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范文1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优势;劣势;策略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1.综合国力的提高为物质基础提供了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密切相关的,没有实力就没有能力去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我国改革开放到现在已有三十七年的历史,经过这三十七年的积累,我国的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76708亿元,约合105108亿美元,为1978年的185倍。201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45849亿美元,约为1978年的70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越来越与全球经济有着很大的牵连,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2.成本的低廉为生产提供了优势

成本低廉优势意旨降低生产的成本和经营的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投向市场,使其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发展中国家要想形成低成本优势,通常寻求比本国工资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投资。我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我国跨国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些优势,中国的跨国企业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建立即劳动密集又规模较小的企业,利用设备和技术的输出,使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3.传统的产品和成熟的技术为投资提供了优势

与发达国家相比,对许多中等甚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自身的经济水平比较落后,而且接受技术的能力有限。而我国情况则比较好,我国有许多相对成熟的技术如纺织品技术、机电、食品加工技术以及传统的园林、中药、烹调技术等对他们更具吸引力。我国所提供的中等水平的技术设备也受到他们的欢迎。我国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在这种优势的内部转移,这已成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策略之一。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及现存的弊端

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投资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对外投资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所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

(1)规模劣势

伴随着我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增多,一些企业正在迅速发展。但至今我国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投资规模小。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总体上要比发达国家要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

(2)投资结构不完善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结构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果不加以完善,将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投资的区位过于集中,且分配不合理。我国对香港地区的直接投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地区),香港是以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直接投资过于集中在香港地区会影响我国在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采矿业等产业的直接投资活动,近而影响其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商务服务业和零售批发业等传统服务业投资数量过大,但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数量不足。

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全球一体化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新的发展前景和新的挑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及缺乏促进私营企业成长的有效的政策、体制和资本市场的条件,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私营大企业的数量非常有限。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现有的大型国有企业。但是由于经营国有企业是在一个受保护的国内市场中,使其竞争力和效率低下。

②立法滞后

在全球跨国投资形式多样和我国境外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有些法律已经严重滞后了国内外投资形势的发展和需要。目前,只有我国有关部门的行政法规,这些行政管理条例的制定多数停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法规已落后于当前的形势所需。在政策上,调整国有企业的外商投资是很重要的,这是民营企业调整的不足,使得民营企业的法律调整具有一定的真空度,不能基于对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另外,这些法规和规章出自同一个部门,缺乏统一和相互协调。

(2)企业存在的问题

①企业核心技术的缺乏

我国目前仍然在技术引进阶段,在关键技术上,很难与国外有点高技术和拥有成熟产品的生产企业竞争,企业没有形成以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为主的国际竞争力。就算是目前非常有前途的家电行业,他们的许多产品,特别是需要核心技术的高端产品仍然依赖于进口。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企业缺乏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技术创新不够,局部优势不明显。

②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缺乏

我国部分的国有企业在长期的低效率下,没有可依靠的资金去发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再加上中国的金融体系并不十分完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将面临不良资产问题。企业海外投资的项目缺乏科学性和综合性评价,存在“信贷紧缩”现象,国内资本市场仍不发达。因此,在筹资过程中,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自身和金融体系难以起到有效的作用,这就导致了存在融资难、资金缺乏的现象,进一步阻碍了企业的对外投资。

三、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分析

1.政府方面的策略分析

(1)完善监管体制

要完善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监管体制,首先就要建立和完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任何国家的外国投资,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对境外投资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反馈以及沟通服务体系,建立外商直接投资中介机构,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地区提供全面的投资环境。针对不同的投资主体,制定不同的监管办法。

(2)完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落后的立法,这使得政府缺乏对企业外直接投资的协调与管理应有的经验和方法。

因此要尽快制定和颁布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基本法,明确规定好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法人地位、投资审批制度和管理办法、投资争端的解决机制等问题,以防止对外直接投资管理政出多门、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缺乏协调等问题。

2.企业方面的策略分析

(1)跨国经营要建立完善的机制培养人才

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现阶段,困扰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首要问题就是跨国经营人才的匮乏。为了赢得竞争,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鉴于目前大多数企业缺乏人才和经验的情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人才,大力培养境外直接投资所需求的人才。我国有关部门可以从业务角度出发,推动组织培训,加强人才培养和储备。为此,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国际人才选拔、培训、聘用机制。

(2)实施品牌策略

中国跨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提高自己品牌信誉和受关注度,努力塑造一个世界级品牌。所以做品牌宣传策划时,要着重考虑以下几点:一是积极提高品牌竞价能力。能够激发消费者去购买产品的欲望之一就是情感因素,即在品牌宣传的过程中要突出情感;二是全面认识品牌的内涵,强化商标法律意识;三是以诚信为基础,保持品牌的信誉。有着良好信誉的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中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徐礼志.我国工业外资企业的发展状况--基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J].调研世界,2016(2).

[2]霍析.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进步效益研究[J].企业经济,2016(1).

[3]戴翔.“走出去”促进我国本土生产企业生产率提高了吗?[J].经济世界研究,2016(2).

[4]杜文静,孟宪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趋势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5(7).

[5]何小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动因及其优化政策[J].国际贸易,2015,12.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 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 产业静态集聚指数 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西方标准的对外直接投资(FDI)理论在解释工业化国家跨国投资动因及其行为特征等方面,为研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一系列重要依据。但是,这些理论基本上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厂商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发展路径问题,而是一种以“企业选择”为重点的理论范式,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上并没有提供多少有价值的建议。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既关系到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宏观经济效益,也关系到投资者的微观经济收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制定合理的产业选择方案,是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提高中国对外经济活动质量的必要理论前提。从深远意义说,中国FDI产业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直接决定着中国对外开放总体发展战略的政策绩效,决定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分配。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江小涓(2005)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是中档加工组装制造业、纺织与服装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聂名华(2001)总结了我国境外投资产业选择的决定因素,并提出应将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列为境外投资重点,同时要有选择地投资进口替代型的资源开发业;宋伟良(2005)在分析与产业选择相关理论后认为,中国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重点支持资源开发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的境外投资。另外赵春明(2002)、邢建国(2003)等学者也对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成果偏重于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对于产业选择的依据和基准也只停留在理论表述,没有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提供可参考的指标体系,对于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也较少见到。

鉴于此,本文将以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产业动态集聚指数等指标实证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深入探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潜力。

一、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

1、投资竞争力与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的提出

卢进勇(2003)在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时,首次提到投资竞争力的概念。他认为,目前存在的一些企业竞争力或企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基本上都没有考虑投资或对外投资问题,所下定义仅仅顾及了贸易或对外贸易方面,应当说,在当今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方式日趋多样化,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样的定义是不全面的。

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将企业国际竞争力划分为国际贸易竞争力和国际投资竞争力两个方面,正式提出企业国际投资竞争力的概念。国际贸易竞争力类似于已有的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国际投资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过程中较其他投资者更强的投资决策、项目运作和企业管理能力。国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投资竞争力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的侧重点是产品、价格、质量、服务、营销和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力,后者则侧重在项目投融资、技术、管理和品牌竞争力等方面。但是卢进勇在界定概念后,没有在文章中对于国际投资竞争力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使用,无法领略到它更深层次的意义。

由于国际投资竞争力与国际贸易竞争力有相似之处,只是侧重点不同,笔者认为可以模仿现有国际竞争力分析的指标,创造出国际投资竞争力的分析指标,对中国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更好地指导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为了方便进行产业选择,也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模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创设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Revealed Investment Advantage,RIA)进行分析,即:

RIAia=(Xia/Xit)/(Xwa/Xwt)

式中,Xia是国家i在a产业上的对外直接投资额,Xwa是a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对外直接投资额,Xit是国家i在t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Xwt是世界市场上t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世界平均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相比而言的相对优势。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不同产业投资的相对优势。一般而言,若RIAia<1,则该国在该产业上处于比较劣势;若RIAia>1,则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

2、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分析

(1)数据选取。中国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来自于2003—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3年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数据是目前能够查到的最早数据,使用的是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比例。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和各产业数据使用的是《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并购(M&A)的销售总额和各产业的并购额,选择流量进行计算。由于中国产业统计口径在2006年以后基本一致,而这之前的数据产业划分不尽相同,本文进行了适当的整理,但仍有部分数据缺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分产业数据是在原数据基础上根据中国公布的产业分类进行了合并整理所得。另外世界投资报告中没有公布批发零售业的并购数据,虽然中国该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大,但无法计算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所以无法用该指标界定中国某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力。

(2)指标分析。表1对数据基本齐全并且有实际意义的若干产业的RIA指数进行了具体分析。

从各年度的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可以看出,在以上的各产业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是农林渔业,RIA值基本在12以上;具有一定优势产业的是商业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RIA值在3—8之间;只具有微弱优势的产业是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的RIA值波动较大,投资竞争力不稳定;其他产业的投资竞争力不明显。

从各产业的年度变动来看,商业服务业和农林渔业的投资竞争力处于增长状态,采矿业和制造业有所下降,交通运输仓储业虽然指标值有波动,但总体呈上涨的趋势,建筑与房地产业以及电力煤水生产和供应业指标值跨度大,趋势不明显,但也有下降的变动。

因此从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标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竞争力总体不强,优势产业仍集中在农林渔业和商业服务业,采矿业的优势也存在,但2007—2008年的产业投资竞争力与前几年比较起来已经明显下降,这与现实情况基本符合。制造业对外投资比例不高,只占总额的10%。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静态集聚度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其中Si表示投资国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静态集聚指数,ai表示对外投资国在i产业上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ai表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总体规模,i=1,2,…n表示n个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该静态指数反映的是投资国在一个产业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其全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和比重,是衡量目前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产业分布的存量指标。其数值等于各产业投资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率。

根据这个计算公式,笔者依然选取2003—2008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计算对象(数据选取来源同上),得出中国近6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水平,如表2所示。

根据各年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情况看出,商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值最高,两者之和在50%左右,这种趋势在5年内都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商业服务业和零售业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优势产业,虽然2007年两者所占的比例小于50%,但主要是因为有部分数据被分离出去单独计算,因此并不影响它的总体趋势变化。另外,近两年制造业的投资比例已经远低于10%,总体水平连年下降,可以看出制造业优势产业的地位逐渐消失。制造业对外投资平均比例不高,只占总额的8.1%,而出口贸易的90%是工业制成品,其中近60%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产品,可见我国贸易投资行业一体化程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而言,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需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做后盾,如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就占有很大比重。与制造业相对比,最近几年交通运输与仓储业、采矿业和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逐渐增加,都超过10%。 转贴于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度表示为:

其中Di(0-t)为时间段(0-t)内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态聚集指数。bi(0-t)为时间段(0-t)内投资国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bi(0-t)为投资国在时间段(0-t)内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

若bi(0-t)>0,则表明时间段(0-t)内投资国对i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该产业为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展性产业,若bi(0-t)<0则表明时间段(0-t)内投资国在i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不断减少,该产业为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缩性产业。

当i(0-t)>0,若Di(0-t)>1,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向i产业集聚,若Di(0-t)<0,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i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若0<Di(0-t)<1,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i产业纵向比较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小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相对来说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由该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

当bi(0-t)<0时,若Di(0-t)>0,则bi(0-t)<0,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i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Di(0-t)<0,则bi(0-t)>0,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向i产业集聚。

与静态的集聚指数不同,动态的集聚指数是反映在一定时间内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集聚和转移的流量指标,体现了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间转移方向和速度。使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可以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测量产业的集聚趋势和转移方向,体现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方面的潜力。

根据计算公式,笔者依然选取2003—2008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计算对象(数据选取来源同上),在表2数据的基础上,求出2004—2008年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与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最后得出15个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如表3所示。

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动态集聚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中国各产业多年来基本保持增长的趋势,连续四年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2004年的平均增长率甚至高达46.7%;第二,从单个产业来说,每一年都基本体现出正的动态集聚指数,可以看出每个产业都能连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只是增长的速度有所不同,只有采矿业在2007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表明了明显的发散趋势;第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在2007—2008年向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以及农林渔业聚集,从纵向比较看,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以及农林渔业四大产业基本一直保持Di(0-t)>1,出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第四,在采矿业出现转移的同时,制造业的Di(0-t)由大于1转为小于1,这表明制造业的集聚趋势不再明显,增速减缓,已经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出现发散的迹象;第五,金融业的增长从无到有,虽然与数据统计有关,但也可以看出金融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中逐渐占有一定位置,增长的势头逐渐显现出来。

四、实证分析的结论总结

对于上述三个指标的计算结果,本文对于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情况和产业选择方向进行了总结,如表4所示。

第一,具有投资竞争力、在投资总额中占有较大份额并且具有一定产业集聚趋势的产业有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它们是中国较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保持了较高的投资优势,对中国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外向型发展思路的实施起了很大作用,符合我国总体的发展战略方向,因此应当继续重点扶持和发展。

第二,具有一定的投资竞争力、明显的产业集聚趋势,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份额较小的产业有农林渔业和建筑及房地产业。它们有非常强的产业组合区位优势,有极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还没有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主流地位,因此国家应加大在农林渔业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上的支持力度,加快这些产业的跨国经营,更好地显现出它们所蕴含的竞争优势。

第三,不具有投资竞争力、但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趋势,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份额仍较小的产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这些产业是中国基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同质性基准,顺应国际分工趋势,寻求和培育产业要素优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选择,以后也应该着力发展,并逐渐培育各产业的投资优势和竞争优势。

第四,具有微弱投资竞争力或没有竞争力,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较大份额,具有产业分散发展趋势的产业如采矿业和制造业。我国要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这些产业对国内产业的关联程度进行细化,引导两个产业选择合适的区位进行投资,获得“相对优势”,规避东道国的环境保护壁垒,也必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保罗·克鲁格曼着,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8).

黄静波、张安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因类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9(7).

杨润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J].求实,2004(12).

聂名华:论中国境外投资的行业选择[J].当代亚太,2001(8).

宋伟良: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

项本武:东道国特征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7).

张为付:国际直接投资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范文3

[关键词]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比较优势;面板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6―0072―07

Abstract:As to outward-investment countries, the selection of industries makes a huge influence on the profits and potential benefits of the investments. Based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is paper builds a developing country's OFDI strategy model, and does empirical analysis by select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using regression model with Chinese OFDI data, export data, and other data related to industries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as two of key industries of Chinese OFDI in the US,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can support the growth of Chinese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Chinese OFDI in the US, the US's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FDI in China,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in China, and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in each industry can help China increase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because of Chin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trictions, Chinese OFDI to the US is still doing little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industries' comparative advantage.

Key words: Chinese OFDI to the US; industry selecti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panel data method

一 前 言

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是当代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和跨国公司对外扩张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国产业资本要素实现国际化流动并达到全球化资源配置的最重要途径。近十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净额由2005年的123亿美元激增到2014年的1231亿美元,甚至在全球经济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仍然保持着增长势头。其中,作为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同时也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之一,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也在逐年增长,由2005年的2亿美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76亿美元。同时,中国对美投资领域广泛,既包括了采矿业、房地产业、制造业之类的投资重点产业,也涵盖了包括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业、建筑业在内的其他产业。

在国内经济新常态、国外经济新形势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产业侧重点,对于巩固现有成果,指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又好又快发展,提高中国产业比较优势,均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构建评价指标,建立回归方程,结合数据,对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产业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找出中国相对美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分析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对中国比较优势产业的影响,为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提出实质性的建议。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对于OFDI对本国产业的影响这个问题,国外学者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案例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FengJyh Lin(2010)对台湾的IT行业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包括网络联动、市场扩张与政府政策,这些都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着积极的影响,进而推动国内产业发展。[1]Kevin Honglin Zhang(2014)对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与影响路径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对外直投资对中国产业的水平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外直接投资对低技术含量产业的影响要远大于中技术含量产业与高技术含量产业,而且这种影响与当地人力资本成正比。[2]Jian Li,Roger Strange,Lutao Ning和Dylan Sutherland(2015)通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得出结论: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的创新具有很大的影响,本地市场的竞争强度以及国内的吸收能力是国内产业创新的影响因素。[3]Kefei You和Offiong Helen Solomon(2015)通过GMM模型从产业层面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内投资做了分析,并且得出如下经验结论:在中国,国内的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密切关联,而且对外直接投Y对国内投资的影响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力度。[4]Martin Falk(2016)通过引力模型,对50个国家2005-2011年间的FDI在服务业中的影响做了分析,并且得出如下结论:旅馆类的服务业投资与市场大小、语言的相同性具有很强的正相关,而与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没有明显关联。[5]Di Fan,Lin Cui,Yi Li和Cherrie J.Zhu(2016)通过基于模糊集的分析方法(FSQCA方法)对中国对澳大利亚直接投资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兴企业来说,如何加强本土化学习是一个重点问题,而且加强本土化学习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相关企业与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6]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则直接针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章昌裕、任思颖(2012)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当有选择的对国内产能过剩的产业进行转移,这种投资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7]雷鹏(2012)从中观、微观的角度建立了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双目标模型,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应该采取渐进的、多元化、动态性的产业选择战略,将劳动密集型和成熟实用技术产业进行“梯度转移”,重视资源开发型产业的选择,加大对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服务业投资。[8]张兵(2012)对资源能源产业、制造业、服务业(非金融类)以及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制定产业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动因,并根据原则与动因确定各个产业的投资区位、进入方式与股权比例,并加大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扶持力度。[9]李逢春(2013)通过灰色关联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产业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认为对亚洲的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最大,欧美次之,非洲最小;同时,在产业方面,制造业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最大,资源类次之,金融业则没有明显作用,商务服务业之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最弱。[10]杨建清(2015)对我国东、中西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得出结论: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部的产业升级作用较为显著,中西部地区则不显著,西部的作用比东部要大。[11]武戈和马丹丹(2015)基于人民币对日元升值的视角对中国对日直接投资进行了分析,并认为中国对日直接投资要兼顾服务业与制造业、促进投资区域和产业多元化以及提升投资者对海外投资风险能力。[12]欧阳艳艳,刘丽以及陈艳伊(2016)通过构造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技术高度化以及产业价值高度化三个指标,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产业的影响进行了分省份研究,并得出结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经济“服务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但无法提升整体产业的附加值。[13]

对比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国内外学者都沿用了经典理论,并运用了合适的研究方法对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不同之处在于,国外学者更侧重于选择某一特定经济体、某一具体产业或者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而国内学者则更倾向于单独从分区位或分产业等某一范围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14]而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在什么具体方面有所侧重、应该选择什么具体行业这个问题,上述学者却均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做出非常明确的回答。更进一步的,对于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应该如何取舍这个问题,很少有学者进行直接的研究与回答。

三 发展中国家OFDI决策模型

(一)模型假定

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可避免的受到两方面的约束,第一方面是内部约束(Internal Restriction,IR),即母国是否有能力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则是外部约束(External Restriction,ER),即东道国的综合投资环境是否可以进行直接投资。同时,政府会依据对这两个约束的评价来实施干预(Government Interference,GI)。出于研究需要,本文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限定在两部分:增加产业比较优势,以及平衡国际收支。

(二)模型推导

设CA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比较优势,A为技术水平,FDI为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存量,K为国内资本存量,L为国内劳动力水平,r为折现率,t为时间变量,则产业比较优势收益函数可以表示为:

CA=∫T0g[A(t),FDI(t),K(t),L(t),GI)]/ertdt

该式表明,一国某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作用于国内技术水平A、资本K、劳动力水平L,并在政府干预GI的作用下,促进母国产业比较优势水平的提高。母国产业比较优势的最大化的实现条件为:

CAFDI=0

接下来考虑国际市场收益最大化的实现条件。设π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总收益,πi为在国际市场销售的总收益,πd为在国内市场销售的总收益,Ri为国际市场利润,BCA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关于产业比较优势的偏好,r为折现率,t为时间变量,则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总收益可以表示为:

四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衡量中国对美国产业比较优势的指标选取

为了能够对中国相对美国各个行业比较优势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对数据获得难易程度的考量,本文选取显性比较优势指数(Index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静态集聚指数(Index of Static Cluster,SC)以及动态集聚指数(Index of Dynamic Cluster,DC)作为分析中国对美国产业比较优势的指标,并做了一定的调整以适应所研究问题。指标算法与指标读取标准如下表所示。

(二)衡量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对本国产业比较优势影响的模型构建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双目标模型的第一个目标,本文设定的计量模型如下: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应该生产与出口该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该国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决定该国是否生产该产品的重要因素在于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本文选取中国各个产业的出口额流量(EXCHNi)作为中国产业比较优势的代表变量。

榱撕饬恐泄产业对美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本文引入各个产业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存量(OFDIi,理论上影响为正)。

考虑到美国自身产业比较优势可能对中国对美直接投资构成影响,本文引入美国各个产业的出口额流量(EXUSi,理论上影响为正)。

同时,考虑到潜在的可能对一国产业比较优势产生影响的因素,本文引入各个产业外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存量(FDIi,理论上影响为正),中国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Ki,理论上影响为正),中国各行业从业人员数(Li,理论上影响为正)。

五 实证分析

(一)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产业比较优势评价指标分析

1.显性投资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出于统一统计口径的目的,计算显性投资比较优势指数所需的数据均直接从DEA数据库中获取并整理。

由于该项对美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很少,因此出于对企业隐私的保护,DEA数据库没有给出数值。其他产业:DEA数据库没有给出更细分的产业数据,且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其他产业中采矿业所占比重相当大,因此笼统概括为采矿业,不再细分。

从表5.1中可以看出,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各个主要行业中,批发业、储蓄性金融机构这三个行业的RCA指数较高,显性投资比较优势最强。金融业(除去储蓄业和保险业)、专业科学与技术服务业、采矿业以及房地产租赁业这几个行业的RCA指数一般,显性投资比较优势较强。制造业、零售业、信息产业的RCA指数较低,显性投资比较优势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其他投资国家的投资总额远超中国;另一方面,部分产业中国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美国直接投资的状态。

2.静态聚集指数分析

出于统一统计口径的目的,计算显性投资比较优势指数所需的数据均直接从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获取并整理。

从表5.2中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SC指数较小,静态聚集度极小,且呈稳态,说明第一产业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很少;第二产业SC指数较大,静态聚集度较大,且呈下降趋势,说明第二产业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较多,但正在逐步减少;第三产业SC指数最大,静态聚集度最大,且呈上升趋势,说明第三产业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较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加。

3.动态聚集指数分析

出于统一统计口径的目的,计算显性投资比较优势指数所需的数据均直接从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获取并整理。由于数据存在往复性,因此平均值算法采用算术平均法。

从表5.3中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DC值较大,动态聚集度较大,且呈下降趋势,说明第一产业中国对美直接投资正在向第一产业集聚,但是聚集速度放缓,投资重点正在变相的转移到其他方面。第二产业DC值较小,动态聚集度较小,且先增后减,最后稳定在0.8上下,说明中国对美直接投资2011年前后把重点转移到第二产业上来,然后稍微下调了一点第二产业的重点投资地位,第二产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投资转移。第三产业DC值较大,动态聚集度较大,且呈一定下降趋势,最后稳定在1.5上下,说明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重点正集聚在第三产业,而且保持了第三产业投资重点的势头。

综上所述,第一产业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虽然有所聚集,但是由于投资基数太小,而且显性投资比较优势不足,因此第一产业不能算是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重点。第二、三产业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虽然呈下降后维稳的趋势,但是最终稳定在1左右,同时,第二、三产业投资基数大,部分行业的显性投资比较优势较强,因此第二三产业是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重点。更具体的,第二产业的DC值最终稳定在0.8左右,显示第二产业的投资重点有转移的趋势;而第三产业的DC值最终稳定在1.5左右,显示第三产业仍然在聚集增长。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美直接投资呈现出如此走势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正在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因此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也相应较多;而由于美国第二产业较中国第二产业更为发达,中国对美第二产业直接投资不具有比较优势。实际上,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第二产业直接投资较对发达国家来说更多。

(二)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对产业比较优势影响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该回归模型的样本数据中,为了保证统计口径统一,中国、美国第一、二产业的出口额流量数据均取自OECD数据库;中国、美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出口额流量分别取自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历年《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各产业对美直接投资存量数据均取自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各个产业外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存量、中国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各行业从业人员数均取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并根据每年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折算为美元单位。

2.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产业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为了避免虚假回归或伪回归问题,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与协整关系检验。输出结果显示,所有样本数据在二阶差分之后通过ADF检验,数据序列均为平稳序列;所有样本数据通过KAO协整检验,可以进行面板回归。

对样本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与似然比检验,输出结果显示,样本数据拒绝Hausman检验原假设与似然比检验原假设,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见表5.4、表5.5。

从回归模型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该回归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样本信息,而且拟合优度很好,对模型的解释程度很高。从回归结果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美国自身的产业比较优势、其他国家对中国直接投资、中国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各行业从业人员数均对中国产业比较优势正相关,具有正的影响,这也与本文的理论分析相吻合。但部分变量的样本数据显著性不强。这表明,中国各个产业的从业人数的确对中国各个产业比较优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美国产业比^优势促进了中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增加,而其他因素,尤其是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比较优势的作用则暂时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六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如下:

1.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作为我国对美直接投资的两个重点产业,可以为提高我国第二、第三产业比较优势提供支撑。

2.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美国自身的产业比较优势、其他国家对中国直接投资、中国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各行业从业人员数均有助于提高中国产业比较优势。

3.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对提高中国产业比较优势的作用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对于提高自身产业比较优势的作用暂时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究其原因,第一方面是由于数据本身的问题,国内统计还不成熟,口径、统计精确度均有偏差。第二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内部约束,中国发掘更多比较优势行业的能力不足,也没有足够的内部条件可以将对美直接投资带来的正收益完全转化为自身实力并体现出怼5谌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外部约束。美国为了避免产业空心化和资本外逃,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这就意味着美国不希望优质的产业比较优势转移到国外,因此中国转化来自对美直接投资的收益的难度和成本进一步增加。

本文针对三大产业的投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对于第一产业来说,发掘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中国对美第一产业直接投资数量微乎其微的局面。而农林牧渔业则可以作为一个潜力行业进行发掘。美国中高端消费市场中对于绿色产品有着强烈的偏好和需求,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果能够进一步发展绿色产品产业,同时结合生态旅游项目,则可能扭转现在的局面,同时这也将是中国农业新出路的探索。

对于第二产业来说,以采矿业为代表的资源开采业的投资应该是战略重点之一。美国近期倡导页岩气革命,而中国资源依赖进口,因此投资资源开采业,一方面可以缓解资源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与开采业相关的技术水平。同时,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另一个重点应该放在高新技术产业与制造业上。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释放殆尽,中国的劳动成本正在逐步上升,并将很快进入老龄化社会。欧洲部分国家(如德国)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但是依靠高新技术产业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这些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出现严重衰退。因此,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与制造业,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第三个投资重点可以放在建筑业上。我国存在严重过剩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并且在积极的寻找过剩产能的输出路径(如一带一路),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在建筑业上有比较优势,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对美直接投资的形式将一部分产能以及部分落后的产业转移到美国,同时实现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结构优化。

对于第三产业来说,投资重点可以放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拥有更为丰富的经验以及更加成熟的产业运作模式,对美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该产业的扩张与盈利。另外,信息产业与科技服务业也应该成为我国对美直接投资的一大方向。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美国在信息产业方面较为领先,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可以变向引进吸收美国的优势产业,促进国内信息产业与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升级与发展。而对于金融业的投资,则需要谨慎。一方面,美国仍然没有完全从经济危机中复苏,金融业环境仍然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中国国内金融业还不够成熟,体系还不够健全,还需要政府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FengJyh Lin. The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The case of Taiwanese firms in the IT industr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0,479-485.

[2] Keven Honglin Zhang. 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Evidence from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4,530-539.

[3] Jian Li, Roger Strange, Lutao Ning, Dylan Sutherland.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domestic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5,1-10.

[4] Kefei You, Offiong Helen Solomon. China’s outward foreign investment and domestic investment: An industrial level analysis[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5,249-260.

[5] Martin Falk. A gravity model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J]. Tourism Management,2016,225-237.

[6] Di Fan, Lin Cui, Yi Li, Cherrie J.Zhu. Localized learning by emerging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 developed host countries: A fuzzy-set analysis of Chi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Australia[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6,187-203.

[7] 章昌裕,任思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分析[J]. 管理现代化,2012,(3):12-14.

[8] 雷鹏.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与产业选择[J]. 上海经济研究,2012,(6):23-33,50.

[9] 张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战略选择[J]. 财政研究,2012,(12):37-41.

[10]李逢春.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的区位和产业选择[J]. 国际经贸探索,2013,(2):95-102.

[11]杨建清.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2):39-44.

[12]武戈,马丹丹. 本币升值条件下中日两国对外直接投资比较研究――基于产业选择的视角[J]. 国际商务研究,2014,(6):62-73.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范文4

关键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2-0035-07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2.08

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首先面临着区位选择问题,而区位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发挥企业优势,关系到企业的投资格局与投资利润的高低。目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国家的各方面发展水平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而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优势与投资目的国环境的企业仍在少数,很多企业由于忽视区位选择甚至导致对外投资的失败。因此,研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有很大参考价值。

一、文献综述

S.Hymer(1960)将垄断理论应用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特定优势理论[1]。Hymer认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其比东道国同类企业具有垄断优势。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虽然没有涉及企业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但是包含了跨国企业以竞争优势选择东道国的思想。Vernon(1966)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新产品要经历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2]。随着这三个阶段的进行,相应的投资区位也从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逐步转移。企业必须把其独特优势和在特定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相结合,才能进行直接投资并取得收益。小岛清(1978)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出发,认为一国应从边际产业①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选择与本国存在一定产业梯度的区位进行投资,目的是获得东道国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市场,以发挥母国和东道国的比较优势[3]。Buckley和Casson(1976)提出的市场内部化理论,认为市场的不完善是由于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并从中间品的特性与市场机制的矛盾角度论证了跨国公司的产生是经营内部化超越国界的结果[4]。市场内部化的过程需要特定的区位条件,而跨国企业会选择在交易成本较低的区域进行投资,从而发挥企业优势,获得更高利润。Dunning(1977)真正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区位因素相结合,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认为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决定性要素是所有权优势(Ownership)、区位优势(Location)和市场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即OLI模型[5]。其中L是区位优势,它决定了企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取决于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大小。W.Beckermann(1956)认为,心理距离(Psychic Distance)②也对区位选择存在较大影响,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一般遵循心理距离由近到远的原则[6]。Anderson(1979)使用引力模型来解释了投资流量的问题,得出两地的收入和人口因素主要地影响着两国双边贸易流量,且为正向关系,而与两地间的地理距离存在反向关系[7]。根据研究需要可以加入区域集团、投资、时间等检验因素。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对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阮翔(2004)利用引力模型对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东道国的经济总量存在较强正相关性,与地理距离呈负相关[8]。杨成平(2006)通过运用计量模型对17个样本国1995—200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东道国自身具有的优势会对区位选择产生较大影响,这些因素与我国企业投资区位选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9]。郭爽(2007)利用引力模型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投资系数将15个样本国进行了投资区域划分,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提出了建议[10]。李晓玲(2009)根据1998

—2007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在市场规模较大的条件下,企业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受基础设施或市场化水平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较小[11]。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区位分布特点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746.5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 8.5%。其中新增股本投资313.8亿美元,占42%;当期利润再投资244.6亿美元,占32.8%;其他投资188.1亿美元,占25.2%①。

2.投资行业分布较为集中。我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中,行业分布较为广泛,采矿业、批发零售业的比重逐步上升,而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则有所下降。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56亿美元,同比下降15.5%,占34.3%;采矿业144.5亿美元,同比增长153.1%,占19.4%;批发和零售业103.2亿美元,同比增长53.3%,占13.8%;金融业60.7亿美元,同比下降29.7%,占8.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5.6亿美元,同比下降54.8%,占3.4%。

从境外企业分布的主要行业情况看,制造业占30.8%,批发和零售业占25.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2.5%,建筑业占6.4%,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相对劳动密集的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商业服务业及建筑业,而在很多高新技术领域,如IT业、通讯技术行业,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特点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走向。2011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共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72%,其中流向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的投资共468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62.7%。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十位的国家(地区)的流量与行业分布情况(见表2)。

2011年,我国对欧洲、大洋洲及非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2.1%、75.6%和50.4%;对北美洲投资下降5.3%;投资比重最大的区域仍是亚洲,占60.9%。截至2011年末,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投资存量为3781.4亿美元,占89%;对发达国家(地区)466.4亿美元,占11%,较2010年提升近两个百分点。其中欧盟202.9亿美元,占对发达国家(地区)投资43.5%;澳大利亚110.4亿美元,占23.7%;美国89.9亿美元,占19.3%;加拿大37.3亿美元,占8%;日本13.7亿美元,占2.9%;其他国家(地区)12.2美元,占2.6%。

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区位分布。截至2011年末,我国共有近1.8万家境外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境外企业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总覆盖率为72.4%。在世界各地区的投资中,亚洲、非洲地区境外企业的投资覆盖率最高,分别为89.8%和85%。

从境外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五成的境外企业集中在亚洲地区,数量高达9627家。中国香港是境外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超过了4500家,占境外企业总数的25.3%,其次是美国。

三、基于引力模型的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分析

(一)引力模型理论回顾

Tinbergen(1962)受物理学引力模型的启发,使用引力模型研究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流量问题[12]。由于贸易与投资是互补的关系,随后Anderson(1979)用引力模型来解释投资流量问题,其引力模型如下:

Qij=?茁0(Yi)■(Yj)■(Ni)■(Nj)■(Rij)■(Aij)■?着ij(1)

其中,Qij表示两国之间投资流量的变化,Yi和Yj分别表示第i国和第j国收入(常以一国GDP表示),Ni和Nj分别表示第i国和第j国的人口数,Aij表示两国之间的阻力因素,?着ij表示误差。

该模型认为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投资流量主要受两国的GDP与人口数量影响,呈正相关,并与两国的地理距离呈负相关。

有学者对此模型提出质疑,认为该模型缺乏对东道国与投资国的同时分析,而且从模型方程来看,除非国家GDP为零或国家间距离无穷大,不会出现两国之间投资流量为零的情况,不能解释小流量的情况。虽有部分学者对模型提出了各种质疑,但整体上看该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双边投资流量问题,可用于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

(二)引力模型对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

1.样本的选取。本文选取2009—2011年亚洲、美洲、欧洲、非洲等15个与我国具有直接投资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为样本,借助引力模型来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

2.模型的建立。由于国家政策以及对投资限制与鼓励措施难以量化,在建立引力模型之前,我们假设各国引资政策相同,经济体制对吸引投资不产生影响。同时,本文对原始引力模型进行了改造,将两国的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地理距离、是否签署区域保护协议等变量引入模型中进行分析。本文采取对数线性模型,一方面将对外直接投资与解释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转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异常点以及残差的非正态分布和异方差性,建立的新引力模型方程表示为:

Ln(FDIij)=C0+C1Ln(GDPj)+C2Ln(TGDPij)+C3Ln(PGDPij)+

C4Ln(Dij)+C5BITj+?滋ij(2)

其中,FDIij表示我国企业对东道国的年度直接投资,式(2)中各解释变量的含义见表4。

3.数据来源与说明。我国企业对各国直接投资数据来自《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各国GDP(亿美元)、人均GDP(美元)数据来自世界银行,TGDP、PGDP数据由笔者计算得出,国家之间地理距离D(公里)从网站(http://)的距离计算器计算得出,BIT情况来自商务部①。

4.引力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本文使用EViews 6.0软件,采用面板数据对引力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得到第一次回归的结果(见表5):

理论上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的签订能够促进双方的投资,应与直接投资流量呈正相关。但从以上的回归结果来看却呈负相关,与理论有所矛盾。笔者认为,由于选取的15个国家有13个与我国签有投资保护协定,而未签订的两国分别为美国与加拿大,且我国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达成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同时美国与加拿大是吸收外资的大国,出现负相关的结果也很正常。此外,解释变量BIT不显著,P值均在90%的置信水平以下。因此在逐步回归中剔除虚拟变量BIT,得到第二次回归结果(见表6)。

从第二次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TGDP与我国FDI流量的正相关性非常显著。这表明东道国与我国的总经济规模越大,越能吸引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13]。人均差异PGDP与企业FDI流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这表明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较为适合我国企业投资,但在投资流量上存在着不稳定性,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关系。东道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与我国对东道国的FDI流量呈负相关,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企业在FDI区域选择时,东道国的经济总量对FDI的吸引力并不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与东道国的地理距离D与FDI流量整体呈负相关,表明地理位置的远近和运输、通讯成本的大小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较易流向与我国地理距离较近的亚洲国家。

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对策

从上文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首先分析东道国的区位特征,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与我国差异、地理距离及产生的成本等因素,并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做出正确的区位选择,在与本国产业存在梯度的国家进行投资,并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增大企业对外投资的利润。

(一)发挥在周边国家投资优势

第一,地理距离优势。一方面,周边国家与我国的地理距离较小,由投资产生的运输交通成本、通讯成本以及其他的管理费用都较低,有助于降低企业在国外投资成本,形成价格优势,从而较易在国外市场上形成规模。另一方面,较近的距离也便于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和监督,同时周边国家的华侨较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二,文化差异较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必然会面临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与冲突也会使企业在国外的投资面临极大的风险。周边国家在历史文化上与我国有着共同的渊源,与我国文化存在或多或少的共同性和相互认同感。这既有利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与当地政府、供销商、客户和员工进行交流,又有利于企业降低在国外投资产生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风险。

第三,区域经济合作较多。我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多集中在周边国家,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由于区域经济合作协议的签订,企业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能够有效的规避风险,同时享有合作中的各种优惠与便利条件,提高投资的收益性。

同时,我国作为亚洲发展较快的国家,与周边的各国处于长期的政治经济稳定状态,发展程度也比较相似。东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工业技术水平与我国比较接近或落后于我国,这就为我国机械、冶金、轻纺等传统工业部门转移产品和技术提供了更多机会,能够极大地降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

(二)注重在新兴市场国家投资

在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也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新兴市场国家进行投资时,我国企业应该在外交关系、国内政治生活稳定的国家进行投资,如拉丁美洲的巴西、非洲的南非、东欧的俄罗斯等国家,与我国同为“金砖国家”,经济发展与我国情况相似,我国企业也可以借助这些国家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的投资利益,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三)兼顾欧盟国家和北美地区

我国企业的主要比较优势是适用技术、中等技术和某些进入成熟期的产品,这些技术和产品在发展中国家有优势,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我国企业对欧美地区的投资停滞不前。但是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具有市场容量大,购买力强、基础设施发达、投资环境优越和科技高度发达等特点,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企业在这些国家投资,可以获得高新技术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短缺的资金、设备、信息和其他经营资源,特别是可获得先进的管理经验。尽管发达国家企业竞争力强,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我国大部分企业尚不具备能力进行大规模投资,但这并不代表企业的投资区位选择要将欧美发达国家排除在外,而是应鼓励有技术实力、有较大规模的企业率先发起对欧盟及北美地区的投资,专注生产特色产品求生存,并不断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开发能力,并积极带动国内其他企业逐步向欧美投资,整体上提高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水平,进一步带动国内的经济发展。■

(下转第71页)

(上接第39页)

参考文献:

[1]Hymer. S,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Cambridge MIT Press,1960.

[2]Vernon R, 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J],Economic analysis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1974.

[3]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的日本模式[M].日期:普雷格出版公司,1978.

[4] P.J. Buekley, M. Casson: 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London: Maemillan,1976.

[5]Dunning. J,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London Allen and Unwind,1981.

[6]W.Beckermann, Distance and form of trade within Europe,1956.

[7]Anderson. J,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9(1),1979.

[8]阮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04.

[9]杨成平.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D].广州:暨南大学,2006.

[10]郭爽.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7.

[11]李晓玲.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9.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范文5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产业选择 边际产业

一、我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现状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历史机遇,我企业也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2010年我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我对外直接不断创历史新高。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中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我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数据如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29.5亿美元,占29.7%;金融业45.9亿美元,占18.7%;采矿业405.8亿美元,占16.5%;批发和零售业357亿美元,占14.5%,主要为贸易类投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6.3亿美元,占6,8%;制造业135.9亿美元,占5.5%;房地产业53.4亿美元,占2.2%;建筑业34.1亿美元,占1.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8.7亿美元,1.2%。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格局,但是结构性差异较大,其实际也大致反映了我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过分偏重于初级产品产业、传统服务业,对日益成为际经济主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层次服务业所占比重严重偏少,海外投资的产业层次太低;偏重于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收益的劳动密集型初级加工制造业投资,忽视了对内产业的辐射作用;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偏多,而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服务性企业偏少,尽管服务业投资比重较大,但是主要是贸易型投资项目等。近年来,我企业也加大了对海外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的投资,但是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仍旧较小,不利于我企业提高际竞争力,也不利于我内的产业发展、升级。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理论

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一般被看作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奠基之作。该理论认为发达家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性产业际上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因此发达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将劳动密集性产业向发展中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发达家在完善本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通过进口来满足此类产业产品的需求,实现际经济秩序的调整。1978年,日本学者小岛清根据日本对外投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其理论核心是FDI应从本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向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尚未显现且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家进行投资,小岛清据此提出了若干理论推论,如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

美学者刘易斯威尔斯(1983)则是基于发展中家FDI现象进行研究,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家劳动密集性产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相对竞争优势,进而得出结论该发展中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英学者坎特维尔和托兰惕诺,针对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家FDI加速增长现象,提出技术创新升级理论。随着技术积累和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家对外直接投资将逐步从资源依赖型等传统领域向高科技领域发展,其对应的是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上述理论立足于不同时期、不同家FDI产业选择的实践基础上,说明了任何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都必须立足于本产业发展的现实,这对我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营运效率,促进本内产业结构优化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三、我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策略

资源业仍将是我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技术创新升级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布局和地区布局是和一特定的经济状况相适应,并随的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发展中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首先应是资源业。我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极其有限,再加上中快速成长,对能源、矿产品等资源性产品的需求缺口必将进一步加大,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家和地区的资源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为我所用,互补发展。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也有利于摆脱我进口所带来的供需价格、汇率等风险,获得稳定的自然资源供应。

劳动密集性产业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是我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一应该将已经或者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直接对外直接投资向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家转移。目前,在我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等诸多不利的际经济环境背景下,中企业通过对外直接办厂的方式,可以把一些在内劳动相对密集和核心技术相对成熟、具备一定际竞争力的产业跨经营。把一些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比较优势相对其他家已经或者即将丧失的产业,转移到际分工处于更低梯度的发展中家,把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留在内,在有效绕开贸易壁垒、转移过剩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范文6

【关键词】直接对外投资投资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