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直接投资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直接投资的特点范文1
经济发展理论表明,发展中国家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赶超战略,进行有效的海外直接投资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根据Dunnling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借鉴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一旦达到2000美元,产业结构就应进行调整,把一些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转移至海外,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为迅猛,部分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已经具备海外输出资本的基本条件。
中国海直接投资目前具有如下新特点:
从投资主体看,所有制类型日益多元化,国有企业比重有所下降。海外直接投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集体企业及联营企业等类型。民营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中地位日益突出。
从投资行业看,涉足领域不断扩大。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已从过去以贸易领域为主,逐步拓宽到资源开发、工业生产、农业及农产品开发、商业零售、咨询服务、研发中心等行业在内的更广泛的产业领域。2005年我国海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和采矿业都占了2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占了26%,海外承包工程涉及的房屋建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电子通讯和电力工业都在快速地发展。
从地域流向看,海外投资对象国逐步增多,亚洲地区仍是重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从起步时先进入香港地区,到目前已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8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90%以上的国家中有中国直接投资企业,欧洲有80%;,非洲有79%。
从投资方式来看,跨国并购趋势加强,成为当前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中海油、联想、海尔等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涉足跨国并购领域,2005年,我们跨国并购占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57%,2005年甚至被称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年”。中国企业集群式投资显现。国内企业也开始尝试集群式“走出去”路线。为推动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今年我国启动了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工作。目前已确定首批八个合作区项目,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根据近几年的发展状况预测,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将呈现出以下主要趋势:
投资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大。中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已步入海外投资快速增长时期。海外直接投资将由传统制造业逐步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拓展,跨国并购在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将得到巩固。有学者预计2006至2010年五年问,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累计60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176亿美元,年均增长22%。
制造业海外投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很大,国际竞争力较强,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些行业已产能过剩,对外贸易摩擦增多。今后,出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拓展市场的需要,也为了减少贸易摩擦,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制造业企业将加快海外投资,逐步实现市场、外贸方式和原产地的多元化。
民营企业成为生力军,大型企业龙头作用继续增强。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发展的环境得到法律保障,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已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并将以其明晰的产权、灵活的机制,以及快速反应能力成为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在中小技术产品、差异产品、服务行业的竞争力将得以发挥。中国大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经验日渐丰富,国际竞争能力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龙头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中国跨国公司也将更具规模。
投资战略模式转变。海外投资企业从最初的单纯获取资源和市场,转变为通过海外投资实施全球战略,开始从生产要素、市场、多种资源总优化配置角度实施全球化,利用投资整合海外资源,获得技术,得到营销网络,增强竞争能力。
进一步促进海外直接投资的对策
当前,阻碍中国海外投资迅猛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海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管理还不成熟。我国目前还缺乏一整套促进和管理企业海外投资的法规和制度,也没形成一套健全的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服务的社会服务机制。二是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管理也不成熟。企业缺乏海外投资的战略规划,存在短视行为;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制度、财务混乱;从事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还比较欠缺。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促进和优化海外直接投资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营造良好海外投资环境
加快海外投资立法,逐步完善促进体系。推动海外投资立法进程,保证企业海外投资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在财政、金融、税收、外汇、保险、出入境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促进政策,积极构建境外投资担保制度,鼓励企业境外投资办厂,提高企业海外投资的积极性。
加强指导和信息服务能力。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能力和愿望的增强,社会各界对政府提供权威性的海外投资市场导向信息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完善海外投资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信息服务,明确中国境外投资的鼓励重点、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提供以及相关国家的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和投资环境等情况,促进企业充分了解东道国情况,减少盲目性和投资风险,提高海外投资的成功率。
增强协调保障能力。利用多双边磋商机制,加强与东道国政府的交流,及时协调解决我国驻外中资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依法保护中国投资者和境外资产的合法权益。加快签署双边投资促进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推动中国企业集群式海外直接投资。商务部推动在境外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选择牵头实施单位和实施方案。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也将有力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为密切中国与东道国的经贸合作做出贡献。
企业在海外投资中提升竞争力
稳步推进,制定积极稳妥的海外投资战略。中国企业大多没有海外直接投资经验,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整体布局性就较差,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初期竞争中缺乏后劲。且有的企业在投资前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匆匆决策,往往也导致投资后经营效益不佳。
要加强设计研发,提升高端价值,提高本土化生产水平。本土化生产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成功的根本标志。如何在设计研发上使产品不断适应当地消费者的需要则是竞争当地市场的关键,也是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中能否获得高额回报的关键。
直接投资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 日本型FDI;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特点;汽车;双赢
众所周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达到顶峰进而国内发展逐渐放缓,日本走向了一条积极输出国内资本的道路,也就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实施的过程中,日本开发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即将要探究的“日本型直接投资”。日本为了不重蹈美国对西欧发达国家多外直接投资的覆辙,以小岛清教授为首,建立了日本独特的投资理论,为日本和其输出国带来了双赢的效应。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类型
1.以日本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为代表的“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这种直接投资的特点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对象,是那些在发达国家已处于比较劣势,在发展中国家处于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优惠,进口这些产业生产的产品,这种投资方式也称为顺贸易型的FDI。
2.以美国对西欧的直接投资为代表。这种直接投资的特点是:投资国在东道国的投资对象大多数是与投资国同类产业比较优势差别很小的产业。这个产业本来在投资国具有比较优势,但为了维持垄断地位,转移到海外公司去生产,结果反过来向投资国出口,使投资国丧失比较优势,这即是“美国型直接投资”,也称为逆贸易型的FDI。
这里主要讨论“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的表现与影响。
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历史进程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稳步发展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较大的回落,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又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头,并在2003年再次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局面。此后,日本FDI稳步发展至今。
三、日本型FDI主要特点
1.日本型直接投资是以增加东道国的就业为目标,投资对象主要是劳动集约的标准产品。具体来说,制造业等的投资比重在不断上升。数据显示:日本对华在食品、纺织、木材纸浆、制造业等行业占投资较大比重。
2.日本型的直接投资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向东道国转移适用技术。也就是从投资国与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生产活动开始技术转移,逐级实施产业转移。
3.日本型FDI多采取合资的形式。
4.日本型直接投资的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适合东道国国内市场狭小的特点。小规模生产的损失被低工资所弥补,波及效果大,有利于专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
四、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证分析
先从日本在华主要的汽车公司出发,看一下日本对汽车工业投资的变化情况。面对中国汽车市场迅速扩大和欧美汽车厂商抢先占领中国市场的局面,日本厂商也毫不示弱,加快了对华投资的步伐。
丰田汽车公司自2002年1O月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简称“一汽”)合作在天津开始当地生产后,2003年4月又宣布与一汽合作,投资1000亿日元,生产皇冠等四种高级轿车,2010年形成年产2O万辆-3O万辆的生产规模。丰田公司2004年2月和3月先后与广州汽车公司和一汽合资建立了发动机工厂,总投资各为22亿和160亿日元,2005年开始生产,年产规模都为3O万台。日产汽车公司与东风汽车公司合资建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宣布建立广州发动机工厂,总投资达3O亿日元,2006年初开工生产,2008年年产3O万台。
三菱公司为实现2007年在中国销售3O万发动机、占领中国市场5%销售汽车90%的生产目标,2003年6月制定了“扩大在华销售网点战略”,在把沈阳和哈尔滨的两个发动机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一倍、形成年产3O万台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计划四年内在中国建设300个销售店。
根据丰田汽车在华投资与销售的表现,可以看到日本汽车企业体现出的共同特点:
1.受“小岛清优势理论”影响很大。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个国家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选择的产业应该是本国逐渐丧失优势的产业。
2.进入策略主动。20世纪80年代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美企业纷纷在中国设厂,日本企业也步其后尘加快了对华投资。
3.进入方式循序渐进。日本汽车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都是先成批进入,再进行零件生产,最后整车生产。
4.日本企业站稳市场后,投资迅速扩大,投资地区集中。
5.重视销售和服务的建设。由于日本企业早期是以产品出口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很早就建立起了产品的销售和维修等服务网络。
五、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带来的双赢局面
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主要是以中国资源开发进口、生产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产业的直接投资为中心。这种投资是按比较成本顺序依次进行的,也就是从日本的比较劣势产业开始对外投资,其主要目标是对外销售即向日本或第三国出售。这是对中日两国贸易均有利的投资方式。
2.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是将其技术差距最小的生产技术转移至中国,如松下、三洋、佳能等大型企业将其装配生产线移至中国,这些生产线都是在日本国内技术含量较低的或即将被淘汰的,这种技术转移不会对日本国内产业造成威胁。相反由于它们的转移,才能为日本国内其他产业提供发展空间,有利于日本发展含有更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部分产业与日本相比虽然还有一定差距,从完全劣势到具有一定优势,这种差距在不断缩小。在中国本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情况下,日本对华投资结构逐渐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尤其是上面所说的汽车行业。
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这十分有利于带动中国加工制造产业发展,并不会对日本企业构成威胁,其转移的生产技术基本是符合中国发展情况,也是日本国内较低级的技术。通过合资、合作而实施的技术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两国的企业相互交换中间产品和生产资料来实现的。为了在中国进行生产就需从日本进口中国还不能制造或制造不好的中间产品和生产资料,这直接带动了日本的机械设备、生产原料和零部件的对华出口。
4.日方企业在日本进行生产,也需从中国进口中国能够制造而且比在日本制造更便宜的中间产品和生产资料,以便提高产品竞争力。根据统计资料也可证实这点,2000年两国进出口总额为831.7亿美元,中国向日本出口416.5亿美元,从日本进口415.1亿美元,其中两国三资企业进口比重占68.5%,出口比重占56%。通过交换技术含量与水平不同的中间产品和生产资料,既实现了日本的先进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也实现了中国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及中国某些技术长处向日本的转移。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及产业转移实现了中日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直接投资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房地产;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67-03
在当前的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房地产产业空前壮大,并逐渐走向低端项目和高端项目的两极分化。这就意味着中国一部分房地产企业需要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新的发展。而房地产作为海外投资风险最大的行业之一,其海外投资必须十分慎重,因此,对于其投资主体所在区域、投资进入模式的研究也尤为重要。
一、房地产产业的特点
房地产产业是指从事土地以及对房地产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集一体的行业,主要包括:对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对房地产的开发以及再开发;房地产经营活动;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房产市场则是指从事房产和土地的出售、租赁、买卖以及抵押等交易活动的场所或领域。房产市场是房地产产业进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并可以带动很多产业例如建筑业、建材工业等行业的发展。通过市场机制,房地产市场可以及时地实现房地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可以提高房地产业的经济效益,并且可以促进对房地产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房产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是整个房地产市场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
图1房地产产业的构成
由于房地产业产品得独特性质,导致房地产业的国际化经营具备较其他行业有许多不同。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房地产产品的差异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的差异。房地产产品的位置具有不可移动性和固定性,所以特定的消费者只会在特定的市场区域内来选择房地产商品,就造成了在不同市场区域内所供给的房地产产品难以互相替代或是竞争的现状,因而房地产市场较难形成统一,于是也就不存在统一的市场竞争和市场价格,每座城市不同区域的房地产市场也会出现具有各自比较独特的发展态势。
2.消费的需求差异。在这种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消费者对房地产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通常会综合考虑根据房屋的区位、户型结构、工程建设的质量、房屋周围的环境、房屋的物业管理水平、住宅周边的公共服务设置的建设程度以及社区文化等多种因素进行需求选择,导致房地产客户群体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3.价格的差异。价格差异过大是房地产商品的最大的特点。以上海、广州的房地产商品为例,2009年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商品住宅的均价之间差别在2~3倍之间,而他们的均价均高出全国商品住宅的平均价格。
房地产产品的以上三个主要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房地产对外投资的方式选择。例如与制造业相比,正是因为房地产产品的不可移动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它不可能像制造业产品一样选择出口的进入模式。结合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吸收外资以及房地产对外投资的现状看,房地产业国际化经营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体。
二、中国房地产FDI的国际环境分析
近几年的整个国际经济环境呈现着非常明显的特点。首先,全球经济的增长脚步变缓,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非常不平衡。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开始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随之而来的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使得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增长都遭到重创。其次,中国几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引起了世界上其他各国的关注。而世界上的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却表现平平,所以这就造成了在发展速度上的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当然,世界经济形势的跌宕起伏和中国强劲崛起,将会给中国企业当然包括房地产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机会。最后,为实现对有关资源的全球配置,世界各国对各自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对产业进行升级。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在贸易各国之间,跨国商品与服务类交易在不断地扩大,同时资本的流动和技术的传播在不断地增加。除此之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相同并且日益增加的。针对这一国际现状,中国房地产业更要利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部分国家房地产业市场全面开放的机会,积极稳妥并且大胆地走出去,进入跨国企业全球贸易体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这一渠道和资源的相对优势来寻求对自己更加有利的投资区域,使房地产业价值链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重组和配置。
三、中国房地产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从2004―2009年,中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总体趋势在不断扩张,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来看,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851万美元,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9.381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1.85%,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上来看,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2.0251亿美元,2009年为53.434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507.72%。其中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与存量均存在下降,但是2009年整体又恢复大幅度上升趋势。
但是,从全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除了2008年中国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外,虽然中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虽然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净额的比例中偏小。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09年中国房地产业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分布中,对香港地区的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40.8418亿美元,占对香港全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2.4%;对欧盟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8 800万美元,占对欧盟全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1.4%;对美国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4 592万美元,占对美国全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1.4%;对澳大利亚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1.64164亿美元,占对澳大利亚全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2.8%;对俄罗斯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7.1339亿美元,占对俄罗斯所有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32.1%;对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5 971万美元。占对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0.6%。全部看来,中国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其次是俄罗斯,是对俄罗斯直接投资行业存量分布最多的行业。再次是澳大利亚地区,是对澳大利亚直接投资行业存量分布第二多的行业。
四、中国房地产业FDI特点及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可以看出,中国房地产企业FDI的区位分部不均衡,表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如图2所示,中国房地产业对避税地香港地区FDI存量占全部房地产业FDI存量的76.4%以上。当然,这与中国FDI整体集中在中国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这世界主要三大避税地的现状分不开。中国房地产业FDI第二集中地是俄罗斯,对俄罗斯FDI存量占房地产总FDI存量的13.35,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俄罗斯近几年以每年5%的经济增长速度,俄罗斯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有购买力的阶层对新建住宅的高需求,从而使得俄罗斯房地产市场进入活跃期。但是这种对某一地区过度集中的房地产投资格局在长远利益上看不是非常利于中国房地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房地产企业国际化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中国房地产业FDI区域的过分集中而导致的自相竞争。房地产业FDI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利用世界的市场和资源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自相竞争对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整体发展没有好处;(2)不利于房地产企业投资风险的分散。当中国与东道国发生政治冲突或者东道国发生经济危机时,房地产商品作为不可以移动的商品必然会造成众多的国内企业的投资失败,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国内经济造成一定的连锁反应;(3)不利于中国房地产企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再者,从各项指标可以看出,中国房地产的国际化发展还处在初期水平。中国2009年房地产FDI合同额仅占世界房地产FDI合同额的1.3%。并且即使在国内算是技术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的房地产企业在其进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依然主要是依靠其低廉的劳动力优势而不是技术优势。从整体层面上看中国房地产FDI目前还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缺乏成本优势。与制造业相类似,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比较优势为成本优势,造成这种优势的原因在于国内劳动力的低成本和对整个工程技术管理的低成本。然而由于近年来逐渐发展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制约,中国的这种比较优势的发挥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在国际经济规则当中明确地对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作出限制。针对这一限制中国的制造业选择通过大量生产制造流动性强的产品还弱化这一限制,然而对于房地产业来说 房地产产品的特点是缺乏流动性,正是房地产产品的这一特点对房地产国际化经营在目前受到制约。
2.缺乏咨询服务能力。根据对房地产产业的界定,当前的房地产业是集生产、技术和服务为一体的产业,而不仅仅只是房地产工程。然而由于中国的建筑管理体制的客观原因导致中国的建筑施工和设计各自单独成体,这样对施工和设计的认为隔离导致中国到目前为止还缺乏类似于国外的那种工程公司或者工程咨询公司。也正是因为这种缺失从而导致中国房地产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会面临更多的由于国际化经营经验以及人才的缺乏而导致的风险。
3.缺乏足够融资。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房地产业的所现有的融资程度完全没有达到国际上房地产FDI的需要水平。融资水平的缺乏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困难,融资风险抵押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政府对房地产业融资的政策性支持太少,政府对融资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
4.存在着语言及文化的障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造成制约的非常常见的因素,在与对方的沟通和谈判、尤其是对客户群的开发过程中会遇到障碍。
总的来说,中国的房地产跨国经营之路才刚刚开始,而且此路非常漫长。在这条发展之路上需要得到政府以及企业自身的协助从而对各种制约因素进行克服。
参考文献:
[1]外国直接投资产业带动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1998,(4).
[2]温建东,马昀,陈斌.管理外资流入房地产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5,(7).
[3]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太原大学学报,2010,(1).
直接投资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经济发展水平
1.从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之间的联系说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不同阶段进入方式的选择
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各有特点,但两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两种方式可看做是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为绿地投资。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不具备最基本的工业和生产技术,而跨国并购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如东道国必须具备并购的条件和投资环境,具有可以并购的目标企业,具备能保证投资商从事有效生产和经营的条件和政策。一方面,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些跨国并购所需要的条件不存在,国际直接投资不得不放弃跨国并购的方式。另一方面,国际直接投资母国之所以进行绿地投资,是因为母国具有相对于东道国来说先进的技术或其它垄断性资源,这样进行绿地投资可以使跨国公司最大限度的保持垄断优势,充分占领目标市场,并且投资母国新建厂房、生产能力、销售渠道等,对东道国工业及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因此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初级阶段,投资主体愿意也不得不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第二阶段则为跨国并购的方式。这是因为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满足了跨国并购的条件,有了十分成熟的或者比较成熟的行业和可以成为跨国并购的目标企业,因此,跨国并购可以说是跨国直接投资和东道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也是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第二阶段。
2.经济发展不同水平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论证
2.1 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
发达国家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力军,也一直占据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垄断与优势地位。从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对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贡献度来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变化的特点与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变化的特点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演变与世界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演变过程基本是一致的。以美国为例,其国际直接投资主要进入方式也经过了从绿地投资演变为跨国并购的过程。
据《探索跨国企业:关于总部在美国企业的原始资料》相关数据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时,主要是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只有在1966年至1970年间,美国跨国并购占其国际投资的比例高于绿地投资,跨国并购所占比例为49.1%,绿地投资为43.7%,其它投资方式为7.2%,其余时间内,一直是绿地投资占其国际投资的比例高于跨国并购,因此在这段时间内,美国绿地投资额与跨国并购额占其国际直接投资比例大小关系与占国际投资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1951年至1975年间,除1966年至1970年间,美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为主,也可以说这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第一阶段,即以绿地投资为主的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跨国并购在美国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保持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幅度较小,80年代后期则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统计,1990年至2003年间的14年中,美国公司的跨国并购案共计16000多起,年均超过1000起,并购金额约5700亿美元。跨国并购额超过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0%的年份有10个,超过70%的年份为6个,并且跨国并购额不超过国际直接投资总额50%的年份有3个集中在1990年至1995年之间。表一显示的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中,跨国并购所占的比例。
表一可以看出从1995年至2001年,跨国并购一直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这于美国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也是一致的。另有据数据显示,在2004年至2009年间,美国跨国并购额在其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一直高于80%,甚至有的年份高于90%。因此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国际直接投资已进入到第二阶段,也就是以跨国并购为主要方式的阶段。另外在这一阶段中,美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际直接投资方向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
表一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并购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国际直接投资额 3287 3590 4643 6439 8650 12632 7600
跨国并购额 2290 2750 3420 4110 7200 11000 6000
并购所占份额 69.7% 76.6% 73.7% 63.8% 83.2% 87.1% 78.9%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5年至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
2.2 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
由于经济、技术等发展水平有限,虽然在某些领域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可以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总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进行国际投资时,一般缺少向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的国际直接投资较少。在发展中国家之间,虽然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但在另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上相对于当地企业而言存在着竞争优势,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时,东道国一般为发展中国家。例如我国,目前绿地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进入方式的也将会由绿地投资逐步演变为跨国并购。
在我国建国初期,由于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开始有了新发展。在“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国内企业合并重组,增强公司实力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速度缓慢。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近十年的积累与准备,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开始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国际投资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布以亚洲、拉丁美洲最为集中,2008年末,亚洲、拉丁美洲的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1313.3亿美元、322.3亿美元,分别占总量的71.4%和17.5%。2009年末,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资存量超过同期存量总额的90%,在发达国家的国际投资存量为181.7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4%;其中,在亚洲、拉丁美洲、非洲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1855.4亿美元、306亿美元、93.3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5.5%,12.5%和3.8%;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86.8亿美元、64.2亿美元和51.8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总量的3.5%、2.6%和2.1%。投资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决定了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以绿地投资为主。
联合国贸发会议FDI数据库显示的我国1990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绿地投资额和跨国并购额,以及绿地投资额和跨国并购额在我国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其中我国际投资额来看,我国的国际投资额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04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额呈现迅速上升趋势。从绿地投资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在统计的将近二十年中,绿地投资所占比例低于50%只有3年分别为,2000年48.9%、2003年8.3%,200年27.3%,从数据可以看出,绿地投资是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2.3 最不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
直接投资的特点范文5
一、我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及特点。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基本模式定位于外向型开放式发展,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发展出口产业和外资引入,在提升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市场化经营管理,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据海关初步统计,截止到2010年12月末,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9727.6亿美元,较09年增长34.7%,其中出口总值为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总值为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减少6.4%。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出口与进口继续大幅增长且贸易顺差有所减少的特点,这主要源于国际经济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复苏,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完善使得进出口增长逐步趋于理性,并且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随之显著提升。
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面对新形势的不断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逐步巩固了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并且对外贸易顺差逐步缩小,使我国进口与出口贸易趋于理性增长;其二,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发展经济、改善经济结构、吸引外资的主要方式;其三,我国工业制品进出口规模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其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方式面向多样化发展;其五,我国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对亚洲、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出口增长快速,但是对非洲以及拉美的出口增长不稳定。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据商务部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显示,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年均增速为49.9%,占据全球总流量的5.2%,首次超过日本、英国,跃居全球第五。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278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这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世界年均增长率。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贯彻执行“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其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投资地区相对集中;其二,投资领域拓展速度快,由初期投资于出口贸易、餐饮、航运等领域,拓展到电子通讯、石油化工、设计咨询、交通运输、资源利用、医药、资源利用等众多领域;其三,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包括跨国并购、投资办厂、境外上市、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其四,国有大型企业仍然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正逐步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生力量,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其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初步形成市场多元化的格局。
二、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形成的实证分析
本文为验证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形成机制,研究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因此,借助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商务部网站上的数据,包括中国1991至2010年各年的对外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数据对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形成进行实证分析。在这里所指的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为货物贸易,而对外直接贸易投资额仅指非金融投资。为了验证许多学者普遍认为的中国对外投资促进了对外贸易这一观点的正确性,笔者首先采取计量方法,得出可以表现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对外贸易之间线性关系的计量公式为IETRADE(中国进出口总额)=3490.5146+42.2976×CFDI(中国对外投资额流量)
由于IETRADE与CFDI的相关系数为0.82,且CFDI系数为42.3,以此证明进出口总额与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具备正相关关系,即进出口贸易总额会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而增加。
由上述检验我们得知,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是相互关系的,两者是相互互补而又相互促进,我国贸易投资一体化化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境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
三、我国对外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策略
(一)建立并健全政策体系,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为了有效地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我国应建立并健全与金融外汇、财政税收以及服务等各个方面内容相配套的政策促进体系,并以此来激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其一,国家应尽快制定并出台《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法》、《对外投资法》、《对外投资审查法》等法律法规,借此形成较为完整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这样有利于中国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有法可依,进而对各项投资加以规范,使之能够健康稳定发展;其二,应建立境外投资管理机构。该机构的主要作用是对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给予一定的协调和管理,并为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研究并总结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及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并以此作为依据,不断地完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其三,在财政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可以通过建立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境外投资。为了便于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行,应对当前现行的境外投资上缴利润进行适当的改革,并建立健全与国际规范相符的各类税收政策,避免双争双收的情况发生。
(二)增强产业扶持,发挥品牌效应,致力于跨国公司的培育。
现阶段,世界各国均将培育跨国公司作为提高本国综合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水平高低,由于中国在发展跨国公司方面起步较晚,跨国公司也均以中小型为主,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加快世界级跨国公司的培育,这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思。首先,应从政策上对重要产业给予一定的扶持。根据国外大量的成功经验表明,国家应在跨国公司发展的初期阶段,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这一时期属于公司的重要成长阶段,通过政策扶持可以使之渡过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难关,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同时政策扶持应遵循扶优扶强的原则,这样有利于促进大企业快速成长;其次,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加之对外开放政策的鼓励,使得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将投资的目标转移到境外,基于这一现状,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带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三)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多元化战略。
直接投资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分析 经济增长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活动迅速发展。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06年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额1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6%,位居发展中国家主要对外投资国行列。而全年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1485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694.7亿美元。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9%;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4亿美元,增长12.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4.7亿美元。中国已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从表一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日趋活跃。我国企业在境外兴办由2000年的320个发展到了2004年的829个,仅五年的时间就翻了两倍多。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日趋活跃不仅表现在兴办境外企业数上,而且表现在直接投资额上,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中方的直接投资额由2000年的62200万美元发展到了2004年的371200万美元,五年间增长500%。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如下特点:
1、投资规模逐步扩大,但占全球总额比重仍偏低
中国海外投资在近十年出现了很大的飞跃。1991年,中国海外投资总额不过30亿美元左右,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为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占全球总流量0.9%。截至2004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4年-2005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8%。
2、投资区域日益广阔,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我国对外投资目的地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东欧、独联体等发展中国家,遍及168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见表2)。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投资净额前20位国家(地区)中,亚洲国家有9个。此外,在投资金额上,对亚洲国家投资也占绝对优势,2003中国对亚洲国家的投资额为260.26亿美元,占前二十位国家的81%,其次是北美、非洲、和南美,最后是欧洲。
资料来源《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3、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我国对外投资已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投资的诸多领域。从行业分布情况看,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制造业11.78亿美元,占29%;采矿业11.69亿美元,占28.7%;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0.71亿美元,占26.3%;商务服务业2.12亿美元,占5.2%;批发和零售业1.32亿美元,占3.2%;交通运输业0.88亿美元,占2.2%;农林牧渔业0.73亿美元,占1.8%;建筑业0.71亿美元,占1.7%;其他行业0.76亿美元,占1.9%。
4、投资主体日趋优化
中国对外投资主体从初期的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成目前已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为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占较大比重。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所属行业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比例最大。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境外均设有对外直接投资企业。
5、投资形式日趋多样化
我国对外投资从建点、开设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办厂、资源开发,并开始采用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FDI与GDP基本呈现正相关(见表4),当FDI迅速增长时,经济发展较快。如1988年到1994年间,我国GDP由
1988年的14928.3亿美元增长到了1994年的46759.4亿美元。7年增长300%。当FDI增长缓慢时,GDP的增长速度也随之放缓。1994年到1998年间我国FDI的增长速度显著放缓,199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一阶段GDP由1994年的46759.4亿美元增长到了1999年的82067.5亿美元,仅为1994年的1.7倍。虽从数量上来说也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明显慢于1988-1994时期。
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我国获得了匮乏的国外自然资源,通过缓解稀缺资源对生产的抑制作用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已标准化产能过剩产业和“边际产业”转移到国外,从而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此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发达国家购并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专业人才,汲取在国内难以获得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的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引进新的生产和经济活动或更新现有的经济活动,能使投资国的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对外直接投资将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各种资源要素相互组合起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双方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如资金、研究与开发能力、技术、技巧、组织与管理技术、市场进入等要素的相互流动给投资国带来益处。(1)获取了抑制生产的稀缺资源。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得本国匮乏的国外自然资源,通过缓解稀缺资源对生产的抑制作用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2)扩大了新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技术已经成熟或已经标准化的生产过剩能力的产业和已失去竞争力的“边际产业”,转移到国外,通过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是国际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两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趋显著,贸易和投资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对外直接投资在促进对外贸易方面成效显著,不仅产生了出口引致效应、进口转移效应,(即促进了我国出口的增加,进口的减少)而且还有许多的间接效应。不仅扩大了对外贸易的总体规模、改善和优化了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而且改善和优化了对外贸易方式。具体表现在货物净出口额的增加和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
3、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
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就业数量上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对于就业质量的提高。根据目前中国发展对外投资的特点和国内的宏观经济现状,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就业是利大于弊的。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一体化程度不高,很多投资属于防御性投资。如中国在澳大利亚开铁矿是为了开发国内的生产资源,在东南亚国家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抢占市场份额等,这些投资往往能增加国外附属企业对国内资本设备、中间产品或辅助产品的需求,从而可以刺激国内的就业。而且这种国际生产转移活动所造成的劳动力成本的调整,有助于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4、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直接投资,可以使资本得到合理的流动,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的“逐利”特征已使其突破了国家间的地域限制,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资机会。对一国而言,对外直接投资和吸收外资虽有资本流动方向上的差异,但却都符合资本追逐最大收益这一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顾颖: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融合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J],经济师,2001。
[3] 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江小娟、杨圣明、冯雪: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