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资案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直接投资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直接投资案例分析范文1

>> 韩国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分析 中国企业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对策 中国企业对俄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风险分析 中国企业对避税港的直接投资动因分析 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的法律壁垒问题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分析及对策 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机遇中的风险 中国企业对加拿大直接投资分析 CAFTA背景下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条件与策略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动因研究 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实证研究 基于知识探索视角的中国企业逆向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实证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综述与案例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REUTERS .分析:给投资者――朝鲜的政治风险.2009-10-28.

.

[11]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2-2013.2012: 220-221.

[12]【韩】 Kim Hwa seop.外资对韩国投资环境分析.KIEP产业经济[J],2004(67):30.

[13]【韩】 Jung Hwanu.中国企业对韩投资减少原因与启发点[M].首尔:韩国贸易协会.2007.5.

直接投资案例分析范文2

论文关键词:产业;国际贸易;中国贸易政策

一、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环境分析

(一)国内环境分析

1.中国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国际竞争力弱。

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来看,我国工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产业国际竞争力弱。我国主要行业的平均集中率水平也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水平。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国内企业仅万分之三有核心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产业发展受制于人,产业国际竞争力弱。

2.跨国公司利用其地理优势地位,控制市场、克制竞争的倾向初现出来。

在国内包装企业诉利乐案中,利乐倚赖其在无菌包装机方面的垄断地位。在包装耗材上实行了不正当的限制性商业策略,控制了绝大部分包装市场,并且使利乐纸的平均价格在2003到2005年的两年时间内上涨了大约2倍。

3.国内行政性垄断问题严重,行政性垄断产业的改革任重道远。

我国的行政性垄断产业主要包括铁路、港口、民航、电力、电信、城市公用事业、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特殊行业、邮政、城市公交、烟草食盐粮食药品等重要商品以及流通、军工、铸币、银行保险等金融业,产业部门涉及面广。行政性垄断造成了双重恶果:

一方面,垄断地位使得这些产业内的企业一方面攫取了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利润,排斥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和发展动力的缺乏,长期以来.使这些产业成本居高不下,产业经营绩效低下。行业的特殊性加上国有企业的身份,使得这些产业的改革举步维艰。

(二)国际环境分析

1.跨国兼并成为主体。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第五次企业兼并浪潮,这次兼并浪潮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兼并数量急剧增多。二是单项兼并交易金额世界记录屡创新高,兼并规模日趋扩大。三是跨国并购发展迅猛。四是兼并范围广。第五次兼并浪潮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加剧的结果,为了生存和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以取得竞争优势,同行业的领头企业纷纷走向联合。同时,第五次兼并浪潮的出现并没有缓和竞争。它使得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更趋激烈,通过此次兼并,在某些产业,只剩下实力超群、为数不多的几家巨型企业,为了争夺世界市场,这些企业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竞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波音和空客的竞争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2.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调整竞争政策,放松规制和提升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国际潮流。

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兴起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改变了传统自然垄断产业的性质。竞争政策调整的另一个动向是从对反垄断的强调转向扶助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当前,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政策对垄断的认定已从结构标准转向行为标准。并且还要考察垄断行为的市场绩效,“一事一议”已经成为通行的原则,对横向兼并等过去严格限制的行为已基本放任自流。

3.网络经济的兴起,对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经济是以计算机网络业为中心以及由这个产业派生出的若干相关产业。网络产品固有的规模经济性、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效应)、技术的市场不相容性和网络产品技术标准造成了网络产品的锁定效应和先行者优势。从而使得垄断成为网络产品市场上的一种必然而普遍的现象。在结构和行为上显然构成垄断的厂商,在绩效上却无可指责,结构、行为和绩效的脱节将政府的反垄断政策推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反垄断,意味着绩效损失;不反垄断,从道义上又说不过去。网络经济领域的垄断问题对各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提出严峻的挑战。从1997年开始的微软垄断案,2002年最终以和解的方式解决,和解协议中,微软并没有做出多少让步。

二、我国调节外汇储备对中国产业调整的举动

2008年12月以来,计有美国、欧盟、加拿大、印度、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超过10起贸易救济措施或者法案,而以其他方式抵制中国出口的政策也屡屡出台。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出口保持增长的前景更加难测。印度提高了部分钢铁产品的关税;南共市成员试图将外部共同关税提高5%,但未获其首脑会议通过。

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5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900亿美元,吸引国外投资900亿美元。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95万亿美元。我国已连续15年对外贸易保持顺差,国外直接投资始终处于净流人,目前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因此这两方面的净流入使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数量剧增。其规模已远远超出理论界提出的外汇储备应维持在其外债总额的40%左右的水平上。摆脱“金融恐怖平衡”的枷锁,是我国政府和学术界急需破解的难题。

(一)扩大内需。加快产业调整步伐。降低对外依存度

以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降低以净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的依赖,这是减少巨额的外汇储备的根本方法。中国储蓄率高,除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外,很大的缘由是居民有许多后顾之忧而不敢消费和没有能力消费。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政府应加大在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环保等方面的投入。使国内居民的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以内需为主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减少对出口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尤其是限制初级原料加工出口的企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及资源性原料进口,从而减少国际贸易顺差,降低巨额的外汇储备。

(二)谨慎地购买美元资产,逐步加大黄金购买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购买美元资产是拥有外汇储备国家不得不的选择。美国国债因其良好的信用、稳定的收益及流动性,是各国政府首选的投资对象。但近几年美元贬值的狂潮也令各国忧心匆匆,外汇储备多样化可以在一定程度的化解风险。同时。除了购买美国国债,还可以考虑购买美国通货膨胀保值债券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发行的债券等。

截止到2009年4月,中国已拥有黄金储备1054吨,在世界各国排名第五。2000年以来,中国调整过两次黄金储备,即2001年和2003年,分别从394吨调整到500吨和600吨。但目前中国的黄金储备价值约占全部外汇储备资产的1.6%,该比例远低于超过10%的全球平均水平。黄金在中国总储备的比重实际上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下降。中国黄金储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至少应达到10%左右的国际水平。

但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漫漫,2000年5月亚洲国家签署了《清迈协议》,开辟区域货币合作新篇章。2009年3月中国已经与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达6000亿人民币,与此同时,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也在香港和内地沿海城市开展,这种“贸易结算+货币互换”的模式,是两国规避美元汇率风险,扩大双边贸易的新探索,它对中国政府加快人民币区域自由化进程,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提供帮助,为中国外汇储备摆脱美元体系的束缚提供了新途径。

三、案例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产业的影响

(一)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历来是国家重点的关注行业。根据商务部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高新技术出口商品共分为十类。在这十类中,出口的主要是计算机类、通讯技术类和电子技术类相关产品,而生物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产品的出口相对薄弱。在进口方面,也主要集中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类。可见,信息技术类商品在高新技术贸易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率看,2001年至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增长率均超过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但从近期看,无论是外贸总额的增长还是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增长,其增幅均有所放缓,特别是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首次出现低于总体贸易额增长的情况。这也与总体的外贸环境不容乐观有一定的关联。即使外贸环境发生如何的变化,国家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态度始终不变。国家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大部分都维持在17%的最高退税率。国家多次调低出口退税率。虽然使得一些生产效率低的中小企业从市场中淘汰,低端产品规模逐步减少.产业结构有所优化。国家又不得不提高其出口退税率,以缓解南于产业结构升级所导致的剩余劳动力释放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直接投资案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绿地投资;跨国并购;SWOT

一、背景及现状介绍

20 世纪90 年代初,中国利用外资已由借用外国贷款为主转为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为主。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有两种方式:一是 “绿地投资”,即外商在东道国,按照东道国的法律,建立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二是跨国并购,即跨国公司通过收购目标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份,取得对其控制权行为。相比之下,跨国并购主要在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在发展中国家逐渐活跃。而对于绿地投资,跨国并购会带来裁员、技术和资产流失等风险。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更关心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对跨国并购持怀疑谨慎态度。对于中国,跨国并购的案例越来越多,诸如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吉利收购沃尔沃、TCL绕过欧洲的贸易壁垒收购了德国的施耐德。

二、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的比较

(一)绿地投资的优缺点分析

1.绿地投资的优点

第一,拥有较强的自主性。利用绿地投资方式创建新企业时,跨国企业有更多的自,能够独立地进行项目的筹划,选择适合本企业全球发展战略的厂址,并实施经营管理,能在较大程度上掌握各个项目策划各方面的主动性。

第二,较少受到东道国产业保护政策的限制。如果跨国公司通过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管理、销售渠道参与东道国企业股权无关的的经营活动,因而不会激起东道国名族主义的排外情绪,从而减少政治风险。

第三,企业能更大程度维持公司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垄断优势从而击败东道国市场中的竞争者。

2.绿地投资的缺点

第一,绿地投资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因而建设周期长,速度慢,缺乏灵活性。对跨国公司的实力要求较高。

第二,在企业的创建过程中,跨国公司完全承担其风险,不确定性较大。

第三,跨国公司要在东道与东道国的管理方式以及东道国管理不适应,而在东道国符合其管理、生产要求的技术人员相对缺乏。从而导致竞争相对激烈,比较难以进入东道国市场。

(二)跨国并购分析

1.跨国并购的优点

第一,市场进入方便灵活,可以利用已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竞争。并购方式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建设和投资周期。从供求角度分析,不会增加东道国原有的市场供给,从而降低了竞争的激烈度。

第二,容易获得现有的经营资源,扩大产品种类获得范围经济。跨国并购能获得现成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生产设备。如果收购目标与本企业的相关产品差异较大,收购方必然可以迅速增加企业的产品种类。于是在获得规模经济的同时得到范围经济。

第三,企业融资更为便捷。跨国并购之后,原来对目标企业的提供的信贷的金融机构可能继续维持与该企业的借贷关系,为企业的融资提供的更大的方便。

2.跨国并购的缺点

第一,国际会计标准差异、信息不对称导致无形资产评估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评估企业价值难度大,造成跨国公司决策困难。

第二,东道国的政策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抵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东道国政府和公民有时会某些特殊行业的并购进行限制。

第三,容易受到企业规模、选址上的约束。由于被收购的企业规模、行业和地点都是固定的,所以跨国公司很难找到一个符合自己全球战略所要求的地点进行跨国并购。

(三)绿地投资于跨国并购的直观比较

下面基于上述分析以及罗列其他可能存在差异的项目进行比较直观的短期比较分析(见表1-1)

表1-1 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比较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 我国企业具有大中小并存的特点。

一方面,我国已经拥有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资本雄厚,信用等级高,技术较为先进,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另一方面,我国中小型企业具有规模小、灵活性强的优势,更适应于发达国家的投资需求。

2. 一些行业具有比较优势。

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

3. 低廉产品的成本优势。

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便宜的零部件和机械设备等。能以较低的价格占领东道国市场。

(二)劣势分析

1. 我国对外投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开发国外市场的能力不强。

由于企业规模较小,而对外投资风险较大,无力应对国际市场上日益激烈的竞争。

2. 我国企业开展国际经营的历史不长,缺少经验。

我国的企业从总体上来看,技术水平偏低,缺乏技术优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中,自主的核心技术少,技术劣势比较明显。

3. 缺乏高级涉外经营人才。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缺乏跨国经营应有的素质,制约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规模以及水平的提升。

(三)机会分析

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产业转移有利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其次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高,国家为对外直接投资制定了宽松和鼓励的政策。另外遍及世界的华人网、唐人街将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难得的机会。

四.中国企业对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

跨国并购方式的缺陷往往是绿地投资的优点,而绿地投资方式的不足又是跨国并购的优势所在。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对照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这两种方式的优缺点,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一)绿地投资的选择

第一,拥有先进技术的垄断力,和其他资源的垄断。采取绿地投资的企业应当有较强的垄断力,从而充分占领目标国市场。

第二,东道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绿地投资可以增加东道国的就业人员,并提高其生产力的发展。而并购仅仅是股权的转移,不增加东道国的资产总量。

第三,在本国与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品牌名誉。

(二)跨国并购的选择及案例分析

第一,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由于现有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水平较高,符合跨国公司的发展要求。从而降低整合成本,能够迅速进入正常生产销售轨道,占有市场份额。

第二,跨国公司能够较好地实现产品多元化,可以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这样可以弥补我国企业对新行业生产和经营经验不足的缺点,采取收购方式可以迅速融入市场以取得战略平衡。

第三,选择华人网较为庞大的地区,形成华人商业网络,在这些地区投资容易获得相关信息和迅速进入当地市场。一方面,国外华人是我国境外企业的一个很大的目标消费群。另一方面,由华人网带动东道国本土居民进行产品的拓展。

参考文献:

[1] 田立新,尹坚.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与绿地投资的比较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2006,8(4):87-90.

[2] 关文丽,饶丽艳. 绿地投资与海外并购的比较分析[J].时代经贸,2006,8(4):29-30.

[3] 王林佳. 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的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中旬刊):184-185.

[4] 周宏芸. 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的选择[J].特区经济,2006:325-327.

[5] 许成生.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下旬刊):18-19.

直接投资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技术溢出;外商直接投资;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003-04

1文献综述

已有的文献针对垂直联系、FDI和产业发展主要提供了两种分析。一方面,Markusen和Venables(1999)、Rodriguez-Clare(1995)以及Saggi(2002)等的模型通过垂直联系密度来分析FDI与产业进步的关系,即认为前向和后向的联系是产业动态发展的引擎。发展中国家当地企业具有很大的动力向外资企业提供中间产品,因为它们具有较低的破产概率和更好的支付信誉,而且外资企业为了保证中间产品的质量愿意而且能够向当地供应商转移技术和诀窍,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生产力和获得市场机会。

另一方面,Pack等(2001)和Matouschek(2000)的模型更清晰地分析了垂直技术转移。它们认为外资企业为了保证中间产品的质量愿意向当地供应商转移技术和诀窍。案例分析和对当地供应商的访问表明,外资企业对产品设计和质量以及及时的送货有很高的要求,他们经常制定质量控制并通过培训和人员交流、技术人员参观供应企业、提品的技术蓝图和信息来帮助供应商更新生产流程。外资进入同时存在均衡的前向联系,即外资企业能够提供更好的中间投入并使产品的使用者提高生产力。Markusen和Venables对此建立的分析假说,然而他们也指出,外资生产的中间产品价格可能更高,也可能与当地企业使用习惯不符,因此它们可能主要供应下游部门的外资企业,这时前向联系可能不会明显甚至是负的效应。有关的案例分析发现了正向垂直溢出,如Kenney(1993)、Macduffie(1997)等发现美国的供应商获得了日本汽车生产商大量的技术转移;Lall(1980)发现印度的卡车行业获得了后向外资技术转移。

Blalock(2001)研究得到计算前后向联系的方法,他发现印尼具有正向的垂直溢出;Smarzynska(2002)发现立陶宛正向的垂直溢出;SchoorsandTool(2001)发现匈牙利正向的垂直溢出;Blalock和Gertler(2003)对印尼也发现外资对当地供应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Kugler(2000)发现哥伦比亚FDI在行业间的溢出,但是他没有区分前向与后向联系效应。SmarzynskaandSpatareanu(2002)发现各转轨国家存在产业间的FDI技术溢出。Konnings(2002)采用differenceGMM方法分析了保加利亚、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企业层数据;BlundellandBond(1998,1999)则采用了更高效的系统GMM方法,Smarzynska(2001),Konings(2002)人之外,其他研究都没有考虑到内生性问题。总之,上述相对来说数量不多的文献表明了垂直联系比水平联系更加能提供技术溢出的渠道,是FDI技术溢出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领域。另外,大量经验研究将外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技术差距以及当地企业的吸收能力纳入影响溢出的因素分析,即技术溢出需要足够的社会和企业技术吸收力(Damijan等,2003;包群等,2003,2004)。企业的吸收能力纳入影响溢出的因素分析,即技术溢出需要足够的社会和企业技术吸收力。

2模型、数据与计量方法

2.1模型的设定:

现有的一般测度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间溢出的模型有:

研究的是外资产业间垂直技术溢出,将外资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纳入到生产函数中去,所以须向以上改进的模型中引入表示外资的变量,因此将Ki分解为CKi(表示内资部分)和FKi(表示外资部分)。

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与开发活动也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增强了技术外溢效应。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可以从总公司及相关分支机构处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技能,故其研究与开发的效率要大大高于东道国的当地企业。这样随着这样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越多,越可能导致向本土关联产业的技术外溢效应的产生。本文考虑到研发投入对产出影响的重要性,参考资本内涵型技术溢出模型,再向多部门产业间技术溢出模型引入技术研发投入项RKi(表示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并添加中间投入研发项。添加中间科技研发投入项的原因在于要考虑各工业部门作为研发活动贡献者对其他各部门溢出效应的衡量,以便对各工业部门进行研发活动产生的总的溢出效应有所衡量,即其贡献者效应或流出效应(sendingeffect)。而且中间投入Zji项分解为分别代表中间资本投入与中间科技研发投入的Cji和Rji两项也是合理的。Cji等于产业部门j对产业部门i的直接消耗系数乘以产业部门j的部门资本投入量,Rji等于产业部门j对产业部门i的直接消耗系数乘以产业部门j的部门研发投入

外资产业间溢出是通过跨国公司子公司和东道国当地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的联系作用来实现的。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其上游供应商间的联系就是后向联系,包括跨国公司向当地供应商的直接技术转移,如,向当地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以提高产品质量或促进革新;跨国公司对产品质量及配送体系的更高要求,对国内供应商升级其生产管理和技术提供动力;由于跨国公司进入而导致对中间产品的更大需求,从而允许当地供应商享有规模收益:由于跨国公司进入打破原有的供应商与顾客的关系,增强中间产品市场的竞争。跨国公司与其下游客户的联系为前向联系,前向联系是指由东道国当地厂商为跨国公司提供的成品市场营销服务,半成品、零部件或原材料的再加工和各种服务口前向关联有助于尽快形成当地的生产体系,开发其制成品市场,促进当地研究与开发的发展。

(6)Lit:产业i的从业人数。本文用各产业部门的从业人员数的数值来代表从业人数。

(7)BAKit:会对产业产生后向关联效应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外商资本加权值,本文用各产业部门的下游产业的外商资本(股本)乘以本产业部门对该下游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的积的值表示,即对本产业具有后向关联影响的间接资本投入中外商直接投资所提供的部分。

(8)BARit:会对产业产生后向关联效应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外商提供研发投入加权值,本文用各产业部门的下游产业的外商资本比例乘以其产业的研发投入和本产业部门对该下游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的积的值表示,即对本产业具有后向关联影响的间接研发投入中外商直接投资所提供的部分,用来衡量R&D投入状况。

(9)FRKit:会对产业产生前向关联效应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外商资本(股本)加权值,本文用各产业部门的上游产业的外商资本(股本)乘以该上游产业对本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的积的值表示,即对本产业具有前向关联影响的间接资本投入中外商直接投资所提供的部分。

(10)FRRit:会对产业产生前向关联效应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外商提供研发投入加权值,本文用各产业部门的上游产业的外商资本(股本)除以实收资本(股本)所得比例乘以其产业的研发投入和该上游产业对本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的积的值表示,即对本产业具有前向关联影响的间接研发投入中外商直接投资所提供的部分,用来衡量R&D投入状况。

(11)λi,ηt:计量经济模型使用面板数据产生的不可观测的行业效应项和时间效应项。

(12)μit:计量经济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2.3数据的选取:

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实证分析使用的数据是所选定的上海工业十五大产业部门1999-2006年连续几年的有关数据。这些选定的工业部门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机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另外,在02年的产业分类标准划分稍有变化,对选定的产业部门暨实证对象有影响体现在: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变为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变为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变为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变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对这些变动的行业分类情况,在做数据采集和实证时都有所注意,通过剔除、添加和等价转换的方法并进行了良好的衔接。

所有数据均由历年《上海统计年鉴》。其中产业实收资本(股本)和外商资本(股本)分地区分行业数据则取自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9、2000年的直接消耗系数由《2003年上海统计年鉴》中的2000基本流量表计算得出,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年的直接消耗系数由《2004年上海统计年鉴》中的2002基本流量表计算得出。要说明的是在基本流量表当中用通用、专用设备工业替代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处理计算中间投入,用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替代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处理计算中间投入,用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代替造纸及纸制品业处理计算中间投入,用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代替化学纤维制造业处理计算中间投入,用化学工业代替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处理计算中间投入。利用数据集按纵列数据(PanelData)集的数据结构建立。

2.4计量方法的选择:

所选用的计量方法为系统GMM(systemGMM)估计,即将包含变量水平值的原估计方程与进行了一阶差分后的方程纳入一个系统的方法。在系统GMM估计中,解释变量的滞后值将作为一阶差分方程工具变量,而解释变量一阶差分的滞后值则作为水平变量估计方程工具变

该方法纳入了所有的矩条件,因此系统GMM估计的结果将在统计上更加有效,也更适用于动态面板数据的估计。BlundellandBond(1998)通过MonteCarlo试验发现,当原始数据的持续性较高(highlypersistent)且时间序列较短时,系统GMM估计的效果要远远高于普通GMM的估计结果,因此在对面板数据进行经验分析时,已被广泛用来处理方程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GMM估计的一致性取决于误差项没有自相关之假设的有效性和工具变量的可靠性。对此,我们采用Arellano和Bond(1991)、Arellano和Bover(1995)以及Blun2dell和Bond(1998)建议的两项检验:第一项为检验过度识别限制的Sargan检验,通过对估计过程中使用的矩条件相似样本的分析来检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第二项检验误差项εit不是序列相关的假设有效性,我们将检验差分误差项是否二阶序列相关。如果对这两个检验的零假设都没有拒绝,则模型得到支持。

3实证结果与所得结论

运用eviews5.0软件采用逐次添加变量法对不同技术溢出情况进行实证:首先所有表示资本的变量,如lnCK、lnFK、lnRK、lnBAK、lnFRK均采用原值进行回归,表示研发投入相关的变量,如lnRK、lnBAR、lnFRR也全部选取原值进行回归。而工具变量选取的原则为:所有表示资本的变量,如lnCK、lnFK、lnRK、lnBAK、lnFRK均采用原值以及滞后一期值为工具变量,而表示研发投入相关的变量,如lnRK、lnBAR、lnFRR也全部选取原值作为工具变量,所以有以下几种回归方程形式:

在仅考察后向联系的溢出效应的方程II里,lnFK项系数即水平外资产出弹性为0.444265,t值为3.382954;lnBAK项系数即后向外资产出弹性为0.134984,t值为1.057262;Sargan值为0.999999,说明通过模型不存在过度识别的假设;D-W值为2.191093,说明残差不存在二阶自相关,通过Arellano-Bond检验;AR2值为0.980808,说明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可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水平技术溢出显著为正,后向溢出很不显著。

在全面考察前向和后向联系的溢出效应的方程III里,lnFK项系数为0.367811,t值为3.462006;即水平技术溢出的外资产出弹性为0.367811;lnFRK项系数为0.503533,t值为1.900824,即前向技术溢出的外资产出弹性为0.503533;lnBAK项系数为-0.237695,t值为0.555360,即后向技术溢出的外资产出弹性为-0.237695;Sargan值为0.999999,说明通过模型不存在过度识别的假设;D-W值为2.024526,说明残差不存在二阶自相关;AR2值为0.972267,说明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水平技术溢出显著为正,前向溢出显著为正,后向溢出则不显著。这与大多研究外资技术溢出的国内现有文献结论基本一致。目前也只有少数国外文献得出了后向溢出显著为负的结论,对此还没有严谨的科学解释。

从资本内涵型技术溢出这个新角度分析计量结果,重点考虑研发投入等因素来研究技术溢出效应,这就要观察FRRit、BARit各项系数的正负及t值以判断其是否显著。

在仅考察前向联系的溢出效应的方程I里,lnFRR项系数为-0.093259,t值为-0.843912。在5%的显著性水平(t绝对值大于1.645)上,前向技术溢出不显著。在仅考察后向联系的溢出效应的方程II里,lnBAR项系数为0.086308,t值为0.706796。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后向技术溢出也不显著;在全面考察前向和后向联系的溢出效应的方程III里,lnFRR项系数为-0.399720,t值为-1.935506,即前向技术溢出外资研发投入产出弹性为-0.399720;lnBAR项系数为0.470563,t值为2.016112,即后向技术溢出外资研发投入产出弹性为0.470563。5%的显著性水平上,前向技术溢出变得显著为负和后向技术溢出变得显著为正。

4政策建议

从传统的外资技术溢出的分析来看,FDI产生了显著的行业内技术溢出和前向联系技术溢出,但后向联系技术溢出并不显著。这说明上游的企业并没有从外资进入所导致的需求扩大中获取预期收益,原因可能是上游本土企业提供的中间投入品还达不到外资企业的要求,故而后者只有从海外供应商进口,形成“孤岛效应”。所以政府应该有步骤地鼓励更多的外资企业加入到本土企业产品的采购链中来,并且支持本土企业利用本身的比较优势融入到全球产业链当中,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和结点。当然本土产业在对外商投资的企业进行产业配套时,一定要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本土产业的科技竞争力水平,在全球产业链上占据更高端的位置。另外需要地方政府为本土企业能够成为支柱企业的配套行业、为鼓励本土企业吸收外资企业的产业间技术溢出提供政策环境,尤其是为本土产业的科技研发进行投入进行补贴以加强自主创新的政策。这在国内税收优惠政策在内外资企业差别对待情况下,政府部门政策作用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Pack,Howard,KamalaSaggi1VerticalTechnologyTransferviaInternationalOutsourcing[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1,l65(1):110-112.

[2]郑秀君.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9):18-19.

[3]潘文卿.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3,(6):26-28.

[4]陈羽.中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机制的重新检验[J].世界经济文摘,2006,(3):25-29.

[5]Blomstrem,M.andPersson,H.ForeignInvestmentandSpilloverEfficiencyinanUnderdevelopedEconomy:EvidencefromtheMexicanManufacturingIndustry[J].WorldDevelopment,1983,116(1):493-501.

[6]姜瑾,朱桂龙.外商直接投资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1,33(1):19-22.

[7]Damjan,P.J,Knell,M.,Majcen,B.,Rojec,M.TheRoleofFDI,R&DAccumulationandTradeinTransferringTechnologytoTransitionCountries:EvidencefromFirmPanelDataforEightTransitionCountries[J].IERWorkingpaper,2001,10(1):159-161.

直接投资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国际市场;出口;战略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根据联合国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分析显示:九十年代初期全球共有3.7万家跨国公司,约掌握全球1/3以上的生产活动。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一体化带给我们的变化更加明显。

一、进入国际市场的基础――在调研与细分的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

1、目标市场调研是目标市场选择的关键。目标市场调研主要有案头调研和实地调研两种,案头调研是为了获取第二手资料,它一方面可以经济地获取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为国外实地调研打下基础。实地调研是为了获取案头调研所无法取得的第一手资料,通常在某一种商品需改变设计、包装、价格、促销手段时予以应用。

2、要通过宏、微观两方面进行目标市场细分。宏观细分是要决定在世界市场上应选择哪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拟进入的市场。这就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整个世界市场划分为若干子市场,每一个子市场具有基本相同的贸易环境,企业可以选择某一组或某几个国家作为目标市场。

微观细分类似于国内市场细分,即当企业决定进入某一海外市场后,它会发现当地市场顾客需求仍有差异,需进一步细分成若干市场,以期选择其中之一或几个子市场为目标市场。

二、企业决定开展国际业务时应当选择正确的国际市场进入策略

当目标市场确定后,选择何种方式进入市场也是一个涉及广泛的决策,需对各方面有关因素做综合分析、全面评估后,才能决定正确的进入战略。企业决定展开国际业务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进入战略。

1、出口。出口是指将在目标市场的国家之外制造的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运往目标国家,进入目标国家市场销售。长期以来,出口一直被作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

出口分为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两种形式。间接出口是指企业将其产品卖给国内的中间商,由其负责出口。直接出口是指企业把产品直接卖给国外的中间商或最终用户。选择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可以使企业摆脱中间商渠道与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对拟进入的海外市场进行选择;企业可以获得较快的市场信息反馈;企业拥有较大的海外控制权,可以建立自己的渠道网络;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水平。当然,这种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如成本比间接出口要高,需要大量的最初投资与持续的间接费用;需要增加专门人才;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2、合同安排。合同安排是指与国外企业长期的、非权益的联系。通常合同安排包括设计技术、生产流程、商标、技能的转让。合同安排包括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管理合同等。

3、采取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拥有实际的管理、控制权的投资方式,其投资收益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浮动性强。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首先,控制程度高。对外投资是向目标市场转移整个完整的企业,相对前两种方式其的控制程度较高,能在目标市场发挥自身优势。其次,降低生产成本。对外直接投资是在东道国生产,缩短了生产销售的距离,节省了关税,如果当地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低则更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三,市场信息反馈快。由于是企业直接参与,所以获得信息也较快。

三、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要遵循适当的原则和方法

1、赫奇法。赫奇法体现的是成本最小化原则,认为企业应该选择经营成本最小的方式作为企业最恰当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利润=销售收入-基本生产成本-特别生产成本

基本生产成本包括:本国的基本生产成本(C)和东道国的基本生产成本(C*)

特别生产成本包括:出口销售成本(M*)、进口销售成本(M)、国际经营成本(A*)、采用合同安排方式转让技术后的技术优势损失成本(D*)

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时涉及三种成本的组合:出口成本C+M*,对外直接投资成本C*+A*和合同安排成本C*+D*。我们根据组合成本的大小就可以做出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表1)

2、净现值法。净现值法(NPV法)的特点是考虑到国际市场进入方式选择中的动态因素,按照货币的时间价值,将各种进入方式预期的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差额贴现为某个时间点的净现值,从而选择净现值最大的方式。

3、案例分析:选择最佳进入国际市场战略是保证经营成功的关键。美国干酪产量是世界上最高的,然而出口很少。由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生产成本比美国低很多,两国在世界干酪市场上占据了支配地位。但是,美国一家叫作伊诺的食品公司竟成功地打进了欧洲干酪市场,成为向欧洲出口干酪的第一家美国公司。

(1)伊诺公司进入欧洲市场的战略及选择

战略目标:打入欧洲市场,短期争取一定市场占有率,长期争取较大利润。

产品策略:①产品:出售特制干酪。因为公司规模较小,只生产3个品种。②种类: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食品很难适应另一国家消费者的口味。但试销已经证实,欧洲人喜欢伊诺产品,并且3个品种中,法国味洋葱干酪是本企业的独特产品。③商标名称:商标名称采用法语,欧洲人会认为是很好的食品。

进入市场方式选择:①销售经营:由于公司距欧洲距离太远,必须在欧洲设立负责管理欧洲销售的经营公司。②中间商:伊诺是在一个新的环境里销售产品,对当地情况不熟悉,需要寻求当地中间商的帮助。③选择超级市场。

(2)结论。①企业无论大小都能取得国际市场经营的成功。②一个好的市场经理和好的市场战略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③进入国际市场采用的方式多种结合,不能一成不变而应适时调整。

四、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期到来之际,企业的发展生存环境必将进入到国际商务活动中。选择最佳国际市场进入战略,是企业立足国际商务活动,不断发展的关键。

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必须切实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经济学原理和实际情况及经营管理经验来选择最佳进入方式,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

只要善于搜集信息、分析利弊、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知识和自己的优势、适时调整,企业必定能制定出适合自身的战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达到最终盈利的目标。

(作者单位:大连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大连海事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祥林.利用外资与海外投资.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

[2]历以宁.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

[3]王巨才.市场情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

[4]胡涵钧.新编国际贸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直接投资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 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 上海汽车 通用汽车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7―0066―08

一、问题提出

2009年12月4日,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海汽车与其合资伙伴通用汽车共同宣布:双方将以50:50的股比,合资成立通用上汽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并以通用上汽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为平台,合作到印度市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外企业在原有合资企业的基础上,合作到第三方国家开展直接投资,打破了一国企业单独到同外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模式。正如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资司司长孔令龙2010年3月2日在“2010年跨国公司中国论坛”所言:“中国政府鼓励企业与外资合作伙伴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同探讨到第三国投资,创新走出去新模式。上汽通用的这种合作,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将有利于将中国企业存海外的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汽与通用的合作第三同直接投资实践刚刚开始,合作投资的绩效有待时间检验。上海汽年和通用汽车合作到印度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过程和内在动因如何;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可以有哪些组组模式,这些模式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有多大;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合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具有普遍借鉴意义,中国企业能否通过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实现资源、能力与经验有效积累,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最大限度提升国际竞争力,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最终实现成功的国际化成长,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绩效与背景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与绩效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大力推动中国优秀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积极探索和实施国际化战略。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122个国家和地区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433亿美元(实际投资额945亿美元),同比增长6.5%,截至2009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中国企业海尔、华为、中兴、联想等一批优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跨国经营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内地企业34家进人世界500强。

中国是个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兼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投资动机多极化、优势差别多元化、发展空间多角化特征。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为中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跨国公司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FDI快速增长。市场寻求型、自然资源寻求型、技术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都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相对落后,中国FDI的区位分布过于集中于一些国家或地区,总体投资效率较低。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利用基于本土经营的竞争优势,缺乏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大部分中国企业缺乏管理、技术、品牌和渠道等竞争优势。技术优势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技术获取的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日益增多,对外直接投资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也显著存在,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但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不是通过促使增加研发投入,而是通过提高研发资源的产出效率来实现的,我国企业获取海外技术的总体成效并不如意。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学习型FDI和对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型FDI同时并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偏好对自然资源丰富、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目的地有较高的重合性,对外直接投资正逐渐从发展中国家、小国市场向发达国家、大国市场转移。

总体看,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质量管理、运营管理提高很大,具备了一定跨国经营布局能力和基础,但现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优势仍然是单项成本优势,缺乏技术、品牌、管理、营销、渠道、人才、信息等对外直接投资核心能力,无法根据东道国市场需求确定和选择产品与渠道,最大限度地扩大市场和利润空间(杜群阳,2004;Deng,2004;姜萌萌、庞宁,2006)。绝大多数企业仍处在对外直接投资初级阶段,中国缺少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跨国公司和全球企业。2008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平均不到2%,海外销售占销售总额比例平均不到21%,2006年,全球100强两个指标就早已达到40%和44%。中国内地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做大做强进入世界500强的并不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案例虽然时见报端,但是多数是雷声大雨点小,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并不理想。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减少或放弃对外直接投资、回归国内市场的趋势愈加明显。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

新时期,中国企业面临双重考验,对外直接投资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外直接投资任重而道远。世界经济要从金融危机中整体复苏还需时日,处于经济危机漩涡中心的发达国家非常需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和中国产品的物美廉价。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突出表现,提升了中国制造的无形品牌效应,让海外消费者、政府和公众更容易接受中国企业和中国商品。危机导致全球资产并购价格下降,但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身份,使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并购战略性资产时,经常得到东道国的特殊关照,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阻力和风险加大。政府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等一系列保增长政策,使中国企业在母国市场效益大幅增长,有助于提升其全球市场发展能力和基础,为其在海外市场发展提供有效缓冲和保护。伴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和中国发展方式转变,基于生产要素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由于国内成本上升和国外市场的萎缩而遭遇瓶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正处在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和模式都将发生重大改变。中国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国际化双重任务,企业需要转换国际化竞争思维模式,实现从低层次比较优势到全球竞争优势的转换。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不仅要重视自身能力体系的建设,更要将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力体系高质量地转移至海外分支机构,使其能迅速在东道国(特别是后发展中地区)环境中获取新的成长机会。从长 远看,中国应在适当加大对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型FDI的同时,加大对亚太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型FDI力度与水平,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和控制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一直努力追求与国际接轨、适应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结果是直到现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仍未得到发达国家的一致确认,欧美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诉讼和制裁此起彼伏,对外直接投资没有主动空间。通过有效路径,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寻求市场话语权和主动权,对希望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自我品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企业尤其重要。中国企业推动国际经贸规则的突破点不在成熟市场,而在新兴市场。发达国家市场相对成熟,渠道、品牌、网络、消费偏好基本固定,且成熟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认识障碍和误区。中国企业想直接占领发达国家高端市场,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市场趋向萎缩,进入或维持在发达国家市场的难度加大。虽然目前新兴市场的市场规模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新兴国家市场尤其是刚刚进人工业化建设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性非常好,要素资源禀赋较好,优惠扶持政策较多,市场扩张空间较大,而发展水平一般低于中国,市场规则相对不完善,中同企业进人这些市场难度相对较低,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

三、上汽与通用合作开展印度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

(一)上汽与通用合作到印度开展第三国直接投资的过程

1997年6月,上海通用汽车南通用汽车公司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各出资50%建立。2009年,上海汽车与通用中国分别获得272万辆与183万辆的业绩,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上本土与外资企业中最大的赢家,2010年3月上海通用汽车销量为86967辆,同比增长89%。上海通用汽车是唯一一家连续七年当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汽车企业。

2009年5月19日下午,上汽董事长胡茂元和总裁陈虹来到通用汽车底特律总部文艺复兴中心,与时任通用汽车董事长的韩德胜进行了深入谈判。当时,通用身背重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市场成为通用汽车全球市场唯一的亮点。2009年12月4日,上汽总裁陈虹和通用执行副总裁兼国际运营部总裁罗瑞立(Nick Reilly)在上海市威海路上汽大厦24楼签署了上汽与通用上海通用股权转让与合作开发亚太市场等一揽子合作方案。根据协议,通用以84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其在双方合资公司上海通用中1%的股权给上汽香港全资子公司投资有限公司,上海通用董事会增加一名董事,由上海汽车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委派,上汽和通用在上海通用董事会中席位由原来5:5变更为6:5,上汽以51%占股控股上海通用,但上海通用业务经营模式、投资各方在原有技术、品牌、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合作方式均保持不变。作为1%股权交换的条件之一,上汽同意通用增持上汽通用五菱10%股权。

同时,由上汽全资子公司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和通用全资子公司通用汽车(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股比结构50:50的合资企业――通用上海汽车香港投资公司。上汽和通用将以通用上海汽车香港投资公司为平台,合作到印度开展直接投资。首先,通用上海汽车香港投资公司将收购通用汽车印度公司100%股权,其中包括通用汽车在印度的现有资产,但通用仍然保持其在印度研发中心100%股权。收购完成后,通用印度公司将变成上汽和通用50:50的新合资企业,新合资公司除继续生产原有产品外,将组建一个主要生产小排量汽车发动机工厂和一个新雪佛兰品牌整车生产厂,在印度市场上生产和销售上汽通用五菱微型商用车和上海通用新赛欧等产品,满足印度当地市场对小型车的需求。双方希望利用通用汽车和上海汽车在华合资的成功管理经验,以及在中国本土化开发的、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将产能从目前的6万辆提高到2012年的25万辆,并以印度市场为起点,联手合力拓展亚洲新兴市场。

(二)通用与上汽股权交易和合作对印度直接投资的动因

源起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通用汽车遭遇困境。2009年6月,进入破产保护。为了尽快扭转局面。一年内通用两换CEO,以加快战略调整步伐,并先后关停、出售悍马、土星、萨博等多个品牌。经过破产保护的通用汽车,尽管业绩开始逐步好转,但资金短缺尤其是现金流紧张问题一直存在,通用已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拓展北美地区以外业务。在通用全球研发体系中,韩国大宇是通用汽车的重要研发基地,担负着小型车研发重任,上海通用的赛欧、凯越、景程,上汽通用五菱、通用印度的雪佛兰、Spark等,最早都是由大宇改造后移植到当地市场的。2008年,大宇金融衍生品生意不利亏损7.5亿美元,信贷资金基本耗尽。大宇主要依赖通用总部的出口订单,在韩国本土市场销量占总销量的比重不足10%,但是金融危机导致通用的出口订单急剧下降,大宇库存增加,部分工厂停工,面临破产边缘。由于被美国政府接管后,政府给予的救助资金不能用于海外市场投资,当海外子公司出现资金危机急需母公司扶持时,通用唯有通过其海外机构融资来进行援救,通用将上海通用1%股权以比股权价值多3倍的8450万美元高价转让给上海汽车,获得的现金收入对通用而言十分必要。

从2010年开始,中国上市公司将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未控股公司的业绩不能并入母公司财务报表。上海汽车在旗下两大主要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中的初始股份均为50%。但是,上海大众汽车销售由上汽控股的上汽大众销售公司负责,新会计准则实行后,其销售收入仍可计入上汽;而上海通用汽车销售责任由上海通用负责,上汽只持有50%股份并未实现控股,新准则实施后,上海通用的销售收入将不能计入上汽,这对上海汽车是一个很大的考验。2009年,上海汽车以2008年度合并报表248.8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在《财富》500强中排名359位,比2008年上升了14位。2008年上海通用营业收入占上海汽车营业收入的53.4%,2009年《财富》500强进入门槛为185.7亿美元,如果上海通用的销售收入不能计入上汽,上汽将根本无法进入500强行列。上海汽车只有增持上海通用的股份实现控股,才能避免赢利大户上海通用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不能并入财务报表的尴尬。

对通用汽车和上海汽车来说,股权交易的背后更有价值和更深层次意义的是,双方在原有合资企业的基础上达成了合作到印度直接投资活动的意向与共识。进入新世纪,全球汽车70%的增量在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是亚太市场最主要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在通用汽车战略规划表上,亚洲市场已经毫无争议地已经成为公司重心。在过去10多年里,通用汽车和上海汽车一直保持着紧密顺畅的合作,上海通用汽车已经成为业界最成功和最具创新力的合作典范,积累了丰富的合资企业管理成功经验,在包括产品开发、质量保证和成本控制等价值链环节上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模式。面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实际,上汽通用需要急需突破传统合作局限,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合作层次,提升合资合作竞争力,来保持双方良好的合作,继续占有中同市场。

作为亚洲新兴市场之一,印度汽车产业面J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印度政府已明确把汽车T业作为本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政府将有力地支持汽车工业的发展,2009年印度全年汽车销量规模200万辆,预计2015年销量将达到450万辆,2016年印度汽车产业年收入将达到1250亿美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0%(2008年为6%)。由于印度消费者购买力弱,汽车消费主要集中于低端车型,微型车和小型车占印度市场乘用车总量95%以上。目前,全球主要汽车企业均已在印度投资建厂。通用1994年就进入印度市场,先后引进了通用韩国大宇雪佛兰、Spark等系列产品和发动机生产线。通用已在印度建成了营销网络、制造基地和物流供应链,培养了对印度当地政策法规较为熟悉的员工队伍。但是由于缺乏微型车型和成本优势,通用印度公司发展一直并不理想。2009年,通用印度市场销量仅为7万辆,市场占有率3.5%,不到日本铃木销量的1/10,远远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金融危机下,通用虽有心全面进军印度市场,但既没有能力开发新的适合印度市场的产品,也没有财力增加印度市场的产品制造和营销投资,不得不将2010年实现印度市场10%占有率的目标推后到2011年。

作为中国第一大汽车集团,上汽现金流充沛,是最有希望先走出去的中国汽车企业。2004年,上海汽车收购韩国双龙,完成了中国汽车海外收购的第一次跨越。在之后的五年里,韩国双龙的业绩一直没有起色,2008年底,韩国双龙意外频发,工会罢工、以泄密为由扣留中方管理人员等事件接踵而来,上海汽车曾提供了259亿韩元援助双龙度过难关,但由于双龙财务状况的持续恶化,最终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营运,最终走到提出破产保护申请境地。在上汽发展史上,这次不成功的收购兼并案例异常醒目,韩国双龙并购失利后,上海汽车在进军海外上更加谨慎鲜有作为。上汽通用五菱是通用汽41全球资源中唯一来自中国的产品资源,并且被中国市场成功验证过极为畅销的产品系列,基于低成本、高效率、用户价值导向及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的五菱产品,是世界上其他大汽车公司设计不出来的。上汽通用五菱微型车非常符合印度主流市场需求,适合在印度市场销售,通用一直希望能扩大在上汽通用五菱的股份并利用上汽通用五菱廉价车型成功复制印度市场。作为持有上汽通用五菱51%的股权第一大股东,上汽的意见对通用能否成功收购五菱股份至关重要。

在美国本土,通用汽车至今仍在风雨中起伏不定,通用单靠通用自身力量想拿下印度市场,获得10%的市场份额难度很大。在中国市场,通用与上汽的合作渐人佳境,通用不仅在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取得优异业绩,而且在更长远的规划上,找到了极其可靠的基石后盾。对通用而言,无论是资金、产品还是生产,上汽都是通用开拓印度市场的最理想合作伙伴,合作开展第三方直接投资,即可以提升原有合资层次,推动中国业务进一步发展,又可以借助上汽的卓越生产能力、雄厚财力和成熟产品推动其在亚洲新兴国家尤其是印度的市场份额。同样,对上汽而言,要单独到印度市场上有所作为难度也不小。印度市场是上汽进军国际市场的最佳跳板,与之前单枪匹马收购不同,与通用联盟合作“借船出海”,可以利用通用丰富的对外直接投资经验弥补自身海外投资经验不足,同时可以借助通用在印度的营销网络、制造基地、物流供应链和人力资源有效规避由于法律法规和社会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经营风险,、与之前收购韩国双龙为获得技术单一目标不同,借船出海更注重市场拓展、利润获取、技术获取和能力提升综合目标实现。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不仅可以抢抓亚洲新兴市场发展机会,获取理想的利润,还可以在与通用的深层次合作中学习、模仿和创新,积累和提高国际直接投资的技术、资源、经验与能力,使未来海外之路更加稳健。

四、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的模式分析

通用与上汽之间展开的基于未来战略发展的一系列交易与合作,使双方之间由单一市场合资关系逐渐晋升为亚太市场战略联盟关系,通用将上汽带入全球化中的区域化深耕阶段。多年来,通用与上汽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非常成功,建立了高度的合作共赢、互利互信关系,彼此视对方为其在亚太地区最为成功的合作伙伴。通过一揽子计划,上汽同意通用增持上汽通用五菱,通用把印度工厂部分股权转给上汽,一个获得扩展印度市场的所需产品、资金和伙伴,一个取得上海通用控股权并可借船出海,各取所需,紧密联系,这是一个互惠双赢的选择。突破了“用市场换技术”均等持股比的固定合资模式,开创了中外企业合作新模式,媒体多以“中国汽车合资模式的重大转折点”来评价通用与上汽的合作。

(一)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的基本模式

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基本模式:A国企业与B国企业以已有合资企业为平台,充分利用各自比较优势,合作共同到第三方国家C国开展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实现各自对外直接投资目标。一般而言,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战略最可能发生在已建立合资企业的国家企业之间,这主要是因为合资双方在以往利用的合资过程中积累了较好的合作基础和信任关系,容易清楚了解对方对外直接投资目标需求和能力基础。

假设合作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国企业分别为A与B,直接投资东道国企业为C。按照经济发达程度,理论上,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可以有六种组合形式(图1、图2、图3)。组合I:投资企业:A(发达国家企业)、B(发展中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展中国家企业);组合Ⅱ:投资企业:A(发达国家企业)、B(发展中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达国家企业);组合Ⅲ:投资企业:A(发达国家企业)、B(发达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展中国家企业);组合Ⅳ:投资企业:A(发达国家企业)B(发达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达国家企业);组合V:投资企业:A(发展中国家企业)、B(发展中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展中国家企业);组合Ⅵ:投资企业:A(发展中国家企业)、B(发展中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达国家企业);

(二)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的可行模式分析

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发生概率与投资国A、B和东道国C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优势、类型、区位有关。从投资目标看,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品牌渠道、获取竞争优势和获取市场利润,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占领市场份额、谋求高额利润和获取基础资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高端技术、管理、渠道、品牌等战略性资产,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占领市场份额、谋求市场利润和获取战略资源。从投资优势基础看,发达国家之间具有高级资源相对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之间具有基本资源相对比较优势:发达国家相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高级资源绝对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具有基本资源绝对比较优势。从投资类型看,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均属于优势型FDI: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属于学习型FDI;发展中国家之间直接投资属于优势型FDI。从区位选择看,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多选择发达国家,其次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再次是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多选择发达国家,其次是落后国家,再次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既不是发达国家也不是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首选,其原因是,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无法适应和满足发展中国家低层次市场需求,利润获取与市场占领目标难以实现;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存在高级资源比较优势,学习型FD[比优势型FDI更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对技术等战略性资产的迫切需要。

在组合I中,A、B两国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C围为发展中国家,这时,A、B两国之间在基础资源和高级资源彼此具有绝对比较优势,较容易建立合作关系和合作基础,A、B两国对C国分别具有高级资源绝对比较优势和基础资源相对比较优势,双方对C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均为优势型FDI,目标相同且优势互补,因此,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最容易出现,如果双方之间已有合作基础,则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就更可能出现。在组合Ⅱ中,A、B两国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C国为发达国家,这时,A、B两国之间基础资源和高级资源彼此具有绝对比较优势,A、B两国对C国分别具有高级资源相对比较优势和基础资源相对比较优势,对C国的直接投资一个属于优势型FDI,一个属于学习型FDI,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协同但类型不同,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比较容易出现,但是,由于B国向C国直接投资的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对合作具有较大主动权,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需要双方有一定的合作基础和信任关系,因此,相对组合I而言难度略大。在组合Ⅲ中,A、B两国均为发达国家,C国为发展中国家,这时A、B两国之间拥有的高级资源相对比较优势,对C国则均拥有高级资源绝对优势,除非A、B两国彼此拥有的高级资源比较优势具有较高互补性,且对C国均拥有绝对比较优势,否则A、B两国更倾向于独自向C国直接投资,而不是合作开展第三国直接投资。在组合Ⅳ中,A、B两国均为发达国家,C国也为发达国家,这时三个国家之间彼此拥有高级资源相对比较优势,除非A、B两国之间拥有的相对比较优势互补,且均对C国拥有相对比较优势,否则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不会发生。在组合V中,A、B、C三国均为发展中国家,这时A、B、C三国之间可能存在基础资源相对比较优势,除非国家之间有极好的国家关系,并为了获得重要基础资源,否则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也很难出现。在组合Ⅵ中,A、B两国均为发展中国家,C国为发达国家,这时A、B两国相对C国具有基础资源绝对优势,但同时具有高级资源绝对劣势,即便是两国之间有很好国家关系,如果没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和分享与学习机制,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基本很难出现。综合而言,第1组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企业合作到第三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最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