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唱法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声乐唱法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声乐唱法教学

民族声乐唱法教学范文1

现代声乐作为一门集音响学、心理学、哲学、综合生理学等多种学科于一身的学科,具有很强的跨学科交叉性,对于学习者来讲有很大的学习难度。而美声唱法自从传入我国以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进行相互借鉴和融合已经逐渐地成为了教学的主要发展趋势,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本文通过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进行比较分析,在对二者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师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借鉴融合

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当前我国正基于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传统文化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等都是需要克服的障碍。民族声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美声唱法具有音色统一、旋律优美等特点,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进行有机融合,一直是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下面笔者将针对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对比分析

通过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着一定的区别:二者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强调语言的重要性,民族声乐中强调的是歌曲语言的生动形象,感彩风度,美声教学强调以歌词为主,节奏音色为辅;强调呼吸的重要性,民族唱法中强调的“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丹田”与美声唱法强调的“头腔共鸣”、“横膈膜处”、“小腹收缩处”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音色差异,是二者最显著的差异,作为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民族唱法继承了我国传统,并吸收借鉴了美声唱法,美声唱法追求的是音色的协调和统一;审美差异,民族唱法在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追求声音优美,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美声唱法则追求音色的统一并将其作为声乐评价的重要依据;发音运用差异,民族唱法以汉字发音为基础,吐字字正腔圆,韵味十足,而美声唱法以意大利语发音为基础,讲究连贯,咬字服从发音,声音共鸣效果较好。【1】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

1、美声唱法向民族唱法的借鉴

字正腔圆借鉴,作为民族唱法的明显特点,字正腔圆是民族声乐高度的体现,美声唱法借鉴这一特点,能够凸显元音发音的连贯性,是美声发音更精妙和细腻。演唱意境借鉴,民族唱法讲究的是情景交融的演唱效果,美声唱法通过借鉴来实现音色的和谐统一,加强审美情感的表达。润腔优美借鉴,民族唱法的润腔具有相当独特的特征,借助旋律中的音色和音高的不同来实现整个演唱过程的变化,美声唱法通过借鉴可以加深音乐的韵味,强化演唱作品的内涵与情感的生动表达。

2、民族唱法向美声唱法的借鉴

吐字咬字借鉴,美声唱法注重元音的统一于连贯,咬字有力但不生硬,将咬字与演唱进行了比较完美的融合,美化了音乐,不同音色之间的衔接更为自然,这点值得民族唱法借鉴。声部划分借鉴,美声唱法根据男声和女声的不同对声部分别进行了男女高、中、低音的划分,还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民族唱法也需要重视声部划分的重要性,将不同类型的人声划分到不同的声部中,使演唱者嗓音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也有助于完善和提升民族唱法。整体共鸣借鉴,整体共鸣作为美声唱法最鲜明的特点,要求呼吸和高声的发音实现完美的协调,民族唱法可以通过借此来使发音更加集中圆润,统一音色,在保证歌曲意境的基础上增加气势和感染力。【2】

三、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融合

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应当从基础做起,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价值观

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的大多数都是基层音乐教育工作者,因此不仅要培养基本的声乐活动能力,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声乐价值观。声乐教学应当充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特点,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为依据展开教学工作。要从思想上对民族音乐和美声音乐有客观正确的认识,了解传统,加强求知意识的培养。

2、优化改善原有教学课程结构,增加借鉴融合课程的比重

在教学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要逐渐改善原来单纯门类的音乐教学,增加相互借鉴融合课程在教学工作中所占的比重,通过这样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学生对音乐学习有更为深层的了解。通过加强学生声乐借鉴融合的锻炼,来提高学生综合音乐水平的提高。

3、促进美声唱法的民族化发展,避免流于形式

美声唱法的研究不仅要掌握其发生的原理,对于唱法背后该民族的音乐文化等也要有一定了解,对比民族和美声唱法的最终目的是借鉴吸收美声唱法的优势,来为民族唱法的发扬光大所用,而不是单纯地机械照搬,仍然需要保持民族唱法的特色,在民族唱法中融入美声唱法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传承中华音乐文化。【3】

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和边界,在音乐文化方面,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要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中西结合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只有不断地吸收外来先进音乐文化的优势来为自己所用,才能提高民族音乐的核心竞争力,在世界音乐文化的冲击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当前世界音乐文化领域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很难形成某种音乐文化一枝独秀的局面,我国在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味地排外,要博采众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4】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世界音乐文化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我国民族音乐要走向世界,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进行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了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庞佳慧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丽娜,郝宝珠.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J].人民音乐,2010(09):59-61.

[2]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06):186-187.

民族声乐唱法教学范文2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声乐;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J61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72-01

由于当前社会对于艺术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所受的关注度持续增加。当前中国声乐教学渐渐产生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很多不是同一层次的高等院校都已经构建了音乐专业。随着各个声乐专业的招生规模持续增大,声乐专业学习者的人数不断增加。因为受到美声唱法的熏染,中国民族声乐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将其在教学理论及科研中存在的缺陷慢慢补充完好,让我国民族声乐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的含义

(一)促使我国民族声乐得到新的发展。随着国内全球化发展速度不断增加,我国民族声乐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声乐教学积极吸取了美声唱法中的优质内容,如呼吸、发音及两者间的共鸣等。在肢体动作方面,其与美声唱法存在一致性,有效地完善我国民族声乐唱法高音部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融合美声与民族声乐,很大程度使我国民族声乐得到新的、突破性发展。

(二)明确体现了我国民族声乐的风格。随着全球化发展,世界文化的有效结合及互相促进能够获取新的契机。世界音乐基于这一情况,实现了融合。美声唱法作为一种纯西方的音乐文化,在某些方面与国内民族声乐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两者结合的过程中,能够相互获取各自优质的内容,促使音乐文化进一步发展,实现人们在精神及审美等多个方面的需求,从而对我国民族声乐风格实现了显著体现。

(三)促进我国民族声乐实现多元化发展。由于政府经济文化渐渐实现全方位发展,音乐文化同时也得到进一步创新,国内外音乐文化出现融合的情况。基于当前的时展背景,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需要与时代潮流接轨,对传统现状下的民族声乐教学的方式及模式进行转变,促进民族声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中国民族声乐在借鉴或参考美声唱法的过程中,在推进美声唱法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促使民族声乐实现多元化发展。

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的影响

(一)气息应用方面的学习。有效学习美声歌唱中气息的应用,基于当前中国民族声乐的呼吸方法,将其中有用、优质的内容获取到。在实际教学时,需要强化学生深呼吸这一行为,在此之后,要求学生用横膈膜维持,尽量维持较长的时间。这一行为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唱歌过程中吸气状态及感受。所以在实际演唱时,为了确保气息处于稳定及通畅的状态,需要确保声音具备均匀性与连贯性。此外就是民族声乐教学行为,结合美声唱法的连音唱法,尽可能避免在歌句中间出现气息的转换,提升声音的流畅与线条美。

(二)共鸣方面的学习。我国民乐教学时,结合美声的混合共鸣应用方式。共鸣其实就是在歌唱者打开喉咙之后确保声道的持续性稳定,随后引动共鸣腔体,使声音实现连贯、圆润。另外由于声音音区发生转变,所以真假音转化是民乐演唱中的一个重点,从而完善音色,促使胸腔、头腔实现共鸣。此后演唱者声音就会更加丰富与美丽。此外针对不同民乐歌曲,需要对共鸣腔体实施调整,以满足歌曲所需要的风格与特色。

(三)吐字技术的学习。美声唱法从本质上而言,是从意大利语言中产生的一种声乐艺术,因此在应用其发声方法进行中国歌曲演绎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满足吐字清晰、声音流畅等要求。这方面的难度主要在于意大利与汉语语言在咬字方面存在极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在实施声乐教学时,学习美声唱法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落实喉头位置,确保其稳定性,才能在使用美声唱法时,使得歌曲演唱的吐字清晰、发音也具备准确性。获取良好的发声方式之后,结合优质化技术应用,实现美声唱法应用过程中实现清晰的汉字吐音。国内目前很多演唱者应用美声唱法获取了成效,很好地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展现出来。

三、结束语

综合全文,结合美声唱法,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中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深入地影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未来发展。所以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是以民族声乐的传统文化为前提,筛选传统意义上优秀的声乐美学思想,提出与美声唱法的训练方式结合在一起,构建富含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其中蕴含的时代气息,促使更多的人对其持认可的态度。

参考文献:

[1]蒋奕嫔.论民族声乐之与时俱进――兼议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影响的几个阶段[J].科教文汇,2016,(01):45-51.

[2]罗可曼,李劲松.歌剧观念转型时期和声语汇的动力营造――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歌剧作品谈起[J].人民音乐,2015,(11):36-39.

民族声乐唱法教学范文3

原生态唱法及其特征

原生态唱法是一种由心声、用心唱、无修饰、自然流露的歌唱形式,是在自然的状况下情感的流露和声音的表达。原生态唱法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传统演唱方法,演唱内容是不同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具有特色鲜明的乡土韵味、生动传情的音乐表现特征以及质朴无华的演唱风格。

原生态唱法是在特定时空和生态环境中自然传承下来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丰富多彩、形式繁多的各种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演唱、民间戏曲演唱、民间曲艺(说唱)演唱等。原生态唱法是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丰富文化的组成部分。

原生态唱法有3种不同的用声方法:1 真声唱法。是原生态唱法中最常见的演唱方法,其声音自然嘹亮。2真、假声结合唱法。演唱时中声区用真声,高声区用假声。衔接圆滑,不同音色的对比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风格。3真假声混合唱法。同一民族地域的歌手在用声方法上有混合,并非完全统一。呼吸、发声、共鸣等歌唱器官协调自然,声音刚柔相济,收放自如。

原生态唱法的独特之处在于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声,形成低音声部。因此,原生态唱法对演唱者嗓音条件的要求较高,歌唱状态自然真实,演唱上结合当地方言,富有乡土气息,在气息运用上要稳固扎实,真实地表达民族文化,完整地表达出民间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其极富感染力。可以这么说,原生态唱法的许多歌手基本功扎实,歌唱技巧娴熟,歌唱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与“学院派”的演唱风格相比,原生态唱法所受的束缚更少,对于民族风格的表现也更加开放,其风格表现原生态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所演绎的歌曲将通过民族风俗、艺术以及语言以最真实的状态展现出来,融合了各族文化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厚重的历史、传统的文化、独特的民族特性为原生态歌手们提供着取之不竭的精神营养,赋予了他们卓越的艺术才能。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民族声乐,在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戏曲、曲艺唱法以及民歌唱法等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传统民族声乐逐渐向现代民族声乐的转型,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方美声唱法,逐渐形成独特的歌唱艺术形式。可以这么说,现代民族声乐是受西方美声唱法影响、从原生态唱法中派生出来的新型演唱形式。

1956年,沈阳音乐学院建立民族声乐专业,成为国内最早建立民族声乐专业的高校。随后,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建立了民族声乐专业,培养了才旦卓玛、德德玛、吴雁泽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一南一北两大阵地,带动了全国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的发展。

1958年,声乐界发生了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土洋之争”: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教师以洋唱法为基础进行教学,另外一批本土教师以传统唱法为基础进行教学,两者均强调各自教法的重要性,至今讨论仍没有定论。时至今日,国内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仍按照以上两种思路进行民族声乐的教学工作,受到西方美声唱法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的发展进入“瓶颈”期。一方面,民族声乐发展的国际化受到西方美声唱法的影响。另一方面,民族声乐的商业化发展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现有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特别是忽视原生态的民族语言以及民族风俗的原生态艺术,对于民族声乐的认识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导致民族声乐的发展难以实现突破,也难以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如果能将原生态的唱法使用到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唱法,更要理解歌曲背后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对每个民族不同的演唱风格进行了解和学习,将民族声乐的发展回归到民族文化中,从原始的生活文化中寻求发展的道路,从而彰显民族声乐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特征。

高校原生态唱法的教学策略

高校原生态唱法的教学要向多元化发展,要形成相应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索,转变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态度和观念,将多元化教学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阶段,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塑造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

从教学过程看,扩大对原生态民歌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招收规模,由于这些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基本具有本地民族声乐基础,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改造,能够使学生自身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此外,高校也要提高原生态歌手出身教师的比重,教师在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们了解民族地域特点,透彻地掌握民族声乐专业的内涵,将民族特色更鲜活、强烈地表达出来。

从培养基础看,据调查,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中过半是近现代的创作歌曲,而包括改编在内的中国民歌不到30%。早期教育忽视民歌,不利于民族声乐的传承,造成了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先天不足。民族音乐素养的缺失,特别是在“学院派”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校音乐教师,很难进行原生态教学的尝试。在教材的改革上,必须对民族声乐教材进行改革,尽可能补充原生态、戏曲音乐以及原生态唱法的素材。

从课程设置看,要进一步优化,合理调整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将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继承、声乐基本技能两方面作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核心。在保证基础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民族音乐的比重,遵循民族声乐的本质特征,开设专项的民族声乐课。一方面要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技能、理念。另一方面,还要使用多样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将原生态的典型曲目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从教学内容看,就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而言,很多高校仅将曲谱作为教材的内容,忽视了音像材料、音响材料的重要性,使这些教学材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多元化教学效果。因为高校应丰富教学内容,选取其他形式、内容的教材,通过图像、音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理解声乐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不同形态的民族声乐。把握世界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创造田野采风的机会,深化对民族声乐的探索和分析,透彻地分析演唱技巧及作品的风格特色,提升自身的审美观。

从演唱技巧看,高校原生态唱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其演唱技巧的借鉴。尤其是在演唱各地的民族歌曲时,尽量做到对各地民歌演唱风格的把握,其中主要包括各种方言的吐字、旋律的润腔、真假声运用等,而这些则是无法在乐谱上明确标示出来的。要从方言人手,总结旋律的走向和演唱的音色特点等,全面了解原生态歌曲风格,体会原汁原味,获得实际感受,都是学习和研究民间歌唱艺术的最佳途径。加入这些技巧将能够更加真实地将这些作品的味道释放出来。

民族声乐唱法教学范文4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育;艺术人才

     一、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现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也随着有了提高。其教育体制日趋完善,从业者和学习者不断增加,除了各大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之外,改革开放以来各类综合性大学、高职高专院校也纷纷开办了音乐学院或音乐系、科,设立了民族声乐演唱专业;其教学体系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出版了丰富的民族声乐教材和大量民族声乐教学的音像制品;出现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民族声乐教师,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民族声乐歌手,蜚声于海内外。与此同时,关于民族声乐的唱法问题自五六十年代“土洋之争”以来从未间断过,发展到今天,“土唱法”和“洋唱法”越来越融合、差异越来越小,大家统一了观念,即吸收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强调我国民族唱法的民族性;可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单一性问题却越来越凸显,成为音乐界的热点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单一性问题有其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

    从民族声乐教育角度来审视,其单一的西方文化视野,偏离了当今全球多元文化的主题,忽视了多元一体的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音乐文化。与此同时,大量的中国民间音乐和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民族声乐教育方法一直游走在专业音乐教育的门外。绝大多数的民族民间音乐经未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农民乐师和民间文艺团体的口传心授方得以传承。正是由于这多重的限制与影响,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相对也还不够完善,就如美声中针对男女声的音色及音区对人声进行了高、中、低音的分类,而中国的民族声乐中,只区别了高音,其它的音色及音区类型尚未做出明确界定。

    现在,现代音乐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些非但不懂传统音乐,还浅薄地认为它落后。缺失了传统音乐教育为基础,学生便也缺少了许多接触多风格、多唱法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机会,也影响了对歌唱艺术的判断和辨别。这种缺失了以本土文化为根基的音乐教育随着层层渗透,被普及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所带来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言而喻。

    所以,如何评价本土的传统音乐文化,摆脱民间音乐意识匮乏的民族声乐教育,让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走回人们的视野、走进生活、影响后人,应成为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肩上应有的重任。

    二、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的措施本文认为推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了发展中国声乐艺术事业,我们应当把一切有利于提高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歌唱方法和经验都吸收过来,比如,从我国的戏曲、曲艺、民歌乃至西洋演唱方法中吸取营养,吸取精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国民族声乐教育应根植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原生技艺高超的民歌、戏曲、曲艺是民族声乐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民族声乐教学应立足于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与时代性的基础之上,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教学体系。比如,在教学曲目的选用上,教学曲目的选择应遵循因才施教、因人而异、由简到繁的原则,所选曲目的题材应广泛多样,且思想性与艺术性较高,应以中国作品为主、外国作品为辅。

    2.协调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音乐的发展(1)协调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民族声乐。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民族声乐的对立性主要表现在用嗓方法上的差异性。

    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一般比较规则、统一;而传统民族声乐则存在着许多特殊的、不规则的发声方法。在此,传统唱法向现代唱法提供共性特征,共性特征与美声唱法结合形成了现代唱法;现代唱法的形成又能为传统唱法提供新的经验,使传统唱法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而传统唱法的进步又会为现代民族唱法提供新的特征。民族声乐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健康的演进形式。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尽量保持少数民族传统声乐的本来面貌,使传统声乐与现代声乐在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共同、协调发展之路。

    (2)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协调发展。音乐界长期存在的“土洋之争”。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伍国栋强调要抛弃以某一民族文化为中心的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肯定各民族之间事实上存在的不同的音乐价值观念与评价标准,“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绝对正确的民族文化,相互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其自身客观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立足于本民族,尤其是我们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发掘具有自己特色的声乐发展道路。

  3.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声乐艺术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对传统教育进行反思的同时,要思考并实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法与途径。一是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审美能力的培育。审美教育是指形成受教育者科学的审美观念,有较强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过程,这是整个民族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的学习过程要处处体现、渗透审美教育,不突出审美本质的艺术教育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我们的声乐教育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声乐技术人才,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声乐艺术人才。二是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创新精神的培育。

    教育要有前瞻性原则,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创造力。在民族声乐教学课程中为学生开设《创造学》等方面的课程,让学习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创造过程、创造技法、创造环境等理论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水平。

民族声乐唱法教学范文5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

民族声乐以民族审美为基础,以民族语言为素材来展现民族音乐风格,是一种用以表达民族感情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性的艺术形式,民族声乐的发展之路受到我国音乐界的广泛关注。艺术学校是培养声乐人才的重要平台,应该重视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改革,促进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声乐人才。

一、当前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育的优点与不足

(一)艺术院校中民族声乐教育的优点

1.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发声特点。西方美声唱法有一些值得民族声乐借鉴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要求喉头位置稳定、气息深厚;充分发挥腔体泛音;发声较自由;音色优美;音域较宽;声区过渡较为平滑等等。借鉴这类训练方法,不仅能够丰富我国的声乐唱法,还能弥补传统唱法的不足,补充民族声乐在演唱技巧、声音铸造等方面的不足。

2.注重吐字与发声方法的结合。传统的民族声乐,非常注重语言的清晰与准确。尤其是在戏曲中,十分讲究“字正腔圆”。西方唱法引入时,常常出现吐字不清、发声不委婉的问题,但是经过中国音乐人的不断探索,新唱法出现,最终解决吐字与声音相结合的问题。

(二)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育的不足

1.生源质量下降,教育模式“趋同化”严重。经过多年的音乐教学,我国已经培养了大批的民族声乐人才,而近年来,艺术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生源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来,艺术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出现了“模式化”现象,在教学中过度强调对共性的塑造,忽视了对个性的培养,导致了“千人一面”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艺术院校的民族声乐教育中多强调技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这就导致了声乐教学模式过于统一,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2.模仿现象严重。歌唱明星名利双收,音乐学校的学生越来越乐于模仿明星声音,将明星作为自己的榜样。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仅仅致力于成为某位明星的模仿者,就会丧失自己的个性。所以,艺术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时,不仅要强调共性,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尽最大的可能“因材施教”。

二、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原生态民歌

1.可以将原生态歌手聘为声乐教师。现在的艺术院校中,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师一般是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对于民歌的旋律、风格、吐字等的把握可能稍显不足。相对而言,原生态歌手在这一方面具有优势,在演唱中,能够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也体现出地域性特点。将生态歌手聘为声乐教师,不仅会扩展教学内容,还能为学生提供了与民族民间唱法亲密接触的机会。

2.招收擅长演唱原生态民歌的学生。这些学生成长于民族聚居区或偏远山区,长期与原生态的民歌接触,他们继承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基因,也在生活中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创造。这些学生进入学校后,应该为其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以保持其自身特色。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音乐史、乐谱和演唱知识的教育。

(二)改革民族声乐教材,优化课程设置

1.调整艺校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较多艺术院校使用的教材是曲谱,却没有将经典的音响、音像材料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所以,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摆脱曲谱的局限,大量补充经典音响、音像材料和图片材料教材。其次,应丰富理论教材,理论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应包括人体发声原理、发生器官结构、发声器官性能等,还要包括代表不同审美观念与风格的歌唱方法,可以是基本唱法,也可以是特性唱法。此外,还要介绍歌曲的二度创作概念、创作原则与方法、论文的写作方法等。这样,学生就能从视觉、听觉、感性和理性等方面吸取全面的营养。

2.在课程设置方面调整民族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加少数民族音乐的分量,引进各种类型的民族声乐。其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针对民族声乐专业的特点,开设民族声乐课,不仅要注重对世界民族声乐的研究,还要特别关注东方民族声乐。另外,从事民族声乐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声乐知识与声乐技能,还要对历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有一定的了解。

(三)健全音乐学知识结构

声乐要表达出一种美感,不仅有赖于一定的技巧,还要求演唱者体会出音乐中的韵味。所以,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发声技巧,还要深入民族生活中,对民歌源地的民俗风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民族声乐教学应该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理论上、技巧上都要进行多元化的改革,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全面的民族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韩萍.如何构建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J].民族艺术研究,2010,

民族声乐唱法教学范文6

高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是其教学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音乐教育需要体现民族这一特性,声乐教学作为音乐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它在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要集中体现民族个性,来传承民族声乐文化。

在声乐教学的方法上,由于长期延用专业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使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也大多崇尚美声唱法,其实这并不是发展我国高师声乐教学的唯一手段,我们要从教学方法上抓起,力求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平衡,这是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声乐教学的民族化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我们落实这个话题,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入手,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使命,发展为目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需要我们教育者去保护和发展,这并不是强加的历史责任,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它有绝对的传承和发展价值,从古代的琴歌、宋词、戏曲、京剧等,到现今的民族声乐发展,可以说它们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关系。而这些传统艺术的种类,是中国历代人民缔造的结晶,它体现了中国人民骨子里的文化和审美取向。所以,高师声乐教学要把握中西声乐文化的契合点,研究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结合点,从而在演唱风格和技巧上体现民族性。

在声乐教学的作品内容上,民族声乐作品本身就彰显着民族性,我们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民族声乐作品这本身就体现了声乐教学的民族性。民族声乐作品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有极大的优势:第一,民族声乐作品的旋律线条是民族音乐风格的体现,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有可能不用听唱词,只听音乐的旋律就能表露出中国民族特征,优美的旋律线条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典型表现手法;第二,艺术审美取向同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人从小接受的就是母语教育,在母语教育的环境下,无论是人文、地理、社会等都带有民族的个性,用百姓的话就是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所以,民族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得天独厚的优势,且便于理解和学习。第三,民族声乐作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本身没有演唱方法的界线,在声乐演唱学习中,大量的采用民族声乐作品就是高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体现。

二、高师声乐教学民族性的基本内容

(一)教学观念的民族意识

一个民族的历史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文化积淀,教育本身的职责就是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它能够凝聚和融合一个民族。声乐学科是传承艺术文化的桥梁,是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民族声乐作品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个性体现,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对于增进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具有宣传、渗透和融合的作用,对形成民族自强意识、民族自豪感都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在中国时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主题。

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师首先要具有民族意识,并通过声乐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这样才能落实高师声乐教学思想的民族意识。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具有典型民族精神的民族声乐作品,在潜意识下传递民族精神,这是声乐教学的民族性体现。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声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要求高师声乐教学的观念要体现民族意识,它体现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

(二)教学内容的多元融合

高师声乐教学既要体现民族性还要体现多元性,多元的声乐教学内容符合现今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路线,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观念已被世界各国认可。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为音乐教育界广泛认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基础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探索出符合我国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方法。当前,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声乐教学也应坚定的开创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打破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响,竭力的吸收不同地区、民族的声乐文化为我所用。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间的声乐文化交流相对来说甚少,高师声乐教学有义务传承和发展各民族的声乐文化,由于我国的各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音乐文化风格各异,所以我国的声乐文化本身就体现着多元化的特征,如将其整合应用到高师声乐教学当中,它对我国声乐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把各个民族的声乐文化联系起来,潜心研究它们各自优缺点和文化特征,并从各民族中总结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声乐作品,将其节选出来,并应用到我国的高师声乐教学,这不仅能使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实现多元融合,而且也促进了各民族声乐文化的交流,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中西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