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启发性教学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启发性教学特征范文1
【关键词】教学语言 科学性 启发性 趣味性
课堂教学语言除了具备一般语言的共性外,还与其他语言有明显的特征区别。现就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征及要求分析如下:
一、“授业”的核心――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课堂教学语言负载着传递学科教学信息的任务,运用学科专业术语是教学语言科学性的基本特点。每一学科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都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素材,从而沉淀出自己独物的理论体系。要传达学科的知识信息,就必须使用科学、准确的专业术语,否则不但语言不严谨,甚至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和知识的偏差。
(一)要正确地使用学科专业术语
每一学科均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具有学科的通用性和理解上的统一性。教学中对某些学科专有的名词术语的讲授更应准确,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对所教学科知识系统,准确地掌握。教师的传授是学生知识的来源,学生会将教师所讲当做权威论断。所以,教师的每句话、每个用词都必须讲求精确。
(二)深入浅出,合理使用通俗语言
在日常教学中,有些专业术语难以使学生产生直观体验,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使用他们常见的通俗语言使教学难点深入浅出地进行表述,使学生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优美语境中掌握知识。
二、解惑”的根本――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教师的语言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甚而决定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喜好。因此,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对于中学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启发性包括三重含义:启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方法及审美情趣。
(一)必须为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效果,就必须能为学生所接受。首先,启发性语言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运用学生的语言去表述,增加师生间的亲切感。可想而知,平铺直叙、面无表情地讲述是无法达到启发学生思考这一目的的。同时,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具有学生特色,还要在此基础上高出一筹,使学生的语言在教师的影响下迅速发展和提高。其次,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要与学生当时学习实际结合起来,随时根据其学习情况选配易于被接受的语句,直到学生理解。
(二)语气、语调的处理要灵活、恰当
教学语言的对象感是很强的,它受到学生年龄、个性差异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例如,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语言要直观、亲切。对高年级学生则要理性、直率。“常行于此当行,常止于此不可不止”,这就要求教师随时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节语言的速度、基调、音量、节奏、语气、重点部分讲得慢一些、重一些、响一些,使整体语言效果起承转合,蕴启发于灵活之中。
三、感染力的源泉――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要使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语言的趣味性必不可少,即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寓于理趣、情趣,能像磁石一样吸引每位学生的注意力。现代心理学认为,一节课的前20―25分钟,学生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时间一长,注意力便会分散。有人曾做过实验,认为听课初始的15分钟能记住所讲内容的41%,30分钟以后,则只能记住所讲内容的23%。这就提示教师注重以趣味性教学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听课上。
(一)生动形象
所谓“生动形象”,是指以生动的表述将抽象的意义具体化。例如《图样的画法》中讲到剖视图和断面图。那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学生难以有直观的体验。如果告诉学生,把一个带有中心孔的阶梯轴横向剖开的话,从垂直断面方向看过去,只看到与剖面接触的部分,就是断面图。如果也看到了后面的其余部分,那就是剖视图。这就比较形象具体了,学生的情绪也同时被调动起来,求知欲望受到激发,从而体验到专业知识的魅力。。
为了使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易有感染力,我在课堂中还可以经常使用歇后语、谚语、俗语等。使语言更加丰富、诙谐,引起学生兴趣。有时还可以运用感人的过渡语,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性,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这样的教学语言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体验,从而唤起他们的丰富联想,引导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
启发性教学特征范文2
1突出实践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 科学课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大胆地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和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其次,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所谓拓展空间就是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建立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的代用器材,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让这些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2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究科学的奥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着眼于疑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促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影子》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学习“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等问题打下了基础。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大胆地预测和猜想,因为预测和猜想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启发性教学特征范文3
1数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
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简洁、有条不紊、合乎逻辑,高度的科学性是数学学科的最明显的特征。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数学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
首先教师的数学语言教学要具有准确性。教师的数学语言要符合科学原理,切忌讲解内容违反科学原理,不能出现模棱两可或知识性的错误。如“三角形分哪几类”这个问题是模棱两可的,无法确定答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使问题失去意义。要使数学语言准确,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深入地钻研教材中有关概念的实质和科学性,对概念的字、词要仔细推敲,讲述时要做到咬文嚼字,语言表达准确无误,否则会使学生概念模糊,思维混乱。
其次教师的数学语言要具有逻辑性。教师的讲解要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根据思维的逻辑性自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为了使学生正确地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正确思维,数学教学语言必须合乎行事逻辑和辩证逻辑。一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的表达要合乎逻辑结构;二是对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证明必须具有逻辑性。不难想象,如果一位教师的思维混乱,缺乏条理,即使说的话句句正确,给学生的整体印象也是凌乱、模糊的。
2数学语言要具有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学生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数学知识最大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老师的数学语言要逻辑性强,而且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领悟知识的来龙动脉,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语言中“有一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有些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然后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数学教学从揭示主题开始“步步生花,丝丝入扣”,要让学生目不转睛,跟着你思考、探求,最后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靠的也是逻辑性。违背逻辑的语言,会给学生的思维带来困惑。
数学语言的逻辑性要讲究根据。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部活动,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一是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实例,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概念、法则、性质等,并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二是以旧引新,引导学生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去类比类推,掌握新知。
数学语言的逻辑性还应做到严谨。语言的逻辑性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材料。因此,教师讲解时的语言不能模棱两可,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且具有说服力。恰当地运用数学的专业术语,为学生提供思维严谨、步骤清晰的模仿范例。
3数学语言要具有生动性、趣味性
数学的许多真知都是人们通过大量的特殊事例的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而抽象概括出结论,然后经过严格的数学证明,使之组成严谨的教学理论。这种严谨性常常掩盖了数学学科生动形象的侧面,使不少学生感到数学枯燥难学。为了把抽象思维化为形象思维,把不易解决的定义、定理和法则变得简洁明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联系实际,以生动的语言、易于接受的实例,把深奥的原理形象化,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善于应用形象的语言来激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来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加之以体态语言、表情语言和手势语言的配合,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是说眼睛可以表达出各种各样的感情,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
4数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式是我们教学的中心原则,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主要通过教师的启发性语言来体现,要求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学习境界,主动去获取知识,除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外,还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具有鲜明生动的启发性。启发性的教学语言首先体现在符合人类的思维逻辑。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思维逻辑的习惯原理去自行思考,从而得出结论。促使学生感受到亲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由衷喜悦。启发性教学语言的另一个特征是引人入胜,激励思维,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泼状态。
启发性的语言还要形象直观。数形结合是数学学科的突出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不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势必单调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之,如果能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深奥的道理变得形象,往往能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这样的描述显然会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5数学语言要具有思想性
启发性教学特征范文4
关键词:课堂 问题设计 针对性 情境性 层次性 开放性 挑战性 启发性
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精妙与否,是否有有效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环节上,教师在问题设计上的低效、甚至无效,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质量。具体表现为:问题设计脱离实际,缺乏情境性;问题设计结构单调,缺乏层次性;问题设计僵硬无趣,缺乏启发性;问题设计过于封闭,缺乏开放性;问题设计相对简单,缺乏挑战性等。针对现有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以下问题设计理念。
一、问题设计应能提高学学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每节课的导入时,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或者实验,如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让学生从桌面的物品中找到二氧化碳,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在化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化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激发学生化学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生找到二氧化碳后,让学生检验,设计实验,思考利用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自然使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的性质。
二、问题设计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问题的针对性是问题设计的前提。化学问题的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展开;任何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任何问题的设计必须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任何问题的设计必须针对学生的思维误区与认知缺陷,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概念、纠偏扶正、消除疑惑,进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学习的高效。
三、问题设计应具有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能直接把知识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中,而是通过经验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的,这种相互作用是需要介质才能传递的,这种介质就是情境。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所以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力求创设“新、惊、齐、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激发思维,拉近知识与问题的距离。
四、问题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其实,学生也是如此。所以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不同学生理解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处理有一定思维含量、一定认知难度的教学内容时,可以把教学内容有意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基础、铺垫,后一个问题作为前一个问题的延续、拓展,前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层次性、延续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的思维顺着问题设计构建的思维台阶逐步攀升,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设计问题的逐个解决中层层推进,逐个解决。
五、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问题的开放性是一些不能那么轻易地只用一个简单的“是”、“不是”或者其他一个简单的词或数字来回答的问题。其问题具有题目条件不确定、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形式多样化的特征,主要以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结论开放等形式呈现。这样一种形式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弥补了封闭式问题的种种弊端,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赫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由此可见,教师要大胆开放课堂,设计恰当的开放性问题,放手让学生多维度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
六、问题设计应具有挑战性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的设计缺乏一定的思维力度,过于简单,往往会使学生失去探索兴趣。因此,问题的设计需要学生作出一定的努力,通过思维加工、实践活动等过程才能够解决,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才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实践证明:挑战性问题还能激发学生展示自我的本能,获得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七、问题设计应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教学特征范文5
一、导入技能的作用
导入类型是在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分析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确定的,因此每种导入都应从教学目标出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集中注意。导入的首要任务是使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进入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去。
2.引起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情感的体现,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部分。导入的目的是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明确目的。导入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对学习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进入课题。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使导入的内容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自然地进入特定的学习情景。
二、初中生物课堂引入的基本要求
1.符合教学目标。引入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引入一定是教学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组成部分。
2.符合学生实际。引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等特点。要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易于学生理解的内容来引入。
3.符合课型的需要。引入要根据课型的需要来设计,生物课的课型有新授课、探究课、复习课等。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架桥铺路,探究课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三、导入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教材的结构是根据知识内在联系设计的。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前后衔接,还要注意知识结构内部的横向联系,所以导入一定要强调知识模式的内化,灵活运用导入技能,通过知识模式的建立形成教师、学生和知识三者之间的整体系统。
2.启发性原则。我们设计导入时要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活跃他们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进取。
3.趣味性原则。新课导入一定要讲究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状态,结合所学内容,利用生物学史、名人轶事、问题悬念、高科技新成果等作为沟通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媒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语言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四、初中生物课引入的基本方法
1.以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学生非常喜欢做实验,演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把新课推向。
2.以游戏导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角色。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把游戏恰当地运用到生物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角色。
3.以当前的社会热点导入,贴进学生生活。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医都离不开生物学,当今世界的很多热点问题也与生物有关。
4.以谜语、故事导入,增加趣味性。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风趣生动的谜语故事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以学生的汇报、表演引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表现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是人对自我抱有期望与信心的显示,特别是中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体现自身价值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当学生的这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6.新旧知识联系法。“温故而知新”。任何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其他知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在导入新课时,要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7.采取多媒体导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或影片或者听一段音乐,等等,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协调、愉悦的气氛中转入正题。
五、初中生物澡堂引入应该注意的问题
1.引入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在生物课堂引入时,不要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吸引眼球,而忽略了科学性。注意有争议的内容不要;与教学内容牵强附会的不要;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的不要。
2.引入内容的时间不要太长。引入的内容要短小精悍,一般3~5分钟,应在“精”字上下工夫,做到适时适度,简明扼要,恰如其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时间过长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效率。当然有的引入(如实验),如果实验的内容本身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就不必拘泥于形式了。
3.引入一定要精心准备,避免演示失误。特别是游戏或实验等引入,一定要精心准备,避免在课堂上造成演示失败,达到相反的效果。这样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影响新课的学习。
4.启发性。启发性是课堂导入必须具备的条件。具有启发性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发学生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以此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导入的启发性要与教师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方式有机结合。
启发性教学特征范文6
一、教学设计技能
1.了解学生
对学生的学情了解是设计一堂课的难易程度以及方法的前提。
2.撰写教案的技能
掌握撰写教案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重点、难点;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 会编制电子教案,在课上演示和供学生在校园网上学习。
3.使用教学媒体的技能
掌握常规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征; 掌握现代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征; 掌握教学软件、课件的编制及其使用方法。
4.制订课程授课计划的技能
对自己所授课程在学校总体的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有正确认识;能够根据教学计划制订详细的课程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计划。
5.领悟教学大纲的能力
大纲是教师教学的指针和航标,能准确领悟大纲精神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课堂教学技能
1.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技能
建立和维持正常课堂教学秩序; 明确意图,集中注意,创造师生交流环境; 掌握导入的类型,选择适当的导入方式; 合理控制导入时间。
2.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
语言生动、形象、优美,通俗易懂;简练,逻辑性强;口头表述与体态语言相结合。
3.设疑和提问技能
设问要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善于引导、总结。
4.板书技能
板书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板书设计层次分明、简练、逻辑性强; 板书布局合理,字迹大小适宜,疏密得当; 板书文字书写规范,并保持适宜的书写速度;
5.讲授的技能
讲授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和艺术性; 掌握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应用等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方法; 善于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发展思维能力。
6.总结结束课程的技能
归纳总结要简练、概括、突出重点; 总结要使教学内容前后呼应,形成系统; 总结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拓展、延伸和自学
三、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技能
1.布置作业的技能
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选择作业形式,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能够合理控制作业的数量和难易程度,作业要求明确,并规定具体完成时间;在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及时予以指导。
2.批改作业的技能
选择合理的作业批改方式; 能够正确总结出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批与改、批与评相结合。
3.课后辅导的技能
能够及时回答解决学生提出的质疑; 既进行课程内容的辅导,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评价技能
1.命题技能
能够准确分析、确定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 能够根据考试目的和内容确定题目的难度和题型; 掌握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
2.评卷及分析试卷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