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范文1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中国纺织业海外投资呈现多区域、多行业和多形式加速推进的态势。最近各种研究资料和数据显示,自2009年到2014年,经商务部核准的中国在境外设立纺织服装企业的境内投资主体数量为689家,其中纺织企业509家,服装企业179家。纺织工业对外直接投资中,中国纺织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含了东南亚、北美、欧洲、澳洲、非洲等区域,海外投资的企业主要来自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省份。生产环节涵盖从棉花、麻等原材料,到棉纺、毛纺、化纤等整个服装产业。中国纺织企业对外投资形式包括了绿地投资、股权并购、资产收购和合资等典型的FDI形式。
二、中国纺织企业海外投资的动因
(一)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
中国政府在原有鼓励海外投资的优惠政策,如境外加工贸易提供优惠贷款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支持中国纺织企业“走出去”,为中国纺织企业海外投资制定了许多指导性政策。目前,中国政府已正式签署了11个自贸区协定,正在积极进行7个自贸区谈判,通过谈判力争消减东道国的进口关税,为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条件[1]。特别是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并在2015年3月正式《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推进中国资本和产能进行全球布局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2]。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新设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加上本来已经存在的中非基金等,从国家层面鼓励和促进资本输出。
(二)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的压力
面临发达国家在价值链高端以及发展中国家在低端制造领域的双重竞争的挑战。发达国家在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等价值链高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纺织品同发达国家的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纺织产品相比不再具有竞争力。同时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制造业回流。发展中国家方面,以东南亚、南亚的国家和地区为主,凭借其成本、资源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优势,正在挑战中国纺织工业的传统优势,特别是低端制造领域,挤占中国出口市场。这些发展中国家销售的纺织品与中国接近,目标市场相似,竞争激烈。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印度、南斯拉夫、马来西亚等8个主要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家在欧盟、美国、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从2008年的110%、282%、90%,上升到2012年的133%、302%和149%。
(三)生产成本的增加
纺织行业的生产成本最主要的:一是原料和能源成本,二是劳动力成本。纺织行业本来就是低附加值产业,利润空间较小。从2011年开始,国家为了保护棉农利益,开始实施棉花临时收储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造成了国内市场棉花价格的高位运行,纺织企业苦不堪言。自2007年以恚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由于人民币升值、劳动力、能源、土地、原材料等各项生产要素上涨,企业不能通过产品价格转嫁成本,降低了企业利润空间。东渡、AB、联发纺织、华瑞国际等已经纷纷把部分产能转移或者新设在柬埔寨和越南,主要考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有企业计划赴美或越南投资,也主要考虑廉价的能源和棉花价格,江南化纤目前慈溪工厂很多聚酯原料从美国进口,在美设厂能省去运费和原材料差价,将大大削减成本。
(四)利用市场准入和规避贸易壁垒
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本土企业,频繁使用关税、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贸易壁垒等手段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设置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加剧。而发展中国家出于自身利益与发达国家签订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优惠协议,这些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出口享受关税进口等优惠,没有配额限制,如越南已加入了8个自由贸易区,包括6个区域性自贸区和2个双边自贸区。2012年又参与TPP谈判,并将启动与欧盟双边自贸区的谈判。作为越南的主要出口行业,纺织业目前的平均关税为172%,加入TPP后可能下降为0%[3]。
(五)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在价值链提升上,企业开始重视整合全球优质设计研发资源及市场营销渠道资源,中国纺织企业越来越重视在全球纺织产业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走出去”对于一些优秀品牌纺织企业来说不仅是为了降低成本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而是出于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转型升级需要,同时扩大对外开放、加速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而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生存和发展空间,纺织企业需要在维持制造环节优势的同时,提升国际竞争优势,逐步从世界的OEM企业发展为ODM、OBM企业,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型企业。一批行业优势企业开始建设海外生产基地,也有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的方式整合国际原料资源、设计研发资源、品牌和营销渠道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跨国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化品牌运营。
(六)产能过剩
国内纺织行业产能结构过剩,需要寻找产能释放空间。受金融危机后国内政策大力刺激投资的影响,2009~2011年,中国各大行业包括纺织工业中的部分行业,特别是上游棉纺、化纤行业企业经营者对未来行业发展景气的预判过于乐观,投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近年来行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新增产能呈现惯性增长。过剩产能短期内难以被市场消化,产业链上游企业无论是生产PTA、PET、涤纶纺丝,还是化纤织造坯布、棉纺纱线、棉纺布,都属于原料性和中间性产品,对终端市场反应灵敏性不强、产品价格传导滞后。另一方面是终端产品服装、家纺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甚至下降,导致产能过剩压力由下游终端行业向中上游行业逐级传导,最终的结果就是中游和上游环节企业库存增加、产品价格走低、企业利润明显减少甚至亏损。
(七)货币升值的压力
自2007年开始,人民币持续升值,从一美元折合人民币75215,到2013年底一美元折合人民币61042,上涨1884%,这使得低价竞争模式的纺织品出口利润空间变的更狭小,企业如果提高出口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报价,就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竞争优势[4]。一方面发达国家很少出现通货膨胀,美国等发达国家服装商品的市场价格长期以来没出现过明显上涨的走势。中国出口产品多以满足日常消费需求的大众消费品为主,属于市场价格变动空间相对较小产品,人民币汇率如何变动,进口商的采购价格几乎都是不变的。另一方面,中国纺织企业过去发展重点在于加工制造,在营销渠道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目前对于海外营销渠道缺少控制力,与国外采购商之间的议价能力不足,由人民币升值引起的结汇损失由纺织企业自行承担。
三、结论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多元的,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压力、国内生产要素成本刚性提升和规避贸易壁垒。而企业战略发展需要、产能过剩、货币升值压力等考虑在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此外,东道国的优惠措施吸引纺织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纺织企业海外投资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如企业规模、技术水平、资金能力)和东道国相关因素(双边如文化距离因素和东道国政策管制措施)等多N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理性选择,带动行业整体向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领域渗透。
参考文献:
[1]赵君丽 从美国纺织服装产业调整看中国的产业升级[J].国际经贸探索,2010(01):43―47
[2]吴崇伯 东盟国家纺织服装业的最新发展与加强中国对东盟纺织业投资的对策研究[J] 四川兵工学报,2013(4):5―11[ZK)]
[3]刘雅玮,吕B,汪筱琳等 中国纺织企业投资东南亚的SWOT分析[J] 文摘版:经济管理,2015(1):88―88
[4]嵇玉贵,何璐 悦达纺织:全面推进国际合作构建全球战略布局[J] 纺织报告,2014(8)[ZK)]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范文2
>> 韩国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分析 中国企业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对策 中国企业对俄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风险分析 中国企业对避税港的直接投资动因分析 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的法律壁垒问题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分析及对策 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机遇中的风险 中国企业对加拿大直接投资分析 CAFTA背景下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条件与策略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动因研究 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实证研究 基于知识探索视角的中国企业逆向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实证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综述与案例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REUTERS .分析:给投资者――朝鲜的政治风险.2009-10-28.
.
[11]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2-2013.2012: 220-221.
[12]【韩】 Kim Hwa seop.外资对韩国投资环境分析.KIEP产业经济[J],2004(67):30.
[13]【韩】 Jung Hwanu.中国企业对韩投资减少原因与启发点[M].首尔:韩国贸易协会.2007.5.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范文3
一、价值链与价值链区位选择的意义
“价值链”最早是由美国战略学家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值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进料后勤、生产、销售、发货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基本性活动与支持性活动组合构成了企业完整的一条价值链。
在价值链概念提出之前,学术界更多地把对外直接投资看成是在海外设立“企业”――一个在境外独立生存和竞争的、具有完整的价值创造功能的实体的问题来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实并不符合。现实情况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设立的并非总是具有独立生存和竞争能力的“企业”,更经常的情况是,所设立的仅仅是一个在企业价值创造全过程中承担某一单项功能的“部门”或分支机构。也就是说从价值链层面看,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某一个(些)环节的活动被安排到了境外,比如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或销售中心等。显然,从价值链特定环节而不是从总体企业整体层面来考察和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更符合现实情况。价值链概念提出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它使得我们能够从价值链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而不必停留在企业整体层面来考察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另一方面,它也使得我们能够从价值链区位的跨国安排,而不是企业整体区位选择的角度来揭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本质。
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在全球动态竞争环境中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主体,对外直接投资是谋求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与企业竞争优势长期保持的源泉,是对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性投资,这才是企业对外投资的本质动因和核心目标,而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优势驱动型动因(或者说是利润驱动)和优势创造型动因(包括市场驱动、自然资源驱动、信息资源驱动、学习驱动等)只不过是企业谋求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一个直接动因,或者说是传导动因,是企业动态竞争力循环中的一个具体环节而已。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本质动因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优势,区位选择的“价值链”理念,就是围绕着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来对区位选择及其布局进行设计的。将企业创造价值的各个环节分布在全球不同的区位,赋予不同区位在价值创造中的独特作用,围绕增强竞争力来展开,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区位的分布上能最大化的符合企业投资“动机”要求,从而使投资区位决策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长期性。在实践上,区位选择“价值链”管理的核心是将区位选择及其布局纳入“一体化”管理的框架。通过一体化管理,使区位选择及其布局在企业统一战略目标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各区位之间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产生整合协同效应,使企业获得最大化投资收益,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从而使区位选择实现优化。
因此,“价值链”理念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优化提供了一条现实的路径,通过对我国企业区位选择“价值链”管理,有利于减少我国企业区位决策的盲目性和价值链环节过于集中的问题,弥补区位决策的盲区,强化决策目标的明确性,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具有合理性;有利于增强区位结构的协调性,产生整体的协同效应,使我国企业应对区位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
二、价值链区位安排与对外直接投资
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企业的价值创造功能相互不同,相应地,各个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投入和环境条件也就各不相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环节具有高人一筹的优势;我国、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在产品的生产、组装上具有相对优势;印度在软件开发、金融服务产业上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如果再进一步细分,我国在劳动力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产品设计和完善上领先其他国家;日本在产品生产运做效率上一直处于领先;欧美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有优势明显。因此,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优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就能够转化为企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就会综合东道国区位在价值链某一环节的相对优势(与其他各国比较)与母国的某一环节相结合。由于一种产品的各个生产工序间是无法贸易的,因此要想在价值链上获得价值增值最大,就需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东道国,将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布在不同区位,以获取竞争优势。
在极端情况下,各区位的要素禀赋差异充分大,以至于跨国企业必须为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寻找一个最佳区位,如表1中的“”所示(即最优区位选择)。当然在现实经济中,企业价值链的某一特定环节可能同时安排在多个区位,如表1中的“”所示(即次优区位选择),跨国公司在多个国家地区(A、C、E)设置装配中心;也可能把多个价值链环节集中在某一个特定地区,如表1中“”所示,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常常也是R&D、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中心。“×”表示当前没有或很少选择的区位,“”箭头方向代表不同的价值链环节投资区位流向。
这样,传统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址问题,实际上就深化为价值链环节的区位选址与实现路径问题。由于不同国家的初始条件和不同企业的投资动因上存在差异,因此价值链环节的区位选址与实现路径问题就会有所不同。典型的表现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价值链区位流向的差异。一般来说,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而言,优化生产区位以提高成本优势是首要任务,因此在价值链投向上选择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组装基地,以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相比较而言,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是首要任务,因此在价值链投向上选择发达国家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缩小技术差距。实践上,近年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大举向中国、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投资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的学习型投资也部分说明了价值链投向上的差异,但他们的本质动因都是一样,就是协调与优化价值链全球区位分布,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价值链
区位战略
就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而言,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存发展的时间还很短,竞争意识和竞争战略的规划和实施能力还很弱,只有较少企业能够有意识地从价值链层面考虑投资区位选择与安排问题,多数民营企业目前仍然受“一企、一厂、一地”(即一个企业、一个工厂、一个地区)传统模式制约,从而不同价值链环节在对外投资区位布局上往往呈现出过度集中倾向。一直到最近几年,在电子和信息产业中的一些民营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不同区位的独特优势,在全球布局价值链环节,从而有效增强了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如联想集团等目前已形成了技术开发一大规模生产一销售维修网络垂直一体化的对外直接投资体系。联想在纽约设立集团总部,在北京和美国罗利设立全球运营中心,在美国硅谷、香港、深圳、北京设有研究开发以及生产中心,各中心有不同的分工:硅谷是情报信息站,实时监控世界最大电脑市场的最新技术商业动态;香港承担主机板的新产品的开发与试产;深圳直接为香港服务,承担大批量的主机板生产,主要为降低人员开支。在销售环节,北京联想拥有国内销售网,香港联想拥有国际销售网并在其他14个国家建立了25个子公司,形成一定规模的国际销售网络。
可将“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大型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以联想、华为和中兴通讯为代表;另一类为非高科技(适用成熟技术)民营中小企业,以“走出去”的温州民营企业为代表;同时将企业价值链简化为研究开发、生产与装配和销售与售后服务三个环节。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与外国跨国公司有显著的区别。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所处的母国是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东道国区位主要是发达国家,而外国跨国公司所处的母国是发达国家,海外投资东道国区位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这种区位上的不同,导致了中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价值链各环节的区位选择与外国跨国公司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与中国其他非高新技术民营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区位选择也有很大的不同。从表3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已全面建立了全球化经营的战略,在全球各个区域进行价值链的安排,整合全球资源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价值链区位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发达国家研发,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在全球销售。而从表5中可以看出,中国民营适用技术企业的价值链各环节的区位选择:除在母国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外,生产组装环节基本上不会安排在发达国家,有部分中低端非自主创新产品也在发达国家或地区销售。但相比之下,我国民营适用技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价值链区位战略是以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建立生产和销售中心,以发挥民营企业的成熟适用技术优势,获取最大利润与市场空间。如温州双合盛鞋业有限公司到尼日利亚投资开办制鞋企业,是将价值链的最后一道工序搬到当地完成,而出口由原先的成品改成半成品。又如东鹰家纺(纳米比亚)有限公司是中国企业在纳米比亚经营比较成功的一家民营企业,该公司从国内进口棉布等原材料和加工设备,从南非进口棉芯,在纳米比亚设厂进行棉被、窗帘、枕头等纺织品的加工,产品主要销往南非、博茨瓦纳等周边国家,是比较典型的按价值链进行区位布局的民营企业。
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区位选择是:研发在母国和发达国家东道国齐头并进,生产在母国进行为主同时不失时机的兼顾发展中国家生产,销售则基本定位在发达国家市场,母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海外投资前期阶段较少涉及。显然,从表3与表4和表5的比较中,可以得出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与外国跨国公司和中国民营非高新技术企业有很大的不同。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品当前也很少销回母国,同时也很少销往其它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到发达国家投资的动因主要是学习国外知识、技术与管理经验,其试用开发的高端产品还不具备大规模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在前沿技术战略基础上研发出来的创新产品(如华为公司的3G技术产品)在我国本土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的空间还相对较小。
当然随着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消费需求的升级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延续,高端创新产品可以在下一轮消费中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在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得到前期对发达国家投资消耗的补偿。另外,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创新产品中很少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进行生产,很显然,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具备其他发展中国家生产中的成本优势,加上对母国的环境熟悉,创新产品的销售当前也不在发展中国家,所以没有必要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生产。另外,也可看出,由于技术创新的风险大,研发过程寻求全球合作非常重要。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一样,基本上采取了国内国外齐头并进,同步研发的战略。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范文4
在世界经济中,国际直接投资是最能体现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经济运作方式之一,且与国际贸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从总体上看,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都在大幅度增加和日益扩大。但具体而言,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是具有互补性还是具有替代性?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还是相反?在加入WTO之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促进贸易出口的增长,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分析。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理论解析
影响国际贸易增长的因素有许多,从理论上讲,仅就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而言,直接投资究竟是构成对贸易的替代,还是产生了对贸易的创造,这主要取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①(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母国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因此,资源导向型的投资不仅扩大了母国自然资源的生产规模,而且也促进了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甚至还扩大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2)市场导向型投资。如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和占领市场型投资。因此,在这种类型中,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后的初始阶段,因各种需求的存在,贸易是创造性的;当投资和生产形成一定规模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结果势必会减少贸易的往来,因而具有贸易替代效应。但如果是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也许这种投资对贸易的间接促进会使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贸易时,在东道国进行市场导向型投资也可能会带来服务贸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这主要是指在东道国寻求低成本劳动力的投资。这种类型的投资,因国家之间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在初始乃至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无疑是加大了贸易的发展,如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而进行的加工贸易。但因比较优势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这种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进行具体分析。
在理论上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的替代关系的还有佛农(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产品周期理论中,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模仿和扩散的动态分析,阐述了母国的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在新产品的第一阶段,产品在技术创新国国内的生产、销售主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接近的其他国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技术的成熟化,同时又面对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技术创新企业维持其海外市场占有率的必然要求,这时便出现了技术创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佛农认为,一般地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不会产生对母国出口的替代效应。但是,如果这种投资发生得过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国的出口。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情况下,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替代影响将越来越明显。①总之,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即存在互补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这要根据母国(或跨国公司)投资的动机、类型和发展阶段而定。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实证检验
当我们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再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会发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存在一些异同。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对这两类国家分别进行研究。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国外一些学者将对外直接投资与某些产业的实际出口联系起来进行了实证研究。如,伯格斯坦(Bergsten.C.F.)认为,在美国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中,那些对外直接投资程度较低的产业,其出口水平也较低;随着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出口规模也相应上升;但是当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一定规模后,追加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促进效应就逐渐消失了。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既是互补关系也是竞争关系。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其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竞争(替代)也将不断加剧,因而海外子公司的生产将逐渐替代美国的出口。②同时,学者们也有相反的发现,利普赛(Lipsey.R.E.)和威斯(Weiss.M.Y.)的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美国的出口与美国海外子公司销售额都是高度正相关的,而且美国海外子公司的生产销售都部分替代了美国出口竞争伙伴中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出口③。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除去个别的现象,较大规模的起步应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亚洲的印度、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从那时起陆续向国外或境外进行直接投资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一些成员的投资方式也从贷款转向间接投资,再由间接投资转向直接投资。④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而且由原来主要投资于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逐步转向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世界级大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1997年,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的仅有22家,平均营业收益率为3.6%;而2000年入围企业增加到33家,平均营业收益率提高到5.2%,且高于“全球500强”4.7%的平均收益率①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对贸易的促进也有其特点。首先,小规模和特殊商品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由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生产,资本劳动比率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低许多,发展中国家东道国更愿意接受劳动密集型高的项目投资。即使是进行规模较大的生产性投资项目,与发达国家相比,作为母国的发展中国家也占据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同时,这种生产性投资也将给母国带来原料、设备的出口增加,因而具有很强的投资与贸易互补性。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侧重于扩大出口的市场销售战略。无论是为保护原有的出口市场,或是开辟新的市场,还是避开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多采取各种方式保障出口,在达到一定实力和经验积累后,逐步再向全球经营战略发展。
考察韩国的经济,其迅速发展得益于通过出口把国内产业与国际市场紧密连接的结果,从而使国际市场容量的不断增大,并对国内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1991年韩国全国经济学家联合会的一份《韩国制造业的国本外投资经营成果调查表》②中,我们看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总的来讲与贸易联系较多,所占比重也较大。如开拓市场与回避进口限制两项都与贸易紧密相连,其之和所占比重在韩国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达到35.7%。当然,从表中还可以看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因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北美洲和欧洲地区,开拓市场的动机比重最高,占到29.3%,比其他动机的比重平均高出10个百分点,这是为适应当地区域化经济和确保新产品市场的结果;在拉丁美洲、大洋州地区,最高比重的动机为回避进口限制,占27.3%,也比其他动机高出10.4个百分点,这说明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此两个地区对贸易壁垒的突破动机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但具体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还有更进一步的动因分析。如李宏格(音译)(Lee,Honggue)对韩国电器行业的研究。③电器是韩国最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电器生产国。李宏格指出,韩国电器行业在198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比1979年增长了85%,显示出韩国在该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于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了顶峰———尽管与韩国电器产品的出口相比其投资的规模是非常有限的:1976-1992年间电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为5亿美元,而1992年电器产品的出口额却高达161亿美元。李宏格分析,韩国电器行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表现为维持和扩大出口的需要,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那么,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韩国本身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所造成的压力,迫使电器行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寻求廉价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主要是在亚洲地区);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在韩国扩大对欧美出口的同时,其电器产品也已成为反倾销的对象———这一点对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重新审视海外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积极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一国的对外贸易乃至国际贸易;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不一,所以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的影响具有动态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运作方式。
三、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与贸易的关系
为了论述的方便与国土概念上的准确,我们把以下涉及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称为“海外投资”。
(一)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比较准确的提法应该从1949年算起。但因那个时期的海外分支机构都是一些贸易企业,规模又非常小,一般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内。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海外投资的步伐越来越大。截至2001年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的企业就达6610家,中方海外投资总额已达83.5731亿美元,遍布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①。
1.中国海外投资的区域分布。中国海外投资在全球的区域分布正逐步由集中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目前从投资的额度来看,集中化的表现还依然存在。截至2001年底,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数量在全球主要63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见表1。从基本格局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占28.99%,发达国家(欧洲、大洋州和北美)占27.99%,加上中国港澳地区33.46%的分布,大致呈现出各占1/3的态势,可以说是一个多元化的分布。具体的投资额度和比重见表1。
通过以国家和地区分布的形式进一步对投资额排序,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海外投资分布的集中化:即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使相邻国家(地区)和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地区)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集中区域。至于在拉美地区和非洲投资额分布得较高,一般为投资行业的原因所致,这将在下面进一步阐述。
2.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分布。中国海外投资是从贸易
型企业起步的。这些贸易型企业开始在海外做的商业性工作是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和客户联系服务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下,生产加工型企业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服务贸易型的投资行业特点仍十分突出。根据对外经贸部的统计,截至1999年,中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上还是在投资额度上仍占绝大多数;生产加工型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增加较快,但在投资额度上还处于较小规模;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投资额度上比生产加工型企业还要大些。详见表2。
一般地,中国海外投资在发达国家的多为服务贸易型和研究开发型,即非生产性项目。服务贸易型企业的运作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国内企业的出口,以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在海外投资于研究开发型企业则是为了更有利地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以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大多为资源开发型和生产加工型,即非贸易性项目。资源开发型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国外开采条件较好或储量、品位较高的石油、矿产、林业、渔业等资源,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加工型投资,主要为转移国内长线产品的生产能力或发挥中国在技术、管理上的比较优势以占领当地的市场,同时带动相关材料、设备、零配件的出口。因此,这也是生产加工型的投资大多集中在非洲、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互动
1.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动因。从外部条件上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进入生产、销售、采购的全球体系成为必然。中国既然已经实行了“引进来”的改革开放,也必然要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实现资本、技术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上看“,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不仅是政府的政策号召,更主要的是国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利益驱动和内在要求。如前所述,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许多动因,具体而言,中国海外投资的动因主要有如下五点:(1)寻求资源开发。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率很低。在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将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其中,开发的重点放在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对外能源投资,即对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此外,还有一般性资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树林资源等)的开发。在海外投资开发资源,主要是为了保障我国资源长期、有效和稳定的供应。(2)扩大出口贸易。无论是从中国政府政策的角度,还是从企业投资的角度,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材料、机器设备、零部件的出口,甚至带动服务业的出口,都是目前进行对外投资最多的动机。在政府定的有关海外投资政策中,着眼点基本上都是扩大出口,是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综合对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动机调查,扩大出口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①(3)开拓国外市场。在中国国内需求不足以及同类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积极开拓新的国外市场是企业利益驱动的内在动力所致,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这与理论上阐述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之一———寻求市场型是相同的。(4)规避贸易壁垒。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上讲,规避贸易壁垒或突破贸易壁垒都是寻求市场型的种动机。由于我国现已加入WTO,关税逐步下调后,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已成为扩大出口和占领国外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出口配额限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利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可谓是突破贸易壁垒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对特殊贸易限制的一个反应。(5)获取高新技术。在海外投资是中国企业获取高新技术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的一些航天、航空、电子、生物化学和机械业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渠道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少数中国企业还在国外投资建立了研究和开发机构,用最近的距离、最快的时间学习、研发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当然,这种类型的投资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但它将是最具潜力的海外投资。
2.中国海外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如前所述,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上,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即存在互补关系也不乏替代关系,即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也有贸易替代效应。具体到中国的实际,由于投资行业的特点和投资区域的不同,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要视具体的投资行业和投资区域而定。首先,服务贸易型企业的投资,动机与目标非常明确,肯定是为扩大出口服务的,因此这类企业的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其次,资源开发型企业的海外投资,进口的资源都是我国相对成本低或战略的需要,同时还能带动设备、制成品(如钢材)、技术和劳务的出口,虽然会带来一定的进口贸易增长,但从整体上看对我国出口贸易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情况较为复杂。我们将对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做一个具体分析。(1)机械行业。机械行业中如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组装,家用电器中的CKD、SCD①等,由于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国内的零部件,在初期设备投资之后,后续的零部件就成为组装生产的必备条件。因此,从总体上看,机械行业在海外投资对我国出口的带动作用是持续且长期的。特别是大型家用电器,这是典型的加工组装型产品,根据外经贸部的有关统计,家电行业投资带动出口的系数比其他产品高达20-30倍。金城集团的案例也显示,摩托车产品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后,大幅度地带动了该集团的出口:1997年海外销售收入250万美元,带动出口近150万美元;1998年海外销售收入近600万美元,带动出口达400万美元②。实证分析表明,机械行业由于技术与原材料、散件的高度结合,海外投资就可带来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2)轻工行业。严格地讲,轻工行业中也有属于机械行业的产品,区分出来的主要是体积较小的机械产品如自行车以及其他轻工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体积较小,出口运费没有体积较大的机械产品高,与海外加工的生产成本比,在国内的生产成本更低,因此这类产品的海外投资与出口很可能出现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在国内生产此类产品后出口更经济,就很少会有企业再到海外投资生产;即使在海外投资并形成规模生产,对国家的出口带动作用也不大。(3)纺织服装行业。纺织服装业的投资主要是规避贸易壁垒,由于根据多种纤维协议,在投资国的出口配额已经用尽时,如果东道国尚有未使用的配额,投资国便可以使用。中国在纺织品领域受欧美出口配额的限制非常严重,因此不少的纺织服装企业到海外投资主要动机都是为了突破配额的壁垒,在海外寻求更广阔的市场。这种类型的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也要视情况而定:一次性投资建厂可以带动国内纺织机械的出口,但对出口贸易没有持续的带动作用;使用国内材料多的,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面料的出口,但有原产地规定比例的国家对此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有的国家(地区)可以享有免配额、免关税的优惠,则可以大大提高我国产品出口或向第三国出口。因此,纺织服装行业在海外的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扩大还是替代,兼而有之,目前尚未找到实证数据。超级秘书网
四、结论
1.综合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的理论,回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中的发展,以及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现状与特点,论述了中国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既存在互补又存在替代关系、中国的海外投资既有贸易创造效应又有贸易替代效应的理论。有意义的是这些互补和替代关系,或称贸易创造和贸易替代效应,在不同的投资领域、投资行业、不同的投资区域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是有所差异的。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范文5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集群式投资 区域网络 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225-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家鼓励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等投资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浙江以万向、雅戈尔、吉利、华立等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积极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初步显露出浙江本土跨国公司的雏形。截至2009年10月底,浙江省累计核准境外投资企业3 830家,总投资40.7亿美元,境外投资企业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方面,浙江民营企业在海外建立销售市场或营销网络,扩大浙江产品出口;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参与并购具有全球营销网络的知名品牌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此外,浙江产能过剩的产业为减少国内市场的过度竞争,避开海外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因此,加强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从全球范围内引进稀缺的战略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于提高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文献评述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Dunning,1988)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其经济发展阶段和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他把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动机划分为资源导向、市场导向、效率导向和战略资产导向四种类型,并认为前两种类型是企业初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后两种类型则是企业追加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美国哈佛大学刘易斯・威尔斯(Wells,1983)教授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主要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的优势、就地取材优势以及接近市场和低价产品营销的优势,这也使得他们能够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竞争。日本小岛清(Kojima,1973)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是投资国国内已经失去比较优势,而在投资对象国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化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学者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杨德新(2006)认为,对外投资是中国企业在组织活动方式选择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企业的制度环境变化紧密相关,其核心是充分获取网络效益。王跃生(2007)认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可以分为寻找低成本型、扩大市场型、寻求资源型和利益驱动型。邱立成(2008)认为,国内的资源消费、制造业工资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而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则是相互替代的,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资源导向、成本导向和市场导向型为主的。上述学者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动因以及类型等方面做了比较详尽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文献尚缺乏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以及融入当地投资环境实现持续成长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二、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
目前,浙江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由主要设立贸易公司和办事处为主,向设立境外生产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机构、营销网络以及商品专业市场等转变。浙江民营企业已经从参与低层次国际分工向高层次发展,从市场国际化向要素国际化发展,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1.建立境外加工基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浙江传统优势产业如纺织业、机械业、服装业、建筑业和矿产开发业等不仅在国内占有主要市场份额,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也是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产业基础。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纷纷通过开展境外生产加工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和原产地的多样化,减轻国内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转移本地传统优势产业的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开展境外生产加工也可以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缓解贸易摩擦,并且利用东道国提供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截至2009年3月,浙江已成立了831家纺织服装类境外投资企业,境外投资7.63亿美元。例如,宁波海天机械公司已在土耳其、加拿大、墨西哥等多个国家设立境外加工企业,已成为亚洲举足轻重的塑料机械生产商。
2.构筑境外营销网络,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浙江民营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形式包括海外销售办事处、贸易公司、连锁店等。其中,最具有浙江特色的就是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商品专业市场和海外商城。如康奈集团在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开设了100多家康奈皮鞋专卖店,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此外,通过实施海外并购,也可以获得外国企业已有的成熟销售网络。如万向集团在欧、美等八个国家设立、并购、参股了19家公司,构建起涵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到2012年,浙江拟在境外建设50个省内优势行业的地区营销总部,重点扶持100家龙头企业建设营销网络,其功能主要是自主品牌推广、售后服务和物流配送。
3.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浙江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诸多优势,绕开知识产权壁垒,迅速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资源。截至2009年3月,浙江民营企业在境外设立31家研发机构,总投资1.12亿美元。如温州正泰集团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建立战略联盟,并在美国硅谷建立了电气前沿技术研发中心。
4.实施海外并购,占领国际市场。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也在逐步升级,一些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海外并购。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获取有效的人力资源和国际知名品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此外,实施海外并购还可以减少投资成本,借助现成的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迅速打开国际市场,降低管理难度和经营风险。例如,雅戈尔集团公司斥资1.2亿美元收购美国五大服装企业之一Kellwood公司旗下两家公司100%的股权,成为世界最大的男装生产企业,壮大了企业自身的实力。
5.进行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获取产业集聚效应。 所谓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是指在政府引导下,通过资金补贴、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支持相关联的产业或者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鼓励这些企业在国外建立经济贸易合作区,以避免企业恶性竞争,形成规范的产业环境来吸引国内企业集体对外投资的一种投资方式。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载体就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兴建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如浙江华立集团、康奈集团、温州协力皮革和吉利控股等已经分别在泰国、俄罗斯、越南和墨西哥建立四个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占全国总数的20%,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和工业园区的建立,为民营企业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推动一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同时带动一批与其有着密切上下游产业关联的企业(如供货商或客户等)跟随迁移,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寻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此外,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也会带动同类企业的竞相模仿,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加之商会或行业协会的影响,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意愿和动机会日益强烈。
三、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战略学家波特认为,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战略或成本领先战略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民营企业也可以采取成本领先、差异化以及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等策略,提高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实施成本领先对外直接投资策略。成本领先对外投资策略是指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以寻求廉价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充裕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宽松的环境管制以及各种税费优惠政策等,实现企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如民营企业建立境外加工基地等。成本领先对外投资的动因源于本地日益高昂的超出其承受能力的经营成本以及狭小的生存空间制约,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使企业更接近原材料产地、接近劳动力供应地或接近销售市场,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交易成本。
成本领先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可以使民营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然而,成本领先对外投资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特定资源优势之上的,随着投资地生产成本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低成本竞争优势是难以长期维持的。此外,对外投资企业与当地区域文化的融合、管理理念的变革以及新生产关系的建立等本地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隐性成本也会不断涌现出来,因此,这类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跨国经营往往面临着诸多困境。
2.实施差异化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差异化对外直接投资策略是指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寻求区域优势、人才优势、技术和信息优势等,获取战略性资源,构筑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实现企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升级的扩张性策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是企业价值链的某个环节或整个价值链的再区位选择,进而谋求价值链增值,获得核心竞争优势。企业价值链中设计、生产和营销等各环节具有跨区域分布的空间特征,这些活动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民营企业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配置于最具资源优势的地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境外研发机构和实施海外并购等对外直接投资形式都是差异化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具体体现。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可以拓展市场空间,树立国际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等;建立境外研发机构则可以聚集更多科技人才、科技信息和创新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坚实保障;而实施海外并购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资金、技术能力、管理经验和营销渠道等战略资源,逐渐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向客户提供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
3.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是指民营企业为了寻求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合作、规模经济、创新扩散效应以及交易成本节约等企业集群竞争优势而进行的群体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目前,浙江许多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已经逐渐由个体投资向群体投资变化。一方面,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更好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近几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电子及通信业、医药制造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逐步形成,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日益下降,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一趋势使民营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寻找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而发生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另一方面,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得产业集群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浙江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有限,承受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能力不强,而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实现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作;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共享;增强对外谈判能力,节约采购成本;降低海外投资风险,避免恶性竞争等效果(衣长军,2008)。浙江民营企业通过创办并依托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和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可以有效地增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四、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发展对策
1.构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区域生产网络。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ina,简称GVC)是为实现商品价值而连接生产和销售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到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通过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以及工业园区等,民营企业可以更好地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某个或某几个“战略性环节”。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初期,应将价值链的部分环节嵌入当地价值链,采取成本领先或差异化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当价值链环节充分嵌入当地环境以后,应向更深层次发展,逐渐形成区域生产网络。区域生产网络能超越企业边界进行资源配置,从而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此外,能够使民营企业获得基于专业化分工的报酬递增、企业间的互动学习和合作创新等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构建融入当地创新环境的区域创新网络。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民营企业应在建立区域生产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设立境外研发机构、营销网络等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创新,最终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分享的动态创新网络。此外,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或工业园区为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搭建了有效的平台,通过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原有的创新合作关系仍然得以维持,并在当地开始拓展新的创新网络关系。创新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在地理上的集中,不仅有利于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的累积,而且由于沟通的便捷性,如现场参观、频繁的面对面交流,使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在这种环境下,各行为主体更容易通过创新网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和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此外,网络成员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习惯、相近的社会关系以及共同的社会准则有利于企业间建立信任,增强企业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
3.构建基于信任与合作的当地社会网络。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区域内的企业,借助于产业相关资源的流动、彼此间形成的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关系,包括市场交易关系、社会纽带联结等。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对民营企业外直接投资具有深刻的影响。浙江民营企业在国外的生存、发展和融入当地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亲缘和地缘式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信任关系。然而,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初期,很难直接从当地社会网络中获取社会资源的支持,因此,必须以血缘、地缘这些原有的社会关系为纽带。浙江民营企业对血缘、亲缘以及地缘的认同,使得社会网络关系可以从家族关系扩展到同乡关系,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提供信息、知识和社会资源的支持。随着民营企业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也会逐渐拓展至当地特有的更大范围的社会网络之中,并从中获取资金、技术、人才等关键资源,进而实现民营企业的持续成长。
结论
本文剖析了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模式,如建立境外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境外研发机构、实施海外并购以及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等。提出浙江民营企业可以采取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来获取国外的战略性资源,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且认为民营企业需要嵌入当地生产网络、创新网络和社会网络进行跨国经营,逐渐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Dunning,J.H.(1988),“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A Restatement and Some Possible Extens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Spring.
[2]Wells,L.T.,1983.The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The Rise of Foreign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Cambridge,MA:MIT Press.
[3]Dexin Yang,China’s Offshore Investments:A Network Approach,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6.
[4]Kojima,Kiyoshi(1973),A macroeconomic Approach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itotsubashi,Journal of Economics.
[5]衣长军.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创新[J].经济纵横,2008,(1).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范文6
一、我国能源面临的安全形势
(一)国内能源供需之间的缺口巨大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我国经济对石油需求的年增长速度已达到16%左右,远远超过世界6-7%的水平,预计到2010、2015和202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上升到45.3%、50.1%和55.4%,自给率分别下降到54.7%、49.9%和44.6%。
从表一可以看出,2005和2006两年,中国对各种能源的需求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我们可以从表二看出,我国国内能源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从预测数据来看,2010、2020和205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仍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国内的供给却增长缓慢,甚至供给量有减少的趋势,以至于我国大部分的能源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由此可见,我国能源供需缺口巨大。
(二)国内能源进口来源单一
由于我国的能源资源增长有限,我国能源消费尤其是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呈现周期增长的规律,自从1993年和1996年,我国先后成为成品油、原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的进口依存度高达40%以上。我国石油进口的一半来自于中东地区,四分之一来自非洲,其它来自俄罗斯、中亚和越南等地。我国对中东的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原油进口过多集中在中东,存在相当大的风险。中东历来是世界的“火药库”,其油气生产随时都有遭受严重破坏危险。尤其是海湾地区早已被发达国家纳入“关建利益”带,使我国在此处的能源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我国的能源安全将没有保证,从而会使我国的经济遭受重大的损失。能源基金会副主席杨富强认为,未来的比例应该调整到中东45%,俄罗斯15%,中亚10%,非洲20%,南美5%,其他地区5%。同时,我国能源进口主要依靠海洋运输,并且线路单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能源运输的风险。
(三)全球能源竞争加剧
正是由于全球能源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各国对能源的激烈争夺。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大国对战略资源尤其是对石油能源的争夺和控制比过去更加激烈。美国通过伊拉克战争加强了在中东的战略地位;通过军事手段加强了对石油运输通道的掌控;通过超大型跨国公司的活动加强了对全球战略资源的控制。俄罗斯是一个能源大国,普京通过对能源资产重组,恢复了国家对能源部门控制,掌握了全国石油产量的67%,仅国家控股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就掌握本国1/3的石油、9/10的天然气资产。欧盟和日本由于本土资源匮乏,长期以来奉行进口多元化政策,利用其发达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渗透换取油气,成功地保证了能源供应。日本为资源问题正在与邻国不断发生摩擦。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油气的需求不断增加,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强劲的需求,成为引发“中国”的原因之一。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稀缺性和其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各国政府在加强对本国油气资源的掌控的同时,积极寻找并控制海外的油气资源,世界范围内的能源争夺愈演愈烈。
由此可见,在国际能源争夺背景下,主要能源消费大国都在积极调整国家能源战略,都在积极进行“能源扩张”,积极参与到国际能源开采中,实行能源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保障本国国内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
二、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现状
由于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受到我国企业整体对外投资的影响,所以在介绍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之前,我们首先对我国企业整体对外投资的现状作一个介绍,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我国能源企业的对外投资现状。
(一)我国企业整体对外投资状况
总体上来说,我国对外投资增势强劲,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流量金额突破两百亿美元。而对外投资存量更是达到了906.3亿美元。在2002-2006年五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
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的增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的国家(地区)也有所增加,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的国家(地区)比上年增加了9个,它们是:中国台湾、挪威、多米尼克、格林纳达、牙买加、伯利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马绍尔群岛、卢森堡。
表四是我国近五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的统计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几年增长迅速,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只有27亿美元,但是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却达到了211.6亿美元,可以说,增幅巨大。
(二)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状况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整体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伴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能源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巨大的增长。由于采矿业主要是指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投资,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这里的分析把采矿业的数据看作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的数据。从表五中可以看出,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从2003年的48.4%下降到了2006年的40.4%,但是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从2003年的13.8亿美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85.4亿美元,比例相对下降是由于我国商业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飞速增长,所以,我们不能因为采矿业所占比列的下降而忽视我国采矿业即能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经营着70多个油气投资项目,每年获得的原油权益产量近2500万吨,天然气权益产量近40亿立方米,海外油气生产初具规模,已经形成了从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到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国际油气贸易和装备出口等多元化经营格局。
同时,2006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三十家公司的排名,前三位分别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由此可见,我国能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巨大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能源企业的对外投资有了飞速的发展,不少人认为我国的能源企业的对外投资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因为我国能源企业的对外投资是由政府主导的,认为我国能源企业的对外投资主要是实现政府的控制资源的目的,而忽视了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的其他因素。鉴于此,下文将对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找出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尤其是从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威胁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三、我国能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总结我国能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是我国能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面对国内与国外能源的复杂形式,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而能源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对外依存度的不断上升,国民经济对国际油价的波动将会更加敏感。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分析,未来10年内,随着我国进口原油数量的增加,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GDP增长速度的影响逐步增大。据测算,国际油价波动对2000年GDP增长速度的影响是1997年的24.28倍。2010年国际油价波动对GDP增长的影响是1997年的31.88倍。所以,我国就积极的寻找较为可靠的能源来源。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保证我国的石油供应:一是加大国内的勘探开发力度,二是依靠进口,三是加大海外石油投资,利用资金或技术等优势分享世界石油资源。对于第一种方式,由于我国国内没有大的油田发现,而且国内油田开发的难度逐渐加大,成本也不断增加,所以这种方法不太可行。至于进口,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发现单纯依靠进口所带来的隐患,所以这种方法也不失最佳的选择。
所以,在对这三种方式进行比较之后,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伴随着全球能源对外投资的良好趋势,我国能源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加大企业对外投资与开发的力度。由此可见,能源企业海外投资不仅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尝试,更是我国实施能源来源多元化战略、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和有效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从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可以看处,在三种能源解决方式中,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目前发展良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且正因为我国能源需求与供给之间差距很大,能源相对不足,巨大的需求使我国能源企业具有广阔的市场,能源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国外的能源以满足国内的需求。从能源的国内需求这个角度看,中国能源企业选择对外投资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所以说我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特殊形势使得我国能源企业选择了对外直接投资。
(二)能源富裕国能源产业的对外开放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另一原因
我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使得我国企业有巨大的动力去海外投资,但是,如果没有能源东道国政府的对外开放政策,能源作为一个关系国家经济安全与发展的特殊部门,我国企业就不可能去海外进行直接投资,所以说,能源富裕国的能源部门的对外开放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和原因。
事实正是如此。进入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能源部门对外开放了。例如亚太地区的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加大了石油对外开放力度;拉美地区的委内瑞拉、巴西、秘鲁等国,近几年频频进行石油对外招标;中亚和俄罗斯随着私有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中东国家也不同程度的打开了国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每年都有几百个勘探开发的招投标机会,以及大量双边谈判的机会。在争夺资本市场和石油资源市场的双重机制作用下,已形成了全球性石油资源开放的局面。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与广大的资源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我国与这些国家有着比较一致的利益关系,所以这些资源国对我国实行开放政策,欢迎我国前往投资,为我国海外能源开发提供了可能性,这也成为我国能源企业加大对外投资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谋求企业自身发展是我国能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动力
对于企业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其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负面影响是指“入世”后我国将按WTO要求承诺减让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给予外国公司石油、石化产品贸易权和分销权,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将面对来自跨国公司的巨大竞争压力。国外跨国公司将利用“入世”的条件,凭借其在资金、管理、技术、产品、市场营销、服务上的优势,倾力打入中国市场,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为目标,与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展开竞争,“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正面影响是指入世不仅有利于中国能源企业在WTO多边贸易机制内享受国民待遇,而且还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营合作与竞争,更便捷地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促进企业技术更新,装备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源经济全球化和能源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中国能源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一定条件。
这两种影响的效果就是我国企业只有参与国际竞争,扩大海外能源投资别无退路可言。只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才能真正与这些老牌的世界能源公司相竞争和较量。所以,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我国能源企业也需要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总体而言,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才刚刚起步,无论规模、渠道、市场、经验、国际化人才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尚与世界大能源公司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例如在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面临着内部经营管理上的不足的问题,以及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不可避免的与美国等能源需求大国发生冲突,尤其是美国一直把我国当作能源上的竞争对手,再加上国际上各种不安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能源企业的对外投资面临着诸多挑战。相信随着我们能源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能源企业自身的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逐渐增加,为我国的能源供应及能源安全做出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良晖,《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经济安全分析》,《天然气经济》,2006年第3期.
[2]徐宣全,《超绝对利益视角下的中俄能源合作》,《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5期.
[3]彭民、孙亚红,《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商场现代化》2007年2月.
[4]张抗,《国际油气资源形势分析与思考》,《国际石油经济》,2004年3月.
[5]韩立华,《“2007”新时期中俄经贸关系形势分析论坛观点选粹》,《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2月.
[6]张洁颖、周煊,《“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的思考》,《国际贸易》,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