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时间管理 社会适应力
0 引言
大学生拥有较多的课余时间而且对其有自主的控制权和支配权,但他们似乎还没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时间管理计划较弱、时间监控感不够高、时间管理满意度低等问题普遍存在。而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一个比较令人关注的焦点。通过查阅已有成果及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认知能力较差,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实践能力弱等。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他们时间管理能力息息相关。
1 时间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时间不仅是基本心理过程的存在方式,更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而时间管理倾向则是一种时间人格特征,具有动力性,即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程度、跨情境性和潜在的可测度。目前西方,以Britton、Macan等为代表的学者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时间管理和时间管理行为进行探讨研究[1],强调人们时间运用过程中的行为特点,更加关注时间管理行为这个概念。而在我国,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与个体的能力、自我观念、主观幸福感以及自我价值感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善于管理时间者的生活质量较高,个人能力强,最终事业发展也相对顺利,在专业领域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大[2]。同时学者们也提出时间管理的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观点。通过深入的研究,学者们发现时间管理倾向还是影响大学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刘建平通过对180名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及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时间效能感对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好的预见性,并提出开展卓有成效的时间管理训练可以作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方法。以上研究成果印证了大学生时间管理水平与其社会适应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具有特殊性,如何正确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基本准则,创新时间管理路径,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时间管理观念,对大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就业,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目前,有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的实证研究极少。因此本文基于温州地区各大高校进行实证调查分析,从实际出发,构建适合在校大学生科学时间管理机制。
2 温州地区的大学生时间管理问题分析
经过对温州高教园区内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分层抽样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计450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为76.67%。由于调查样本涵盖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学生,因此得到的数据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推论温州地区在校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及社会适应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时间管理意识与行动上存在滞后性 调查显示,有79.4%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时间管理的有效性,他们认为时间是可以有效管理的,但是只有20%的学生会去关注和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技能,在回答无论做什么事情时是否首先考虑时间这一因素时,有50.7%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这表明了绝大部分的学生在思想上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时间观,但缺乏时间管理的实践。
2.2 时间充裕,但利用率不高 调查表明,当前在校学生除常规的课业压力外,拥有较多的课余时间,但61.7%的学生用来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和逛街,而主动上自习和去图书馆看书的学生分别只占了9.9%和18%。此外,有45.8%的学生给自己制定了短期计划,但对于自己人生有明确规划的同学只有2.6%。还有36.5%的学生没有给自己制定过计划。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拥有大量的可支配时间,但其对时间的利用却不容乐观,缺乏合理的安排,使得时间利用率低、效益差。
2.3 交际范围窄,交友能力弱 调查显示,有22.3%的学生只和自己宿舍的人交流,不和其他同学联系。很少有朋友、经常独来独往的学生占8.1%。在沟通障碍方面,有6.7%的学生表示自己存在很大的问题,有83.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沟通问题。这表明当今大学生的交际能力还不能适应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他们的沟通技巧与人际交往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
2.4 活动参与度低,实践能力弱 从调查中可见,有13%的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活动,而占绝大多数的81.4%的学生会偶尔参加一些活动,从不参加的学生也有5.5%,他们缺少一定的活动锻炼,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同时将部分的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与社会适应力方面的问题作相关性分析的时候,可以清楚的发现,两者之间是存在显著性相关,一般情况下,时间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在社会适应力方面也相对较好。正是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的不足如不合理的时间利用,将大量的课余时间用来宅在寝室,而不出去参加活动。大量的时间浪费直接导致了当今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差,社会适应力低。
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2
关键词:儒家入世思想;根源;大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91 -02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天子权威下降,国家四分五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孔子提出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孟子说:“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后来经过儒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入世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观,三是取财有道且寡欲的义利观。由此内涵不难看出,儒家的入世思想体现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一、儒家入世思想形成和兴盛的根源
历史上任何思想的形成和兴盛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儒家入世思想也不例外。儒家入世思想的形成和兴盛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正是根植于当时社会土壤中,才使得儒家入世思想生根、成长,并在后来枝繁叶茂。
(一)儒家入世思想形成的根源
1.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国家四分五裂,周王权威下降,各方诸侯虎视眈眈;军事上冲突不断,杀伐不绝,常年战乱;经济上由于朝廷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上了,无力组织生产,老百姓不能正常地耕作,正常的经济秩序遭到了破坏;文化上礼崩乐坏,夏商和西周时期形成的奴隶制文化被瓦解,而新的礼制没有形成。泱泱周王朝名存实亡,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分散在诸侯手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总而言之,当时的社会处在一个大动荡、大变革之中。但是,正是这种动荡和变革的社会现实,为儒家的入世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首先,在社会变革时期,旧思想、旧制度、旧礼仪由于不符合时代要求,总是要被破除。如奴隶制时期高高在上的奴隶主与毫无地位和尊严的奴隶之间的关系要打破,奴隶不是奴隶主的附属品,他们不能任由奴隶主处置,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投身到生产事务中,而且还可以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其次,旧思想、旧制度、旧礼仪被破除的同时,总要有一种新思想、新制度、新礼仪来主导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儒家的人就想,动荡的根源在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集中在诸侯等奴隶主手里,他们想怎样就怎样。于是儒家人就提出大家要通过努力学习,学好了再参与到社会事务中。这就是入世思想的诞生。当然,一方面由于当时统治者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当时黎民百姓的觉悟还跟不上儒家的倡导,入世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成为主导社会的思想。但是,它已经在社会上生根发芽了。
2.有识之士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探索国家和社会的出路
国家和社会越是动荡,越能激起有识之士对社会、对民生的关注。“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古训就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士人们救国图强的最好注解。当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人到处游学,思考国家何去何从,思考如何限制王权、如何解救百姓。他们向弟子宣讲,向王侯劝谏,表达自己主张,希望权贵践行。他们这种身体力行的呐喊,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能动。所以我们可以把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看作是儒家入世思想产生的客观原因,而把有识之士对社会和民生的关注看作是儒家入世思想产生的主观原因。主客观原因都具备了,事物的产生也就是必然了。
3.社会包容性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儒家入世思想的形成还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很强的包容性有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权威下降,各地诸侯为了争雄称霸,需要笼络各方人才,广开言路,因此整个社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给各种学说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各种学说和言论开始互相碰撞、彼消此涨,形成了我国古代最引以为自豪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盛世时代。但是,在当时每一种主张都有其基础,也有其局限性,诸侯及权贵们一时也不知道怎么选择,任由其自生自灭。
(二)儒家入世思想兴盛的原因
1.国家兴盛成为社会各阶层共识
儒家入世思想第一次真正成为正统是在汉武帝时期。经历秦朝苛政和楚汉战争后,西汉初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心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急需休养生息。一向备受冷落的道家忽然如鱼得水,大行其道,其主要流派――黄老学说,成为当时的国家哲学。老子清静无为思想得到提倡,成为当时文化学术的主流,并对现实政治和经济发挥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但是,随着国家休养生息阶段结束,需要建设强大国家,黄老学说已经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了。社会各阶层都希望国家在恢复元气的基础上蒸蒸日上,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后,儒家思想逐步被统治者接受,汉武帝接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从此走上强大王朝之路。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入世思想从此也成为了国家哲学的重要内容。
2.入世思想引领时代潮流,符合统治者需求
汉武帝之后的整个封建社会,虽然在一些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有所动摇,但是其入世思想在每个时期基本上都得到认可。这主要是因为无论在什么时期,统治者总是希望臣民能积极建设国家,百姓也希望在国家安宁的环境下积极生产和生活,读书人当然更希望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在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就是儒家入世思想的产物。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管理国家和社会,同时也管控这些人才的思想;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改变自己的命运。儒家入世思想对于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稳定封建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制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入世思想不仅调节社会,也调节人伦
儒家入世思想倡导处理好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自身和外界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将人植根于其生活的自然界和人际间,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和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封建科举考试就是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入世思想通过科举考试制度使统治者和平民百姓之间达到了相对和谐的状态。不仅如此,围绕着科举考试,家庭间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及其它人伦关系都需要调节。儒家入世思想既能在宏观层面作为国家哲学发挥作用,又能在微观层面调节人伦关系,所以受到历朝历代推崇。
二、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一)当今中国社会处在深刻变革时期,为大学生入世提供广阔舞台
当今中国已进入发展的新常态时期,经济转型换档升级,社会事业逐步推进,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各项事业的改革不断深入。而且现在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好时期。全国上下都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么大好的局面为大学生积极入世提供了广阔舞台,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让他们深刻了解国情,认清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国际、国内形势,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让他们积极投身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浪潮中。
(二)只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才能在进入社会后有所作为
儒家积极入世思想是儒学人士积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产物。当今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要有所作为,当然也需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只有把自己植根于社会、植根于群众,才能发现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才能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培养才干。大学教育不能理论与实践脱节,应该大力加强实习、实践教育,通过实习、实践增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学生的社会实践不能搞流于形式的参观、访问等,必须贴近百姓、深入生产和生活,带着专业知识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去实践,才能有收获。
(三)当今社会包容性强,各行各业只要做出成绩,都会受人尊重
儒家入世思想诞生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包容性强的社会是各种思想、学说萌芽、生长的土壤。当今社会的包容性比春秋战国时期更强,各种新事物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行业进一步细分,各行各业都能涌现出佼佼者。为此,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要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二是积极探索多元教育,不要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都按一个专业计划、一个教学大纲从入学教到毕业,而要探索根据不同基础、不同就业方向、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三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业去向,鼓励学生到新兴行业就业,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让学生知道不管是什么行业,只要做出成绩,都会受人尊重。
(四)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进取,才能成为时代的主人
儒家入世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都受到统治阶级推崇,它所提倡的积极进取精神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社会的主流。在当今世界,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不进取就落后,不进取就会被时代抛弃。作为大学生,要融入社会,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推动时代进步,成为时代的主人。首先是思想要有前瞻性,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善于批判地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其次行动要有积极性,积极面对学习和工作,就能和时代保持步伐一致。
三、结论
儒家入世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层面,而且这种影响从古代一直到当今社会。儒家入世思想的形成和兴盛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探究这种根源对当今高校的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可以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汲取力量,古为今用,传承发扬。高校要研究探索怎样把传统的入世思想和当今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具有时代感。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接受,有利于入世思想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姚伟钧.儒家“入世”精神的形成及其现代意义[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04):79-84.
[2]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03):9-12.
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3
关键词:罗尔斯;大学生;正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85-02
一、罗尔斯正义理论
罗尔斯的结论一般被称为“正义原则”,第一原则概括为每个人对与所有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应该有的平等的权利,就是自由平等原则。因此,所谓公平与正义的问题,其实质就归结为一个平等地对待所有人的问题。我国古代的社会思想和政治哲学也不乏平等的主张,如孔子关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法就是一个典范。我们在反对平均主义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社会公平和正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第二个原则概括为社会和经济的平等应该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1]。换种说法,在任何社会,贯彻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原则事实上不可能使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得到惠利,但需要使惠利最少的成员体认到公平与正义的存在。
其基本思想是“一个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它的效果是否符合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最大愿望和要求,是否符合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2]。正如第一条原则要求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而与分配正义最相关的自由是保障财产的自由。简单来说,行动的最终目的或作为行动者所追求的最终价值应是社会中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正义是社会体制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3]。
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与我们身边的社会问题息息相关。对于当前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也有着积极的启示。因此,罗尔斯强调“平等”、“自由”,这符合人们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他强调“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竞争,以及人们对效率的追求,使得人们之间利益关系严重失衡,城乡、地区贫富差距扩大,人们的收入也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大学也存在这种问题,由于当代部分大学生正义观的欠缺,大学显现出不和谐的一面。
二、当代大学生正义观的欠缺
(一)大学生对正义观认识的不足
当代大学生对此认识不足,可以结合罗尔斯的“正义论”中的两个分配原则,加深对正义观的认识:“权力分配正义以及在其基础上的经济上的差别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2]社会正义既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追求的目标,那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最坚实的力量,一定要肩负起社会正义,并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养成社会主义社会正义之感,即对社会主义社会正义的维护和对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热爱,同时也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正义性。
由于市场行为在整个生活领域的泛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但若没有市场经济的补充,其潜力怎样挖掘发挥?因此,中国让二者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所探索的道路,实际上就是用社会主义的公平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因为出身、天资、地位的差异以及竞争,必然带来贫富差异,透过罗尔斯的理论,虽然我们认同一些人先富起来,但是强者不能以自己的才能、拥有的财富、资源等优越性而自傲,他们应该帮助那些生来就弱势的群体,因为这些人生来就拥有受平等对待的权利。
(二)大学生对正义观感到困惑
大学生渴望知识,立志成才,注重实效,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但也必须看到,当代大学生在正义观方面存在许多困惑。由于市场行为在整个生活领域的泛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趋向有所发展,使一些大学生对正义的认识出现了一些偏差:他们的正义感认知狭隘,正义感难以激发,正义行为中意志力不足,正义评价尚缺乏理性。学校、家庭的引导不力,社会环境正面支持力量不足等,是目前造成大学生正义感缺失的潜在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并将在较长时期潜伏下去,成为学生正义感培育之困境。
首先,在实际行动和现实选择中,以个人利益为标准,知与行不一致。其次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困惑。当代大学生已不再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古训所束缚,但是他们又不想做物质利益的奴隶,希望有精神的享受和道德的升华,于是,价值追求到底重在物质,还是精神,经常困扰他们。再者是理想与现实的困惑。大学生有许多美好的理想,他们希望社会公平正义,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现象又与之形成强烈反差,最后导致他们很困惑。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正义缺乏坚定的信心
无论如何,正义观的终极目标,无不指向全民的幸福,都坚持努力实现人民大众的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幸福。正义即公平、公正。幸福即符合正义价值的一种状态。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同时还要受集体的与个体的、理论的与实践的等条件的限制。多元化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比较敏感的大学生“乱了方寸”。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理想受到巨大冲击,他们发现理想开始出现裂痕,信仰发生了危机等。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正义观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的形成及形成怎样的价值观,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兴衰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正义观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
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4
丝绸之路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作为贯通亚欧两大洲的经贸大陆桥,再次成为沿途各国各地区关注的焦点,被誉为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区域文化是本区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历史文化遗存共同构成的文化特征,它包括社会风气、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等多种元素,是一定区域历史发展的文明载体,蕴涵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丝绸之路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多层面的独特文化体系,包括丝绸之路旅游文化、历史考古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制度经济文化、历代名人文化、敦煌文化、西域文化、黄河文化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提出加强民心相通,丝绸之路文化又被赋予搞好区域合作,加强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增进沿途各地区人民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的新内涵。用丝绸之路文化来指导高校管理学专业教育工作,是丝绸之路区域文化丰富发展的形式之一,是高校管理学专业教育与地域文化的有效结合,其深厚的历史内涵、深远的社会影响,为增强高校管理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提供了具体实在的载体,也将进一步丰富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内涵。丝绸之路文化与管理学的专业教育联系,可以扩大区域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运用范围,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早日树立科学的就业指导思想奠定基础;管理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早日结合自身专业需求学习丝绸之路文化,可以为西部地区企业培养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区域文化与教育工作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德国学者赫尔德将文化概念扩展为社会向善论,认为文化就是人在自我完善过程中获得工艺、技术和学识(PhilipBagby,1987)。在此之前,国外学者就进行了关于“文化”词源的研究,Kroeber和Kluckhohn,通过统计指出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达160多种,其中很多权威概念的解释(如牛津英语词典)都体现出“,文化”与“教育”具有词源上的同义性。1871年英国学者Tylor从人类原始文化的角度对区域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描述,这部进化学派的经典论著从广义的角度对民俗学、民族学资料进行研究,这是第一次完全根据现实数据资料研究宗教起源等问题,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他提出,区域文化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从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认识区域文化应包含知识、信仰、风俗、道德、艺术表现、法律条文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掌握的各项才能和接受的各种习惯。关于高等教育与区域文化关系的研究,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KarlTheodorJaspers在其20世纪50年代的著作“THEENTEITIMENT”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指出区域文化与高等教育是存在双向互动关系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区域文化成为我国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社会学将区域文化理解为社会大文化中的亚文化。陈建森对区域文化研究视域和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并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对区域文化进行了精神层面的界定,将区域文化与传统文化,创新思维进行了联系。刘利华对区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进行研究,明确了区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杨斌、范玲玲、苏宏象、黄修卓等也对此进行了研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国内学者对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也开始增多。新的时代背景下,粟迎春研究了环阿勒泰草原丝绸之路文化的变迁及启示;赵江民等对语言视域下的丝路文化变迁进行了探讨;2013年国内还举行了“丝绸之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丝绸之路文化加深认识的作用,并为丝绸之路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宽奠定了基础。
三、丝绸之路文化在管理学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一)丝绸之路文化是提高我国竞争力的精神动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既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是人才和文化的国际化竞争。我国作为文化大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作为综合实力竞争中的软实力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也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我国传统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丰富,在高等教育中加入相关文化元素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是我国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增进沿途各地区人民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的平台,更是我们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选择。丝绸之路文化必将发挥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作用,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主旋律下,将丝绸之路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将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争取世界文化话语权。
(二)丝绸之路文化为甘肃高校服务当地提供理论指导。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一条著名的经济通道,其最初功能是一条运输丝绸的陆路贸易通道,曾经是连通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通道。丝绸之路文化因其地缘优势,具有融汇交流,不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甘肃高校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理论,听相关学术报告,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开展演讲、辩论等学生活动,深化对丝绸之路文化的认识。现阶段高校管理学专业教育要通过区域文化加强教育的适应性、亲和力、有用性、可信度和传承性,在高校管理学相关专业教育中发挥丝绸之路文化的作用,可以丰富管理学专业教育的内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创新教育教学形式。
(三)亟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进步,当代大学生有了越来越丰富的科学文化水平提升平台,对新的技术、科技和信息产业的接触十分便捷。然而,另一方面,浮躁的社会风气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忽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大学生在象牙塔中就丧失了人文精神。面对这一问题,世界各国都开始了对人文教育的重视,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教育学家杨叔子的这句话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新生力量思想道德素质,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5
关键词:美国;全校性创业教育;启示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
开展高校创业活动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进行全面规划。目前美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聚焦模式;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其中,全校性创业教育又包括磁石模式、辐射模式和混合式。
聚焦模式: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其师资、经费、课程学生都严格限定在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不面向其他专业,课程内容高度系统化专业化。毕业生真正进行创业的几率比较高。而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是指创业活动和课程针对全校学生展开,旨在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
磁石模式:招收各学院的学生,但教学活动只在特定的学院进行,通常是商学院,其管理机构和职能、师资、资源都有商学院或管理学院负责,具有课程提供单一化和教育资源集中化两大特点。
辐射模式:招收各学院的学生,教学活动分别在几个不同的学院里进行,其管理机构由全校范围内成立创业教育委员会,全体参与学院共同管理,其资源、师资都有全体参与学院分别负责,具有课程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教学资源高度分散的特点。
混合式模式:指在一个学校,其中一部分是面向全校学生,另一部分集中在商学院、管理学院专业的学生,其实就是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的结合。
二、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
高校作为创业精神的“滋生地”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场所,应该担负起创业教育的重任,且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不同模式的创业教育都能发展为顶尖的项目,其中普遍受欢迎的是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全校性创业教育主要包括的磁石模式以百森商学院,辐射模式以康奈尔大学为例介绍。
磁石模式与百森商学院:从1919年罗杰・百森创办开始就一直引领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首先对本科生教学推行渐进式的创业教育项目,每一学年都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渗透到各个层面。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模块教学,分为基础级、专业级和支撑级。再次所有的模块都包括具体实践内容,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成立百森考夫曼创业研究年会,关注最前沿的问题。最后它有丰富的、多样化的外延拓展活动,包括:学生与创业者沟通平台――创业名人堂;孕育全球创业教育者――普瑞斯-百森伙伴项目;促进工程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工程创业教育者项目;鼓励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践――创业计划大赛;孵化器等等一系列的项目,都使学生更好地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与升华。
辐射模式与康奈尔大学:与磁石模式本质区别是不同学院教师的参与,根据自己学院特征设置。当然不同学院的学生是可以互选的,实现了资源的共享。1868年康奈尔大学建立之初,就有其独特的理念。1992年成立了“创业精神和个人创业项目”(EPE),支持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创业课程紧紧与专业结合,使学生更好的利用本专业,并允许跨专业选课,保证学院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立不同的激励政策以吸引优秀师源。学校为学生提供暑期实习项目来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美国全校性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渗透到各个学科
美国的创业学科与传统的商业学科彼此独立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两者在背景、对象、出发点、重点都各有侧重,差异明显,更加趋向独立,创业教育学科应该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学科。努力使其渗透各个学科,形成一个完整的部分,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机会。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同背景的学生混合在一起,构建创业团队和创意,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广泛吸收师资力量。
(二)促进转化率的实现
从全球来看,创新的可行性才是王者之道,近年来,美国加强对教师的创业培训,促进不同创业组织的联系,大学与产业界合作加大,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将更多的创意转化为现实产品。
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构建适合的课程模块
由于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创业课程应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根据目标来定教学科目。由于实践性很强,所以要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学生通过自主参加各类型的活动来开发创业意识和能力,各类型的学校应该以梯队形式开设课程。不同的发展模式,其运行方式也不同。我国也应根据自己的特点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创设富有自己特色的创业教育项目,发展自己的创业教育。
(二)充足的资金和师资力量
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筹备充足的资金,设立创业教育专项经费。还要有优异稳定的教师梯队,具备较高的创业教育理论水平、丰富的创业教育经验,逐步实现创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三)营造良好的政策、体制和环境
美国有着良好的背景和氛围,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发展,成功创业者和公益性基金会对高校的捐助。在我国,这种驱动主要来自政府的促进。我国高校应设立专门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咨询和服务的机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运用各种方式鼓励企业家捐助、投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竹药.美国的创业教育[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3).
2、丁惠,陈风华,肖云龙.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特点[J].教育评论,2004(4).
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6
【关键词】高校管理学;发展;研究
引言
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竞争因素的二十一世纪,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直截了当的。由于当前的发展形势,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一批高级管理人才。而我们知道,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为了有利地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我国高等院校对于管理学人才的培育就更要重视。高校管理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学知识,能够在基层综合管理上达到灵活的管理。因此,我国的高等院校在管理学科上应当采取高度的重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管理人才。
1 现下高校管理学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在现代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其内容不仅包含社会科学,还设计到了自然科学。因此,我们该如何把握好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当下的高校管理学教育中,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不足,才能找准基点进行发展,我们将实际的问题概况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理念方面
在很多高校的学生当中,对于管理学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大多数人认为管理学就是一门空洞的理论性学科,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某些教师都形成了不正确的教学理念,认为管理学没有什么可以教的,只是依照形式进行讲授。这致使师生在课堂上无法深入地交流,这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最大的,学生们没有学到实际的内容,从而会越来越失去对于管理学的兴趣,对这,门课程产生厌烦的心理。
1.2 教学内容方面
在管理学的授课时,许多教师只会单一乏味地宣读课文,没有实际的理论与解释,导致教学的内容较为抽象深奥,学生无法理解知识。在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无法与知识点相结合的情况,教学的内容极其单调,难以将真正有用的知识传达给学生。
1.3 教学方法方面
我们要意识到,之所以开设管理学这门学科,其主要的意义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对于问题做出自我的分析理解。要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我们的老师在进行授课时就应当要适当地设计一些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帮助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单调地进行讲授,课堂没有相互研讨的氛围,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打折扣,老师也不能以一个最好的状态教授学生。
1.4 教学体制方面
在当今的教育时代,我们希望培养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僵化的传统教学机制,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管理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对于管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我们要加强实践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我们还要有一套灵活的考核体系,要能让每一个学生将动手动脑的能力全部调动起来进行培养。
2 管理学教育改进措施
对于管理学的教学,我们要紧跟时代,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为了适应发展,同时发展管理学教育本身,我们要积极改进管理学教育措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早日达到我们改进的目标:
2.1 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培养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学生培养转化成为以开展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平时我们要多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倡导对于学生的综合性培养。
2.2 改革教学内容
在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我们要努力从内容精炼、观点新颖的方向上发展。我们要及时淘汰教材中过时的内容,保持知识的更新,根据专业的需要开设一些新的课程,在将学生培养成综合性的人才时要从多途径进行办学,可以多次举行一些科技文化活动,让学生能有机会实际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
2.3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时用到的教学案例要考虑到适当的背景,同时最好要关联到当今的国际化趋势。对于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我们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优秀的教学队伍,达到以先进、有趣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在教学手法上要敢于突破传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造力。我们要通过实践教学,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的观念由应付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
2.4 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为了让学生能早日的感受到管理学知识的作用,我们要做好实践教学平台的创建。我们要及时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地点,让他们能早日适应管理学专业的工作岗位与工作内容。在学生的实习中,主要是为了培养他们对于知识的感知能力,同时优秀的毕业生可能会有直接被工作单位聘用的机会。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安排联系一些社会上的相关单位的业界人士到学校进行专业讲座,让学生们在这种可以近距离直接与专业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受益,随时地感知专业的社会动向。
3 高校管理学教育发展方向预测
在未来,在高校的管理学教育中,校方要随时跟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向。管理学专业人才的主要职能就是为了能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人才,主要考验的是专业学生们的计划、组织、领导能力,要求专业学生能够在社会建设中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生产。由此可见,这是一门考验综合能力的学科,学校在育人的环节中应当要重视对于学生应对、处理事件的能力,要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达到务实的作用,教学模式要具备灵活性和新颖性,培养综合性的专业人才。
4 结束语
管理学是一门分支很多的学科,针对不同范围、不同对象的管理各不相同,但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都是建立在同一体系上的。站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格局上来看,管理学在实际的应用当中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学校是直接培养专业学生的地方,因此对于管理学专业的教育措施要不断跟进,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达到培养出真正对于社会有用的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南志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学结合的探索[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