直观地明确企业的内涵,了解企业如何运作的基础上,布置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撰写模拟建立一个海外分公司的计划报告,并做成PPT演示,每个小组同学积极性和热情非常高,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和创造力,纷纷建立自己的个性化公司,并以组为单位展示团队设计成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业能力,积累更多创新创业经验。
4.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讲解国际投资学理论知识和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时,课件制作中运用大量数据、图表,做到直观、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特点,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直接讲授实务内容比较难懂,通过一些国际投资的实际案例、新闻短片和视频资源等途径,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和具体,例如,播放我国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短片,让学生在亲身感受跨国公司创新创业奋斗历程中、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体会国际投资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实践表明,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好的实际应用能力,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大楷,刘庆生,蒋萍.国际投资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钟生根.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强化国际投资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4(11).
[3]卢宝臣.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范文3
该课程是一门研究WTO相关基础知识的学科,重点介绍WTO的基本法律规则。这些规则可分为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实体规则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基本规则;程序规则主要包括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掌握WTO的现有法律规则的立法机制、理念和内容。这对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遵循WTO规则,从而更规范、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促进中国经济与贸易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该课程却以其枯燥繁杂令许多教师和学生望而却步。事实上,《WTO概论》是一门实务性、技术性十分突出的课程,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重复抽象的法律条文,而应该将案例教学作为教学中的重头戏。
一、关于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案例为基本教材,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的,最早属于医学领域,后来广泛运用于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后逐渐在全世界推广,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WTO概论》教学中的应用举例国民待遇原则与最惠国待遇原则(MFN)同时构成WTO的非歧视待遇原则,在WTO的基本法律原则中居于主要地位。在讲授该原则时,首先应该交代国民待遇原则的基本理论:(1)国民待遇原则是指WTO成员保证其给予其他WTO成员的产品、服务和国民的待遇不低于其给予本国产品、服务和国民的待遇;(2)MFN强调外外平等(各成员间的平等),而国民待遇原则强调内外平等(成员国与本国国民间的平等);(3)就其适用范围而言,主要包括两块:国内税收和政府管理;(4)国民待遇原则的例外。
如果课程讲授至此,则学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法律条文的严肃与理性,如不加以形象案例的解析,将变得生冷而抽象。我在讲完基本理论后,列举了大量案例,来具体分析如何把握这一原则。
1.案例介绍。案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同等条件下给予外商直接投资高于本国国民投资的待遇,如中国对外资企业一直采取税收优惠、投资优惠、外汇管理优惠等许多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对当时中国更多地吸引外资起了重要作用。而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中国于2010年12月开始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时代正式终结。案例二:根据韩国酒税法,韩国对国内烧酒征收35%的税,而其他进口蒸馏酒(威士忌、伏特加、郎姆酒等)的税率是100%。
欧共体和美国认为韩国违背GATT1947的第3条第2款,即国内税的国民待遇条款。案例三:银幕配额制度(ScreenQuota)也被称作国产电影义务上映制度,强制规定所有影院的每一个影厅,每年都必须放映一定天数以上的国产电影。韩国的规定是国内影院义务播放国产影片146天。
2004年的韩国票房总收入达到120亿元,中国电影2004年上半年50部电影加在一起才1亿元多一点。2010年,中国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进一步扩大国产影片发行放映,并认真落实年放映国产电影时间不低于年放映时间总和2/3的规定。
2.案例分析。案例一旨在引导学生在掌握国民待遇原则时,一是要注意定义中的“不低于”的内涵;二是要进一步了解国民待遇原则的适用范围。案例二的焦点在于确定威士忌、伏特加等蒸馏酒和韩国的传统烧酒是否是相同产品。若是不同产品,则韩国的做法无可非议;若是相同产品,则韩国违背国民待遇原则。此案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不论是国民待遇原则,还是MFN,其要点在于对于相同产品(likeproduct)的认定。在案例三中,作为WTO成员的韩国、中国能够采取银幕时间配额制度(screentimequota),关键是该制度是WTO所允许的国民待遇原则的例外原则。GATT第4条明确指出影像制品具有特殊性质,并将其纳入第3条款(“国民待遇”)的例外范畴,允许成员使用影片银幕时间配额制度。通过这样的阐述,学生就能进一步感性地理解国民待遇原则例外的含义及其适用。
3.案例讨论。作为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案例讨论环节必不可少。在讨论时,我将学生的“生生互动”作为主要方式,通过设问、暗示等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展他们的思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讨论。具体做法是:先由一部分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理由,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评论,允许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驳。通过讨论,学生基本上明确了本次讨论所包含的国民待遇原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该原则有了更为全面和更为形象的理解。另外,就学生感兴趣的案例三中的电影问题,我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讨论银幕时间配额制度作为国民待遇原则例外的合理性,例外原则在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以及中国如何利用这一例外原则促进中国电影业得发展。
三、对于《WTO概论》案例教学的体会1.关于案例的准备。在准备案例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切实体现每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教学目标,使得案例有针对性、可读性;(2)紧密地和中国的在WTO框架下的贸易实践相结合。2002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在将近10年的对外贸易实践中,中国在WTO的框架下,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也坚定地坚持了自己的权利;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崭新的、切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3)案例要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得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到知识;(4)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搜集资料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范文4
一、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理论基础政府间税收竞争的理论框架是以三个基本理论为支柱构建而成的,即财政联邦主义的财政分权理论、公共选择学派的非市场决策理论和演进主义的制度竞争理论。这三个理论从各自的角度解释了税收竞争存在的原因。
1、财政联邦主义的财政分权理论在联邦体制国家中,多级政府形成多级财政体制,同级政府拥有同等权利且具有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如前所述,基于自身利益的驱使,地方政府会凭借自己的权利争夺经济资源和税收资源,从而在联邦体制国家中产生了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财政分权理论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即税收竞争是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人”的自利行为。
2、公共选择学派的市场决策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出现了公共选择学派,它把主流经济学对市场竞争中人类行为的分析范式引入到政治制度中对政府行为进行分析,说明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地方政府间竞争类似于市场竞争。在这个“准市场”的作用机制下,人们可以通过“以足投票”来选择能够满足自己偏好的地方居住,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具有竞争意识,谋求本地区经济发展,满足本地区居民的需求,从而得到选民的支持。税收竞争作为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在提高地方政府竞争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人们都会选择交最少的税,而享受最好的公共产品的地方居住。
3、演进主义的制度竞争理论演进主义认为,竞争可以实现变化、进步和创新,社会活动主体间不断的相互竞争产生了各种活动规则。哈耶克曾提出“竞争有利于制度创新”的观点。而政府间竞争主要表现为制度竞争。所以,政府间的税收竞争是高效率税收制度的发现者和维护者,它构成了诱致性制度变迁或中间扩散性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可以更容易的实现转型期的制度选择,从而构成财政分权制度完善的外在条件。
二、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理论研究的发展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理论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其经济效应作了深入地研究。但是,理论界对他的态度仍不一致,有人认为适度的税收竞争可以带来正效应;但也有人认为税收竞争的存在就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损失社会福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理论界广泛运用实证方法,对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效应进行了分析。国内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也对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并针对中国实际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理论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1、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与公共品的提供国际上,一般认为对国内税收竞争问题的研究始于蒂布特的政府间税收竞争模型。他在1956年发表的《地方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明确提出“财政分权下的地方辖区政府间竞争有利于地方公共产品提供效率”这一观点。他在新古典框架下证明了:如果存在足够多的地方政府,均衡时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这是一种“类市场的理论”,他运用市场竞争理论分析联邦制下地方辖区政府间税收竞争具有效率。但是由于蒂布特的国内税收竞争有效理论存在很多太过理想化的假设条件,所以遭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但是它开辟了国内税收竞争问题研究的先河。目前,西方学者在“税收竞争会导致公共支出水平下降,尤其是主要服务于劳动力的公共产品提供不足”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基本一致。Oates(1972)指出由于各地政府为了吸引资本,竞相降低相应的税收,使得地方支出处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水平之下,从而政府无法为最优的公共服务产出筹集足够的资金。
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当地经济无法提供直接收益的投资项目上。所以,他担心税收竞争会使地方公共服务的产出达不到最优水平。另外,他还提出了国内横向税收竞争的“外部性”,即一地方政府采取的公共政策会影响另一或另几个地方政府管辖的居民的福利水平以及其税收收入。在前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Keen和Marchand(1997)提出了另外一种公共产品提供的无效理论:地方政府吸引资本流入的竞争,将驱使地方政府更为关注公共投入,从而导致公共投入提供过度,而过度的公共投入必然会挤占为本地居民提供服务的公共产品数量,从而使供公共产品数量过低,过度的公共投入和不足的公共产品都是缺乏效率的。后来Matsumoto又假设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并且资本和劳动力在生产中是互补的,得到的结论是,增加公共产品的投入将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尤其是有技能劳动力的流入,劳动力的增加可以鼓励投资。这种效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弱地方政府提供过度公共投入而偏向使资本获利的动机,但税收竞争下公共支出的总体水平依然是处于缺乏效率的低水平状态。Huber(1999)的分析则表明,如果税收竞争扣动政府间机动税“竞争到底”的扳机,会降低税收收入,当税收下降,政府被迫或者减少支出,或者提高其他税收。如果政府支出对居民产生效用或产品收益,或替代税收不好寻找,那么财政偿付能力的下降会导致地区福利的降低。
2、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与经济增长德国学者何梦笔(1999)把西方政府竞争理论运用到中国,他在《政府竞争:大国体制转型理论的分析范式》一文中,着重分析了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国家的经济政治转型过程,强调政府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竞争或体制竞争。他认为:中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在中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周业安(2003)通过博弈的方法研究了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经济分权导致地方政府围绕经济资源展开竞争,但这种竞争受到政治体制的限制,导致地方政府在选择竞争策略上的扭曲,(进取,进取)的均衡策略组合实际上无法实现,而得到其他策略组合,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
3、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与要素流动税收竞争就是要争夺经济资源或扩大税收资源,所以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税收如何影响FDI。Dunning(1981)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被广泛接受。他认为,作为寻求最大化收益的跨国公司,如果其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区位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那么该跨国公司就会愿意并有能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其中,区位优势又包括自然禀赋优势和投资环境优势,税收制度属于投资环境优势的一个组成部分。ZodrowandMiesz-kowski(1986)通过四个假设分析认为,资本的流动性导致对资本的低税率;资本流动性与资本课税税率负相关;如果资本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对资本税率做微小的下调能导致帕累托改进。Wei(1997)发现税率和和外资流入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Hines(1997,1999)研究认为:调高l个百分点的税率会引致0.5至0.6个百分点的FDI内流的下降,税率已经对跨国公司的决策行为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JanK.Brueckner在《政府是否加入了不动产税的战略竞争?》一文中以财产税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滞后经济模型(spatiallageconomicmodel),收集了美国波士顿主要地区的截面数据,建立当地
财产税率与竞争地区不动产税率的函数关系,证明财产的流动与税率之间存在非零的斜率关系,即投资选择对税率具有应变能力。而且这一斜率的正负还取决于其他参数。阳举谋、曾令鹤(2005)运用MacDougall———Kemp模型,采用Janeba(1995)的分析框架,结合我国税制特点,分析地区间税收竞争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通过他们分析表明,我国地区间的税收竞争是基于有效税率的竞争,竞争会导致有效税率降低和资本的非效率配置;如果地区间能够进行合作,资本可以实现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4、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与政府策略选择Wildasin(1988)认为,当参与税收竞争的政府个数比较少时,以公共产品的水平作为决策变量得到的均衡解不同于以税率作为决策变量时的均衡解。它证明了当各地方具有相同的偏好和技术水平时,用前者作为决策变量时得到的均衡税和均衡公共产品投入水平要低于后者作为决策变量时的均衡水平。ucovetsky和wilson(1991)分析了“大地区”和“小地区”之间“不对称资本税税收竞争”情况。结果是:大地区的税率相对较高,小地区的税率则较低。所以,在地区大不对称的情况下发生的不完全资本税竞争中,小地区占据一定的优势。DepaterandMyers(1994)发现,地区间在规模、生产技术以及消费者偏好上的差异有可能会得一地区把资本输出到其他地区,资本输入地区就会具有这些输入的动机,从而得规定的资本税后利润率下降。这些地区具有提高税率以获得有利的“贸易条件效应”的额外激励。他们称这些贸易条件效应为金融外部性,正是这种金融外部性存在导致了资本输入地区的公共产品过度提供,同时又使得资本输出地区公共产提供严重不足。
沈坤荣和付文林(2006)通过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对我国省际间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发现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激发了地方政府推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但不恰当的分权路径也加剧了地区间的税收竞争。省际间税收竞争反应函数斜率为负,说明省际间在税收竞争中采取的是差异化竞争策略;同时也意味着地方政府目前对公共产品的偏好较低。而对省际间税收竞争增长绩效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则显示,公共服务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地方政府的征税努力与其财政充裕状况直接相关。殷华方和鲁明泓(2004)将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分为中央政府政策和地方政府政策,运用1979—2000年的资料,研究和分析了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有效性。得出了中央政府政策对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而地方政府政策则较少或没有影响。超级秘书网
因此,地方政府之间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竞相提出过于优惠的条件是无效的。因而,地方政府没必要在政策优惠上相互恶性竞争,真正要做的是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综上所述,不同学派从各自的角度对税收竞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理论学者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的理解,从而推动了税收竞争理论的不断前行。关于税收竞争的利弊,学者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这一形式与效率间的关系。我国国内横向税收竞争研究中观点认为:税收竞争可以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借助这一形式,可以实现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的帕累托最优,而无需政府对经济的强制性干预。对企业而言,政府间良性的税收竞争带来最直接的收益就是税收负担的减轻作为该地区的成员之一,企业同时可以享受那些提高了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最后,还可以借助经济力量维护自身的权利,如用资本、人员的自由流动迫使当地政府做出有利于企业生产的一些决策。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制定过低的税率,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但政府收入水平与支出水平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加大,使得政府“吝啬”于公共支出项目,从而降低了公共产品的总体支出,降低了公共产品的水平。一方面,损害了国家利益,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另一方面,投资企业可能获得了暂时的经济利益,但从长期看,投资“硬”环境的制约必将最终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效率的损失。无论谁是谁非,税收竞争的范围从最初的一国内部延伸到了全球,本身就说明其强大的生命力。从最初的税率减低,到避税港的出现,税收竞争的手段可谓层出不穷。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地致力于税收竞争的沿用,事实上正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政府工具的实用性。那么对于税收竞争的运用,我们只能更多地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创建一个公平的竞争秩序,在这样一种秩序下寻求获得制度收益。
参考文献
[1]陈晓,肖星,王永胜.税收竞争及其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表现.税务研究,2003(6),18一23
[2]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l),97一102
[3]阳举谋,曾令鹤.地区写作论文间税收竞争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分析.涉外税务,2005(l),14一18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范文5
[关键词]纺织业出口因素发展对策
一、我国纺织业出口现状及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纺织业为我国传统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生产大国。同时,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海关统计,2007年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达到1898.4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贸易总额的8.7%。其中,出口1712.1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的14.1%;全年实现顺差1525.7亿美元,增长21.2%,占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58.2%。我国纺织品出口地区多达二百多个国家,其中大部分输往欧美市场。进口中国纺织品服装金额最多的五大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香港,经过2005年的高速增长和2006年的平稳过渡后,2007年我国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增长速度逐步放缓(数据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影响一个国家出口需求的因素很多,但就某一行业的出口影响因素而言,主要包括输入国的收入、汇率变动、出口退税和外商投资情况,还有其它包括当地的物价指数等因素。王晓红等认为汇率是影响出口重要的因素之一,它通过相对价格影响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当商品的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不变时,汇率变动对该商品的相对价格和竞争能力就有重要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能够使得国内各经济部门,因外资流入而产生国内经济实力的变动,并由此而促进出口增长。李波在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有重要的作用。兰宜生对中国东、中、西部的外贸依存度及进出口与GDP做了回归分析,认为外贸依存度越高,进出口增长受GDP的影响越大。另外,我国于1985年开始对出口贸易实行退税优惠,这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产生了影响。许多学者,如隆国强认为,出口退税作为一项调节和促进出口的政策措施来说,起到扩大出口规模的作用,并由此来增加外汇收入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纺织业出口因素影响的实证分析
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采用汇率(N)、外商直接投资(FDI)、输入国GDP和出口退税额(D)作为影响出口额(EX)的主要因素,搜集整理了2001年~2007年的相关数据(见表1)。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效益一般要到第二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外商直接投资额选取的是提前一年的数据。日本、香港、美国、欧盟、韩国是我国纺织品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但对香港主要是转口贸易,因此不考虑其GDP的影响。另外,由于纺织业出口中包含纺织产品和服装出口,并且退税率不同,因此分别计算纺织品和服装的退税额,然后合计为总的退税额。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商务部网站,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网站,中国第一纺织网。由作者整理。
2.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结果
本文旨在研究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因素与出口额之间的关系,因此,构建如下出口模型:
EX=F(FDI,GDP,D,N)
根据数学原理,取对数后可消除指数影响,使变量之间保持线性关系,本文采用对数的形式作为具体的出口回归方程。
Ln(EX)=p+p1Ln(FDI)+p2Ln(GDP)+p3Ln(D)+p4Ln(N)+W
其中p是待估系数,W是随机干扰项,代表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其他因素,p1、p2、p3、p4为各影响因素的弹性系数。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第一步:变量间相关性分析,得到下表:
汇率(N)通过不了显著水平5%的检验,说明汇率变化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不显著。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汇率是相对美元而言,对其它各国货币的变化不是同向的,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化会导致对一国出口需求的变化,即对出口市场的重新选择,对美元升值,可能会导致对贬值地区的出口量的增加,因此对总出口量的变化影响不显著。
第二步:基于以上分析,剔除汇率变量,模型其它参数保持不变,得到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
(1)如外商直接投资FDI,国外收入GDP,出口退税D与我国纺织品出口同向变化。每个回归系数,包括常数项,都通过了5%水平的t检验,而且该方程的F=2040,这表明模型的线形关系较强。R=1且调整后的R2=0.999,也表明该模型具有相当高的拟合度。因此,该模型方程为:
Ln(EX)=0.105Ln(FDI)+0.677Ln(GDP)+0.238Ln(D)-15.914
(2)通过方程可以看出,输入国的GDP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最为显著,通过了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弹性系数为0.677,表明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使我国纺织品出口额增加0.677个百分点。因此,出口地区的选择对我国纺织业出口影响很大。出口退税的影响较显著,弹性系数为0.238。说明出口退税越多,越能鼓励出口。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弹性系数为0.105。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纺织业,将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等,这使我国纺织品出口依赖性和不稳定性增强。受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美国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的纺织品及服装的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而从中国及亚洲国家进口的此类产品却下降了一成。因此,我们只有在巩固原有欧美高端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大力发展与中亚、非洲、拉美及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从而降低市场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才能促进我国纺织品贸易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努力培育自主品牌
目前我国纺织品贸易中50%以上的服装出口为来料加工,30%左右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进行复样加工,自己的品牌仅占10%左右。出口的纺织品大多属于定牌生产或牌生贴牌生产,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较弱,盈利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改变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和提升纺织品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和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注重质量认证,突破贸易壁垒
近年来欧盟对纺织品实施了严格的保护措施,提出越来越严格的生态要求,陆续的包括禁用染料和其他化学品的法规已形成欧盟所有成员的统一行动。所以纺织企业一定要根据产品最终输出国的不同,适用不同的产品质量标准,在生产过程中把好质量关。纺织品出口企业应积极开展绿色纺织品、生态纺织品的生产和认证,以适应世界消费潮流和纺织品的发展趋势。
4.构建纺织业产业集群
纺织业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的产业,只有实现了规模经济,才能真正实现低成本优势。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大多数纺织企业的规模和研发水平都比较落后。因此需要纺织品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互相合作,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和优化组合,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形成规模效应。
四、总结
随着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加剧,我国纺织企业要积极面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使出口产品由传统的低附加值转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由传统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综合竞争优势,借市场的力量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辉叶培培:广州市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商论,2005,(3)
[2]李波:我国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范文6
[关键词] 国际贸易;利益分配;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一、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相关概念
(一)贸易利益
贸易利益可分为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两种,其主体为政府、个人与企业,其客体为贸易服务、贸易货物以及贸易合作。
1.静态利益。静态利益主要指的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里的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即为某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能够用一样的代价从而得到比在贸易之前更多的东西,或者该国在较低代价前提下得到和贸易前等同的产品。在进行贸易后,双方所得到的比较直接的经济利益就是所谓的静态利益,其主要表现为产品的生产技术并未发生改变、产品的资源也不增加的基础下,由贸易双方分工所实现的实质福利增加后,对于贸易双方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所表现出的并不直接的积极影响。
2.动态利益。动态利益主要指的是通过国际间的贸易和国家的分工所带来的就业方面与经济方面的增长,因为中间贸易产品和中间要素流动的技术、知识等具有较强的效应溢出性,这样可能会促进贸易的国家技术的巨大进步、相关产业的升级以及就业方面的增加等。
(二)贸易利益来源
贸易利益的来源可分为四个方面,即产品特性、产品的规模经济、国家的比较优势和国家的竞争优势。
贸易利益的来源具有比较优势或者绝对优势。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中必然会有某种产品制造成本相对或者绝对的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制造成本低,所以各个国家制造生产并且对这类产品的出口就会在国际贸易中得到直接的贸易利益。对于那些以比较利益为前提的国际贸易和分工,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那些发展中国家都会从中获利。发达国家对于优势产品的生产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获得就会比较大;而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直接选择生产制造有较大优势的产品,在国际间的贸易中依然可以获得利益。产品的垄断与差别性是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而所谓的产品差别性主要指的是某种产品比其他地区产品更有特色,并且这种产品在市场的份额中比较平稳,对于其价格的销售有某种程度的影响,进而在市场中可获得较大利益。
产品的经济规模也是贸易利益的另一来源。如果某类产品可以大规模并长期的出口,这样就会促进相关企业的大规模制造生产,并对于先进技术和管理不断引进,由此产品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市场份额企业就会占据更多,并从中获取更大的贸易经济利益。
(三)贸易利益的分配
贸易双方进行贸易后,把所获得贸易在双方进行相应的分配这就是所谓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利益的分配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从一个国家的立场出发去思考该国家国内贸易利益的分配;二是从全球的立场出发去思考各个国家相对直接的贸易利益的分配;三是从进行贸易双方的立场出发去思考贸易双方间的贸易利益的分配。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其中的第三种。
二、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因素
(一)贸易额
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是贸易利益主要产生来源,因此商品交换的规模也就是贸易额将会对贸易利益的分配产生主要影响。从以上对于贸易利益分配与出口的绝对收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假如一个国家对于另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总数大于进口产品的总数,则该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就会获取较多的贸易利益;假如一个国家对于另一个国家相对总的收益减去所进口产品总的收益是正数,则该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就会获取较多的贸易利益。
(二)对外贸易出口的商品结构
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国家出口各种商品的分布情况即为商品的结构,从各种商品所占全部的比率便可以看出。对外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会对本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利益分配。一个国家商品出口的价格也会受到商品结构的影响。假如一个国家主要是对初级的产品出口,则该国价格的贸易条件就会恶化,该国从中获取的贸易利益将会更少;假如一个国家主要是对工业的制成品进行出口,则该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就会得到相应的改善,该国从中获取的贸易利益将会更多。
三、国际贸易中所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
由于我国缺乏自主品牌,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尽管在近些年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技术含量型产品所占的比例一直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常年维持在52%左右的程度,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中美贸易中我国所处的劣势,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
(一)国际贸易处于劣势
扩大密集型劳动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对于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是很有帮助的,但是我国目前主要还是以加工和贸易为主,处在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相当一部分产品都是低端产品,这些产品的附加值获得的利益是少之又少。现在我国企业在和外国企业的竞争上主要靠打价格战,这样导致出口产品的价格大幅下降,容易引起贸易战,这样就会使利润降低。在现阶段我国还不能有效的改变这种现状,在国际加工贸易的竞争中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这种劣势状态。
(二)制度有待完善
国际贸易对完善和提高制度的完整性和创新性有很大的帮助。落后和不完善的制度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安排在发展中国家较为普遍,这是致使制度落后的主要原因。外部力量的进入对于现有体系的冲击会显得相当有力,对改善制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三)技术和人才匮乏
由于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这对产品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已经影响了我国在自己优势方面的发挥和某些产业的改革。当务之急是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外国企业的加入和加工贸易对本国的现有体制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使本国的贸易变得错综复杂,要出口的产品固有的分配模式也被打破,而且逐渐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此外,我国企业在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也处于劣势,导致非常被动,因而在分配利益时话语权变得很少,利益也会随之下降。
四、解决国际贸易利益分配问题的相关策略
(一)改善我国劳动密集型生产规模与质量
一是通过扩大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来获得生产规模效应,企业可以获得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以及很高的收益,甚至成为国际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二是可以在密集型的劳动中显示出优势和特色,可以通过先进的加工质量、快捷的交货速度、对新产品及新工艺快速适应力和对市场信息的灵活反应力等发展成加工和组装的无形品牌。如果我国在制造环节具备了突出的竞争优势,那么在代工的合约谈判中,就具有一定的主动权与选择权,在价格博弈以及代工方博弈中,就能得到比一般加工方还要高的代工费用,从而可以提高价值链分工下的静态贸易利益。
(二)贸易技术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
1.技术溢出。有效的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发挥出技术溢出的最大作用。国际直接投资是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就是跨国企业。美国向我国的直接投资而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有利,而且还有弊,这种技术溢出对提高我们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为跨国公司可能会根据它的发展战略,主动防止技术溢出,使其依然保持着世界领先技术的优势;本国对引进的先进技术的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太弱,示范效应也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一方面要发挥国内的强大制造业优势,调整好高科技产业发展方向,让它可以和跨国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方向保持好没有较大偏离,促进跨国企业的技术溢出。
2.自主创新。由技术溢出效应来获得高新技术具有很高的成本,发达国家大多垄断了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尤其具有跨国企业的发达国家基于对全球战略的考虑不会把最前端的技术溢出到发展中国家去的。企业也应该凭借着在科技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同时加大对新的且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出口退税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动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但也会让它们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去降低成本,压低工资和出口的价格,到最后这些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没有显著提高。
(三)积极创新符合我国国情的贸易制度
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及生活环境的条件下,通过创建新的有效的制度来激励人们的行为及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变革就是所谓制度创新。所谓的制度创新也即为适应发展需要创新主体在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制度上的重新安排或者制度结构的重新调整。完美的制度不仅可以引进外资,招贤纳士,引进前沿技术,提高对价值链分工的参与程度,而且还能增加贸易的便利性,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费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在制度创新中。我国应该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基本理论,汲取和利用他们的制度在变迁中的经验及教训,模仿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规则,建立完善的经济体系,破除经济发展之间的体制性阻碍;同时,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把各利益集团间的影响重视起来,做好利益补偿与平衡,减免对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要努力克服制度后发的劣势。
[参 考 文 献]
[1]李真.国际贸易利益重的“马太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0
[2]许德友,梁琦.中国对外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