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

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范文1

森田疗法既是一种医疗手段,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森田疗法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对于正常人,森田疗法更能起到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作用,使人们以更开阔的思路更好的面对生活。

在下面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森田疗法的理论、治疗原则和适应症,然后分析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用性。

一、森田疗法简介

1.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

在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中,包含森田神经质、疑病素质说、精神交互作用学说以及神经质发生的机制。

森田疗法是适用于神经质症的特殊疗法。神经质是神经症的一部分。神经症是一种非器质性的,由心理作用引起的精神上或躯体上的功能障碍。神经症包括的范围很广。神经质只是神经症中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患者具有某种症状,这种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因此,患者本人有强烈的克服症状,从症状中摆脱出来的欲望,并积极努力地克服症状。

森田根据症状把神经质症分成三类:(1)普通神经质症。(2)强迫神经质症(恐怖症)。(3)焦虑神经质症(发作性神经症)。森田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神经质症的症状。如初次在众人面前露面,会感到紧张;听说别人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后总觉得自家煤气阀口没关好,不反复检查就放不下心等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是生活中正常的、必需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事过之后就会消失。但是,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会把正常的反应视为病态,拼命想消除,结果反而使这种不安感被病态地固定下来,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形成神经质症。

森田认为,神经质的发生有共同的精神素质的基础,称之为疑病素质。所谓疑病就是疾病恐怖,担心自己患病。这是人生存欲望的反映,存在于所有的人。但是当其强度过分时,就开始形成一种异常的精神倾向,渐渐呈现出复杂、顽固的神经质症状。森田认为疑病性素质是神经质发生的根源。森田疗法理论的另一个概念是精神交互作用,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感,感觉的过敏使注意力进一步固定于此感觉。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感觉更加过敏的精神过程。此恶性循环反复过程中,产生精神身体症状。神经质形成的原因就是疑病素质和由它引发的精神活动过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

森田在《神经质的实质与治疗》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神经质的病理,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起病=素质×机遇×病因。也就是说,有疑病素质的人,由于某种诱因,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身体或精神变化,由于注意力的集中,其感觉越来越敏感,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并固定下来,使症状发展,形成神经质的症状。在这里,疑病性素质是根源,精神交互作用对症状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森田疗法的着眼点必须是对疑病素质的陶冶和锻炼,以及阻断精神交互作用。

2.森田疗法的治疗特点

(1)不问过去,注重现在。森田疗法认为,患者发病的原因是有神经质倾向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种偶然的诱因而形成的。治疗采用“现实原则”,不去追究过去的生活经历,而是引导患者把注意力放在当前,鼓励患者从现在开始,让现实生活充满活力。

(2)不问症状,重视行动。森田疗法认为,患者的症状不过是情绪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主观性的感受。治疗注重引导患者积极地去行动,“行动转变性格”“照健康人那样行动,就能成为健康人”。

(3)生活中指导,生活中改变。森田疗法不使用任何器具,也不需要特殊设施,主张在实际生活中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同时改变患者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认知。在生活中治疗,在生活中改变。

(4)陶冶性格,扬长避短。森田疗法认为,性格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随着主观意志而改变的。无论什么性格都有积极面和消极面。神经质性格特征亦如此。神经质性格有许多长处,如反省强、做事认真、踏实、勤奋、责任感强;但也有许多不足,如过于细心谨慎、自卑、夸大自己的弱点,追求完美等。应该通过积极的社会生活磨炼,发挥性格中的优点,抑制性格中的缺点。

二、森田疗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用性

由以上森田疗法的特点及原则我们可以看到,森田疗法虽非正统范围内的心理学,但显示出对人性的了解和尊重以及对人类真实生活的认识。它不像西方文化下的心理学那样重视“科学”,重视心理的过程,而不关注心理的内容,它提供给人们的实际上是一种保障人类精神健康发展的生活原则和处世态度。它是一种人生哲学,因而适用于学校教育。这种理论很容易发掘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因素,极易将维护人的精神健康的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结合起来。所以,十分适合在学校教育中使用。学生学习和接受森田疗法的理论和方法并不认为是在学习和掌握一种心理疗法,而似乎是在接受一种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因而觉得一点也不费力,就像参加学校的其他活动一样觉得轻松而自然,因而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大学生疑病素质较为明显,因而森田疗法对他们具有显著效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青年大学生求生成才的欲望强烈,各种欲望在现实中受挫后,势必出现不安心理,欲望愈多不安也愈多;大学生又充满远大抱负,勤于思考但不成熟,表现出脱离实际,出现许多思想矛盾;同时,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易致自我中心化,学校教育又倾向于完美主义,多侧重强调道德、伦理、正义、追求理想、提倡严谨的细致等优良品质,而不侧重客观、全面、整体及辩证,一味或过于正面引导,不客观地认为人生即美好,而忘记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综上所述,大学生疑病倾向明显,用森田疗法的理论进行心理辅导,缓和学生的负重心理,平和过重的生存欲望、完美主义及竞争而导致的自我中心等。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灵活辩证施教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我们可以借鉴森田疗法建立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体系。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开设课程为重点,这是很片面的。而心理教育课程又多延续西方心理的脉络。与西方心理学相比较而言,“森田”原理更具有深刻的人性,重在认识自我与自然的客观性,认识自我与自然的某些不可控性,以现实的态度激发自然的蓬勃的生命力及创造力。虽然森田疗法并没有涉及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及具体情景,但森田疗法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富含了强烈的辩证法,以及无为的态度体现真正有为的人生。森田疗法和中国文化有密切的历史渊源。源于中国文化的森田原理对学校心理卫生保健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学校心理保健中应充分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借鉴森田疗法,在自己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保健体系。建立这一体系应遵循下列原则:首先,心理保健工作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二,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挖掘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宝藏;第三,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积极的通过批判分析、学习借鉴国外一切健康的、有价值的心理学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应该是间接和直接相结合。所谓间接,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所谓直接,就是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接触心理障碍。哈尔滨心理健康指导学校实行的教育模式的森田疗法很值得借鉴,目的、步骤清晰明确,可以在高校对有类似烦恼的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面谈法

选择应用森田疗法进行咨询与治疗的对象,主要通过面谈的方式。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借助有关的心理测验量表帮助筛选,如可以用UPI,SCL-90,EPQ,SDS,SAS等。对咨询与治疗效果的评价也可借助上述量表。

2.交换日记法

由于学校情境的特殊性,咨询者(治疗者)不能与来访者每天接触或共处,所以可让来访者准备两个日记本,以便于每天咨询时与咨询者(治疗者)交换,保持日记的连续性,使来访者每天写日记与咨询者(治疗者)对日记进行批注互不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范文2

1.中职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

(1)厌学心理。大部分中职生由于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因此丧失学习信心,出现厌恶、自卑以及恐惧等不良心理,自暴自弃形成恶性循环。(2)焦虑情绪。首先是学习因素,不少中职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将学习视为一种压力、痛苦,而频繁逃课。其次是就业问题,毕业后的中职生步入社会,直面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产生恐惧与不安心理,内心矛盾冲突不断,引发心理焦虑状况。

2.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未得到有效落实

这主要表现在学校不够重视以及学生认同度较低两个方面。学生学习成绩历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少中职学校过于强调专业课技能学习,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有所欠缺。此外中职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不足,不敢大胆咨询,害怕遭受他人嘲笑和歧视,导致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1.摆正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中职健康教育要想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首先应转变人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中职学校管理层均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应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来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课时,为其提供器材与场地支持。同时还应引导广大教师积极革新教学理念,定期组织心理知识讲座,邀请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培训,强化其心理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对教育教学行为加以规范,从而能够就中职生个性化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区分和处理,从而促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革新教学手段,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多元化、多渠道建设

教师应摆脱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教材、语言、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及电子视听设备辅助教学。应在保障现场心理咨询以及常规心理健康课程指导的基础上建设多渠道、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在平台上公布心理辅导老师的热线号码、电邮或者QQ号码等等,为学生提供与辅导老师单向隐秘交流的渠道,以便于学生敞开心扉,陈述内心苦闷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同时还可借助校宣传栏、网络以及广播站等资源平台推广普及学生所需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介绍调节心理压力的途径和技巧、自我心理压力测试等等。心理健康讲师也可在网络技术支持下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基础心理状况,以更好地指导后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灵活操作,突出“活动”和“体验”

从根本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心理学课程,教师应明确这一点,不可将难懂的术语、概念以及深奥晦涩的心理学理论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应通过引导——发现、示范——模仿、参与——活动、情境——陶冶、寻思——点拨等方式灵活演绎不同课堂主题,通过课堂活动固有的启发意义来激发学生内心认知冲突,使之获取潜意识、深层次中的心理体验,使之产生强烈的心理感受,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个体心理角度分析来看,个人直接体验或亲身感悟永远胜过单纯的讲授,即便是微小的启发,也能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和记忆。所以教师应积极运用情景模拟、游戏、案例分析、心理测试、辩论赛、角色扮演以及行为训练等形式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课,培养并强化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范文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

自古以来,“健康第一”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必先注意幼年的儿童”。 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近尽情游戏,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供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

一、创造一个能激发积极社会情感的充满爱心和关切的环境

教师的爱心应当是理智的爱,能理解、接纳第个幼儿的特点,在一个班上,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有的热情大方,善于言辞,有的孤僻沉默,整天不语,有的活泼敏捷,喜欢歌舞,教师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一视同仁地对他们亲切、关怀,并提出严格的要求。例如,要从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幼儿传递爱的信息,要给安全感受到威胁的幼儿以特殊的关怀,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挑衅和不服从行为等等。实践证明,在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创造一个能调动和发挥幼儿潜能的尊重和期望的环境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要在不背离点的教育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和个性,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分寸,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语和举动要能恰当地顾及行为的环境条件和社会后果,教师的所有目的,不是简单的限制、管理孩子,而是有助于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明确自身的责任,愉快的给自已发出命令,自觉地给自己提出要求。能激发幼儿潜能的环境,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教师经常使用协商、启发、建议的口吻说话,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动作无不包含着尊重和信任的信息。2、教师能为每一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活动能力的机会和条件。3、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认知优势和创造力。4、能注意发挥期望效应的积极功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就是相信每个幼儿都有发展潜能,能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和长处,从原有的起点出发,鼓励启发幼儿,就越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

三、创造一个能发展幼儿自尊、自信的信任和接纳的环境

自尊感是自我评价引起自我肯定和希望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情感和决心。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在遵守《纲要》精神的前提下,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向比较。如果成人经常公开议论孩子是笨蛋、小傻瓜、多动症、没出息,是“一分钟也不能安静”、“什么也学不会”的人,孩子就会失去自尊和自信,就会惶惑,不听话和自暴自弃。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多适用积极的评价,这是发展自尊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2、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配合,改善幼儿处境。3、支持幼儿。

四、创造一个能引起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的观察和有趣的环境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人的行为常常由三种内驱力引起动机:一是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望;二是好胜的内驱力――成就欲望;三是合群的内驱力――交往欲望。教师在准备日常生活的物质环境时,要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材料灵活地运用。

五、创造一个能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环境

1.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3.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研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总之,幼儿园的环境是为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应该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感到欢乐,感到被尊重,感到为集体所接纳,感到自尊、自信,感到获得成功,这就是幼儿所需要的心理环境也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心理环境的目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

幼儿教育作为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教育方式,是孩子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保育和教育的双重特点,将幼儿教育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今的幼儿教育里已经比较常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存在无疑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幼儿心理教育是幼儿园规范幼儿的相关行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和方式,同时也是幼儿园培养儿童规则、制度观念的萌芽方式。与此同时,幼儿心理教育也存在忽视幼儿心理健康引导、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程式化,忽视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幼儿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态度生硬、缺乏耐心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如何合理地利用幼儿心理教育,达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从小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

1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教学制度。然而由于在实际幼儿教育中,多数幼儿园重视对幼儿知识、认知的教育,而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幼儿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局限于他们认为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或性格比较内向,行为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认知,心理健康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成人,同样对于幼儿适用。幼儿由于个体差异,其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仅应当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行为存在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对所有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必须,只有通过合理引导,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幼儿的潜力、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幼儿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1]。

1.2 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与生活实际不符

许多幼儿园开设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科目,但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与实际生活脱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教学效果不佳。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上,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在有限的心理健康课程上,而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情境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被忽略。

1.3 忽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教学

游戏活动是幼儿们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则常常被幼儿教师认为与游戏活动不搭边,因此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忽略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幼儿教育需要引导,需要循序渐进,以游戏活动为主的趣味性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而这种好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现,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

2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行为存在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对所有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必须,只有通过合理引导,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在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满足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需要,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更加长效和高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造故事情景可以激发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表演游戏,创造故事情景,使幼儿进入情景角色,或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学生可以通过情境再现和故事表演,深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景和精神世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幼儿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的故事使,引导幼儿扮演小马、松鼠、蚂蚁等,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加入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更培养了幼儿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人格。

2.2 通过趣味性教学推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思维方式和与成人不同,因此不应当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应当用儿童的眼光和喜好去设计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例如游戏活动是幼儿们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将心理健康教学融入到游戏中,幼儿不仅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欢乐,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通过游戏活动提升儿童心理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在游戏策划时注重游戏的角色性和趣味性,设计游戏时必须考虑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只有孩子们对游戏活动有足够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其次,在游戏活动中融入语言教学应当将游戏内容与孩子们的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进行《四个好朋友》的故事教学时,让幼儿分别扮演成小白兔、小公鸡、小黄狗、小花猫分别演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貌用语,如果扮演者回答不正确则游戏出局,余下的继续游戏。小朋友们在游戏中进行礼貌用语交流,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现实教育意义较强。通过游戏与故事的有机结合,不仅借鉴了游戏的趣味性,还通过故事对语言的锻炼,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语言交流、沟通能力,更重要地是促进了幼儿之间的沟通教育,对一些思想比较自闭的幼儿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总之,要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幼儿品格,除应当在幼儿日常教育中观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趣味性教学推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自身教学水平,用耐心和关心去影响孩子,通过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幼儿。其次应当关注幼儿的负面情绪反应,发现幼儿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

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行为与习惯。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1、情境教育。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做出有效的行为对策。这种方式能帮助幼儿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判别是非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2、家园同步教育。幼儿家庭与托幼机构密切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但具体方法可有所不同。如在幼儿园某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分享与合作”,教育的方法可能是通过游戏进行,那么,在家里也应同时进行这一主题的教育,但方法可以是与父母分享食物,与邻居的小朋友合作游戏等。家园同步教育,往往比单方面实施教育的效果更好。

3、典型教育。通过给幼儿一个典型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幼儿多直观思维,模仿力强,这种教育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行为练习。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幼儿对这些行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5、讲授教育。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知识,提高幼儿对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心理健康的态度。但这样做,要注意形式多样、生动、内容贴切、适宜。

此外,尝试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母爱教育等均可有选择性地加以采用。

三、构建幼儿心理健康保障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误区 对策

一、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教育目的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个体本位出发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德育是从社会本位出发,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人。两者在学校工作中相辅相成,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往往界限不清,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现象比较常见。

要走出这一误区,必须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区别的同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心理健康教育要目标明确,即要从学生个体出发,增强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具体的内容,如学习心理培养与就业、升学指导,人际关系辅导与社会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与耐挫力训练,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培养,青春期号陡心理教育,休闲与消费心理指导,等等。

(3)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工作方法要用辅导咨询等方法,特别要强调启发与疏导。

(4)教师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如关心、爱护学生,乐于助人,为学生保守秘密等。只有突出以上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中小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正确心理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的教师怕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过度“宽容”,采取迁就、容忍、回避的态度,不敢让学生接触社会,怕学生染上坏毛病。这样做的结果等于将学生放在温室里,后果是经不起风吹雨打,久而久之,学生的竞争能力、耐挫能力减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化倾向”。

要走出这一误区,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即创造条件和利用各种时机锻炼学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将学生推向改革大潮,融人市场经济社会,感受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感受科技进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培养他们的竞争力。

(2)创设必要的环境,如夏令营、生存能力训练活动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磨炼、战胜困难的勇气,提高学生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3)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能对自己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正确认识来自各个方面对自己的批评与评价,真正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胜不骄,败不馁,从而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三、如何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中小学全部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农村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接受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培训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老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范文5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在普及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学生共同的和比较迫切的心理发展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影响到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人格的完善及潜能的发挥,最终将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及其效果。

福州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得比较晚,起步较低,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业务部门的引领下,在各校教师的努力下,该项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

一、福州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尝试

我们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尝试与探讨主要从开设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入手,力争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发挥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1. 开设课程

在市属中学率先开设专业教师担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福建省教育厅在2009年的有关文件中提到按1000∶1的比例在中学配置心理健康教师。在福州市政府、福州市教育局的指导下,2010年,福州市教育局人事处出台有关规定,要求福州市各市属中学必须配置一名心理健康教师,并且要求已配置心理健康教师的各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福州市教育局人事处还规定了心理健康教师的课程量,从政策层面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至今,福州市市属中学全部开设了由专业教师担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010年9月,福州市新增十九位中学心理健康教师,超过前三年新增教师数的总和,专业教师队伍迅速扩大。2007年,福州教育学院成立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研究室,负责全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福州市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培训工作进入常规化和系统化的轨道。2007年12月至今,在两年多时间里,该研究室开展了六十多场全市性的、服务于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研训一体化教育教学活动,切实、有力地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其中包括二十多节市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现场观摩研讨活动。通过系列培训,教师从 “不知道怎么上”到“开始琢磨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3. 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教研过程中,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进行了一些探索。

(1)确立活动目标。活动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具有导向作用,所有心理健康教育课首先必须确定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第一,要侧重于发展性目标,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第二,目标要具体、可行。第三,目标要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他们希望从活动中学到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与学生磋商可能达到的目标。共同探讨得出的目标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认同,这样才更容易达成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2)优化课程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不同,它是一种“教育”,是一种“服务”,它强调的不是治疗和重建,而是预防和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的。这就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心理健康教材为参考,从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共性问题,做到让大部分学生在辅导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心理健康教师在顾及“普遍性”“全面性”的同时兼顾学生个体需要和兴趣的差异,即“个别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不可替代的、无法重复的个体,他们拥有的是一个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世界。差异性和独特性正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消除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是使他们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充分地展示出来。这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考虑辅导的系统性、全面性的同时,教育内容和辅导方式都要尽量丰富、灵活,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有的学校在开课前,事先调查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哪些内容感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采取了按兴趣分班的做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心理选修班:对人际交往感兴趣的学生可参加“人际交往训练班”,对学习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学习潜能开发班”,对提高自身修养感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增强人格魅力班”,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心理学爱好者班”。心理选修班以一学期为时间单位,一学期结束后,学生可以决定是否上其他心理选修班。这样就做到了既有针对性,同时又兼顾全面性和系统性,每个选修班在完成主题内容的同时,还有机地渗透了一些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如青春期烦恼、情绪调节等。选修班机制避免了“一刀切”做法带来的后果——感兴趣的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而不感兴趣的学生无所事事,消极对待。选修班机制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辅导效果明显。

(3)优化课堂辅导过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合作、民主式的协助过程。教师只能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能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来看,最好的帮助并不是给学生多少具体帮助,而是使学生自主自立,自己学会处理问题,在今后漫长的生活道路中有更好的适应能力,这也是“助人自助”“教是为了不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在课堂中,教师不是主角,教师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性活动和心理拓展训练为主导,通过组织和设计课堂情境、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交流、活动的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体验,去思索与选择,从而实现“他助—互助—自助”的过程。

二、思考

1.领导的重视、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大大加快了心理健康课程乃至整个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

2. 要让心理教师在辅导中有方向、有目标、有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支持系统,包括效果评估体系亟待完善。

3.加强用人单位与高校的合作,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人才方面的保证。

4.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以课题带动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目标、辅导内容及过程,提高辅导效果,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师访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梳理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要保证教学课时;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任课教师的培训;教师应避免兼职,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要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为了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也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事实依据,我们对西宁市昆仑路小学和二十八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做了初步调查。本文结合学生意见和教师的授课情况,就课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与解决措施,以便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同时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添砖加瓦。

一、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通过问卷方式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兴趣和建议等;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访谈,一方面了解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等;另一方面了解代课老师的自身心理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本次调研选取西宁市昆仑路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各30名;西宁市二十八中初一、初二学生各50名。昆仑路小学与二十八中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若干。

二、调研结果

1、调查统计

小学生: 76.3%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其缓解压力的方式首先是自我调适,其次是求助家长及朋友,再次是自己独自承受,只有1人选择心理咨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要求,35%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该和蔼可亲;28.8%的学生认为应该认真负责;22%的学生认为应该关心学生; 20.3%的学生认为应该知识丰富。学生认为课程和教师的问题主要是:课程内容不够丰富;上课太严;课程时间短。建议是:老师要帮助学生减压和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多和学生交流沟通。

中学生:96%认为有必要开始心理健康课。其缓解压力的方式43%选择求助朋友;27%选择自己憋着;其次是发泄、转化压力为动力、求助家长、逃避、求助老师,只有1人选择心理咨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要求,5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该和蔼可亲;43%的学生认为应该关心学生; 29%的学生认为应该具有心理辅导能力;28%认为应该知识丰富;25%认为应该认真负责;18%认为应该有活动组织能力。学生认为课程的问题主要是:课时太短。建议是: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关心离异家庭孩子;关心学生快乐成长和性格培养;丰富课程形式;帮助学生减压。

2、存在问题

(1)学校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不够。昆仑路小学:缺乏相关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由数学老师经培训暂时代课。学校专门供学生活动的室内场所和教室面积太小,活动难以开展。二十八中:学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联小屋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配备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名。投入在课程教学方面的资金比较少,大部分资源用于心理健康讲座,考前辅导,教师减压辅导等方面。

(2)课程时间无法保证。在调研中发现,昆仑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学期有十六节课,但无法保障课时。二十八中虽然也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但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

(3)教材缺乏。昆仑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分为十六课,可分别归为五部分:人际交往、快乐成长、自主性培养、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课本以各年龄阶段学生学习、个性、社会性发展及品德发展为依据,遵循“引入话题—创设情境—展开讨论—树立样板—联系自我—反馈矫正—总结深化”的基本课堂结构。但是教材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完全领悟老师的意思,并且教师要花费多余的时间去解释说明游戏活动;无法进行课后练习及反馈,学生无法联系实际,对自身问题没有主观体验。

虽然二十八中有青海省心协统一发放的教材和学校编制的心理健康教育手册,课本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但同样发放数量有限。

(4)师资力量薄弱。昆仑路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清晰,何谓心理健康、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及特点、教学目标和授课方式等问题未能考虑周全。只是将课程内容局限在书本中,而不能向实际学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旧按照原有课程模式进行,缺乏其灵活性和多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主观性和体验性。且教师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心理教育工作中,既要考虑学生心理如何发展,还要兼顾其它课程的进展程度,导致其角色混乱,学生不能从中获益。二十八中:教师虽然有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但由于人员有限,工作负荷大。校方和老师只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来进行弥补,例如对学生做考前减压辅导,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为学生家长做报告等。

(5)师生交流不够。调查中发现,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间太少,不了解真正困扰学生的问题,课程内容比较盲目和片面,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难以运用于实际问题中。例如:在如何减压方面,中小学都只有1人选择了心理咨询方式来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大部分学生都选择自己调适或自己憋着。在帮助学生减压方面,学校只是单纯从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方面出发,并未触及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心理问题的出现都是点滴积累起来的,单凭考前的几个小时放松训练根本无法彻底改变部分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而且长期的压抑对学生日后成长极为不利,由于这种心理焦虑的严重化,随之产生的自卑等负面情绪不断膨胀,只要出现导火索就可能产生严重心理问题。

(6)教师授课方式过于呆板。问卷反映,中小学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的前三项能力或品质中都涉及“关心学生”这个关键要素,可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方式不当,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互动性;把威严带到心理教育课堂上,和学生有很大距离感,学生没有感到老师对自己关心。做到无条件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本,对每个学生平等、关注甚至适度的自我开放是作为心理教育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无法保障这个前提,就会使课堂氛围严肃,老师和学生们无法积极参与进来相互交流,彼此了解。

三、对策及建议

为了改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推进课程改革,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1、保证课时

心理健康教育课一定要保证课时量,每周必须要有一节课。课时不够,一切都无从谈起。

2、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

首先,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将它提升至教育宗旨的高度。其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给每位同学配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有了课本即使老师讲课不到位,学生自己也可以通过看课本发现问题,弥补老师的失误。还有通过招聘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增设活动室以及购买必要的设备软件等措施,才能使心理教育工作在学校生根发芽,不断壮大。

3、加强任课教师的培训

必须要让中小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多样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与见解,自主地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材或编撰讲义。讲授课程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如可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教学。二是教学过程重视开放性与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是以启发学生去理解、感悟来促进自身心理调适、达到行为改变为教学目的。尤其注重学生能否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期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该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及日常生活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将课堂上的感悟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三是教学效果的主观性,体验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心理健康知识技巧的接受者,又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领悟而改变心理和行为的行动者。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在教学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实践性的差异,使其在课程教育中的个人体验与收获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不能要求每个学生获得同一体验与收获,而是将重点放在启发其思考和鼓励其发表自己的看法上,如果有学生有认知或体验偏差,便可及时纠正,同时供其他学生吸取借鉴。

心理教育课程与心理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的区别是: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项持久、耗时与费力的工作,对学校、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而讲座、团体辅导和咨询等是短期的,花费人力、精力、财力比较小,同时应用面很广。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作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完善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它是成长性的、预防性的;而讲座、团体辅导和咨询等有它的主题和对象,是适应性、针对性或者治疗性相统一的。因此,课程比它们更加适应每一位学生,不仅防患于未然,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时期,而且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两方面才能以一种新的态度来审视这门课程。

4、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备课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多样性、开放性说明了它应当根据不同年级、班级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授课情况去备课。例如,上述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方式的问题,就是一个贴近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证明。解决了学生们的问题,他们才会认同这门课,也才能发挥课程的作用。其次,教师必须通过定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课程的看法意见等,不断改变、增加课程内容。也要利用这个机会和学生多交流,相互之间增进感情,让学生感到来自老师的支持与信任。

5、教师不能身兼数职

由上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可知,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其他老师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他老师可以既上数学又兼上物理、化学,但心理健康课的性质是不允许其他任课老师兼代,必须由相关专业的老师亲自授课。否则课程内容看似心理教育,实则还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有过程,导致老师讲得乏味、学生听得无聊。

6、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使学生适应生活、学习和自我全面发展,因此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则要看学生的认知是否变化、学习和适应行为等是否改善。建议采用SCL-90等自评量表在未开设课程前对学生进行测试,然后在课程结束后再测试一次,从而比较两者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也是对课程效果比较可靠、实用的检验方式。

总的来说,两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比较有效的,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有待改善与提升。学校与教师等方面必须重视课程的开发,克服课程内容贫乏、效果不显著等问题,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发挥心理健康课程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福球,唐松林. 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J].教师教育研究,2003.15(6).

[2]刘玉兰,洪顺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

[3]鲁保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与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9.

[4]夏海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8(4).

[5]詹浩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J].教育评论,2006.

[6]陈文琦.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8.

[7]何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