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范文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被动式超低能耗设计方式是新时代下的催化产物,其立足于地域和经济文化的基础上,对生态资源加以利用,以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程度。然而,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还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技术与传统的主动式人工环境控制方式不一样,其主要是通过利用建筑设计来协调建筑内部的热环境与室外气候、环境的协调发展。人体的适宜温度在18~26℃之间,室外环境在大多数条件下都能够满足该温度需求,因此,发展可持续的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体系,以保证建筑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地域建筑风貌和传统生态经验的传承,同时尽可能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实现能源的节约,采用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法,如:太阳能采暖、自然通风等被动式技术,充分利用自然冷/热量来补充室内温度,降低建筑的能耗,使室内与室外环境合二为一,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1]。上述即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主要原理。
2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基础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才能够与现代化建筑有效结合到一起,因此,建筑设计师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气候环境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气候环境、经济发展非常不均衡的国家,而建筑恰恰与气候、环境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建筑设计师应当立足于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我国特殊气候、环境特征的建筑。明确室外与室内气候环境之间的差别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基础内容,与主动式设计相比较,被动的方式很难对室内室外整体气候环境进行有效超越,需要通过掌握室外气候的波动情况和规律来进行预测和调节。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是以人体的热舒适度作为基础标准来对其他环节进行相对应的设计,因此,设计师应当掌握基础的温度变量,并绘制成图,进而将其作为指导内容在超低能耗的理念下对建筑加以设计[2]。
2.2建筑基础
我国建筑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模式,由于在建筑的过程中会因为地域的差异而需要不同的建筑设计类型,且主动式建筑方式居多,导致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价值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空置率较高的住宅使得建筑的热工性能较差,传热损失较大,同时设备的符合率偏低,导致建筑的耗能过大,建筑设计师应当掌握建筑设计的技术,将建筑作为基础单位,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来促进建筑的地域性发展。
3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应用
设计师在了解了气候基础、建筑基础以及环境基础后,应当结合建筑地点的实际情况对建筑进行合理设计,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3.1保温隔热系统设计
保温隔热系统在整个建筑中起着至关重要地作用,该系统的合理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节能的目的。因此,在对维护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建筑设计师应当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及其气密性,进而将建筑的采暖和制冷需求降到最低,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在实际情况中,建筑设计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保温隔热系统的设计:①外墙保温系统。在保温材料的选择上,设计师应当致力于绿色环保材料的使用,同时要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应当采用新型保温材料作为基础材料,有效控制外墙保温的厚度,使其导热系数能够不大于0.032W/(m•K)[3]。此外,由于该材料中添加了红外线吸收剂,能够较其他材料更好地吸收热辐射,在防辐射方面对人体非常有益,同时,设计师还可以在每层的设计中保持其宽度在300mm以上的防火隔离带,采取环绕的方式,有效降低火灾发生为人们带来的伤害。②地板保温。地板保温是保温系统的重要组成环节,采用双层保温板,使用保温砂浆来填充和密封保温板之间的缝隙,并在第一层楼板保温层下铺设了防水层,同时在其上面铺设一层约60mm厚的水泥地面。在这样的保温地板建筑设计形式下,保温效果相比于传统的保温建筑设计要效果要更好。
3.2门窗系统设计
门窗系统是保温、提高气密性效果的薄弱环节,在整个保温系统中起着辅作用,从能耗的角度考虑,门窗系统的能耗量通常是建筑耗能的1/3以上。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理念下,一方面,设计师要对门窗的传热系数进行深入了解,详细掌握不同建筑的不同传热系数,以便在后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另一方面,设计师应该对玻璃的太阳能透射比进行考虑,可以在设计中选择PVC材料,并填充发泡芯材料。此外,还可以使用真空玻璃,用耐性强的暖边条作为玻璃的间隔条,用预压自膨胀密封袋来对窗框进行缝隙填充[4]。
3.3无热桥设计
建筑的热桥包括多个方面,如几何热桥、集中热流所形成的热桥等。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们应当在相关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将阳台的主板与主体结构分开,依靠挑梁来支撑阳台板,并在中间填充与外墙厚度相符的保温材料,达到阻断热桥的目在阳台的门框部位,应当设计一定的保温材料对其进行覆盖。
3.4自然采光和通风的应用
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中,自然的采光和通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采光、通风等环节中,必须要在节能的基本理念下进行,并配以“绿色建筑思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环境。自然的采光和通风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确定目标———确定采光、通风的基本策略———确定外窗位置及材料———天窗位置选择——人工照明整合等[5]。如:在建筑设计中有效使用导光板,导光板是由不吸光的材料制成,在高强度反射原理下,导光板可以将远处的光源进行反射,使其在建筑的顶部发生散射,以调节实际进入到建筑中的阳光量,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光伏能源消耗。在阳光较强的时候,导光板上的金属环可以适当遮挡光源,避免强光反射进建筑内部刺伤人眼;在阳光较弱的时候,导光板可以通过垂直方向上的收集功能来对阳光进行补充,使更多的阳光进入建筑,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导光板的制作成本非常低,且实际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因此,可以称得上是“物美价廉”,在建筑设计中被广大建筑设计师青睐。
4结束语
总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作为一种新型设计理念,已经在建筑行业得到广泛关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建筑设计师掌握一定的基础,如气候基础、建筑基础、环境基础等,并在此基础上对保温隔热系统、门窗系统、采光通风系统等进行合理设计,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够促进建筑行业向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籍存德.浅谈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基础及其应用[J].门窗,2016(03):58~59.
[2]赵新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基础与应用实践[J].门窗,2016(09):49.
[3]张晓露.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基础与应用[J].门窗,2016(12):25.
[4]许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基础与工程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41):63~64.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范文2
nZEB(NET ZERO ENERGY BUILDING)国际社会普遍用的词,这个词有意思,净零能耗建筑,也可以叫近零能耗建筑(NEARLY ZERO ENERGY BUILDING),英文和中文正好一样。现在全球是什么阶段呢,迈向零能耗的阶段(TOWARD TO NZEB),迈向多少年?可能是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或者更远。
近零能耗是大家普遍认同的目前发展的主要阶段,比如说欧盟提出来的20-20-20,欧盟成员国2020年的时候所有新建建筑要达到近零能耗,近零能耗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呢?今天我们谈的是被动房,大家听得很多,还有主动房,我们今天所要讲的近零建筑,实际上是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盟比较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我们现在从事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或者德国讲被动房是近零能耗建筑的一个体系或者说是一种表现方式。
下面我将分三个方面来详细讲解nZEB。
一、nZEB发展背景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 2020年欧盟不同国家实现近零能耗的目标,其中有的国家,像挪威执行的是被动房的标准,但是有的国家并不是,像丹麦比2006年降低75%就是近零能耗。这就是欧盟在EPBD规定下实现了2020年的具体目标。
表1 欧盟政策-EPBD下各国建筑节能发展目标
就在不久前,美国能源部正式颁布了美国零能耗、零能耗住区和零能耗建筑群的定义,美国提出,在2030年联邦新建建筑都要达到净零能耗(表2)。
表3 韩国计划到2020减少建筑行业26.9 % 的温室气体排放,2025年实现零能耗住宅
再看看近邻韩国(表3),韩国在吸收欧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到2025年要达到零能耗的住宅,分三个步聚实施。
关于零能耗各个国家的定义是不同的,称呼也不完全一样,我们展现出来的是它的内涵。比如说供暖、供冷、照明、热水、家用电器算不算?可能不同的国家在发展零能耗过程当中不完全一致,说明什么?说明虽然是全球的发展方向,但是实际上各个国家出于国情的不同,发展的标准也不一样,实际上定义也不完全一致。
图1 IEA-全球净零能耗建筑地图
图1是国际能源组织IEA提出在全球过去十年里零能耗建筑主要发展的一个分布图,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北半球,而且纬度越高占比越多,也就是说以供暖为主的零能耗实施项目非常多,赤道附近供暖就没有了,主要以制冷为主。
二、nZEB典型工程分析
前面我讲的发展背景实际上也是要表达一层意思,全球各个国家都在根据自己发展的计划来制定零能耗、近零能耗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反过来也给我们提出一些思考和提示,下面我结合几个工程介绍一下他们是怎么实现零能耗和近零能耗的。
图2 美国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零能耗办公楼
图2是美国非常推崇的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投资103万美元,将近六个亿人民币建设的零能耗办公楼。
通常去过美国都知道,美国建筑形式一般来讲都是比较低层、大体量,但是为了采光、通风,把建筑分成了前后两段。除了被动技术,主动技术也很多,包括光伏、地源热泵、置换通风都是实现零能耗的手段,这幢大楼在丹佛的附近,很多人看过,非常著名,是美国在能源部支持下的典型的示范工程。
表5
它是怎么实现的?表5中可以看到美国目前既有办公建筑能耗是300千瓦小时/平米,通过执行节能规范达到150千瓦小时/平米,在节能标准基础上通过高性能办公建筑的设计又减一半,达到75千瓦小时/平米,75千瓦小时/平米是包括他们所有耗电,包含供暖供冷照明、电器办公设备等,余下75千瓦小时/平米靠的是现场的可再生能源节能手段来实现。
图3 韩国建设科学研究院-零能耗高层居住建筑
另外再讲讲韩国,图3是一幢韩国的住宅楼,也是在学习借鉴欧洲经验的基础上,近几年开发的一座高层零碳住宅。
韩国采用的一些技术其实和我们讲的被动式超低能耗技术的体系可以说基本一致,不过称呼不同,只是叫零碳或者叫零能耗住宅。
表6
我们从表6看它是如何实现的。第一步就是和现有的居住项目相比,通过被动式建筑技术节约87%的供暖能源,插座是很难减的,因为家庭的各种电器,微波炉、烤箱、照明或者电视,这些都是要耗电的。然后,再通过现在的可再生能源再降低70%的电,就达到了零碳的高层住宅。最后的结果是热消耗15千瓦小时/平米,电消耗8千瓦小时/平米。可能有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们现在家庭的耗电量耗能量是多少,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数据,采暖耗热量这一项平均来讲在100千瓦小时/平米,中国家庭耗电量是30千瓦小时/平米,有了我们的数据对比,才会对达到15千瓦小时/平米,达到8千瓦小时/平米有一定对比概念。
图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办公楼
当然我也讲讲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办公楼,我不讲它的技术途径,只讲最后的数值,它的能耗指标是什么?全年供热、制冷和照明电耗,一共是25千瓦小时/平米,而在北京,普通写字楼是100千瓦小时/平米,这是耗电,不包括耗热,因为在北京是集中供热为主。对比一下25千瓦小时/平米,也就是说比普通办公楼要节省80%至90%。简单来讲,就是冬天不用化石能源供暖,也就是既不用燃煤,也不用燃气。夏天比普通建筑的空调能耗降低50%,靠什么降低50%呢?主要是靠太阳能制冷降低50%。照明能耗相对一般建筑要降低75%。
最后讲一下德国的被动式建筑,秦皇岛“在水一方”项目采用的是德国被动房标准,它对于室内环境有明确的要求:冬季供暖温度要达到20℃;夏季供冷温度要到25℃;新风量是每人30立方米/小时。在能耗方面,供暖需求≤ 15kWh/(m2・a)或热负荷≤ 10W /m2;当采用空调时,对供冷需求的要求与供暖需求一致;建筑一次能源用量≤120 kWh/(m?a);气密性必须满足N50≤0.6,即在室内外压差50Pa的条件下,每小时的换气次数不得超过0.6次;超温频率≤10%(25℃)。
表7 中国标准与德国被动房屋的对比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有很多人对它的理解是不正确或者是不全面的。首先,比如说我们讲供暖需求不是供暖能耗,供暖需求15千瓦/小时,不是我们讲的供暖能耗。第二,就是我们的理解的一次能源能耗120千瓦小时/ 平米,是基于德国的一次能源转换系数得到的。我们河北省,乃至华北、东北,我们一次能源转换系数跟德国不一样。简单来讲,我们发电不可能跟德国的发电转化效率是一样的。前一段时期,我们在制订《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技术导则》的时候,住建部组织专家讨论的时候,为这个问题争议很长时间,因为我们国家发改委没有公布的一次转换系数。最后,还有超温频率,何为超温频率呢?有供暖没有空调只有夏天有超温频率,有空调没供暖是冬天的超温频率,如果有空调有供暖没有超温频率。
前面所讲的每个指标都是德国被动房研究所过去几十年研究、应用、完善的过程,但是我们的理解一定要全面、正确,包括面积。他讲的每年每平米是什么面积?是建筑面积还是使用面积或者是套用面积。中国的标准这个面积是什么面积?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平均差了0.8,需要认真思考。
图5 德国被动房主要技术措施
当然被动房主要的技术是经典的,五大理念很好理解,但五大理念加上一条,就是人的行为。技术上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解决,但是生活习惯,人的行为要有所改变。实践告诉我们,由于我们过去的生活习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会给我们的被动房居住、使用带来变化,因此,在中国五大理念还要加上一个生活习惯或者叫人们的行为。
表8 零能耗分析图
根据我们在国内或者全球做过的零能耗的研究,得出来这张图,不管零能耗建筑或者是近零能耗建筑,基本途径就是要把全年的能耗指标通过被动和主动技术降在80千瓦小时/平米以下,全球各国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只有达到这个标准之后,才有可能采用可再生能源等技术实现零能耗。
通过各个国家在过去这么多年开展近零能耗建筑,当然也包括被动式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它的技术途径就是五项:一是准确的建筑负荷及能耗预测,普通的建筑可以算不准,如果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算不准,就会出现风险,就出现能耗过大,大马拉小车,所以必须要准确的进行计算;二是被动式建筑设计降低负荷,不管什么类型首先要把需求降下来我用一个词叫“最大限度”地降低需求,或者是“极大可能”地降低需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想实现近零能耗不太可能;三是高性能建筑能源系统;四是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设计,其实要想实现近零能耗或者零能耗,可再生能源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很多地方政府在本地区推被动式建筑,无非就是对常规能源不依赖,减少燃烧和污染。包括京津冀地区、山东、河南都是一样。也就是说不依赖传统的以燃烧为主的供热方式;五是零能耗监控、调试、运行策略,目前这点我们中国做得很不到位,做完了项目都没有调试,大家都有体会,在我们建设程序里面没有既没有预算,也没有时间,也没有人力。
三、我国发展nZEB的思考
前面讲完了,我们看看怎么促进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呢?
第一,要统一定义,设定中长期发展目标。我们要有准确的定义,欧盟也在定义,刚才说不久前美国能源部公布了美国的定义,住建部即将颁布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导则》有定义,明年我们还要启动中国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都会对它进行准确定义。
第二,大幅度提升节能产品和设备的性能,我们可以看,这是我们和德国和比利时的对比,在很多方法上我们还差得很远。
第三,可再生能源+HVAC系统能效提升。表10是NREL做的全球过去2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路线图,实际上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一直在下降。
第四,既有示范建筑的后续监测、评估和持续改进。今天我们建设的示范项目,建造完成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因为在我们过去没有这样的成功经验,行或者不行要靠数据说话,好或者不好不能由自己说了算,要有第三方的评价,要有全年的数据评价,否则就只是停留在理念、停留在别人的经验之上。
第五,通过市场竞争和扩大规模,提升性价比。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发展近零能耗建筑,相关的产品设备要不断的进行改造和提升,改造提升靠什么得到呢?一定是要扩大规模,也就是说标准化、工业化,只有这样,我们真正才能够把这种超低能耗建筑进行推广,否则成本难以下降。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手机,20年前手机一万块钱一部,今天手机几百块钱一部,就是竞争发展的结果。只有通过竞争、通过规模化降低。
第六,近零能耗建筑的特征。集中体现现有技术先进性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建筑节能技术集成;在适度提高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能耗比现行居住建筑节能标准节能70%以上,比现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节能75%以上;不再需要传统的集中供热。
第七,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发展过程当中要考虑中国的国情,要考虑我们国家的一些特别的地方,要充分考虑中国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考虑不同地区差异,对接中国法规和建筑标准体系,适应中国建设管理程序。
之前讲我们要实现建筑节能的中国梦或者是终极目标,怎么实现?我们提出一个30-30-30,到2030中国新建建筑的30%达到近零能耗。通过什么呢?通过几步走,通过2014年到2030年十五年的时间,通过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来实现。
展望了一下,可以说近零能耗建筑已经成为国际的新的发展趋势,需要我们自己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近零能耗建筑,同时我们产业要不断的升级换代,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需要尽快出台行业技术指南或导则标准。
最后,推广过程当中,做得行或者是不行,合格不合格,要有科学的认证。总之一句话,方向是非常明确的,路径并不是唯一的,我们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来促进,共同来发展。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范文3
关键词:建筑;节能技术;保障措施
Abstract: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star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al of strategy of the third pac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enth five year plan, accelerate advance socialistic modernization new phase of development. Keep the energ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we face is a major strategic problem.
Key words: building;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security measures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成为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现状入手,分析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city changes a process to be accelerated ceaselessly. City planning is the primary task to become a national advocat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However, in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problem not allow to igno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oceed with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y planning, analysis of current problems in city plan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measures.
Key words: city to change process; cit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201.5
节约建筑用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施科教兴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执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施建筑节能,必须要对建筑节能及其技术有深入的了解,正确理解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建立科学、有效、适用的建筑节能保障措施,才能够保证建筑节能技术能够广泛推行。
一、建筑节能的概念
建筑节能的研究与开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已经历了二个阶段。简言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建筑节能,其本质内涵仅仅着重于通过能源节约以降低资金投入,是最浅层次的建筑节能概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提出建筑节能己经将其升华至节约资源的高度,是基于资源有限论的理论框架而得来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提建筑节能,则把建筑耗能与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是最具积极意义的节能概念。此概念的要义在于,人类社会要发展,而且必须发展,能源则是其发展的动力之源,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必须以耗能作为其发展支撑平台。这种最具科学意义的建筑节能概念并非不要消耗能源,而是需要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即为居住者所提供卫生舒适的居住条件与所消耗的能源量之比),大幅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实际上也就是“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重要内涵。
就建筑节能的整体框架思想而言,建筑节能应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尤其是在其运行使用期间),尽量减少宝贵的稀缺的常规能源的消耗量。
建筑物在运行期间对常规能源的消耗主要来自采暖与空调能耗、炊事和饮食能耗、热水供应能耗、家电能耗以及照明能耗等方面(各部分能耗大体比例见下表);所耗能量资源主要是化石类燃料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液化气等)、电能和热能(如热水、热气)。在国际上,它是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能耗并列,属于民生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0~40%左右。由于建筑用能关系国计民生,量大面广,节约建筑用能,是个牵涉到国家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建筑能耗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建筑能耗的构成 采暖空调 热水供应 电气 炊事 备注
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65 15 16 4
二、建筑节能技术与建筑节能技术政策
建筑节能技术是一门以建筑节能科学为基础,同时需以不影响人们感觉舒适度为前提的包含了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应用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技术。技术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规定的有着技术发展的行动准则.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属于技术政策范畴。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是以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发展,利用建筑节能技术减少建筑
耗能、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为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居环境和健康等服务而采取的集中性和协调性的措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主要研究政府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政策以及利用建筑节能技术服务建筑节能的政策两个方面,重点是促进建筑节能技术新产品、工艺和服务的政策。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选建筑节能,其总体思路是由北而南,由输入型节能为主向输入型与输出型节能并重转变。从内容上看,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历史演变可分两大部分:节能技术行业标准的演变和其他技术政策的演变。
三、建筑节能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
(1)施行节能性能化政策
在与现行相关建筑规范的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性能化政策,积极推进节能建筑性能化设计和评测。建立健全科学、量化、可评价的节能性能化指标体系,减少法规对设计创新的限制,通过一定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或绿色建筑性能化规范(如美国的LEED标准,我国的《建筑性能评定标准》等)对建筑进行广泛的性能评定。还应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统计报告制度,掌握分析建筑节能进展情况。
(2)制定节能激励政策
根据《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研究制定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从财政投入、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建筑节能,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对于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应享受减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税收优惠和经济上给予贷款、贴息等倾斜政策。对于节能产品应给予税收优惠和贷款支持。建筑节能科研开发推广项目,应列入地方科研计划,增加财政拨款和信贷,增加资金投人强度,并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同时实行精神奖励与经济激励并行的节能激励政策,实现建筑节能的新飞跃。
(3)制定高能耗建筑、材料及设备应用制约政策
制定高能耗建筑、材料及设备应用制约政策,各类高能耗建筑、材料及设备的能耗规定指标,对这些高能耗建筑和企业的耗能量进行严格限制,建立能进能出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原有高能耗建筑、企业必须进行设备、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一些产能过剩,设备、工艺、技术落后,能耗和单位产出能耗过高的企业要被淘汰;大力支持高能效设备的研制和生产,淘汰低能效的设备;在建筑节能和设备应用等各方面推行有效的节能措施。
2、管理保障
(1)完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
完善宁波地方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建立健全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把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在对设计环节严格监管的同时,要加大对施工和竣工验收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实施工图审查制度。对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设计文件坚决不得通过施工图审查。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跟踪监管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
(2)健全建筑节能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机构,充实机构人员,安排专项资金,加强机构建设,强化机构职能。统筹协调建设各部门工作分工,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增强综合协调能力,建立健全各部门互相联动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增强宏观调控力和微观控制力。
(3)规范建筑市场监管体系
加强建筑节能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结合国务院《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将建筑节能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建立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相互衔接的节能监管体系。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要点,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阶段、初步设计审查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备案阶段,各有关单位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抓好市场准入关、节能设计图审关、工程监理关、验收备案关,在建设各阶段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各级管理部门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监管上,领导专门负责,部门之间相互衔接,联动监管,使建筑节能进入全过程封闭式管理,对不符合节能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审批、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建立违规举报制度。各级建筑节能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建筑节能工作违规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及时纠正和处理违规行为。
(4)建立建筑节能服务体系
为使建筑节能有序地开展及可持续发展,应发动社会力量,设立各环节的能源服务公司,开展建筑节能服务工作,可以从方案策划、设计评估、施工管理、用后评价体系诸方面进行科技咨询,使建筑节能更具科学性、严谨性,起点更高,以市场来引导宁波建筑节能的健康发展。
3、技术保障
(1)技术优化
加大优化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力度、制订和实施优化技术体系的生产标准和建筑设计、施工技术规程,为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提供技术保障.大力推动节能型堵体材料、门窗、保温及采光技术的优化;建筑低能耗围护结构组合设计方法的优化;低能耗建筑的综合设计、环境控制和节能设计的优化;新能源供热制冷成套技术的优化,包括地热能、太阳能、地下和地面水体蓄能等的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建筑和节能设备优选和集成,以及相应节能设计软件的优化;利用相变贮能推动建筑物节能降耗技术的优化以及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的研发、示范和应用。
(2)技术评佑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范文4
关键词:绿色建筑;新技术;节能减排;可再生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4-0091-02
1 引 言
“绿色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首次提出,90年代后期“绿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自2006年6月1日起颁布施行,为我们建设绿色建筑提供了依据。标准规定: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使建筑在不断满足人类需要的基础上,对环境、资源影响最小,最终做到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最终的目标是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至“绿色社区”、“绿色城市”层面。达到促进建筑永续发展的目标。这意味着建筑不仅被作为非生命元素来对待,更被视为循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从概念上讲,主要包含了3个方面:①节能,主要是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②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③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
要建造绿色建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安全、舒适、经济、健康、美观为标准,从平面规划、景观配置、户型结构、功能配套、建筑质量到建筑建设的全过程,引用健康、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采用大量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才能达到建设一个环境优美、规划合理、适用方便、超低能耗、高舒适度、质量优良的建筑。
2 实现绿色建筑的技术
2.1 护结构的节能技术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建造出的低能耗建筑。
在现有护结构节能技术中,外墙保温技术、双层真空LOW-E玻璃、三层玻璃塑钢窗、玻璃钢窗、种植屋面技术、室外太阳能照明灯具等新技术已成熟。
在建筑内部被动散热和吸热问题方面,采用外墙、屋顶和地下室顶板做保温板,给建筑穿上一件保暖外衣,能有效解决墙体散热和出现墙体冷桥、发霉问题。
我国玻璃门窗造成的能耗占到了建筑能耗的40%左右,因此建筑门窗采用节能门窗,玻璃采用中空、LOW-E低辐射玻璃,外窗遮阳卷帘等材料,能大幅度降低门窗吸热和散热,节能保温效果非常明显。
建筑屋面采用种植屋面,采用浅根耐旱密叶植物,能有效降低屋面的温度,减少热能传导,保护防水层和提高防水层的使用年限,改善建筑空间的小环境温湿度和吸收二氧化碳。
2.2 空调暖通技术
建筑能耗降低主要体现在暖通空调设备的装机容量减少和运行的经济性上,因此,暖通空调技术措施的改进和落实应用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在现有暖通新技术中,新风微循环系统、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是非常热门的暖通技术。
建筑新风循环系统是使新鲜空气通过除尘、消毒、除湿和排气换热等多级处理,以略低于室内的温度并以小于0.2m/s的速度,从地面踢脚或窗下送出,无噪声,无吹风感。由于送风的浓度较低,密度较大,会沿着整个地面蔓延开来,通过人体和室内各种其它热源换热,连同室内的废气一起缓慢上升,通过设在上部的排风口有组织的排放,在室内不开窗户的情况下,达到使室内空气清新的目的,使建筑室内能自动换气。
地源热泵是利用大地浅层地能为冷热源,冬季取暖供热,夏季排热制冷,全年供应生活热水。该系统能通过换热设备留下冷量或热量,通过安装在地板或顶棚的散热设备把冷量和热量送入建筑内,保持建筑物室内温度的恒定。是提高建筑室内舒适度和提高空调效率的比较好的技术,能够大幅度节约能源,并且能减少CO2和有毒气体的排放,使周围环境保持整洁。
供热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也得到了很大进步。自动化控制系统可根据室外气候条件和室内参数设定值,自动调整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行参数,真正做到设备响应当地气候。
此外,空气源热泵的冷暖空调机一拖多、VRV多联机、风冷式冷(热)水热泵和水源热泵的地下水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江、河、湖泊水源热泵)、中水(污水)水源热泵、海水水源热泵和水环热泵等采暖空调技术发展也非常迅速。
2.3 减排技术
在现有减少环境污染和排放技术方面,厨房垃圾处理系统、超滤中央净水系统、卫生间模块化节水排水系统、新型节水器具技术、中水回用系统等技术已经在大量工程中开始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厨房垃圾处理装置,可把食物垃圾迅速处理干净,不会留下异味,不会造成下水道堵塞,使厨房干净清洁,可免除倒垃圾,解决厨房滋养害虫病菌的问题。
自来水净化水装置,其净化水可以直接饮用。装置通过纯物理原理,可滤除自来水中的细菌、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保留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同时可自动冲洗排污,使你免除烧自来水的麻烦并节能,保证用水的安全。
现代住宅已经开始使用室内模块化排水节水系统。可将厨房用水、洗漱用水洗涤废水储存起来,实行同层排水和户内洗涤废水循环冲厕,综合解决了卫生间的“漏、臭、噪声”等问题,可节约用水30%以上。
中水回用系统可将小区或者一个片区的污水和雨水收集和处理后,经再生处理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作为非饮用水加以重复利用,实现水的良性循环。中水可广泛用于绿化、冲洗车辆、厕所以及其它杂用,减少城市供水管网供水能力的压力和减少污水处理厂处理废水的负担。
2.4 可再生资源利用
建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绿色能源,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能源自给自足,最大限度的减少从外部获取能源。在建筑物外部,可使用墙体和屋顶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和太阳能热水器,屋顶安装风力发电机,屋面种植绿化等,使建筑尽量收集自然界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外部能源;同时通过绿化使建筑也能吸收CO2,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
2.5 智能化技术
时展,建筑正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使其更便于人们的使用。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可通过个人电脑或手机完成对电器的控制,也可通过对系统总控的预设保持对建筑设备的调节控制,是数字时代电子技术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达到节能和省时的要求。该系统还包括可视楼宇对讲系统;紧急呼叫系统;智能报警系统;智能监控保安巡更系统;IC卡开门和密码开门等安防系统,使建筑物的使用更为安全。
通过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能更好的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合理设计、有效使用以及运行控制过程中的能量节约。
2.6 主体结构体系材料技术
建筑主体结构体系现在比较好的体系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提高钢筋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延长混凝土建筑物使用寿命,是建筑节材的重要技术途径,因此,绿色建筑应采用以高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国外技术发展证明:对于6层以上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受力钢筋合理使用HRB400级(或以上)钢筋、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中采用强度等级在C50(或以上)混凝土、高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可大大提高建筑寿命,远远高于现有建筑平均50年的设计使用寿命。
钢结构具有公认的诸多优点:自重轻、强度高、施工快、基础施工取土量少,对土地破坏小;大量减少混凝土和砖瓦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建筑使用寿命结束后,建筑材料回用率高,有利于建筑节材等。高层、超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非常理想。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提高,钢结构建筑在我国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外目前主要使用490 MPa级和590 MPa级的高强度钢材,780 MPa级钢材也在积极推广使用。
3 结 论
我国绿色建筑尚属起步阶段,本土化的关键技术储备和集成技术体系化研究应用均需要进一步深化,国内外绿色建筑领域的合作交流还未全面展开。而2006年6月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在绿色建筑认定、具体规划实施上做了详细规定,则表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已确立完成。
建筑技术的发展,使更多技术选择的可能性一方面能够满足建筑师的创造需要,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我们国家技术普遍非常落后的今天,如果不是大力去发展高新技术而一味强调低技术,只能是更落后,离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会越来越远。
绿色建筑由于其配置高,投入大,在建造初期成本较高,出现难以得到市场认可的情况。建设方可通过预留某些设备的管线、接口和空间,采用一步步前进,逐步进行加装改造的办法,以得到用户认可,达到建设低能耗、环保建筑的目的。
在技术选择上,我们应该从所需要的建筑性能和全寿命周期的观点去分析、判断、计算、选择。如果建筑仅仅使用几项技术,很难达到预先设想的效果。我们当前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主要还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我国应该降低能耗,当下一次能源危机来临时,我们将不再紧张,从容应对。
绿色建筑给我们带来的将是节约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高质量的建筑,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并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绿色建筑在整个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绿色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将会推进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将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健康发展,使人类和自然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GB 50386-2005,住宅建筑规范[S].2005.
[2] GB/T 50362-2005,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S].2005.
[3] 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2006.
[4] 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2005.
[5]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2005.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范文5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节能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绿色思维之上的,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经济与环境的之间平衡,这种平衡分为两个方面的平衡,一方面是指建筑的生命周期,即它的使用寿命,建筑从建造到拆除的整个过程,设计师在设计时都应该对其进行考虑,若发现其中有设计不当的地方要随时对其进行修改与完善,而不仅仅只是将设计停留在施工完成之前的设计图纸上;另一方面的平衡是主要是指建筑设备的节能,如节地、节水、省电、省材,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等等。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是实现我国建设文明生态、发展可持续性社会的重要手段。
1绿色建筑的概述
绿色建筑是在全球提倡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以及循环经济三种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景之下的主要节能手段。绿色建筑也可称为生态建筑,它主要是指在保证建筑质量以及建筑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在建筑建造、施工、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对资源进行节约,在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基础上,为人类提供舒适的、健康的、适用的住宅建筑。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建立在绿色思维,即“创新为魂”、“平衡为本”的思维模式之上的,它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资源进行节约和高效率的利用,在不破坏环境的同时,维护好人类的利益。绿色建筑是追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绿色建筑不是奢侈品,不应该追求表面的贴金和技术措施的大而全。一定要选择自己适应的技术,针对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使用要求,利用先进的模拟分析工具,因地制宜的确定可能的、适度的技术措施。建筑的绿色化设计必须进行定量的评价分析。绿色建筑中主要涉及能源和环境两大问题,我们的研究实践途径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绿色化手段研究,另外是现代建筑绿色化设计实践。
2绿色建筑的设计目标
2.1设计目标
(1)环境目标:采用更高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利用效率,削减建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将建筑的环境影响控制在生态承载力水平内,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2)经济目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协调满足经济需求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3)社会目标:将实现环境目标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相融合,构建和谐健康的新生态文化。观念目标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1)普适性,绿色建筑不应仅作为个别案例或实验性、示范性项目,而应广泛存在于人居环境中;(2)系统性,绿色建筑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复杂系统,需在整合的时空范畴和专业领域,由各相关主体在技术研发、经济支持、社会组织、管理决策各层面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
2.2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指采用设计、建设、管理等手段使建筑相关指标符合某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要求并获取评价标识。这是目前绿色建筑设计中常采用作为设计依据的目标。
3现代建筑绿色设计实践
3.1建筑热量平衡,节约能耗
建筑热量平衡,节约能耗。意思就是减少建筑中的能源的散失,在建筑中合理利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这其中主要涉及耗能大的方面就是北方地区的采暖和南方地区的隔热。建筑采暖和隔热是建筑节能的关键,如何有效地做好建筑采暖和隔热工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国内的热平衡主要体现在构造方面,国外的有些做法是利用建筑本身的设计。
3.2建筑通风系统的设计
中国建筑能耗在通风方面总量大、比例高、能效低、污染重,已经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通风不仅仅是单纯的空间的换气,还包括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尤其是工厂的通风,要达到降温、采暖、吸尘、排毒、净化的目的,保证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国内虽然在技术和材料方面跟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这方面已经作了不少的研究。
3.3建筑自然物的生态平衡
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充分的让我们了解到,只有在良好绿色的办公环境下进行工作,才能够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还能让心理状态健康化。目前各国的建筑设计师都非常倾向于设计绿色生态的建筑空间,从而让建筑内的居住环境充满舒适感,并且通过结构的处理让室内能够更多的保持空气清新,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好的状态生活在建筑之内,让人们即使在建筑中中也有自然的感觉,将建筑与自然相融合。在设计建筑内部构造的过程中对生态空间影响最大的便是通风是否良好,只有良好的调节建筑内的空气,才能够使得建筑空间保持空气的高质量。在国际上,一些有着先见的建筑设计师已经将建筑的功能、生态和美观完美的结合起来,不仅仅是在空气的处理上,所以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创造出美好的绿色建筑空间。
3.4建筑水处理
我国在世界上属于人口大国,但是我国领土范围内所占有的水资源却是拥有的人口数量不匹配,任何一次大范围的可饮用水源遭到污染,都会让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缺水喝,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水资源对我们的重要性,虽然目前的水资源看似足够,继续污染下去,我们的后代就不一定能够再有安全健康的水资源引用,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的做好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工作,这个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太阳能热水的利用、热水循环利用、日常生活用水的利用、污水处理利用、中水回收利用等等,而在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供暖方式主要是使用热水进行循环的利用,而将供暖的热水进行科学合理的循环利用就能够为建筑、用户、国家节省大量资金、降低能耗。
4结语
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超低能耗建筑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的技术集成平台,用于展示和实验各种低能耗、生态化、人性化的建筑形式及先进的技术产品,并在此基础上陆续开展建筑技术科学领域的基础与应用性研究,示范并推广系列的节能、生态、智能技术在公共建筑和住宅上的应用。项目包括建筑物理环境控制与设施研究(声、光、热、空气质量等)、建筑材料与构造(窗、遮阳、屋顶、建筑节点、钢结构等)、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研究(高效能源系统、新的采暖通风和空调方式及设备开发等)、建筑智能化系统研究。是向社会、大众宣传、展示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建筑概念、技术和产品的展台。建筑节能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减轻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是节约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环节;是探索解决建设行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改造和提升传统建筑业、建材业,实现建设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作。
参考文献:
[1]GB/T530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王飞云.关于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的探讨[J].四川建材,2011(6)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范文6
关键词:建筑节能、保温工程、技术分析
1 建筑节能保温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应用
1.建筑节能保温工程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巨大转变,我国的建筑能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6倍之多,根据目前建筑面积的拓展规模,建筑能耗也已超过了能源的增长速度。在《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0号《民用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实施下,节能工程达到了一个历史高点,因而大力推行节能建筑已势在必行。
2.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应用
外墙保温技术相较于其他建筑节能技术,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且外墙外保温不会有“热桥”的现象产生。冬天,室内的热量经过墙体保温材料时会被隔绝保存下来,当室内温度下降时墙体内的热量又会释放出来,调节室内的温度。夏天,外墙外保温会阻止太阳的辐射及热量传入室内,从而使室内环境“冬暖夏凉”,明显改善了建筑的物理性能。同时,外墙体外保温技术还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其外侧的保温材料能使外界温度、湿度、各种射线对主体结构的影响降到最低。建筑主体往往会因高低温交替作用发生热胀冷缩引起墙面断裂,缩短使用寿命,而外墙外保温系统却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不良影响。
2 外墙外保温技术的特点
1.外墙内保温技术优点
外墙内保温就是在外墙的内侧将苯板、保温砂浆等保温材料做成保温层,从而使建筑达到保温节能的施工方法。该技术应用成熟,具有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对建筑外墙垂直度要求不高等优点,是早期外墙保温工程普遍应用的施工技术。但内保温也具有使用面积大、不易解决“热桥”问题、容易引起开裂、影响室内的二次装修等缺点,其技术上的弊端势必要被一种新的技术——外保温所替代。
2.外墙外保温技术分析
外墙外保温就是在主体结构的外侧做保温层,对建筑物主体结构起到保护、延长使用的作用。该技术应用范围广,技术含量高,不但适用于新建工程,也适合旧楼改造,能够有效解决“热桥”问题,扩大了建筑空间,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外墙外保温相较于内保温,在保温材料使用规格、尺寸和性能相同的情况下,其施工技术更趋于完善,保温效果更加明显,是目前外墙保温工程中极力推行的一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
常用的外墙保温系统介绍:
(1)膨胀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简称EPS)薄抹面外保温系统。以EPS板为保温材料,玻纤网增强聚合物砂浆抹面层和饰面涂层为保护层,采用粘结方式固定,抹面层厚度不大于5mm的外墙外保温系统。
(2)现浇混凝土复合无网EPS板外保温系统,用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体系。以EPS板为保温材料,以玻纤网增强抹面层和饰面层为保护层,在现场浇灌混凝土时将EPS板置于外模板内侧,保温材料与混凝土基层一次浇注成型的外墙外保温系统。
(3)现浇混凝土复合EPS钢丝网架板外保温系统。用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体系。以EPS单面钢丝网架板为保温材料,在现场浇灌混凝土时将EPS单面钢丝网架板置于外模板内侧,保温材料与混凝土基层一次浇注成型,钢丝网架板表面抹水泥抗裂砂浆并可贴面砖材料的外墙外保温系统。
(4)机械固定EPS钢丝网架板外保温系统。采用锚栓或预埋钢筋机械固定方式,以腹丝非穿透型EPS钢丝网架板为保温材料,后锚固于墙体基层上,表面抹水泥抗裂砂浆并可贴面砖材料的外墙外保温系统。
(5)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外保温系统。以矿物胶凝材料和EPS颗粒组成的保温浆料为保温材料并以现场抹灰方式固定在基层上,以抗裂砂浆玻纤网增强抹面层和饰面层为保护层的外墙外保温系统。
3 影响外墙外保温施工质量的技术问题
1、影响外墙外保温施工质量的技术问题
(1)外保温材料脱落
高层建筑中,建筑外墙由于承受风荷载的强大作用力,墙体部分会产生很大的负风压(吸力),再加上外保温材料自重作用,容易产生脱落。而外保温材料大多数为有机材料,基层材料通常为各种砖、砌块或混凝土等无机材料,由于材料性质的差异,其粘结性也较差,容易产生脱落。因此增加保温层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强度成为设计过程中的首要问题。目前施工中常用的两种连接方式是专用粘结胶粘结或锚钉机械固定。为确保外保温系统粘结可靠、牢固,行业标准JGJ144-2005列了4.0.2条、4.0.5条和4.0.8条共3条强制性条文,规定了“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现场粘结强度必须大于0.1MPa,胶粘剂与水泥砂浆的拉伸粘结强度在干燥状态下必须大于0.6MPa、浸水48h后必须大于0.4MPa,与EPS板的粘结强度在干燥状态和浸水48h后均大于0.1MPa,并且破坏部位应位于EPS板内。”
(2)外保温材料开裂
预防外保温材料的开裂也是实施外保温技术的关键所在。由于外保温系统所用保温材料、砂浆、砖墙或混凝土材性的不同,使材料的温变性能产生差异,并在外界温差影响下,材料产生不同的温度应力和不等的温度应变,导致不同材料层之间因产生的温度应变而发生开裂,甚至渗水,大大降低了保温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久而久之便失去保温性能。因此对外保温系统开裂采取的有效预防或控制措施是:用抗裂砂浆和在两种材料之间铺设玻纤网格布等增强筋的做法,提高外保温系统的抗温变性能,这里玻纤网格布材料的抗拉强度是关键性指标,因此JGJ144-2005第4.0.10条强制性条文规定“玻纤网格布的拉伸断裂强力必须大于750N/50mm,耐碱拉伸断裂强力保留率均大于50%。”
(3)外保温材料防火
外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能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增设防火构造措施,如设置防火隔离带等,高层建筑外保温材料以采用阻燃性聚苯板为宜。
(4)外饰面层应采用涂料
保温材料大多为轻质多孔型、剪力强度不高,因此,高层建筑外保温系统中饰面层应采用涂料。如有粘贴面砖的需要,其高度必须低于24米、且有可靠的固定措施,以防止面砖脱落伤人。
(5)外保温系统的耐久性
系统应经过耐久性试验,以达到维护和正常使用要求,外墙外保温工程的使用年限应不少于25年。
4 外墙保温施工质量的完善措施
(1)外保温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化
设计、施工单位应熟悉掌握保温隔热技术,详细了解相关技术产品的标准要求,认真研究我国建筑气候差异、建筑技术特点、使用特点、外墙保温隔热机理和适宜的外墙保温隔热技术与产品,以确保保温隔热工程设计的合理性、施工质量的安全性。
(2)防水隔潮性能完善化
在建筑节能的深入实施过程中,低能耗和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外墙保温隔热系统有可能会出现弊端,根据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应当严格进行第三方验证,进一步研究外墙保温隔热技术产品的隔潮层设置以及完善其保温隔热性能和可用性,最终形成性能稳定、适合我地区气候特点的外墙保温隔热系统。
参考文献
[1]杨西伟,郑瑞澄,郝斌.《现阶段我国主要建筑节能技术及存在的问题》.《建设科技》.2010年14期
[2]杨红霞.《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探讨与研究》.《暖通空调》.2009年09期
[3]闫小民.《浅析目前我国住宅建筑中常用的外墙保温技术》.《中国科技财富》.200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