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行业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金融行业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范文1

目前市场上陆续推出了多种薪酬报告,让企业眼花缭乱。《职业》特邀四家知名薪酬报告机构,就薪酬报告的选择和使用进行了解读。

华信惠悦:整体奖酬调研

【品牌】

华信惠悦咨询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秉承以客户为导向的精神,拥有顶尖的顾问团体、前瞻性的管理观念以及丰富的专业经验。华信惠悦在管理业界的品牌吸引力是毋庸质疑的,其先进、科学的调研手段和专业咨询经验都增加了这份报告的含金量。

【数据来源】

以外企为主。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参与调查的企业以外资企业为主,同时也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本土企业参与。华信惠悦建立了庞大的薪酬数据库,尤以金融行业数据库著称,囊括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管理等行业中诸多企业。而先于大陆地区建立的香港、台湾地区的薪酬数据库,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华信惠悦在中国地区最完备的数据库。

【服务】

华信惠悦以行业为基础,推出包括金融、消费品、高科技、家电、物流、房地产和半导体等行业的薪酬报告;同时兼顾地区差异,推出一、二线城市报告,也会针对一些特定地区推出地区性调研报告。

华信惠悦强调薪酬报告和咨询服务相结合的薪酬服务,因为在数据背后总有一定的原因,所以一旦运用到企业日常具体的薪酬管理时就有一定的落差。凡购买华信惠悦薪酬报告的企业,都会得到来自专业顾问的针对,获得量身订制的薪酬管理意见及具体和务实的解读。

【推出频率】

每年一次。

【使用指南】

华信惠悦中国大陆地区薪酬咨询总监 廖怡玟女士

报告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在于企业可以及时、通盘地了解市场现状,也对市场趋势有一个预期,作为人才吸引和保留激励的参考依据。当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人才竞争,或需要扩展香港、台湾地区的业务,管理好人员本地化中的薪酬问题时,这份报告会非常有针对性。

企业做薪酬决策时,有三个考量点。第一,薪酬策略本身是不是能够支持企业未来的发展,是否能够吸引、保留企业需要的人才;第二,内部公平性,例如在制定保险行业的精算师这样重要职位的薪酬时,要兼顾其在公司的重要性和唯一性;第三,外部可比性,报告本身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来源,是让企业完善具体薪酬管理制度的有力工具。

前程无忧:薪酬调查报告

【品牌】

作为三大人才网站之一,前程无忧拥有大量的企业资源和人才资源及广泛的网络影响力,每年推出的薪酬调查报告都颇受业界关注。

【数据来源】

无忧报告的数据来源非常广泛,每年会通过三种渠道收集样本。一是企业,二是前程无忧的猎头部门,三是网站庞大的个人简历库。根据不同职位,无忧会在三种来源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样本。初级职位提取简历库的数据会多一些;对于一些敏感的职位,使用企业或猎头的数据会多一些。

同时,数据收集也合拍企业的调薪步伐,数据截至在上一年的10 月。

【服务】

前程无忧的薪酬调查报告覆盖范围广泛,包括全国20个大中城市和20 个主要行业,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市场薪酬信息。如果企业所在城市没有列入无忧的调查名单,那么调研人员会提供近似城市作为参考。在未来,前程无忧还计划推出更多的定制报告服务。

【推出频率】

每年一次。

【购买费用】

单个职位报告价格为500 元,购买的数量越多将享有更多优惠。

【使用指南】

前程无忧薪酬调查负责人 王珏女士

任何一份报告,只是一个参考而已,因为每个企业的情况,例如企业文化、发展阶段等各不相同。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些信息,很难告诉企业具体应该怎么做,例如人才流动率与薪酬的关系问题,报告只能部分解决一些薪酬外部竞争力及引起的相关问题。

在具体使用无忧的报告时,要注意职位的薪资不仅在行业、公司类型间有水平差异,个人的素质也在很大程度决定薪酬水平,所以调查数据包括中位值、75 百分位值、90百分位值和整体市场情况,企业要综合自身情况进行判断。

太和顾问:薪酬调研报告

【品牌】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太和顾问已经成长为中国本土知名薪酬福利数据服务提供商,并荣获2006 中国人力资源年度颁奖盛典 “2006 中国最佳薪酬报告机构”。

【数据来源】

企业。在选择调研企业时,太和顾问首先考虑其薪酬体系是不是市场化的,企业是否具有市场意识。

【服务】

贴近本土企业需求,目前已推出包括高科技、金融业、房地产、汽车行业、消费品、医药、服务业、传媒行业、能源业等在内的行业报告。此外,太和顾问还定期推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地区全行业薪酬报告。根据市场情况,也提供管理等序列的全行业报告、城市毕业生起薪点调查、定制服务等。

【推出频率】

金融、地产、高科技等关键行业一年推出两次报告,其他行业为一年一次。

【购买费用】

全行业报告大概费用为两万元一份,行业报告一万五左右。参与调研的企业可享有一定优惠。

【使用指南】

太和资深顾问 金可冶先生

太和报告着眼行业整体趋势,所以购买者不仅可了解到现有薪酬状况调研结果,还能了解行业薪酬整体趋势预测。但薪酬报告提供的市场信息,毕竟只是供企业进行参考和引证的。我个人比较推崇企业先有明确的薪酬定位和方案后,再参考报告中的数据,这样太和的薪酬报告对企业来说更有价值。

企业在选购薪酬数据时,要评价数据来源和可比性;薪酬调研的流程是否科学规范;不仅要看职位名称,还要看具体职责内容,因为同一职位名对应的职责内容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而企业在设计薪酬的过程中,一是要选择所针对的合适的市场,圈定竞争对手;二是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在这个圈子中自己的薪酬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实现什么样的吸引保留效果;三是明确企业的发展定位和周期。

英才网联:中国建筑、房地产业薪酬调查报告

【品牌】

作为第一家在中国实行细分行业的人才网站,英才网联的建筑英才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建筑人才专业网站,其推出的《中国建筑、房地产业薪酬调查报告》也别具特色。

【数据来源】

来源多元。不仅进行企业调查,也通过随机抽样、现场访问、网络调查、媒体联合调查等各种方法向个人进行调查。

同时,立足行业特点。根据对建筑企业会计年度的调查,报告数据收集截止日期为每年的4 月15 日,报告将在5 月。根据建筑行业看重技术类人才工作经验、工作年限的特点,报告并没有把工作年限当做加权系数来计算,而是单独提出作为一项分析科目。

【服务】

将建筑行业细分化,分别针对工程行业、房地产行业、设计院机构推出调查报告。

【推出频率】

每年一次。

【使用指南】

英才网联建筑英才网市场主管 张磊

薪酬设计的最终的目的是在“经济”的原则下,制定更有吸引力、竞争力的薪资体系。我们的样本从企业、个人两个渠道来采取,还可以反映从业者对薪酬的满意度。但最终数据以及定量定性分析结果,仅供建筑行业工作者衡量自身薪资水平、人力资源工作者制定设计薪酬体系参考。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薪酬专家,文跃然先生

Q:如何选择薪酬报告?

A:薪酬报告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实际数据,以便比较;提供其他企业的经验,以供借鉴。选择薪酬报告时,可以从三方面来判断,一是声誉、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二是部门的权威性,例如政府主管部门的一些薪酬报告;第三有学术价值,一些研究机构或大型人才网站的报告也很不错。

Q:薪酬报告的价格一般都很高,企业是否必须支付这笔费用?

A:企业从一些媒体或渠道了解的数据,不全面,其科学性也有待考量。购买一份薪酬报告是企业必需的投资,也是合算的投资。因为这能让企业的支付更加准确,所带来的附加值将大大超过购买报告的支出。

Q:企业的薪酬是与市场保持同等水平就具有竞争力了吗?还是其他的内部或外部因素更为重要?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范文2

4月份,由于几项重要数据与报告指向不同,美国市场再次掀起关于第三轮量化宽松(QE3)的大讨论,其导火索是令人大跌眼镜的美国非农就业数据。

4月6日,美国劳工部非农就业报告显示,虽然3月份美国失业率降至8.2%,但非农就业人数仅增长12万人,为2月份增幅的一半,远不及预期的20.3万人,创下2011年10月以来最小值。

美国非农就业新增人数已连续多月在20万以上,因此3月份新增就业人数急转直下极其令人失望。该数据不得不令人怀疑美国的强劲复苏势头已成强弩之末,今年将再现前两年高开低走的态势。

非农就业数据急转直下表明美国尚未走上稳健持续的经济复苏之路,带来的是市场对QE3的又一场非理性狂欢,因为这一数据印证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3月底的讲话:自去年秋天以来,美国就业市场一直都有所改善,但这可能只是经济衰退期间大规模裁员活动的逆转,还不能确定改善的步伐将可持续下去。目前美国仍面临失业率高企、房市低迷的状况,进一步的改善则要依赖于更加迅速的经济增长。美国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即失业主要以周期性失业为主。虽然如今经济出现好转迹象,但若不采取“适应性的”措施,周期性失业可能会转变为结构性失业。

该讲话被广泛认为是暗示美联储不会急于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并有可能会采取更多的债券购买措施。而且,数据公布后,美联储副主席耶伦表示,美国充分就业目标未能实现而通胀仍得到控制,支持美联储维持极低利率至2014年底的看法;纽约联储主席杜德利表示,美联储正在评估3月份非农就业报告及QE3的成本与收益,若经济前景恶化,美联储已准备好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

除非农数据表现不佳外,美国经济还面临如下麻烦:小布什政府实施的减税优惠政策多数将结束;2013年起美国将自动削减1万亿美元联邦预算;“总统奥巴马对当前的失业率根本不满意”(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吉恩·斯珀林语)所带来的政治压力等。加之美国通胀温和,3月份CPI环比增长0.3%,核心CPI环比增长0.2%,截至2月份的一年中,核心CPI增长2.3%,接近美联储2%的目标。

然而,就业数据虽然十分重要,但只看3月份一个月的数据并不全面,现在就总结称经济已停止复苏,或劳动力市场已停止改善为时尚早。3月13日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理事认为采取更多货币刺激性措施的紧迫性已经有所减弱,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MC)的10个投票成员中只有两人认为额外刺激有必要;美联储最新的褐皮书报告称,全部12家地方联储所在地区的经济在3月份仍旧维持增长势头。虽面临燃料价格上涨压力,但制造业活动、公司聘用活动和零售销售都显示出表现强劲的迹象。此外,其他经济数据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消费方面,美国商务部零售额报告显示,3月份美国零售额环比增长0.8%,几乎达市场预期值的两倍,为连续第3个月环比上涨。

房地产方面,美国商务部新屋开建和营建许可报告显示,3月份美国经季调并年化新屋开建量环比大幅下降5.8%至65.4万幢,降幅创去年4月以来新高,但其主要发生在波动较大的多户房屋领域。与此同时,3月份美国营建许可大幅攀升,环比增长4.5%,经季调并年化的总量增至74.7万幢,为2008年9月以来最高。

制造业方面,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报告显示,3月份美国制造业指数由S2.4增至53.4,同时,18个制造业子行业中,15个在3月份实现环比增长,超过2月份的11个。

服务业方面,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服务业报告显示,3月份美国服务业指数由57.3下降至56.0,低于预期的56.8,但超出50依然表明多数服务业企业实现了增长,且为该指数连续第27个月高于50。此外,ISM追踪的18个服务业子行业中,16个在3月份实现了增长。

此外,美国经济咨商局数据显示,3月份美国领先经济指标环比上升0.3%至95.7,为2008年6月以来最高,且为连续第6个月上升。

不仅经济数据表现尚可,在微观层面,复苏也是实实在在的。

小企业方面,据咨询公司伟事达(Vistage International)的调查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小企业信心指数由98.8升至105.1,为2011年一季度以来最高。

大企业方面,《华尔街日报》的企业财报分析显示,标普500企业去年的总销售额、总利润及就业岗位均超过2007年的水平。此外,他们的资本支出出现回升。就标普500企业整体而言,总资本支出去年增长19%,比2010年时的增幅9%翻一番多,从而令资本支出占企业总营收的比重回到2007年时5.8%的水平。

众多数据表明,虽然美国目前尚不能彻底排除QE3选项,但是否实施还需要未来更多数据指引,目前并无立即实施的必要。

西班牙危机致欧洲央行两难——欧洲金融形势评论

虽然希腊危机暂时偃旗息鼓,但欧元区仍处于债务危机引发的经济下行通道中。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欧元区零售销售月率下降0.1%,年率下滑2.1%,同时失业率由10.7%攀升至10.8%,创1997年6月以来最高;各机构及投资者均看空欧元区经济前景。惠誉预计2012年欧元区经济将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表现垫底,上半年将陷入衰退,实际GDP将萎缩0.2%。德国经济研究所、法国国家统计局、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均认为欧元区将发生滞胀,一季度经济将萎缩Q2%,二季度则将出现零增长。Sentix研究集团数据显示,4月份欧元区Sentix投资者信心指数由—8.2骤跌至—14.7,德国投资者信心指数也由7跌至—1。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范文3

整个征信产业链主要包含上游的数据供应商、中游的征信机构和下游的征信使用方。

在我国个人数据信息主要包括住房、购车、信用消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犯罪等,数据主要来源于银行、电商、教育部门、医院、社会保障部门和公安部门。

企业作为独立法人主体,在其成立、存续、衰退到破产的整个生命周期需要与工商、税务、行业主管部门、银行、消防、海关和司法等发生联系,其主要数据存在于银行、税务、社保、海关、电信、司法等部门,目前各重要数据均分散在各个主管部门,整合难度较大。

目前在我国要进行跨区域征信查询只能借助央行的征信中心。截至2012年底,该中心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累计接入机构622家,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累计接入机构629家;其中使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的有住房公积金、农信社、各类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我国征信行业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未来发展亟需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运作模式。在美国,征信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征信机构获取信息需向信息提供者支付费用,而信息使用者使用信息也需要向征信机构按价付费;一份个人征信报告的价格约为62-74元。

美国征信机构将个人或企业各种信息汇总,采用客观的评分方法,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信用分。信用分根据借款人过去的信用历史预测将来的还款可能,给贷款人提供一个可靠的技术手段。目前美国三大主流信用局都使用FICO信用分,据FICO一项统计:信用分低于600分,借款人违约比例为12.5%;信用分在700-800分区间,违约率为0.81%;信用分高于800分,违约率为0.0077%。分数相差100分,违约率差距11.8个基点,极为精确的界定了风险程度。FICO模型至今未公布建模细节。

在美国个人征信的内容除传统的借款逾期不还记录、房屋按揭贷款及还款记录、用款占信用额度的比例、坏账情况外,公民非财务信息也予以记录,如公民犯罪记录、客户上网购物所使用的计算机配置、显示器的配置等信息都有收集。

以Experian(股票代码:EXPN.L)、Equifax(股票代码:EFX.N)、Trans Union为主的三大信用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美个人资信数据;而Dun&Bradstreet(邓白氏)几乎垄断美国针对企业的征信市场。按照这四家公司的收入估算市场整体空间,美国个人征信市场总规模约800亿-900亿元人民币,企业征信市场约110亿元人民币。相比其他金融子行业,征信市场整体偏小。

截至2012年末我国征信机构有140家左右,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背景的信用信息服务机构20多家;第二类是社会征信机构50家左右;第三类是评级公司70多家,这些机构主要服务于发债企业以及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除评级公司依赖于债券市场的发展,找到了清晰的发展模式外,其余的征信公司市场空间并未打开。

第三方支付是电商近年蓬勃发展最为关键的一环。由于第三方支付沉淀的资金可达到数万亿,一旦出现风险将影响整个金融系统安全,因此国家通过牌照管控的方式将其纳入监管范畴。

2013年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同时风险也集中暴露,催生了对征信行业的巨大需求。

由于央行的征信系统与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平台尚无法对接,信息无法共享,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得不通过线下调查客户信用和调取央行征信报告,贷方获取借方信用的成本非常高。2013年7月央行征信局控股的上海资信公司旗下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正式上线,该系统将收集P2P机构业务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全部信用交易信息,同时向P2P机构提供查询服务。截至2014年8月底,NFCS系统累计签约机构240家,数据报送机构累计97家,其中有50家报送全量数据,收录客户数共37.49万人,贷款总额150.78亿元,黑名单人数共12158人,为57家P2P机构开通了查询权限。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范文4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在上周三公布的报告中称,10月和11月份美国经济出现一些起色。Fed在最新一期的黄皮书中称,来自12个辖区的报告显示,总体而言美国经济状况在继续改善。该报告的乐观基调,主要源于几乎所有辖区的制造业活动都持续扩张,而且大部分辖区的消费者支出状况都较稳健。不过报告指出,虽然零售和旅游业消费有所上升,但许多消费者对价格保持敏感,并且主要购买的是生活必需品。Fed表示,各辖区对假期购物季的预期普遍乐观,部分辖区预计销售额将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黄皮书也显示出辖区间存在的一些差异。波士顿、克利夫兰、亚特兰大、达拉斯和旧金山辖区的经济活动出现微幅至小幅扩张。纽约、里士满、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堪萨斯城辖区的经济增长更为强劲,而费城和圣路易斯辖区的经济状况则喜忧参半。在外界担忧美国通胀率依然过低时,Fed报告显示,价格和薪酬压力仍较为温和。虽然制成品和服务的价格依然相当稳定,不过农产品、金属和燃油等投入成本上升。同时大部分辖区招聘活动有所起色,薪酬压力也受到限制。而住房市场仍不景气,一些辖区的住房销量再度走软。银行业状况持稳,几乎所有辖区的放贷活动都保持稳定或出现改善。其中亚特兰大辖区的信贷环境受抑,且贷款需求疲软。

最新一期黄皮书是由克利夫兰联邦储备银行基于11月19日或该日期之前收集的信息准备的,将用在Fed于12月14日召开的下一次政策会议上。

美联储公布金融危机紧急信贷使用细节

美联储(Fed)勉为其难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联储金融危机期间3.3万亿美元紧急信贷项目最大使用者包括许多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借款规模的披露,可能会进一步激怒已经对美联储纾困华尔街忿忿不已的评论家们。美联储上周三公布了2007至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与银行进行的逾2.1万宗交易的细节。其中,通过定期资金招标工具(TAF)累计贷款最多的是英国的巴克莱。

全球制造业活动走强提振市场情绪

近日市场情绪变得较为乐观。经济数据似乎表明全球复苏势头得到保持,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猜测,欧元区政策制定者将采取行动,阻止当地债务危机蔓延。股票、信贷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反弹,欧元区债务收益率大幅下降,欧元兑美元汇率从11周低点回升。后市交易时段,因为有报道称,美国将愿意通过增加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投入,来支持扩大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市场出现了进一步上涨。

但交易大部分时间,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是11月份强劲的全球制造业报告――这些报告描绘了一幅令人鼓舞的画面。新兴市场大国――中国和印度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触及几个月来的最高水平,英国PMI触及16年来的最高水平,法德仍相对令人鼓舞。

巴克莱资本经济学家尼克・维尔第表示:“由于可观的订单量,11月全球制造业活动得到了稳定的支撑。总体来看,这些数据显示订单和库存之差正逐步扩大,表明未来数月全球制造业产出增长将会加速。”美国的数据稍稍令人失望。供应管理学会11月制造业活动指数从10月份的56.9下滑至56.6,尽管仍略高于预期,而且这已是连续第16个月超过50,表明制造业活动在扩张。

联合国:全球粮价逼近上次危机水平

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11月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了3.6%,接近2007 2008年危机期间的峰值水平。粮价上涨将在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加剧人们对食品通胀的关切,并再次引发各方担忧:两年前冲击从孟加拉国到海地等穷国的粮食骚乱可能重演。11月,粮农组织的粮食价格指数――由小麦、玉米、大米、油籽、乳制品、糖、肉类等一篮子农产品构成――上涨至205.4点,与2008年6月触及的213.5点这一创纪录水平相差不到4%。粮农组织资深谷物经济学家阿普杜勒礼萨.阿巴斯安表示:“情况日益令人不安。”就在上周三粮农组织报告的同时,对农作物产量的新担忧,推动农产品价格再次上涨。

在各方忧虑主要小麦出口国家的恶劣天气之际,小麦价格成为这轮涨势的引领者。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12月合约价格涨幅高达8%,达到每蒲式耳7.0275美元,这是两周半来小麦交易价格首次超过7美元。中国需求推升铀价

铀可能是全世界最炙手可热的大宗商品。作为对冲基金经理昔日的宠儿,铀看似错过了大宗商品市场的本轮强劲上涨。但事实并非如此。在4年低位徘徊许久之后,用于核能最常见的铀交易品种的现货价格,在过去4个月内上涨了45%,至每磅60.50美元。分析师和投资者将这种上涨视为多年牛市行情的开端。

上涨的原因在于中国。正如去年铜价处于低位时,中国建立战略储备为铜市提供了支撑一样,随着中国政府准备迅速壮大本国的核工业,类似的情况似乎发生在铀市。

UxC的乔纳森・欣策表示:“中国加快建设核反应堆,意味着铀需求总量将大幅上升。”UxC是一家专注于核工业领域的咨询公司。需求迅速增长的前景吸引了投资者的兴趣。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的亚当.舍策表示,近几个月来,对冲基金再度开始买进。2007年,当铀价飙升至每磅136美元时它们曾大举入市。

Global X Funds推出的一只交易所交易基金在发行仅仅三周后,就将持仓增至7000万美元。银行家表示,其它与铀相关的投资产品也在筹备之中。

大宗商品市场的最大投资者之一贝莱德也看多铀价。贝莱德自然资源部门联席主管韩艾飞表示:“我们正择机把铀加入我们的投资组合。”他补充称,将寻求在未来5到10年对这种金属建立“较高头寸”,因为“中国核能的增长超出了预期”。

对冲基金再次东移亚洲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范文5

业内者称,欧洲成为世界最新的“Fashion Tech中心”毫不奇怪。

在数字时代与传统行业相融合的大潮中,我们见证了FinTech(金融科技)、AgriTech(农业科技)等不断迭代的新宠,如今谈到Fashion Tech(时尚与科技的结合),只要放眼欧洲便可见一斑其潮流涌动――

根据Tech.eu 提供的统计,仅在2015年,就有54家欧洲和以色列的时尚科技公司完成融资、共计4.34亿欧元,平均每笔交易的投资额达800万欧元。在这些投资中,英国和德国(尤以伦敦和柏林最为突出)占据了吸金大王的地位。业界明星企业包括总部设在柏林的Zalando、英国的Asos、出身英葡血统的Farfetch、以及创立于卢森堡、如今运营覆盖近30个国家的Global Fashion Group(GFG)等,其大多数为高街/设计师品牌和潮流服饰的电商运营者,年销售额在数十亿欧元量级以上。

而即使在第三季度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情境中,英意血统的在线时尚零售巨头Yoox Net-a-Porter于10月份高调宣布,将公司技术运营中心迁至伦敦西部原BBC总部的驻地,占地约7万平方英尺,并计划将技术团队拓展至1000人规模。业界认为这“对伦敦而言”不啻于一针强心剂。

Fashion Tech到底是什么?

就如同提起FinTech人们多会想到众筹、电子支付、智能投顾等数字化运营平台,在线时尚零售平台也正是Fashion Tech的一个重要构件;但同时,Fashion Tech的要义有着更广的覆盖:除了时尚电子商务之外,Fashion Tech还可包括智能穿戴与装备,以及数字化的时尚品牌沟通等多领域应用。

在时尚电商领域,Fashion Tech带来的变革之一便是将高端品牌历来砸在昂贵的超模走秀上的投资用于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和效率优化。据Lesara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oman Kirsch介绍说,“整个供应链效率的提升是构成我们强大成本优势的重要推动力:从高效的衣材使用、到(数据驱动的)精准需求预测、再到消减库存、节约实体店运营高企的开销等……这样的效率优势使得我们能够向消费者提供比同品牌市价低20 ? 25%的售价、却又不牺牲任何产品品质。”

而在智能可穿戴与装备范畴, Fashion Tech趋势性的发展是在于从“戴”到“穿”的突围。 据Gartner公司发表的专业报告称,尽管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可穿戴装备的认知还是以智能手环、苹果手表、Fitbit健康追踪器等作为标杆产品,但接下来会大爆发的领域实则是“智能织物”――也就是在人们的“穿”(而不只是“戴”)上作文章;预计2014~16期间会有从10万套向2600万套的飞跃。

难怪英国《连线世界》杂志最近也称,此前市场上的可穿戴产品因实用性不够而未能与消费者真正产生共鸣――这本身也是局限“时尚”与“科技”之间进一步融合的原因,如今业者已经意识到要跳出“配件”的思维模式,而是借助材料科学的突破日趋参与到人们日“穿什么”的选项中来,同时让智能织物也更加具备审美意义。

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到数字化的时尚品牌沟通(Fashion Tech的另一要义领域),可以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奢侈品不触网”的迷思也会得到解开。麦肯锡公司发表研究报告,不仅表明2009?2014年间全球奢侈品销售的增量主要由电商平台贡献,更指出奢侈时尚品牌与数字化结合的实质性表征在于“即使是在实体店发生消费、也是在网路上经受了洗脑”。

上述报告指出,将近四分之三的奢侈品购买行为受到了消费者网络行为的影响――据麦肯锡2016年实施的“奢侈品消费者途径21个接触点的决策心路历程”调查所得,从互联网搜索到社交媒体、再到实体店到访,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他们已经熟知的品牌,活跃的产品评价度也在影响买家喜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从巴宝莉到香奈儿、Michael Kors、路易威登、古驰、拉夫劳伦、赛琳时装,数字沟通已经成为品牌文化整体的重要构件,不少品牌的首席创意官视数字时代的消费者洞察为不可或缺的创作灵感,并在社交媒体上保持与消费者的紧密连结。

伦敦:一心要让米兰、巴黎和纽约沦为追赶者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伦敦在国际上作为一个艺术和商业中心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如今她籍创意与设计、商业与科技天才集聚的生态系统,意欲坐实“一个真正具有技术含金量的时尚中心”之称誉。

此番技术风潮的兴起也与英国时尚界一轮新的动力显现和信心提振正好同步――至少在创意第一线是如此。时尚界的新贵(和新宠)有包括:Gareth Pugh、Erdem Moralioglu(这两位均出自伦敦的创意设计孵化器)、Christopher Kane(他已开始获得国际关注), 以及Marios Schwab、Mary Katrantzou、Peter Pilotto等一批具有造诣的设计师。

伦敦东部也成为了新兴技术与时尚创意交织的典型社群集中地,这里有提供价格低廉的仓储空间、充满活力的夜生活,还有配套的孵化平台和支持型服务机构。

“我们没有斯坦福大学,但我们有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CSM),我们有皇家美术学院。”《连线》杂志英国版主编David Rowan表示。“在伦敦,文化始终是一个利器般的优势;若音乐行业还像以前那样存活着的话,那么或许现代版的朋克们会携一众创意颠覆者们再次掀起一波强势回归……所幸的是,如今文化在设计主导的商业版图中推进和传播亦更加有效。”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范文6

“准市场与亚政府”模式,其内涵是“政府推动、企业运作”,即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共同牵头,作为上海市社会信用联合征信项目的主管单位,用行政手段推动联合征信的创建和发展;同时,作为该项目的具体承担实体,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又是一家独立于政府和银行的第三方中介企业,自主经营。

制度设计与现实考量相结合的双驾马车,就这样拉着上海资信跑起来了。

数据原始积累

国内信用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数据采集。

作为中国大陆首家个人信用征信业务试点机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4年间建成了覆盖全市主要消费信贷活跃人群的征信数据库,并向金融机构出具了数十万份个人信用评估报告,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银行和其他授信主体使用第三方信用机构进行风险控制的习惯。

大量基于消费者个人基本特征及其信用行为的数据,是个人信用评估的“原材料”。这些数据大部分掌握在与政府相关的部门,如公安、法院、人事、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部门,以及金融、公用事业单位、通信、保险等非政府或亚政府机构,处于极端分散和相互屏蔽的状态。

行政部门长期形成的本位主义,给获取个人信用信息设下层层关卡;而缺乏相应的立法和政策作为支撑,更使这种数据采集名不正言不顺。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势介入协调,仅凭信用局自身来干,难比登天。而没有数据的信用局,就好比没有存款的银行,一切都无从谈起。

解决这个问题,政府管了大用。在上海资信项目启动伊始,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便专门下发文件,要求上海市15家中资银行把1998年以后的个人消费信贷数据交给上海资信;同时要求,在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时,这些银行应该向上海资信付费查询相关的个人信用报告。

对于各商业银行来说,要将部分业务数据交给一家自己无法控制的第三方机构,无疑会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弹。据上海市信息中心主任、上海资信第一任董事长陆国liang先生回忆,“几次协调会都争得面红耳赤”。“反方”的论据主要有三条:其一,担心信用局将有关数据转卖给其他银行导致客户流失;其二,对于查询信用报告要付费感到难以理解,“凭什么拿了我的数据还要反过来赚我的钱?”;其三,担心交出数据将引发客户以“侵犯隐私”为由提起的法律诉讼。

但在交数据的问题上,各家银行之间的态度也有差异。一些大银行认为,自己是数据贡献大户,将自己的数据和小银行共享,自己明显吃亏了;而小银行的态度则都比较积极。

为解消银行方面的顾虑,2000年1月,由上海市信息办和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牵头,组建了“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数据中心理事会”。两家主管单位、15家中资银行和上海资信成为第一批理事成员单位。在上海资信的数据使用和经营范围上,该理事会拥有相当大的裁决权。

最初,理事会给上海资信定下了几条“规矩”:1.限定了信息使用者的资格,规定只有理事会成员才可以查询上海资信的信息,没有信息贡献就不能享受信息查询;2.限定了信息的使用范围,规定上海资信只能将其信息产品服务于以审核贷款资格为目的的查询;3.规定新加入理事会的成员资格必须征得理事会全体成员的同意。

成立有政府和商业银行参与的理事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海资信的经营自,但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这种“准市场亚政府”的特殊面孔,对打消银行方面的顾虑确实很灵光。在个人征信项目启动初期,15家商业银行向上海资信提供了110万人的个人信用信息,使上海资信完成了信息的原始积累。

加量减价

陆国liang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00年6月28日,上海资信在“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数据库”建成开通的同时,出具了中国大陆第一份个人信用报告。系统开通后不久,马上发现有一个人先后向7家银行申请了住房贷款。“这等于是借银行的钱来炒房地产。如果不把各家银行的数据联通的话,根本就查不出来,你说风险大不大?”。

在以上案例中,银行是靠与其他银行的信息资源共享发现了风险隐患。然而,如果信用局没有收集到足够的消费行为数据,这些隐患无疑会生成一笔笔银行坏账。对消费者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量化分析,使银行等社会授信主体系统地了解个人的信用状况,避免信贷风险,就是信用局存在的前提。

在发达国家,信用局可免费获取银行消费信贷数据,而银行查询信用报告时,则要向信用局付费。然而在上海资信建立之初,国内银行尚没有养成使用信用局产品的习惯,加上信用局的数据量也不丰富,导致上海资信初期所出具的信用报告很单薄,还不足以替代银行的信贷审核流程,银行当然不愿意掏钱将原本由自己提供的数据再买回来。

此时,政府又一次出面斡旋。在政府方面的建议下,上海资信设计了一个双向付费流程:银行方面每提供一条原始数据,上海资信付给1元钱,以后每更新一条数据付0.1元;银行每查询一次信用报告,付给上海资信10元。不久,上海资信采取了一种“心理安慰”的做法,即一次性将费用泵交给银行,存入专门账户,以后每次银行查询的费用从中抵扣。为此,上海资信向15家银行交纳的费用少则几万元,多则五六十万元。

这种近乎“免费试用”的做法,使银行查询信用报告的次数开始逐渐增多。在使用信用报告的过程中,银行方面逐渐“找到了一些感觉”,至少觉得在审核信贷发放时有了较为直观的佐证。与此同时,上海资信又扩大了数据采集范围,逐步加入了公安、移动通信、公用事业等单位的数据,丰富了产品内涵。当上海资信给银行的预交款即将用完时,上海资信又主动与银行方面协商,将查询信用报告的费用由每次10元降为5元,而且上海资信不再向银行支付数据费用,平滑地完成了朝银行单向付费制度的过渡。

随着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不断完善,各商业银行使用该系统的频率也逐渐攀升。目前,该数据库的信息采集已覆盖301万上海市民,日均查询量也由最初的每天50次上升到目前每天近3800次。这个数字意味着,在上海市每天发放的6000余笔消费信贷中,至少有一半参考了上海资信的评估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银行已实现了内部网络与联合征信系统的互联,通过技术手段确保了61家支行在办理每一笔信贷业务时,都要查询数据库。银行方面已经意识到,联合征信系统是进行风险控制的重要辅助工具。

从行业征信到联合征信

2001年初的两大动作,使上海资信的业务模式向“社会联合征信”迈进了一大步。

3月,上海资信与上海市公安部门在个人身份信息的查询和校验领域开展合作,大幅度改善了征信系统个人身份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了信用报告的查得率。5月,上海移动通信公司、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和上海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等三家单位被接纳为理事会成员。两大通信公司的加盟,标志着原先的“银行同业征信”壁垒被打破。

与移动和联通的合作,是上海资信“主动出击”的成果,并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默许。移动通信行业一向采取的“先使用后付费”的方式,使其成为当然的授信主体。而手机欠费又恰恰是法律上的空白点。国内一般欠费金额在1万元以内,不值得打官司。而在美国,手机欠费被认为是较为严重的信用污点。为了解决欠费问题,两家通信公司主动将注册用户的缴费记录免费提供给上海资信。

“移动和联通加入我们的联合征信系统后,无形中给了欠费者很大的压力。我们实际上起到了商账催收的作用。由于银行方面非常重视我们在移动通信业的表现,因此对我们的信心更强了。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上海资信总经理陈志国对此相当自豪。

有了移动通信业的成功先例,主动上门要求与上海资信合作的单位也就纷至沓来。2001年8月,两家公用事业单位――上海市北煤气公司和市北自来水公司也正式与上海资信开展合作。

上海资信与上述单位开展合作后,这些单位的账务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不仅客户的缴款及时率大幅提高,一些屡催不缴的客户慑于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威慑力量,也纷纷归还了拖欠的款项。

此后,“滚雪球效应”益发彰显:市财政局、市注册会计师协会、上海租赁协会、上海住房置业担保有限公司、上汽集团财务公司等,先后都成为上海资信的合作伙伴。

2002年10月,上海市静安区法院与上海资信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作为一种尝试,这样的合作在更大层面上具有探索意义:法院要解决执行难问题,一定要找到一个社会公示平台。要把这些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人的信息,全部纳入上海社会征信数据库系统,使他们的经济活动受到极大制约,让他们“要钱无法贷、有钱不能用”。

把“行业征信”推向“联合征信”,在陈志国看来,是近两年上海资信做得最为成功的一点。其中政府各部门的参与示范,无疑产生了助推器效应。

产品上台阶

信用局是什么?有人说它就像一个“放大器”――将失信者与单一授信机构的矛盾,放大为其与整个社会的矛盾,在司法管辖无法涉及的空白处,建立起社会性的“失信惩戒机制”。而这一切都是通过信用局的产品/服务体现的。

在征信产业发达的美国,消费者个人信用报告是各大信用局的主流产品。具体又可分为标准信用报告和专项个人信用报告(包括购房贷款信用报告、就业报告、商业报告、人事报告等)。此外,依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各信用局还设计开发了许多个人信用产品,包括:个别消费者来自法院和其他方面的公共记录;对发生不良记录和个别客户的破产可能性评分;关于异常信贷活动的警告信息以及信用欺诈数据;个人抵押品信息;等等。此外,信用局还向银行等重要客户出售风险评估模型和信贷决策控制软件。

上海资信最早提供的产品就是消费者个人信用报告。但由于数据来源尚不丰富,初期信用报告显得还不够“解渴”。然而就在此时,陈志国又提出要改变单一产品结构。他果断决定,开发更高一级的产品――信用评分。当时,公司内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连信用报告都没做好,就敢做信用评分?

而陈志国的考虑是:“单就信用报告这个产品而言,没有5~7年的积累,数据不可能丰富。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等着它丰富起来,然后做一份很详细的信用报告;另一种办法是用相对抽象的评分来佐证信用报告的判断,弥补其不足;换言之,用高端产品拉动低端产品的发展。”

2002年11月25日,作为项目二期工程的上海资信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系统建成开通。该系统以分值的形式,对具有相同信用表现的消费者的行为进行评估和风险预测,为金融机构直观了解个人的信用情况提供了解决方案。

据陈志国介绍,在产品梯度上,上海资信准备用5~7年的时间,完成从低端(信用报告)到中端(信用评分)再到高端(各类资质证明或称评分卡)的发展过程。

双驾马车要跑多久?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立社会征信体系和征信产业,要涉及诸多环节:法律体系的建立、有效的行政监管、市场主体信用意识增强、以及征信机构良性运作等。因此,仅靠信用局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大干快上的。

在上海市征信体系建立的第一阶段,政府以行政指令和有效协调的方式,扮演了积极介入的角色,使上海资信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制度交换成本迅速成形。

“在上海资信的成长过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比较恰如其分。他们一开始便要求我们以企业形式运作,不希望办成事业单位。不是说上海市政府养不起我们,而是因为他们能够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看清征信产业的未来走向。在企业经营层面,他们没有过多地干预。”陈志国如是说。

但是,随着逐步脱离“襁褓期”,上海资信对政府的作用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目前的信息采集毕竟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实现的,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政府这支‘拐杖’我们不可能拄一辈子。希望政府能够在制定法律法规、行业规则和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下更大的力气。”

以征信产业非常发达的美国为例,消费信贷的授信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雇主、司法部门、消费者个人,都是个人信用产品的主要需求者,甚至连加油站和许多大卖场商家,也都有授信行为。美国三大全国性信用局(Equifax、TransUnion、Experian)以及1000多家地方信用局,共收集了近2亿成年人的信用资料,每年出售6亿多份消费者个人信用报告,收入超过100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的征信产业有严格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共有16部与征信业相关的法律,这些法律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和保护个人隐私权方面。

此外,有关政府部门和法院也对信用体系起到了监督和执法的作用,其中联邦贸易委员会是对信用管理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司法部、财政部货币监理局和联邦储备系统等,在监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信用管理协会、信用报告协会、美国收账协会等一些民间机构,也行使着征信行业的自律管理责任。

据中孚德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涂志云介绍,信用局在美国是先民间后官方,可以说是个瓜熟蒂落的文化产物。美国有悠久的民间信用采集文化,三大信用局鼎立的格局是由数千个民间小信用局通过竞争淘汰和相互兼并逐渐形成的。目前,美国三大信用局均采用最著名的信贷风险评估公司--Fair,IsaacandCompany(FICO)的信用评分。涂志云曾在FICO做过4年信用局评分经理。

相比较而言,中国几乎没有民间采集信用的传统,也少有以此为生的民间信用机构。因此,建信用局不会是文化成果,而只能是制度产物。如此一来,政府显然不可轻易言退了。所幸的是,中国信用市场也正在迅速崛起,滚滚而来的需求,将使信用局建设显得不那么生硬。

有两件事情使陈志国对上海资信的赢利前景充满信心:首先是银行信用卡发行力度的加强,其次是外资银行的抢滩登陆。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经验,当人均GDP达到4500美元以上时,人均信用卡持卡量将达到1.5张。上海有600万消费信贷活跃人群,如果人均申请1.5张信用卡,总量就是900万张,即使分10年发完,每年的发卡数量也将达到90万张。这将给上海资信带来更大的业务空间。

目前,已有汇丰、渣打、东亚和恒生4家外资银行成为“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数据中心理事会”的正式成员。外资银行的涌入,对改变国内银行传统的营销观念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资金融机构不会把个人零售业务做成像‘钓鱼’那样的方式,它们一定是用鱼网捕鱼。比方说,它们做1000笔业务,只要能把坏账控制在10笔以内,就会有可观的利润。这就需要借助我们。”陈志国说。

根据国外的经验,如果银行自己去找一个优质客户,成本通常在150美元左右;而通过信用局这样的中介服务机构,成本不到15美元。这说明,无论是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经营理念的改变与征信局的成熟程度是相关的,两者的发展也是互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