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互动策略;教学应用
互动式教学方法借助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动地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激情,通过教学过程师生间的知识及反馈信息即时交换、教学方式及时调整等多方面相互配合,构成了动态发展的教学统一的交互活动与交换影响的课堂过程。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更富有启发与引导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是一项具有突出实际价值的研究课题
音乐是一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课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相比其他学科,更为强调师生间的相互配合作用。因此,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意义也就更为重要和突出。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课程的教育理念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了音乐欣赏课教学确立师生互动平等交流的重要性。音乐欣赏课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发现、体验、创造并享受音乐之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互动关系,通过互动欣赏与平等对话来共同提高对音乐的认识与欣赏水平。这要求音乐教师重新定位自身课堂角色,由传授音乐知识技能转变为组织引导欣赏音乐作品、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互动策略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互动策略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尝试运用好这一教学策略时,要格外注意充分地利用音乐课堂所固有的情感性、音乐性学科优势,通过创设、改变、实施音乐欣赏课堂上的授课环境、组织策略与效果评价方式,来促使学生在愉悦心境中全方位、全身心的参与到音乐欣赏实践中来。使得音乐欣赏课程成为师生通过平等互动来共同探索音乐之美的美妙旅程。
教师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应用互动策略首先要培养真诚、尊重、信任的情感效应,营造出一种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融洽、默契的对话情境,使得师生可以在温馨的精神氛围与教育情境中自然、平等地互动交流。
(一)营造情感氛围。班级授课的传统课桌“井”字形排列在保障教学秩序的同时,也拉开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互动策略在客观上要求创设出平等对话的情感环境,首先就要改变座位排列形式,比如设计成半圆形、马蹄形星形等等。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学生可以随音乐播放随机流动地坐,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随地盘腿坐,或者与教师排排坐等等。在将学生从课桌座椅中解放出来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蹲下身来以集体一员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展开活动,尽量缩短师生间的物理空间距离,使得心理距离尽情靠拢,从而创设出一种亲近、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
(二)创设对话环境。在于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互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引导性、肯定性、发展性、民主性的即时效应,尽可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有话就说、有疑就问,充分放开畏错心理。同样,在需要引导学生发言时,可以采取商量口吻同学生交谈,比如“谁想说说”“谁感觉到什么”“我也这样想的”;如果学生发言出现精彩独到之处,则要及时捕捉并进行鼓励,比如“原来是这样呀”“你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学生的发言闪烁其词时,则要进一步启发与鼓励,比如“再讲清楚些好吗”。
(三)组织心理对话。良好对话情境的营造与得体对话环境的创设,最终是为了实现师生间的深层次心理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情商与情操。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要保持学生的心理安闲澄净,使学生在思想上感受到充分的安舒自由,在感情上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信任。所以,无论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出现什么情况,教师都不应上海学生的自尊心。通过主动靠近学生引导学生大胆放心、勇敢热烈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即使有古怪问题与荒诞想法也不必指责、回避,鼓励他们把话说完。只有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安全感与愉悦感,才能真实表现自我,充分进行开放式的心理对话。
三、互动在声乐教学中的优越性体现
(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前期,本身就具有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但传统模式下文化课的紧张应试教育环境与音乐课的散漫放羊授课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挫伤其参与积极性。而互动式教学策略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与表达天赋,促使教师动态掌握学生疑点及思路,营造出温馨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可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并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关系。
(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参与教学。互动式教学中吸引了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使得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培养艺术天赋、展示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非常有利。这种互动强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尽情展示自我,创造鉴赏音乐的能动性与积极性。教师也应借此用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展示个性、发展自我。这一过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参与、表现、交往、合作欲望,促进他们积极发展思维力进而提高创造力。
(三)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的主体意识。与文化课的被动填鸭式教育过程不同,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保持着相互协调配合的主体关系,进而培养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在课内课外主动接触并欣赏高雅艺术。
结语:互动式教学方法由来已久,在一些古代的典籍中就有过表述与体现。随着音乐欣赏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发展,基于音乐欣赏课堂的特殊之处,互动式教学方法也逐渐发展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广泛运用于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与课后交流之中,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妍菁.初中音乐课堂有效互动策略[J].考试周刊.2013(90)
[2]苏.初中音乐欣赏课型互动教学策略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
所谓的音乐欣赏就是指通过认识以及理解音乐作品,能够很好的陶冶情操,让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获得音乐享受。音乐欣赏课是现代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初中音乐欣赏课堂上存在一些问题,就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建立完善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给予相关的策略。
一、初中音乐欣赏课的现状
初中音乐的欣赏课上存在如下的问题:①初中学生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没有发挥出课堂的主体性,初中音乐教师的教学思想过时,喜欢学生上课遵守纪律,不乱讲话,因而缺乏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教育,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十分不利。②有些初中音乐教师教学活动的形式比较传统,也不懂得创新教学内容。只是让学生反复欣赏音乐作品,只是对作曲家进行简单的介绍,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了。③除了音乐艺术生在中考、高考时需要考音乐,其他普通学生的升学和音乐没有关系,所以许多初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不注重对音乐的教学。学校安排的音乐欣赏课程没有充分的利用,有些音乐教师甚至在上音乐欣赏课时不安排音乐教学,反而鼓励学生学习其他的文化知识,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越来越少。
二、完善新课改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的相关策略
1.运用启发式、情境式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方法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学生对音乐欣赏课也没有了兴趣。采用启发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理念。改变了教师传统上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改变了以往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机械式的接受教育的方式。采用启发式、情境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课堂上欣赏《辽阔的草原》中,教师先提问学生我国都有哪些草原?草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草原上有什么?发出这样的提问,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激起学生对《辽阔的草原》的兴趣。让学生欣赏准备好的草原景色的片段,在合适的时间配上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进入想象的情境。教师要在音乐中概括出草原的音乐形象,让学生更好的体验音乐带来的听觉盛宴。
2.音乐欣赏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音乐欣赏能够让欣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从中获得深刻的感受和心灵上的洗涤,让自己能够真正的融入到音乐作品所呈现给世人的情境之中,学生经过仔细聆听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感情的体验,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学中的效果,音乐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音乐作品的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例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让学生分几个小组,随着音乐一起表演自己所想象到的当收到喜讯时人们的表现,通过学生进行表演来体会音乐中欢快的、喜气洋洋的情境,增加学生对苗族、彝族的歌舞音调的欣赏能力,最后学生相互讨论并进行总结给乐曲取名字。通过将音乐欣赏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创造性。
3.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音乐鉴赏课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初中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现代许多学生普遍对古典音乐不感兴趣,却是非常喜欢现代的流行音乐,这是由于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强所决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声音、图片以及视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欣赏音乐。例如在欣赏《童年的回忆》这首钢琴曲时,教师可以在播放这首乐曲时,在多媒体上播放与童年相关的图片,能够勾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把握钢琴曲表达的含义。
三、结束语
音乐欣赏课是我国现代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完善初中音乐欣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以及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初中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牛焘.运用情感想象,理解音乐之美――谈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J].黄河之声.2012.08(02):78-79
[2]张乐意.从音乐审美心理角度对45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案例的分析报告[D].中央音乐学院2011,06(08):39-40
[3]马林华.摒弃“蛇尾”,追求“凤尾”――高中音乐鉴赏课结尾的探究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9(22):89-90
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范文3
音乐感染学生,用艺术的美来陶冶学生,从而使学生提高审美力。
一、初中音乐欣赏的内涵
我们认为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聆听音乐,感受艺术带来的美感,感受音乐本身的力量,在旋律和节奏中领悟作曲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学的实施,培养学生领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更新观念重视音乐欣赏
初中学生面临中考,所以在教学中或者是学生的观念中,音乐是非考试科目,没有必要重视它,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它,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考试科目上,以便保证中考的优异成绩。所以在意识深处,学生是轻视音乐学习的,或者把音乐课作为调整紧张学习节奏的娱乐活动。老师组织教学很难,学生不认真听讲,或者做其他科目的作业,对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也就不在乎了,更不要说细心欣赏作品。所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要在师生中更新音乐学习的观念。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但是真正的音乐绝不仅仅是流行音乐这一部分,所以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特别是欣赏的兴趣,在音乐的欣赏中,要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鉴赏。学习音乐可以让思维更清晰,心态更平和,可以提高抗挫能力,有效疏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在聆听中提升欣赏能力
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对流行歌曲耳熟能详,但是对纯音乐,他们会感到陌生。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引入。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叙述语言,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解读讲给学生听,缩短学生的思维与乐曲内涵之间的距离,像《百鸟朝凤》,这是我国的传统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全神贯注地欣赏乐曲,然后把自己的感受用恰当的词语描绘出来。在这种训练中,学生的感悟能力逐渐提高。
音乐有多种,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形式也有多种,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促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范文4
一、音乐欣赏课中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授课形式单一,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共鸣
当今社会,中学生所接触的新事物日益增多,感知新事物的能力也在迅速提高。对于音乐课,尤其是音乐欣赏课,许多同学很不喜欢老师传统的授课方式,然而许多音乐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仍然采取老一套的做法,上课时把歌曲一放,就翘起二郎腿,完事大吉。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共鸣吗?尤其是古典音乐就更不能吸引学生了。
二、用自己的概念影响学生
许多音乐教师在上音乐课时,首先就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欣赏目的,让学生围绕这一个目的去欣赏音乐。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如一段节奏比较欢快的旋律,有的音乐教师就一定要学生听出春天的气息才算过关。难得它就不能表达心情的欢畅?难得它就不能表达丰收的喜悦?
三、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虽然中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是相同的,但他们生活的小天地并不相同。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爱好不同,日久天长,就会形成不同的个体,所以在欣赏音乐时就会形成不同的情感。同样一段逐渐下行的节奏较慢的旋律,有的学生听起来仿佛表达了一种忧伤的情感,有的学生听起来如同一种笨重的动物在步行,有的学生听起来仿佛眼前显现出一片荒凉的沙漠。
所以,要想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听听古典名曲。在学生欣赏古典音乐时,可以结合故事、诗歌等形式来帮助他理解。如在欣赏《十面埋伏》时,可以边放音乐边根据音乐情节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到乐曲中的意境。还可以反复让学生欣赏一首古典乐曲,以加深理解。此外,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比才的《卡门组曲》,R斯特劳斯的《唐璜》,维瓦尔第的《四季》,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以及莫扎特、贝多芬、海顿、肖邦等音乐名家的作品都是一些非常优秀的音乐欣赏曲目。
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范文5
摘要: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不断挖掘审美内涵,注重情感投入,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并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中学 音乐 教学 审美
音乐能充分表达人们内心的活动,拨动人的心弦,激发人们的感情共鸣。中小学音乐课程被看做我国德、智、体、美和综合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是: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们变得充满爱心。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歌词、节奏、旋律中形象地感受美,理解音乐内涵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是倾注了浓重情感和鲜明意志的艺术,音乐课本中优美动听的歌曲都带有浓郁的感彩和思想倾向,在进行审美教育,其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
一、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
艺术之美是内在的,要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音乐审美属于感觉信号系统,不是语言信号系统,它是通过“音乐语言”传达一种信息,给予视听者明晰的感情意义。它最基本的语言有四种:旋律、节奏、角色及和声。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种语言挖掘美的内涵,丰富学生的审美内容,掌握审美方法。
以旋律为例,阿炳的《二泉映月》开始处、刘天华的《病中吟》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第一乐章全部主题曲都有一个共同点――表现叹息的旋律,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阿炳叹息,直截了当,是饥寒交迫的入的内心暴露;刘天华的叹息,起伏婉转,忧国忧民;柴可夫斯基的叹息,起伏小,表达了不满现实,呼吁正义,不像刘天华的思绪万千,也缺乏阿炳的沉重。但都体现了一种忧愤之美,阴柔之美。当明白了这点以后,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会,去欣赏,就会尝到不的美的快慰。
二、注重音乐教师的情感投入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双重角色,他们既是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导者,又是音乐作品和音乐情感的演绎者。教学中所说的“情感效应”,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在教学之前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对音乐作品形成比较深刻的审美情感和自我认知,对音乐创作者的情感内涵有深刻认知,这样才能把音乐的美充分表现出来。
如《摇篮曲》,旋律优美、曲调悠扬、附点音符较多,要求在演唱的时候用气声演唱,速度要慢,把附点音符唱准确,歌声要如微风拂面,情绪要抒情、婉转。演唱《青春舞曲》时,要分析新疆歌曲的特点:节奏明快、情绪活泼、富有舞蹈性,唱时要用中速稍快的速度充满激情地演唱,最好边跳新疆舞蹈边演唱,这样才能充分表现新疆歌曲的独特风格。
三、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
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在音乐课堂教育中,应该将音乐欣赏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并且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音乐课堂中欣赏的作用,如此一来则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教育的突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必须精心筹划教学过程,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式,而避免知识的过多输入,在课堂上体现真正的艺术之美。其次,老师可以采用诸如讲故事、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出符合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最后,注重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教学当中,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不但能够增加教学形式,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四、恰当导入,让学生用心灵感悟音乐作品
音乐对人的情感、人格及心灵的震撼力量有时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所能表达的。对中学生而言,由于年龄、心理特征及知识的限制,如果在欣赏时只注重学生的感悟,而没有教师恰当、有效的对作品内容的解说,没有对音乐创作背景及创作者的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不会深入,甚至会树立一种错误的审美观。因此,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要把一些欣赏的要点及一些辅助材料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避免欣赏的盲目性。
比如在欣赏《翻身的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辩乐曲中主要使用了哪些乐器,各乐段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教师利用欣赏提示,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子部分,情绪热烈而欢快,描写了怎样的场面。第二部分,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上句用管子、笛子来领奏,其旋律活泼、风趣、幽默、诙谐,而管子的音色瓮声瓮气又表现了农民怎样的性格特征。下旬用弓弦及笙来合奏,它与上句一呼一应、一唱一和,又形成怎样的一种场面。这样引导提问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使学生受到了乐曲的熏陶,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拓展延伸,让学生养成一定的“欣赏习惯”
音乐欣赏课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但笔者认为也应该有一定的“套路”,经过近几年的摸索,笔者的音乐欣赏课形成了以下的模式。第一步,音乐创作背景简介,初听全曲。在此过程中老师对乐曲创作的背景作一个大致的简介,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文化倾向或背景思维去听完全曲。在此过程中一般完成以下几个问题:这首乐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听到了什么?让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儿?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完成对乐曲情感大致的分析,并对乐曲有了初步的感受。每二步,继续欣赏全曲。完成以下几个问题:同学们感觉
这首乐曲应该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情感变化、速度对比、还是音色变化等)?第三步,分段欣赏。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各部分的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对某段音乐进行创造和表演,同时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和实际,让他们说一说在我们听过和学过的音乐中哪些音乐与此相类似,达到拓展欣赏的目的。第四步,全曲欣赏,完整体验乐曲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而培养审美情趣。
结语: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将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初中音乐教师应不断挖掘审美内涵,注重情感投入,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并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晓培.发掘审美因素,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J].考试周刊.2013,56.
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36-01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艺术,中学音乐课是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艺术课之一,它伴随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不仅要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而且要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审美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认识到了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将“乐”放在了“诗”、“礼”之后,他将“乐”定义为了人生境界当中的最高层次,认为音乐是最能够打动人心,并左右人陛的,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对音乐审美教育价值的重视程度。在新《音乐课程标准》当中,提出了以审美教育为切入点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实行有效教学实践的核心教育理念,这一方面是对人在教育过程当中的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另一方面也对传统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流于表面的僵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矫正。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贯彻审美教育
音乐美蕴含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之中。音乐属于一门艺术类学科,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但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还未得到充分贯彻。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要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增设音乐欣赏课程,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
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在音乐课堂教育中,应该将音乐欣赏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并且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音乐课堂中欣赏的作用,如此一来则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教育的突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必须精心筹划教学过程,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式,而避免知识的过多输入,在课堂上体现真正的艺术之美。其次,老师可以采用诸如讲故事、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出符合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最后,注重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教学当中,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不但能够增加教学形式,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2、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画面展示,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音乐欣赏中。要选择恰当的画面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及意境,降低欣赏的难度。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随《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时,我出示了几幅不同画面的图片。第一幅是小溪从山坡、小路、树丛中往下流的画面:第二幅是一条大河奔腾向前,雄伟、壮观的场面;第三幅是河边的村庄,村民正在举行热闹的婚礼及舞会。根据这三幅不同画面的图片,要求学生用不同的音乐来表现。经过教师的引导,生生间的热烈讨论,学生认为配第一幅的音乐应该是抒情的,可以用木管乐器及少量的弦乐器来表现;配第二幅画的音乐应该是雄伟、宽广的,可以用管弦乐合奏来表现:配第三幅画的音乐应该是热烈、欢快、豪放的,可以用管弦乐合奏。
3、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
艺术之美是内在的,要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音乐审美属于感觉信号系统,不是语言信号系统,它是通过“音乐语言”传达一种信息,给予视听者明晰的感情意义。它最基本的语言有四种:旋律、节奏、角色及和声。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种语言挖掘美的内涵,丰富学生的审美内容,掌握审美方法。以旋律为例,阿炳的《二泉映月》开始处、刘天华的《病中吟》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第一乐章全部主题曲都有一个共同点――表现叹息的旋律,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阿炳叹息,直截了当,是饥寒交迫的入的内心暴露;刘天华的叹息,起伏婉转,忧国忧民;柴可夫斯基的叹息,起伏小,表达了不满现实,呼吁正义,不像刘天华的思绪万千,也缺乏阿炳的沉重。但都体现了一种忧愤之美,阴柔之美。当明白了这点以后,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会,去欣赏,就会尝到不的美的快慰。
4、提炼美育教学精华,加强教师自身素质