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FDI;服务业;现状分析;影响机理;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68 -03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大。外商直接投资在给地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资本,引进先进的技术,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影响了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上海市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政策和人才优势,成为我国的经济强市,国际贸易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近年来,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加,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上海市服务行业吸收外商投资的情况,以及吸收外商投资后对服务业产生的影响。
二、相关概念综述
(一)FDI概念简介
FDI,外国直接投资,是现代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通常我们都采用OECD和IMF两个国际性经济组织对FDI定义。IMF定义FDI为: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别国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OECD定义FDI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与投资者所在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的企业建立长期关系,以获得持久利益为目的,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活动。
(二)服务业FDI概念简介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FDI)可定义为,把所有或部分必要的生产要素转移到国外的服务业,并对这些要素的国外使用进行控制的国际交易方式。为了实现国际服务贸易,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必须发生单向或双向的流动,从而促使生产要素中人员和资本的跨国界移动。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建立商业实体,为外国消费者提供服务。由此可见,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也即商业存在形式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上海市吸收FDI以及服务业吸收FDI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服务业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重要产业支柱时,全球FDI也不断流向服务业领域。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全面开放,流入服务业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必将上升。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强市,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项制度的健全,其服务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显著增加,而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也不断增加。
从该表分析来看,2011年以来,上海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在不断增加,显然上海市充分利用了自身独特的经济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从服务业总量变动看,2011~2015年,上海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也呈逐年上升之势,2011年为170.76亿美元,2015年为545亿美元,增长幅度很大。
从结构比重来看,服务业FDI占FDI总量比重占绝对优势,高达89.04%,远远高于工业与第二产业的总和。五年来,服务业利用外资年均额为280.682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工业和第二产业的总和。从增长速度,2011~2015年上海服务业利用外资年平均增长率为43.83%,高于工业和第二产业FDI平均增长速度,也高于FDI总量平均增长速度。
由于2016年的数据只到2月份,所以以2011~2015年的数据来分析。2011~2015年,上海服务业实际利用FDI占FDI总额的比重,由2011年的84.94%上升到2015年的92.46%(见表2),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利用外资的比例总体上不断呈上升趋势。相比较2011年之前10年服务业FDI占比情况,进入2011年以来,这一比例大幅提升,2013和2015年,比重达到了90% 以上,这与全球性的FDI 流向服务业的趋势相符。
四、FDI对于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的传导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于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的传导作用,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FDI的增加,总体上会使得上海市服务业生产力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使得经济不断增长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加速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产生强有力的催化和牵引作用,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服务业的产出对于资本的依赖比较大,外商直接投资给上海地区的服务业带来了大量的资本,资本的流入使得各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保障。
(二)技术的革新,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营销技术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依靠信息技术。外商直接投资作为物化型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已成为国际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重要渠道。服务业FDI的发展不断促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全球转移,利用现代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提升上海市服务业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缩短本地的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提高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除了资金与技术的引进,还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与营销技术,有助于服务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和营销模式,劳动者的素质也会得到提高,进而可以提高行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最终促进服务行业的进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服务业就业比重越来越大,发展服务业降低失业率。虽然服务行业中有些知识密集型行业对就业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外商直接投资不能直接提高就业率,但对于服务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比如餐饮业、运输业、物流业等非熟练劳动力方面却有重大影响。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加大,政府必然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可以改善人们的就业环境。各项设施的齐全必然会对外商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投资不断加大,就会出现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可以提高就业率。
(四)促进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增强竞争意识
在吸收外商投资的同时,地区行业竞争压力增大,竞争者们需要提高自己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外资服务企业高效的经营运作方式也给上海市服务企业树立了楷模,促进了服务企业危机意识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提高。服务业FDI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效应以及上海服务企业的模仿、吸收、“干中学”不断促进上海市服务业生产力的发展。
五、建议和措施
(一)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力度
1.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这相当于是硬环境建设,先进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吸引外资的必要条件。因此,上海市必须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条件,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2.加强软环境建设。上海市作为中国一大强市,必须进一步完善吸引外资的政策法规,并认真贯彻执行,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这个地区。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
通过研究发现,FDI对于上海市服务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逆向作用,上海GDP的增长以及上海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从服务业发展中可以看出上海市居民生活水平质量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增加了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的信心,所以上海市需要进一步发展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为进一步外商直接投资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三)重视人力技术资本投入
现代服务业是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这对于发展上海市服务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大力培养和引进服务业人才,不断创新和开发新的技术,同时政府和企业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鼓励人才技术发展的政策,加大人才技术对于服务业发展的投入,进一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
六、结论
通过对上海市FDI以及服务业FDI的现状分析,得出上海市FDI以及服务业FDI逐年呈上涨趋势。且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是上海市近年来总外商投资的重中之重,其服务业FDI占FDI总量比重的变化与世界FDI的流向相一致,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时,上海市FDI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引资政策,并设计有效的制度体系,优化服务业外商投资结构,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上海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上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聂辽宁,赵洪进.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对服务业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2011,(12).
[2]周铭.上海市服务业利用 FDI 就业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1.
[3]戴枫.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下转第84页)(上接第69页)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
[4]贺梅英.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08).
[5]殷凤.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01):4-10.
[6]邵东.上海服务业吸引外资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7]顾卫平,冯彦,苏巧勤.上海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03):59-63.
[8]吴国新,李竹宁.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劳动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5,(05).
[9]王小平.中国利用外资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09).
[10] 姜建平,赵伊川.FDI与中国服务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04):106-109.
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范文2
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有大约20种不同的理论。其中。以发达国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理论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和卡森沿提出的市场内部化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探讨,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共同提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竞争优势论,它应用“价值链”理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则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认为资本可以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由流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客观必然性,人们只能引导投资的流向。此外还有战略管理理论、国家利益优先取得论、市场控制论、过渡资本积累论等等。
可见,国际直接投资这一现象纷繁复杂,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产业,客观上需要不同的理论来加以解释和说明。概而言之,对外直接投资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理论的多面性,不存在一个可以有效解释所有对外直接投资现象的综合理论。据此,我们应对具体国家、具体产业,具体分析,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具有针对性,具有说服力。具体到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理论问题,首先应在已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着重分析对我国有较大借鉴意义的理论,吸收可取之处。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纺织业的现实情况,构建能够反映我国纺织行业特色的理论模型。
二、对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借鉴意义较大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基本内容:有些产业在一些国家已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成为该国的“边际产业”,而在另一些国家,该“边际产业”或许正处于优势地位,或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只是由于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的短缺,使得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在该国难以得到发挥。在此情形下,该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其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其结果不仅可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的调整,促进东道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双方都产生有利的影响。
为什么说该理论对我国有借鉴意义呢?首先,两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相似,基本上均属于贸易导向型。日本战后实行贸易立国的政策,而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利用东道国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丰富的资源,扩大外贸出口。其次,该理论所针对的两国产业相似。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自然资源开发,这些产业是日本已失去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行业。我国的纺织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在国内竞争激烈,几乎也是处于边际产业的行列,但其在国际市场却广受欢迎,产品需求量大。再次,所转让的技术相似,多为适用技术,比较符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及水平。我国纺织业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拥有更多更好的实用性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小,容易找到立足点,而且转移到东道国的技术适合当地生产要素的结构,能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实践也表明,这些技术为发展中国家所认可,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发挥优势。
该理论对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有何借鉴意义呢?首先,它强调产业的相对优势,某种产业是否具备相对优势,是该产业能否形成跨国生产体系的前提条件。产业相对优势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产业发展的历史、产业技术的积累和创新以及资源供给的便利性或产业的市场优势等。这里所说的“产业相对优势”既不是产业的绝对优势,也不是指产业的全球优势,而是相对于某一特定区位即相对于东道国而言的比较优势。我国正处于国际分工的中游地位,纺织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夕阳产业”,但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是“适用产业”,具有相对优势,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投资。重新获得更大的发展优势。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自身条件良好,无论从面料、印染还是到生产加工,均已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
其次,对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该理论认为应该到生产技术相近的国家进行投资,这样容易找到立足点,获得当地市场。我国纺织资本输出的最佳地区应该是那些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和我国差距较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东欧和中亚比较符合这一条件。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正处于经济改革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开展直接投资。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具有经济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和投资。此外,南亚部分国家劳动力丰富,地理位置近,我国的技术拥有广阔市场,应是投资区位选择的重点对象。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确实对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但其尚不足以作为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性理论。因此,继续探究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全面指导意义的理论显得尤为必要。
三、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理论:产业全球价值链优化论
价值链的概念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链即是由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价值链构成了企业的生命链,是企业具有生命价值的基础。
随着产业内分工的不断加深发展,价值链的概念被广泛地运用到产业领域中各个不同环节的价值创造过程,于是便出现了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它是指以某一特定的生产或服务环节为核心,形成从上游开始一直到下游为止的一个完整的链条关系。从现代工业的产业链环节来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角色参与运行,发挥不同的作用,并获得各自的利益。例如纺织产业的产业链就是一个“棉花等原料供应――纺织专用设备供应――化纤制造――中间纺织品生产――服装等最终制成品――营销服务――用户消费”完整的过程价值创造。产业价值链突出了产业链的价值属性,反映了产业的竞争优势。如果说“产业链”描述了产业内各类企业的职能定位及其相互关系,那
么,“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则更加突出了“创造价值”这一最终目标,描述了价值在产业链中的传递、转移和增值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内部的分工也突破了国家的界限,走向了世界市场,产业的全球价值链逐步建立起来。它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利用各国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价值链的优化组合,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产业价值链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一方面就国内产业结构而言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另一方面就本产业而言又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具体到我国纺织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是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要求。产业升级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力水平的重大经济问题,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又是纺织业本身发展壮大,提高全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国纺织企业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根据世界不同的区位优势来进行投资分工,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去组织生产,自己则整合各地的优势,实现产品的最终价值。通过对产业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优化组合,我国纺织产品的竞争力得以提升,纺织产业也获得了长久和持续的竞争力。
我国纺织业应该遵循什么样路线对外直接投资呢?这应该由我国纺织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决定。具置由下图所示:
在我国纺织业的全球价值链中,发达国家占据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即前端的高级原材料生产、产品设计等和末端的营销管理、品牌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我国则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中间区域,即加工生产环节,受到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有资料显示,我国在全球纺织品价值链中仅得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各个环节。此外,在产业价值链内,还存在着利润从产品的制造环节转向销售环节、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分别转向上、下游环节的趋势。因此,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个方向应该是往两端发展,目标是部分发达国家,主要投资于纺织原料的研发、时装设计、营销管理和销售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第二个方向是寻找比自己更有优势的“中间区域”国家,以利用其更低廉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优惠的政策和靠近我国纺织品主要消费市场的地理优势等。按照这种思路,我国的纺织业才能不断优化其全球价值链组合,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范文3
国际经济合作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侧重研究国际货物贸易以外的其他国际经济业务与交往方式,核心内容是探讨生产要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国际流动的具体形式、原因和效应。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广泛性与关联性我国对国际经济合作学科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规模的扩大和形式的增加,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日趋庞杂,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投资合作(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国际技术合作、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国际租赁、国际经济援助、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操作方法,及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和国际经济合作主体权利的法律保护。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导致课堂教学存在两大难点:一是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多数开课为每周2学时)如何深入讲授庞杂的课程知识点,课程重难点如何突出;二是如何解决课程知识点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重复问题,如国际直接与间接投资内容属于国际投资学,国际技术贸易、跨国公司内容在某些院校已经单设课程讲授。关联性是指国际经济合作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目前在信息化与全球化基础上进行的生产要素国际间转移与重新配置多数情况是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结合在一起产生的一揽子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与配置。如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本身就涉及可行性研究、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劳务输出、国际技术转让、国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二)时效性与实践性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生产要素种类不断增加,在传统的资本、技术和劳务的基础上发展出许多新的内容,如土地、信息、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成为国际经济合作新的内容。此外,中国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理论与现实案例日益丰富。时效性要求授课教师随时关注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尽管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涉及要素流动的基本理论,但其理论没有严格的体系,多数理论是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课程相关理论的归纳,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实务,特别是各种经济合作方式的操作程序与环节,如国际技术转让、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租赁、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二、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整合教学内容明确课程定位是整合教学内容的前提。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对象,将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明确定位为: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将来的工作与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关于国际经济合作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特别是掌握重点概念与理论;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合作主要方式的实际操作,把握国际经济合作实务发展的新趋势与动态。目前,多数高校国际经济合作教学采用的是对外经贸大学卢进勇教授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国际经济合作》,笔者以此教材的框架体系为基础,结合地方产业结构特点,遵循应用性、时效性与重点性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与整合。1.导论。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界定、类型与研究对象;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理论。2.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形式与发展趋势;国际直接投资主体—跨国公司概述;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国际直接投资环境。3.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或者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国利用FDI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与作用;中国利用FDI的主要方式;中国利用FDI的政策法律规定。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战略内涵与必要性;中国境外FDI的现状、特点与问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文化融合。5.国际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的含义、特点、分类与影响因素;国际债券投资;国际股票投资;中国对外间接投资。6.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技术贸易的含义、内容;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方式;国际技术贸易价格;中国对外技术贸易管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7.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承包概述;国际工程承包招投标程序;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特点与问题。8.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劳务合作的含义、本质与主要形式;国际劳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国际劳务合同的基本条款;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现状与特点。9.国际租赁。国际租赁概述;国际租赁的主要形式;国际租赁合同;租金的计算。10.国际发展援助。概述;国际发展援助机构;中国与国际发展援助。11.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的含义、阶段、主要内容与工作程序;项目评估的概念、主要内容与工作程序;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的关系。12.特色专题:浙江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目前,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多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但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1.主体参与教学。主要做法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充当教师讲授部分教学内容,如国际直接投资章节中的国际投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查询数据与资料、EXCELL图表制作与归纳能力,如要求学生上网检索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并将其主要观点翻译成中文、要求学生到国家统计局下载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相关数据,利用数据绘制图表并归纳观点,并将过程当众演示;要求学生上网检索《国际经济合作》杂志,围绕某一个主题阅读文献20篇,并撰写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大纲与教学环节的设计等。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教师包揽一切、学生消极应付的被动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如直观启发、视频启发、语言启发、图示启发、对比启发等。如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效应,可先摆出现象或事实,启发学生进行归纳,然后结合相关理论进一步深化;国际技术贸易章节的教学可适当拓展,利用数据、案例、对比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BOT投资方式的含义与特点由教师讲解比较枯燥,可采用通过相关视频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教师提问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如雅戈尔集团与吉利走出去的案例,启发学生思索企业走出去的经验与教训。3.项目规划教学。项目规划教学是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项目,从程序上将项目设计、实施与结束的全过程设置一系列的操作环节,从时间上更关注项目的未来发展。如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项目,首先由教师在学期初设计若干子项目;再根据全班人数分成若干执行小组,每个小组选定一名组长,组员各司其职,有的负责市场分析,有的负责投资环境,有的负责财务分析等;教师提供查找资料的途径,并根据小组要求提供必要帮助,安排组长每2周汇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报告完成后要求学生制作PPT,并邀请部分教师对报告进行现场评比,评比结果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
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范文4
一、国际直接投资对投资国与东道国间收入趋同的影响
在过去的20年中,国际直接投资已迅速地扩散到世界经济的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部门变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网的一部分。国际直接投资的高水平和互异的形式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的收入趋同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经验和理论的研究已聚焦在国与国之间是否存在收入趋同的现象(Ben-David,1994:Greasley and Oxley,1997;Rassekh et al.,2001)。
自从 Lucas(1988)强调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后,关于收入趋同的理论分析在内生变量模型的背景下就发展了起来。Tamura(1991)认为技术投资中的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导致了国家间资本收入和产量增长率的趋同。Yuen(1997)使用与Lucas(1988)类似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了要素流动性在收入趋同中的作用。他们认为,资本流动将加速收入水平和增长率的趋同,并且收入水平和增长率的趋同能够通过附带劳动流动性的人力资本而可观地获得。通过使用一个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增长模型发现,如果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存在知识溢出,作为劳动力流动代替者的跨国公司可能也提供一个学习国外技术的机会。
国际直接投资本身是资本流动的最重要类型,并且作为劳动力流动的代替者能够影响国家之间人力资本的溢出。A. Mody(2002)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在过去的20年中已经促进了国与国之间收入的趋同,而国际直接投资之所以能够促进投资国与受资国之间收入趋同的主要原因在于:(1)国际直接投资比间接投资效率更高。Bosworth and Collins(1999)研究了外资对当地投资的影响,他们发现,在发展经济状态中,一美元的国际直接投资转化成了一美元的当地投资;相比之下,银行贷款和债券发行在东道国产生的投资效率则要低一些。因为大部分的国际直接投资是以“绿地”投资的形式进行,这涉及新的投资。而银行贷款和债券发行可能不涉及新的投资;(2)国际直接投资产生了生产力溢出,能够通过溢出效应提高当地的生产力。从水平溢出角度来看,通过非正式的接触和外国投资者对当地企业员工的培训,当地企业能够提高生产力。从垂直溢出角度来看,国际直接投资企业在东道国会产生一种纵向联系,外国投资者从而有机会转移技术并提供培训以提高当地供应者的生产力。
Changkyu Choi(2004)使用1982-1997年间OECD的16个投资国和57个东道国的双边国际直接投资的数据,运用平行数据回归的方法对国际直接投资在国与国之间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趋同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双边国际直接投资增加时,投资国与东道国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的差距是降低的,并且发现,地理接近和语言相近在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Choi假设双边国际直接投资对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率产生趋同作用,那么国与国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越大,收入增长率的差距和每单位资本收入的差距就越小,并且所有的差距变量用绝对数据而非原始数据来表示;同时假设当国际直接投资由低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时,存在逆人力资本溢出的可能性,亦即甚至在国际直接投资是从低收入国家流向高收入国家时,低收入国家也能够有机会改进人力资本从而与高收入国家进行竞争。另外,地理接近和语言接近被认为是收入趋同的重要因素,因为它们能够促进跨国人力资本的溢出。
需要说明的是,不像已有的经验研究,Choi是在考虑人力资本溢出的前提下,通过运用收入水平和增长差距的绝对值方程,来检验双边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是否导致了收入水平和增长率的趋同。他认为,不论什么情况,只要国际直接投资率增加,收入差距就将减小;而且,如果两个国家距离接近并使用相同的语言,收入水平和增长率就会趋同。以此为基础,Choi又进一步对收入水平和增长差距的绝对值方程,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和平行数据回归,发现当双边国际直接投资流动增加时,两国之间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增长率确实趋同了。这证明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对人力资本溢出是很重要的,从而产生了趋同。同时发现,地理接近和拥有相同的语言在趋同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两国接近并使用相同语言时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加强。
由此可见,伴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显著增长,国际直接投资将驱使世界收入趋同或趋散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前关于收入趋同的研究表明,通过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人力资本溢出是造成收入水平和增长率趋同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而Choi(2004)则以收入水平和增长差距的绝对值方程为基础,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和平行数据回归,证明国际直接投资是造成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收入水平和增长率趋同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二、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
国内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内收入差距影响的两种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内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产生作用的结果。而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结果有着相互对立的两种理论--“发展/现代化”假说和“世界系统/附庸”假说。
1.发展假说理论。发展假说理论建立在边际生产率理论和储蓄、消费倾向的传统经济学概念之上。该理论认为收入差距是改进每个人收入的必要的前提条件。其研究主线是沿着库兹涅兹倒U型曲线假说进行的,根据这一曲线,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距扩大,但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时收入差距就会缩小。在经济发展的前期阶段,高收入和低收入部门间的收入差距会扩大并且每一部门内部的收入差距也会扩大。这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Adelman and Robinson,1989)。在增长的后期阶段,当更多的产品被生产和足够的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逐渐消失并且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将提高到工业劳动力的水平。随着实际劳动收入的增加,经济增长和政治自由的增加将导致收入分配的更加平等(Fei and Rains,1964:Lenski,1966)。
虽然发展假说理论的经济学家很少直接涉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分配结果,发展经济学家也还没有关于考察国际直接投资和收入差距假说的经验研究,但是发展假说理论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研究已经做出的重大贡献,足以使我们对其代表性的研究进行概括和总结。根据发展假说理论,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投资而非原来的投资。资本,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带来了增长并且其益处会最终扩散到整个经济中。因此,即使国际直接投资仅在几个领先部门带来了收入的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平等。例如,东亚出口加工区的国际直接投资,曾经对低工资就业的增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从而改进了收入分配的范围。大多数的发展假说理论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系统的类型和发展策略等因素,是收入分配的决定性因素。只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外资数量的不同不能引起收入差距的任何变化。因此,发展假说理论的观点是:从长远来看,国际直接投资有利于东道国内的收入分配,不会引起东道国内收入差距的扩大。
2.附庸假说理论。相对于发展假说理论的内隐论证,附庸假说理论则提出了一些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分配效应的观点。附庸假说理论从世界经济和历史的角度研究差距问题,认为影响收入差距的是社会体制和生产组织,而不是经济产量和财富。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位置是决定其收入分配的关键。更确切地说,收入差距是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之间关系的对应物,并且边缘国家收入差距的程度由附庸发展过程决定(Girling,1973;Rubinson,1976:Bornschier and Chase-Dunn,1985)。
伴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工业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在发展中国家跨国部门任职的员工明显地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这些“劳动精英”的收入是标准收入的4-10倍(Girling,1973),以至于促使在传统部门工作员工的工资伴随着生产过程的资本密集程度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增加,这反过来又导致传统工业部门失业人数的增加。结果,劳动收入相对份额的增加不仅没有带来更大的平等,而且直接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换句话说,在这种附庸工业化的类型下,收入的扩散和混合效应没有出现。而且,当融入世界经济后,劳动精英通常会努力维持和巩固他们的领先地位。由于共同的利益,当地劳动精英会为外国投资者压制甚至驱逐本土企业家。这种为了使利益最大化的国家间利益联合的尝试,具有深层涵义。在世界系统框架中,国家被认为具有市场和生产的权力。当劳动精英包括了国家组织中强有力的执行者,并且当劳动精英和国家通常由国外信用支撑时,一个经济加政治的“三角联盟”就出现了(Evans,1979)。然后,当市场不能为它们的利益服务时,这个经济加政治的联盟就会操纵国家的独有权利来干预市场。这个联盟的形成因此意味着,任何想改进收入分配的政策都具有内在破坏性的因素。实际上,这可能是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范文5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目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以及我国的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这无疑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公信力逐渐提高,从而推动了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发展,加快了人民币“走出去”的步伐。但其中仍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和部门的经济决策提供一些参考,从而促进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人民币跨境结算;问题;对策建议;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显然使得人民币有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为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提供了助推力,推动了它走向世界。然而,在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及使用过程中,它也面临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国际结算业务的健康发展。为了能够促进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更好地发展,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走出去”的发展进程,所以,对其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概念
人民币跨境结算是指在进行国际交易时,买卖双方自愿以人民币计价,来完成收付款项的经济活动,它是人民币跨越国境、走出国门所进行的结算活动,它是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及使用。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接受度和信用度也大大提高,显然,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跨国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其竞争实力;有利于推动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更有利于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流通与使用,从而加快人民币“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2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问题探讨
虽然我国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2.1 结算结构不合理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1.655万亿元,占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的85%,同时占中国全球贸易结算总额的27%;人民币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结算2880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攀升49%,在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中的份额由2014年的13.78%跃升至15%。[1]可见,目前我国人民币的跨境结算金额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结算结构仍不够合理,因为其中人民币跨境的贸易结算所占比重很大,而使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的跨境结算所占的比重很小,虽然其份额迅速跃升到了15%,但其比重依然很小。所以结算结构仍需要进行合理地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健康发展。
2.2 我国企业出口产品水平较低
在出口方面,我国企业大多从事的是加工贸易,生产的多为初级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从而出口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强,缺乏与外商谈判的资本,在选择结算货币时相对被动。[2]可见,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科技水平还不是很高,或者企业在技术研发领域的投入尚且不足,生产技术水平与其他国家的跨国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以致于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而且产品附加值也较少,所以使得我国企业出口产品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然而,我国的进口产品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具有技术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特点。这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在国际交易中对计价货币选择的话语权,长此以往,将会影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人民币进一步“走出去”的步伐。
3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措施,来切实解决好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促进我国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又好又快发展。
3.1 努力调整跨境结算结构,促进合理优化
诚然,结构的合理优化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结构失衡不合理的话,就会阻碍事物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结构合理优化的话,就会对事物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一方面,要继续保持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的良好发展态势,继续大力推进我国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来作为计价货币,来完成收付款项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要加大对外直接投资中人民币的直接投资结算金额,而且我国还要不断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加大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并推动其人民币的直接投资结算。通过这些措施,来努力调整我国跨境结算结构,提高使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的跨境结算,促进其趋于合理优化。
3.2 努力提高企业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诚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在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发展过程中,科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技术帮扶力度,对一些致力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并对一些出口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表彰,从而提高出口企业发展生产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各出口企业要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重视并落实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工作,而且还要积极引进其他跨国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做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通过这些措施,来努力提高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附加值,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交易中对计价货币选择的话语权。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人民币跨境结算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它也遭遇了一些问题——结算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出口产品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无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币的跨境结算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努力调整跨境结算结构,促进合理优化;努力提高企业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等,来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以促进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又好又快发展,从而推动人民币更好地“走出去”,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
参考文献
[1]卞股平.人民币跨境贸易使用量近三成 直接投资升温[EB/OL]. mt.sohu.com/20150514/n413078847.shtml,2015-05-14.
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范文6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use of foreign capital is one of the main powe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e propor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specially since the 90s, presents the rising trend year by year.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a variety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gradually display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risk, which leads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risk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oint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origins of the risk, and then extends to the economic realities of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the analysis risk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风险;产业发展
Key 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risk;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175-02
1 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1.1 外商直接投资大量进入我国,造成我国特殊的经济现象和矛盾 ①由于外商直接投资是真实资本不是货币资本,这就导致了我国资本流动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国内资本净外流。②外商直接投资具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双重性质,本质上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生产国际化,给我国产业的独立性带来严重挑战。③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占领我国的市场,这就会积累起数额庞大的人民币债权,容易诱发我国潜在的外汇金融危机。
1.2 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跨国公司全球产业整合给我过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提高关税的实际保护率,是保护本国产业发展的最有效办法。尽管名义关税可以平均降低,但是在具体幅度上上游产业降低的幅度比下游产业更大,这样实际保护程度不降反升。由于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过多,特别是对于下游产业的设备和生产线,以优惠的减免税政策鼓励引进,造成大量重复产能,给上游产业造成了不小压力,也加重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1.3 外商直接投资在占领一定的让国内市场时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外汇金融危机 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占领市场意味着最终得到外汇而不是人民币;我们让出国内市场,就要承诺外商投资所得的人民币利润,可以自由兑换和汇出。但是却有很大数目的外汇并没有真正汇出,而是作为人民币利润再投资,留在国内。假定某一天发生突发事件,外商集中要求兑换外汇,引起国内居民挤兑外汇和人民币,就为时已晚。除去冻结外汇,别无他法。
2 我国目前的状况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
2.1 品牌与外来品牌的竞争状况 我国在加入WTO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跨国公司给我国带来的不是产品而是品牌,用品牌的优势直接打压国内的产品品牌。这种竞争模式从高端出手,一下子给我国多年形成的本土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竞争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很明显的例子是,之前一些比较有优势的本土化工企业和汽车企业不是被收购兼并就是面临生存危机而退出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在工业领域,到处可见外商资本的影响,不少产业的顶层都已被外商资本牢牢控制。他们甚至在一些领域形成技术垄断,在我国市场赚取巨额利润。外商资本在赚取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在积极扩张产业布局,甚至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领域也想不断染指,这些都严重威胁到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完整性、独立性。
2.2 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造成民族品牌的资源的流逝及原因 首先,资金问题一些企业在取得继续发展的资金时存在困难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很难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取胜,企业希望可以通过接受外商直接投资获得跨国资本,解决融资问题。以汇源为例,据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汇源果汁营业额为12.9亿元,同比减少5.2%,毛利从36.9%下降至30.2%,并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其次,竞争中迷失方向。面对跨国公司以及大品牌的竞争,使一些企业对自己的未来认识不清,即使是本土赫赫有名的企业、大品牌,也不知道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否长久地分得一杯羹,忧患意识促使其接受外商的投资接受并购,使得我国很多的名族品牌不断的流逝。
2.3 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造成风险及我们目前应该采取的措施 外商为了占领我国更多的市场份额,消除竞争对手,开展全球化策略,随着一些外商直接投资本土品牌,它们大部分都淡出了消费者的视线,随着时间被消费者遗忘,外来品牌却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这很容易造成相关行业上的垄断,并在一定时期实行垄断性定价,挤垮国内的许多还未做大做强的企业,一旦消费者消费某一品牌的习惯形成,外国品牌占领中国市场、轻松消灭竞争对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以乐百氏为例,1999年乐百氏的销售额达到20亿元人民币,但2003年被达能集团收购92%的股权后,乐百氏就再未辉煌过,2005年乐百氏的亏损达到1.57亿元。目前我国的饮料公司已经有七家被美国的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吞并,化妆品行业的竞争也是外资主导的局面。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品牌,那在市场上还何谈竞争力?这个国家的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外来品牌的定价,使大部分的利润流入其它国家人们的腰包,品牌是别人的,用户资源永远掌握在别人手里。因此,我们应针对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负面效应提出规避外资风险的措施。
2.3.1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完善外商资本进入我国的产业政策 我国目前在有关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诸多空白之处,很多领域不是很完善。因此,要从顶层法律制度上合理规范外商直接投资。一些政策应适当调整变化,比如,对外商资本进入我国要逐渐实现从单纯给予其优惠政策到为其制定法律执行准则、产业导向、技术标准等方面来。合理规范外商资本进入我国不同产业的投资比重,明确行业投资政策。
2.3.2 加快我国的科技创新,提高研发投入,打破技术壁垒 我国企业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管理模式、运营机制、营销规划等诸多层面落后发达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尽快提升自主科技攻关,提高我们企业的技术实力,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提高科研投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争取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集成创新能力。
2.3.3 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到外国投资经营,拓展全球产业布局 目前我国已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在国外做的很成功,但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上实力还是比较弱,以争夺一些高端产业布局上还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因此,国家要积极支持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真正站在全球布局的战略上来进行投资,明确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定位,合理利用国内外资源市场来发展。
2.3.4 要科学管理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 要时刻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我们引进外国资本根本的目的还是要利用其资本,扩大我国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必须要考虑国内相关产业的实际承受情况,要选择那些能够帮助我国实施技术升级改造、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外商资本。
参考文献:
[1]白小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安全战略的选择[D].硕士论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